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血液内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血液内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血液内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概述
血液内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是一项关键工作,它要求护士具备专
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本文档旨在介绍血液
内科危重病人护理的常规操作和注意事项。

常规操作
1. 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表现,及时报告异常。

3. 定期检查血液常规、凝血功能和器官功能等指标,以评估病
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4. 给予病人必要的药物治疗,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 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定期清洁口腔和气道。

6. 维持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定期检测血常规和电解质水平。

7. 防止感染的发生,包括采取洁净手术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
等措施。

8. 注意病人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9. 协助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包括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营养补充等。

注意事项
1. 严格执行医嘱,准确记录病人的相关信息和护理措施。

2. 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 注意护理环境的清洁和安全,预防跌倒、烧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4. 与病人及其家属保持有效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护理指导和教育。

5.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研究活动。

以上是血液内科危重病人护理的常规操作和注意事项,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根据具体病情和医嘱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请护士们严格按照规范和流程进行护理工作,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血液科护理常规

血液科护理常规

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饮食护理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

避免食用过硬、带壳的食品。

2、保持口腔卫生,指导患者早晚用软毛刷刷牙,每日早晚及餐后用漱口液含漱3~5分钟。

对已发生口腔溃疡者,应加强口腔护理,正确使用合适的漱口液和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

3、清洁皮肤,定期擦澡更衣。

发现盗汗者,及时擦干并更换干湿的衣裤、床单,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4、做好会阴部及时肛周清洁护理,预防肛周感染;女患者经期加强卫生。

5、观察患者贫血的症状、体征,知道患者合理休息与活动,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6、粒细胞绝对值<0.5X109/L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7、对出血严重者,遵医嘱及时输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先兆,穿刺部位延长按压时间。

8、静脉化疗的患者,注意保护血管,观察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

9、减少陪护和探视,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督促清洁员每日用0.1%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床头柜、床档和设备带。

患者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10、多与患者沟通,注意情绪、语言及行为的变化,适时给予心理护理,防止患者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11、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介绍用药及并发症预防的知识二、检查及治疗护理常规骨髓穿刺术护理常规1、术前准备传此前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并简要说明穿刺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操作。

备齐所有用物;了解患者出凝血时间检查结果及相关麻醉药的过敏史。

2、术中配合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穿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的变化,如发现患者精神紧张、大汗淋漓、脉搏细速等休克症状时,应立即报告一声,包停止穿刺、协助处理。

3、术后护理穿刺后应局部加压,至少需按压5分钟,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知道患者穿刺后72小时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敷料一旦污染或脱落,及时消除伤口更换敷料,以免污染伤口引起局部感染。

血液病病人的护理

血液病病人的护理

口腔、牙龈出血的预防与护理:为防止牙龈和口腔黏膜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局部出血,指导病人用软毛刷
刷牙,忌用牙签剔牙;尽量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及质硬的水果等,进食 时细嚼慢咽。牙龈渗血时及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止血,并及时用漱口水清除口腔内陈旧血块。
主要病种及对应的主要护理问题与应对措施
出血
皮肤出血的预防和护理:避免人为的
损伤导致或加重出血。保持床单位平整, 被褥衣裤轻软;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 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用力擦洗皮 肤;勤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高热病人 禁用酒精擦浴。注射或穿刺部位拔针后适 当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
深部组织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减少活动量,避免负重和创伤。 深部组织出血者注意测量血肿范 围,局部可冰敷及局部压迫止血。 出血停止后改为热敷,以利于淤 血消散。
2.肿瘤性发热:与白血病细胞的高代谢状态及其内源性致热源物质的产生有关。主要表现为持
续低至中度热,可有高热。常用抗生素无效,但化疗药物可使患者体温降低。
发热的护理措施
指导患者发热时卧床休息 ,采取舒适体位,减少机 体消耗,必要时可吸氧。 穿透气、棉质衣物,畏寒 、寒战时予保暖。

(1)

(2)
(4)
分 类
三.白 血病
慢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定义
是一种人类造血干细 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临床上以进行性贫血、 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 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 为表现,外周血中出 现幼稚细胞为特征。
1.急淋:又分为L1、
L2、L3三个亚型。
2.急非淋:又分为
M0…M7八个亚型。
可分为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慢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单核细胞白 血病三型。

血液科护理常规

血液科护理常规

血液科护理常规血液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诊治各种与血液相关的疾病。

在进行护理工作中,遵循一系列的护理常规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以血液科护理常规为题,介绍相关内容。

一、患者安全护理1. 清洁环境:血液科的患者常常具有免疫力较弱的特点,因此,在护理环境上要保持清洁和卫生。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清洁已经成为常规操作,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隔离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类型,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比如,在处理A型肝炎患者时,护士应佩戴手套、口罩等防范性物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预防跌倒:对于年老体弱或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士应留意其活动能力,及时提供扶手、床栏等设施以保证患者安全。

二、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1. 温度监测:体温是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体温监测方法,如腋下测温、口腔测温等,并正确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2. 脉搏与呼吸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脉搏和呼吸频率,了解其循环和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3. 血压监测:对于血液科患者来说,血压监测尤为重要。

护士应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如选择合适的袖带、确保患者状态安定等。

4. 疼痛评估:血液科患者可能会经历与疾病相关的疼痛,护士需要通过观察和患者的描述来准确评估疼痛程度,并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

三、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1. 观察患者病情:护士在每次交接班和护理过程中,都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包括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治疗效果、静脉通畅情况等。

