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个体(委托人)将权力授权给另一个个体(代理人),后者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责,以达到委托人的期望。
委托人一方面希望代理人能够有效地处理事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如何在委托和授权中保持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性成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1.信息不完全性: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的核心。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动和决策过程,代理人也潜在地可能隐瞒一些对委托人有利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一系列的代理成本和监管成本。
2.代理成本:由于委托人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权或权力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损。
同时,委托人还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来监管和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确保代理人按照其期望履行职责。
3.激励机制设计:委托代理问题中的核心是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代理人履行其职责。
常见的激励机制包括奖励制度、评价制度、规则制度等。
这些机制旨在通过激励代理人的成绩和表现,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4.合同设计:委托代理问题中的合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可以确保代理人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并且规定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责关系。
一个好的合同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和监管成本,提高委托和授权的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组织和机构。
例如,在企业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用来解决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政府机构中,可以用来解决政府官员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科研机构中,可以用来解决研究人员和资助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解决了在现代企业中权力授权和任务委托的问题。
它通过研究信息不完全性、代理成本、激励机制设计和合同设计等问题,为组织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答1委托代理理论简述
答:(1)“委托代理理论”简述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必然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处置有关事物而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明白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即便明白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尽力程度,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依照委托人的用意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
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致使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与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鼓励办法加以解决。
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
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本钱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①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讲,代理人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更多一些,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偏好,尽力程度,更了解有关企业内部情形,市场环境转变和企业外部环境,和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
这些信息专门是一些专业信息、关于尽力程度和决策的风险等信息,委托人是很难掌握的,或即便能够取得也因本钱太高而不能不舍弃。
这就使代理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欺骗成为可能,委托人被迫承担因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对国有企业来讲,这种情形更为严峻,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作为所有者的全国人民虽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但因为国有企业的数量众多,要掌握关于某一个国有企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即即是作为所有者代表的政府,也管辖着许多的企业,也很难取得关于某个企业的详细信息。
再加上其官员本身既是委托人也是代理人,与企业没有直接的所有关系,不会像非国有企业的委托人那样,有足够的动力去尽力获取各类关于企业的信息,所以其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够的。
委托代理链条的延长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代理人按照自己的信息优势去谋求自身的利益而舍弃股东的利益的可能性也加大了,委托—代理问题也就加倍严峻了。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课件
委托代理理论的信息结构
信息结构
1.A 委托代理理论的信息结构包括信息对称性、信 息完备性、信息动态性等因素。
信息对称性
1.B 在完美的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
人可以共享所有的信息和知识,代理人的 行为是可观察和可验证的。
信息完备性
1.C 在完备的信息结构下,所有可能影响收益的 信息都是可观察和可获取的,这有助于委托 人更好地评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绩效。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
目录
•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 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机制设计
目录
• 委托代理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 委托代理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 总结与回顾
0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定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 的关系和行为。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将某些决策权和责任 转让给代理人,以实现特定的目标或任务。
信息动态性
1.D 在动态环境下,信息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这可能影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决策和行为 。
03 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机制设计
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目标一致性
激励机制的设计应确保 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 的目标相一致。
公平性
激励机制应公平对待代 理人,避免产生不合理 的优势或劣势。
激励相容
激励机制应同时满足委 托人和代理人的需求, 实现双赢。
03
目前,委托代理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研究领域 不断拓宽,涉及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02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01
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探讨的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其 中委托人希望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动,而代理人则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委托人)委托另一个人(代理人)代表其
完成项任务或代表其做决策。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将一部分权力和决策
权交给了代理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为代理人可能
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导致代理问题的出现。
1.代理的行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代理人的行为,尤其是代理人如
何决策和行动。
代理人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契约、个人动机等
因素而不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
该理论尝试解释和预测代理人的行为,
并提出一些策略和机制以规范代理人的行为。
2.委托的契约: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和协议。
契约可以是明确的书面协议,也可以是隐性的口头约定。
该理论关注
契约的内容、约束力和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及契约如何平衡委托人和代理
人的利益。
3.委托人的监督: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控制。
委托人可能通过监督和评估代理人的绩效来保证代理人按照预期行动。
该
理论关注监督的方法、成本和效果,以及委托人如何权衡监督和控制的程度。
4.激励与奖励: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如何激励和奖励代理人。
激励和
奖励可以是经济性的报酬,也可以是非经济性的赞扬和承认。
该理论关注
奖励的形式、方式和效果,以及如何根据代理人的行为和绩效进行合理的
奖励和激励。
