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巩固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A.唐朝后期 B.五代十国时期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最终完成了南移,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2.宋代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来自于()A.朝鲜B.日本C.越南D.印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北宋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得到推广。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北宋的四川地区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D.南宋的临安地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纸币的出现。
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成都地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纸券便谓之交子,后来慢慢发展,交子真正成为了纸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4.以下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②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③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④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②④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时间是唐朝,故③表述错误。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
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
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
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
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
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
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时间
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介绍。
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
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第四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3、课时:1课时4、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5、版本:人教版【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归纳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掌握一定历史知识,但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还不具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践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去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课,本课主要讲述蒙古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史和对外关系史内容。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
本课承上启下,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大统一的明清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探究法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以及史料分析法。
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度音乐】/?__m=mboxCtrl.playSong&__a=17722784_1996712_2092855_827669_1516448 _397516_1516484_837639_902168_428130_637027_27050312_14599143_1996698_2092871_2092875_6 36408_1996728_27045930_1409931_427672_974363_14598109_636947_27081514_1516557_942719_14 87235_5442776_17752037_353532_1516442_427495_14598990_1479506_2092888_2092866_17724496_ 18829820_14597966_14599932_1487192_588217_5442772_427438_20676845_427202_27047094&__o=/ artist/1316_playhot&fr=ps||#loaded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蒙古人》,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蒙古族)观看一组美丽的草原风情画,【百度图片】/i?ct=201326592&cl=2&nc=1&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 ndex&pv=&z=0&ie=utf-8&word=%E8%92%99%E5%8F%A4%E8%8D%89%E5%8E%9F%E7%9A%84 %E5%9B%BE%E7%89%87&f=3&oq=%E8%92%99%E5%8F%A4%E8%8D%89%E5%8E%9F&rsp=1你们会想到什么民族?这个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辽阔的草原、雄健的骏马、成群的牛羊、雪白的帐篷,这就是蒙古族。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陈飞帆)
通过对石炭的 了解,我对宋 代手工业的发 展很感兴趣, 你愿帮助我, 介绍一下这方 面的情况吗?
定窑制瓷Biblioteka 汝窑 钧窑 官窑景德镇
哥窑
宋
定
窑
白
瓷
童
子
诵
经
壶
官窑
汝窑
钧 窑
定窑
哥窑
定窑 钧 窑
哥窑
官 窑 汝窑
手工业
石炭(煤)开采量世界第一 金属冶炼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瓷器畅销世界 china “瓷之国” 已有了商标、广告意识 制瓷业中心:五大名窑、景德镇
战 国 经 济 分 布
唐 代 经 济 分 布 图
宋代经济分布
经济重心:
是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 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 黄河流域南移,转移到 长江流域。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为躲避战乱,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劳 动力、技术、工具和劳动资金 *南方政治相对安定
*优越的自然条件
知道了宋代这么多有趣 的事,真想走进汴京城 去逛逛。哪位同学愿作 我的小向导,让我们共 同携手,领略宋代商业
的繁荣。
想一想,人们 为什么要发明纸币?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 比有哪些优点?今 天的货币又有了什 么新的发展呢?
交 子
会 子
商业
集市
城镇
交子(北宋四川)---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会子、关子(南宋) 中心:汴京
说说看,闯闯吃的主食 会是什么?关于这方面 你还了解哪些情况?
