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初中生如何做好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14、如何做几何证明题【知识精读】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CF BA ED图1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CF 45。
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 ≅ 证明:连结CDAC BC A BACB AD DB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90,,,,∴≅∴=∆∆A D E CD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范本模板】
初中几何证明题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求证:CD=GF.(初二).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 ,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PCDBAFGCEBOD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经典题(二)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D 2 C 2B 2 A 2D 1 C 1 B 1 C B DA A 1 A N FE CDMB · A HEOF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初二)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初二)3、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求证:PA =PF .(初二)4、如图,PC 切圆O 于C ,AC 为圆的直径,PEFB 、D .求证:AB =DC ,BC =AD.(初三)经典 1、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3,PB =4,PC 求:∠APB 的度数.(初二)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部的一点,且∠PBA =∠PDA . 求证:∠PAB =∠PCB .(初二)3、设ABCD 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 ·CD +AD ·BC =AC ·BD .(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 与CF 相交于P,且 AE =CF .求证:∠DPA =∠DPC .(初二)经典难题(五)1、 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一点,L =PA +PB +PC ,求证:≤L <2.2、已知:P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求PA +PB +PC 的最小值.3、P 为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并且PA =a ,PB =2a ,PC =3a ,求正方形的边长.C BD A F PD E CB A APCBACPDA CBPD4、如图,△ABC中,∠ABC=∠ACB=80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DCA=300,∠EBA=200,求∠BED的度数.经典题(一)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完整版)初中几何证明题五大经典(含答案)
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EGO=∠FHG=90° ∴△EGO ∽△FHG ∴FG EO =HGGO∵GH ⊥AB ,CD ⊥AB ∴GH ∥CD∴CD COHG GO =∴CDCO FG EO = ∵EO=CO ∴CD=GF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PA=PD ,∠BAP=∠CDP=75° ∵BA=CD∴△BAP ≌∠CDP ∴∠BPA=∠CPD∵∠BPA=∠MPA ,∠CPD=∠MPD ∴∠MPA=∠MPD=75°∴∠BPC=360°-75°×4=60°∵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于E 、F .求证:∠DEN =∠F .证明:连接AC ,取AC 的中点G ,连接NG 、MG ∵CN=DN ,CG=DG ∴GN ∥AD ,GN=21AD ∴∠DEN=∠GNM ∵AM=BM ,AG=CG ∴GM ∥BC ,GM=21BC ∴∠F=∠GMN ∵AD=BC ∴GN=GM∴∠GMN=∠GNM ∴∠DEN=∠F经典题(二)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证明:(1)延长AD 交圆于F ,连接BF ,过点O 作OG ⊥AD 于G ∵OG ⊥AF ∴AG=FG ∵AB⌒ =AB ⌒ ∴∠F=∠ACB又AD ⊥BC ,BE ⊥AC ∴∠BHD+∠DBH=90° ∠ACB+∠DBH=90° ∴∠ACB=∠BHD ∴∠F=∠BHD∴BH=BF 又AD ⊥BC ∴DH=DF∴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 )=2GD 又AD ⊥BC ,OM ⊥BC ,OG ⊥AD ∴四边形OMDG 是矩形 ∴OM=GD ∴AH=2OM (2)连接OB 、OC∵∠BAC=60∴∠BOC=120° ∵OB=OC ,OM ⊥BC ∴∠BOM=21∠BOC=60°∴∠OBM=30° ∴BO=2OM由(1)知AH=2OM ∴AH=BO=AO2、设MN 是圆O 外一条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割线交圆O 于B 、C 及D 、E ,连接CD 并延长交MN 于Q ,连接EB 并延长交MN 于P. 求证:AP =AQ .证明:作点E 关于AG 的对称点F ,连接AF 、CF 、QF ∵AG ⊥PQ ∴∠PAG=∠QAG=90°又∠GAE=∠GAF ∴∠PAG+∠GAE=∠QAG+∠GAF 即∠PAE=∠QAF∵E 、F 、C 、D 四点共圆 ∴∠AEF+∠FCQ=180° ∵EF ⊥AG ,PQ ⊥AG ∴EF ∥PQ∴∠PAF=∠AFE ∵AF=AE∴∠AFE=∠AEF ∴∠AEF=∠PAF ∵∠PAF+∠QAF=180° ∴∠FCQ=∠QAF ∴F 、C 、A 、Q 四点共圆 ∴∠AFQ=∠ACQ 又∠AEP=∠ACQ ∴∠AFQ=∠AEP3、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证明:作OF ⊥CD 于F ,OG ⊥BE 于G ,连接OP 、OQ 、OA 、AF 、AG ∵C 、D 、B 、E 四点共圆 ∴∠B=∠D ,∠E=∠C ∴△ABE ∽△ADC ∴DFBGFD 2BG 2DC BE AD AB === ∴△ABG ∽△ADF ∴∠AGB=∠AFD ∴∠AGE=∠AFC ∵AM=AN , ∴OA ⊥MN 又OG ⊥BE ,∴∠OAQ+∠OGQ=180° ∴O 、A 、Q 、E 四点共圆 ∴∠AOQ=∠AGE 同理∠AOP=∠AFC ∴∠AOQ=∠AOP又∠OAQ=∠OAP=90°,OA=OA ∴△OAQ ≌△OAP ∴AP=AQ 在△AEP 和△AFQ 中 ∠AFQ=∠AEP AF=AE ∠QAF=∠PAE ∴△AEP ≌△AFQ ∴AP=AQ4、如图,分别以△ABC 的AB 和A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BFG 和正方形ACDE ,点O 是DF 的中点,OP ⊥BC求证:BC=2OP (初二)证明:分别过F 、A 、D 作直线BC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L 、M 、N ∵OF=OD ,DN ∥OP ∥FL ∴PN=PL∴OP 是梯形DFLN 的中位线 ∴DN+FL=2OP ∵ABFG 是正方形∴∠ABM+∠FBL=90° 又∠BFL+∠FBL=90° ∴∠ABM=∠BFL又∠FLB=∠BMA=90°,BF=AB ∴△BFL ≌△ABM ∴FL=BM同理△AMC ≌△CND ∴CM=DN∴BM+CN=FL+DN ∴BC=FL+DN=2OP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证明:连接BD 交AC 于O 。
2023年中考数学 几何培优专题:线段等量关系的证明(含答案)
