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合集下载

马列原著导读

马列原著导读

•马列原著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江泽民:《论三个代表》•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科学发展观部分《共产党宣言》导读一、《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1.《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150年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其产生之日起,就遇到了多种的反抗:首先当然是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反抗,其次是小私有者阶级的反抗,再次是各种习惯势力的反抗。

19世纪30年代以后,对无产阶级剥削和压迫越来越残酷,这种斗争就逐渐超过了小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上升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的斗争,就连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在举行民主革命时,也不能不对站在它身后的这个“小伙子”(无产阶级)有所顾忌。

所有剥削阶级一下子意识到:真正与他们性质完全不同的、利益根本对立的是无产阶级。

•19世纪30年代以后,对无产阶级剥削和压迫越来越残酷,这种斗争就逐渐超过了小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上升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的斗争,就连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在举行民主革命时,也不能不对站在它身后的这个“小伙子”(无产阶级)有所顾忌。

•所有剥削阶级一下子意识到:真正与他们性质完全不同的、利益根本对立的是无产阶级。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对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运动的兴起和壮大•工人组织:1837年,法国布朗基领导成立了“四季社”;1840年,英国在宪章运动的基础上成立了宪章派全国协会;1834年在巴黎的被逐者同盟”(也称“被压迫者同盟”);1838年,正义者同盟在巴黎的纲领讨论会。

——魏特林写了一本题为《人类的现状及其未来》——“财产共有制”,甚至提出通过人民群众革命斗争消灭产生社会弊端根源的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整理初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整理初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名词解释1、社会利益和谐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利益和谐,是相对而言的,它并非指各主体的利益分毫不差的完全一致,而是指它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利益取向具有一致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能够并行不悖,某一主体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并不干扰或阻碍其它主体利益的实现。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奎那、亚当·斯密、巴师夏。

2、教会税:又称为宗教税,是对教会成员征收的一种税。

由于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在各国的税法体系中往往显得很独特,目前主要存在于部分欧洲基督教新教国家,如德国、瑞士及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

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由于政府与天主教和新教教会签的条约有教会税。

教会税是所得税的百分之九左右。

而且,在弥撒可以捐款。

别教会的会员通常自愿地付款。

别的欧洲国没有教会税。

例如,因为法国没有教会税,法国人只自愿地捐款,所以法国的教会很贫穷的。

3、政治自由:指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它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但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要受法律的制约,自由只能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就是违法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或制裁。

4、排他性利益:是指一种利益只能被某一特定的主体来占有或消费。

排他性利益通常与对抗性(rivalry)联系在一起,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团体来享有或消费这一利益时就会发生零和性的对抗,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某一民族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在排斥其它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的。

排他性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国际关系领域国家主权属下的自然资源,根据国际法的原则,它只能由当事国来开发、管辖,其他国家不能干预。

5、应然:人们在追求世界的理性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判事物,探究事物应该如何,从而使人的主观努力趋向于某种特定的价值目标,即“求善”。

应然的意蕴是阐述事物依据其自身的特性应该是什么或者应该怎样,使人们基于理性对事物本身满足人类的客观需求的应有状态的判断。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篇1)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

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研读原文,从中品出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准确理解其原意,掌握其基本原理,领会其精神实质。

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虽然研读经典著作是一件费劲而有难度的事情,但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和智慧矿山,值得我们锲而不舍地去开采和挖掘。

通过认真、深入、反复研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深度,还能跨越时空感悟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

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必须通过学习经典著作让思想“回归故里”,使信仰“返璞归真”,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严以修身、正己立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修养,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懂弄通理论,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全面、深入、科学地把握国情民情,亲临其境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加深对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思想的理解,深刻理解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增强才干和本领,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马列经典诵读篇目节选

马列经典诵读篇目节选

马列经典诵读篇目节选
1.《共产党宣言》- 第1章、第2章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第6卷、第7卷
3.《列宁选集》- 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第5卷、第6卷、第7卷、第8卷、第9卷
4.《毛泽东选集》- 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第5卷、第6卷
5.《邓小平文选》- 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第5