粮食主要产区
农业
水稻:引进占城稻
改进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秧马 农田水利大发展 劳动力大量增加 中心:苏湖地区
本想主动帮这户人家拾些柴火,
但主人却告诉我:“都城汴京, 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 燃薪者。”(庄绰:《鸡肋篇》)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PPT课件 (12)
课堂总结 拓展提升
时间5分钟
12、 、古这代节经 课注方济 你重法重 学对的心 会学总习 结南了移哪对些今方天法经和济技建巧设?有何启链体务史示接现于鉴现历现功?实史实能,服的
3、动手设计板书。要求:形式不限,体现知识间的
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三个具体问题引 导学生谈感受,实现高效课 堂中的有效总结。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 设计问题,抓住重难点, 培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难点突破 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教师点拨 “(西汉时)江南
地广,人们刀耕火
1、七年级上
册第21课,南 方经济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 2、对中国经
自然方面(天时) 地理方面(地利) 政治方面(人和)
为经济重心南 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 了解经济 重心南移
融多 经元 济文 高化 度碰 发撞 展交
1 说教材-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手工业的 发展
商业的繁荣
12、 、列理解举宋宋农代代业展的南中发方国农经业济南发、重方展手心经表工南济现业移和的商过业程海的外繁和兴贸盛荣原易 的因史。实。
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
教学重南点移:过通程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南的移史原因实,理解经
济重心的南主移要。内容
比较抽象,学 生难理解,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第重心南移的原因。难点
十 二 课
说设计 说模式
说说学学情情
说教材
流程
重经 心济 南发 移展
说板书 说评价 说开发
2 说学情
知识
能力
思维
七年级上册第 21课,对南方 经济发展的原 因、表现有了 初步的认识。 对经济重心的 南移有了一定 的知识储备。
七年历史下学案: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导学案
东山中学 一
“337 高效课堂” “双向五环四维学案” 主备人: 邹平 审核人: 二次备课人: 学与教随笔
我自主
我合作
我展示 学生:
我探究Leabharlann 我快乐 小组: 班级: 七年 班
年级 历史 科 新知理解案
使用时间: 2014.3.31
学习内容:第 12 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导学案
☆归纳复学【总结反思,新知串联成树图】 北方——黄河流域
学习目标: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自主预学【细心研读,静心思考有收获】 (一)经济重心南移 1、 2、“ 济重心从 (二)农业和手工业 3、越南优良水稻品种 相当于 18 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 (三)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 纸币发展成 为与 铜钱并行的 货币 ,叫 东到 、 ,西至 。 半岛和 东海岸 。 6 、宋朝时,先后在_______、______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 ☆ 展示探学【合作交流,对学组学出火花】 1、南方手工业的兴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有什么杰出的表现。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 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 , 转移到 。 的趋势。 ”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 ①④⑤ 7.“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8.南宋时期,全国第一大港是( ) 。 A.广州 B.扬州 C.泉州 D.刘家港
中考历史复习之七年级上册默写过关训练
中考历史复习之七年级上册默写过关训练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2.(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
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
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这一制度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衰亡。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1.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最先称霸的是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楚、、燕、赵、魏、韩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教学课件】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新课讲解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 (1)体例:编年体通史巨著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史事 (2)字数和内容: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 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3)名称来历: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 鉴戒来加强统治。 (4)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 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7.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
道难,难于上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引用的文学
形式分别是( A )
A.楚辞、唐诗、宋词
B.唐诗、宋词、楚辞
C.唐诗、宋词、元曲D.源自辞、唐诗、元曲D.是当时唯一的文学形式
布置作业
请完成《 高效课时通》P35-P37对应习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 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后作业---《高效课时通》
课后作业
1.“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材料中 说的“易聚易散”的场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海外贸易的兴盛 B.农业的发展 C.城市的繁荣 D.旅游业的兴旺
新课讲解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 宋元时期的大都市 (1)概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 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2)著名的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 (3)开封的繁华 ①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集市贸易的形式之一,和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 ②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③元宵节时,大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 热闹非凡。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探究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材料四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5)材料四体现了元朝的哪一历史趋势?(1分)请举例史实加以 说明(3分)。这一趋势出现的作用是什么?(1分)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有哪些?
