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绩效管理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绩效管理是一种将目标与结果相结合的管理方法,通过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估和激励,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手段。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些与绩效管理相关的管理实践和理念,这些实践和理念对于现代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国古代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古代,士人通过科举制度考取功名,这种考试制度的存在提倡个人的学识和能力。

在绩效评估中,也应该注重员工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考核学历、技能和工作表现等因素来评估员工的能力水平。

这种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古代注重激励和奖励体系的建立。

古代有很多的奖励制度,如科举制度中的功名、升迁等,这些奖励制度有效激励了士人们的努力。

在现代绩效管理中,也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和奖励体系,通过设立奖金、晋升、荣誉称号等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另外,中国古代注重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性。

在古代,科举考试以其公正和公平的特点而受到广泛认可,这种公正和公平的绩效考核方式使得那些真正具备才华的人脱颖而出。

在现代绩效管理中,也应该强调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性,避免任人唯亲或个人偏见对绩效评价带来的不公平。

此外,中国古代注重绩效管理的长期性和综合性。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考察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种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绩效管理方式使得绩效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

在现代绩效管理中,也应该注重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绩效评价,不仅关注员工的工作业绩,还要考虑到员工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绩效管理理念和实践对于现代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立激励和奖励体系、强调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性、以及注重绩效管理的长期性和综合性,可以提高绩效管理的效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第三章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历史演进 《绩效管理》PPT课件

第三章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历史演进 《绩效管理》PPT课件
第3章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历史演进
0
3.1 古代中国的考绩制度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核
唐以后
先秦
《尚书·舜典》 中记载:“三载 考绩,三考,黜 幽明,庶绩咸熙”
西周
战国时期
各种考绩制度
普遍实行了上计制度
天子对诸侯的考核 天子对王畿内官吏的考核 诸侯对本辖区官吏的考绩
1
3.1 古代中国的考绩制度
考绩主体及管理机构
以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方式。
建立在对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
与其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选人上强调内部招聘为主,在育人上强调为员工提供各 种培训。 主要为人岗匹配、人员培训、晋升降级提供依据。
近代欧 洲绩效 考核的 特点
5
3.3 现,反 馈
9
1. 选人
内部培训
4. 留人
年功和能力相 结合的薪酬制 度
毕业生选拔为主
8
16.2.3 绩效管理的组织保证体系
绩效考评委员会
人力资源部 各部门各层级管理者
目标为顺利推进绩效管理进行,完成绩效管理目标,达 成企业战略,其组成为企业高管,各部门负责人及外部 专家,一般由公司总裁担任主席
绩效管理的执行部门,在绩效管理中为职能部门提供咨 询,主要是顾问角色

汉代
• 主要实行“上计”制度
3
3.1 古代中国的考绩制度
评价
奖惩
—— 考 核 与 奖 惩 密 切结合
—— 考 绩 内 容全面 ,标准 追求实 际
全面
—— 定 期 考
核,具 有经常 性
经常
集权
—— 权 利 集 中于中 央
广泛

绩效考核办法的前世今生演变与发展

绩效考核办法的前世今生演变与发展

绩效考核办法的前世今生演变与发展绩效考核是现代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组织的成果评价、员工的激励和发展,对于提高组织运转效率和员工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绩效考核办法的前世今生演变与发展。

古代绩效考核在古代,绩效考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它与制度体系、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以中国古代为例,官员的晋升和考核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通过科举考试,官员的能力和表现得以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晋升和待遇。

这种考核方式主要以学识能力为主,忽略了实际业绩的评价。

近代绩效考核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绩效考核逐渐成为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20世纪,美国的工业革命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同时也催生了科学管理运动。

弗雷德里克·泰勒等先驱者提出了工作测定理论,通过科学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测定和评价,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这种考核方式重视工作绩效和效率,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和评价。

现代绩效考核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绩效考核方式发生了新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关注个体的绩效,而现代绩效考核注重整个团队和组织的绩效。

团队绩效考核主要通过设定团队目标、落实责任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等方式来实现。

这种考核方式更加强调团队的协作能力和整体绩效。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绩效考核方式也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各种绩效考核软件和系统的出现,使得绩效考核的过程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员工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自主管理和查看个人的绩效数据,实现了绩效考核的透明化和公正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绩效考核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与员工绩效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感,成为重要的绩效因素。

因此,如何更全面地考量员工的绩效,成为当今绩效考核的新课题。

综上所述,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办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带来的管制借鉴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带来的管制借鉴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带来的管理借鉴很多企业管理者,一提到考核,就认为这是从西方引进的洋玩意,是舶来品。

其实,中国从古至今在官员考核方面实施过多种有效的考核制度,无论是起始时间、考核内容,还是实施效果,都大大超过欧美各国。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都积累了丰富的考核经验。

伴随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官吏考核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

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

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

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

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

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政绩,考核有了较大发展。

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

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

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

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

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

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

有下下考者,解任。

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

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

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确定等等,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绩效管理发展史一、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绩效管理始于绩效考核。

