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第一节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一、儒学的由来:最早的儒,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特殊阶层,他们穿戴殷商的古衣冠,习行殷商的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的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的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的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的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的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的儒家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历史上的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的过程。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

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及其受其他学派影响深浅的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的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

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的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儒学经典体系:《六经》:《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

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的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的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是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的“礼治”原则;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的“中庸”、“经权”、“常变”思想;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全文/opinion/sixiangpinglun/detail_2011_09/05/8943203_0.shtm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中国历代的国家政权都放弃了基层的治理。

士大夫阶层是下不到阶层去的,正式的国家干部有品级以上的官员,最基层是9品官下阶,安排在朝廷。

最基层是县,县以上才是王权。

撤地建市……升官县长的级别,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县委书记和县令干的好的,希望能往上走,这样就流失人才。

所以给其升级到副局级。

财税体制的改革也是个重要问题。

从观念到制度没有关注基层的治理,放弃了基层。

中共最成功的一点,中共是最会抓基层的。

治理能力的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

干部队伍缺乏两方面的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和历史的知识。

协和万邦……遵循的不是自然而是友善的法则,主张天下大同。

大一统……自强不息……动力不足儒家在指导思想上境界很高,但是方法论不行,还得外儒内法。

儒家治国培养了一堆能力不强的道德模范。

中国古代强调的是通才之学,是大人之学。

宋代高层次培养出来了,但是基层没有跟上。

中国模式一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资治通鉴与中国传统史学的资治功能苏轼《司马文公行状》宋儒标榜道权高于君权。

道统至上。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不历州县不拟台省选官原则的提出与落实复合型官僚的形成和士大夫阶层的成熟。

宋代主张遵循旧法,不折腾。

庆历新政,富弼,韩琦欧阳修《上范司谏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剑桥中国史传统史学的伦理功能与政治功能崇礼治,谨名分名实不符是社会最深刻的一个问题人心坏了,制度没有用能力最强的人做最高领导败亡的希望很大。

能力最强或者自认为能力最强的人,绝对不能做最高领导。

恃其俊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之不己若,危亡之必矣82502103贞观之治中的领导艺术卖直之人,是在拍马屁的自信是个很难得的修养,语速加快说明自信心有点崩溃了。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一、填空1、在中国传统哲学“知学观”中,提出“知先行”主张的思想家是(程颐)2、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该(德育和智育并重)3、“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首先提出它的是(《礼记学记》)4、在宗法制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宗族)5、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朝代是(隋唐)6、中国封建伦理的最高法则是(三纲)7、中国传统哲学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孔子)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体现的是(墨家思想)9、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10、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着反应了孟子(性善论,性本善)11、在传统伦理道理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董仲舒)12、“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爱国,黄宗羲)思想的归纳14、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周公)15、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16、(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17、(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兵家渊源源于夏、商、周时代,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晴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19、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之学)20、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2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23、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24、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性本善),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25、道家提倡(天人合一),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国家统一)和君主专权两方面。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腊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得意志对社会进行得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就是指有关治国原則、治国方法.治国手段得理性认识与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得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超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得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得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得社会大变革,催动為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就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得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发展也进入了新得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思想得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扈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就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特续丰富、不断充实得阶段.四、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得“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得思想家,她们对人类所关切得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得瞧法,在此基砂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橫、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S古代治S怎想得主矣内容(-).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得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规范着古代治®思想得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5^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趙同得倾向•参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得理性认识随着吋间得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思想之间得差异, 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而不同"得优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就是崇尚道徳与追求事功得统一;二就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得统一;三就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试得统一。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监察制度

3.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监察制度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依附于皇权,实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机制。这个特点 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根本特征,首先,皇帝直接指挥中央监 察机关;其次,监察官由皇帝亲自任免;最后,最高检察权和 裁决权属于皇帝。 第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独立 监察体制。 第三,多途径、多层次的监察体系。
5.考课的效用
(1)考课作为一种行政督责,是官僚政治良好秩序的保证。 考课实际上是运用法制,以奖惩为手段,强制官吏尽忠守职, 赏善戒恶,提高效率。 (2)考课与行政予夺相结合。考课和行政号令相辅,能够强 化上司的权威和属下的服从。而这种强化,正是古代国家机器 以上驭下,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
6.考课的局限性。
秦汉至明清的官吏考课标准在道德、才能、劳绩、年龄等方 面各有侧重,而且常常根据官吏不同的职务及职事分别制定。 总的看来,考课标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繁杂到简要的演化过程。
3.考课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逐级考核;第二,上计评议。
4.考课与奖惩
历代考课的结果,大都是由政绩上下等级表现出来的。 而且,政绩等级规定也有一个由粗略到详实的演化过程。历 代还根据考课优劣进行奖惩。奖惩形式最常见的是,行文或 口头褒奖,官职升降,俸禄增减,赏赐金银,赐爵封侯等。
第十一章 监察与刑政
第一节 1.监察制度沿革概述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 谏官言谏系统。御史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谏官职在“讽议 左右,以匡人君”。二者上下相对,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古代 国家完整的监察体系。 其发展历程为:第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的形成; 第二,隋唐宋元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第三,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的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道教幸福永生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道教幸福永生

