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教案
4.5 第1课时 凸透镜成像—认识透镜(教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
4.5 第1课时凸透镜成像—认识透镜(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
配套练习
1、一种微型手电筒的灯泡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灯丝前端玻璃泡上有一个球形玻璃珠,这个玻璃珠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镜,灯丝(可看成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射出时,射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可以射得比较远,这种小灯泡的灯丝应位于凸透镜的
___________处。
2、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饮料瓶,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当于一个___________镜,它对太阳光起__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3、在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就有人用磨成球形的冰对着太阳光来“取火”,这个冰球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镜,它对光线有
___________作用。
4、某同学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光屏在透镜另一侧接收阳光,观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出现的现象,移动光屏使光斑最小最亮,此时光斑离透镜10厘米,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透镜的焦距约为()
A.5cm B.10cm C.15cm D.20cm
5、补充完成下面的光路
6、课后活动:利用刻度尺,在阳光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初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1课时 透镜
区别。
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2.假设或猜想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70图4—37比较。
同样画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73图4—42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期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我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的教学难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重点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教具和学具。
活动过程如下:一、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发他们对凸透镜成像的好奇心。
二、探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一套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我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通过调整凸透镜和蜡烛的距离,观察光屏上的像的变化,记录下实验数据。
三、分析: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重难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讨论分析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放大镜、蜡烛等,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同时,我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看他们能否发现凸透镜成像的新规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至关重要。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本次教学的核心。
我选择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学生亲自操作的重要性,因为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原理;2.能够运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解释实际问题;3.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1.运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解释实际问题;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相关规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凸透镜;3.光屏;4.平行光源;5.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先用一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用放大镜放大物体是怎样实现的?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今天的话题: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原理,包括焦距、物距、像距等概念。
2.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配备一台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平行光源和一把尺子。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首先将光屏和平行光源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保持光线平行入射。
3.学生选择不同的物距,移动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成像距离和物距。
4.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成像的规律,并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5.小组成员交流实验结果和分析的规律。
四、总结归纳(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规律,并梳理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点。
2.学生根据总结,回答几个相关的问题,巩固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3.教师总结和讲解未理解的问题,并强调凸透镜成像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应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应用的原理和成像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拓展:学生在家中观察其他凸透镜应用的场景,并用文字描述其原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分享成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为学习凸透镜成像打下了基础。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此外,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欲望较强,善于观察和提问,但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组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习题,涵盖基本知识点,要求题型丰富、难度适中。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描述清晰、条理分明,注重语言表达和逻辑性。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4.请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4.设想四:多媒体辅助,形象直观。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等资源,展示凸透镜成像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成像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5.设想五: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在课堂尾声,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6.设想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设计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成像实验,要求能够观察到实像和虚像的形成。请详细描述实验步骤、所需器材和观察结果。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答案:
a.凸透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是什么?
b.实像与虚像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c.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难点1.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透镜在放大镜、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却能聚光使艾绒着火,令人怀疑。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根据《淮南万毕术》的记载,亲自动手做过一些实验,证实冰透镜的确可以取火,他在《镜镜冷痴》中写道:将一只底部微凹的锡壶,内装沸水,用壶在冰面上旋转,可制成光滑的冰透镜,利用它聚集日光,可使纸点燃。
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那么,冰透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认识透镜;(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认识透镜1.认识透镜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
讨论透镜能分几类?点评: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点评: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会找凸透镜的焦点,并测焦距。