1、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 朝代都辽阔。 2、设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 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加强对西藏管辖,设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务,使西藏 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女真建立金
西夏 辽 金
北宋 南宋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探究一:蒙古的兴起
材料一“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和打仗。没有平 安和性都,只有相互杀伐。” ----12世纪蒙古史书记载。 (1)上述材料描述了当时的什么局面?(1分)后来 这种局面是谁改变的?(1分)他的事迹是什么?(2 分) 记载了12世纪蒙古诸部相互争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 景。 铁木真 事迹: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 古帝国。
目的:便利南粮北运
元朝对外交往
一本书中对元大都的描绘: 马可· 波罗:意大利
“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 旅行家,曾于元世 流之不息,仅丝一项, 祖时在中国呆过多 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 年。 回国后写了 “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 一本书《马可 · 波罗 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 无能与之比。” 到处是 行纪》,书中描述 金银财宝,遍地是绸缎, 了大都的繁华。 非常富饶。
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 不是。因为:
所谓“民族英雄”,是指在抵抗外来侵略中作出杰出贡 献的人。站在今天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元朝与南宋间 的战争属于兄弟民族间战争,其战争性质有正义与非 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区别。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说课
说过程 (环节 教法 学法)
存在问题:
• 1)本设计把宋朝经济内容的学习放在第一大部 分,内容较丰富,和学生互动时间较多,可能在 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上时间会不够充分。 • 2)七年级学生知识面尚不够广,很多问题的提 出很有可能因为学生知识准备不足,而让老师唱 独角戏,达不到很好的分享学习的效果。 • 3)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对历史课的深 层次理解。
说目标:
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 荣及海外贸易兴盛的史实。 2、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感受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充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慧 的品质 。
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好奇心,形象思 维及想象力发达,但知识体系尚未能形成,对于 “经济重心”等抽象名词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 在本课教学中更适宜采取形象趣味显浅易懂甚至 是切合他们想像力的教学方法去帮助他们更好的 了解经济方面的内容。
说教材:
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 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本课内容分析: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 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 一政权并立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趋势,主要是通过宋 朝的社会经济体现出来的。尽管宋朝时,政治上国家 没有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时更只是偏安 东南一耦,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 现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本课主 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宋代时,我国经 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第二部分两目介绍了宋代农业/手 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及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
说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分享一节历史 课”为主题思想。通过模拟穿梭时空,引领学生回到 宋代,一起来了解、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 荣的景象,一起来探索发现宋代的农业、手工业以及 商业饶有趣味的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从宋代 南方繁荣的经济史实中领悟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 原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 去发现本课的知识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体现出教师与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乐趣的分享。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 518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杨坚就是隋文帝。
2. 589 年,隋沿长江兵分八路全面出兵,仅用四个月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社会经济繁荣(1)表现: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肯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2)原因: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巩固统治。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作用: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第2课唐太宗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626年,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 唐太宗时期,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具体政务。
4. 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贞观之治(1)原因:李世民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课件 北师大版
中 心
苏湖地区
景德镇等
汴京
学习目标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 支持的地区. 2、原因: 1 社会的相对安定;
2 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 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 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农业
1
手工业
2
商业
3
海外贸易
4
原 因
1生产工具改进 2水利的进步 3耕作技术提高 4劳动力大量增加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1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农业与手工 业的进步 2周边民族兴起与强大 3造船与航海技术先进 4政府的鼓励政策
表
现
1铜、铁的质量和数 1城镇的出现; 1蕃客,蕃坊,蕃市 2城市的繁荣; 出现 量居世界最高水平 2外贸港口的出现 2、煤的开采居世界 3市舶司的出现 2水稻跃居粮食产 第一 3纸币的出现 4外贸范围广 3瓷器畅销世界 量首位 1优良水稻品种占城水稻种植普 遍推广 五大名窑 杭州 泉州 广州
i经济重心南移
“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 ——《宋史》
商 纺织中心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业 中 制瓷中心 :56 北宋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心 1045年 (贯)
苏 湖 粮 仓
南宋
1196年
金
南宋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东汉末年—东晋初年 南移的三个时期 唐代中叶—五代时期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初步开发 加速南方经济开发 南方经济渐超北方
北 方 战 乱
人口南迁
南 方 经 济 发 展
农业发展
商业繁荣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成 为定局
国家经济,仰给东南
手工业进步
知史鉴今:
• 您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
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 (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 (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钧窑鼓钉三足洗 汝窑三足洗
宋代五大官窑
钧瓷【河南 禹州 】 汝瓷【河南 宝丰 】
官窑葵瓣洗 哥瓷
官瓷 【河南开封 】
哥瓷 【浙江龙泉 】 定瓷 【河北曲阳 】
定窑孩儿枕 景德镇瓷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哥窑瓷碗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窑, 史所烧者曰“哥窑”,弟者曰“弟窑”。哥窑多仿三代铜 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 线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想一想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 中心,但后来江南的经济却远远超过北方。你 知道我国经济重心是什么时候开始南移的吗? 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 能讲述一下其中的过程吗?我国南方的农业经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济又是什么时候开始超过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了解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3.掌握相关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2.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定义和特征: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系统,包括该地区的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区域经济和国际区域经济,按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发达区域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
