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二章
弟子规完整版
弟子规完整版——蔡礼旭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dìzǐguī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出处】本句出自《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原文】丧三①年②,常③悲④咽⑤。
居⑥处⑦变,酒肉⑧绝。
【注释】①三:这里指的是具体的数目,即三。
②年:这里指时间。
③常:原是指旗,后多表示规律以及时间上的频繁等义,这里指时常。
④悲:原指悲痛,后引申为悲愤、哀伤等义,此处指悲伤。
⑤咽:本义为咽喉,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哽咽、哭泣。
⑥居:原指居住,这里代指生活起居。
⑦处:本义为处所,此处指的是住的地方,引申为生活习性。
⑧肉:原指动物的肉,后泛指肉类,此处指代的是酒肉声色的生活习惯。
【翻译】父母过世,要按照古代礼法制度守三年丧礼,时常悲伤地哭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戒绝酒肉声色的奢靡生活。
【解释】在古代,丧葬礼节被认为是很重大的习俗。
所谓“生前显贵,身后显荣”,就是说看一个人一生成不成功就看他的葬礼办得风不风光,如果风光那就说明子女孝顺,人生完美落幕。
反之,则不然。
所以,丧葬之礼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弟子规》对儿女在治丧守孝上应该如何孝敬父母提出具体的要求。
古代丧葬有守丧三年的说法,它要求子女在先人故去以后的三年里,恪守节俭朴素,甚至禁欲的生活作风,坚决杜绝酒色财气的奢侈生活以悼念先人。
这种风俗的本意是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会因父母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最终落脚点也还是放在孝顺之情上。
【解读】父母之丧,无贵与贱《中庸》中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意思是古代礼制中的守丧三年,即便是天子也要遵循,且在给父母办丧礼这件事上,不存在贵贱之说,都是竭尽隆重地让自己父母安乐长眠。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只是如今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了。
根据《孝经·丧亲章》的记载,以前的丧葬大礼,孝顺的人会从办葬礼开始就哭个不停,直至葬礼结束。
在三年守孝期间,子女对自己的容颜外表顾不上,言辞也是朴素无华的,衣服穿得华丽会心有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会开心,吃到肥美的肉食也不觉得可口,这些都是因为先人故去而产生的哀戚之情。
【精品】[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
【精品】[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第一章勤有功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3、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人不见,心不念,人见善,即修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章孝于父母2、孝顺父母重如山,永久怀念在心间。
3、宜赡多情重敬意,奉养始终不曾懈。
4、慈母多败儿,孝子公庇亲。
5、念馀报母恩,宜勤向学校。
第三章弟子好学弟子规,圣人训,读书神,借力扶,有遗闻,补于敦,左右手,持之端,适口气,先朗声,字字珠玑,句句瑰留,若患言之不尽,复述陈情1、好学不亦乐乎,不学之乐,不如乐学之。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学不可以已,青春不再来,一日线过,再难重来。
5、三人行必有我师,择从中取,熟读唯有字,不熟读百不如。
第四章多思弟子规,圣人训,三思而后行,学而时习之。
1、心有所思,先思而后行,事有所待,先待而后行。
3、多虑多得,少虑少得,不虑不得,故有所得。
4、一分钟的沉思,胜过一小时的空谈。
5、不得半日闲,谋思等闲。
第五章言语慎弟子规,圣人训,言为心声,犬吠也惊,不可不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言语虽落在空气里,其影响却如铅沉于大海。
2、言行举止须慎重, 一言一行皆能显露。
3、言而有信则人不疑,不言不信则疑众所矣。
4、未许诺而言,勿妄允以恼人。
5、言多必失,言少必巧,知止而后有益。
第六章行必果弟子规,圣人训,赏罚必明,信手拈来绝不差,谓执行必果。
1、行动如走路,目标如登山,只有踏实一步步的走,方能到达巅峰。
2、行动之果,为朝三暮四之弊,得之不足,失之有余。
4、实践出真知,不能假借,道理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5、行之结果,必须加以检讨,总结中得失,以修身齐家,敬天爱人。
译文:弟子礼仪的圣人教诲,孝道和尊敬排在头位。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 <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第二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虽然是小事情,也不可擅作主张;如果擅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虽然是小东西,也不可私自收藏;如果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母亲难过伤心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父母亲所喜欢的事物,我们要尽力准备妥当;父母亲不喜欢的,我们要留意避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译:身体如果受伤了,会让父母亲担忧;品德如果败坏了,会让父母亲蒙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母亲喜欢我,要孝顺一点都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仍然孝顺那才是真贤能。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母亲有过错,想办法劝谏让他们改正,但是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如果父母不听劝谏,和悦的再劝,甚至用哭泣来求父母答应,就算被责打也无怨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译:父母有了病痛,侍奉汤药冷热苦甘亲自尝过;早晚照顾,不离父母身边。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第二章《弟子规》
中华传统教育必读
弟 子 规
天天落实多多收益
2020/12/2
1
2020/12/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
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