4、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并会作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别,以及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课件、凸透镜、凹透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给出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摸摸镜子的厚度是否相同,指导学生观察桌上的两个透镜,让学生找出两个透镜形状上的不同点。
(二)新授:一、透镜的种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二、给出基本概念: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提问:一个凸透镜有几个焦点?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主光轴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
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让学生观看视频实验,带领学生找焦点测焦距,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物理实验的兴趣。
三、.透镜的作用:让学生看视频,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得出结论: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出示幻灯片,教师讲解: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光路图。
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3、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五、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实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冰镜能够取火吗?生:用冰做成一个凸透镜,对着阳光,就能够烧着干草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请同学们看投影:在严寒的原野,探险者们丢失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博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们砍下一块冰,先用斧头把它削平,然后用小刀精修。
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了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
博士拿着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棉絮上,很快棉絮就燃起了火苗。
师: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生:博士冰磨成凸透镜的样子,来取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相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生甲]什么叫透镜?[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实行新课教学[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实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案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力量。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索:是什么缘由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1、演示试验: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2倍焦距:用2f表示留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调整光屏找出最清楚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展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比电脑模拟)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u>2fu=2ffu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实像: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可以消失在光屏上。
虚像:争论其特点争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试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八年级物理全册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教案(新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教案(新版八年级物理全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教案(新版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透镜本部分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前方光线折射”后,进一步学习晶状体的基本知识,为以后学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晶状体的应用奠定基础。
在本节中,我们应该从透镜的外观及其对光线的影响来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掌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学习观察和研究透镜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解光路的可逆性,学生可以用逆向思维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和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学中心、主光轴、焦距和焦距的相关概念。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影响。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物理对象和截面,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透镜的两种不同结构,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掌握事物本质特征和识别不同事物不同特征的能力。
2.体验探索透镜对光的影响的实验过程,认识到在探索中猜想、假设和收集有效证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分类、比较和建模的思维方法。
1.通过透镜对光线的影响体验透镜的魔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和难点:镜头对光的作用。
光的传播路径通过玻璃柱对光的折射显示在纸上;全员参与观察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情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对光线的影响;同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完成学生对三种特殊光的理解。
难点:凹透镜的虚拟焦点。
根据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我们可以用画法来理解它。
本节没有太难的教学内容。
关键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物体,学习一些与镜头有关的基本知识。
教材的开头是让学生熟悉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可以分配给学生,以确保每组都有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生可以观察和比较两种镜片的外部特征,并说出它们的异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如下:(1)透镜的玻璃片是透明的,是由光折射而成的光学装置;(2)晶状体比中间边缘更厚的被称为凸透镜,而镜片比中间边缘更薄的被称为凹透镜(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它们的横截面);(3)(结合剖面图介绍)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学中心,穿过光学中心和球面中心的直线称为透镜的主光轴。
八年级物理上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教案
能
应
用
释疑解难
1问:为什么凸透镜的焦点和凹透镜的焦点不一样?
2问:有一种手电筒,它虽然没有反光的凹面镜,但也能将光平行的射出去,为什么?
3问:有时我们说:“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就会聚于焦点上”,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的点,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称为实焦点。而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光线是不相交的,只有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才能相交,由于该交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我们称之为虚焦点。
答:这种手电筒虽然没有反光的凹面镜,但它的灯泡与一般的灯泡不同。在它的灯炮的前端有一个小玻璃球,这个小玻璃球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灯泡上发光的灯丝就位于这个凸透镜的焦点上,这样,从灯丝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凸透镜上,就会被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线射出。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不一定会聚于焦点上,只有和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才能会聚在焦点上。
盛满水的烧杯是透镜吗?应属于哪一种?
师:关于透镜你还想知道哪些?
二、透镜的作用
(学生实验)
指导学生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你会发现什么?
换用其他的凸透镜、凹透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板书)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板书)
指导学生用洁的图形把观察到的现象表示出来。
用动画的形式把凸透镜、凹透镜的作用再展现给同学们。
师:你们画的图和投影有什么不同?
学生提问(老师板书)。
1、透镜有什么作用?
2、光线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有什么不同?
