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明代卷

合集下载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唐代卷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唐代卷

封之礼云毕,然后定疆理之制,议山河之赏,未为晚焉。《易》称:“天地盈虚,与时
消息,况于人乎”?
谏伐高丽表
房玄龄
主题:国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暨。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
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无过突厥。遂能坐运神策,不
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戟行间。其后延陀鸱张,寻就夷灭,铁
唐代
请革隋制疏
傅奕
主题:变革
傅奕(555-639),相州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唐初学者,武德中曾任太史令,
精通天文历数,著作有《老子注》、《老子音义》。
作者上奏请求革除隋朝旧制,系因他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就曾担任汉王杨谅仪曹,
是隋朝老臣,熟悉隋制。故而他在奏书中要求改订法令,重新修订官制等都是有的放
必听,肤受之诉斯绝。好生之德,禁障塞于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于屠肆。凫鹤荷
稻粱之惠,犬马蒙受帷盖之恩。降尊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征之枢,哭战亡之卒,则
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情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于庶狱。臣心识昏愦,
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微臣深为陛下
惜之重之,爱之宝之。
无复藩王之援。不悟望夷之衅,未堪羿、浞之灾;高贵之殃,宁异申、缯之酷,此乃
钦明昏乱,自革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兴废。且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
化为仇敌。家殊俗,国异政,强陵弱,众暴寡,疆场彼此,干戈侵伐。狐骀之役,女
子尽髟;崤陵之师,只轮不反。斯盖略举一隅,其余不可胜数。陆士衡方规规然云:“嗣
《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

所有有关明朝的史书包括正史野史…

所有有关明朝的史书包括正史野史…

所有有关明朝的史书包括正史野史…
关于明朝历史的古籍主要有:
1、《明史》:正宗二十四史之一,由清朝编撰的官方明代正史。

2、《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国榷》: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历时30余年编撰的明朝编年体史书。

因忠于史实,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成为禁书
4、《明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明史,成书在《明史》之前,因册数少(4册),最便阅读。

5、《明通鉴》:编年体正史,有考异。

6、《明会典》:官修之政书,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书为必读。

7、《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则为南明史料中最为详备者。

8、《国朝典汇》为崇祯年间编订,明代人研究本朝历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为禁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

9、《弇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书,是《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当代主要著作有:
1、《明史》(2册)汤纲,南炳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明史》
3、《晚明史》(2册)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导语: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了解了明朝,你就理解了中国。

下面是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欢迎阅读。

1,《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吴晗著,这是明史研究开创性人物吴晗的代表作。

人民社本还是繁体字,大家看起来可能吃力一些,好像百花文艺社有简体字本。

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方针对明朝后来的历史影响非常大。

甚至可以说,他治国的一些理念至今都有影响。

了解明朝,此书不可不看。

(吴晗还有《明史简述》,比较薄的一册,是演讲稿成书,很容易读,对明朝的大致轮廓和特色介绍得比较通俗,值得一观。

) 2,《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史学家黎东方著,上海人民社本。

民国时期,黎东方在大后方讲三国,据说是万人空巷,跟现在易中天品三国,有得一比。

黎著特色是一节一节讲明代人物和事件,很细,不时也有新的发现,带有演讲的口语色彩。

值得收藏。

(上海人民社以黎著为基础,推出了整套中国史“细说系列”,都不错。

)3,《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年轻学者许文继和陈时龙合著。

此书以《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推出,细致描绘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对他们的性情、事功都有所发明。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之前,注意到正说历史系列,曾写过一篇书评。

我联系他,他表示,《正说明朝十六帝》比《正说清朝十二帝》要写得好。

我想原因不难解释,因为这本书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而《十二帝》是从讲稿综合编辑而成。