云 南 财 经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YUNNAN UNIVERC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戎马,身体强健。在盛年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从 善如流,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和贤惠的长孙皇后日子过的也是有滋有 味。这时候的他,对求仙问道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是比较反感,还曾经嘲 笑过秦皇汉武晚年追求长生不老的伪科学行为。但是到了他统治后期,随 着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李世民也渐渐的迷上了炼丹延命之术,特别 是贞观十九年时他亲征高句丽的时候不幸受了箭伤,导致自己健康状况急 转直下,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大吃特吃起道教丹药来,希望借此延长寿 命。结果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在艰难的吃完最后一粒由水银、硫磺、 砒霜等物质炼成的长生药后,终因慢性中毒不治身亡,享年仅仅50岁。
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那么道教是什 么?这一讲,不仅要讲到道教的内丹和外丹,还要 介绍道教的各种鬼神、斋醮仪式和种种法术。说明 道教实际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永生与幸福的深
层愿望。
云 南 财 经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YUNNAN UNIVERC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云 南 财 经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YUNNAN UNIVERC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于是唐朝的皇帝们怀着美好的个人愿望,不惜以身涉险,大量吞服未经临床试 验的药物,并最终个个因重金属中毒而英年早逝。在唐朝服药死亡的五个皇帝 中,除了唐穆宗是个昏君外,其他的几个都是英明有为的杰出帝王,但是最终 他们都未能战胜自己的权力欲,在追求永生的过程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几粒小小的丹药,实际上起到了加速唐朝的腐朽和灭亡的作用。而几位短命的 唐朝皇帝们服丹药去世起到的唯一好处,就是唐朝以后的统治者们再也不吃这 种沉甸甸的金属化合物了。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

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4.“性恶论”与尙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二、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四、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治国通论论文

治国通论论文

09041072 袁知音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皇权与相权二元权力结构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史上,君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朝代的政治格局。

皇权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并存的制度结构,必然会在制度安排上形成皇权专制与官僚行政的双权力中心的政治格局。

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常识是,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是国家的唯一领袖,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则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而不在皇帝手中。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官僚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

一方面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一方面又是宰相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扩张性决定了这种双权力中心的政治格局必然会产生权力与权力的争夺。

中国古代政治史告诉我们,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它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社会里,直到明初废相才使专制主义达到没有任何限制的地步,才使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达到尾声。

以下我们将看到皇权与相权是如何此消彼长地斗争的。

秦朝刚刚开创官僚政治之初,就已经注意到对相权的限制了。

秦朝把中央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

丞相负责几乎所有的国家事务,主要是负责国家行政事务;太尉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和参谋;御史大夫主管对官吏的监察,是中央和地方监察系统的领袖,负责保障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尤其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皇帝的忠诚可靠。

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有效地防止了专擅、独大,从而保障了君主的绝对权威,可以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独特的皇权专制下的行政、军事和监察的三权分立结构。

这种三权分立结构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以防止其过于强大。

这类似于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结构。

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注意到对权力的制衡问题,但更说明的是专制主义的皇权对相权的限制。

治国通论-法家治国思想

治国通论-法家治国思想
• 1、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 2、政治措施。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 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 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 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
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 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开垦土地。 • 第四,实行“平籴法”。 • 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 东北)人。
• 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 法是公平的。“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 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超越 于阶级,一律平等,而且赏罚都以法断,“爵禄 生于外,诛罚生于罪”,全仗自己表现,故赏不 思主,罚不恶朝,因皆出于己行。
3、“法”的行为体现
• 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需要分析,以求人与组织的和 谐,并引导恰当地适应人们的需求和对需求的渴望用 以实施组织的目标。 人性 → 动机 → 行为 → 目标
• 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 “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
• 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 • 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
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 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作为加 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法 治思想。
关于势
1、“势”的概念 • 势,就是权力,称权势。“势者,胜众之资也。”“资”
是凭藉。一个君统治众人,他必须有所凭藉。他的凭藉, 就是作为君主的权力,这就是势。只有“君执柄以处势”, 才能“令行禁止”(《八经》)。 • “万乘之君,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 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如果不懂得运用自己的 威势,而为周围的大臣所专擅就等于失去“筋力”,“人 主失力而有国者,千无一人”。