2. 药物管理:血液科患者常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或注射,护士应掌握相关药物的使用、剂量计算和给药方法,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

3. 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需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进行静脉置管、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四、心理支持与教育1. 心理护理:血液科患者常常面临诊断打击、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和压力等,护士应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血液内科护理常规

血液内科护理常规
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护理
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其功能异常,毛细血管脆性或通透性增加,血浆中凝血因子缺乏以及循环 血液中抗凝血物质增加,均可导致出血或出血倾向。 休息与活动:若出血仅限于黏膜,无需太多限制;若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减少活动, 增加卧 床休息时间;若血小板计数<20×109/L,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粗糙的食物。保 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可用力,以免腹压骤增而诱发内脏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便秘者可给予缓 泻剂或开塞露。
心理护理:加强沟通,耐心解释与疏导,稳定病人情绪,减少不良刺激。 (二)发热的护理 发热是血液系统常见症状,具有持续时间长,热型不一、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特点。 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休息: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减少机体消耗,必要时可吸氧。经常通风换气,穿透气棉质 衣物,有寒战时给予保暖。 饮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指导患者摄取足够的水分,每天至 少 2000ml 以上,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病情观察:监测体温并记录;观察感染灶的症状、体征及变化,协助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 注 意抗生素的疗效及用药反应。 治疗:先给予物理降温,高热病人可先给予物理降温,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温水或酒精拭浴, 必 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用药后反应,以免发生虚脱。 加强沟通,耐心解释与疏导,稳定病人情绪,减少不良刺激。 (三)骨、关节疼痛 主要与肿瘤细胞的过度增生或局部浸润,导致骨髓腔压力增高、局部瘤块形成及压迫、骨质疏 松或溶骨性破坏、病理性骨折等有关。具体见疾病。 (四)贫血

血液护理常规

血液护理常规

血液护理常规
引言
血液护理是医护人员在处理血液样本和输血时必须遵守的一系
列规则和程序。

以下是一些血液护理的常规。

收集血液样本
- 手部消毒:应先用肥皂和温水洗手,然后用消毒剂消毒手部。

- 选择采集点:乙醇消毒后选取最近的血管,一般为尺前动脉、桡动脉、超短静脉和腕静脉。

- 取样:将针头插入选取的血管内,并用注射器吸取所需量的
血液。

测量血糖
测量血糖有两种方法:
- 空腹血糖:指不进食8-12小时后采集的血液进行测量。

- 随机血糖:指在进食后血糖反应达到他峰(进食后1小时)后的任意时间进行血糖测量。

输血
- 超过4小时未用的输血制品要弃置。

- 转移输血制品时,医护人员要彼此核对患者的姓名、住址、输血报告单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 在输血期间,要每小时检查患者的体温、脉率、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做好输血记录。

- 输血后,要观察患者30分钟,以监测其有无发热、过敏反应等情况。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结论
血液护理是医护人员必须要熟知的规范和程序,只有做好血液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以上介绍的是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

一、血液系统一般护理常规(一)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进行性贫血、出血、发热、感染等症状,及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等情况变化,并经常了解有关检测项目,以结合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随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2、遵医嘱正确及时完成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预防和观察治疗副反应,确保医疗安全。

3、协助做好各种实验室检查,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的可靠性。

4、对患者和家属宣传疾病相关的自我保健护理知识,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等健康指导。

(二)对症护理贫血的护理1、严重时要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后发生晕厥,注意安全。

2、贫血伴心悸气促时应给予吸氧。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如猪肝、豆类、新鲜蔬菜等,注意色、香、味烹调,促进食欲。

4、观察贫血症状如面色、眼结膜、口唇苍白程度,注意有无头昏眼花、耳鸣、困倦等中枢缺氧症状,注意有无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贫血性心脏病的症状。

5、输血时的护理认真做好查对工作,严密观察输血反应,给重度贫血者输血时速度宜缓慢,以免诱发心力衰竭。

出血护理1、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2、明显出血时卧床休息,待出血停止后逐渐增加活动同,对易出血患者要注意安全,避免活动过度及外伤。

3、严密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注意有无皮肤粘膜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女性患者月经是否过多,特别要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等症状,若有重要脏器出血及有出血休克是应给予急救处理。

4、按医嘱给予止血药或输血治疗。

5、各种操作应动作轻柔、防治组织损伤引起出血。

避免手术,避免或减少肌内注射,施行必要穿刺后压迫局部或加压包扎止血。

6、应避免刺激性食物、过敏性食物以及粗、硬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冷、温流质,以后给予半流质、软食、普食。

感染的预防1、病室环境清洁卫生,定期空气消毒,限制探视,防治交叉感染,白细胞过低时进行保护性隔离。

急性白血病护理常规

急性白血病护理常规

急性白血病护理常规
1.执行血液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皮肤黏膜苍白程度,有无牙龈肿胀、肝、脾、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白细胞浸润症状。

3.监测患者体温变化,高热患者执行高热护理常规,血小板低下者避免酒精擦浴。

4.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等,做好出血患者的护理。

(1)鼻腔出血:用0.1%肾上腺素棉球填塞,并局部冷敷。

后鼻腔出血时,协助医生用凡士林油砂条行后鼻腔填塞术。

(2)牙龈出血:用止血海绵贴敷止血,保持口腔卫生。

(3)消化道出血:观察出血的颜色、性质和量,出现头晕、心悸、脉搏细速、四肢湿冷、血压下降时及时给予急救处理。

(4)头面部出血:眼眶周围瘀斑、眼底出血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5)颅内出血: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遵医嘱给予降颅压药物,输注成分血。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记录。