欲了解明朝各个特性不同的皇帝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正说明朝十六帝》不可不读。

4,《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当年明月著。

今年3月天涯网站贴出这个系列时,我就读了一些,感觉写得很灵动,有气势。

后来又闹起了纠纷,直到出书,整个过程俨然水到渠成,不能不叹服草根历史的崛起之迅速。

对于菜鸟级来说,这是一本最好读的明史。

治国古鉴(3)

治国古鉴(3)

治国古鉴 04欲闻善言须用诤臣不明尔德,时天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诗・大雅・荡》你的本性昏愦糊涂,是身边左右没有贤明的人。

你的本性昏愦糊涂,因而没有好的三公卿士辅佐。

明:完美。

尔:你。

时:是。

背:背后。

侧:两侧。

陪:陪臣。

卿:公卿,大臣。

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

《荀子・臣道》敢于向君主直言进谏的人,敢于为了正义而与君主据理力争的人,能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的人,敢于冒着危险,帮助君主矫正过失的人,这些都是国家真正的忠臣,是国君的至宝,明智的君主尊敬厚待这些人,而昏庸的君主却认为他们是祸害。

谏、争、辅、拂之人:指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的四种忠臣。

拂(bì):矫正。

暗:昏暗。

惑:糊涂,昏庸。

贼:害。

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

《荀子・臣道》正义之臣受到任用,那么朝廷就不会偏邪不正;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受到信任,那么君主的过错就不会延续很久。

颇:偏邪不正。

谏、争、辅、拂之人:指坚持原则的四种忠臣。

不远:不会延续很久,此处指错误能及时得到纠正。

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

《荀子・子道》古时有万乘车马的大诸侯国如果有敢于谏诤的直臣四人。

它的领土就不会减少;有千乘车马的国家有敢于谏诤的直臣三人,它的国家就不会有危险。

说明有敢于说话的直士是国家安全和强大的重要保证。

乘(shèng):古代兵车四马拉一车叫乘。

争:同“诤”,规劝,批评。

封疆:疆界,领土。

削:减少。

贤主所贵莫如士。

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

言直则枉者见矣。

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

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贤主所崇敬的莫过于贤士。

之所以崇敬贤士,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

言谈正直则邪曲就显现出来了。

君主的通病,在于既想知道邪曲的情况,却又厌恶正直之言。

这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至呢?枉:邪曲。

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 荐书 -回复

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 荐书 -回复

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荐书-回复[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荐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丰富多彩的时期,它以其独特的王朝国家之路而闻名于世。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并推荐一本相关的著作,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可以说是一条由辛勤努力、改革创新和强化统治而铺就的道路。

在这一方面,我强烈推荐王阳明的著作《阳明心学》,因为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明代王朝的治理之道。

首先,明代通过进行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不断巩固并强化了王朝的统治。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探讨了人心的作用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这与明代实行的“社会道德重于法令”的治理理念相呼应。

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也与明代创设的国家考试制度以及倡导官员贤良归政的政策相契合。

阅读《阳明心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明代王朝统治的核心思想和实践。

其次,明代秉持“重文治、宽儒学”的理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贤能之士。

明代的教育制度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结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更加强调以德治国。

通过阅读《阳明心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教育体系的运作机制,并对王朝国家之路的发展做出深入的思考。

此外,明代还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如明代实行的“海禁”政策和推行的军事装备、农田水利等方面的改革。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力量的增强。

通过阅读《阳明心学》,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王朝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努力,并欣赏到他们在追求国家繁荣的道路上的智慧和勇气。

最后,明代还以其多元和开放的文化氛围而闻名于世。

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明代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思潮,如动画、小说、文学、戏剧等。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对明代王朝的国家形象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阳明心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时期的文化状况,并理解其在王朝国家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是一本精彩而深入的著作,通过它,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明代王朝国家之路。

世上唯一!明朝“状元卷”全文与翻译

世上唯一!明朝“状元卷”全文与翻译

世上唯一!明朝“状元卷”全文与翻译赵秉忠,明末状元、政治人物作者简介:赵秉忠(1573年—1626年),官至礼部尚书。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