总的来说,委托代理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决代理问题的框架和方法。
通过研究代理的行为、委托的契约、委托人的监督和激励方案,该理论可以帮助组织机构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代理关系,提高效率和绩效。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引言委托代理理论是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个人或组织将一些权力或责任委托给另外一个人或组织行使。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例如政府与公共机构、公司与员工、家长与孩子等。
本文将探讨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委托代理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将一定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他人代为行使的关系。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授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并期望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执行任务。
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信任和合作,委托人相信代理人能够为其谋取利益并担负责任。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原理1. 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委托人往往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能力、意愿和行为。
代理人可能会有异于委托人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不稳定性。
2. 激励机制:为了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问题,委托人往往会设计一系列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的行为。
常见的激励手段包括奖励制度、绩效考核、合同约束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3. 监督与控制:为了减少代理人的行为不端和违纪行为,委托人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与控制。
监督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报告和审计等手段进行,控制则是通过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来实现。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不仅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1. 在政府与公共机构中,政府委托公共机构行使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责任。
政府通过建立合适的监督与控制机制,确保公共机构按照公众利益行事。
2. 在公司与员工中,雇主委托员工执行工作任务。
雇主通过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3. 在家庭中,父母委托孩子执行家务和学业任务。
父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的行为,并进行监督和教育。
四、委托代理关系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信息不对称的挑战: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念委托代理理论就是现代企业理论得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就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得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得核心就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得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得“委托代理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得起源委托代理理论得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她就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得关系.她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得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就是自己得钱财,不可能期望她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得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得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与奢侈浪费得事总就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得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与米恩斯(1932),她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得做法存在着极大得弊端,倡导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就是,此时得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她们得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得问题。
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内得信息不对称与激励得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三、委托代理问题表述由于代理人委托人双方目标函数不一致,而且存在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得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并监督,就会出现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得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来源于管理人员不就是企业得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
经济学得假设就是人都就是理性得效用最大化者,因为委托人与代理人得效用函数不一定总就是相同,而且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因而使得两者之间得代理关系容易产生一种非协作。
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不可能对代理人做到完全激励,另一方面委托人对代理人实行监督得成本有可能大于其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完善得监督机制。
肯尼思·阿罗(1985)将委托代理问题区分为两种类型,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就就是指代理人借委托人观察监督困难之机而采取得不利于委托人得行动。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是对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
代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了。
所谓委托人就是指当他为了避免自己陷入无知、偏见和其它各种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因此,代理人应该保证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即代理人应该努力寻求一个“最好”的委托人,并且要充分发挥代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去达到这个目标。
由于受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委托人希望代理人在行动时尽量地满足自己的利益。
但另一方面,代理人作为代理人追求的却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两者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看,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组织都存在着一些代理人,由于他们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应该对委托人负责。
委托人与代理人相互依赖,两者共同维持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现在委托人一般通过以下方式选择管理者:第一,通过直接投票或任命等方式来任命自己的代理人;第二,采用抽签或者根据其能力和业绩来选拔管理者;第三,让被提名者推举某个候选人;第四,实行轮换制度。
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却很灵活。
当然委托人也可以借助委托合同来约束代理人。
代理人既然是为委托人谋取利益,那么他们就应该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否则他们的行为将违背职业道德。
而这里的“职业道德”就是指代理人应该自觉遵守委托人提出的意见。
另外,由于两者在利益上存在着冲突,因此,代理人必须接受委托人的监督。
代理人行为的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止管理者对委托人进行欺诈,以及防止代理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因此,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控制是委托人非常重视的。
在社会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着“代理人成本”,委托人就会设计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代理人。
而代理人具有完全的信息和有关特定情况的经验,他们的行为更能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而且还会在代理人的工作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
因此,代理人是社会的合作伙伴。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隐含着完全信息的假设:即市场上的每一个参加者都了解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消费者知道全部可能的价格及商品的质量状况,生产者也了解所有市场价格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偏好状况。
然而,完全信息假设并不符合经济现实。
由于市场参与者的活动是分散的、不确定的,因此市场信息是离散的而不是集中的,人们的决策常常是在缺乏信息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意味着信息不完全。