5.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睡前、晨起漱口。

口腔溃疡时遵医嘱应用药物局部喷洒,真菌感染时用
4%碳酸氢钠溶液或制霉菌素生理盐水漱口。

6.皮肤护理: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尤其是会阴、肛周的清洁,便后、睡前用温水或1:1000碘伏坐浴,防止肛周感染。

7.高白细胞性白血病(WBC>100×109/L),遵医嘱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清除过高的白细胞,同时给予水化、碱化治疗。

(完整)血液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完整)血液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一)所有内科病员,原则上都应卧床休息。

(二)入院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以后每日2次。

体温在37.5o C 以上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有突然升高者应复查核对,密切观察体温者随时测量并记录.新病人测血压及体重(重症例外)1次,其他按医嘱执行。

(三)护理按病情分特别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1、特别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需要随时进行抢救的病人。

派专人昼夜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齐抢救用品,随时准备抢救,及时准确地填写特别记录。

2、一级护理:适用于病危、危重及极度虚弱的病人,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高热、昏迷、抽搐的病人,心力衰竭、严重呼吸困难、肝肾功能衰竭者等,病人的一起活动需护士协助。

护士每15分钟至半小时巡视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二级护理:适用于病危、病重期已渡过,症状减轻,病情好转但仍需卧床休息者,如慢性病及年老体弱的病人,在床上可以自理但不能下床活动的病人。

护士每小时巡视1次,了解三情(疾病、思想及饮食情况),递送大小便器。

4、三级护理:适用于轻症等待检查的病人,恢复期和慢性病好转期已可下床活动且生活能自理的病人.护士每日巡视3—4次,观察病情.轻病人可适当到室外散步。

(四)病人入院后,于当日流出大、小便,并送病房化验室做常规检验。

按照医嘱执行的大、小便化验,于次晨留出标本。

(五)每天下午记录大便1次,有次数增多者通知主管医师进行处理。

3天无大便者,可常规给番泻叶10g代茶饮。

必要时可灌肠通便.(六)每周测量体重1次(重症例外).(七)按医嘱给予饮食,并进行饮食指导.病人家属、亲友送来的食物需经办公室护士检查后方可使用。

病人之间不得互换食物,以免交叉感染.(八)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个人卫生处理。

一般冬季每周沐浴或擦澡1次,夏季每周3次。

洗发每两周1次,夏季每周1次.剪指甲每周1次。

(九)卧床病人应预防褥疮,并做好口腔护理。

(十)病室应保持整齐、清洁、安静、舒适。

血液科护理规范与标准

血液科护理规范与标准

血液科护理规范与标准血液科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与治疗与血液相关疾病的科室。

在血液科护理工作中,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是非常关键的,这有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效果。

本文将探讨血液科护理的规范与标准,以保证血液科患者的全面护理。

一、患者的评估与监测在血液科护理中,对患者的评估与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护士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了解患者的主诉、病史、用药情况等,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同时,对于接受血液治疗的患者,护士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监测,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液凝固功能等。

这些监测数据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护士应该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汇报。

二、感染控制与预防血液科患者往往具有感染的风险,护士应该严格执行感染控制与预防的标准。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最基本的措施,护士应该经常洗手,并正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同时,护士还应该帮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床单、衣物的清洁。

在医疗操作中,护士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该采取单间隔离,避免感染传播。

三、药物安全与管理在血液科护理中,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是关键步骤。

护士应该准确执行医嘱,按时给药,并对药物的名称、剂量、途径进行核对。

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副作用并及时汇报医生。

药物的储存和管理也非常重要,护士要确保药品的保存环境符合要求,避免药物受潮、过期等问题的发生。

对于有毒药物和高风险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四、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疼痛是血液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护士应该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