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

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

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译:臣听说帝王统治国家,必须有经营管理的实政,而后才可管束臣民,综合处理纷繁的政务,才能实现和乐升平的社会。

必须有宣导践行的实心,而后才可鞭策百官,振作整肃种种事务,才能建成昌盛兴隆的国家。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译:什么是实政?就是要确立社会规范,整饬法律制度。

将它们悬挂到宫门高阙外面,加载法令条文当中,先颁布于朝廷殿堂,再散发至各级官府,一直到达各个地区和海疆边隅。

整顿梳理,无论巨细,完备详尽,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

什么是实心?就是杜绝懒惰懈怠,激励精明强干,从细节小事做起,发自内心深处,由朝廷帝王开始,再风行于京畿邦域,一直灌输到边疆角落。

使之潜移默化深入内心。

令这种精神志向无不畅达,以至于沦肌浃髓的程度而毫无阻塞。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

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

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1.明代中书省制度始末先是,太祖①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②。

甲辰③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④,命百官礼仪俱尚左⑤,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⑥,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

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⑦。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解读】《明史》是清代官修的纪传体明代史书,文字洗练,叙事严谨,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这条资料主要介绍了明代中书省的设立与撤销,中书省丞相及以下官职的具体设置。

在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就参照元朝政权结构设立了中书省。

左、右丞相为中书省最高长官,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左右司、郎中等中下级属员。

中书省统领各部,丞相位尊权重。

洪武九年(1376),取消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之职。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及各级僚属也相应取消,仅存中书舍人。

从这条资料中,可以看出:①明初设中书省,立丞相,是对元朝制度的沿袭。

沿袭前朝制度往往出于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稳定,便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②中书省纲领百司,权力太大,被废是必然的结果。

【注释】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

②正一品:明代官员分成十九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十八级,最后还有一个“未入流”,正一品为最高品级。

③甲辰:1364年。

④吴元年:1367年。

1364年正月元旦,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吴王位,以1367年为吴元年。

⑤命百官礼仪俱尚左:尚左,即以左为尊,左官居上。

唐宋尚左,元代尚右,因此,朱元璋先是按照元的习惯,以右为尊,李善长为右相国,后来又回到唐宋传统,以左为尊,李善长遂为左相国,始终居于徐达之上。

【历史书单】五本最权威的明朝历史书

【历史书单】五本最权威的明朝历史书

【历史书单】五本最权威的明朝历史书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关于明朝历史书不知道小伙伴们都看了哪几本?今天藏书馆APP为大家推荐五本最权威的明朝历史书,对明朝感兴趣的不妨看看。

一、《明实录》《明实录》是明代官员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书中记载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熙宗朱由校250年间的大量信息。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明史的基本史书之一。

《明实录》共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是有明一代中国史料的集大成者。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集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进行记录企业各个社会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发展而成。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思宗崇祯朝、安宗弘光朝、绍宗隆武朝、昭宗永历朝因战乱无实录。

二、《明史》《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就是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其中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通过一部中国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对于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在二十四史中,“明朝历史”以其精确的汇编、准确的材料、稳定的叙述和简洁的文字而受到历史学家的称赞。

这反映了编辑对史料的考证、史料的运用、对历史事件的把握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进行连载人文主义社科发展历史文化作品,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曾为中国广东顺德海关管理公务员,2018年5月24日出任公司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综合分析处处长。

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研究首次公开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企业发行,一共7本。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三百年的明代故事。

《权谋残卷》 明张居正

《权谋残卷》  明张居正

筹谋卷二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译文: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谋图的是自身的私利。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国家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这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远,所谋求的目标宏大。正因为志向的远大,才能够顺应天意民心。
避祸卷五
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柔克刚,而弱胜强。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怀利器者危。
自爱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度势卷六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用人卷三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者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有国者宜详审之。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尽忠事上,虽谗犹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隋代卷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隋代卷

