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72分)1、资源科学2、农业资源资源3、土地资源4、农业土壤5、自然土壤6、土地规划7、土地管理8、气候资源9、气候生长期10、作物生长期11、积温12、气候生产力13、生物资源14、生物多样性15、植物养分资源16、社会环境17、生物富集18、生物积累19、生物放大20、环境科学21、粒级22、土壤质地23、土壤环境静容量24、土壤环境动容量25、土壤环境的缓冲性26、生化需氧量27、化学需氧量28、硝化作用29、反硝化过程30、农用化学物质31、全球变化32、可持续农业33、恢复生态学34、农药残留35、农业环境管理36、农业环境保护法二、填空题(每题0.5分,共65分)1、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包括:、、、。

2、资源至少包括、两个要素。

3、资源研究中的综合性技术方法有、、。

4、资源学研究中的专门化技术、、、、、。

5、资源优化配置包括、。

6、资源保护包括、两个方面。

7、农业资源保护的核心是。

8、土地的特性可以分为、两大类。

9、土地的分类、、、、、、、。

10 、地学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1、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

12、三基点温度是指、、。

13、太阳辐射对植物的作用表现为、、。

14、农业光能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5、在自然条件下,农田水量平衡中的水分支出项主要是、,合称蒸散。

16、资源动物包括、、、、、、。

17、资源植物、、、。

18、肥料资源的构成包括、、。

19、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包括、两个方面。

20、食物链的类型有、、、。

21、现代环境伦理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2、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3、与土壤物理性状有关的因素有、、、、等。

24、水体的化学污染包括、。

24、水体物理性污染包括、、等。

25、水体的生物性污染是指、等的污染。

26、反映水体被污染的程度的主要水质指标有、、。

27、水体人为污染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1、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1)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1)

一、选择题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A.生态系统B.生物圈C.食物链D.生态平衡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B.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产者D.分解者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7、旱灾,地震等( B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8、BOD 表示( A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A.氧B.碳C.氮D.磷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29、早在1957年就有学者( B )对中国政府提出应该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剧烈增长。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A.生态系统B.生物圈C.食物链D.生态平衡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B.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产者D.分解者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7、旱灾,地震等( B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8、BOD 表示( A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A.氧B.碳C.氮D.磷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29、早在1957年就有学者( B )对中国政府提出应该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剧烈增长。

环境资源试题及答案

环境资源试题及答案

环境资源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环境资源?答案: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

2. 环境资源保护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环境资源保护的意义在于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什么是生态平衡?答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 简述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案: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依法管理;- 公众参与,共同保护。

5. 列举至少三种环境资源的保护措施。

答案:环境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 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 请描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方式,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8.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答案: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环境资源和环境要素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极限。

9. 简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答案: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于:- 保障人类饮用水安全;-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 列举至少三种能源资源。

答案:能源资源包括:- 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新型能源,如核能、地热能。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生态环境 (6)第三章水环境保护 (11)第四章大气污染及控制 (15)第五章固体废物及处置 (19)第六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22)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24)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 (25)第九章环境管理 (28)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0)《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 (33)《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答案 (37)《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 (48)《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答案 (52)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些因素可以改变环境质量?A. 污染 B、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 C、人群的文化状态2、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A.人口激增B.城市化进程C.工业发展D.资源消耗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哪几类?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 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A.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B.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C. 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D.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5、第一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A. 1972年6月5日B. 1974年6月5日C.1975年6月5日D.1973年6月5日6、第一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哪一天?A. 1985年5月31日B.1987年5月31日C.1985年5月30日D.1987年5月30日7、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A. 烟尘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8、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1942年B.1943年C.1944年D.1945年9、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在当时的哪个国家?A. 前苏联白俄罗斯B.前苏联乌克兰C.前苏联俄罗斯D.前苏联乌兹克斯坦10、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 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11、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召开?A.1972年,斯德哥尔摩B.1973年,巴黎C.1972年,巴黎D.1973年,斯德哥尔摩12、三同步战略是指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__________,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学概论 第11章 资源与环境

环境学概论 第11章 资源与环境

⑷.从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后果说:
再生资源
土地 草场和森林 动植物、微生物 Nhomakorabea耗竭性资源
自然资源
非再生资源—矿产等
太阳能 潮汐能 风能等
非耗竭性资源
恒定资源
易受污染易被误用资源
(大气、水体和自然风光等)
3
⑸.按国土开发和人类利用分为:
①土地资源: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 ②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要素等 ③水 资 源:包括湖泊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等淡水量。 ④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全部动物、植被和微生物。 ⑤矿产资源:各种金属、燃料、化工原料、建材、特种非金属等 ⑥能源资源:太阳能、热能和原子能、潮汐能和风能、燃料等 ⑦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水化学、海洋动力资源等 ⑧旅游资源:国情民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各种物产等
4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世界土地面积的6.5%。 ▲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不足1亿 公顷,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
5
(二)、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
庞大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人们高度 地使用耕地,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大 量耕地被毁,使土地资源发生严重退化。
或称: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1
⑵.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 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2、资源的分类
⑴.按资源的属性分为: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⑵.按其利用限度分为: 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⑶.按资源的用途分为: 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或 (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性资源等) 2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名词解释:1生物资源: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了一类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即生物资源。

