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样板

合集下载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模板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模板

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号:协议备案号:验试验样品封样编号: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农药类别:除草剂试验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试验地点:总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参加人员:报告完成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E-mail: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试验名称:试验作物:防治对象:供试药剂:施药方法及用水量(升/公顷):试验结果: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使用方法:安全性:田间药效试验报告1试验目的2试验条件2.1作物和栽培品种的选择2.2试验对象杂草的选择2.3栽培条件2.4其他条件3试验设计和安排3.1药剂3.1.1试验药剂3.1.2对照药剂设人工除草和空白对照处理。

3.1.3供试药剂试验设计表1供试药剂试验设计试验样品编号:3.2.1小区排列3.2.2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重复次数:3.3施药方法3.3.1使用方法3.3.2施药器械3.3.3施药时间和次数3.3.4使用量3.4防治病虫和非靶标杂草药剂资料4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4.1气象及田间管理资料4.1.1气象资料4.1.2田间管理资料4.2杂草调查4.2.1调查时间和次数4.2.2调查方法4.2.3药效计算方法4.3作物调查4.3.1调查时间和次数4.3.2调查方法4.4对其他生物影响4.5作物产量和质量5结果与分析(单位盖章)表5施药当日试验地天气状况(或设施栽培条件)表()表6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表()附表1:原始试验数据调查表(杂草样表,供参考)表田间试验原始数据调查表()试验地点调查日期调查人员试验药剂对照药剂防治对象供试作物表田间试验原始数据调查表()试验地点调查日期调查人员试验药剂对照药剂防治对象供试作物。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 一、试验目的探索黑龙江省垦区标准化水稻旱育秧管理模式下,种衣剂种子不经过浸种催芽直接播种,并辅助其它管理措施,是否可使水稻秧苗达到与浸种催芽相同生育期,为生产应用此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条件1、试验作物:水稻。

作物品种:龙垦2032、环境条件黑龙江饶河农场地处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全年有效积温2349.5℃。

(1)试验情况试验地设在黑龙江饶河农场水田试验站地,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ph 值为6.25,土壤有机质含量3.98%,速效氮315.8ppm ,速效磷32ppm ,速效钾194.5ppm 。

(2)耕作栽培管理移栽期2018年5月18日,人工插秧,插秧规格30cm ×12cm ,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

(3)水肥管理试验区土地平坦,排灌方便,肥力较均匀。

水肥管理同常规。

三、试验药剂1、6.25%亮盾悬浮种衣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2、35%锐胜悬浮种衣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四、种子浸种与包衣1、浸种每100kg 水稻种子用6.25%亮盾悬浮种衣剂300mL+35%锐胜悬浮种衣剂100mL 进行包衣。

2、包衣日期4月3日进行种子包衣。

3、浸种日期4月7日进行浸种。

五、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采用大区条田对比,不设重复。

A 、B 、C 秧田处理面积各5m 2;D 秧田处理面积2.5m 2。

本田处理A 、B 、C 面积200m 2平方米,处理D 面积50m 2。

其他措施与常规生产相同。

A :亮盾300mL+锐胜350FS100mL/100kg 种子包衣,常规浸种催芽,播芽种。

B :亮盾300mL+锐胜350FS100mL/100kg 种子包衣,处理A 浸种时,直播干籽。

C :亮盾300mL+锐胜350FS100mL/100kg 种子包衣,与处理A 同时播干籽D:播白种(没有包衣),与处理B 同时播种。

农药登记田间药效报告模板

农药登记田间药效报告模板

农药登记田间药效报告模板农药登记田间药效报告模板
一、申请单位基本信息
1. 申请单位名称:
2. 单位地址:
3.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4. 农药名称及品牌:
5. 农药登记证号:
二、试验基本信息
1. 试验地点:
2. 试验作物:
3. 试验日期:
4. 试验设计及方法:
5. 试验用药量及方法:
三、试验结果
1. 防效观察
(1)对照区
(2)试验区
2. 安全性观察
(1)对照区
(2)试验区
四、结论及建议
1. 防效结论
2. 安全性结论
3. 建议用药量及方法
4.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以上是农药登记田间药效报告模板,申请单位在填写报告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同时,申请单位在进行农药试验时,应注意试验设计及方法的合理性,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实验报告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实验报告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的目的是评估几种常见除草剂在不同作物田中的除草效果、安全性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和使用除草剂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试验药剂除草剂 A:_____牌_____(有效成分:_____,剂型:_____,浓度:_____)除草剂 B:_____牌_____(有效成分:_____,剂型:_____,浓度:_____)除草剂 C:_____牌_____(有效成分:_____,剂型:_____,浓度:_____)对照药剂:常规使用的_____牌除草剂(有效成分:_____,剂型:_____,浓度:_____)2、试验作物作物 A:_____(品种:_____,种植面积:_____)作物 B:_____(品种:_____,种植面积:_____)3、试验田块田块 A:位于_____(地理位置),土壤类型为_____,肥力状况_____,前茬作物为_____。