6.《江泽民文选》- 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
7.《胡锦涛文选》- 第1卷、第2卷、第3卷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第2卷、第3卷
9.《中共中央文献资料》- 第1辑、第2辑、第3辑、第4辑、第5辑、第6辑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基础理论》- 第1卷、第2卷、第3

11.《中国共产党党史》- 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
第5卷、第6卷、第7卷、第8卷
12.《中国青年第一次马克思主义大会文献辑录》- 第1卷、第
2卷
13.《毛泽东思想万岁》- 第1卷、第2卷
14.《马列主义哲学大纲》- 第1卷、第2卷
15.《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 第1卷、第2卷
16.《社会主义文化伦理学》- 第1卷、第2卷
17.《社会主义法律原理》- 第1卷、第2卷
18.《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1卷、第2卷、第3卷
19.《中国古代史纲要》- 第1卷、第2卷、第3卷
20.《中国地理概论》- 第1卷、第2卷、第3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3.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5.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1846年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908年2-10月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5.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7.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节选)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节选)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节选)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1920年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1952年2月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 1979.3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合计26篇。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样例5] (3)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样例5] (3)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样例5] (3)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是一本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最重要著作于一体的书籍。

该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各个分支学说的核心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目录上看,本书包括了一些马克思的必读的重要作品,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文集》,《论荷兰民族群体》和《关于自由的论点》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论具有了更广泛的理解。

从这本书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资本论》,让我学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所牽涉到的劳动运动、机械运动、地理运动和资本运动等四种运动,以及资本的概念及其三部分:投资的来源、盈利的结构、资本的回收等内容。

《共产党宣言》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和思想,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改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等。

通过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我开始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复杂的体系,深层次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这本书既有理论性,也有实践性,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且为指导社会建设和社会变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通过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和斗争实践的核心,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2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当下,在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有两件事成为人们热烈谈论的话题。

国内有很多人把这两件事视为代表“马克思当代思想复兴”和“马克思哲学世纪性凯旋”的标志性事件:一是英国BBC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在千年交汇时所做的民意测验中,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一是一向西方著名的思想家都在认真研究马克思,并写下了许多对马克思持积极立场的理论著作,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一、当代性问题提出的背景1、从现实层面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转向市场经济,程度不同地面临着改革的任务。

当代资本主义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所谓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益处于一个普遍交往的年代。

2、从理论层面上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都是局限在教科书哲学的视野内。

教科书哲学的缺陷表现在其建基于人与物质世界的外在分立的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之上;在价值观上,它把现实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律。

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矛头所指的就是这种教科书哲学。

关于教科书:(1)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原理内部、分支学科、其他学科)(2)80年代的反思教科书的哲学改革(以体系代替体系)(3)90年代以后的后教科书哲学(根据:以现代化为根本问题)五大问题:元哲学、人的生存方式、发展、两大思潮、中西融合二、教科书哲学改革的深层根据要求对教科书哲学进行改革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其深层根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掀起了一次新的现代化高潮,这次现代化是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相辅相成的。

1、现代化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静态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以一系列指标为根据的社会状况,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现代化;一层是动态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指一个时期内最为先进的社会状况,这种意义上的现代化没有一个固态的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

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

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课件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课件




【第八条原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 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合理的解决。】

这部分主要说明以下四个基本观点: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提纲》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为 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 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的相关论述做几点说明。
二、《提纲》内容导读

由于《提纲》每一条都是警句式的,没 有展开说明,给后人对它的理解留下了 很多捉摸、推测的空间和余地。所以要 准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根据马克思、恩 格斯在《提纲》前后写作的一些著作, 特别是根据《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终结》等相关著作,力争准确地把握其 中的含义。


