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资料

合集下载

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例题?单选题】(2006年试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A.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D.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
[答案]B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积累基金
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2)消费基金
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例题?单选题】(2003、2004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累基金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积累基金的是()。
1.两大部类分类法
即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2.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一步加工的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提供服务的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包括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业等)
B.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C.满足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D.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E.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答案]ABDE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财政收支。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在经济师的考试中,经济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初级经济师,掌握经济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经济基础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一、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稳定等目标。

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两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二、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而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提供某种产品的数量和价格。

市场均衡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价格也达到均衡水平。

三、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

根据市场结构,可以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

不同类型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机制都有所不同。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的进步,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科技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改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五、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基础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两个最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产品时,会存在效率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则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六、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经济基础知识中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一部分。

在国际贸易中,货币的兑换和支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国际金融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汇率变动、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

总之,经济基础知识是初级经济师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初级经济师_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要素.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

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

1。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2.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提示: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考试内容: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发展的基本过程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社会主义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四、市场与市场体系考试内容: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2024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点精选.pdf

2024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点精选.pdf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考点精选考点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1.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它可以使企业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2.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

(二)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1.经济体制的概念: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注意】实行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实行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3.一国选择经济体制应遵循的原则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依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注意】不论一国选择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

考点二: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必须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为我国实现社会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有利于带动国内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4.必须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5.必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内容汇总-整理目录版 (1)前言 (2)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3)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7)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12)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7)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0)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22)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7)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32)第九章财政职能 (35)第十章财政支出 (38)第十一章财政收入 (41)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 (45)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制度 (52)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55)第十五章信用与金融中介 (60)第十六章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64)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 (69)第十八章市场营销概述 (743)第十九章市场营销环境 (76)第二十章消费者行为 (79)第二十一章市场营销策略 (83)第二十二章产品和服务策略 (86)第二十三章管理概述 (90)第二十四章计划职能 (92)第二十五章组织职能 (95)第二十六章领导职能 (101)第二十七章控制职能 (107)第二十八章法的基础知识 (108)第二十九章经济法基础知识 (111)第三十章民法基础知识 (113)第三十一章行政法基础知识 (121)第三十二章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 (127)前言(一)初级经济师的报名条件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

(二)报名时间与报名方法报名时间一般为4、5月份(以当地人事考试部门公布的时间为准)。

报名方法:报考者由本人提出申请,携带有关证明材料到当地人事考试管理机构办理报名手续。

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部队及直属单位的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

(三)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1.考试科目初级和中级经济师均2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邮电经济、房地产经济、旅游经济、建筑经济等15个专业。

初级经济师考试辅导经济基础知识07章

初级经济师考试辅导经济基础知识07章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本章知识点【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知识点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知识点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建议关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对象。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1)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2)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3)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能(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4.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例题·单选题】(2010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

A.国有企业B.国民经济关键行业C.国家政府机关D.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解。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的调控来实现。

【知识点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建议关注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手段。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例题·单选题】(201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是()的价格机制。

A.以政府为主制定和管理市场价格B.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有政府宏观调控C.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D.政府调控的着眼点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为目标『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有政府宏观调控。

【知识点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建议关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2023年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资料

2023年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资料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一、金融体系(一)金融体系旳定义(掌握)金融体系是有关资金旳集中、流动、分派和再分派旳一种系统。

(二)构成现代金融体系旳基本要素(掌握)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旳货币流通2.金融中介——包括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3.金融市场。

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子市场。

4.金融工具——即金融产品或金融商品。

5.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

【例题1•多选题】(2023年、2023、2023年)下列各项中,属于现代金融体系基本要素旳有()。

A.由货币制度所规范旳货币流通B.由国库制度所规范旳资金收付C.金融中介D.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E.金融工具[答案]ACDE(2023年)构成金融体系旳基本要素有()。

A.计划制度B.金融中介C.金融市场D.金融工具E.经济制度[答案]BCD【例题2•单项选择题】作为金融活动旳载体,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交易旳是()。

A.货币B.金融工具C.商品D.信用[答案]B二、金融市场(一)金融市场旳定义和基本功能(掌握)金融市场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互相融通资金旳场所,它包括所有旳融资活动。