田块 B:位于_____(地理位置),土壤类型为_____,肥力状况_____,前茬作物为_____。

三、实验设计1、处理设置处理 1:除草剂 A,使用剂量为_____克/亩。

处理 2:除草剂 B,使用剂量为_____克/亩。

处理 3:除草剂 C,使用剂量为_____克/亩。

处理 4:对照药剂,使用剂量为_____克/亩。

空白对照:不施任何除草剂。

2、小区设置每个处理设置 4 个重复小区,小区面积为_____平方米。

小区之间设置隔离带,防止药剂相互渗透。

3、施药时间和方法施药时间: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杂草发生情况,选择在_____(具体日期)进行施药。

施药方法:采用_____(喷雾器类型)进行均匀喷雾,确保药剂覆盖均匀。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1、杂草调查调查时间:分别在施药前、施药后_____天、_____天进行杂草调查。

调查方法:每个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面积为_____平方米,记录杂草的种类、数量和鲜重。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作者:李宏元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23期一、试验目的探索黑龙江省垦区标准化水稻旱育秧管理模式下,种衣剂种子不经过浸种催芽直接播种,并辅助其它管理措施,是否可使水稻秧苗达到与浸种催芽相同生育期,为生产应用此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条件1、试验作物:水稻。

作物品种:龙垦2032、环境条件黑龙江饶河农场地处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全年有效积温2349.5℃。

(1)试验情况试验地设在黑龙江饶河农场水田试验站地,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ph值为6.25,土壤有机质含量3.98%,速效氮315.8ppm,速效磷32ppm,速效钾194.5ppm。

(2)耕作栽培管理移栽期2018年5月18日,人工插秧,插秧规格30cm×12cm,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

(3)水肥管理试验区土地平坦,排灌方便,肥力較均匀。

水肥管理同常规。

三、试验药剂1、6.25%亮盾悬浮种衣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2、35%锐胜悬浮种衣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四、种子浸种与包衣1、浸种每100kg水稻种子用6.25%亮盾悬浮种衣剂300mL+35%锐胜悬浮种衣剂100mL进行包衣。

2、包衣日期4月3日进行种子包衣。

3、浸种日期4月7日进行浸种。

五、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采用大区条田对比,不设重复。

A、B、C秧田处理面积各5m2;D秧田处理面积2.5m2。

本田处理A、B、C面积200m2平方米,处理D面积50m2。

其他措施与常规生产相同。

A:亮盾300mL+锐胜350FS100mL/100kg种子包衣,常规浸种催芽,播芽种。

B:亮盾300mL+锐胜350FS100mL/100kg种子包衣,处理A浸种时,直播干籽。

C:亮盾300mL+锐胜350FS100mL/100kg种子包衣,与处理A同时播干籽D:播白种(没有包衣),与处理B同时播种。

六、播种期1、4月7日,处理A浸种当天,处理B、D播干籽。

药效报告

药效报告

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号:协议备案号:试验样品封样编号: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年度)农药类别:试验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试验地点:总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参加人员:报告完成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E-mail: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试验名称:试验作物:防治对象:供试药剂:施药方法及用水量:按药剂试验设计用量对兑水稀释成均匀药液,用“MATABI”super green 16背负式手压喷雾器按常规方法均匀喷雾。

用水量为升/公顷。

试验结果: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使用方法:安全性:试验期间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作物产生药害现象,生长正常。

田间药效试验报告1 试验目的明确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为申请农药登记提供依据。

2 试验条件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试验对象:试验作物:2.2 环境或设施栽培条件3 试验设计和安排3.1 药剂3.1.1 试验药剂3.1.2 对照药剂3.1.3 药剂用量与编号3.2 小区安排3.2.1 小区排列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26平方米。