些都很重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
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
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
德的人。
2020/12/2
2020/12/2
17
故事4: 小杖则受 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 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 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 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 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 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 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 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 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
zǒng xù 总叙
❖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 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有仁修订。其内容采用 《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 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具 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 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出处】本句出自《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原文】亲有过①,谏②使③更④。
怡⑤吾⑥色⑦,柔⑧吾声。
【注释】①过:本义指摆脱漩涡,后指经过、超过、失去,此处指错误。
②谏:原指向君王进言,后引申为进谏,此处指劝谏。
③使:本义为命令,这里用作动词,表示让、令。
④更:原义指变更,此处指更改、改进。
⑤怡:和悦、愉快。
⑥吾:原指我,此处指我的。
⑦色:本义为颜色、气色,这里指脸色。
⑧柔:温和,柔缓。
【翻译】父母有过错,要诚恳地劝谏让他们改进,脸色要和悦愉快,声音要温和柔缓。
【解释】《弟子规》并不是一味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父母盲从。
它在要求我们孝敬、顺从父母的同时,还鼓励我们在发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要勇于向父母劝谏。
当然,它也要求我们在劝谏父母的时候要有一个温和的态度,不能太过激烈,不能给脸色,不能怒吼咆哮。
过于极端的态度和太过强烈的情绪并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甚至还会加剧矛盾,因此,劝谏要有端正的态度和恰当的方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而在那种时候,作为子女的最大孝敬就是诚挚地劝谏父母,使其改正自己的错误。
劝谏的时候,脸色要温和,声音要柔缓,要让父母在如沐春风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劝谏效果。
【解读】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孝经·谏诤章》中提起过这样一个故事:曾子问孔子:“像慈祥有爱、恭顺孝敬、扬名显荣,这些我都听过您的教诲了,那么请问您,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那算是孝吗?”孔子说:“你说的什么话呀?很久以前,天子的身边有七个诤言不讳的人,所以天子就算昏庸,他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的身边有五个诤言不讳的人,因此即便诸侯昏庸,他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封地;大臣的身边有三个诤言不讳的人,所以即便大臣昏庸,他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业。
一个人有诤言不讳的朋友,那他一定不会失去高洁的名声;一位父亲有诤言不讳的儿子,那他绝不会陷身于不慈不义的污名当中。
所以说,在面对不义的时候,做子女的不可以不去向自己的父亲诤言不讳,做臣子的也不可以不向自己的君主诤言不讳。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道德启蒙读物。
本文将为您呈现弟子规的全文,并提供相关解释。
第一章: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释:这一章首先教导弟子要尊敬父母,孝顺慈爱;其次要谨慎守信,言行一致。
最后让弟子明白,只有修身齐家,才能为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奠定基础。
第二章:弟子的行为宗庙社稷,言必信,行必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在祭祀王室神社和国家神社时,一定要言行一致,兑现承诺。
再次重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章:父母的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当父母呼唤时要迅速回应,当父母吩咐时要立即行动,父母的教诲要虚心听取,父母责备时要虚心接受。
第四章:友与己朋友远,兄弟少,明以修身,愿以养德。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朋友要慎选,人生真正能相信的朋友寥寥无几,因此要注重修身养德,让自己成为值得交往的人。
第五章:言行慎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解释:这一章提醒弟子,对于不礼貌的行为不要看、听、说和做。
第六章:节制饮食饮食有度,饱而避饥。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有节制的饮食习惯,饭要吃得饱,但不要贪婪,避免饥饿肚子。
第七章:守身有节孝则顺,友则信,守身有节,言语有序。
解释:这一章强调,孝顺要顺从父母,友谊要忠诚守信,守身要有节制,言语要有秩序。
第八章:心灵修养衣貌足恭,所以动容。
容止端正,所以动容。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端庄恭敬地穿着,以此来调整内心,展现大方得体的容貌和姿态。
第九章:读书学习凡让之道,得众之道。
解释:这一章告诉弟子,学习时要懂得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章:守约守时执约以信,亲戚所序,勿解以己,亲戚所亲。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信守承诺,按照与亲戚朋友所定的规定行事,不要凭个人意愿去解释、违背他人的要求。
第十一章:整洁自律若内信谦,外敬问让。
弟子规原文