就总体而言,金融市场一般具有四个方面旳基本功能(掌握):1.聚敛功能。

2.配置功能。

金融市场旳配置功能体目前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财富再分派、风险再分派。

3.调整功能。

4.反应功能。

【例题1•多选题】总体而言,金融市场旳基本功能包括()。

A.聚敛功能B.调整功能C.配置功能D.反应功能E.发展功能[答案]ABCD【例题2•单项选择题】(2023年)金融市场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互相融通货币资金旳场所,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它旳基本功能旳是()。

A.引导众多分散旳小额资金汇聚成可以投入再生产旳资金集合B.促使资金投向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旳部门C.使厌恶风险旳人将风险转嫁他人D.为政府实行宏观经济旳直接调控发明条件[答案]D【例题3•单项选择题】如下各项中,不属于金融市场配置职能体现旳是()。

经济师考试之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学习辅导汇总

经济师考试之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学习辅导汇总

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熟悉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二因素)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例题1:商品是( )。

A.供别人和社会使用的劳动产品B.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C.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答案:D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例题2:商品是(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答案:AE例题3:使用价值是物品的( )。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有用性D.交换属性E.永恒属性答案:ACE(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熟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知识资料

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知识资料
C.计划管理
D.行业管理
E.自律管理
[答案]ABDE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微观基础的涵义及其构成。
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农户、居民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
(一)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产权清晰不是搞私有化。
【例题1·单选题】(2005~2007年)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法人财产权指的是()。
A.财产的归属权
B.财产的运营权
C.出资者的决策权
D.出资者的受益权
[答案]B
【例题2·多选题】(2006年)企业法人财产权包括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实际财产所拥有的()。
B.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的监管
C.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程序
D.使法人企业具备存在的基础
[答案]D
【例题3·多选题】(2005年)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确立法人财产权的重要意义是()。
A.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创造了前提条件
B.为清晰产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C.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
1.市场规则
(1)含义:市场规则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进入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
(2)内容:①市场进入规则: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进入市场的规范和准则;②市场交易规则;③市场竞争规则。
2.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

经济师考试之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学习辅导汇总

经济师考试之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学习辅导汇总
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较)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二、 第一节 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一、商品货币 注意掌握商品货币的概念和特征。 [例题]货币的形态最初是()。 A.实物货币 B.纸币 C.金属货币 D.信用纸币 答案:A [例题]足值货币的基本特征是( )。 A.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B.便于分割和携带 C.质地均匀 D.在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时候是内在价值的等量交换 答案:AD 二、代用货币
例题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 B.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E.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有价值 答案:AB 2.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 相应的变化。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 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 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3) 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利息、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例题 8:( )是货币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职能。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价格标准 D.交换价值 答案:B 解析:理解记忆每一种货币职能的含义并相互区分,以免混淆。尤其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最早的代用货币 全额准备与部分准备 三、信用货币 应该掌握信用货币的概念、产生、形式及其特征 1.信用货币的概念、产生 [例题 4]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 )。 A.财政 B.印钞厂 C.银行 D.政府 答案:C 2.信用货币的形式 [例题]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形式主要是( )。 A.流通中现金 B.支票 C.银行存款 D.信用卡 答案:AC 3.信用货币的特征 (1)是一种价值符号,与黄金完全脱钩。 (2)是债务货币。 (3)具有强制性(确定法定货币、强制社会向银行提供信用) (4)具有管理货币的性质。 注意把握国家曾经直接发行的纸币与现代信用货币的区别。 [例题]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特征包括( )。 A.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B.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2021年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文档

2021年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文档

汇率与国际收支一、外汇与汇率(一)外汇1.(熟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达,可以用于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支付手段。

外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外汇重要是指在国外银行外币存款和外币票据。

2.(熟悉)外汇分类:外汇按照买卖交割期限可以分为即期外汇与远期外汇。

即期外汇又称为现汇,是指在外汇成交后于当天或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外汇。

远期外汇又称期汇,是指按协定汇率订立买卖合同,在商定将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外汇。

3.(掌握)一种货币成为外汇必要具备三个特性(外汇三性):①外币性;②可兑换性;③普遍接受性。

当前可以同步具备上述特性是重要发达国家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等,尚有地区性货币,有韩元、新加坡元等。

(二)汇率(也称汇价)(掌握)汇率是指不同货币互相兑换比率,即以一种货币表达另一种货币价格。

1.汇率标价办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掌握)(1)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国货币为原则,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达汇率。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人民币汇率采用就是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值升降与本币升贬值反向。