这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多种途径,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除了疼痛管理外,护士还应该提供舒适护理,促进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护士可以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注意调整室温和湿度,合理安排访客时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床位、枕头等。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和易消化的饮食;化疗期间或食欲不振时,给予清淡软食;胃肠道出血者按医嘱禁食;2、及时做好专科各项检查或治疗护理,遵医嘱正确采集各种血液和体液标本,高热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做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3、活动与休息护理贫血症状明显、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迅速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中度贫血或慢性贫血应限制活动多卧床休息;轻度贫血应限制剧烈活动,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气促是给予氧气吸入;4、感染的护理①高热者予冰袋物理降温,避免乙醇擦浴及应用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退热药物;及时更换被服,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②坚持定期环境消毒,限制探视,白细胞底下时可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有条件者入住洁净层流室,防止交叉感染;③鼓励并指导患者早晚刷牙,宜用软毛牙刷,坚持用漱口液漱口;对牙龈出血的患者,口腔护理2次/d;④注意肛门及外阴部的清洁卫生,便后及每晚睡前用1:5000PP粉溶液坐浴,防止肛门周围脓肿;5、出血的护理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局部注射;鼻腔出血者可给予1%麻黄碱棉球局部压迫止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咳嗽和便秘;遵医嘱输成分血或血小板,严密观察输血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6、化疗的护理化疗期间,注意保护患者静脉,避免药物外渗,严格遵守用药的顺序、时间、剂量,观察化疗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强利尿以促进尿酸的排泄,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尿酸性肾病等;第二节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一、概念: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及外周血中出现异常的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侵润各种脏器、组织,正常造血机制受到抑制;急性白血病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两大类;二、临床特点贫血、发热、出血及器官组织侵润;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保证休息与睡眠;根据病情适当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3、心理护理1热情帮助、关心患者;让患者认识珍惜生命的重要意义,建立起战胜的信心;2向家属及患者介绍白血病有关知识;3阐述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让家属了解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副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合并感染、出血、血尿、脱发等;了解定期化验血象,骨髓、肝、肾功能、脑脊液等的必要性,以及患者所处的治疗阶段;使患者能积极接受治疗,使治疗方案有效进行;4定期召开患者陪人座谈会,让患者及家长交流与护理、治疗配合的经验,讲述不坚持治疗带来的危害;让初治者看到已治愈者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加治愈的信心;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口腔、咽喉、腋下、会阴、肛周的皮肤粘膜有无红肿感染的征象;全身皮肤粘膜有无瘀点和瘀斑;2观察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及血尿、黑便等出血症状;观察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视乳头水肿、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表现;观察骨与关节疼痛情况;观察有无头痛、发热、肢体瘫痪等鞘内注射并发症;3输血的患者,注意观察T、P、R、BP及尿量及颜色、皮疹、腰痛的变化,注意有无发热、过敏、溶血、心衰等严重输血反应发生;2、积极预防感染:每日监测体温的变化,加强口腔、皮肤及肛周护理;当中性粒细胞≤0.5X109/L时,进行保护性隔离,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空气和地面消毒,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及手卫生消毒,谢绝探视以避免交叉感染;3、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禁止使用酒精;4、预防出血:每日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症状体征,进行各种穿刺后延长按压时间,告诫病人避免受伤,刷牙时应使用软毛牙刷,勿剔牙、挖鼻及进食粗糙食物,预防便秘;同时告诉病人一有头痛、视力改变应立即报告;5、化疗药物的护理:1注意保护血管,使用化疗药前后给与生理盐水冲管,确定针头在静脉内方能注入药物;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入,由原部抽取3-5ml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局部进行封闭,72小时冷敷;2化疗期间要预防尿酸性肾病的发生,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每次小便后检查是否有血尿;3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的护理:推注药物宜慢,注毕去枕平卧6h,防止脑脊液外流引起的低血压性头痛;注意观察有无发热等其他并发症发生;6、确诊为颅内出血,要立即遵医嘱予脱水剂,头戴冰帽,输注血小板;四、健康教育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防止损伤;2、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保持乐观情绪;为病人提供清洁、安静、空气新鲜的环境;积极预防感染和出血,防治疾病复发;3、按医嘱用药,教会病人和家属坚持巩固治疗和定期门诊复诊的重要性;学会对颅内出血、脑膜白血病及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如有不适,随时就诊;第三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一、概念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进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依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将再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二、临床特点严重的的贫血、出血和感染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症状发生的急缓、贫血的程度,可分为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1、重型再障起病急、进展快、贫血进行性加重,伴明显乏力、头晕、心悸,出血部位广泛,皮肤、肺部严重感染;2、慢性再障起病慢,进展相对缓慢,贫血为主要表现,出血、感染较轻;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病情重,病人的精神负担重,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2、在急性期,病人严格卧床休息;在病情稳定后可适当活动;3、饮食:宜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品;高热或消化道出血病人应选择无渣半流或流质饮食,如稀饭、汤面等;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禁食;4、吸氧;严重贫血应给予吸氧;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皮肤粘膜、鼻腔、牙龈出血症状以及关节腔和肌肉深部血肿现象;2观察颅内出血症状,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呼吸急促、视力模糊、瞳孔大小不等甚至昏迷;4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遵医嘱监测血压、血糖、尿糖、白细胞计数;5输血的患者,注意观察T、P、R、BP及尿量及颜色、皮疹、腰痛的变化,注意有无发热、过敏、溶血、心衰等严重输血反应发生;2、预防感染:1每日监测体温的变化;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每日饭前,饭后用漱口液漱口;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更衣;勤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肌内,静脉注射时,局部要严格消毒;女病员尤其应注意会阴部清洁;4肛周护理:睡前,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每次15—20min;5预防外源性感染;保持病室清洁,定时开窗通风,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60分钟,预防交叉感染;当中性粒细胞≤0.5×109/L 