2.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定义:重心是指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的原因:•城市功能转移:一些传统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以及服务业城市的崛起,导致城市功能的转移。
•人口和资源的南移:人口的南移导致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南移则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
•政策导向的南移: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加大对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了重心的南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出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
六、教学资源1.课本:地理教材中有关区域经济和地域发展的相关章节;2.幻灯片: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辅助教学;3.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延伸1.请学生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重心南移的变化;3.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相关问题。
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1.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
2.隋炀帝主持修建了大运河。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h án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4.大运河的意义:成为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5.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滥用民力、暴虐统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第2课1.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①改革赋役制度;②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③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④完善科举制2.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3. 唐太宗取得“贞观之治”的原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制度,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4. “知得失”的一面镜子——魏征 第3课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3.开元盛世的表现(或基本史实):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4.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知人善任、整顿吏治、改革政治制度。
5.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①农业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②手工业方面,无论产品种类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③人口方面,唐玄宗时人口增至一千多万户④疆域空前广阔。
第4课1. 隋唐时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目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2. 考试科目:明经(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和进士科(包括策问,考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3.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4. 唐时,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5.说的是“科举制”。
第5课1. 突厥人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 松赞干布,藏族,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3. 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①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步辇图:反应了民族和睦第6课开放与交流——对外关系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
2、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
隋朝时。
3、隋文帝统治的措施: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
5、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⑴、掌握隋大运河的一个中心,两端,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一个中心:洛阳两端: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⑵、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⑶、隋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3、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国号为“周”。
2、史称武则天有“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
3、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4、唐朝时期,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筒车是一种可以解放人力的灌溉工具)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1、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5、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
(我国是茶的故乡)6、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7、盛唐时期,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名师课件2 北师大版
(1)品种量居增粮多食,首位引。进占城稻。 (2)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2.棉花: 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
(3)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3(.茶4树):花江南种新植辟扩了许展多到茶长园。江流域。
(5)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南方手工业发展的条件(原因):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丝织业: 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 制瓷业: 江南成为制瓷业的重心 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南移的过程
唐代中后期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 方 战 乱 展南
方 经 人口南迁 济 发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农业发展
南方经济渐超北方
商业繁荣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手工业进步
时间推移到南宋 经济重心向南移 农业发展真是快 水稻棉花和茶叶 丝织棉织水平高 著名瓷都景德镇 造船技术世人惊 繁华都市是临安 海外贸易范围广 交子纸币世第一
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 方。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 曰“苏湖熟,天下足。”
到了宋代,南方经济已相当发达,超过北方,国 家的财政收入依靠南方。
这实质上就意味着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已从北方移到了南 方。
2、经济重 心南移的原 因:
1.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2.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劳
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造船业 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棉织业: 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手工业的兴旺
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估价:98,000至127,400
宋代五大官窑
钧窑鼓钉三足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1.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作物的是()。
A.小麦B.水Biblioteka C.粟D.棉花2.“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课
题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
时间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重点: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学习难点:
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学提纲:
1、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第一子目简单介绍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补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三次南迁。重点必须让学生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
第二第三子目可以合并为一个部分,都属于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煤的开采,铁、铜等金属冶炼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城镇的兴起、“交子”的出现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3.南宋时期,全国第一大港是()。
A.广州B.扬州C.泉州D.刘家港
简答题:
1、和唐代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一下,看看宋代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2、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3、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学法指导:
1、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教材梳理: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