2023中考数学 几何培优专题:线段等量关系的证明(含答案)1. 已知:在ABC △中AB AC =,点D 为BC 边的中点,点F 是AB 边上一点,点E 在线段DF 的延长线上,BAE BDF ∠=∠,点M 在线段DF 上,ABE DBM ∠=∠. (1)如图1-1,当45ABC ∠=︒时,求证:2AE MD =;(2)如图1-2,当60ABC ∠=︒时,则线段AE 、M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3)在(2)的条件下延长BM 到P ,使MP BM =,连接CP ,若7AB =,27AE =,求tan PCB ∠和tan ACP ∠的值.图1-1 图1-2(1)证明:如图1,连接AD .∵AB AC =,BD CD =,∴AD BC ⊥.又∵45ABC ∠=︒,∴cos BD AB ABC =⋅∠,即2AB BD =. ∵BAE BDM ∠=∠,ABE DBM ∠=∠,∴ABE DBM ∽△△.∴2AE AB DM DB ==,∴2AE MD =.(2)∵1cos cos602ABC ∠=︒=,∴1cos 2MD AE ABC AE =⋅∠=⋅,∴2AE MD =.(3)如图2,连接AD ,EP . ∵AB AC =,60A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又∵D 为BC 的中点,∴AD BC ⊥,30DAC ∠=︒,12BD DC AB ==.∵BAE BDM ∠=∠,ABE DBM ∠=∠, ∴ABE DBM ∽△△.∴2BE ABBM DB ==,AEB DMB ∠=∠. ∴2EB BM =. 又∵BM MP =, ∴EB BP =.∵60EBM ABC ∠=∠=︒, ∴BEP △为等边三角形, ∴EM BP ⊥, ∴90BMD ∠=︒, ∴90AEB ∠=︒,在Rt AEB △中,AE =7AB =,∴BE∴tan EAB ∠. ∵D 为BC 中点,M 为BP 中点,∴DM//PC .∴MDB PCB ∠=∠,∴EAB PCB ∠=∠.∴tan PCB ∠=.在Rt ABD △中,sin AD AB ABD =⋅∠在Rt NDC △中,tan ND DC NCD =⋅∠,∴NA AD ND =-.过N 作NH AC ⊥,垂足为H .在Rt ANH △中,12NH AN ==,21cos 8AH AN NAH =⋅∠=,∴358CH AC AH =-=,∴tan ACP ∠=.2.如图,在Rt ABC△中,90ACB∠=︒,1AC=,7BC=,点D是边CA延长线的一点,AE BD⊥,垂足为点E,AE的延长线交CA的平行线BF于点F,连结CE交AB于点G.(1)当点E是BD的中点时,求tan AFB∠的值;(2)CE AF⋅的值是否随线段AD长度的改变而变化?如果不变,求出CE AF⋅的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3)当BGE△和BAF△相似时,求线段AF的长.(1)过点E作EH CD⊥于H,如图1,则有90EHA EHD∠=∠=︒.∵90BCD∠=︒,BE DE=,∴CE DE=.∴CH DH=,∴1722 EH BC==.设AH x=,则1DH CH x==+.∵AE BD⊥,∴90 AEH DEH AED∠+∠=∠=︒.∵90AEH EAH∠+∠=︒,∴EAH DEH∠=∠,∴AHE EHD∽△△,∴AH EH EH DH=,∴2EH AH DH=⋅,∴27(1)2x x⎛⎫=+⎪⎝⎭,解得5212x-=(舍负),∴75212tan75212EHEAHAH+∠===-.∵BF//CD,∴AFB EAH∠=∠,∴521tan 7AFB +∠=; (2)CE AF ⋅的值不变.取AB 的中点O ,连接OC 、OE ,如图2, ∵90BCA BEA ∠=∠=︒, ∴OC OA OB OE ===, ∴点A 、C 、B 、E 共圆,∴BCE BAF ∠=∠,180CBE CAE ∠+∠=︒. ∵BF//CD ,∴180BFA CAE ∠+∠=︒, ∴CBE BFA ∠=∠,∴BCE FAB ∽△△, ∴BC CE FA AB=,∴CE FA BC AB ⋅=⋅. ∵90BCA ∠=︒,7BC =,1AC =,∴52AB =,∴752=352CE FA ⋅=⨯;(3)过点E 作EH CD ⊥于H ,作EM BC ⊥于M ,如图3, ∴90EMC MCH CHE ∠=∠=∠=︒, ∴四边形EMCH 是矩形.∵BCE FAB ∽△△,BGE △与FAB △相似, ∴BGE △与BCE △相似, ∴EBG ECB ∠=∠.∵点A 、C 、B 、E 共圆, ∴ECA EBG ∠=∠,∴ECB ECA ∠=∠,∴EM EH =, ∴矩形EMCH 是正方形, ∴CM CH =.∵1452ECB ECA BCA ∠=∠=∠=︒,∴45EBA EAB ∠=∠=︒, ∴EB EA =,∴Rt Rt (HL)BME AHE ≌△△,∴BM AH =.设AH x =,则BM x =,7CM x =-,1CH x =+, ∴71x x -=+,∴3x =,∴4CH =.在Rt CHE △中,42cos 2CH ECH CE CE ∠===, ∴42CE =.由(2)可得352CE FA ⋅=,∴35235=442AF =.3. 已知:ACB △与DCE △为两个有公共顶点C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90ACB DCE ∠=∠=︒,AC BC =,DC EC =.把DCE △绕点C 旋转,在整个旋转过程中,设BD 的中点为N ,连接CN .(1)如图3-1,当点D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连接AE ,求证:2AE CN =;(2)如图3-2,当DE 经过点A 时,过点C 作CH BD ⊥,垂足为H ,设AC 、BD 相交于F ,若4NH =,16BH =,求CF 的长.(1)证明:延长CN 至点K ,使NK CN =,连接DK , ∵90DCA ACE ∠+∠=︒,90BCE ACE ∠+∠=︒, ∴180DCB ACE ∠+∠=︒,∴KDN CBN ∠=∠,∴DK//BC ,∵DN NB =,CN NK =,DNK BNC ∠=∠, ∴DNK BNC ≌△△,∴DK BC AC ==,∴180KDC DCB ∠+∠=︒,∵KDC ACE ∠=∠, 又∵DK AC =,CD CE =,∵KDC ACE ≌△△, ∴AE CK =,∴2AE CN =;(2)延长CN 交DE 于点P ,延长CH 交DE 于点M ,图3-1D A NB EC图① 图② 备用图D A N BE DF A N H C C B ED B EF A N H KP M C备用图BF AN H CE图3-2A F N H DC B E4. 已知:在ABC △中,90ACB ∠=︒,点P 是线段AC 上一点,过点A 作AB 的垂线,交BP的延长线于点M ,MN AC ⊥于点N ,PQ AB ⊥于点Q ,AQ MN =.(1)如图4-1,求证:PC AN =;(2)如图4-2,点E 是MN 上一点,连接EP 并延长交BC 于点K ,点D 是AB 上一点,连接DK ,DKE ABC ∠=∠,EF PM ⊥于点H ,交BC 延长线于点F ,若2NP =,3PC =,:2:3CK CF =,求DQ 的长.图4-1 图4-2AQNPMAMQDNEPHAQ NPM B CAMQDNEPHB KC F GT图①图②5. 在ABC △中,90ACB ∠=︒.经过点B 的直线l (l 不与直线AB 重合)与直线BC 的夹角等于ABC ∠,分别过点C 、点A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 、点E .(1)若45ABC ∠=︒,1CD =(如图),则AE 的长为_______; (2)写出线段AE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若直线CE 、AB 交于点F ,56CF EF =,4CD =,求BD 的长.(1)2AE =.(2)线段AE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AE CD =. 证明:如图1,延长AC 与直线l 交于点G . 依题意,可得12∠=∠. ∵90ACB ∠=︒,∴34∠=∠. ∴BA BG =,∴CA CG =.∵AE l ⊥,CD l ⊥,∴CD //AE . ∵C 为AG 的中点,∴2AE CD =.(3)解:当点F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2, 过点C 作CG //l 交AB 于点H ,交AE 于点G . ∴2HCB ∠=∠.∵12∠=∠,∴1HCB ∠=∠. ∴CH BH =.∵90ACB ∠=︒,∴34901HCB ∠+∠∠+∠=︒=. ∴34∠∠=.∴CH AH BH ==. ∵CG //l ,∴FCH △∽FEB △. ∴56CF CH EF EB ==. 设5CH x =,6BE x =,则10AB x =. ∴在AEB △中,90AEB ∠=︒,8AE x =. 由(2)得,2AE CD =.∵4CD =,∴8AE =.∴1x =. ∴10AB =,6BE =,5CH =. ∵CG //l ,∴AGH AEB △△∽. ∴12HG AH BE AB ==.∴3HG =. ∴8CG CH HG =+=. ∵CG //l ,CD //AE ,A C()D B E l图1A C3124G D B E l图2AC124D B El3GHF∴四边形CDEG 为平行四边形. ∴8DE CG ==.∴2BD DE BE =-=.当点F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 同理可得5CH =,3GH =,6BE =. ∴2DE CG CH HG ==-=. ∴8BD DE BE =+=. ∴2BD =或8.6.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平行x 轴,交y 轴于点A ,第一象限内的点B 在l 上,连结OB ,动点P 满足90APQ ∠=︒,PQ 交x 轴于点C .(1)当动点P 与点B 重合时,若点B 的坐标是(2,1),求P A 的长.(2)当动点P 在线段OB 的延长线上时,若点A 的纵坐标与点B 的横坐标相等,求:PA PC 的值.(3)当动点P 在直线OB 上时,点D 是直线OB 与直线CA 的交点,点E 是直线CP 与y 轴的交点,若ACE AEC ∠=∠,2PD OD =,求:PA PC 的值.(1)∵点P 与点B 重合,点B 的坐标是(2,1), ∴点P 的坐标是(2,1).∴P A 的长为2.(2)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M ,过点P 作PN y ⊥轴,垂足为N ,如图1所示.∵点A 的纵坐标与点B 的横坐标相等, ∴OA AB =.