隋代卷请并省郡县表杨尚希主题:国策杨尚希(534-590),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人。

西魏时,为国子监博士。

北周时,历任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东京司宪中大夫,赐爵高都县侯。

杨尚希博学经义,影响很大。

隋初,任度支尚书,进爵为公。

其后历任河南道台兵部尚书,后又任礼部尚书,是为隋初显臣。

东晋后,南北两地,不断增设州郡县无度,以致冗官多,吏卒倍增,财政开支扩大,同时又使承缴赋税的人数减少,造成朝廷财政开支的困难。

再加上官多冗杂,俊才良吏难得,以致闲暇无能的官员滥竽充数,导致吏治腐败,为此他提出省官裁员,归并郡县,节支增收,以求改善财政,提高行政效率,净化官场风气。

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

清干良才,百分之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敢陈管见,伏听裁处。

自从秦王朝吞并天下,统一六国之后,废除了诸侯国,继而又设置了郡县制度。

到了汉朝和晋朝,国家的城邑建制多次修改。

我私下看到现在的郡县数量已比古代多了一倍多,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之大,竟然几个县一起设置,有的人户数量不满千户,也设置两个郡分担管辖,安排的官员僚属人数太多,以致支出的行政经费一天天增多,府吏衙卒人数居然超过了一倍,惟因官员冗杂,人数扩大,造成府库经费支出超额过多,然而所能征收的税赋却一年年地减少。

清明廉洁而又能干的优秀人才仅占百分之一,而官府的财政支出费用动辄几万,这些巨大的费用金钱又从何处寻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民少官多,就像十头羊去让九个人去牧养一样人浮于事。

琴弦音调没有校准,因而就存在改弦更张、重新调弦的必要性,可是琴上用胶粘牢固定的短柱,就已如同成语所说的“胶柱鼓瑟”,已缺乏重新调试音准的道理了。

现在需要朝廷去保存精干重要的官员,去除那些人浮于事的、滥竽充数的冗官,合并那些小的郡县,合成为大的郡县,那么,国家就不会缺少粮棉租税,再选拔推举任用贤良人才,也就容易了。

治国古鉴——精选推荐

治国古鉴——精选推荐

治国古鉴目录理政国政良否其责在上勤于学习掌握治道通晓历史善于借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上情下通下情上达博采众议政事公开纲举目自张本正末自理因地因时制宜分清轻重缓急稳定政策多办实事防患于未然治祸于未乱重民重民爱民利民安民富民教民惜民之力察民之性恤民之苦得民之心取民之信法治国之权衡世之准绳国情民情立法之凭法一律恒条简令明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以权侵法国家必乱法弛刑轻国家不宁国法面前人人平等良法之行须有良吏礼法并行先教后诛执法慎重量刑得当廉政清正谦廉明为政之本腐败之源在于谋私上贪则下赃上廉则下洁崇尚俭朴反对奢华慎于小事防微杜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治外先治内正人先正己倡廉对上严惩贪先治官纳言纳谏者昌拒谏者亡忠言利于行谀言害于政上有旨君下无直言欲闻善言须用诤臣匡上之过下属之责不因人受谏不以人废言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听言能察闻过能改既须敢谏又须善谏决策预测在先决策在后比较利弊大小权衡得失轻重应有远见卓识勿为近利所溺力戒主观防止片面须有独立见解不为俗议左右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利用条件量力而行留有余地掌握主动勿失良机灵活多变出奇制胜深思熟虑足智多谋慎谋于未举事之前小心周密慎始慎终协调上下相知同心戮力以正率下为人楷模忠心事上尽职尽责和而不苟匡救其恶职责明确密切配合精官简政去冗除弊务本领导并非全能万勿事必躬亲任百官之智用众人之力劳于论人逸于治事职责百分工上下不相侵操其要于上分其详于下人才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得贤则治失贤则乱失贤极易得贤甚难选贤任能君臣之责何世无才患在不识谦恭待士以礼招贤培养人才百年大计考核考核选拔治乱之司以才为资以德为帅循名责实由表及里动静结合全面考察不取虚名注重实绩以事察人试而后用唯贤知贤以能选能广咨博选不恃己见用人用人有木务得其道世无完人勿求其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任人唯贤不避亲仇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因材分职量能授官用人不疑以诚待下厚爵重禄有职有权恩威并用宽严相济赏罚赏罚严明国家大治奖惩并用相辅相成赏必当功罚必当罪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赏有常法罚有准绳不以喜赏不以怒罚奖赏宜厚惩罚宜严赏不失信罚不逾时教育在先惩戒在后黜奸奸人得势国之不幸宠佞必败任奸必亡朋党不去国不可理善于察奸谨防受骗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惩奸黜佞除恶务尽权威冶国安邦必有权威政出多门其国必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以德服人以能取威变革兴利除弊变法图强治政非只一道利国不必法古政随时移制随俗变变革必遭非议贵在坚定不移修身身之不治焉能治国为国为民至公至正量能取禄不逐名位戒骄防矜守之以谦控制嗜欲节制享乐警惕谄媚毋听谗言敢于认错勇于改过为堪重任从严律己国政良否其责在上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大明书文言文翻译

