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成教育的方法
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习行为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现在有些教师和家长在行为习惯上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因方法不科学,收效甚微。平时管、卡、压,学生被管得笔管条直,可老师或家长一不在场,又乱套了,大有“老猫不在,耗子造反”的劲头。有的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他们嘴皮磨破了,眼睛盯酸了,人也累瘦了,可学生的良好习惯仍然没有养成。因此,养成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
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应以训练法为主,配合以其它方法,如言教法、身教法、境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等。
训练法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为实践,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学生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
一、训练法的重要性
1、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重视言行一致的作风。荀况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唉。“国外的教育家也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的重要性,是因为训练可以使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是不能靠单纯说教形成的,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所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法对于年龄小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的,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他们很难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地就理解了。这时地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将因此而受益终身。
2、不良习惯向良好习惯转化的关键是训练
一般来说,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抓住几个转化。对多数学生要抓两个转化,即从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
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强化训练良好习惯
对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不良习惯说服教育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强化训练
良好习惯错误认识适当训练
对已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工作更要耐心。他们由不良习惯转到正确行为,既需要提高认识,又要行为矫正。特别是需要学生的意志努力和老师、家长的严格训练。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训练。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目前,对学生的教育是迁就多,要求少,说教多,训练少。结果使学生是“天桥的把式”,能说不能干。有的学生在班队会活动上慷慨激昂地大赞劳动光荣,可在家里连手绢都不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地一个弊端。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地同时,必须加强行为习惯地训练。
二、训练时要注意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城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心,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
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学生不愿意,我们就得咬着牙让学生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好习惯。当然,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我们也要做到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现在,有些老师活动搞的很花哨,却较少严格要求,结果落实到学生身上扎实的东西并不多,“说的多、练的少”、“活动多、要求少”,必然得不到好的结果。
3、训练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五个结合
训练时需要严格,但只有老师的严格,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产生“逆反情绪”,你越严我越不按你的要求做。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具体说,应该做到五个结合。
(1)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学生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所以在训练中要强调“苦练”二字,提倡向解放军学习,不怕苦、不怕烦。
但是,对学生也不能只强调苦练,一味进行单调训练,而要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小学生年龄小,不能完全像成人那样机械训练。如果一味单调训练,学生就烦了。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二字,训练中增加一定的游戏,让训练形式多样化,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
(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训练中给学生提要求要明确,特别是指导要非常具体。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
从坐、立、行开始,对握笔姿势、看书姿势、敬礼姿势等都要给予指导;还有,如教学生如何给大人递东西,如何接老师发的本册,甚至咳嗽时如何用手帕捂嘴,等等。没有指导的实践有可能养成不良的习惯,所以在培养习惯时必须具体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习惯。
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具体,动作分解
有些训练过程比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如学洗衣服这项行为训练内容,要求高、过程复杂。家长在操作时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掌握其要领,且印象深刻。
(2)指导时加以讲解
指导时不但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使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行为。如“谢谢“二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不细致讲解、指导,学生就说不好。要告诉学生: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要让人听起来不做作、不生硬,不是为了应付人家,而是真心实意地感谢人家。只有真心才能使”谢谢“二字富有感情。
第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要让人听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轻描淡写地凑合,好象不太情愿,在应付差事。
第三,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很高兴就是达到目的了;如果对方对你的致意莫名其妙,就要说清谢人家的原因,以使对方感到你的真情实意。
第四,说“谢谢“时要用整个身心说,。除了嘴里说以外,头部要轻轻地点一下,眼睛要注视着对方并伴以适度的微笑。
第五,别人帮助自己解除了困难以后,应表示谢意。
这些在行为示范时教师可以运用举一反三的指导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选用最恰当的行为方式去做,这样就能做到行为训练既规范而又不机械。
(3)要分层次,循序渐进
由于孩子年龄层次不同,掌握良好习惯的要求也不同。如在训练“文明乘车“时,低年级学生可要求他们能排队上车,乘车时不高声喧哗,不向窗外扔杂物,不把头、手伸出车厢外等要求;到了中高年级,可再进一步要求他们能主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等。这其中既有生活知识又有行为习惯。我们的教育不能离开实践,而且要
分出层次,循序渐进。
4、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只要求没检查,要求就容易落空。因此检查评比工作必须坚持经常性。如要训练孩子做作业仔细认真就要天天检查,哪天写不整齐就要求哪天的作业重做,还要登记,以便一个阶段做一次总结。这是一件琐碎的工作,但必须坚持下去,它对形成孩子良好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
但是,检查、评比终究是外力,养成良好习惯必须靠内因。为此,我们要把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孩子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的强大动力。每次评价都要先搞自我评价,孩子平时制作自我评价表,每天记录,一周一总结。事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