∵90OAB ∠=︒,∴45AOB ABO ∠=∠=︒. ∵90AOC ∠=︒,∴45POC ∠=︒. ∵PM x ⊥轴,PN y ⊥轴,∴PM PN =,90ANP CMP ∠=∠=︒. ∴90NPM ∠=︒.∵90APC ∠=︒. ∵APN CPM ∠=∠,PN PM =,ANP CMP ∠=∠, ∴ANP CMP ≌△△.∴PA PC =. ∴:PA PC 的值为1:1.(3)①若点P 在线段OB 的延长线上,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M ,过点P 作PN y ⊥轴,垂足为N ,PM 与直线AC 的交点为F ,如图2所示. ∵APN CPM ∠=∠,ANP CMP ∠=∠,∴ANP CMP ∽△△.∴PA PNPC PM=. ∵ACE AEC ∠=∠,∴AC AE =. ∵AP PC ⊥,∴EP CP =.∵PM//y 轴,∴AF CF =,OM CM =.∴12FM OA =.设OA x =,∵PF//OA ,∴PDF ODA ∽△△.∴PF PDOA OD=∵2PD OD =,∴22PF OA x ==,12FM x =.∴52PM x =.∵90APC ∠=︒,AF CF =, ∴24AC PF x ==. ∵90AOC ∠=︒,∴OC =.∵90PNO NOM OMP ∠=∠=∠=︒, ∴四边形PMON 是矩形.∴PN OM =.∴5:::2PA PC PN PM x ===. ②点P 在BO 延长线上时,同理可得:32PM x =,24CA PF x ==,OC =.∴12PN OM OC ==.∴3:::PA PC PN PM x ===. 综上所述::PA PC.7. 正方形ABCD 和等腰直角DEF △有公共点D ,点E 在AD 边上,点F 在CD 的延长线上,连接CE ,AF .(1)试判断线段CE 和AF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将DEF △绕点D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点E 落在AC 上时,设EF 与AD 交于点M . ①求证:AEM CDE ∽△△;②当34AE EC =时,求AM MD的值.(1)CE AF ⊥,CE AF =.证明略 (2)①∵AC 为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 ∴45DAC ACD ∠=∠=︒,∵45FED ∠=︒,180FED AEM CED ∠+∠+∠=︒,180MAE AME AEM ∠+∠+∠=︒, ∴CED AME ∠=∠,∴AEM CDE ∽△△,②∵AEM CDE ∽△△,∴AE AMDC=, ∴设3AE a =,4EC a =,则DC =,4AMa=,∴AM ,∴MD =, ∴2425AM MD =. A B C E A BF D CEM8. 已知:在菱形ABCD 中,O 是对角线BD 上的一动点.(1)如图2-1,P 为线段BC 上一点,连接PO 并延长交AD 于点Q ,当O 是BD 的中点时,求证:OP OQ =;(2)如图2-2,连接AO 并延长,与DC 交于点R ,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S .若4AD =,60DCB ∠=︒,10BS =,求AS 和OR 的长.图2-1 图2-2(1)证明:∵ABCD 为菱形,∴AD//BC ,∴OBP ODQ ∠=∠,∵O 是是BD 的中点,∴OB OD =,在BOP △和DOQ △中,∵OBP ODQ ∠=∠,OB OD =,BOP DOQ ∠=∠,∴(ASA)BOP DOQ ≌△△,∴OP OQ =. (2)解:如图,过A 作AT BC ⊥,与CB 的延长线交于T .∵ABCD 是菱形,60DCB ∠=︒,∴4AB AD ==,60ABT ∠=︒,∴sin 60AT AB =︒=,cos602TB AB =︒=, ∵10BS =,∴12TS TB BS =+=,∴AS = ∵AD//BS ,∴AOD SOB △△∽. ∴42105AO AD OS SB ===, 则25AS OS OS -=,∴75AS OS =,∵AS =75OS AS ==. 同理可得ARD SRC △△∽,∴4263AR AD RS SC ===,则23AS SR RS -=,∴5AS =,∴3RS AS ==∴OR OS RS =-=-=.A DB C S O R TA QDOBP CA DB C SOR9. 在矩形ABCD 中,点P 在AD 上,2AB =,1AP =.将直角尺的顶点放在P 处,直角尺的两边分别交AB ,BC 于点E ,F ,连接EF (如图3-1). (1)当点E 与点B 重合时,点F 恰好与点C 重合(如图3-2),求PC 的长; (2)探究:将直尺从图3-2中的位置开始,绕点P 顺时针旋转,当点E 和点A 重合时停止.在这个过程中,请你观察、猜想,并解答:①tan ∠PEF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②直接写出从开始到停止,线段EF 的中点经过的路线长.图3-1 图3-2(1)在矩形ABCD 中,90A D ∠=∠=︒,1AP =,2CD AB ==,则PB =, ∴90ABP APB ∠+∠=︒,又∵90BPC ∠=︒,∴90APB DPC ∠+∠=︒,∴ABP DPC ∠=∠,∴APB DCP ∽△△,∴AP PBCD PC=,即12=PC =故答案为:(2)①PF PE的值不变,理由为:证明:过F 作FG AD ⊥,垂足为G ,则四边形ABFG 是矩形,∴90A PGF ∠=∠=︒,2GF AB ==, ∴90AEP APE ∠+∠=︒,又∵90EPF ∠=︒, ∴90APE GPF ∠+∠=︒,∴AEP GPF ∠=∠,∴APE GFP ∽△△,∴2PF GFPE AP==,∴Rt EPF △中,tan 2PFPEF PE∠==,∴PF PE的值不变. ②线段EF.A P DEB F CGA P DE BF C A P D ()()B E C F10. 已知:ABC △中,2ACB ABC ∠=∠,AD 为BAC ∠的平分线,E 为线段AC 上一点,过E作AD 的垂线交直线AB 于F . (1)当E 点与C 点重合时(如图4-1),求证:BF DE =;(2)连接BE 交AD 于点N ,M 是BF 的中点,连接DM (如图4-2),若DM BF ⊥,4DC =,:3:2ABD ACD S S =△△,求DN 的长.图4-1 图4-2(1)连接DF ,设AD 与EF 交于点K ,∵AD 是BAC ∠的平分线,∴BAD CAD ∠=∠, ∵EF AD ⊥,∴90AKF AKE ∠=∠=︒,∴AFK AEK ∠=∠,∴AF AE =,∴AFD AED ≌△△, ∴DF DE =,AFD AED ∠=∠,又∵2ACB ABC ∠=∠,∴FBD FDB ∠=∠,∴BF DF =,∴DE BF =; (2)过A 作AP ⊥BC 于点P ,过D 作DQ ⊥AC 于点Q .连接DF ,∵:3:2ABD ACD S S =△△,即132122BD APDC AP ⋅=⋅, ∴32BD DC =,∵4DC =,∴6BD =, AF()BD CE BD CFAMEN图1 图2 A F ()B D C E B D C F A M E N K Q P∵AD 是BAC ∠的平分线,DM AB ⊥,DQ AC ⊥,∴DM DQ =,∴132122AB DMAC DQ ⋅=⋅,∴32AB AC =由(1)可得:AQ AM =,DC BM =,∴AB AC DC =+, ∴32AC DC AC +=,∴8AC =,12AB =,设PC x =,则10BP x =-,又勾股定理得:22222AB BP AC PC AP -=-=, 即22122(10)82x x --=-,解得:1x =,∴3DP =, 又22222AD DP AC PC AP -=-=, ∴272AD =,AD =EF AD ⊥, ∴90AKF AKE ∠=∠=︒. ∵DA 平分BAC ∠, ∴FAD EAD ∠=∠,∴AFE AEF ∠=∠,∴AF AE =, ∴AFD AED ≌△△,∴AFD AED ∠=∠,DF DE =, 又∵DB DF =, ∴6DB DE ==,∴BFD DEC DBF ∠=∠=∠,∴180180C DEC C DBF ︒-∠-∠=︒-∠-∠, ∴2EDC BAC DAE ∠=∠=∠, 又∵2EDC NED ∠=∠, ∴DAE NED ∠=∠, ∵ADE EDN ∠=∠, ∴DAE DEN ∽△△, ∴DA DE DE DN=, ∴2DE DN DA =⋅,即36DN =⋅,∴DN =。
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
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
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理解题目要求:首先,你需要明确题目要求证明什么,并理解题目给
出的条件和已知信息。
2.分析图形:仔细观察图形,理解图形中的点、线、角、面的关系。
3.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根据题目的要求和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证明
方法,如演绎法、反证法、归纳法等。
4.写出证明过程:按照选择的证明方法,逐步推导,写出完整的证明过
程。
在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5.检查证明过程:在完成证明后,需要仔细检查证明过程,确保每一步
都是正确的,没有遗漏任何条件或信息。
6.总结答案:最后,总结答案,明确指出所证明的结论,并指出该结论
在现实生活或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初中几何证明题步骤
初中几何证明题步骤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审题:题目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常见题目结构有:“如果……那么……”,比如“如果在等腰三角形中分别作两底角的平行线,那么这两条平分线长度相等。
