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6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

A.品德的活动

B.意志的活动

C.情感的活动

D.美感的活动

2.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

A.自我品德认识

B.自我品德评价

C.自我品德体验

D.自我品德锻炼

3.品德属于( )

A.集体现象

B.个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民族现象

4.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A.1990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5.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D.社会意识形态

7.德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德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德育工作的

( )

A.广延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连续性

8.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确定德育目标

B.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C.制订德育计划

D.检查和总结

9.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0.不符合

...品德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要求的是( )

A.品德测评各指标必须与德育目标相一致

B.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

C.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对独立

D.品德测评各指标具有不完备性

11.协调性是( )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12.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坚定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13.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 )

A.校内非正式群体

B.班集体

C.学生兴趣小组

D.学生群体

14.校外活动是指( )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

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

15.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

A.学前期

B.学龄初期

C.青少年期

D.壮年期

16.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7.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品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18.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9.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B.坚持全民性,反对阶段性

C.德育内容要坚持统一性,反对多样性

D.对于个体的身心而言,要坚持全面性,反对整体性

20.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任选4题回答,每小题6分,5题都答者,只按前4题给分,共24分)

2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2.什么是品德测评?品德测评应遵循哪些原则?

23.德育目标的涵义及其作用。

24.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25.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中小学生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请你结合德育工作实际,分析说明其中一条原则的提出依据和贯彻要求。

27.结合德育工作实际,谈谈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

四、案例分析题(16分)

28.案例: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