2生命延续性: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类到复杂类,都具有自我复制、繁衍再生的能力。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4生物多样性:指一定时间、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5草地:指草本与木本饲用植物所着生的土地;有天然草本植被着生的称为草原。

6脆弱生态环境:指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较小的环境系统。

7结构性脆弱性:所谓结构型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结构本身存在着先天的不稳定和敏感性。

8胁迫型脆弱性:指由于外界的压力或干扰,易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受损失或产生不利的变化。

9水资源:指自然形成且循环再生,并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直接利用的淡水。

10水环境:指自然界各类水体在系统中所处的状况,即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关的诸多环境要素的总和。

11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13土地利用: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进行的开发、使用等活动。

14土地覆盖: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所覆被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

15植物气候生产力:简单说,就是气候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16矿床: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的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17环境标准: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题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题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

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

如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

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复习题

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复习题

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复习题考试复习题⼀、选择题1、下列哪些因素可以改变环境质量?_____A____A. 污染B.资源利⽤的合理与否C.⼈群的⽂化状态D.⼈群的⽣活习俗2、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___A_______。

A.⼈⼝激增B.城市化进程C.⼯业发展D.资源消耗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的来源分为哪⼏类?DA.可分为⼯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污染等B. 可分为⼯业污染、农业污染、⼤⽓污染、⽔污染等C.可分为⼯业污染、农业污染、⼤⽓污染、⽣活污染等D.可分为⼯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活污染等4、什么是草原⾷物链?______D___A. 青草-野兔-狐狸-⼫体-狼-⽆机物-青草B.青草-狐狸-野兔-⼫体-狼-⽆机物-青草C. 青草-野兔-狼-狐狸-⼫体-⽆机物-青草D.青草-野兔-狐狸-狼-⼫体-⽆机物-青草5、下⾯不属于⽣态系统功能的是?___C______A. 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态演替D.信息传递6、导致⽇本“⽔俣病”的主要物质是什么?_____C____A.甲苯B.甲醛C.甲基汞D.氯化镉7、所有铬的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什么毒性最⼤?_____A____A. 六价铬8、⼀般污⽔处理⼚中采⽤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C____A.酸B.氮C.BODD.SS9、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以下的,为称为______B___A. TSPB. PM10C.降尘D. 烟尘10、⼤⽓污染主要控制对策与措施是_____CD____。

A. 加⾼烟筒向⾼空释放污染物B. 多设置废⽓治理设施C. 采⽤清洁能源及清洁煤技术D. 加强对汽车尾⽓的治理11、联合国第⼀次⼈类环境会议在哪⼀年的什么地⽅召开?AA.1972年,斯德哥尔摩B.1973年,巴黎C.1972年,巴黎D.1973年,斯德哥尔摩12、三同步战略是指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__ABC _______,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doc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doc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一、简答题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二、填空题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27.土地的功能有()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53.“三同时”制度指()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57.土地的分类有()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70.植物养分资源的特征有()71.土壤是由哪五因素作用下形成的()72.七大水系由重至轻的污染顺序是()73.大气污染按影响的范围可分为()74.农业环境监测的范围有()75.灾害事件的五个要素是()三、名词解释题(略)……答案一、简答题1.答:内容是三方面,一是对农地面积的保护,实践上根据一定发展时期,为满足对农产品的需要,把必须的农地面积划入保护区,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保持农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农地面积的保护还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可垦为农地的废弃地、荒地,适当扩大农地面积;二是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避免土地水土流失、沙化等,加大对中低产农地的建设力度,提高农地物质生产水平;三是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三废”的排放和农地的污染,提高农地质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名词解释1. 环境问题的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

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µm的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µm的颗粒物。

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的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9.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

1.资源(广义):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现实存在的可以被人类预见的能够被人们利用的所有要素。

狭义定义:指自然资源。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人们利用且能为人们创造福利的所有要素。

2.自然资源:耗竭资源和非耗竭资源。

耗竭资源:质不发生改变,但蕴藏着随着开发越来越少,最终枯竭。

非耗竭资源:蕴藏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会有一定速度的增加。

3.土地:指地球上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由空气、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发生改变。

4.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5.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利或数种营利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6.土地资源退化: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受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地规划:指人们为了实现规划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做空间上的优化组合设计计划及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安排。

8土地管理:指国家运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现有的土地资源保护好,保证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使用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