”
2. 标记:标记就是在读题的时候根据所给出的条件,在图形中标记出来,比如对边平行,就用剪头表现出来。
另一个意思是指将题目所给出的条件标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能把条件复述出来。
3. 推导:根据已知条件使用几何定理进行推导。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垂直的直线AB和CD,可以使用垂直定理来推导出结论。
垂直定理指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且相交的角度为90度,则这两条直线是垂直的。
由于AB与CD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所以根据垂直定理,我们可以得出AB和CD是平行的。
初中证明题技巧(精选7篇)
初中证明题技巧(精选7篇)初中证明题技巧第1篇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初中证明题技巧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发表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估计的思想,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铺堑导入。
1、谈话激趣。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养殖场吗?今天,小灰兔朋友要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你们想去吗?导语: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了,大家请看(师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创设“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理解困难,再加上教材的插图不够直观形象,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X比X 多得多,X比X多一些”。
因此,在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小灰兔带来的问题,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多得多……”的含义,让数学模型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为新知的探索起到铺堑的作用。
】二、引导交流,理解新知。
(一)观察。
师:这就是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多美丽呀!大家仔细瞧瞧,图上有什么?跟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二)反馈。
学生自由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并板书:鸡85只鸭42只鹅34只(三)说一说。
师:请你们用刚才的“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在小组里说一说,谁多谁少?(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习困难的小组。
关于平行线的证明题及答案
关于平行线的证明题及答案平行线是几何的知识,关于平行线的证明该怎么解决呢?这类的证明蕴含着那些数学原理呢?下面就是给大家的平行线的证明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当∠BPD=∠B+∠D时可以判断AB∥CD过P作PE∥AB则∠BPE=∠B而∠BPD=∠B+∠D∴∠EPD=∠D故PE∥CD∴AB∥CD证明:如果a‖b,a‖c,那么b‖c 证明:假使b、c不平行则b、c交于一点O 又因为a‖b,a‖c 所以过O有b、c两条直线平行于a 这就与平行公理矛盾所以假使不成立所以b‖c 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因为 a‖b,a‖c, 所以 b‖c (平行公理的推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公理,是无法证明的,书上给的也只是说明而已,并没有给出严格证明,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则是由上面的公理推导出来的,利用了对等角相等做了一个替换,上面两位给出的都不是严格的证明。
一、怎样证明两直线平行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常用定理(性质)有: 1.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④平行(或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3、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5、若一直线上有两点在另一直线的同旁 ).(A)艺l=匕3(B)/2=艺3(C)匕4二艺5(D)匕2+/4=18)分析:利用平行线判定定理可判断答案选 C \认六一值!小人﹃夕叱的一试勺洲洲川JL ZE一B \/(一、图月一飞 /匕\一|求且它们到该直线的距离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例1(xx年南通市)已知:如图l,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l:的是(B). 例2(xx年泉州市)如图2,△注Bc中,匕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④O过点A,且和BC切于D,和AB、Ac分别交B于E、F,设EF交AD于C,连结DF. (l)求证:EF// Bc(1)根据定义。
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总结
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总结在学习几何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证明题,这些题目要求我们根据已知条件给出严谨的证明过程,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因为几何证明题是一种特殊的数学题型,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1. 画好图形在解几何证明题之前,首先要画好所给图形。
一个清晰的图形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些有用的线段、角度或者形状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规范的画图工具,如尺子和圆规,画出图形的各个元素,确保图形的形状和比例正确。
2. 利用已知条件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已知条件提供了问题的一些限制和前提,通过分析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可能解题的线索。
在应用已知条件时,可以使用等式、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等数学工具进行推理,从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推理演绎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过程需要运用推理演绎,即从已知条件中推导出结论。
在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以及已有的几何知识。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逐步得出结论,最终完成证明过程。
4. 注意特殊情况在解几何证明题时,我们要特别注意问题中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
有时,针对特殊情况的分析和推理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直接的证明思路。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考虑特殊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证明过程。
5. 使用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特别适用于几何证明题。
当用其他方法无法得出结论时,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反证法。
反证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6. 多做几何证明题对于几何证明题来说,熟能生巧。
通过多做一些几何证明题,我们可以积累经验,熟悉各种解题思路和技巧。