时,行保护性隔离;3、预防出血:1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症状;2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应减少活动,增加卧床休息时间,防止身体受外伤;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应绝对卧床休息;3皮肤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保持床单平整,避免皮肤摩擦及肢体受压,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尽量避免人为的创伤;4鼻出血的预防:指导病人勿用手挖鼻孔和用力擤鼻,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石蜡油或抗生素软膏轻轻涂擦,防止干裂出血;5口腔及牙龈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指导病人用软毛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以防止牙龈损伤;6内脏出血的护理:消化道出血者,可进食温凉的流质饮食:大量出血应禁饮食;7眼底及颅内出血的护理:眼底出血时,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嘱病人不要揉擦眼睛,若病人突然视力模糊,头晕,头痛,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提示颅内出血的可能,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遵医嘱进行抢救;8遵医嘱给予输血或输血小板;四、健康教育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定期门诊复查血常规;2、积极预防感染,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3、加强自我防护,避免皮肤、粘膜损伤;衣着稍宽大,避免进食粗硬食物;4.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避免使用对造血系统有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第四节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一、概念由于体内储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 二、临床特点常见症状为头昏、乏力、心悸、皮肤黏膜苍白、注意力不集中、毛发干燥无光泽、口腔炎等;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适当的休息和活动:休息可减少组织氧的消耗;根据患者贫血程度及发生原因和速度制订合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减少患者机体耗氧量;其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当自测心率大于100次/min时,应停止活动;2、饮食护理: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含铁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瘦肉、蛋黄、豆类、紫菜、海带、木耳、香菇等;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组织缺氧症状,活动后心悸气促,皮肤粘膜苍白,全身肌无力、低热、记忆力下降、耳鸣失眠甚至昏迷;2观察组织缺铁的表现,儿童和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不足、易怒、易动、兴奋、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咽下困难或咽下时受阻感和异食癖;3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干燥、无光泽和角化、毛发无光泽易断裂和易脱、指甲扁平或呈勺状现象;4用药期间观察有无发热、寒战、皮痒,中心粒细胞减少,出血和血清病样等不良反应;2、用药护理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制剂应饭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铁剂注射时宜深部注射,速度应缓慢,剂量要准确,经常更换部位促进吸收,避免硬结形成;液体铁要用吸管,服后漱口,以免将牙齿染黑,同时忌饮茶,以免茶中鞣酸与铁结合成不溶性铁,避免与牛奶同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口服铁剂大便可呈黑色,属正常现象,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四、健康教育1、注意保暖和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注意休息和营养;轻度贫血者可照常工作,中度以上贫血活动量应以不加重疲劳感或其他症状为度,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2、加强营养,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豆类等;3、正确指导病人服药,向病人说明贫血纠正后继续口服铁剂半年的意义铁剂治疗1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网织红细胞数增加可作为有效的指标,约8~10周血红蛋白达正常之后,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1个月,6个月时再服药3~4周,以补足体内贮存铁;,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象;第五节血友病护理一、概念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为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生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出血,以软组织、肌肉和负重关节出血为特征; 二、临床特点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出血常发生于负重的大关节腔内膝、踝、肘、腕、髋、肩关节和负重的肌肉群内肱三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腰大肌;尚可发生内脏出血或致命的颅内出血;反复关节腔内出血是本病的出血特征之一,且常致关节腔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造成关节畸形和残疾;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卧床休息;2、禁食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3、防止外伤,避免因局部皮肤、粘膜、关节受损后造成出血不止;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要点1注意观察尿、痰、便的颜色;了解病人的血凝分析的情况,2注意皮肤、粘膜的改变,观察出血部位和范围;内脏出血时要注意观察出血量和出血是否停止;2、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抑制血小板或使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以防加重出血;3、关节或深部组织血肿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固定,给予冰袋冷敷或采取绷带压迫止血;有活动性出血部位加压止血,测量血肿范围、带血敷料重量,以估计出血量;4、输注凝血因子的护理;凝血因子取回后,应立即用输血器输注;观察T、P、R、BP及尿量及颜色、皮疹、腰痛的变化,注意有无发热、过敏、溶血、心衰等严重输血反应发生;四、健康教育1、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需终生治疗;2、避免从事易引起受伤的工作和活动;3、教给病人及家属出血的急救处理方法,有出血时及时就医;4、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或任何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第六节淋巴瘤护理一、概念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病在我国以20—40岁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部分病人有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亦可发生带状疱疹以及各组织器官受累等;二、临床特点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和局部肿块、体重下降、发热、夜间盗汗及皮肤搔痒;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早期患者可适当活动,有发热、明显浸润症状时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保护机体;2、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全身症状如贫血、乏力、消瘦、盗汗、发热、皮肤瘙痒、肝脾肿大等;2观察淋巴结肿大所累及范围、大小;严密观察有无深部淋巴结肿大引起的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咳嗽、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症,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3观察有无骨骼浸润,警惕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的发生;1、高热时遵医嘱用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注意病人的降温反应,避免发生虚脱;2、骨骼浸润时要减少活动,防止外伤,发生病理性骨折时根据骨折部位作相应处理;3、观察放疗局部皮肤反应,有无发红,痒感,灼热感;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避免用手瘙抓;局部皮肤有发红,痒感时,应及早涂药膏以保护皮肤;4、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紫外线消毒,限制陪护,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四、健康教育:1、注意保暖,各种感染;2、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3、遵医嘱坚持治疗,定期复诊;第七节过敏性紫癜护理一、概念过敏性紫