学生绘图。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比较,积极举手发言。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明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五个环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通过这份教学案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追求真理的决心。通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放大镜、照相机等。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凸透镜成像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1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具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 表示.2.当凸透镜成像时:(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f<v<2f ;(2)当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v>2f ;(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凸透镜成的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而虚像只有放大的.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备课笔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微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生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生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生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承接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生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凸透镜同侧?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进行新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一节所学知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生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2: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3: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4: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成倒立还是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生5: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这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的像,有的摄影师拿的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仪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我们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生2: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设计实验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移动光屏寻找最清晰的像时要注意——要将光屏移过那个位置,发现像又逐渐模糊后,再往回移动,可重复两次,直到感觉像最清晰为止.因为如果不移过那个位置,就无法判断下一个位置像是不是会更清晰.知识拓展: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不断燃烧会使烛焰的像越来越靠近光屏的上端,这时的调节方法有三种:(1)将光屏向上移动;(2)将蜡烛向上移动;(3)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进行新课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主光轴上有两个分界点,第一个是焦点,第二个是2倍焦距点.以焦点为界,物在焦点外成实像,物在焦点以内成虚像.以2倍焦距点为界,物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焦点到2倍焦距点间)成放大的实像.2.“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减小,所成像变大,像距也跟着变大.反之,随着物距增大,所成像变小,像距也跟着变小.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在2倍焦距外,成像在焦点到2倍焦距之间;当物在焦点至2倍焦距之间,成像在2倍焦距以外.规律总结:不管成实像还是虚像,成放大的像时必定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必定像距小于物距.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24“想想议议”】解:在照相机中,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物距是大于像距的.在投影仪中,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物距是小于像距的.【教材P124“练习与应用”】4.解: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用透镜甲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则u>2f甲=40cm,f甲<v<2f甲,即20cm<v<40cm;不改变发光体和光屏的位,换用透镜乙实验,仍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物距u′>2f乙=20cm,f乙<v′<2f乙,即10cm<v′<20cm.比较可知,更换透镜后像距变小,则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备课笔记进行新课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选一焦距为10~20cm的凸透镜,研究蜡烛成的像,用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距离适当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模拟不完整的凸透镜),观察像的情况.进行实验:(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观察屏上成像的情况;(3)反复遮住与不遮,对比观察两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分析论证:看到的现象是:凸透镜不完整时,仍得到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本实验中,用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的部分便没有光线通过,相当于将凸透镜打去一半,其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得出结论:当凸透镜不完整时,仍能成完整的像,所成的像亮度减弱不如原来的清晰.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这节课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多联系实际理解运用.好,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5.解:(1)将光源的高度与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的高度进行比较,判断实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2)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距为焦距的2倍,由表可知2f=20.0cm,f=10.0cm.(3)光源位置应在焦距之内,即物距在0~10.0cm的范围内.6.解:没有指尖的像,也没有指尖的影子.虽然手指指尖遮挡了凸透镜的一部分,但是折射光线仍可以到达光屏上,只是此时所成的像会暗一点.难题解答【例】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的实像.(2)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蜡烛烛焰发出的光仍有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成像.但由于通过凸透镜的光减少,所以成的像亮度变暗.答案:(1)放大(2)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3.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特别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动态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其中的规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
【例2】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所得数据,可得凸透镜成像规律是:(1)当物距___________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距___________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物距__________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物距__________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_______像。
三、课堂巩固
1.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
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
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其目的是为了。
(2)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
教学后记:。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第1课时 认识透镜》公开课(教案)推荐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认识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不同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2.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征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找出透镜的焦点、焦距,掌握透镜中特殊光线的作图.【教具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眼镜、近视眼镜、饮料瓶〔无色透明、外表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激光演示器、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适宜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然后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宇宙,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面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请同学们说说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呢?【进行新课】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透镜的种类教师出示一组透镜,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结构〔不可用手摸〕,然后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如何进行分类.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后,积极发言.生1:透镜都是透明的,它们的外表是球面的一局部.生2:透镜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教师鼓励学生的答复,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教师总结:1.透镜是一种折射镜,是用玻璃、石英等透明物质磨制而成的,它的外表是球面的一局部.光通过透镜经两次折射后改变光路,透镜遵守光的折射规律.2.透镜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其厚度直接影响对光的作用,透镜可以分成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归纳:透镜的分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教师展示一个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请几名同学上讲台通过观察和触摸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分类.生1:我发现近视眼镜中间薄、边缘厚,它应该是凹透镜.生2:我发现老花眼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应该是凸透镜.教师鼓励学生的答复,并引导学生给例题1中的透镜进行分类,加深学生的理解.例题(多媒体展示)如以下图的六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有_________(用字母表示).