同时,多做题目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证明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为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的掌握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2020年数学中考复习:压轴几何证明题的解法(含答案)
2020年数学中考复习:压轴几何证明题的解法1.(2019.葫芦岛)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0,D 是射线CB 上一点(点D 不与点B 重合),以AD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 (点E 和点C 在AB 的同侧),连接CE 。
(1)如图①,当点D 与点C 重合时,直接写出CE 与AB 的位置关系;(2)如图②,当点D 与点C 不重合时,(1)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当∠EAC =150时,请直接写出AB CE 的值。
解析:(1)由∠ECA =∠CAB =450,可得EC ∥AB 。
(2)由22=AB AC =AD AE ,且∠EAC =∠DAB ,可得△EAC ∽△DAB 进而得出∠ECA =∠DBA =450=∠CAB ,所以CE ∥AB .(3)此问分两种情况点D 在BC 上,点D 在CB 延长线上。
①当点D 在BC 上时,如图(2),此时∠CAB =150能得出∠CAD =300,这样就有33=AC CD ,也就是BC -DB =33AC ,BC =AC ,所以BD =333-AC 。
又由△EAC ∽△DAB 得21=BD CE ,因此有BD =2CE ,所以可得CE =6623-AC ,又AB =2AC ,因此ABCE =63-3.当D 点在CB 延长线上时,∠CDA =300,解三角形得3AC =3CD 。
CD =BC +BD ,由△AEC ∽△ABD ,可得BD =2AC ,就能得到CE =AC2-13,AB =2AC ,所以2-13=AB CE . 2.(2019.沈阳)思维启迪:(1)如图1,A ,B 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亮想用绳子测量A ,B 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聪明的小亮想出一个办法: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B 点的点C ,连接BC ,取BC 的中点P (点P 可以直接到达A 点),利用工具过点C 作CD ∥AB 交AP 的延长线于点D ,此时测得CD =200米,那么A ,B 间的距离是_200_米。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试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鸣,这里面有好多要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合的解题思路则是此中的一个重要原由。
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商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重点。
在这里联合自己的教课经验,说说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要审题。
好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特别不行取。
我们应当逐一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坐,结论从什么地方下手去找寻,也在图中找到地点。
二要记。
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要标志,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志出来。
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
第二层意思是要切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单要标志,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能够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
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常常把一些条件隐蔽起来,因此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常的累积,平常在讲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坚固,平常训练的一些特别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能够获得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马上弹出对应的菜单),而后在图形旁边标明,固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可是这样长久的累积,便于此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剖析综合法。
剖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
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仍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 1.对顶角相等 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3.余角、补角定理4.角均分线定义 5.等腰三角形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
而后联合题意选出此中的一种方法,而后再考虑用这类方法证明还缺乏哪些条件,把题目变换成证明其余的结论,往常缺乏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同,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介绍一些
思路方法和技巧,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解决几何证明问题。
1. 审题:认真读题,弄清楚题目要求证明的内容以及条件,不
能漏读或误读任何一项条件。
2. 破题:尝试找到问题的主要解法,通常需要运用几何定理、
定律、知识点等来解题。
3. 推理:通过有条理的推理和推导,把证明过程清晰地表述出来,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每一步的根据,确保推理过程的严谨性。
4. 创新:尝试寻找不同的解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证明,发现定
理背后的本质,进而探究更深刻的数学知识。
5. 练习:多做几道几何证明题,积累经验,训练思维能力,提
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几何证明题需要注意构图、寻找线索,考虑使用
反证法、归纳法、逆推法等不同的证明方法。
同时,应注意逻辑严密、语言表述准确、步骤清晰,确保证明过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以上是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希望对初中生解
决几何证明问题有所帮助。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 含答案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九章几何证明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如图,锐角△ABC中,BC>AB>AC,若想找一点P,使得∠BPC与∠A互补,甲、乙、丙三人作法分别如下:甲:以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P点,则P即为所求;乙:分别以B,C为圆心,AB,AC长为半径画弧交于P点,则P即为所求;丙:作BC的垂直平分线和∠BAC的平分线,两线交于P点,则P即为所求.对于甲、乙、丙三人的作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丙正确,乙错误B.甲正确,乙、丙错误C.三人皆正确 D.甲错误,乙、丙正确2、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 于点D,交AC于点E,那么下列结论:①△BDF和△CEF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③△ADE的周长等于AB与AC的和;④BF=CF.