在中国,绩效考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尚书·尧典》中“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前,对其进行绩效考核[1]。

可见,绩效考核很早就在实践中受到统治者或管理者的重视。

在西方工业领域,罗伯特·欧文斯最先于19世纪初将绩效考核引入苏格兰。

美国军方于1813年开始采用绩效考核,美国联邦政府则于1842年开始对政府公务员进行绩效考核。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进步,绩效考核的各种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在这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管理学家Aubrey Daniels(美)奥布里·丹尼尔斯提出“绩效管理”这一概念,随后人们展开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诞生了三种代表性观点:观点一: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Rogers,1990)和布雷德拉普(Bredurp,1995)。

罗杰斯在其1990年的研究成果中说明了在地方政府中施行绩效管理的共同的权力范围体系,布雷德拉普认为绩效管理是由计划、改进和考察三个过程组成的[3]。

他们观点的核心是将绩效理解为组织绩效,强调通过对组织结构、生产工艺、业务流程等方面的调整实施组织的战略目标,个体因素即员工虽然会受到整个系统变革的影响,但却不是绩效管理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

观点二:绩效管理是管理雇员绩效的系统。

这种观点将绩效管理看做是一个周期,如安史沃斯(Ainsworth)和史密斯(Smith)在1993年提出了计划、评估和反馈三步骤循环模型来描述绩效管理;特灵顿(Torrington)和霍尔(Hall)在1995年也提出了计划、管理和绩效考查的三步骤模型[3]。

该观点核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该在雇员的期望值问题上形成一致的认识,提倡员工对组织活动的直接投入和参与。

古代绩效管理制度

古代绩效管理制度

古代绩效管理制度古代人们对绩效管理的观念具有深远的思考,虽然没有像现代社会一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但古代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制度来实现绩效管理,以达到对人们的管理和激励,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绩效管理制度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制度、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古代绩效管理制度展开一探讨。

一、绩效管理的背景绩效管理制度在古代社会的形成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并被认可的。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农业产品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要是封建制度,由君主或贵族统治,社会等级制度分明,人们的职业和身份是由出生时所属的阶级决定的。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劳动成果的衡量和评价一直是相当重要的。

农田所产的粮食、手工业所制的产品、商人的贸易成果都是社会生产的成果,如何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和分配,对人民的激励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古代的绩效管理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并逐渐得到完善的。

二、绩效管理的基本制度1.奖惩制度古代的奖惩制度是最基本的绩效管理制度之一。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农田种植、手工制作、商业贸易,还是其他劳动活动,都有着相应的奖惩制度。

对于农夫来说,如果他能够耕作出丰收的庄稼,便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如减免税收、田地的增加等;如果不能耕作出良好的农作物,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如增加税收、减少田地等。

在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领域也有着类似的奖惩制度。

这种奖惩制度的形式和规定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而具体规定的。

2.官职晋升制度古代社会的官职晋升制度也是一种绩效管理制度。

在古代社会,官员的评定和任命是与其政绩紧密相联的。

一个官员的政绩是通过他的政治才能、政绩表现、才智才能而决定的。

如果一个官员能在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政绩,便能得到相应的官职晋升和升官加薪;如果政绩不佳,便会受到官职降级和扣薪的处罚。