3.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 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 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人之间琐碎的 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也就是马 克思所说的:“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 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 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 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由于 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 “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 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从主 体方面去理解,即把它们当作主体实践 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去理解; 把它们当作实 践去理解,说的是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 现实世界中,对象、现实、感性本身就 是实践活动,所以对它们要当作实践活 动去理解。旧唯物主义根本否认或放弃 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把这种主体能动性 完全让给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所有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3.3.17(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13年(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45年春天(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9.1(5)《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7.8(6)《论粮食税》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1年(7)《论合作社》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3.1.4日和6日(8)《共产党宣言》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时间:1847.12 -1848.1 (9)《改造我们的学习》作者:毛泽东写作时间:1941.5.19(10)《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0年1月到3月(1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84.6.22、23日(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78.12.13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著理解、若干填空)(1).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及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的贡献: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2)其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敌人:驱逐、诽谤、诅咒工人:尊敬、爱戴、悼念)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判断、填空)(1).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和继承的理论(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或者资本主义制度);是发展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一是唯物主义哲学;二是辩证法的哲学;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制度;核心理论:剩余价值论(定义: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意义: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二讲
恩格斯党务繁忙,疾病缠身,以坚忍不拔旳毅力、真挚 高尚旳友谊,完毕亡友《资本论》第2、3卷旳整顿出版工作。
14
二、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旳历程
1、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面临旳挑 战
19世纪末第2次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 过渡,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挑战。
22
10
3、马克思主义旳创建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旳时代旳物质和经济旳事实,是他们 创建科学世界观旳根源;
他们创建科学旳世界观,与他们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旳 憎恨和对劳动群众旳深厚感情分不开;
他们主动投身于无产阶级旳革命实践,一生从事艰苦卓 绝旳科学研究,才创建了科学理论。
11
马克思恩格斯求索真理旳基本特色:
4
产业革命加剧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旳矛盾,引起 了阶级关系旳新变化。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暴发旳 一系列工人运动,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旳序幕。
5
2、马克思主义产生旳理论前提是人们对时代课 题回答中旳成就和困惑
马克思主义产生旳三个时代课题: 一是人类历史向何处去? 二是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三是无产阶级向何处去?
——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版第33 页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旳发展作全方面旳历史旳了解, 把对于社会旳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 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旳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 义旳科学。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284页
3
一、马克思主义旳创建
1、马克思主义创建于欧洲资本主义高度 发展旳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欧洲15世纪,17世纪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才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选述评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选述评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选述评让经典焕发出时代的风采在庆祝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央组织部、央宣传部、央编译局组织编选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选编》)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以下简称《学习导读》)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动用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举措,也是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

重视经典,学好经典,推动学习型政党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和基础,认真学习好经典,就能更好地把握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总是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经典著作,从而推动了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要求党内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努力多读一些马列经典著作。

建国后,他强调要学马列,并多次指示有关部门编写经典著作的“干部必读”。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更加注重学习马列主义。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反复强调要注重学习马列主义,要把学习马列经典同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

为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需要,新国成立以来,有关部门相继组织编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一大批经典著作。

组织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帘》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组织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帘》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XXXXXXX组织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在新世纪新阶段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党中央在思想建设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这一决策,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编选(编写)出版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选编》)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以下简称《学习导读》)。

这两部书, 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自延安时期起直至改革开放新时期精选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好传统,又根据理论发展的新情况、党员思想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第一,贯穿并体现了精读原著的原则从延安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多次规定全党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组织编写辅导读物。

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精选精编精读,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选编》和《学习导读》很好地贯穿并体现了这一精神。

这两部书,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纲领和党的建设学说的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哲学方面有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等。

政治经济学方面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工资、价格和利润》、《资本论》。

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有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国家与革命》等。

党的纲领和党的建设学说方面有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列宁《怎么办?》、《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前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前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课前言提纲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弗罗姆:“马克思既非狂热分子,也非投机家,他是西方人性的精装。

是一个具有不妥协的真理意识的人;他追求的是现实固有的本质,而从不为欺骗性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身上充满不可动摇的胆识和不容侵凌的正直感;他满腔热情地关心人和人的未来;他忘我无私,缺少的就是权势欲,任何时候头脑都清醒,任何时候都能激励人,凡他所为,都注入了生命。