其中有()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3、如图,⊙的直径为10,弦的长为8,且,垂足为,则的长为( )A.1B.2C.3D.44、如图,点A在双曲线上,且OA=4,过A作AC⊥轴,垂足为C,OA 的垂直平分线交OC于B,则△ABC的周长为()A.4B.5C.D.5、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拼在一起得四边形ABCD,∠ACB=45°,∠ACD=30°,点E为CD边上的中点,连接AE,将△ADE沿AE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D′E,D′E交AC于F点,若AB= 6 cm,点D′到BC的距离是()A. B. C. D.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将正方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正方形AB′C′D′,则线段AC扫过的面积为()A. πB. πC. πD. π7、如图,已知在中,,分别以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记为,则等于( )A. B. C. D.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1)和点B(3,0),则sin∠AOB 的值等于A. B. C. D.9、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我国对勾股定理得证明是由汉代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他用来证明勾股定理得图案被称为“赵爽弦图”.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选它作为会徽.下列图案中是“赵爽弦图”的是()A. B. C. D.10、如图,已知l1∥l2∥l3,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均为1,若等腰直角△ABC的三个项点分别在这三条平行直线上,∠C=90°,求AB的长是()A.3B.C.D.11、直角三角形边长度为5,12,则斜边上的高()A. B. C. D.12、如图⊙O的直径垂直于弦,垂足是,,,的长为()A. B.4 C. D.813、如图,在Rt△ABC中,∠ACB=90°,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E,交BC 的延长线于F,若∠F=30°,BE=4,则AD的长是()A.1B.2C.6D.214、▱ABCD的对角线AC的长为10 cm,∠CAB=30°,AB的长为6 cm,则▱ABCD的面积为( )A.60 cm 2B.30 cm 2C.20 cm 2D.16 cm 215、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1:2:3,③∠A=90°﹣∠B,④∠A=∠B=∠C中,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如图,在△ABC中,AB=10,AC=8,BC=6,经过点C且与边AB相切的动圆与CA、CB分别相交于点P、Q,则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17、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50°,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________ 度.18、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若AC=2cm,BD=4cm,则四边形ACBD的周长是________cm.19、如图,矩形中,点,分别在,上,且,连接,,,且平分,,连接交于点,则线段的长为________.20、如图,在△ABC中,∠C=90°,∠A=30°,BD是∠ABC的平分线.若AB=6,则点D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 .2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AE翻折后,点B恰好与点C重合,则折痕AE的长为________.22、如图,已知点P是角平分线上的一点,, 于点D,M 是OP的中点,,如果点C是OB上一动点,则PC的最小值为________cm.23、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E,△ABC的面积是30cm2,AB=8cm,BC=7cm,则DE=________cm.24、如图,将矩形ABCD沿CE向上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F处.若AE= BE,则长AD与宽AB的比值是________.2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O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边BO在x 轴的负半轴上,,顶点C的坐标为,x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菱形对角线AO交于点D,连接BD,当轴时,k的值是________.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在Rt△ABC中,∠ACB=90°,AC=3,tanB= ,求AB的值.27、如图,直线AE、CE分别被直线EF、AC所截,已知∠1=∠2,AB平分∠EAC,CD平分∠ACG,将下列证明AB//CD的过程及理由填写完整.证明:因为∠1=∠2,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EAC=∠ACG(________),因为AB平分∠EAC,CD平分∠ACG,所以________= ,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所以AB//CD( ________).28、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定这个零件的∠A与∠BDC都要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C=12,BC=13,BD=5.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29、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AB=AC=5,AD=3,BC=CD.求点C到AB的距离.30、如图,在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EF∥BC,交AB于E,交AC于F,若BE=3,EF=5,试求CF的值.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A2、A3、B4、C5、C6、C7、D8、A9、B10、B11、D12、C13、D14、B15、C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17、18、19、20、21、22、23、25、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27、28、。
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
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几何证明题需要运用几何性质和定理来推导和证明,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更好地解决几何证明题:1.理解题意和图形: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和给出的条件。
绘制图形,并标出已知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
2.利用已知条件: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利用几何定理和性质进行分析。
观察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可以使用什么定理或性质来解决问题。
3.运用推理和推导:运用逻辑推理和几何性质来推导出需要证明的结论。
使用相关几何定理和性质来推断出中间结果,并逐步向目标推进。
4.利用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技巧,在证明中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和推导推出矛盾,从而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5.利用相似性和比例: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比例关系来解决几何问题。
观察图形中是否存在相似的部分,并利用比例关系求解问题。
6.利用等边和等角: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具有特殊的性质,可以利用这些性质来解题。
观察图形中是否存在等边或等角的情况,并利用相应的性质进行推理。
7.联想和类比:将问题与已知的几何定理和解决方法进行类比。
寻找类似的几何形状或已知问题,并应用相应的解决方法。
8.重点观察特殊点和特殊线段:特殊的点和线段往往具有重要的性质和关系,观察并利用这些特殊点和线段来解决问题。
9.综合运用多个定理和性质:将多个几何定理和性质综合运用,逐步推进解题思路,获得所需的证明结论。