这种官职晋升制度对于激励官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的启示

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的启示

职、 量能 以授官的绩效管理 目标 。 特别是汉
代 考 绩 比较 务 实 , 通过 “ 上计 ” 考 察 地 方 官 的政 绩状 况 , 注 重 人 口增 长 与 经济 发 展 、 财 政收支、 社 会 治 安 等经 济 社 会 发展 指 标 , 考 绩标; 隹客 观定 量 , 考绩 较 具 有 可 操作 性 。 明 代在评估 “ 三等 ” ( 称职 、 平常 、 不称职 ) 时, 还 参 照职 位 事务 繁 简 区 别 对待 ,提 出 “ 简
纵 观 中 国 古 代 政 府 绩 效 管 理 体 系 的 发展 , 具 有 以下 几 个主 要 特 点 。
官员 考核 主要 是 由政府 内部 “ 自上而 下 ” 推 蒙 混 过 关 大 开 方 便 之 门 。 难 以用 尺 度 衡 动, 平 民百姓意 见对考 核结 果不产 生影 响。 特 量 的 德 行 声 望 可 以靠 人 情 关 系 、 贿 赂 等
第三 , 他 的勇武精神 , 尤其是他的大丈
夫之勇的思想 , 直 接 影 响 到 了 孟子 , 也 影 响 到 了后 世 , 具 有 很 好 的 社 会 意 义。 第 四, “ 四海 之 内 皆兄 弟 也 ” 的思 想 影
针 对 地 方 行政 长 官设计 的 。 由于 地 方 官远
考核 标准 比较 全 面 ,但存 在 虚
化 弱化 因素
历 代 考绩 都 注 重 内容 全面 、 标准 明确 。
考核 制 度 比较规 范 ,但社 会 有 效监 督不 足
为 保 证考 绩 活 动 顺 利进 行 ,历 朝 历 代
对京官强调德才兼备,对地方官则特别注
而称职 , 与繁而平 常 同” , 打破 平均 主义 ,
鼓励 官员 热 情 和创 造 性 。 随 着 汉 代 以 来 儒 家 思 想 逐 渐 占 据 统 治地 位 , 历代 王 朝信 奉 “ 以德 行 为本 , 而 及余 次之 ” , 一些虚 无缥缈 的 “ 德行 ” 指 标 政 府 绩 效 管 理 既 是 全 世 界 政 府 管 理 制度来控 制约束 , 对于整肃 官僚队伍 , 维护 运动 的 热 点 , 也是 我 国 当 前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第2章 绩效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第2章 绩效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的。 充分考虑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谋求人力资源与企业
战略的结合。 强调以内部招聘为主,在育人上重视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强
化优质劳动力的培养,在用人上强调劳资双方的双向选择、自 由雇佣、长期雇员,在六人上偏好采用薪酬留人和文化留人, 而在裁人上则强调政府参与与劳资关系协调,建立劳动关系的 协调机制,禁止突然解雇等。
6
2.1 绩效管理思想的演变
2.1.1西方绩效管理思想研究及历程
第三阶段:绩效管理创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绩效管理:衡量的是企业资本收益和资本 成本之间的差额。它最大的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股东角度 定义企业的利润,考虑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本的成本,并利 用会计信息时尽量进行调整以消除会计失真,因此能够更加 真实地反应一个企业的真正绩效。
16
2.2 国外绩效管理的发展
2.2.1亚洲国家的绩效管理实践
韩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
韩国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管理制度,是在企业年度经营活 动结束时,将企业年终经营成果与年初所定目标,通过运用一定 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加以综合比较,并以评价结果作为对经营 者进行公平奖惩的依据和促进企业改善管理的一种管理制度。 (成立专门评价委员会——采取法定的绩效评价程序——定量与定 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20
2.3 我国现代绩效管理历程与实践
2.3.1我国现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三代绩效管理:绩效管理
2002年以后,我国部分企业逐步引入绩效管理体系,我国企业 逐步从绩效考核迈入绩效管理阶段。
绩效管理的重点不再是工作任务,而是工作目标,是基于工作 职责提炼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体系,它以绩效目标为中心,强调目标的 引导作用,强调绩效辅导、沟通与反馈,并强调绩效的进一步 改进。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

绩效管理发展史一、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绩效管理始于绩效考核。

在中国,绩效考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尚书·尧典》中“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前,对其进行绩效考核[1]。

可见,绩效考核很早就在实践中受到统治者或管理者的重视。

在西方工业领域,罗伯特·欧文斯最先于19世纪初将绩效考核引入苏格兰。

美国军方于1813年开始采用绩效考核,美国联邦政府则于1842年开始对政府公务员进行绩效考核。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进步,绩效考核的各种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在这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管理学家Aubrey Daniels(美)奥布里·丹尼尔斯提出“绩效管理”这一概念,随后人们展开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诞生了三种代表性观点:观点一: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Rogers,1990)和布雷德拉普(Bredurp,1995)。

罗杰斯在其1990年的研究成果中说明了在地方政府中施行绩效管理的共同的权力范围体系,布雷德拉普认为绩效管理是由计划、改进和考察三个过程组成的[3]。

他们观点的核心是将绩效理解为组织绩效,强调通过对组织结构、生产工艺、业务流程等方面的调整实施组织的战略目标,个体因素即员工虽然会受到整个系统变革的影响,但却不是绩效管理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

观点二:绩效管理是管理雇员绩效的系统。

这种观点将绩效管理看做是一个周期,如安史沃斯(Ainsworth)和史密斯(Smith)在1993年提出了计划、评估和反馈三步骤循环模型来描述绩效管理;特灵顿(Torrington)和霍尔(Hall)在1995年也提出了计划、管理和绩效考查的三步骤模型[3]。

该观点核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该在雇员的期望值问题上形成一致的认识,提倡员工对组织活动的直接投入和参与。

观点三:绩效管理是组织绩效管理和雇员绩效管理相结合的体系。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绩效管理是指组织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反馈和改进的一系列行为。

在现代管理中,绩效管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组织和企业,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

然而,绩效管理并不是现代管理的专利,在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中,也存在着形式各异的绩效管理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代的绩效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用“以功定职”的制度来管理官员。

这种制度要求官员通过实际贡献来确定职位和待遇,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相比之下,古代其他文明国家通常采用血缘或权力来决定职位,而不是通过绩效来评估。

秦朝的这种管理方式,为后来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秦朝之后的中国历史中,绩效管理的实践逐渐丰富和完善。

唐朝是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得官员的晋升和待遇更加与其个人能力和成绩相匹配。

这种制度促进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也大大提高了官员的工作动力和绩效水平。

宋朝绩效管理的发展更加精细和系统。

宋朝建立了成文法典《宋会要》和绩效评估制度《职业书》。

《宋会要》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明确了官员的工作标准。

《职业书》是一个绩效评估的制度,通过对官员工作表现的量化评估,来确定他们的晋升和待遇。

这种方法强调了工作成果的量化和可测量性,并且为绩效管理提供了形式化的框架和标准。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绩效管理实践是明朝的户籍制度和农田水利制度。