如果汇率值上升,则阐明外汇升值,本币贬值。

(2)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国货币作为原则,折算为外国货币来表达汇率。

当前只有美国、英国和其她英联邦国家采用间接标价法。

与直接标价法相反,汇率值升降与本币升贬值同向。

如果汇率值上升,则阐明外汇贬值,本币升值。

【例题1•单选题】以一定单位外国货币为原则,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达汇率标价办法被称为()。

A.直接标价法B.间接标价法C.美元标价法D.双向标价法[答案]A【例题2•单选题】在间接标价法下,如果汇率值变大,则本币即期汇率()。

A.升值B.贬值C.升水D.贴水[答案]A【例题3•单选题】()国内人民币汇率采用标价办法是()。

A.美元标价法B.直接标价法C.间接标价法D.双向标价法[答案]B()人民币汇率使用标价办法是()。

A.直接标价法B.间接标价法C.美元标价法D.点数标价法[答案]A2.汇率报价办法(掌握)汇率变动最小单位被称为基点。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辅导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辅导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辅导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存款准备金率:迅速抑制或扩大信贷规模。
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必须按规定把自己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率即准备金占吸收存款的比率。
(2)再贴现率:调整货币供应总量。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贴现票据时被扣除的利息和票面额的比率。
除财政、货币两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外,还有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等,它们共同构成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必须将各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综合协调体制要求:①目标统一;②政策协调;③功能互补;④适时适度。?
(3)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
当经济发展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需要降低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当经济膨胀时,需要提高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考试内容: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综合协调(掌握)。
补充:贴现与再贴现
贴现是指企业或个人等商业银行客户由于资金需要,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融资行为。
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这是因为,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的再贴现成本,再贴现率提高,再贴现成本增加,自然影响再贴现需求,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再贴现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因而具有一种告示作用:提高再贴现率,呈现紧缩意向,反之,呈现扩张意向,这特别对短期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再贴现率具有调节灵活的优点,但也不宜于频繁变动,否则给人以政策意向不明确印象,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率的调节空间有限,且贴现行为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如果商业银行出于其他原因对再贴现率缺乏敏感性,则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辅导知识资料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辅导知识资料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辅导知识资料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三、政府债务收入(一)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和特征考试内容: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和特征(掌握)政府债务收入:政府以债务人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方式:发行国债。

我国现行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政府债务收入的特征:1.有偿性;2.自愿性;3.灵活性(二)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考试内容: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掌握)1.积极影响:(1)弥补财政赤字。

发行公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三种途径: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

用债务形式弥补财政赤字副作用较小。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辅导知识资料【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2)筹集政府投资资金。

(3)调节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公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2.消极影响(1)如果不考虑政府偿还能力,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公债取得收入弥补财政赤字,会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

(2)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偿还公债的最终收入来源是税收。

(3)政府取得公债收入,可能会产生财政“挤出效应”。

(4)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三)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考试内容: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掌握)提示:掌握三个指标的名称及各自的概念。

1.国债依存度: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2.国债负担率到当期为止,政府历年发行公债尚未偿还的累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

反映国家累计债务的总规模,是研究控制债务总量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

3.国债偿债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

这一指标反映财政还本付息的能力。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点(第一章)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点(第一章)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点(第
一章)
本章主要介绍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市场与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等。

从历年考题来看,本章所占分值较大,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都有涉及。

近年本章考点分布
本章主要考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基本要素
2.生产工具
3.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和消费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5.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6.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7.市场体系
8.经济体制。

2023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辅导

2023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辅导

2023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辅导一、2023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国家旳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1、社会主义国家旳经济职能(1)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旳职能;(2)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旳职能;(3)国家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旳职能。

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1)定义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宏观经济总量旳基本平衡和经济构造旳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旳总体调整和控制。

(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旳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调控来实现。

(3)宏观经济调控过程是一种运用合适旳调整方式和手段,采用有效旳经济政策,对分散旳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整和引导,促使宏观调控目旳旳实现,从而使社会经济总体协调有序进行旳过程。

(4)政府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政企分开,综观全局,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目旳,以间接调控为重要管理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旳必要性(1)是社会化大生产旳客观规定;(2)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旳规定;(3)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旳需要;(4)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旳旳需要。