重复次数:每个处理4次重复。

3.3 施药方法3.3.1 使用方法每小区按药剂试验设计用量兑水配成药液,以水稻常规防治稻飞虱方法对水稻植株进行均匀喷雾。

每公顷喷药液量900升,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

3.3.2 施药器械施药器械为“MATABI”super green 16背负式手压喷雾器,喷头为双喷头。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施药时间为,水稻为孕穗期,稻飞虱为发生高峰前期,试验期间只施一次药。

3.3.4 使用容量每小区喷药液量2.34升,折合每公顷喷药液量为900升。

3.3.5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试验前5天及试验期间没有使用其他药剂。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4.1 气象及土壤资料4.1.1 气象资料施药当天晴天,平均温度28℃,偏南风0—1 级,施药后6天无雨,试验期间雨天2天,雨量为9.7 mm,平均气温28.05℃,最高气温 35℃,最低气温 22℃。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试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若施药前未调查病情基数,防治效果按式(3)计算:
防治效果(%)=
Ck1—pt1 Ck1
6 试验结果分析
6.1 安全性分析
×100………………………(3) (下转第 119 页)
第一次调查:用药前纹枯病、叶瘟基数调查;第二次调 查:末次药后7-10天调查稻瘟病、纹枯病病指,并计算防效; 第三次调查:末次药后30天调查稻瘟病、纹枯病病指,并计算 防治效果。
5.2.1 纹枯病调查方法 五点取样(去掉边行),每点调查相连5丛,调查病情指数 (病害分级按国家田间试验准则),药效计算和防治效果按国家 田间试验准则。 纹枯病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 一片叶);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纹枯病药效计算方法 药效按式(1)、式(2)计算: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穗茎瘟药效计算方法
药效按式(1)、式(2)计算:
病情指数
∑(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 调查总株数×9
=×100…………(1)
防治效果(%)=(1—
Ck0×pt1 Ck1×pt0
)×100…………………(2)
药剂处理表
处理 编号
药剂名称
1
龙登福赛(噻呋 · 苯 醚甲27.8%悬浮剂)
2
道立锋(49%丙

农药实验报告范文(范本)

农药实验报告范文(范本)

农药实验报告范文农‎药实验报告范文‎篇‎一:农药残‎留试验报告编写格式附‎件1 农药残留试验报‎告编写格式报告编号‎:试验申请‎编号:农药‎通用名称在作物名称‎上的残留试验报告‎试验药剂:‎农药产品名称(剂型、‎含量等)试验单位:‎委托方‎:试验地点‎:试验起始‎时间:年‎月日试验完成时间‎:年月‎日试验负责人:‎参加试验人员:‎报告完成时间‎:农药名称‎含量剂型在作物‎名称上残留试验报告‎中文通用名:‎英文通用名:‎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式:‎化学分子式:‎分子量:‎农药简介:‎包括试验委托方、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的理‎化特性、毒性、生物活‎性和防治对象、作用机‎制、推荐MRL,AD‎I(含数据来源)等。

‎一、田间试验‎1.试验时间‎:2.试验地‎点:3.试验‎农药:4.‎试验作物:5‎.试验方法5‎.1田间试验设计:‎包括小区面积、‎重复次数、施药方法、‎施药量、施药次数及间‎隔、采样时间及间隔、‎采样方法、样品制备、‎包装、运输及储藏等。