治国通论-墨家治国思想

治国通论-墨家治国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即墨子认为, 尚贤是为政之本,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社 会的稳定,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 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也”, “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 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尚 贤· 中》 明确地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口 号。
• 墨子画像及雕像
Page 2
古今名人评墨子
• 国家领导人评墨子
•孙中山: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 “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民 族主义第六讲》
•毛泽东: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 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迟浩田:墨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 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墨子兵书· 序》
代的第一部奇书了。 《中国哲学史大纲》 • 冯友兰: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在古代,墨子与孔子享 有同等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也不亚于孔学。 《中国哲学简史》
•蔡尚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实是墨学。
《今后值得弘扬的墨学》
Page 5
• 名人评墨
•季羡林: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的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节用、节葬等思想具有重要 的时代价值。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工程等 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他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民疾苦, 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 1992
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 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 消失,成为绝学。
• 墨子思想在历史中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的“显学”地位
《韩非子· 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5-4(崔茂崇)精编版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5-4(崔茂崇)精编版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崔茂崇2014-5-4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1)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2)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3)“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4)“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道家治国思想的几大要素(灰色的字是我想删掉的内容)一、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这在治国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

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为,各不逾矩,彼此相安。

由此可见,统治者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任人之能,是道家主张建立和谐统治秩序的重要前提。

二、顺遂民情,因循为用。

在治国上,道家主张顺遂民情,也就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

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而深耕细芸,否则带来的只是报复,意味着治国上的彻底失败。

可见,顺民之情,因循而用,是道家所极为推崇的治国之重要秘诀。

三、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道家认为治国的重点是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

这落实到具体细节上,一是要节俭,二是要知足常乐,进而荣辱皆忘。

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法令刑罚手段在治国上的巨大局限性,反对以暴力强制的方法进行管治。

四、实腹虚心,愚民为术。

道家认为社会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组成的,回复人的自然本性,固然首先取决与统治者“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但同时也要求民众无知无欲,返朴归真。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资料

一.简述一下儒家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德治:儒家治国的指导原则。

以德治国,它的根本含义,是要突出道德在治国上的主导作用,讲求以道德礼仪引导而不是以行政约束、刑罚惩治来安民定邦。

2.仁政: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

仁政的本质,是要求统治者从事治国活动之时,一定要考虑到民众的愿望,满足民众的基本欲求,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能尽可能协调一致,直接关系着国运的兴衰,职权的存亡。

3.刑政:儒家治国的补充手段。

在儒家看来,刑法不能作为治国上的主导手段,但却可作为“德化”的有益补充。

4.正己:儒家治国的逻辑起点。

儒家是家国一体论者,因此,它主张治国管治能力的培育应从小到大5.明礼:儒家治国的阶级属性。

儒家崇尚以“礼”区分人的贵贱上下,并在此基础上肯定社会分工的天然合理性,就其治国思想而言,是具有双重性的。

6.任贤:儒家治国的用人理论。

儒家都强调“举贤任能”的重要性。

二.“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

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三.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1.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这在治国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

2.顺遂民情,因循为用。

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

3.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

4实腹虚心,愚民为术。

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使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5.贵柔守雌,以弱制强。

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

治国通论-祖宗家法与王安石变法

治国通论-祖宗家法与王安石变法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所出无余 12677万余贯
13186万余贯
问题三
冗 费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军费、官俸;岁币;其他费用等
巨额花费花在何处?
探究: 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
大量授予 官职 养屯兵政策 养兵养官 岁币 分散军权 冗官
防 止 割 据
过 度 集 权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 局面
积弱 局面
①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王安石丰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变法精神影响
变法的内容—— 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1.理财(富国)措施