他代表了西方传统最优秀的品质:相信理智和人类进步。

他真正体现了他思想中那种人的品格。

”1、个人体会2、专业要求3、国家命运1)有助于从根本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

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2)我们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要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加强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理论修养党性锻炼4、人类未来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读书:背景还原,原汁原味2、反思:寻求真谛,把握本质3、联系实际:先学习后联系,化作世界观,化作方法,化作能力个人、国家实际、全人类建议:关于原著学习的几点建议:1、学习原著要有两方面的本领,即钻进去,走出来。

具体方法因人而宜,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初学者要注意处理好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关系。

2、要做一个够格的读者。

(1)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三史(世界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思想史);文学史;有关自然科学知识。

(2)要有正确的态度。

要与经典作家思想相通;信仰问题;态度上,有理论感;处理好党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3、要有刻苦读书的精神。

马列经典著作导读

马列经典著作导读

导论一,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3,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法国(圣西门,傅利叶)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英国欧文的和谐新村.二,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的必要性1,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2,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必要;3,考研的需要.三,必读书目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1859年1月<马克思选集>第二卷)(1)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精辟的概括.(2)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3)原则: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社会革命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生产关系便变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 2,<共产党宣言>3,<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1875年4—5月<马恩全集>第19卷)(1)(填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过渡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这部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他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生活资料还只能按个人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迫使个人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劳动本身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只有到那时,人们才会在自己的旗子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恩格斯(1884年3—5月,<马恩全集>第21卷)恩格斯明确指出私有制阶级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列宁(1908年<列宁全集>第14卷) 马赫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就是感觉的符号.(填空)列宁给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谱写,摄影,反映.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1913年,<列宁全集>第19卷)7,<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列宁8,<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1920年4--5月,<列宁全集>第31卷)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它有着极严格的纪律并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体群众的拥护,共产党只有善于揭露和分析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才是不可战胜的.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1952年2—9月)斯大林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是有矛盾的,而且将来也会有,认为没有矛盾是错误的,领导机关的任务在于及时看出日益增长的矛盾,并及时采取措施,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增长,来克服这种矛盾.10,<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写于延安整风时期)把列宁主义的实践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共产党宣言>一,<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发表于1848年2月(填空),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宣言>最初是德文,最初没作者署名,匿名发表,1850年,英译文编辑哈文第一次在英文版上写上作者的名字,现在宣言已经译成70多种文字,1000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地发行,其发行数量仅次于<圣经>. 19世纪40--50年代,正是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时期.因为那时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都已经采用了机器大生产,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并且在英国,法国资产阶级已经在政治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这一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这种危机周期性的发生.危机给工人阶级带来新的灾难.资本家榨干了穷人的血汗,剥去穷人身上最后一件衬衫.彼昂工人每天劳动15--16小时,所得的工资还买不到1斤面包,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又加紧对工人残酷剥削,使无产阶级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以至达到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境地,由此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1,1831年和1834年法国彼昂两次武装起义;2,1836年和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3,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这就是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由于三大工人运动没有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结果三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这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这证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已经由资产阶级的附庸变成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也证明魏特琳平均空想共产主义的理论不能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走向胜利,不能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正确的道路.由此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英国宪章派的左翼以及巴黎,布鲁塞尔,科伦等地的革命组织接受了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马恩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就写作了共产党宣言,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魏特林(名):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著有<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他主张实行共有共享的社会制度,一切人都没有第一和最末的区别.二,<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与<宣言>的内在联系(论述)1,这是因为马恩不是只给共产主义者同盟写过一个稿本,而是三个纲领稿本,其过程是恩格斯先写了<草案>和<原理>,然后马恩共同创造了<共产党宣言>.2,共产主义者同盟(名):成立于1847年6月,他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它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3,这三个纲领稿本说明马恩的思想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要在伦敦召开一大.同盟的领导人莫尔,沙佩尔,鲍威尔求恩格斯起草一个纲领,纲领名字<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信条草案>的写问格式是问答式的,带有宗教教义的性质在这篇文章里一共回答了22个问题,收录<马恩全集>第42卷.<信条草案>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个纲领,它的贡献是,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重新观察世界的工具,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家个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之上.2)<信条草案>的内容:首先,(填空)<草案>阐明了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的发展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不会因此而危机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其次阐明了无产阶级与奴隶,农奴和手工业者的区别.”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在市场上一次会全部卖掉,无产者必须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农奴使用地主的一小块土地,他要交出或多或少的一部分收入,无产者用他人的生产工具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手工业者的目的是为自己获得利润,当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按工厂方式进行生产的时候,他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手工业采用了机器大生产,手工业者就会变成无产者。