‎5.2气候条‎件、土壤类型‎5.3消解动态试验:‎包括小区面积‎、重复次数、施药方法‎、施药量、采样时间、‎采样方法等。

5‎.4最终残留试验:‎包括小区面积、‎重复次数、施药方法、‎施药量及次数、采样时‎间及间隔、采样方法等‎。

5.5 分‎析样品的制备:‎5.6 附田间试验‎设计总表二、‎检测方法方法原理简‎述1.仪器设‎备2.试剂‎3.分析步骤‎3.1提取‎ 3.2净化‎3.3分析测定‎ 3.3.1‎仪器(气谱、液谱、气‎质联用等)条件:‎ 3.3.2‎标准曲线:文字说明及‎标准曲线图、公式、相‎关系数3.‎ 3.3最小检出量‎:3.‎3.4最低检测浓度:‎3.3‎.5相对保留时间:‎3.3.‎6添加回收率与相对标‎准偏差:文字‎及表格说明3‎.3.7残留量‎计算公式3.‎3.8确证试验‎方法(如果有的话)‎4.残留试验‎结果4.1‎(农药通用名称)在作‎物(可食部分)、土壤‎、植株或水中的消解动‎态结果(有文字说明,‎且有表格附后;用C=‎C e-kt计算半衰期‎、相关系数)‎ 4.2(农药通用‎名称)在作物(可食部‎分)、土壤植株或水中‎最终残留测定结果(有‎文字说明,且有表格附‎后;用C=Ce-kt‎计算半衰期、相关系‎数)4.3‎确证试验结果(如果有‎的话)5.结‎论及合理使用建议‎ 5.1 待测农药‎在作物土壤田水中的消‎解速率评价5‎.2 各种施药因子与‎残留量相关性分析‎ 5.3 非正常检‎测结果分析5‎.4 根据推荐MRL‎值和试验结果提出合理‎使用建议6.‎图表:6.1‎表格包括田间试验表、‎添加回收率表、消解动‎态表、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表;6.‎2谱图包括标样、土壤‎空白、土壤添加、土壤‎实测样;作物空白、作‎物添加、作物实测样;‎可食部分空白、可食部‎分添加、可食部分实测‎样;水空白、水添加、‎水实测样。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材料实用模板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材料实用模板

实用标准文案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号:协议备案号:试验样品封样编号: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年度])农药类别:除草剂试验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试验地点:总负责人:[签名]技术负责人:[签名]参加人员:报告完成日期:地址::传真:邮编:E-mail: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试验名称:试验作物:防治对象:供试药剂:施药方法及用水量(升/公顷):试验结果: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使用方法:安全性:[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名称]田间药效试验报告1 试验目的[单击此处键入试验目的]2 试验条件2.1 作物和栽培品种的选择[单击此处键入作物和栽培品种名称][单击此处键入作物耕作栽培方式如直播、移栽、套播等]2.2 试验对象杂草的选择[单击此处键入杂草种类及名称(中文和拉丁学名),如人工接种草籽应说明方式方法]2.3 栽培条件[单击此处键入土壤资料及耕作条件等][单击此处键入前茬作物及所用除草剂,避免使用对后茬作物有药害地块]2.4 其他条件[单击此处键入栽培类型、植被演替等其它试验条件]3 试验设计和安排3.1 药剂3.1.1 试验药剂[单击此处键入药剂名称、含量、剂型、生产厂家]3.1.2 对照药剂[单击此处键入药剂名称、含量、剂型、生产厂家]设人工除草和空白对照处理。

3.1.3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表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3.2 小区安排3.2.1 小区排列[单击此处键入小区分布图和风向]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单击此处键入小区面积]重复次数:[单击此处键入重复次数]3.3 施药方法3.3.1 使用方法[单击此处键入详细使用方法]3.3.2 施药器械[单击此处键入施药器械说明]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单击此处键入施药次数、日期、时间、杂草和作物生长状态]3.3.4 使用量[单击此处键入公顷用药量或用药倍数]3.4 防治病虫和非靶标杂草药剂资料[单击此处键入防治其它病虫和非靶标杂草所使用药剂的准确数据]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4.1 气象及田间管理资料4.1.1 气象资料[单击此处键入施药当日及试验期间的气象资料或温室等设施条件及药效影响因素]4.1.2 田间管理资料[单击此处键入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活动的时间、次数及方法等][单击此处键入人工除草小区的除草时间、次数等]4.2 杂草调查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单击此处键入调查次数和时间,根据作物栽培类型、药剂特点和施药时间确定]4.2.2 调查方法[依据《准则》,单击此处键入杂草调查方法,杂草伤害的症状及药剂的作用方式][单击此处键入小区杂草基数调查数据]4.2.3 药效计算方法[依据《准则》,单击此处键入引用标准号、药效计算方法或公式]4.3 作物调查4.3.1 调查时间和次数[单击此处键入调查时间和次数]4.3.2 调查方法[单击此处键入作物调查方法,如有药害发生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资料报告材料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资料报告材料