癜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时出现皮肤水肿、荨麻疹等过敏表现;二、临床特点1、单纯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多见于下肢及臀部;紫癜常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瘀点可融合成片或稍高出皮肤表面,可反复发作;2、腹型表现为脐周或下腹痛、恶心、呕吐、便血或腹泻;腹部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3、关节型以关节疼痛和肿胀为主,多见于膝、踝、肘、腕和髋等关节;4、肾型一般多在紫癜发生后1周出现血尿、蛋白尿,有时有管型尿和浮肿;5、混合型两种以上类型并存;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二一般护理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防止精神刺激;防止昆虫叮咬;去除可能致病的过敏原;2、注意保暖,控制和预防感染;3、注意饮食,应禁食生葱、生蒜、辣椒、酒类等刺激性食品及肉类、海鲜,应避免与花粉等过敏原相接触;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及症状护理1紫癜型:观察皮肤紫癜的部位及范围、消长情况,勿用手搔抓,避免外伤;2关节型:观察关节红、肿、热、痛情况,减少关节活动;3腹型:有消化道出血者应记录便血量,听肠鸣音,肠鸣音活跃可能再次便血,肠鸣音消失警惕肠梗阻;如有无阵发性腹部绞痛、呕血及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等,并同时测量脉搏及血压,观察是否有胃肠道大出血、4肾型:注意观察尿色、尿量及有无浮肿、高血压,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表现;四、健康教育1、避免与易引起过敏的药物,食物等接触;2、预防感染;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3、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时就诊;第八节多发性骨髓瘤护理一、概念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骨髓内有异常浆细胞或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坏,血清出现单克隆免球蛋白,尿内出现本周蛋白,最后导致贫血和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主要有骨痛、胸腰椎破坏压缩、压迫脊髓导致截瘫、感染、高粘滞性综合征、出血倾向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肾功能损害以及对细菌性感染易感性增高等;二、临床特点骨骼肿块、骨痛、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尿蛋白、尿钙增多;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加强护理;2、平日应睡硬板床,保持身体的生理弯曲,减少体重对骨骼的压力;不做剧烈活动,防止骨骼横断;3、指导,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低蛋白质、低钠饮食,同时增加摄水量;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要点(1)注意患者疼痛的部位及疼痛的性质;(2)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血象变化;3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小板变化及有无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牙龈有无渗血,大小便颜色,有无头痛,视力模糊等;2、严密观察出血倾向,去除能引起出血的因素;3、积极预防感染;4、骨痛的护理1观察疼痛部位、形式、强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并做好记录;2减少疼痛刺激,取舒适卧位,防止因姿势不对造成肌肉、韧带或关节牵扯而引起疼痛;3药物止痛注意选择合适的止痛剂及给药途径;了解止痛剂的有效剂量及使用时间,正确预防其副作用;5、贫血的护理1轻度贫血可适当活动,应避免劳累,重度贫血应绝对卧床休息;2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3对于极度虚弱者,应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四、健康教育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2、加强营养,积极预防感染;3、按医嘱用药,定期门诊复查血象,如有不适,随时就诊;第九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护理一、概念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与出血,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出现病态造血,因在病程中有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高度危险,过去曾将该综合征称为白血病前期,平均发病年龄为60~75岁;二、临床特点鼻出血、鼻衄、乏力、肝脾肿大、关节肿痛、粒细胞减少、淋巴结肿大、颅内出血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严重时要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注意安全;2、心理护理;3、贫血伴心悸气促时遵医嘱给予吸氧;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有无鼻腔、牙龈、消化道和皮下出血情况;2观察体温变化及有无口腔炎、舌炎、胃炎等感染的情况;3注意生命体征即神志、面色变化;4有贫血或化疗的患者,注意有无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5定期监测血象,注意有无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下降、咳嗽、发热等严重感染症状;2、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禁止使用酒精;3、预防出血每日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症状体征,进行各种穿刺后延长按压时间,告诫病人避免受伤,刷牙时应使用软毛牙刷,勿剔牙、挖鼻及进食粗糙食物,预防便秘;4、观察用药后的副作用,如出现痤疮、毛发增多,女性病人停经等症状;四、健康教育1、避免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2、预防感染和出血,3、适当锻炼,增强体质;4、加强营养;5、坚持治疗,不擅自停药,按时复诊;第十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一、概念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且大多由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损伤增加,临床表现为自发皮肤黏膜出血的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二、临床特点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胃肠及泌尿生殖道出血,女性月经量增多等症状;三、护理措施执行血液系统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监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应减少活动,增加卧床休息时间;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应绝对卧床休息;2、饮食合理:依据病情选用流质、半流质少渣饮食;二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要点1注意观察紫癜分布部位、性状,关节肿痛情况;2注意观察尿色及尿量,并监测患儿体质及血压,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表现;3注意患儿如有无阵发性腹部绞痛、呕血及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等,并同时测量脉搏及血压,观察是否有胃肠道大出血;2、用药护理首选糖皮质激素,讲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3、出血的预防和护理1皮肤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保持床单平整,避免皮肤摩擦及肢体受压,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尽量避免人为的创伤;2鼻出血的预防:指导病人勿用手挖鼻孔和用力擤鼻,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石蜡油或抗生素软膏轻轻涂擦,防止干裂出血;3口腔及牙龈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指导病人用软毛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以防止牙龈损伤;4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消化道出血者,可进食温凉的流质饮食:大量出血应禁食;5眼底及颅内出血的护理:眼底出血时,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嘱病人不要揉擦眼睛;若病人突然视力模糊,头晕,头痛,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提示颅内出血的可能,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遵医嘱进行抢救;6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如:阿斯匹林;7便秘、剧烈咳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要积极预防;4、遵医嘱输丙种球蛋白、血小板;做好输血的观察与护理;四、健康教育1、注意休息和营养,增强体质;2、预防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的人群聚集的地方;3、避免使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4、定期门诊复查,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应及时就诊;。