10.反复练习和复习:几何证明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熟悉,通过反复练习和复习,加深对几何定理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以上的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更好地解决几何证明题。
初中数学巧添辅助线解证几何题
巧添辅助线 解证几何题[引出问题] 在几何证明或计算问题中,常常需要添加必要的辅助线,它的目的能够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通过添加辅助线,使图形的性质由隐蔽得以显现,从而利用有关性质去解题;二是通过添加辅助线,使分散的条件得以集中,从而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解题;三是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加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线的添加目的与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有关。
下面咱们别离举例加以说明。
[例题解析]一、倍角问题 例1:如图1,在△ABC 中,AB=AC,BD ⊥AC 于D 。
求证:∠DBC=12∠BAC. 分析:∠DBC 、∠BAC 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角∠C ,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来沟通∠DBC 、∠BAC 和∠C 的关系。
证法一:∵在△ABC 中,AB=AC ,∴∠ABC=∠C=12(180°-∠BAC )=90°-12∠BAC 。
∵BD ⊥AC 于D ∴∠BDC=90°∴∠DBC=90°-∠C=90°-(90°-12∠BAC)= 12∠BAC 即∠DBC=12∠BAC 分析二:∠DBC 、∠BAC 别离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中,由所证的结论“∠DBC= ½∠BAC ”中含有角的倍、半关系,因此,能够做∠A 的平分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把½∠A 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也能够把∠DBC 沿BD 翻折构造2∠DBC 求解。
证法二:如图2,作AE ⊥BC 于E ,那么∠EAC+∠C=90°∵AB=AC ∴∠EAG=12∠BAC ∵BD ⊥AC 于D∴∠DBC+∠C=90°∴∠EAC=∠DBC (同角的余角相等)即∠DBC=12∠BAC 。
证法三:如图3,在AD 上取一点E ,使DE=CD 连接BE ∵BD ⊥AC∴BD 是线段CE 的垂直平分线 ∴BC=BE ∴∠BEC=∠C∴∠EBC=2∠DBC=180°-2∠C ∵AB=AC ∴∠ABC=∠C∴∠BAC=180°-2∠C ∴∠EBC=∠BAC ∴∠DBC=12∠BAC 说明:例1也能够取BC 中点为E ,连接DE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中考《第三讲:几何证明与计算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试卷分析解析
苏州中考数学专题辅导第三讲几何证明与计算题选讲真题再现:1.(苏州•本题6分)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点,∠1=∠2,∠3=∠4.求证:(1)△ABC≌△ADC;(2)BO=DO.2.(苏州•本题8分)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5,AD=6,BC=12.动点P从D点出发沿DC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沿C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B 点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P点到达C点时,Q点随之停止运动.(1)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2)当PQ//AB时,P点离开D点的时间等于秒;(3)当P、Q、C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P点离开D点多少时间?3.(江苏•本题满分10分)如图,在梯形中,E、F两点在边上,且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1)与有何等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当时,求证:是矩形.4.(江苏•本题满分10分)(1)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如图②).小明认为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实践与运用将矩形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处,折痕为E 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的大小.ABCD AD BC AB DE AF DC∥,∥,∥,BC AEFDAD BCAB DC=ABCD()ABC AB AC>AEF△AEF△ABCDD'α∠A DCFEBACDB图①ACDB图②FE5.(苏州•本题6分) 如图,C 是线段AB 的中点,CD 平分∠ACE ,CE 平分 ∠BCD ,CD=CE .(1)求证:△ACD ≌△BCE ;(2)若∠D=50°,求∠B 的度数.6.(苏州•本题8分) 如图,在△ABC 中,∠C=90°,AC=8,BC=6.P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异于A 、B 两点),过点P 分别作AC 、BC 边的垂线,垂足为M 、N .设AP=x . (1)在△ABC 中,AB= ;(2)当x= 时,矩形PMCN 的周长是14;(3)是否存在x 的值,使得△PAM 的面积、△PBN 的面积与矩形PMCN 的面积同时相等?请说出你的判断,并加以说明.7.(苏州•本题6分)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梯形,AD ∥BC ,∠A =90°,BC =BD ,CE ⊥BD ,垂足为E .(1)求证:△ABD ≌△ECB ;(2)若∠DBC =50°,求∠DCE 的度数. 8.(苏州•本题8分)如图,小明在大楼30米高(即PH =30米)的窗口P 处进行观测,测得山坡上A 处的俯角为15°,山脚B 处的俯角为60°,已知该山坡的坡度i (即tan ∠ABC )为1:,点P 、H 、B 、C 、A 在同一个平面上.点H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PH ⊥HC . (1)山坡坡角(即∠ABC )的度数等于 ▲ 度;(2)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732).33E D C F B A 图③ E D C A B F GA D E CB F G图④ 图⑤9. (苏州•本题6分) 如图,在梯形ABCD 中,已知AD ∥BC ,AB =CD ,延长线段CB 到E ,使BE =AD ,连接AE 、AC .(1)求证:△ABE ≌CDA ;(2)若∠DAC =40°,求∠EAC 的度数.10.(苏州•本题8分)如图,已知斜坡AB 长60米,坡角(即∠BAC )为30°,BC ⊥AC .现计划在 斜坡中点D 处挖去部分坡体(用阴影表示)修建一个平行于水平线CA 的平台DE 和一条 新的斜坡BE .(请将下面2小题的结果都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 732).(1)若修建的斜坡BE 的坡角(即∠BEF )不大于45°,则平台DE 的长最多为 米; (2)—座建筑物GH 距离坡脚A 点27米远(即AG =27米),小明在D 点测得建筑物顶部H 的仰角(即∠HDM )为30°.点B 、C 、A 、G 、H 在同一个平面上,点C 、A 、G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HG 丄CG,问建筑物GH 高为多少米?11.(7分)(•苏州)如图,在一笔直的海岸线l 上有A ,B 两个观测站,A 在B 的正东方向,AB =2(单位:km ).有一艘小船在点P 处,从A 测得小船在北偏西60°的方向,从B 测得小船在北偏东45°的方向.(1)求点P 到海岸线l 的距离;(2)小船从点P 处沿射线AP 的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点C 处.此时,从B 测得小船在北偏西15°的方向.求点C 与点B 之间的距离.(上述2小题的结果都保留根号)12.(8分)(•苏州)如图,点P 是菱形ABCD 对角线AC 上的一点,连接DP 并延长DP 交边AB 于点E ,连接BP 并延长BP 交边AD 于点F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G .(1)求证:△APB ≌△APD ;(2)已知DF :FA =1:2,设线段DP 的长为x ,线段PF 的长为y . ①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②当x =6时,求线段FG 的长.13.