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号:协议备案号:试验样品封样编号: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年度])农药类别:杀虫剂试验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试验地点:总负责人:[签名] 技术负责人:[签名] 参加人员:报告完成日期:地址::传真:邮编:E-mail: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试验名称:试验作物:防治对象:供试药剂:施药方法及用水量(拌土量):试验结果: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使用方法:安全性:[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名称]田间药效试验报告1 试验目的[单击此处键入试验目的]2 试验条件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对象和拉丁名][单击此处键入试验作物,品种名称]2.2 环境或设施栽培条件[单击此处键入小区耕作、环境条件或设施栽培条件]3 试验设计和安排3.1 药剂3.1.1 试验药剂[单击此处键入试验药剂通用名称、含量、剂型、生产厂家]3.1.2 对照药剂[单击此处键入对照药剂商品名、通用名称、含量、剂型、生产厂家]3.1.3 药剂用量与编号3.2 小区安排3.2.1 小区排列[单击此处键入小区排列方法(田间小区分布图或表)]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或植株数:[单击此处键入小区面积或小区植株株数]重复次数:[单击此处键入重复次数]3.3 施药方法3.3.1 使用方法[单击此处键入详细使用方法,应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适应]3.3.2 施药器械[单击此处键入施药器械类型、操作条件]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单击此处键入施药次数、施药时期或作物生育期及虫害发生阶段]3.3.4 使用容量[单击此处键入实际公顷用药液量或用药倍数]3.3.5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单击此处键入防治其它病虫害药剂施用准确数据]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4.1 气象及土壤资料4.1.1 气象资料[单击此处键入施药当日及试验期间气象资料概要(详见气象资料表)]4.1.2 土壤资料[单击此处键入土壤资料]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单击此处键入调查时间和次数]4.2.2 调查方法[依据《准则》的调查方法,单击此处键入具体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4.2.3 药效计算方法[依据《准则》,单击此处键入具体药效计算方法或公式]4.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单击此处键入是否有药害,如有记录药害类型和程度,或对作物有益影响]4.4 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根据试验协议要求,键入调查方法及结果(每小区产量以kg/hm2表示)]4.5 对其他生物影响4.5.1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单击此处键入对其它病虫害有益或无益影响]4.5.2 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单击此处键入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5 结果与分析[单击此处键入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并附方差分析表][单击此处键入药剂评价][单击此处键入技术要点:剂量、使用方法、次数、注意事项等][若试验结果年度间差异大,单击此处键入原因分析及建议]技术负责人签名:[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单位名称][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完成日期](单位盖章)表3 [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名称]试验结果统计表([单击此处键入调查年份])表4 施药当日试验地天气状况(或设施栽培条件)表([单击此处键入调查年份])表5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表([单击此处键入调查年份])附表:田间试验原始数据调查表(样表,供参考)表田间试验原始数据调查表([单击此处键入调查年份])试验地点调查日期调查人员农药名称对照药剂防治对象供试作物小区面积/调查株数公顷用水量(升)。

0.01%芸苔素内酯水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0.01%芸苔素内酯水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0.01%芸苔素内酯水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一、试验目的本次田间药效试验的目的是评价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目标作物的杀虫效果,以及确定其最佳使用浓度和喷药时间,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

二、试验地点和时间本次试验在河北省保定市某农场进行,试验作物为小麦,试验时间为5月至6月。

三、试验设计1. 对照组:清水处理2. 试验组: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四、试验方法1. 喷药时间:小麦拔节后7-10天为宜2. 喷药浓度:0.01%芸苔素内酯水剂3. 喷药方式:采用手持式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处理4. 药效观察:观察处理后小麦的虫害情况,记录虫害发生程度和药效持续时间五、试验结果经过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对比观察,得出以下结论:1. 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小麦上的害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能有效控制小麦上的害虫发生。

2. 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喷雾后,小麦的虫害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7-10天。

3. 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喷雾后,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对小麦的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和建议1. 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小麦的害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建议在小麦拔节后7-10天进行喷药防治。

2. 喷药浓度为0.01%时,能够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小麦的安全性较高。

3. 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农户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虫害程度合理确定喷药时间和浓度,以确保最佳的防治效果。

七、致谢感谢本次试验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农场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分析,可见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在小麦防治害虫上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防治方法,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这一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为农民的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是评价农药防治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不同农药在实际农田中的药效进行研究和评估,为农民选择合适的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某款新型农药在田间药效试验中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和建议。

1.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农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农药的引入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对于农产品高质量和高产量的需求。

本次田间药效试验的目的在于评估一款新型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防治效果,并与常用农药进行比较,验证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可行性。

2. 试验设计与参数本次田间药效试验选取了常见的几种主要作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