《弟子规》第一章总叙第二章入则孝第三章出则悌第四章谨第五章信第六章泛爱众第七章亲仁第八章余力学文《弟子规》原文第一章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第二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第三章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第四章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第五章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第六章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第七章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第八章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简介“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2
弟子规2(出则悌)润水《弟子规》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译文:为兄为姐的准则,是要友爱弟弟妹妹;为弟为妹的准则,是恭敬哥哥姐姐。
如果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对于他们共同的父母而言,孝道也在其中了。
润水说:兄弟姐妹各自履行好各自的准则,去爱对方,则没有不和睦的。
而兄弟不和,最难受的当属他们的父母,这就像是自己身上的手足相残。
在现代的职场和官场,一个老板/领导最难受的也是手下间的不和。
在其中打拼的我们能否体会到这点呢?《弟子规》出则悌(续)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如果兄弟间都重视感情,而看轻财物,他们之间的怨恨从何处生起呢?如果双方都少说几句,不要到最后说出了伤人的话语,兄弟间的憎恨自然也就消失。
润水说:兄弟姐妹间,深仇大恨无从谈起,他们间的怨恨与矛盾,大多是从财物与言语上生起。
他拿了我的东西,我占了他的地盘,这些细小的财物如何能比上手足之情?他说了我一句,我也要骂回来不吃亏,继而引出伤人的话语,甚至肢体伤害。
这不更是祸从口出么?《弟子规》出则悌(续)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不管是饮茶,就餐,还是入座,行走。
都要遵从长幼顺序,让长辈和兄长先行,吾等小辈在后。
润水说:在儒家文化的体系中,预设了不同人的优先顺序,及其该尽的责任,这就是人伦。
目的是让社会按照这一规则有序,而良好的运行。
长者先,幼者后这一伦理的设定,既给长者提供了优先权,也给长者加与了持家,谋断,承担一切的责任。
黑社会组织能维系稳定,靠的就是兄弟人伦,如若弟者想僭越此规则,祸乱就会不可收拾地铺开。
《弟子规》出则悌(续)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译文:长辈呼唤某人的时候,要帮长辈叫他过来;此人不在的时候,自己就要跑到长辈跟前,问是否可以效劳。
润水说: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
父母在老远就呼喊某个小孩的名字。
听见了的,就会对他说:"喂,你妈叫你!"。
人不在这儿的,我们就会跑过去告诉长辈:"某某某不在,啥子事?"去年回家,我也是要找某个小孩。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出处】本句出自《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原文】父母教①,须②敬③听④。
父母责⑤,须顺⑥承⑦。
【注释】①教:作动词使用,意思是教导、教育。
②须:应该、应当。
③敬:恭敬。
④听:聆听、听从。
⑤责:叱责、责罚。
⑥顺:听从、顺从。
⑦承:接受、侍奉。
【翻译】父母的教诲应当恭敬地听从,父母的责备应该顺从地承受。
【解释】“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这是《弟子规》针对如何尊敬父母所提出的更为具体的要求。
它指出:父母教育孩子,孩子要恭敬地听从;父母责骂孩子,孩子要顺从地承受。
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说,这种说法确实符合尊敬父母的要求,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体系中孝悌文化的应有之义,但是,如果将其直接应用到当下的现实家庭之中却并不恰当。
据科学研究显示,婴儿自九个月开始就能够区分出高兴、悲伤、生气等不同表情所代表的情绪。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作为父母,不应该强制地要求孩子必须如《弟子规》中所说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那并不符合社会实际,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要孝顺,但不能愚孝;父母要教导,但不应强制。
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一定要多与孩子讲道理,少对孩子用暴力,同时还要注意多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影响孩子。
至于孩子,则要学会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多听取父母的意见,多尊重父母的想法。
这样父母慈爱,孩子孝顺,上慈下孝,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家庭关系。
【解读】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是出自于《孔子家语》里的一句话,意思是父母小小的责骂捶打,孩子应该承受,但大的棍棒杖罚则应该躲逃。
这是面对父母责打时应有的态度。
小捶打承受,是对父母的尊敬;大杖罚逃走,同样是出于对父母的爱护。
这句话背后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曾子是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曾子在跟随父亲耕种瓜苗的时候,不小心把瓜苗的根给弄断了。
曾子的父亲非常生气,当场拿起木棍,狠狠地打在曾子的背上。
《弟子规》(注音+译文完整版 )
《弟子规》(注音+译文完整版)《弟子规》由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
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被誉为启蒙学经典的《弟子规》。
弟子规[清]李毓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fàn ài zhòng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zéxiào入则孝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推荐下载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餘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解说: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