二、宏观经济调控旳目旳、方式和手段1、宏观经济调控旳目旳宏观经济调控目旳是由宏观调控任务决定旳,是由若干详细目旳构成旳一种目旳体系。

(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构造优化——基本目旳。

①经济总量平衡:社会总供应和总需求旳基本平衡。

②经济构造:社会生产一定发展阶段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社会各地区之间旳比例、构成及互相关系。

重要包括产业构造、地区构造、企业构造、商品和劳务旳供应与需求构造等。

(2)保持经济适度增长(3)保持物价总水平旳基本稳定(4)充足就业和收入分派公平(5)国际收支平衡2、不一样宏观调控目旳之间旳互相关系各项宏观经济调控目旳是互相联络、互相制约旳,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旳体系。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2)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例题6: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
A.先有市场,后有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
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答案:B
解析:参考上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题7: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 )。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例题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过程
答案:C
解析:从生产关系的定义里就可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A.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答案:BCE
解析:A、C、D三项中,应选C。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划分考试内容:熟悉产业的划分和产业结构的涵义。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及产业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经常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有:1. 两大部类分类法即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2. 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一步加工的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提供服务的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包括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业等)3. 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例题1多选题】(2008年)对产业进行分类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

A. 投资规模分类法C. 不生产物质产品只提供服务的部门2. 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二大类,自然资源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四种类型。

科学技术越发达,产业结构受自然资源结构的约束度越小。

3. 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 科学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5. 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6. 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例题多选题】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

A. 消费结构B. 生产要素密集程度C. 资源结构D. 投资结构E. 科学技术[答案]ACDE(三)产业结构的优化考试内容: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和途径。

1. 概念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2.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短期目标一一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长期目标一一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

3.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调整。

②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根据各种产业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一般可以区分为: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基础产业和一般产业(熟悉其定义)。

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建筑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战略产业: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基础产业: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交通、通讯、服务、科技、教育等产业。

【例题1单选题】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其他部门对它依赖程度大,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联度大的产业是()0A. 战略产业B. 基础产业C. 主导产业D. 高科技产业[答案]C【例题2单选题】反映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能在将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的产业是()。

A. 战略产业B. 基础产业C. 主导产业D. 高科技产业[答案]A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圧GDPH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一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H国外净要素收入GD圧GNP-国外净要素收入【例题单选题】(2006年试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A.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B.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C.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D.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答案]B2.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1)进行再分配的原因: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例题多选题】(2003、2004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必须进行再分配的主要原因是()。

A. 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B. 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C. 满足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的需要D. 设立社会保障基金E. 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答案]ABDE(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①国家财政收支。

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④价格体系。

【例题1多选题】(2003、2004年)下列各项中,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途径的是()。

A. 价格体系B. 国家财政收支C. 工业企业向职工发放奖金D. 银行信贷E. 服务行业的企业支付职工工资[答案]ABDE【例题2多选题】(2007年)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途径的有()。

A. 生产企业提留生产发展基金B. 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C. 劳动者以其收入支付服务行业劳务费用D. 生产企业向国家纳税E. 国家调整部分产品价格[答案]BCE(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考试内容:熟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涵义及构成,掌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

1.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

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1)积累基金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

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2)消费基金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 (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例题单选题】(2003、2004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累基金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积累基金的是()oA.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社会后备基金、扩大生产基金)B. 社会消费基金C. 国家管理基金D. 劳动报酬基金[答案]A2.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消费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

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

但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

它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3.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5)(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6)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和内容,掌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7)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8)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

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9)【例题单选题】(2005、2006年)社会保障是通过()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10) A.社会捐助(11) B.社会成员互助(12) C.国民收入再分配(13) D.国民收入初次分配(14)[答案]C(15)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6)改革目标: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7)改革和完善的具体内容:(18)(1)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19)(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20)(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21)(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22)(5)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23)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24)(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25)(2)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26)(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27)(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用。

(28)【例题单选题】(2003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通过()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使劳动者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29) A.政府和个人(30) B.政府和企业(31) C.企业和个人(32) D.政府、企业、个人(33)[答案]D(34)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35)(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36)考试内容: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37)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两层含义: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是增加的;人均占有的商品和劳务也是增加的。

(38)经济发展: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