青 苗 法
募 役 法
农 田 水 利 法

均 输 法

方 田 均 税 法

市 易 法
变法的内容——
1、理财(富国)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根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 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皆我之物。”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 有”。
北宋农民负担沉重
项 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商 税 酒 税 盐 税 总 计
450万(贯) 1975万(贯)
2、武将得不到信任,出兵打仗受牵制。
3、政变可能性小,皇位更加稳固。 4、太多的士大夫进入政府机构,不堪重负。 5、人们不愿当兵,使军队素质更差。 6、文官当最高统帅,没有实战经验和能力。



弊 弊 利
7、社会文化修养水平普遍提高。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兵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兵家

2.申饬军纪,严明赏罚。
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强调整饬纪律对于军 队治理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建立严格组织与是统 御军队、安国治邦的根本前提,这就是所谓的 “制必先定”。第二,把统一号令、整齐行动作 为军队法制建设的重点,军队行政管理的中心。 第三,以利行赏作为申饬军纪军法,加强军队治 理的主要手段。第四,在强调赏罚两柄重要性的 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高明运用赏罚的基本要领与 具体方法,以更好地发挥赏罚的作用,使军队治 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在精神激励的同时,利用物质利益这 一杠杆,诱之以利,调动将士的积极性,营造和 谐的氛围,凝固部队的斗志。第六,主张军队统 帅在从事部队治理和指导作战行动过程中,对上 负责,对下安抚,一起按治理的基本原则办,只 求发挥治理的应有作用,努力提高治理上的最大 效益。第七,提倡“上下同欲”要从平时做起, 坚持不懈。
第二节
贞观君臣的治国方略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 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 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 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 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唐朝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 面,贞观时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治国传统中 的一个里程碑。贞观治国方略的特点,是在天下 大乱之后迅速迎来天下大治。
主要包括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反映 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 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 的数量浩繁、内容丰富、种类众多、哲理深刻的 兵书。
其基本内容是:在战争观上主张文事武备并 重,提倡慎战善战,强调义兵必胜,有备无患, 坚持以战止战,即以正义战争制止和消灭非正义 战争,追求和平,反对穷兵黩武;在治军思想方 面,兵家提倡“令文齐武”,礼法互补;在后勤 保障上,提倡积财聚力,足食强兵,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在兵役思想上,坚持兵民结合,因势 改制等。在哲学思想上,古代兵家思想具有丰富 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得意志对社会进行得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就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得理性认识与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得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得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得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得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就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得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发展也进入了新得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得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就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得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得“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得思想家,她们对人类所关切得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得瞧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内容(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得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得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得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得理性认识随着时间得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得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而不同”得优势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就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得统一;二就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得统一;三就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得统一。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还反映为不同学派治国理念、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得优势互补,从而有力地克服了单一学派在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得误区与缺陷,使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得到更大得理论选择空间,确保治国管理能够沿着比较正确得轨道顺利开展。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瞧世界中国古代人很早曾经有过一种曾经让中国人很自豪得世界观,她们想象,第一,自己所在得地方就是世界得中心,也就是文明得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象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得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得等级也越低。

一、天圆与地方在大概战国时候写出来得《尚书·禹贡》中,有“九州”、“五服”得记载。

“九州”就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五服”就是除了“王”所在得“王畿”之外,就是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五百里荒服。

这个观念来自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得观念,在她们得想象中,天就是圆得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就是北极与北斗星得位置,大地就是方得,就象棋盘,中心就是洛阳一带,古代中国人相信,什么就是天下?这就就是“天下”,什么叫“中国”?这就就是“中央之国”。

什么叫“华夏”?“夏”就就是“雅”。

二、古代中国对“天下”得怀疑与幻想邹衍想象中国得“九州”只就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叫“赤县神州”,它得外面还有八个州,这才就是一个大九州,外面有海环绕,而在这个九州之外,还有八个“大九州”,各有海环抱,这才就是整个天下。

不过,这种想象得世界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得世界观。

这种情况到汉代,出现了一个转变得机会。

公元前138年—126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到元朔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把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康居(今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大月氏(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富汗境内)、大夏(今印度西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附近),以及她听说得乌孙、安息(伊朗境内)、条枝(叙利亚一带)、身毒(印度)得情况,介绍回来。

打通了欧亚大陆交往得丝绸之路,但就是古代中国关于“天下”、“中国”、“四夷”得思想与想象却始终没有变化。

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得“世界”观天竺来得佛教,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根本性得文化震撼,就就是提出,世上还有两个以上得文明中心,《佛祖统纪》中得三幅图,在宋代以前就是极罕见得多元世界观,曾经给中国人提供了改变世界观得资源。