9水量平衡原理:自然界当中水在不停的运动和循环着,不过这种运动循环只是其形态和存在场所的改变,它既不会自消自灭也不会无中生有,就全球而言水在数量上保持着平衡。

10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成水质恶化的现象7.天气: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各气象要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状态。

8.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因素。

资源与环境概论答案1

资源与环境概论答案1

1.第1题单选题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下列属于同一类的是()A、玻璃瓶、塑料袋B、废铜烂铁、破布料C、旧报纸、易拉罐D、烂菜叶、果皮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2.第2题单选题关于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叙述正确的是()A、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不属于突发性污染事件B、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污染范围往往很小C、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危害较轻,经济损失较小D、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很难预防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3.第3题单选题近几十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主要成因是()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B、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气候变异C、人类工农业生产及其他生产活动D、大面积的污染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4.第4题单选题世界上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A、水污染事故B、食品污染事故C、土壤污染D、大气污染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5.第5题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B、与人类没有关系的生物物种可以不保护下来C、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会对人类自身产生威胁D、生物的入侵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6.第6题单选题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异常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7.第7题单选题中国在现阶段人口问题上受到的最严重挑战是()A、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过快的增长速度B、年龄结构呈年轻化C、性别比不平衡D、人口素质低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8.第8题单选题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径流量计算,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A、1/4B、1/5C、1/6D、1/3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9.第9题单选题人类关于环境必须加以保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但一般认为,环境科学产生于()A、19世纪9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10.第10题单选题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B、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C、经济高速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11.第11题单选题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I、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II、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32、农业环境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34、最高温度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2、能源:是指可为人类利用以获得能量的各种来源。

如太阳能,核能,地热等。

3、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由空气、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具有立体垂直剖面的空间客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用以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5、土地资源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受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

6、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和风的作用下,地表物质发生剥蚀、迁移和沉积的过程。

7、土地沙化: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原本不是沙漠的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景观朝沙漠景观演变的现象和过程。

8、土壤盐渍化:指表层中含有0.6%―2%以上易溶盐的土壤称为盐土;含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20%以上的土壤称为碱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措施而发生的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

9、耕地土壤贫瘠化:是指耕地在利用过程中,投入到耕地中的养分物质数量不足以弥补同期由于作物收获、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的从耕地中移走的养分物质数量,从而导致土壤肥力、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的现象。

10、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规划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做空间上的优化组合设计计划及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安排。

11、土地管理: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技术的措施,以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为目的,对土地使用活动进行的管理和控制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的引种驯化,
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
而且可以拯救、
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8
)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
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
耗竭和衰亡,
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9
)生物资源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并对
综述,山西省的平均风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太阳能资源在中部地区都
占绝对优势,但水资源及其可开发利用程度均处劣势。
28
、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1
)生物资源的再生性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
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2
)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
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
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
32
、农业环境:
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
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太阳能资源:中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在
4150

7550
兆焦耳
/
平方米·年,
山西省的太阳能资源在
5000

7550
兆焦耳
/
平方米·年,在中部地区山西的太
阳能资源占绝对优势的位置。但山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与它所占据
的位置相差甚远。
-4-
(二)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
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
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
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
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
至灭绝的特性。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
有限的。

3
)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4
)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资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④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
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3
、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土壤的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
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土壤遭受非点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
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地扩大。

1
)化肥: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

4
)提高复种指数,
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
的有利措施。

5

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
容,不可忽视。

6
)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31

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土壤质量的定义为综合表征土壤维持生产力、
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保障动植物健康能力的量度。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
16、农业投入产出:动植物(或者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必要的投入。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即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获得产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可促进农业的产出。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工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来自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干扰超过其所
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
29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5-

1
)整体性。各个自然资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2
)有限性。自然资源的规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有限性决定自然资源的可垄
断性,决定自然资源有绝对地租;决定对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

3
)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自然资
源的用途在发展。以河流资源为例,首先出现泄洪、排水、补给地下水功能,
接着出现捕鱼功能。

4
)区域性。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富集,有的地区贫乏。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决定了自然资源在地域间的流通和调剂。

5
)发生上的差异性。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在一
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5
)生物资源的未知性
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
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6
)生物资源获取的时间性
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三月茵陈四月篙,五月六
月当柴烧”


7
)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
统的总称。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气候资源特点:
气候资源是指光、热、水、风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
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
提供物质和能量。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和清洁性奠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
93.1
亿
m3

但可采水资源只占
45%

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
周。
(三)风能资源:山西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受局地小气候影响,导致了年、季、
月、日的风向紊乱,但就总体趋势看,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偏西、偏北风
居多;夏半年偏东、偏南风居多。山西省地势起伏较大,低层气流活动受到较
大的阻力,各地的风速要比同纬度的河北平原偏小,出现静风的机会较多。
旱季断水的局面。山西境内河流由于受多山地影响,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较大,
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
理论上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
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河流,
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因而水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主要以小型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