大明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洪武元年,太祖即位,国号大明,都南京。

诏告天下,革故鼎新,天下归心。

乃命刘基、宋濂等,修撰《大明书》。

译文:洪武元年,太祖登基,国号大明,定都南京。

下诏全国,革除旧制,开创新纪元,天下人心归附。

于是任命刘基、宋濂等人,编纂《大明书》。

原文:永乐十八年,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宋濂等,增修《大明书》。

译文:永乐十八年,成祖迁都北京,任命姚广孝、宋濂等人,增补修订《大明书》。

原文:宣德十年,英宗即位,召集群臣,议修《大明书》。

时李时中、杨士奇等,皆以直言进谏,乃命修《大明书》。

译文:宣德十年,英宗登基,召集群臣商议修订《大明书》。

当时李时中、杨士奇等人均以直言进谏,于是下令修订《大明书》。

原文: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景泰帝即位。

景泰帝命杨士奇、李时中等,续修《大明书》。

译文: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景泰帝登基。

景泰帝任命杨士奇、李时中等,继续修订《大明书》。

原文:天顺元年,宪宗即位,诏修《大明书》。

时李东阳、杨廷和等,皆以直言进谏,乃命修《大明书》。

译文:天顺元年,宪宗登基,下诏修订《大明书》。

当时李东阳、杨廷和等人均以直言进谏,于是下令修订《大明书》。

原文:嘉靖四年,世宗即位,诏修《大明书》。

时严嵩、徐阶等,皆以直言进谏,乃命修《大明书》。

译文:嘉靖四年,世宗登基,下诏修订《大明书》。

当时严嵩、徐阶等人均以直言进谏,于是下令修订《大明书》。

大明书,编纂历时数百年,贯穿十六朝,内容丰富,史料详实。

其中记载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等各色人物,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读之,使人感慨万千,深知古之兴衰,鉴今之得失。

