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最易混淆的30个高考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四季变换与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运动对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种类与用途- 比例尺、地图符号和注记- 地图的阅读和解读3. 空间定位与地理坐标- 经纬度系统- 地理坐标的确定方法- 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与大气层结构-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河流、湖泊的特征与分类- 海洋的形成、分布和海洋资源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地貌类型与地貌演化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分布的规律与生态因素 -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2. 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 农业类型与农业布局- 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3. 工业地理与区域发展-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产业转型与区域创新4. 交通运输与物流- 交通运输方式与网络-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物流系统与现代物流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环境监测与评估-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环境评估的步骤与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五、地理实践与案例分析1. 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验与实地考察- 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2. 地理案例分析- 国内外地理案例的收集- 案例的分析方法与步骤- 案例教学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概要性的归纳,实际的高考地理复习应结合具体的教材和考试大纲进行深入学习和练习。
此外,考生还应关注最新的地理事件和现象,以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考地理易混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易混淆名词辨析一、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二、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为物理风化也有化学风化,还有一种分类还把生物风化单独列了出来。
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和氧。
水溶液可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方式促使岩石化学风化。
其中生物风化既有物理风化也有化学风化,生物根系分泌的一些酸性液体或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及其遗体腐烂后对岩石进行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上面属于生物风化中的根劈作用。
风力侵蚀——是指在降水少的地区,大风作用于地表对岩层造成破坏并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三、春小麦与冬小麦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
春小麦通常是春节后播种(冬季太冷,不能播种),8-9月份收获。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
在我国北方冬小麦通常是9-10月份播种(有一句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次年4-5月份收割。
冬小麦抗寒的能力极强,幼苗能过冬。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中存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记忆上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下面将对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上两个极点的大圆弧线,为垂直于地球轴的线,可以用来划分地球表面上的东西方向;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小圆弧线,为平行于地球赤道的线,用以划分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无法准确理解其作用和区别。
解释:经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180°E或W),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而纬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90°N或S),用来划分地球的南北方向。
二、物理和人文地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两个核心领域,物理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地域差异,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难以区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解释:物理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水文循环、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三、岛屿和半岛岛屿是指被海洋或湖泊包围的陆地,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环礁或是一个大陆的一部分;半岛是指突出到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在陆地上只有一小部分与大陆连接。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不清楚岛屿和半岛的区别和分类。
解释:岛屿是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没有与其他陆地相连的部分;半岛则是不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有一部分与大陆相连。
四、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人口数除以面积得出,比如人/平方公里或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引言:地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中常常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
有些地理名词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进行辨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内河与外河内河指的是一条位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的河流,例如黄河、长江等。
而外河则是流经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河流,例如尼罗河。
区分内河与外河,有助于理解河流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二、岬和半岛岬是海河交接处向海外伸出的一段狭长陆地,例如山东的青岛岬。
而半岛则是一个以陆地连接的,周围三面被水环绕的地方,例如山东的胶东半岛。
区分岬和半岛,有助于理解地形特征和海陆关系。
三、土地和土壤土地是指地球表面被固定了的陆地,有其特定的地貌和植被。
而土壤是土壤固定化后形成的被腐植质和矿物质组成的表层部分,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有赖于土壤。
区分土地和土壤有助于理解地表特征和植被分布。
四、火山和喷泉火山是地球地壳上喷发岩浆、火山灰等的裂缝或构造。
而喷泉是地下水或热水从地下渗出形成的水柱喷射,例如喷泉山。
区分火山和喷泉,有助于理解地质现象和水文特征。
五、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由南北两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经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经度。
而纬线是由东西两个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纬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纬度。
区分经线和纬线,有助于理解地理坐标和时间概念。
结论:通过对这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的辨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备考高考地理时,要注意加强对地理名词的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希望本文对考生有所帮助。
参考:1. 高中地理教科书2. 高考地理考试指南。
完整版高考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天体与天系统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系统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一样样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转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下降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日夜之分、日夜更替与日夜长短日夜之分是指因为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惹起地表向日的一半光明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日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天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 小时 ) 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日夜长短、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惹起太阳直射点的挪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日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依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状况确立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转 15。
为区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 个节气。
季节 ; 是根据各地中午太阳高度和日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状况确立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转90 度为区分标准 ; 两者在必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更正状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加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均匀每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 0.6 ℃。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必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均匀每深100 米,温度增高 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看法。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均匀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 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 焦 / 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惹起的,仅出此刻滨海地区,是一日以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和地理学:地理是一门学科,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学问。