血液科实习护士血液疾病护理实践总结

血液科实习护士血液疾病护理实践总结

血液科实习护士血液疾病护理实践总结在血液科进行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丰富多样的病例,学习了各种血液疾病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技巧。

在这里,我将总结我实习期间的所学所思,分享给大家。

一、临床常见血液疾病的护理1. 贫血护理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机体供氧能力受损。

在贫血护理中,护士应关注患者的输血需求、饮食调理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同时,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2. 凝血功能障碍护理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常见的有血友病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给予血浆或凝血因子。

此外,护士还应指导患者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提醒他们注意避免外伤和剧烈运动等引起出血的情况。

3. 白血病护理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护理工作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贫血、出血等并发症。

此外,护士还应积极参与化疗方案的制定和监测,以及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常规和病情评估等指标。

二、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1. 多学科合作在血液科的护理中,多学科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需要与医生、实验室技师、心理咨询师等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照顾。

在我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主动与其他专业人员交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沟通与关怀在与血液疾病患者接触中,良好的沟通与关怀是非常重要的。

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可以有效地减轻他们的痛苦和不安。

我会耐心倾听患者的疾病经历和情绪,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三、自我提升与反思1. 学习新知识在实习期间,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我积极主动地向医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如静脉穿刺、输血操作等。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是成为一名优秀护士的必要条件。

2. 提高沟通能力在与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中,我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实用标准文案第六节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一、缺铁性贫血护理(一)概念(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轻、中度贫血或慢性发生的贫血患者,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2)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急骤,绝对卧床休息,床上适量举动,以削减氧的消耗。

2.饮食:(1)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红色肉类、蛋黄等含铁较高的动物性食物;香菇、菠菜、红枣、核桃仁等植物性食物。

(2)高蛋白食物: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动物肝脏、瘦肉类、蛋类及奶类和豆类食物。

每天摄入的蛋白质的量为80g左右。

(3)含脂肪的食物:植物油、花生油、橄榄油等。

每天的量为50g为好。

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4)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5)用铁锅做菜增加铁的吸收。

3.用药护理(1)口服铁剂护理:一般首选硫酸亚铁,坚持规则。

定量用药。

A:有消化道疾病、有消化道反应患者于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

B:禁饮茶、以免茶中鞣酸与铁结合成不溶性铁;应避免与牛奶同服,因牛奶含磷较高,影响铁的吸收。

C:口服10%枸椽酸铁胺溶液用吸管服用,以免将牙染黑。

向患者解释口服铁剂后会出现黑便,是由于铁盐与肠内硫化氢感化而发生黑色硫化铁所致。

D:口服铁剂治疗一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网织红细胞增加为有效的指标;约8~10周血红蛋白可达正常,但仍应继续治疗3~6个月,才能补足体内贮存铁,以免复发。

(2)注射铁剂照顾护士:A:不要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

B:抽取药液入注射器后,更换针头注射,深部肌肉注射。

C:注射铁剂可出现局部肿痛、恶心、脸部潮红、肌肉关节痛、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故注射时应备有肾上腺素。

4.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耳鸣等自发症状有没有减轻。

(2)观察患者面色是否红润。

(3)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铁代谢的指标变化。

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三)常见照顾护士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或丢失过多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一、缺铁性贫血护理(一)概念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一般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耳鸣等;特殊表现有:组织缺铁表现如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出现反甲或匙状甲;黏膜损害多表现为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可有食欲下降,严重者可发生吞咽困难;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儿童较明显,如过度兴奋、易激惹、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发育迟缓、体力下降等;少数患者可有异食癖;约1/3患者可发生末梢神经炎或神经痛,严重者可出现智力发育障碍等。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轻、中度贫血或慢性发生的贫血患者,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2)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急骤,绝对卧床休息,床上适量活动,以减少氧的消耗。

2.饮食:(1)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红色肉类、蛋黄等含铁较高的动物性食物;香菇、菠菜、红枣、核桃仁等植物性食物。

(2)高蛋白食物: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动物肝脏、瘦肉类、蛋类及奶类和豆类食物。

每天摄入的蛋白质的量为80g左右。

(3)含脂肪的食物:动物油、花生油、橄榄油等。

每天的量为50g为宜。

(4)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5)用铁锅做菜增加铁的吸收。

3.用药护理(1)口服铁剂护理:一般首选硫酸亚铁,坚持规则、,定量用药。

A:有消化道疾病、有消化道反应患者于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

B:禁饮茶、以免茶中鞣酸与铁结合成不溶性铁;应避免与牛奶同服,因牛奶含磷较高,影响铁的吸收。

C:口服10%枸椽酸铁胺溶液用吸管服用,以免将牙染黑。

向患者解释口服铁剂后会出现黑便,是由于铁盐与肠内硫化氢作用而产生黑色硫化铁所致。

D:口服铁剂治疗一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网织红细胞增加为有效的指标;约8~10周血红蛋白可达正常,但仍应继续治疗3~6个月,才能补足体内贮存铁,以免复发。

(2)注射铁剂护理:A:不要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

B:抽取药液入注射器后,更换针头注射,深部肌肉注射。

C:注射铁剂可出现局部肿痛、恶心、面部潮红、肌肉关节痛、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故注射时应备有肾上腺素。

4.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耳鸣等自觉症状有无减轻。

(2)观察患者面色是否红润。

(3)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铁代谢的指标变化。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或丢失过多有关。

3.口腔黏膜受损与贫血引起口腔炎、舌炎有关。

4.焦虑与记忆力减退,导致学习、工作能力下降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严重贫血引起的营养缺乏和衰弱有关。

6.潜在的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

(四)健康指导1.疾病预防指导(1)饮食指导:提倡均衡饮食,荤素搭配,以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相关营养素(尤其铁)的摄入。

(2)用药指导:易患人群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或口服铁剂进行预防性补充。

(3)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疾病知识指导: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并主动参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3.病情监测指导:指导患者对自觉症状自我监测,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二、巨幼细胞贫血护理(一)概念巨幼细胞贫血是指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药物的作用,导致细胞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其中90%的巨幼细胞贫血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营养性贫血。

主要临床表现:早期胃肠黏膜受累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可发生口角炎、舌炎而出现局部溃烂、疼痛,舌乳头萎缩而令舌面呈镜面样舌或舌质绛红呈牛肉样舌;患者因全血细胞减少而出现反复感染和(或)出血;神经系统表现可有末梢神经炎、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典型表现为四肢乏力,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触、痛觉迟钝或缺失。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轻、中度贫血或慢性发生的贫血患者,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2)四肢麻木者要注意保暖,下床活动要有人陪伴。