译文:《大明书》编纂历经数百年,贯穿十六朝,内容丰富,史料详实。

其中记载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等各色人物,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阅读之余,使人感慨万分,深知古之兴衰,以鉴今之得失。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南宋卷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南宋卷
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月粮食不足之忧。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陕、洛,而在寨卒伍,有饥饿闪走,故臣急还,不遂前功。致使贼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屠杀,皆臣之罪。今日惟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尊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
臣揣敌情,所以立刘豫于河南,而付之齐、秦之地,盖欲荼毒中原生灵,以中国而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养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臣不及此时,禀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谋,使刘豫父子隔绝,五路叛将,还归两河,故地渐复,则金贼诡计日生,它时浸益难图。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则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则刘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京东诸郡,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亦可便下。臣然后分兵睿、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断可成擒。如此,则金贼有破灭之理,为陛下社稷长久无穷之计,实在此举。假令汝、颍、陈、蔡,坚壁清野,商於、虢略,分屯要害,进或无粮可因,攻或难于馈运,臣须敛兵,还保上流。贼定追袭而南,臣俟其来,当率诸将,或挫其锐,或待其疲。贼利速战,不得所欲,势必复还,臣当设伏,邀其归路,小入则小胜,大入则大胜,然后徐谋再举。设若贼见上流进兵,并力来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长驱捣其巢穴。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殚,纵今年未尽平殄,来岁必得所欲,亦不过二、三年间,可以尽复故地。陛下还归旧京,或进都襄阳、关中,惟陛下所择也。
臣联天下之事,为于可为之时,则成,为于不可为之时则败。成败之机,间不容遂。是以古人有“时哉不可失”之语。恭惟陛下继离之照,法乾之刚,故见几而作,炳果断,而罔后艰,成败之几,不出昭回之鉴。臣复何言?臣诚心,祗思徇国,久荷眷遇,臣非木石,能不自如?然臣每见事有当行,请之必力,言既拙直,势甚孤危。愿陛下察臣之衷,力赐保祐,使全骸骨,以尽余年。臣之悃诚,言不尽意。选自《忠简集》卷1

官讳经 便宜十六册 官箴

官讳经 便宜十六册 官箴

官讳经[王阳明]情讳篇:情显机现也,情隐人秘也。

逢凶不怒,遭忌勿怨。

困用小人,顺恕君子。

理不压众,勇非无忌。

懦者改志,智者改策也。

言讳篇:言不可尽善,善不可尽言。

奸意莫从,上心必察。

人恶者难辨,人敬者勿表。

真言求功,虚言求幸。

诚不容欺,才不及历矣。

行讳篇:寄上有终也,疑下有毁也。

德非力取,名由难得。

卑者勿傲,谋者不谗。

掩行避灾,律行防祸。

敌小害大,智深险少矣。

事讳篇:除弊难为也,奉上必醒也。

忠不保身,功不保权。

刚不致胜,柔不致败。

畏苦者不贵,享乐者非福。

众望莫负,仁心长存焉。

荣讳篇:悖法失荣焉,忘恩失本焉。

智者分忧,善者救民。

不以荣喜,莫以权骄。

君子荣而不富,小人贵而不寿。

与愚不辨,与强不责也。

辱讳篇:自辱堪生也,人辱堪忍也。

少智者辱,多思者善。

用奸害己,信人生乱。

人贱求贵,事变求节。

君子无畏,明者罢争哉。

进讳篇:士傲命蹇焉,力弱事艰焉。

下不言能,上不弃庸。

小人傍奸,智者使术。

慎行无阻,政昏不为。

改过人强,行苛人弱矣。

退讳篇:君子求退勿迟,智者位尊难安。

奸出忠退,权失祸至。

拒恶必坚,辅贤必明。

观人知患,识广知舍。

小人无退,善者无心矣。

便宜十六策【诸葛亮】【治国】治国之政,其犹治家。

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

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

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

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

【君臣】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

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

两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

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

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

君谋其政,臣谋其事。

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也。

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

是故,君南面向阳,着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

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

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

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

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上、中、下全三册)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上、中、下全三册)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上、中、下全三册)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

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宝贵财富。

推陈出新,“阐旧邦以辅新命”,
【总页数】1页(P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1
【相关文献】
1.论“V+上/下”结构中的“上”和“下” [J], 段业辉
2.“上”和“下”在“V+上/下+N”中的不对称及对称现象研究 [J], 商怡
3.超声引导下臂丛、肩胛上神经和锁骨上神经"三合一"阻滞在肩关节镜术中和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J], 谢晓阳; 叶肖
4.“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和V的类 [J], 张燕春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分册注释标点商榷(下) [J], 王伟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帝学卷七原文及译文