明朝实行了统一的户籍制度,通过对农民实际产量和赋税情况的记录,来评估和奖励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贡献。

农田水利制度则是明朝实施的一系列农田治理政策,通过改善水利设施和管理农田,提高了农田的产出和效益。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绩效进行评估和管理,也为后来的绩效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和实践给现代绩效管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可追溯至商代,随着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绩效管理不断演化出了各种形式。

汉朝的官僚制度,其中有赋闲法例,官历,官籍和官帽制度,为绩效管理提供了一种规范的管理框架,其中鼓励
官员从严加以考核,从而提高政治实效。

宋朝,绩效考核机制围绕三大原则——实用、实效和考核,以及具体的考核范畴,如职位、纪律、学识、
财务、文武、医药、恩义、农事、军事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实行绩效考核分级制,由官僚管理演变为绩效管理,有效提高政治效率。

明清时期,税收制度取代赋闲制度,明清史书中,梅和雅、管理学和
治国理政学中大量关于绩效管理的内容,如官府绩效奖励制度、关系考核
与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等,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在
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经漫长
的沿革,而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及其启示,旨在提升政治效率,合理
安排人员,以及建立一套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当今管理者提供借鉴和
参考。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案例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案例

中国古代绩效考核案例中国古代在政府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中设立了完整的绩效考核系统。

据史料记载,这些绩效考核机制完全由官府实施,是为了满足政府的需要而建立的,其目的是要使官方的行政管理规范,为官员设定表现标准,以促进更有效的执行政策。

绩效考核也是一种奖赏,可以激励官员更出色地为国家服务,也可以作为惩罚和惩戒涉及违法行为的官员。

宋朝对绩效考核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实施了这种机制。

在宋朝,官吏根据实际表现,由统治者决定是否可以任职或升职。

唐朝绩效考核机制也是重要的,官员必须要努力工作,调整好社会经济状况,以使百姓的生活得到充分的完善,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此外,宋朝和明朝也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绩效考核,并根据实际表现给予不同的处罚或者奖励。

宋朝初期,官吏被视为一种至上无上的权力群体,它们可以基于个人的情况,不按规则发放绩效考核奖励,让官吏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表现更加出色。

然而,随着宋朝末期政局的动荡,人民群众的革命开始浮出水面,民众的思想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倾向于完善政治制度,使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更加透明,可以根据实际表现及时奖处官吏。

宋朝以后,中国古代绩效考核机制又有了很大发展。

明清时期,政府确立了更严格的考核程序和标准,它三元定量:技术能力考核,实际表现考核和政治表现考核,绩效考核逐渐衍生出了各种奖励名称,如“满意”,“优秀”,“精勤”,“勇猛”,“优胜”,“好办”,“有进步”等。

明清也出现了定量考核制度,官员要提交议事请示,就在这种定量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政府考核官员,并依据官员的表现分配塔台分,晋升或者降职。

从中国古代的绩效考核机制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政府把定期考核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重视,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从而强化考核机制,有助于官员公正执行政策。

另外,通过明清绩效考核的实施,也帮助了官员的择优选拔,增强了官员的素质和政治水平,促进了整个政府行政管理的完善。

古代绩效管理的案例

古代绩效管理的案例

古代绩效管理的案例
一、古代绩效管理的概述
在古代,绩效管理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管理方式。

在没有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工具的情况下,古代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来评估和激励员工的表现,确保他们达到预期目标。

二、古代绩效管理的实施案例
1.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
在中国古代,绩效管理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管理方式。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皇帝通过对朝廷官员的评估来确定他们的工作表现。

在进士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考试,以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得到晋升的机会。

2. 古埃及的绩效管理
在古埃及,法老通过监控工人们的工作进度和质量来评估他们的绩效。

工人们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否则会面临严厉的处罚。

而对于表现突出的工人,法老也会给予奖励和荣誉。

3. 古希腊的绩效管理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中,政治家和军事领袖需要展现出优秀的领导能力和战术智慧。

他们的绩效是通过人民的选举和投票来评估的。

表现优秀的领袖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支持,从而提升其权力和地位。

三、古代绩效管理的特点
1.权威主导:古代绩效管理往往由权威人士或管理者来主导,他们对
员工的表现和成果做出评判。

2.奖惩分明:古代绩效管理强调奖励表现优秀的员工,并对表现不佳
的员工进行惩罚,以激励员工提升绩效。

3.公平公正:古代绩效管理强调公平和公正,确保评价准确客观,不
偏袒任何一方。

四、结语
古代绩效管理虽然与现代绩效管理有所不同,但在衡量和激励员工表现方面有着共同之处。

通过对古代绩效管理的案例分析,可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评估、激励和发展的方式,管理和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和工具。