2. 大陆和板块:大陆是指陆地上的大片地域,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个大片块状构成单元。
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的一些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天为一个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为一个公转周期。
5.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向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圈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南北向位置。
6. 同心环和同心火山:同心环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不同组成和颜色的层层环状结构。
同心火山是由喷发出的多次岩浆形成的多个火山锥体叠加而成的类似同心圆的火山体。
7.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为核心,以渤海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9. 染料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是生产染料的工业部门,用来给纺织品等物品上色。
合成纤维工业是生产合成纤维的工业部门,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如涤纶、腈纶等。
10. 取水量和用水量:取水量是指从水源地取水的数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用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使用的水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2024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貌地形气候易错点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貌地形气候易错点1.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但要注意,这是指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方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北极是顺时针、南极是逆时针。
2.恒星日与太阳日: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是日常作息时间,为24小时。
要明确两者的区别和定义。
3.线速度的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同时要注意,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4.黄赤交角的影响: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要理解其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关系。
5.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公转在近日点( 1月初)时角速度、线速度快,在远日点( 7月初)时角速度、线速度慢。
不要记混时间和速度的特点。
6.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要根据不同季节和纬度进行分析。
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要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同时要注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
8.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的是晨线,由昼入夜的是昏线。
要能在图上准确判断。
9.地方时的计算:要注意“东加西减”的原则,同时要考虑是否跨越日界线。
10.时区的划分:要清楚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能根据经度计算所在时区。
1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但风向还要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12.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是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暖锋过境时多连续性降水。
不能混淆两者的天气表现。
13.气旋中心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是高压,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1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要牢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和位置,以及它们随季节的移动规律。
15.季风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如南亚的夏季风还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16.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高考地理知识点考点归纳大全
高考地理知识点考点归纳大全高考地理知识点考点归纳一、气压带性质和风带风向与气候特点低气压带负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二、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1、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第一,纬度因素。
纬度不同,年平均中午太阳高度不同,第二,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第三,气象因素。
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2、热力环流原理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形成过程。
地面间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再间接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变化,从而引发大气中的水平运动。
三、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4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它的能量****是太阳能和重力能。
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3种主要环节有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而径流分为地表和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意义,第1个是是联系四大圈层在他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第二是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第三更新陆地水资源。
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地理必背知识点有哪些1、五带的划分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2、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常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在地理考试中,经常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让考生产生困惑。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地理概念易混淆点进行解析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题。
一、自然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连接各大洲的广阔的咸水面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而海湾是指海洋向陆地方向伸入的岸线曲折的海水面积,如波斯湾、卡拉卡湾等。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海湾也属于海洋的一部分,但区别在于海湾与陆地有明确的接触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环境。
2. 海峡与海湾:海峡是指两片陆地之间相对狭窄的水域,如鸭绿江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而海湾已在前述中有所解释,是海洋向陆地伸入形成的曲折岸线的地理形态。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海峡与海湾常常相邻,但二者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存在差异。
3. 地壳与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围的岩石壳层,密度相对较低;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的区域,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密度相对较高。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壳与地核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但在位置、结构和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人文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开发与利用:开发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拓和利用的过程,包括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等;利用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资源。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开发和利用紧密相连,但两者重点不同:开发强调资源的发掘和开拓,而利用强调资源的有效使用。
2. 都市与城市:都市是指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具有完善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则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集中的人居聚集区。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都市是城市的一种特殊形态,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称为都市。
三、区域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区域与地区:区域是指在某种属性或条件下的一定范围,可以是特定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地区是指区域的一部分,常常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如国内的省、市、自治区等。
高考地理常考地理效应及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