而信息不对称的假设认为,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市场上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知识差别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不对称信息。
当市场信息不对称分布时,在市场上一方无法观察另一方的行为,或者无法获得另一方行动的信息,这样就会产生“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二者都属于机会主义行为。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研究委托代理行为和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励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意味着委托人和代理人不是同一个经济主体,他们有可能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
对委托代理契约来说,委托人的目标一般是利润最大化,但这一目标不一定成为代理人的目标。
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委托人的利益依赖于代理人的行为。
因此,当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有可能不一致时,就需要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激励或约束。
要激励或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代理人的信息。
当委托人和代理人所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时候,委托人很容易激励或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从而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也就不成其为问题。
委托代理关系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私有信息”和“不可观投人”的存在。
人们把一方拥有、他方无法验证的知识或信息称为“私有信息”,而将他方无法观察、监督的行为或决策称为“不可观投入”。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私有信息”和“不可观投人”的存在,根源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即相对于委托人而言,代理人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
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实际经营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也更了解契约的生产、销售、财务等实际经营情况,而委托人所能了解的只是经营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以及由财务报表所揭示的经营业绩,但仅靠这些信息很难判断代理人的行为是否与委托人的预期目标相一致。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个人(委托人)通过与另一个人(代理人)建立特定的协议关系,授权代理人代表自己行使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来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是指授权或委托权力的一方。
委托人需要将一部分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代理人,以便代理人能够代表委托人进行特定的活动或决策。
委托人在选择代理人时需要考虑代理人的能力、诚信和动机等因素,以确保代理人能够忠诚、有效地履行委托。
代理人是指被委托执行某项任务或代表委托人进行某项活动的一方。
代理人在执行委托事项时需遵守委托人的授权和指令,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人通常会根据合同、协议或规定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
委托人在将权力委托给代理人时,需要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并约定一些监督和约束机制,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同时,委托人也需要为代理人提供一定的奖励或激励机制,以提高代理人的动机和工作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概念还包括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
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存在差异。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意图,因此需要通过监督、考核和奖惩等手段来减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代理行为是指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为了防止代理行为的发生,委托人需要制定合理的监控和约束机制,同时也需要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奖励,以提高代理人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于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通过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制定合理的授权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等问题,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益。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PPT课件
假设
Text in here
基于代理理论
H2:公司代理问题越严重,其透明度越低 H2a:掏空程度与公司透明度负相关; H2b: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透明度负相关。
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
会计研究 2010(4)谭劲松 宋顺林 吴立扬
一、引言
本文的研究重点:什么决定了公司的透明度?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改变透 明度或者长期保持高透明度?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三、研究设计 四、经验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究假设
基于信号 理论
H1:公司信号传递激励越强,其透明度 Hla:经营业绩与公司透明度正相关; Hlb:有股票融资需求的公司,其透明度更高 Hlc:管理层持股与公司透明度正相关。
更有效的方法上。
.
5
什么是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重要特点:
➢委托方给予对方更大或更重要的行为空间
委托人有支付能力 代理人有能力优势(包括信息优势) 一般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
➢契约长期性——非即时完结契约 ➢委托代理理论试图模型化如下一类的问题
委托人想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 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 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充其量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的 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 的行动。
.
6
激励机制设计问题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可转化为信息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激励机制的目标
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都是“如何让人说真话”,“如何让人不偷懒”,最终使人们达到某种意 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 代理人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实学,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而获得信 息优势,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 另一方面,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如是否在工作上真正努力,是否改变原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
委托代理关系的例子与模式
委托人
代理人
政府 资本家、股东 证券投资者 保险公司 厂商 病人 顾客 生产厂商 选民
垄断信息企业 经理 经纪人 投保人 零售商 医生 百货公司 百货公司 议员、代表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式
(1)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博弈模型,如医生与病人。 (2)单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博弈模型,如中央政府与若干家垄断信息厂商。 (3)多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博弈模型,如数千个计算机个人用户与“国联在线”公司。 (4)多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博弈模型,如保险市场上多家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竞争。 (5)单个或多个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博弈模型,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可转化为信息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激励机制的目标
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都是“如何让人说真话”,“如何让人不偷懒”,最终使人们达到某种意 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 代理人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实学,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而获得信 息优势,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 另一方面,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如是否在工作上真正努力,是否改变原
如瞎子背瘸子后,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