通过随机布置不同处理组,对比新型农药和常用农药的效果,并控制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气候等。

试验参数主要包括药剂浓度、处理剂量、病虫害防治效果等。

3. 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新型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防治效果整体上优于常用农药。

在农药的防治效果上,新型农药相对于传统农药能够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新型农药的药效持久性较长。

与常用农药相比,新型农药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防治效果,减少了农药频繁喷施对环境和作物的影响。

(3)不同作物对农药的敏感性有所差异。

在试验中,我们发现水稻对新型农药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小麦和玉米。

这一结果提示在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上,对农药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4. 研究问题与展望虽然本次试验的结果验证了新型农药在田间的显著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1)新型农药的安全性问题。

虽然新型农药在防治效果上表现出色,但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需要更加深入的评估和研究。

(2)农药的使用效益。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有效利用和合理使用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益,减少资源浪费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吡虫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吡虫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吡虫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一、农药检测报告概述
本文记述了一次经过检测后发现,用吡虫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结果,该检测报告的总结是:吡虫啉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植物保护产品,具有良好
的农药效果。

二、试验现场
此次试验现场位于基地内,包括受试的植物和目标昆虫。

用于农药检
测的植物种类有水稻、玉米、蔬菜等不同类别,其中昆虫种类有白粉虱、
小菜蛾、棉铃虫、灰色飞虱等。

三、试验结果
在此次试验中,使用的吡虫啉农药检测结果显示,水稻和玉米的可抑
制率分别为94.5%和95.8%,棉铃虫的可抑制率达到了100%,对小菜蛾、
灰蝽和灰色飞虱的抑制率达到了99.1%,95.7%和98.7%。

这些结果显示,
吡虫啉农药在田间条件下有良好的效果。

四、总结
根据此次试验报告,可以得出结论:吡虫啉农药具有明显的农药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由于吡虫啉农药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它能有效抑制害虫,能降低害虫对作物的危害,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因此,在使用农药的时候应注意农药的安全性和危害性,同时还应考虑农
药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号:协议备案号:试验样品封样编号: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年度])农药类别:杀虫剂试验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试验地点:总负责人:[签名]技术负责人:[签名]参加人员:报告完成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E-mail: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试验名称:试验作物:防治对象:供试药剂:施药方法及用水量(拌土量):试验结果: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使用方法:安全性:[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名称]田间药效试验报告1 试验目的[单击此处键入试验目的]2 试验条件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对象和拉丁名][单击此处键入试验作物,品种名称]环境或设施栽培条件[单击此处键入小区耕作、环境条件或设施栽培条件]3 试验设计和安排药剂试验药剂[单击此处键入试验药剂通用名称、含量、剂型、生产厂家]对照药剂[单击此处键入对照药剂商品名、通用名称、含量、剂型、生产厂家]药剂用量与编号小区安排小区排列[单击此处键入小区排列方法(田间小区分布图或表)]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或植株数:[单击此处键入小区面积或小区植株株数]重复次数:[单击此处键入重复次数]施药方法使用方法[单击此处键入详细使用方法,应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适应]施药器械[单击此处键入施药器械类型、操作条件]施药时间和次数[单击此处键入施药次数、施药时期或作物生育期及虫害发生阶段]使用容量[单击此处键入实际公顷用药液量或用药倍数]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单击此处键入防治其它病虫害药剂施用准确数据]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气象及土壤资料气象资料[单击此处键入施药当日及试验期间气象资料概要(详见气象资料表)]土壤资料[单击此处键入土壤资料]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调查时间和次数[单击此处键入调查时间和次数]调查方法[依据《准则》的调查方法,单击此处键入具体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药效计算方法[依据《准则》,单击此处键入具体药效计算方法或公式]对作物的直接影响[单击此处键入是否有药害,如有记录药害类型和程度,或对作物有益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根据试验协议要求,键入调查方法及结果(每小区产量以kg/hm2表示)]对其他生物影响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单击此处键入对其它病虫害有益或无益影响]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单击此处键入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5 结果与分析[单击此处键入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并附方差分析表][单击此处键入药剂评价][单击此处键入技术要点:剂量、使用方法、次数、注意事项等][若试验结果年度间差异大,单击此处键入原因分析及建议]技术负责人签名:[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单位名称][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完成日期](单位盖章)表3 [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名称]试验结果统计表([单击此处键入调查年份])表4 施药当日试验地天气状况(或设施栽培条件)表([单击此处键入调查年份])表5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表([单击此处键入调查年份])附表:田间试验原始数据调查表(样表,供参考)表田间试验原始数据调查表([单击此处键入调查年份])试验地点调查日期调查人员农药名称对照药剂防治对象供试作物小区面积/调查株数公顷用水量(升)。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1 试验目的通过田间试验,验证龙登福赛(噻呋·苯醚甲27.8%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 试验条件2.1 试验作物:水稻作物品种:垦鉴稻6号2.2 耙标生物:稻瘟病2.3 环境条件地处三积温带,全年有效积温2593℃。