高考地理常考地理效应及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焚风效应,热岛效应,绿洲效应,盆地效应,狭管效应,湖泊效应,干岛效应…地理中那么多种效应,那么到底这些效应是什么意思呢?地理效应在地理考试中特别是选择题中很常见的一个考点,关于地理效应假如让你们自己去归纳的话可能无非就是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一些在课本上常见的几种效应,其实远远不止这几种,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地理中有哪些地理效应。
1.雨岛效应成因: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
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岛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影响:城市雨岛形成的条件是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奖)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烧各种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温度。
2.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3.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土壤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地理易错题总结与分析
高中地理各模块常考知识点总结和易错题分析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地理各模块常考知识点有哪些,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 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地理是高中三年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
作为一门普及性较强的学科,它既有生动形象的实地调查,又有严谨系统的理论建构。
作为高考的必修科目,地理考试难度很大,需要学生高度重视和仔细备考。
因此,在高考地理备考中,必须要掌握一些重点知识,避免盲目的复习和大量无效的时间浪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
一、知识难点1.地球的构造和地球上的陆地及海洋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
海洋上面分布着大量的海岛和岛屿。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平衡,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不到1/3,而海洋则占了约2/3。
2.地理信息科技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科技是当今世界先进科技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远程感知、GPS和信息网络等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实现对人类活动信息和位置信息的定位、追踪和导航等功能的系统。
如今,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机会。
3.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地球上的一种必然存在,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
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土壤退化等,也日益严重。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必须加强全球合作来解决。
二、常考考点1.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无法避免的、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自然现象。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暴风雪等。
这些灾害在发生时不仅直接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会引发其他的环境问题,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
2.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
主要表现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海洋污染等方面。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快拉上你的小伙伴一起背起来吧~一、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一样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确实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二、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外表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外表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平安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构造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剧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三、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地理科目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门科目,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接受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高考中,地理考试的分值往往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地理科目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其中,掌握地理常考关键知识,对于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的重点汇总。
一、自然地理1.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的组成主要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和水等组成。
而地球的结构,主要由岩石圈、石屑圈和核幔边界等组成。
掌握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对于掌握地质运动、自然灾害等概念具有很大的帮助。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由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引力作用而来。
掌握地球的公转、自转、倾角和参考系等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种突发性事件,包括洪水、地震、火山、飓风、龙卷风、干旱等等。
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应对方法,是课本中的重点。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一定时期内气候要素的变化,包括气温、气压、大气水分、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防止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文地理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化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掌握城市化的影响、原因以及适当的解决措施,是很重要的内容。
2.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发展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掌握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领域内,各个国家之间在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方面的高度集成。
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原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
4.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指人类运输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各种交通方式。
掌握交通运输的概念、发展状况以及其对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点。
总的来说,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的重点汇总,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
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高三高考地理考试中,掌握地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的汇总。
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 地壳运动:指地壳板块的运动,包括构造力和地质构造。
1.2 气候与气象:- 气候与气象的区别: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天气状况,而气象是短期天气现象。
- 气候要素和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等要素,以及纬度、海洋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3 水文地理:- 水资源与水循环: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水,以及水的蒸发、降水和径流等过程。
- 水文地貌和河流发育:包括湖泊、河谷、瀑布等地貌,以及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4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和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和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包括国家级和国际级的自然保护区,以及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2. 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包括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 经济地理:-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定义和特征,以及产业布局的规律。
-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议题。
2.3 基础设施与交通:- 交通运输和通讯:包括陆路、水路、空路和管道运输的特点和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包括交通网络和城市布局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4 全球化与环境问题:- 全球化的定义和影响:包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和全球化环境等方面。
-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及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重要问题。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清单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清单01.地理6大知识点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三判读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
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
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