在中国古代,绩效管理虽然没有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但是从各种古代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发展趋势。

其次,中国古代注重个性与能力的综合评价。

中国古代的官员晋升评价的标准多样化,除了考核政绩,还考量个人的能力、才干和品德。

而且,并不仅仅由上级评价,还包括同事和群众的评价。

这种注重个性与能力的综合评价的做法,告诉我们在现代绩效管理中,应综合考量员工的工作绩效、个人能力与潜力、道德素质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打破传统的机械考核,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评价。

另外,中国古代注重培养和发展。

在古代,官员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选拔和奖惩,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

通过评价结果,制定培训计划,并为优秀的官员提供更高的晋升机会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种注重培养和发展的做法告诉我们,在现代绩效管理中,应该将评价和培养结合起来,通过评价结果,为员工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和培训,促进员工的成长与进步。

最后,中国古代注重公平与激励平衡。

在古代,官员的晋升和奖励并不是根据个人的成果和贡献,而是根据整体的工作绩效和审慎的考察。

考察的方法包括随机突击检查、考察期满后的亲自检查等。

这种注重公平与激励平衡的做法提醒我们,在现代绩效管理中,要注重绩效评价的公平性,不仅仅注重结果,还要注重过程的公正,激励与奖励的设计要合理、公平和透明。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但从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发展趋势和有益的启示。

这些启示告诉我们,在现代绩效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员工的工作成果,更要关注员工的道德修养、个人能力与潜力、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公平与激励平衡等方面,以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_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_发展与启示

中国古代政府绩效管理:发展与启示Ξ□侯经川 彭国甫 魏捷先摘 要:本文从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机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的关系四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政府绩效管理经验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梳理。

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树立科学政绩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 古代 政府绩效管理 考绩 科学政绩观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6-029-07 政府绩效管理是当今政府管理实践和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全球性热点。

它不但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科学政绩观所要面对和解决的焦点课题。

我们在重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与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立足于中国自身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的研究。

本文从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机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政府绩效管理(亦称“考绩”、“考课”、“考成”、“考功”等等)经验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以期为我们今天树立科学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一、绩效考核标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进行绩效考核与管理,就必须首先确立绩效标准。

据《周礼》记载,早在周朝就有了“六计”与“大比”的考绩标准。

“六计”主要针对中央官府所辖的“群吏”而设:“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1]。

“大比”则主要针对“六乡四郊之吏”而论:“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2]。

即对中央官员(“群吏”)的考核重德行标准,对地方官员(“六乡四郊之吏”)的考核则重政绩标准。

到了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3],明确地把“德”、“功”、“能”当作统治者考核臣下的主要标准,并认为这是进行官吏管理的“三本”。

古代绩效管理案例分析实例

古代绩效管理案例分析实例

古代绩效管理案例分析实例
在古代社会,尽管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工具,但人们对于绩效管理的概念
和实践却并不陌生。

通过对古代历史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古代人们在管理绩效方面也有着独到的智慧和做法。

案例一:中国秦朝的三公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实行了“三公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国
家的权力被分为三公,即:宰相、丞相和御史大夫。

宰相负责最高行政权力,丞相负责监察政府,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官员的廉政。

这一制度实现了权力的分立和相互监督,为秦朝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案例二: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视为古代绩效管理的典范。

运动员们通过奥林匹克
运动会来评比各自的体育技艺和表现,从而获得荣誉和奖励。

这种公开的评比和奖励制度激励了运动员们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绩效,同时也激发了其他人积极参与。

案例三:罗马帝国的军队管理
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军队实行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奖惩制度。

士兵们根据在战
场上的表现和功绩被授予各种勋章和奖励,而表现不佳的士兵则会受到惩罚或去职。

这种基于表现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和斗志,提高了军队整体的绩效和战斗力。

结语
古代绩效管理案例的分析展示了人类对于管理和激励的智慧和实践。

尽管古代
的管理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原则和方法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的绩效管理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的本质和演变过程,为今后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思想研究颜世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的绩效管理思想。

历代帝王重视考绩,有的皇帝亲自抓考绩;专门设立绩效管理机构;主观、定性考核为主,客观、定量为辅;平时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重视考核结果的使用。

通过考核官吏德、才、勤、廉、功而决定职务升迁、收入增减,甚至决定生死。

中国古代优秀的绩效管理思想值得学习、借鉴和弘扬。

关键词:绩效;中国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管理都是核心工作之一,但是要搞好绩效管理工作却很艰难,国内外对于比较流行的MBO(目标管理)、KPI(关键绩效指标)、EV A(经济增加值)和BSC(平衡计分卡)等工具,都有不同程度的批评意见。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评有多种名称,诸如考绩、考核、考成、考察、考功、考课、考试、考满、京察、大计等,它是通过考核官吏德、才、勤、廉、功而定黜陟的用官之法。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的绩效管理思想,历代帝王重视考绩,并以此奖优罚劣、进贤退拙,所以它渊远流长,相承不辍。