2.3.1 试验地情况前茬作物水稻。

土壤种类潜育白浆土,有机质3.89,PH 值6.5,速效氮0.6865mg/kg、速效钾1.2264mg/kg、速效磷0.3347mg/kg。

有排灌设备。

地势平坦。

2.3.2 耕作栽培与肥水管理水层管理按三化栽培技术进行,二铵亩施6公斤,钾肥亩施8公斤,氮肥亩施24公斤。

3 试验药剂3.1 试验药剂:龙登福赛(噻呋·苯醚甲27.8%悬浮剂)浙江博仕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3.2 参考药剂:道立锋(49%丙环·咪鲜胺乳油)安道麦马克西姆有限公司设空白对照4 试验设计试验共3个处理,大区试验,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200m2。

药剂处理表处理编号药剂名称施药量(每亩制剂量)施药量(每公顷有效成分量)1龙登福赛(噻呋·苯醚甲27.8%悬浮剂)25ml104.25ml2道立锋(49%丙环·咪鲜胺乳油)30ml220.5ml3清水对照(CK)————4.1 施药时间和次数第一次于水稻孕穗初期(叶瘟、纹枯病)7月16日,第二次于水稻破口期施药(纹枯病、穗颈瘟)7月24日。

喷液量15升/亩。

4.2 施药器械与方法人工背负式喷雾器茎叶喷雾,按每667m2用药液量15 L折算每小区用水量然后配制好药液,均匀喷雾。

4.3 气象资料试验当天气象条件施药日期天气状况风向与风力温度(℃)相对湿度(%)降雨情况其它气候因素7月16日多云17.188无无7月25日晴22.187无无5 调查5.1 作物安全性调查施药后3天、5天、7天、10天、15天目测各种药剂对水稻安全性,如有药害发生要进行生物量测量,如株高、分蘖、地上及地下鲜重,根长及根数等,并记录。

吡虫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吡虫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试验名称:吡虫啉70%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承担单位:云南省勐海县植保站试验地点:勐海县曼贺村委会曼谢傣村技术负责人:70%吡虫啉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试验示范1 试验目的根据农业部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云南省农科院两千害虫测报与防控技术研究项目。

为做好水稻稻飞虱的防控工作,筛选、示范和推广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掌握70%吡虫啉不同剂量防治稻飞虱防治效果,对稻田主要天敌种群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条件2.1 供试作物:水稻2.2 防治对象:白背飞虱2.3 试验地点:勐海县勐混镇曼蚌村2.4 土壤类型:胶泥土2.5 土壤肥力:中等3 试验设计与方法3.1 供试药剂70%吡虫啉、50%噻嗪酮 40%毒死蜱3.2 小区试验处理试验5处理三重复3.3 大田示范处理示范药剂:70吡虫啉,每亩4克,由农户按常规方式施用,对照参照小区对照,不另设置。

3.4 施药时间和方法2015年5月8日施药,水稻处于分蘖期,白背飞虱处于低龄若虫期,采用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4 调查内容及方法4.1 调查时间和次数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和主要天敌种群数量,施药后3天(5月11日),7天(5月14日),15天(5月16日),分别调查虫口基数和主要天敌种群数量。

4.2 调查方法每处理平随机取样,,共查10丛,用40×30Cm白瓷盘沾水放到水稻中小部,快速拍打2—3次,迅速端起数其虫量。

4.3 药效计算方法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量-施药后虫量)÷[施药前虫量×100]。

防治效果%=(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4.4 其它调查项目4.4.1 气象资料施药当天即5月8日为晴天,日均湿度相对湿度施药调查期天气状况(详见天气情况表)。