P为委托人,A为代理人。 A的行动原则是使其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P必须设计出一种A能够接受的合同,在该合同约束下,P必须根据A的某些行动或操作 结果给予A一个收益。 P是根据A的结果向A支付合同规定的收益。 在A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下,P的效用达到了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的名词解释_建立基础_主要内容_主要观点
委托代理理论的名词解释_建立基础_主要内容_主要观点委托代理理论的名词解释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委托代理理论的建立基础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为,研究此类问题的,我们称为隐藏行为模型;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隐藏的信息,研究此类问题的模型我们称之为隐藏信息模型。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念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他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和米恩斯(1932),他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是,此时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们的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的问题。
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内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三、委托代理问题表述由于代理人委托人双方目标函数不一致,而且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并监督,就会出现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来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
经济学的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定总是相同,而且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因而使得两者之间的代理关系容易产生一种非协作。
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不可能对代理人做到完全激励,另一方面委托人对代理人实行监督的成本有可能大于其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
肯尼思·阿罗(1985)将委托代理问题区分为两种类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简介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种委托方将一项任务或责任委托给另一方(代理方)进行执行的一种管理理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委托方将一定的权力和责任授权给代理方,代理方则负责为委托方执行特定的任务或工作。
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授权许可:委托方通过授权许可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代理方,代理方成为执行特定任务的合法代表。
2.相互依赖关系: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互相依赖,委托方需要依靠代理方来完成任务,而代理方则需要依赖委托方的指示和支持来有效地执行任务。
3.委托和控制:委托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一部分权力和责任给代理方,但同时也会对代理方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监督,以确保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时效性。
4.利益一致性: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通常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双方都希望通过合作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委托代理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分别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股东与董事的关系、经济代理人的行为等方面。
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通常被视为代理方,股东作为委托方将公司的管理权委托给董事会。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代理方与委托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选民与政治代表之间的关系。
选民作为委托方通过选举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政治代表,政治代表则负责代表选民的利益进行政策制定和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对政治代表的行为进行解析和评价,以确保选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和权力分配。
管理者作为委托方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员工,员工则负责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工作。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员工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员工的绩效和组织的效益。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的概念
委托-代理关系(Principle-agent relationship) 的涵义
•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S, 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 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 生了。”
• 法律上,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种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 就产生了,A为委托人,B为代理人。
第4讲 委托代理理论
理论背景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洞 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在《现代企业与私人财产》(1932年)中提出了所 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命题,突破了传统企业利润最 大化的假说,开创从激励角度研究企业之先河。
委托代理理论
1973年,罗斯(S.Ross)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 上的文章《代理的经济理论:委托人问题》,首次 提出了委托-代理问题。 这一问题最初属于保险研究领域,主要是针对投 保人——承保人之间的关系。 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是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的 概念来源于法律规定,如果一方自愿委托另一方从 事某种行为并签订合同,委托代理关系即告产生。
医生
代理人道德风险所在 廉洁奉公 努力办案 工作努力 风险防范 投资收益与风险防范 诊断质量与节约治疗费
为何会存在委托代理契约?
委托人动机 完成相关行为有难以承受的成本甚至不可能 直接的利益扩张 对方优势 代理人动机 完成相关行为没有相应的、足够的行为空间支持 直接的利益扩张 对方优势 委托人、代理人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后的选择(任
委托人(A)在建立和维持委托—代理关系中 存在的困难
1、在选择代理人方面: A不知道哪个管理者最适合于他的企业,A只能按照
委托——代理理论:合约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合约经济学一、本文概述1、委托——代理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委托——代理理论是合约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描述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这种关系在决策和激励机制方面的影响。
委托——代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理解组织中的决策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设计更有效的合约提供了指导。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委托人(Principal)和代理人(Agent)。
委托人是指拥有某种决策权并委托给代理人的个体或组织;代理人则是指接受委托人的决策权,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的个人或组织。
委托——代理关系可以发生在任何形式的组织中,包括公司、政府、非营利组织等。
委托——代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决策和激励机制的方法。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通常不直接参与决策,而是将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
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的决策对于委托人的利益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委托人需要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来确保代理人的决策与其目标相一致,以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对于合约经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设计更有效的合约提供了指导。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合约是协调和约束双方行为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鼓励代理人采取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并降低代理人的风险。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为制定更有效的合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是合约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描述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组织中的决策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也为设计更有效的合约提供了指导,为实践中的决策和激励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合约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委托——代理理论是合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探讨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双方行为的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研究和分析各种契约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首先,委托——代理理论对于理解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摘要: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稳定性,影响着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的努力程度和最终的审计报告质量。