苏洵在《上皇帝书》中说:“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

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有官员,就自然有考核,有考核,自然有奖惩。

希望探讨中国古代的绩效管理思想,能够对于当代的绩效考评和绩效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一、先秦绩效管理思想夏商周时期的绩效管理思想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据《尚书》、《史记》等著作记载,尧舜禹就使用了考绩之法,以奖勤罚懒、扬善抑恶、进贤退拙。

尧选舜作接班人,就是重复考绩的结果。

《尚书·舜典》记载说:“帝日: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舜亦以考绩驭才,他设12牧分管政事,委任22人为主管,并以考绩之法来定奖罚和留退,“帝曰:咨汝二十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这里提及的“三岁一考功,三考黜陟”考绩办法,在其他史料中也有记载。

《齐民要术》中的管理思想

《齐民要术》中的管理思想

《齐民要术》中的管理思想《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

下文将从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三个方面分别探讨《齐民要术》中的管理思想。

一、人员管理1.晋升管理《齐民要术》强调实行适材适用、按功行赏的晋升制度。

可以看出,这种制度是以个人能力和贡献为衡量标准的现代管理经验的延续。

2.考核管理在《齐民要术》中,强调对工人技能进行考核,并为加强管理和保证生产质量而制定了考核制度,这种考核制度与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有相似之处。

二、财务管理《齐民要术》提倡资本的流转,注重资金的合理运用。

这体现出现代企业财产经营中所循循善诱的资产管理思想,即以资产的价值为主要目标,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的最优化利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齐民要术》中,强调合理利用物料和节约成本。

这一经验与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相似,加强对资金流动的掌控和成本的节约,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三、生产管理1.生产组织管理《齐民要术》提倡分工协作,采用奖励的办法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更多地利用工人的劳动力。

这种协作模式与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相类似,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目标。

《齐民要术》强调质量至上,提出把生产的关键环节,如农业生产的耕作、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理论和方法进行完整的规范化管理。

这种质量管理经验与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流程相似,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强前置控制、严格把关等流程控制手段,确保产品的质量。

综合来看,《齐民要术》中的管理思想具有许多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经验。

其实质是其中的自主管理和创新精神,这是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因此可以说,《齐民要术》所阐述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经验的一次总结,也是现代中小企业管理的一种启示。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ppt课件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ppt课件

25
考核方法
制度流于形式。古代绩效考核的方法不 断创新,巡查制、上计制、朝会受计、 巡行受计等。既允许被考核对象自我评 述和评价,也有他人考察甚至是实地考 核,这些方法相结合的话能够有效避免 考核.现代的绩效考核应当尽量采用多种 方法来进行,一方面保证考核结果的客 观性,另外也保证了考核的公平性。
完整版ppt课件
6
水浒传成功的绩效管理主要措施
二、 科学划分管理层级,完善组织职能。宋江坐上头把交椅 的二板斧是重新建立了组织治理结构,
并确立了职能分工。组织建立原则以有益于事业繁荣为根 本,用人所长,宋江、卢俊义二人同时作为领军人物,一个以 “大义”统率全军――内树管理,一个以“外交”能力服众 ――外拓市场(为宋江被招安出了大力),非常地合拍,再加上 吴用、公孙胜等智囊团形成了梁山泊的决策“大脑”,下设参 赞军务、钱粮管理两个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主要由马军、步军 、水军部组成,还包括信息打探部、守卫部,以及补给后勤、 生活杂务等支持部门。部门实行直线职能管理制,像马军就有 五虎上将、骠骑先锋和小彪将探马几个层级,各司其责;根据 能力定岗,如母夜叉孙二娘这样的角色,就安排她仍旧在山下 开店探听军情,编制归信息部。此招结束了大家各怀心思、互 相拆底的争位局面,各好汉在合适的岗位上找到了成就感,自 然就更加效力于聚义事业。
全员考核 制度规范
全面考核
观念
业绩导向
专业机构
完整版ppt课件
22
观念
历代的皇帝都特别重视对官员的 考核,很多时候,皇帝是绩效考核的 一把手,亲自参与。现代企业的一把 手以及各级经理应该充分重视对员工 的绩效考核,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重 要工作来做,而不是敷衍了事。
完整版ppt课件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绩效管理思想研究颜世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的绩效管理思想。

历代帝王重视考绩,有的皇帝亲自抓考绩;专门设立绩效管理机构;主观、定性考核为主,客观、定量为辅;平时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重视考核结果的使用。

通过考核官吏德、才、勤、廉、功而决定职务升迁、收入增减,甚至决定生死。

中国古代优秀的绩效管理思想值得学习、借鉴和弘扬。

关键词:绩效;中国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管理都是核心工作之一,但是要搞好绩效管理工作却很艰难,国内外对于比较流行的MBO(目标管理)、KPI(关键绩效指标)、EV A(经济增加值)和BSC(平衡计分卡)等工具,都有不同程度的批评意见。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评有多种名称,诸如考绩、考核、考成、考察、考功、考课、考试、考满、京察、大计等,它是通过考核官吏德、才、勤、廉、功而定黜陟的用官之法。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的绩效管理思想,历代帝王重视考绩,并以此奖优罚劣、进贤退拙,所以它渊远流长,相承不辍。