五、试验结果与分析1、试验调查数据(1)结果分析表中数据表明药后3天每亩用70%吡虫啉2克效果最好90.7%其余防治效果均较为理想,防效分别为88.53%、89.71%、87.36%,药7天和15天吡虫啉2克加噻嗪酮20克防治效果最好,79.32%、77.4%,40%毒死蜱防治效果最差56.21%、64.55%生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药后3天、7天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药后15天,差异显著。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一、试验设计
1.试验对象:金龙819水稻
2.试验地点:广西桂林市灵川县街子村
3.测定日期:2024年6月
4.施药方式:喷施
5. 施药量:每667㎡200ml
6.评价指标:水稻病害调查、产量评价
二、试验结果
1.水稻病害调查
(1)施药前
街子村测定的水稻田地块中,有34%的地块发生了褐飞虱病害,21%的地块发生了稻瘟病,18%的地块发生了白粉病;其中,褐飞虱病害最为严重。

(2)施药后
经施药7天后,街子村水稻田地块中,褐飞虱病害的发生率下降到11%,稻瘟病发生率降到7%,白粉病发生率也减少到3%;同时,稻田中可见到大量虫卵的死亡,且稻苗表现出良好的生长。

2.产量评价
(1)施药前
街子村水稻田地块施药前的产量为6.7公斤/667㎡,受病害抑制,特别是受褐飞虱侵害较为严重。

(2)施药后
经施药7天后,街子村水稻田地块的产量较施药前显著提高,达到了9.2公斤/667㎡,较施药前提高了37.2%,显示该农药能够有效抑制水稻病害,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三、结论
1.试验表明,金龙819农药具有良好的杀虫剂效能,能有效抑制水稻病害,提高水稻产量。

2.试验结果还表明。

3.6%苄氨·赤霉酸液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3.6%苄氨·赤霉酸液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3.6%苄氨·赤霉酸液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一、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评估3.6%苄氨·赤霉酸液剂在田间的药效,验证其对作物病害的控制效果,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计与方法
1. 试验地点:本次试验在**农田进行,地理位置经度为**,纬度为**。

2. 试验作物:本次试验选取小麦为试验作物。

3. 试验方案:本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地分为若干块,每块面积相近。

每块随机设置不同的处理组,包括对照组和不同浓度3.6%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

4. 处理方法:按照标准配比将3.6%苄氨·赤霉酸液剂与水充分稀释,并喷施到作物上。

三、试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得到了以下结果:
1. 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

2. 3.6%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组: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处理浓度,包括1:800、1:1000和1:1200。

经过观察和数据统计,得到了作物的生长情况、病害情况和产量情况。

四、试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3.6%苄氨·赤霉酸液剂对小麦病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也有所增强。

2. 在本次试验条件下,1:800的处理浓度表现出了最佳的防治效果,作物生长状态良好,产量明显提高。

3. 3.6%苄氨·赤霉酸液剂对小麦无明显的药害现象,较好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3.6%苄氨·赤霉酸液剂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6%苄氨·赤霉酸液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3.6%苄氨·赤霉酸液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3.6%苄氨·赤霉酸液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一、试验目的本次试验旨在评估3.6%苄氨·赤霉酸液剂在田间的药效表现,验证其在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植物保护方案。

二、试验对象试验选取了当地典型作物-水稻为研究对象,以水稻白叶枯病为模拟对象。

三、试验地点本次试验在当地典型的水稻种植基地进行,试验区域地理位置、土壤条件、水稻生长环境等与周边农田相似,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四、试验方法1.试验设计本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共计7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

2.试验方案处理组1:1.0%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处理组2:2.0%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处理组3:3.0%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处理组4:4.0%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处理组5:5.0%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处理组6:6.0%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处理组7:对照组(喷水处理)3.试验操作根据试验方案,分别采用喷雾器将不同浓度的苄氨·赤霉酸液剂进行均匀喷雾处理,对照组则进行喷水处理。

在病害发病高峰期进行处理,每次处理后观测记录处理后水稻叶片病害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试验结果经过观测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试验结果:1.不同浓度的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组在治疗水稻白叶枯病方面均比对照组喷水处理表现出更好的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病害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2.在试验条件下,3.6%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组表现出最佳的病害防治效果,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3.观察到苄氨·赤霉酸液剂处理组对水稻本身生长没有负面影响,叶片及植株状态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药害现象,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七、建议1.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农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使用3.6%苄氨·赤霉酸液剂进行病害防治,注意按照标准剂量和施药时机进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