本文对在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双方心理预期不一致的条件下,运用tackelberg博弈均衡理论,讨论委托代理关系的稳定性和最优契约的建立,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并对强化委托代理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审计委托代理心理预期稳定性
一、引言
独立审计制度被看作是委托者(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当局的三方契约。
由于时间、精力、空间等因素的制约,投资者不可能直接对管理当局实施监督,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投资者转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鉴证。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必然会考虑自身的收益、努力成本及其风险。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无法观测会计师事务所的努力程度。
如何有效激励会计师事务所,以形成高努力、高审计质量、高收益的良性循环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另外,现有相关文献大多假设合作双方对外生变量的估计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博弈双方对合作中存在困难(或收益)的心理估计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这种心理预期差异将直接影响委托代理关系的稳定性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努力水平,最终影响审计质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激励机制设计问题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可转化为信息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激励机制的目标
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都是“如何让人说真话”,“如何让人不偷懒”,最终使人们达到某种意 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 代理人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实学,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而获得信 息优势,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 另一方面,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如是否在工作上真正努力,是否改变原
两个假设: 1.放弃了经营者无私的假设; 2.放弃了完全信息的假设;
代理理论存在两类特别相关的问题:
一是“代理问题”,它产生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冲突和改变代理人行为的困 难性(或高成本)。是指由于代理人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 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并监督 之,而出现的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实。 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委托人:没有私人信息 事前非对称:逆向选择(代理人不如实表现自己的能力);事后非对称:道德风险 (代理人没有作出最大能力) 二是“风险共享”(risk-sharing)问题,它产生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对风险的不同态度。
H1:公司信号传递激励越强,其透明度 Hla:经营业绩与公司透明度正相关; Hlb:有股票融资需求的公司,其透明度更高 Hlc:管理层持股与公司透明度正相关。 Nhomakorabea假设
Text in here
基于代理理论
H2:公司代理问题越严重,其透明度越低 H2a:掏空程度与公司透明度负相关; H2b: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透明度负相关。
现实中实现均衡合同的困难问题
首先,在选择代理人方面,P不知道在所有应聘管理者中哪个管理者是最适合的人选; 其次,P难以轻松地设计出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都能够对A产生最大化刺激的合同; 再次,P难以或不可能从企业利润中明确划出由于A的努力带来的利润额; 最后,A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降低努力程度,从而损失P的利益。
达成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
(1)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即所谓激励相容。
激励相容初始假设:合同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人不总是诚实的,但人的行为 是可以改变的。
(2)代理人履行合同责任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所谓参与约束。
-
什么是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解释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 重要经济理论。
如瞎子背瘸子后,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
-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
P为委托人,A为代理人。 A的行动原则是使其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P必须设计出一种A能够接受的合同,在该合同约束下,P必须根据A的某些行动或操作 结果给予A一个收益。 P是根据A的结果向A支付合同规定的收益。 在A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下,P的效用达到了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
1
委托代理的若干概念
2
委托—代理理论
3
激励机制设计问题
4
实证文献分析
-
委托代理的若干概念
– 委托代理关系的涵义
–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交易 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代理理论中广义的代理关系泛指承担风险的委托人授予代理人 某些决策权并与之订立或明或暗的合约。
– 狭义的代理关系则专指公司的治理结构,即作为委托人的出资 人授予代理人(经理人员)在合约(如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 的权利(控制权)。凡在合约中未经指定的权利(剩余索取权) 归属委托人。
– 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代表委托人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 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
委托代理关系的例子与模式
委托人
代理人
政府 资本家、股东 证券投资者 保险公司 厂商 病人 顾客 生产厂商 选民
垄断信息企业 经理 经纪人 投保人 零售商 医生 百货公司 百货公司 议员、代表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式
-
实证论文分析
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
会计研究 2010(4)谭劲松 宋顺林 吴立扬
一、引言
本文的研究重点:什么决定了公司的透明度?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改变透 明度或者长期保持高透明度?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三、研究设计 四、经验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
研究假设
基于信号 理论
代理理论的焦点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和从委托人角度如何使契约执行得
更有效的方法上。
-
什么是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重要特点:
➢委托方给予对方更大或更重要的行为空间
委托人有支付能力 代理人有能力优势(包括信息优势) 一般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
➢契约长期性——非即时完结契约 ➢委托代理理论试图模型化如下一类的问题
有的行动规则等)而获得信息优势地位。
委托—代理机制设计
最优目标:委托人利益最大化。 约束条件: (1)刺激一致性条件。代理人提供真实信息的行为不仅能增进委托人的利益,而且也能增进 代理人的利益,即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利益比任何不合作都要大。 (2)个人理性约束条件。代理人是理性的,接受机制比不接受机制在经济上更合适。 (3)多级委托代理结构:一般的公司委托代理是多级的,由于每一级委托代理均可能产生目 标与 行为的偏差,最终结果可能就像误差放大器一样,使最初委托人的目标与最终代理人的 行为偏差很大。 解决方法:①层尽量少;②设计合理的公司结构与规模;③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④监控与信 息披露;⑤加强各层之间的反馈。
(1)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博弈模型,如医生与病人。 (2)单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博弈模型,如中央政府与若干家垄断信息厂商。 (3)多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博弈模型,如数千个计算机个人用户与“国联在线”公司。 (4)多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博弈模型,如保险市场上多家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竞争。 (5)单个或多个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博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