(3)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急骤,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适量活动,以减少氧的消耗。

2.饮食护理(1)叶酸缺乏者多食绿色新鲜蔬菜、水果、酵母、蒸煮不宜过度;维生素B12缺乏者多吃动物肝、肾、心、肉、蛋类、奶类。

(2)烹饪、蒸煮食物不宜过度,以免减少食物中叶酸的破坏。

3.用药护理(1)遵医嘱正确用药。

(2)肌注维生素B12偶有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发生过敏者应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治疗,并观察药物疗效。

4.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口腔黏膜,舌炎,口腔溃疡者,进温凉软食,饭前饭后用漱口液漱口。

(2)观察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有效治疗后1~2天,患者食欲开始好转;2~4天后网织红细胞增加;1周左右血红蛋白上升;4~6周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半年到一年后,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得到改善。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叶酸、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吸收不良以及需要量增加有关。

3.口腔黏膜受损与贫血引起舌炎、口腔溃疡有关。

4.焦虑记忆力减退,导致学习、工作能力下降有关。

5.感知觉紊乱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有关。

6.有感染的危险与白细胞减少致免疫力下降有关。

(四)健康指导1.疾病预防指导:采取科学合理的烹调方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高危人群预防性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2.疾病知识指导:介绍疾病知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病情监测指导:指导患者正规用药,做好自我防护,定期复诊。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一)概念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

分为重型再障和非重型再障。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急性重型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出血;血小板低于202.0x109/L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即患者基本生活包括大小便都在床上;慢性轻、中型患者适量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2.饮食:鼓励患者进食温软,少刺激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水果削皮后食用;避免生凉、不洁及坚硬食物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药物的应用及护理(1)急性型患者常用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用药期间应给予保护性隔离,加强支持疗法,防止出血及感染,观察药物反应。

(2)慢性型患者多用雄激素治疗,长期使用出现毛发增生、痤疮、浮肿、女性闭经及男性化,肝损害等副作用,应向患者作好解释,鼓励患者坚持完成疗程。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及热型,警惕败血症的发生;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出血现的部位、大小、数目和时间,有无呕血、便血及颅内出血的表现。

5.出血的护理(1)告知患者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

(2)告知患者预防出血的措施:A: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B: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音,保证患者安静休息。

C: 不要用手指挖耳道、鼻孔、不要用硬毛刷刷牙,不用牙签剔牙,不要用手指抓挠皮肤,穿柔软舒适内衣。

D: 鼻腔干燥易发生出血,可使用薄荷脑滴鼻液保持鼻腔湿润。

(3)齿龈渗血时,局部用肾上腺素棉片或明胶海棉贴敷止血。

(4)鼻腔少量出血时用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止血,并局部冷敷;大量出血时请耳鼻喉科作后鼻腔填塞;鼻腔内的血痂,不宜自行剥去。

(5)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宜轻柔。

进行各种穿刺术后延长按压时间,每次按压不少于5分钟。

(6)避免进行有损伤性操作,如胃镜、肠镜等以免刺破粘膜。

(7)颅内出血患者应头部置冰袋或冰帽、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用药,并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观察病情的变化。

6.感染的预防及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15-30分钟,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次40分钟。

(2)白细胞低于1.0x109/L时要入住无菌层流室进行保护性隔离。

(3)减少探视,勿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不接触传染病患者。

(4)做好口腔护理,进餐后及睡前用生理盐水或多贝氏液、1%~4%碳酸氢钠溶液交替漱口;每日观察口腔黏膜,有溃疡时用溃疡膏局部涂敷,有霉菌感染时可用制霉菌素涂敷。

(5)注意个人卫生,做好皮肤护理,勤擦洗、勤更换内衣裤。

(6)加强肛周护理,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次30分钟,防止肛周感染。

(7)告知患者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粘膜改变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8)各项治疗及护理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7.心理护理:急性型患者因病情进展迅速、疗效差,易引起恐惧悲观。

慢性型患者因病程长而焦虑。

应多与患者交谈,做好解释工作,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有感染的危险与粒细胞减少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所致机体组织缺氧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4.身体意象紊乱与雄激素的不良反应有关。

(四)健康指导1.疾病预防指导: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接触与再障发病相关的药物和理化物质。

2.疾病知识指导:介绍疾病的可能原因、临床表现及目前的主要诊疗方法,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心,以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休息与活动: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做好休息与活动自我调节。

4.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免疫抑制剂、雄激素类药物及抗生素的用量、用法、疗程、不良反应,嘱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改量或停药,并定期复查血象。

5.心理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患者自我调整,积极配合治疗。

6.病情监测指导:指导患者主要是对贫血、出血、感染的症状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的自我监测,病情变化时能及时就医。

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一)概念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较少见的异质性骨髓单纯红系造血障碍综合征,特征是骨髓中红系幼稚细胞明显减少甚至缺如,而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受累。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轻、中度贫血的患者,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重度贫血,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氧的消耗。

2.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温软,少刺激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水果削皮后食用;避免生凉、不洁及坚硬食物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用药护理:告知患者激素类药物的用量、用法、疗程、不良反应,嘱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改量或停药,并定期复查血象。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自觉症状,贫血有无加重。

5.心理护理:告知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能正确对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组织缺氧有关。

2.身体意象紊乱与应用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有关。

(四)健康指导1.疾病预防指导: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接触与疾病发病相关的药物和理化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