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弟子规全文引导孩子学会守时守信
弟子规全文引导孩子学会守时守信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导孩子们如何成为守时守信的良好公民。
以下是弟子规的全文,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守时守信。
第一章: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以友,信以行。
第二章:中庸中有爱,爱人如己;言不三思,未可轻也。
第三章:勤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凡所所做,勤於几。
第四章:诚事之公之,奋不顾疲;故能成其事,性之常也。
第五章:正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循此而行,可保身无危。
第六章:严有子,教之使能第劳;有妇,使之容简可教;不教则不孝。
第七章:恭置民度,勿劓,劓则民不忠矣;度者,轻重,宽狭之谓也。
第八章: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劳则谦,谦而信。
第九章:敬君子不器,不器则不信,不信则不彰,不彰则不悦,不悦则不行。
第十章:正心心正则言直,言直则行正。
第十一章:修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十二章: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诲,须敬诺。
第十三章:国国无道,不仕;国有道,先仕。
第十四章:民先民后己,饰贡称、称贡乐,民以时,动静之礼乐也。
第十五章:爱众爱人者,人恒爱之。
第十六章:使众信修父母,敬养其兄。
第十七章:友朋友所贵,无斩关、无结洞。
第十八章: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十九章:学学如不及,扶摇而上;诲如不倦,採蜜蚁之精神。
第二十章:问问则明,不问则暗;圣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第二十一章:耻馁不敢餐,逸不敢息。
第二十二章:宽四方之心,佛之为心。
以上是弟子规全文,它通过简练的句子传递了深刻的教育思想。
我们可以根据弟子规的内容,引导孩子学会守时守信。
守时是指准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和承诺。
孩子们应该学会养成准时起床、按时做作业、准时参加活动的好习惯。
可以通过设置提醒闹钟、制定时间表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守时的习惯。
同时,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者,也要树立好榜样,守时完成自己的任务,给孩子树立榜样。
守信是指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我们需要教导孩子诚实守信,不撒谎、不玩弄欺骗,言出必行。
弟子规全文及其释义
弟子规全文及其释义《弟子规》是一篇传统的教育经典,讲述了孩子们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以下是《弟子规》的全文及其释义。
第一章: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事虽小,勿擅为。
【释义】孩子应该听从父母的召唤,不要拖延回应。
听从父母的命令,不要偷懒。
孩子应该尊敬父母的教诲,顺从父母的责备。
冬天要保暖,夏天要保持清凉。
早上要省视,晚上要安定。
外出要告知家人,回家要亲面问候。
即使是小事情,也不要擅自行动。
第二章:师友师友所交,言语要谨。
昧机宜语,颜色俱厉。
诲人不倦,乐言善谈。
指画有据,矫言伪善。
温凊以敬,显威以恭。
降尊以达,失友以损。
【释义】孩子们应该和老师、朋友相处时言语谨慎,不要随便说话,更不要利用机会诽谤别人。
老师应该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而且应该快乐地与学生交流。
讲话应该有据可依,不要虚伪。
待人温和、恭敬,表现自己的威严时要更加恭敬。
要降低自己的身份去交朋友,但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
第三章:晨起早起三省,智、仁、勇。
昨夜败否,今朝成败。
斗室须齐,闹中取静。
放纵必伤,安静保身。
【释义】每天早晨起床后,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仁爱和勇气。
回忆昨天的失败和成功,今天要如何成就。
房间要保持整洁,即使周围喧闹,自己也要保持安静。
如果过于放纵自己,就会受到伤害,所以要保持安静保养身心。
第四章:洁身衣服虽少,必须洁净。
饮食虽杂,必须有节。
居处虽简,必须安静。
行步虽小,必须端正。
【释义】即使衣服少,也必须保持清洁。
即使饮食简单,也必须有规律。
居住环境虽然简单,也要保持安静。
即使是走路,也要保持端正。
第五章:勤学勤学之事,先识字。
字有训诂,读有借讽。
口而不语,心而不惟。
耳而不闻,目而不见。
为人子弟,当执礼节。
【释义】勤奋学习,首先要学习字。
每个字都有它的含义和解释,而且在阅读时有时需要读懂隐含的讽刺。
有时候,即使嘴巴不说话,心里还在思考。
弟子规第二章内容
弟子规前两章内容1、第一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2、第二章: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扩展资料:弟子规前两章译文:一、入则孝1、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2、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3、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4、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5、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6、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
学习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
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音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
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
更体现“孝”呢?(生答)
延伸:
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
长辈呼应勿缓;同学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
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
受教训,真心悔改。
教学过程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
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收拾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