解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这样的透镜有B、E、F三块;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这样的透镜有A、C、D三块.答案:B、E、FA、C、D2.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透镜的结构图〔如以下图〕,引导学生观察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如以下图,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主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归纳: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2.光心:主光轴上经过透镜中心的点叫做透镜的光心.二、透镜对光的作用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生:有亮点产生.生1:“亮点〞很亮说明它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太阳光较多.生2:“亮点〞的形成是因为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会聚到亮点上了..现在,让我们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生1:说明了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成亮点.生2: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因此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几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2、3〕实验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实验2: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实验3: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归纳: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三、焦点和焦距焦点和焦距,它们决定了透镜对光的折射能力.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并讲解.例题3〔多媒体展示〕某同学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光屏在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的现象,如以下图,移动光屏使光斑最小、最亮,此时光斑离凸透镜10cm.据此,我们可以确定此透镜的焦距为〔〕A.5cmB.10cmC.15cmD.20cm解析:阳光可看做平行光,通过凸透镜的太阳光在光屏上会聚的那个亮点是此凸透镜的焦点所在的位置,它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此凸透镜的焦距,所以题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答案:B四、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路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③通过光心的光线.这三条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它们.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路〞,并讲解.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局部.【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知道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凸透镜、凹透镜的焦点、焦距.难点是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特点来完成光路图.学习时应做好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注意运用已学过的光路可逆性原理来完成有关的光路图.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1.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并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2.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根底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根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泼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以一问一答的讨论形式及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了解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能利用声音的波形图来区别不同的声音.4.知道噪声的定义和噪声的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5.知道共鸣、回声这些声现象的原因,了解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运用转化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题1如下列图,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应选项A正确.答案:A例题2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答案:反射425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例题3如以下列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解析: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此题应选B.答案:B例题4〔南京中考〕关于声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解析:音色即声音的品质,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音调指声音的上下,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低于20HZ,不在可听声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故B错.演员引吭高歌,发出的声音大,即响度大,故D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答案:C声音与现代科技例题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以下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水艇上的声呐系统解析:声音的频率范围很宽,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 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Hz的称为超声波,人们虽然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因它们具有特殊性质,因而有特殊用途.超声波方向性好,经常用来回声测距,另外超声波还可以做“B超〞、清洗、碎石等.答案:D例题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解析:大象发出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可听见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听不见的次声波,但大象不能发出超声波;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震碎,从而排出体外;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即回声与原声间隔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合,使原声加强.答案:B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题7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_______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_______过程中减弱噪声.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关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振动传播例题8贵阳市政府为创立全国文明城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为改善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交通事故,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为_________,禁止汽车在城区内鸣笛.解析: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干扰,减弱噪声.答案:减少噪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1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两课时)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的种类。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透镜(一)谈话导入:(二)新授:1.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①先让学生观察眼镜镜片,看看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如课本图3.1-1所示。
再说明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②照课本图3.1-2简单介绍一下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即可。
2.想想做做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实验,可以说明凹透镜不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根据实验现象画出板图如课本图3.1-4所示。
介绍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并在板图上用符号标出。
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①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②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③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作业.1、拿两块透镜让学生测出焦距。
这个问题已经在“想想做做”的栏目中做过了,这里让再做一遍,是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让他们知道,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2、焦距短的透镜偏折得更多些。
3、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就可以变成平行光。
这里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可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冰镜能够取火吗?
生:用冰做成一个凸透镜,对着阳光,就可以烧着干草
师:这位同学真聪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
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请同学们看投影:在寒冷的原野,探险者们丢失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博士想出了一个精巧的方法。
他们砍下一块冰,先用斧头把它削平,然后用小刀精修。
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了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
博士拿着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棉絮上,很快棉絮就燃起了火苗。
师: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生:博士冰磨成凸透镜的样子,来取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例外,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丁]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生己]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
[生乙]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师]观察课本图4-5-4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甲]有亮点。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有哪些例外呢?
[生丙]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生丁]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生戊]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例外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
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合适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
用“f”字母表示。
(课本图4-5-6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