马列原著导读》

马列原著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 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联系和发展的 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 创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成功地运用辩证唯 主义的哲学 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 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 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 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 社会主义学说。 •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 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 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 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 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 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 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 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 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 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的贡 献
•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 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 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 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发展的动力, 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 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 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 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 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 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 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 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

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

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论述了他们的新世界观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但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这部著作未能出版。

此后的40多年间,由于实际斗争和理论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公开出版。

因此,完成这项工作成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愿望。

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也是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的这一夙愿。

3.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

他在书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就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的问题。

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评述施达克该书时,他以此为契机写了《费尔巴哈论》。

二、内容介绍《费尔巴哈论》由1888年单行本序言、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组成,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围绕这一中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意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节选部分是第一、二章,集中体现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变革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既要求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面性。

他的辩证法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性和革命要求,他的唯心主义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命题的分析,指出黑格尔这一命题既有为普鲁士王国专制制度辩护的保守、反动的一面,又潜在地包含着革命性的一面,因为黑格尔认为现实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表现为必然性,某些事物丧失了必然性也就丧失了现实性从而趋于灭亡。

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还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即辩证的发展观,并由此告诉我们,无论人的认识还是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无限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前进的过程。

黑格尔自己并没有得出上述结论。

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于唯心主义体系中,导致了他的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方法则从属和服从于体系。

正因为这样,在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并且保守倾向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体系,恩格斯提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这就是批判地继承。

黑格尔学派解体后,出现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中唯有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走向创立新哲学的“中间环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转向了唯物主义。

但是,他们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与费尔巴哈截然不同,不是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抛在一边,而是在深刻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同时,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抽象人性论实质,划清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界限。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走完第一步后他始终没有走出第二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崭新的世界观,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2.提出并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为两大阵营。

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标志。

如果离开这一标志而在其他意义上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必然会陷入理论上的混乱。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主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反映存在的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可知论,但也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对于不可知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进行过批判,却未能击中要害。

恩格斯列举了科学史和生产实践的事实说明: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因为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如果在实践中获得了预期结果,就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也就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就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据此,古往今来的各种哲学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

历史上曾出现过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二元论,但实质上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在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着唯物主义,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为了掩盖自己的唯心主义实质,回避和抹煞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由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的对立不会消失。

3.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关键所在。

唯心史观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存在着现实的联系以及客观的发展规律。

他通过比较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揭示了社会运动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特点,并认为这一特点“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在历史进程中,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因为这些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彼此冲突、相互矛盾的,这样,就造成了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完全相似的状况。

在社会历史领域,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支配的,问题只在于怎样认识和发现这些规律。

二是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究竟是由谁创造的,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从表面上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特别是英雄人物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很多哲学家得出了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结论。

而在恩格斯看来,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也只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有限的作用,而不会起根本作用。

在历史发展中真正起持久的、引导重大历史变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是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的行动,他们才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正体现者。

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三是阐述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根源。

在19世纪初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关系已经鲜明地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阶级斗争已经是现代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它们之间的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资本主义新生产力的发展打碎了封建桎梏。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冲突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冲突的结果是: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贫困化,另一方面生产出愈来愈多的相对过剩产品。

这种荒唐的社会现象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丧失其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