不过,这种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得世界观,而就是要再过几百年,直到利玛窦得《山海舆地图》(万历十二年,1584)在广东问世,中国人才突然瞧到了“世界”。

四、关于“世界”得想象与心情极端得文化上得民族主义者得问题:谁说就是西人发现了新大陆?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得说法,毕竟就是猜想或相象,而且这种想象至今无法证实,只就是表现了中国人希望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得一种很痛苦得心情得反映。

五、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得转变1584年也就就是明代万历十二年,来自意大利得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这就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得西洋式得世界地图。

这一份地图开始告诉中国人———人生活得世界不再就是平面得,而就是一个圆形得。

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

古代中国得“天下”、“中国”、“四夷”得说法就是不成立得。

应该承认世界各种文明就是平等得、共通得。

于就是,中国人就将被迫接受一个事实:中国不再就是世界得中心。

第二讲儒家治国思想第一节儒家学说得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一、儒学得由来:最早得儒,就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得特殊阶层,她们穿戴殷商得古衣冠,习行殷商得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得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得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得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得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得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得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得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得历史发展得儒家。

二、儒家思想得演变历程:历史上得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得过程。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

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得不同及其受其她学派影响深浅得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得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得主流。

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得需要,而又有不同得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得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一)孔子一生(二)儒学经典体系:《六经》 :《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

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得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得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就是提倡“德治”、“仁政”与“王道”;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得“礼治”原则;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得“中庸”、“经权”、“常变”思想;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得历史哲学与社会理想。

五、儒家治国思想得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就是以人为本,与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六、儒家治国理念在具体运作时所遵循得主要方法:守经用权、律己宽人、道德感召等。

第二节儒家治国思想得理论基础一、人性论:儒家治国思想得哲学依据。

正因为认定人性本善或经改造可以变善,儒家才主张在治国中坚持以道德教化民众,推行以德治国得基本方针;正因为肯定圣贤之性高于百姓之性,其具备有自然向善得本能,儒家才强调在治国上统治者应率先做到以身作则,正己然后正人。

正因为瞧到人之性善有一个必要得转化过程,需要有一个外力推动或控制得环节,儒家才提倡在治国上要突出仁义引导与礼乐规范得作用,在必要得时候甚至应该运用刑罚作为辅助得手段;正因为承认“人皆可为尧舜”可能性得存在,儒家才认为在治国中应该体现“民胞物与”得精神,以与谐协调得方式化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得对立,从而达到实施柔性有序智力得目得。

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儒家人性思想对于其治国学说建树与施行得意义之所在。

二、民本论:儒家治国思想得核心价值。

民本论就是关于君民关系得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就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儒家民本观对于其治国思想得建构具有重要得指导规范意义。

这就就是按照“以民为本”得原则,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得人文关怀精神,治国目标得设定与治理方法得应用,都必须考虑到民众得具体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与得统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酿成冲突,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利之间寻找到一个适当得平衡点。

“德治”作为治国得最高纲领,以“仁政”作为治国得最佳模式,也就成为了儒家治国思想得必要之义与主导倾向了。

与此同时,儒家民本观得本质属性,又决定了其治国思想毕竟就是实行专制统治得重要工具,就是替民做主而不就是由民做主。

因此,儒家治国思想不能不包含大量等级纲常、上下尊卑得“礼治”内容,强调封建统治得天然合理性与合法性,把治国管理得终极目得设定为维护封建纲常名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制统治功能这一点上。

三、中庸观:儒家治国思想得思维方法。

以“用中适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为基调得“中庸”理论,就是儒家哲学得最高命题,也就是儒家学说得基本方法论。

其指导意义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治国原则得制定与管治方法得施行,必须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节。

第二,治国思维得选择与管治艺术得运用,必须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

第三,治国目标得确立与管治境界得追求,必须做到谦益节制,兼容并蓄。

四、经权说:儒家治国思想得运用机制。

“经”、“权”关系问题,其实质性得内涵,便就是体现为如何正确地处理政治上得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得关系。

其对于儒家治国思想得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深刻得意义。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受“经”“权”观原则得指导与规范,儒家治国思想确定了一系列基本宗旨,同时,也不排斥“权”得合理性与必要性。

第二,受“经”“权”观原则得指导与规范,儒家治国思想遂有了使自己与时推迁、不断更化得理据与动力。

第三节儒家治国思想得逻辑体系与基本内容一、德治:儒家治国得指导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