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四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在高三的学习中,对于高考来说,了解和掌握地理的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了解地球表层的构造,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以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运动。
3.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掌握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4. 自然气候区划和气候要素:掌握地球的气候分区和气候要素的概念,如温度、降水和风等。
5.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和成因,并学习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措施。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的分布、迁移和增长等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等相关概念。
2. 农业与农村发展:掌握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模式,了解农村发展问题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3. 工业与城市发展:了解工业化的过程和现代工业的特点,以及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4. 交通与运输: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运输方式的分类,以及交通运输对地理格局的影响。
5. 文化和旅游:了解各地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三、区域地理知识点1. 中国地理:精通中国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包括自然地理分区、经济区划和人口分布等。
2. 世界地理:了解各大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势、气候、自然资源和人口等。
四、地理方法和工具1. 地图阅读和制作:掌握地图的读法和解读方法,包括各种地图类型和符号的理解。
2. 地理信息系统(GIS):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运用GIS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五、综合知识点1. 可持续发展: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考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2. 全球化与地方发展:了解全球化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以上是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科目的考试要求,为自己的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深入,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阻碍。
本文将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和梳理,以期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避免混淆。
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坐标系统,这两个概念都是用来描述地球表面的位置的。
经度和纬度的单位都是度数,但是它们描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经度是用来描述距离本初子午线(即经度0度)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180度E(东经)和0~180度W(西经)。
纬度是用来描述距离赤道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90度N(北纬)和0~90度S(南纬)。
2. 大陆和洲际板块大陆和洲际板块通常容易被混淆,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也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大陆是指较为庞大的陆地区域,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七个大洲。
洲际板块是指地球表面由大量的岩石板块组成的,而这些岩石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洲际板块是影响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板块运动对大陆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3. 干旱与半干旱干旱和半干旱的区别是相对比较明显的,但是有时候还是会被混淆。
干旱是指地区降水量非常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气候特征主要是干燥。
半干旱则是介于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气候类型。
虽然半干旱的降水量可能比较少,但是该地区的草地和灌木林比较发达,尚能支撑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4. 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是其不同点还是容易被忽略。
蔓延式城市是指一种由原有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的城市形态。
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常常会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使得城市范围逐渐扩大,而城市周边的农村和自然资源等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跳跃式城市则是指在城市周边新兴城市的建设,距离原有城市较远,而且往往是在空旷的地区建立。
跳跃式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助于缓解原有城市的压力,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农村资源。
高考地理易混淆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易混淆知识点归纳高考地理易混淆知识点:自然地理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博主左岸右岸注:特别注明除外)。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汇总
地图三要素的易错知识点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忽视图中的指向标,仍然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判断方向; (2)对比例尺理解错误,不清楚比例尺的缩放状况。
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以下相关知识:一、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方向1.在一幅地图上判断方向,首先要看是否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经纬网,则根据经纬线的走向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标,则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方向来判断(一般箭头指向北方);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情况下,按照一般规律来判断(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的情况下,由于其方向与普通情况不一致,同学们极易判断错误,判断时可转换试卷或者书本的角度,使其与我们习惯的方向一致(即面对地图,上侧为北方),然后进行判断。
3.以上情况为平面上方向的判断。
在宇宙空间中,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东西方向,且方向根据地球公转的情况来判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二、比例尺复习点睛1.比例尺的缩放地图比例尺缩放的计算中常出现“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等问题。
比例尺“放大到”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几;“放大”几倍或“放大了”几倍是比原比例尺多了几倍。
例如:“放大到”2 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放大”或“放大了”2 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
同样,原比例尺“缩小”或“缩小了”1/5,则原比例尺乘以4/5;“缩小到”1/5 就是原比例尺乘以1/5。
2. 图幅的缩放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
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 倍,则图幅面积放大到原图面积的4 倍。
3.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其方法是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然后比较长度比例尺和宽度比例尺的大小,只能选用较小者或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绝不能采用大于较小者的比例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最易混淆的30个高考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
很多同学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
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小编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做了汇总,一起来看看!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纬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气温递减率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地温递增率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
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
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断裂与断层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
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
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
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因此。
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
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林木蓄积量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体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
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类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
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
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
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
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
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