苏洵在《上皇帝书》中说:“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

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有官员,就自然有考核,有考核,自然有奖惩。

希望探讨中国古代的绩效管理思想,能够对于当代的绩效考评和绩效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一、先秦绩效管理思想夏商周时期的绩效管理思想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据《尚书》、《史记》等著作记载,尧舜禹就使用了考绩之法,以奖勤罚懒、扬善抑恶、进贤退拙。

尧选舜作接班人,就是重复考绩的结果。

《尚书·舜典》记载说:“帝日: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舜亦以考绩驭才,他设12牧分管政事,委任22人为主管,并以考绩之法来定奖罚和留退,“帝曰:咨汝二十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这里提及的“三岁一考功,三考黜陟”考绩办法,在其他史料中也有记载。

由此可知尧舜的考绩方法,其时间是3年一考,以3次考绩来决定黜陟,即9年为一循环,满后再进行奖罚、黜陟。

考绩逐步依秩而行,如舜考12牧,而12牧再考其下属。

此时考绩执行很严格,而且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降甚至生死,12牧依时令、顺天理、勤耕作,成绩卓著,被屡次奖励,而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而无成,被舜杀于羽山。

“明试以功”的考绩观。

“明试以功”就是实际考察成绩的意思。

据四川钟利戡、王清贵辑编的《大禹史料汇集》中众多的材料看出,禹虽然已有实践经验和政绩,但舜还是要对他进行实际考察,所以派他去治水。

禹直到治理水患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和爱戴后,才正式接替了舜。

除此之外,部落联盟大酋和其他首领选用也是如此。

周代在对其承袭之上,实行了合理的改革。

周接受了舜9年3考鲧治水无功而杀之的教训,就规定“三岁而小考其功”,即3年满进行一次小考,政绩好的就转为正式使用,不好的就降职或罢免;“九岁而大考有功”,即9年进行一次大考,对有功者进行奖赏,对不称职者给以惩罚。

周实行“小考”与“大考”,在考核周期上进行了改进,并把考绩与试官结合起来,更便于及时发现并免去不称职者,降低了鲧的悲剧重演的可能性,这对国对民以及对被考者都是有利的。

《周礼》中有很多官吏负有考核职能,六官系统内的各分属长官对其属官往往具有直接考核之责。

考核主司的设置呈现出层次性,最下层的考核主司为六官系统内部各分属长官,更上一层考核主司为六官系统长官,最上一层考核主司为太宰、小宰等官吏。

随着考核层次的不断上升其考核范围逐渐扩大,考核的重要性也逐渐加强。

这种层级考核主司的设置使考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复杂的考核职事得以顺利开展。

《周礼》考核标准已经比较完备和成熟,例如官计。

官计涉及到官吏考核标准问题。

郑玄曰:“官计谓小宰之六计,所以断群吏之治。

”((清)阮元校:《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官计,即考察官对吏员的监督考课,使人知勉励而不敢怠慢。

《周礼》所述考核时间主要分为短期考核,年终考核以及三年考核三种。

考核方式有文书考核、察访考核、巡狩朝觐考核三种。

巡守朝觐考核仅是对诸侯国国君而言,文书考核是最主要的考核方式。

《管子》指出,考选人才应“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

可见,管仲对人才的评价,既看重素质是否高,能否“闻一言而知万物”,同时又看重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功”。

《管子·立法》主张: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

这里管仲将德、功、能列为君主考核官吏的三大标准,并称之为治理国家的“三本”。

孔子不仅从多角度提出评价人的依据,而且还提出自己考评人的方法。

人的德行、性格不容易识别。

孔子重视行为、过程的观察与考核。

他认为,考评人不能只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即“观其所由,察其所举,视其所安”。

只有将“听言”与“观行”结合起来,长期考察,才能正确的评价一个人。

战国时期, 一些思想家专门就考绩理论进行了研究。

荀子认为要设立“相”一职主管考绩, “论列百官之长, 要百事之听, 度其功劳, 论其庆赏, 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

当则可, 不可则废”。

(《荀子·王霸》)相的职责是考核百官, 规定职分, 计功行赏, 到年终向君主述职。

战国时期对官吏的年终考评,已经普遍形成一种制度, 当时最主要的考绩方法叫作“上计”。

上, 即向上级汇报; 所谓“计”, 就是“计书”、计算、计帐、计簿, 即统计的簿册。

上计的范围比较广, 包括仓库存粮数目、垦田和赋税数目, 户口统计、治安情况及监狱犯人数目等。

每年年初, 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吏和地方主管官吏把各种预算写在木卷上交给国君, 由国君使人将木卷剖分为二, 国君执右卷, 官吏执左卷, 年终由国君执右卷进行查核。

这就是“上计”。

高级官员对下级官吏也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考核。

二、秦汉绩效管理思想公元前221 年, 秦灭六国, 统一中国。

秦朝建立, 继承了上计制度, 构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县上计于郡、郡上计于中央的系统。