(6分)(•苏州)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点D 、F 分别在AB ,AC 上,CF =CB .连接CD ,将线段CD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CE ,连接EF . (1)求证:△BCD ≌△FCE ;(2)若EF ∥CD .求∠BDC 的度数.14.(8分)(•苏州)如图,在△ABC 中,AB =AC .分别以B 、C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在BC 下方画弧,设两弧交于点D ,与AB 、A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 、F ,连接AD 、BD 、CD . (1)求证:AD 平分∠BAC ;(2)若BC =6,∠BAC =50︒,求、的长度之和(结果保留). 15.(苏州•8分)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过点D 作对角线BD 的垂线交BA 的延长线于点E .(1)证明:四边形ACDE 是平行四边形; (2)若AC=8,BD=6,求△ADE 的周长.16. (苏州•本题8分)如图,,,点在边上,,和相交于点.(1)求证:≌;DE DFπ∠A =∠B AE =BE D C A 12∠=∠AE D B O C ∆AE D ∆BE (第14题)FEDCBA(2)若,求的度数.模拟训练: 1.(常熟市•本题满分8分) 如图,在Rt 中,,斜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于点、,过点作,交于点. (1)求证:四边形是菱形;(2)若,求菱形的周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如何做几何证明题1.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分析:由∆ABC 连结CD ,易得CD = 证明:连结CDAC BC A BACB AD DB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90,,,,∴≅∴=∆∆ADE CD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
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结BG ,证∆E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在∆ABC 和∆CDA 中,AB CD BC AD AC CA ABC CDA SSS B D AB CD AE CFBE DF===∴≅∴∠=∠==∴=,,,∆∆()在∆BCE 和∆DAF 中,BE DF B D BC DA BCE DAF SAS E F=∠=∠=⎧⎨⎪⎩⎪∴≅∴∠=∠∆∆()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
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1)制造的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中一量; (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2、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
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 如图3所示,设BP 、CQ 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AH 、AK 分别为A 到BP 、CQAH 知KH ∥BC 。
证明:延长AH 交BC 于N ,延长AK 交BC 于M ∵BH 平分∠ABC ∴=∠∠ABH NBH 又BH ⊥AH∴==︒∠∠AHB NHB 90 BH =BH∴≅∴==∆∆ABH NBH ASA BA BN AH HN(),同理,CA =CM ,AK =KM ∴KH 是∆AMN 的中位线 ∴KH MN // 即KH//BC说明: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角平分线、中线或高线重合时,则此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
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翻折(轴对称)而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例4. 已知:如图4求证:FD ⊥ 证明一:连结ADAB AC BD BAC BD DCBD ADB DAB DAE=∴+==︒=∴=∴==,∠∠∠,∠∠∠129090在∆ADE 和∆BDF 中,AE BF B DAE AD BD ADE BDF FD ED===∴≅∴∠=∠∴∠+∠=︒∴⊥,∠∠,∆∆313290说明:有等腰三角形条件时,作底边上的高,或作底边上中线,或作顶角平分线是常用辅助线。
证明二:如图5所示,延长ED 到M ,使DM =ED ,连结FE ,FM ,BMBD DCBDM BDM CDE CE BM C CBM BM ACA ABM AAB AC BF AE AF CE BM=∠=∠∴≅∴=∠=∠∴∠=︒∴∠=︒=∠==∴==,,∆∆//9090∴≅∴==∴⊥∆∆AEF BFMFE FM DM DE FD ED说明:证明两直线垂直的方法如下:(1)首先分析条件,观察能否用提供垂直的定理得到,包括添常用辅助线,见本题证二。
(2)找到待证三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证明其中两个锐角互余。
(3)证明二直线的夹角等于90°。
3、证明一线段和的问题(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
(截长法)例5. 已知:如图6所示在∆ABC 中,∠=︒B 60,∠BAC 、∠BCA 的角平分线AD 、CE相交于O 。
︒60,,得:∆∆FOC DOC FC DC ≅∴=,证明:在AC 上截取AF =AE()∠=∠=∴≅∴∠=∠BAD CAD AO AOAEO AFO SAS ,∆∆42又∠=︒B 60∴∠+∠=︒∴∠=︒∴∠+∠=︒∴∠=∠=∠=∠=︒∴≅∴=566016023120123460∆∆FOC DOC AAS FC DC()即AC AE CD =+(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
(补短法)例6. 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ABCD 中,F 在DC 上,E 在BC 上,∠=︒EAF 45。
求证:EF =BE +DF分析:使BG =DF 。
证明:延长CB 至G ,使BG =DF在正方形ABCD 中,∠=∠=︒=ABG D AB AD 90,∴≅∴=∠=∠∆∆ABG ADF SAS AG AF (),13又∠=︒EAF 45∴∠+∠=︒∴∠+∠=︒23452145即∠GAE =∠FAE ∴=∴=+GE EF EF BE DF4、中考题:如图8所示,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并且使AE =BD ,连结CE 、DE 。
求证:EC =ED∴∆BFD 是正三角形 又AE =BD∴==∴==AE FD BF BA AF EF即EF =ACAC FDEAC EFD EAC DFE SAS EC ED//()∴∠=∠∴≅∴=∆∆题型展示:证明几何不等式:例题:已知:如图9所示,∠=∠>12,AB AC 。
在∆ADE 和∆ADB 中,AE AB AD AD ADE ADBBD DE E B DCE B DCE EDE DC BD DC=∠=∠=∴≅∴=∠=∠∠>∠∴∠>∠∴>∴>,,,,21∆∆∴>∴>BD DF BD DC说明:在有角平分线条件时,常以角平分线为轴翻折构造全等三角形,这是常用辅助线。
【实战模拟】1. 已知:如图11所示,∆ABC 中,∠=C BC 于E ,且有AC AD CE ==。
求证:DE =2. 已知:如图求证:BC=3. 已知:如图13所示,过∆ABC的顶点A,在∠A内任引一射线,过B、C作此射线的垂线BP和CQ。
设M为BC的中点。
求证:MP=MQ4. ∆ABC 中,∠=︒⊥BAC AD BC 90,于D ,求证:()AD AB AC BC <++14【试题答案】1. 证明:取AC ADAF CDAFC =∴⊥∴∠= 又∠+∠=︒∠+∠=︒14901390,∴∠=∠=∴≅∴=∴=4312AC CEACF CED ASA CF EDDE CD∆∆()2. 分析:本题从已知和图形上看好象比较简单,但一时又不知如何下手,那么在证明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之和时,我们经常采用“截长补短”的手法。
“截长”即将长的线段截CB CE BCD ECD CD CD CBD CEDB EBAC B BAC E=∠=∠=⎧⎨⎪⎩⎪∴≅∴∠=∠∠=∠∴∠=∠∆∆22又∠=∠+∠BAC ADE E∴∠=∠∴=∴==+=+ADE E AD AEBC CE AC AE AC AD,3. 证明:延长PM CQ AP BP BP CQ PBM ⊥∴∴∠=∠,// 又BM CM =,∴≅∴=∆∆BPM CRMPM RM∴QM 是Rt QPR ∆斜边上的中线AD BC AD AEBC AE AD⊥∴<∴=>,22()AB AC BCBC AB AC BC AD AB AC BC AD AB AC BC +>∴<++∴<++∴<++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