在内容上以“五善五失”作为考核标准。

例如“五善”为: “一曰忠信敬上; 二曰清庸毋谤; 三曰举事审当; 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汉承秦制, 两汉时的官吏考核制度主要是课计制, 即考课和上计。

西汉时期对官吏的考课,主要有“上计制度”、“监察制度”和“选举考课合二而一”的仕进制度。

上计制度着重考绩,以赏为主;监察制度着重考失,以罚为主;而选举考课合一的仕进制度着重是考能。

以晋升为主,三者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

而且还有比较固定的程序规则和机构。

上计是指地方各州、郡长官向中央汇报自己的政绩, 考课则是指上级有关机构根据上计的政绩对下级官吏进行的考核。

考课与上计是考核系统中同时进行的方向相反的两个流程。

汉代上计制继续完善。

郡、县平时都有工作记录, 县为集簿, 郡为计簿。

秋冬岁尽, 各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 上计于郡, 郡再加以汇编, 上报丞相、御史两府。

丞相府分管中央机构和地方郡国首相的考核, 御史府负责核实被考核官吏的政绩的虚实。

“最后集其成上于天子, 天子常于正月旦朝贺时, 接受上计”。

西汉末年及东汉, 尚书台逐步发展起来, 位高权重。

此时的考课虽名义上由三公负责, 但实际由尚书台下设的三公曹掌握了上计考课的实权。

汉代评定政绩的方法,或评分、或定等,或“功劳案”,都存在一种“量化”的趋向。

垦田、户口、狱讼等都是通过数量反映出来的,而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其他行政事务,也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换算成分数(算),这就使不同官吏的政绩具有可比性。

董仲舒主张考绩要与奖惩措施密切挂钩,他在《春秋繁露·考功名》篇中对官吏考核提出了一个原则:“有功者赏,有罪者罚。

功盛者赏显,罪多者罚重。

不能致功,虽有贤名,不予之赏;官职不废,虽有愚名,不加之罚。

赏罚用于实,不用于名;贤愚在于质,不在于文。

”董仲舒明确主张,赏罚一定要与绩效密切联系,重奖重罚才有明显的激励效果。

东汉时期, 考绩理论得到较大发展。

思想家王符认为, 官吏是国家各项法令制度的具体执行者。

要使各项法令制度得到较好的实施, 就必须“治吏”, 而实现“治吏”的主要手段是考绩。

他在《潜夫论·实贡》中指出,“是故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据实而言”。

只有考绩, 才能分清贤愚忠奸, 这直接涉及到国家的安危治乱, 对如何进行考核, 王符认为要以其名而考其实, “官无废职、位无非人”, “名理者必效于实”, 不同的官吏要有不同的“实”去考核。

他提出了对从守相令到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考核的不同标准。

为了防止考核工作一般化, 他还提出考核重点要放在将相权臣和“言不忠行”者等五种人身上。

通过考核, 以其功绩决定其进退, “赏有功, 黔不肖”。

(《潜夫论·考绩》)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绩效管理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刘劭受明帝之命制定“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 但是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施。

晋朝考核郡县以五项内容为据: 一曰正身, 二曰勤民, 三曰扶孤, 四曰孜本, 五曰修人。

北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侧重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吏分级分等进行使用。

北周则以“清身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民、恤狱讼、均赋役”六条为考核内容。

可见, 这一时期已开始对官吏进行多角度的考核。

道武帝一明元帝时期,虽然设置了各级地方官吏,但官员的素质比较低。

中央初建了尚书台,但时设时撤,考课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执行。

北魏为了有效考核各级官吏是否称职,便派出大使循行各地。

道武帝时期的大使循行,不仅重视对官员政绩的考核,而且非常注意官员的德行,其中,对政绩的考核,主要包括任内农业(劝课农桑)、户口(流民归附)、学校教化(开建学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

太武帝时,官员考课制度处于草创时期。

对官吏考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皇帝行幸、吏民举告和州刺史、太守、县令层层考课。

考课的对象主要是地方官员,第一次出现对中央官员进行考课。

文成帝时期,地方官吏的考课制度初步形成。

太安诏书具体规定了考课的内容,即农业、赋役、户口、法律、用人等五条,这成为以后考课地方官吏的标准。

考课也由专人南部尚书来负责。

考课的对象不仅包括在任的地方官吏,而且包括升迁或离任的官员。

这一时期的考课方式包括遣使巡行、皇帝亲巡、召民秀、计椽对问等,形式多样。

考课的主要对象是地方官员。

孝文帝亲政后,考课作为一种制度正式确立。

此时,地方官员的考课己有完备的令文,即每年年底,州镇长官条列牧守治行,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

宣武帝时期,考课制度在各个方面更加完善。

考课由专门的机构尚书考功曹负责,尚书考功郎中主持对百官的考课事宜。

考功令规定了衡量官员治行的标准为三等九品,与之相对应的黜陟品级也由孝文帝时期的三等七品变成了三等九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