帝学卷七原文及译文

帝学卷七原文及译文《帝学》是明朝张居正为明神宗朱翊钧编写的一部政治教科书,共分为七卷。

该书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帝学》卷七的部分原文及译文:原文:夫治国家者,必先安百姓。

安百姓者,必先足衣食。

足衣食者,必先务农桑。

务农桑者,必先修水利。

修水利者,必先除盗贼。

除盗贼者,必先明法度。

明法度者,必先正人心。

正人心者,必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让百姓安定。

要让百姓安定,必须先让他们有足够的衣食。

要让他们有足够的衣食,必须先发展农业和养蚕业。

要发展农业和养蚕业,必须先修建水利工程。

要修建水利工程,必须先消除盗贼。

要消除盗贼,必须先明确法律制度。

要明确法律制度,必须先端正人心。

要端正人心,必须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故君子之道,修身为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所以君子的修养方法,以修身为基础。

修身之后才能使家庭和睦,家庭和睦之后才能使国家治理得好,国家治理得好之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应该以修身为基础。

如果根本出了问题,那么末节再怎么治理也是徒劳无功的;如果重视的地方反而被忽视,而忽视的地方却被过分重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就是知道根本的道理,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关于明朝高分书籍

关于明朝高分书籍

关于明朝高分书籍
明朝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书籍,以下是一些明朝高分书籍的例子:
1.《明史》:由明朝末年编纂而成,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该书系统地记载了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2.《万历十五年》:作者是明朝末年的官员阎宏,该书主要记述了万历皇帝的治理经验和政策,对研究明代政治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3.《明夷待访集》:作者是明朝末年的文学家杨慎,该书记录了明朝末年的政治、社会和军事混乱情况,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关切和反思。

4.《资治通鉴》:虽然《资治通鉴》涵盖了整个中国历史,但其中明朝的记载非常详细,是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5.《明遗民自述录》:该书是明末遗民自述的集合,记录了明朝灭亡后的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等情况,对于研究明末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些书籍涵盖了明朝历史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明朝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对于了解明朝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治国之策文言文

古代治国之策文言文

古代治国之策文言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黠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明朝总结的三国治国名言

明朝总结的三国治国名言

明朝总结的三国治国名言
1.治国无法则必乱。

清代大臣《明史》
2.明主治吏不治民。

汉王朝第7位天子
3.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够把百姓管理好。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

他主张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钳制人民。

他的“以法治国”的“法”体现的是国君的意志。

他的法治主张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但“以法治国”的提法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用人民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法制。

4.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5.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7.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8.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

1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使守令知所重。使守令知所务,莫先于使风宪知所重。使风宪知所重,莫先于朝廷知所尚。则必以簿书、期会、狱讼、钱谷之不报为可恕,而世俗流失败坏不可不问,而后正风俗之道得矣。风俗即正,天下其有不治者乎?古之为郡县守令,为民之师帅,则以正率下,以善导民,使化成俗美者也。征赋、期会、狱讼、簿书,固其职也。今之守令,以户口、钱粮、簿书、狱讼为急务,至于农桑、学校,王政之本,乃视为虚文。而置之不问,将何以教养黎民哉。
守令亲民之官,风宪亲临守令之官,未知所务如此,所以求善治而卒未能也。《王制》论乡秀士升于司徒,曰选士;司徒论其秀士而升于太学,曰俊士;大乐正又论造士之秀升诸于司马,曰进士;司马辩论官材,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其考之详如此,成周得人为盛。今使天下郡邑生员考于礼部,升于太学,使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而上法成周之制矣!然而郡邑生员升于太学,或未数月,遽选入官者,间亦有之。臣恐此辈未谙时政,未熟朝廷礼法,不能宣导德化,上乖国政,下困黎民。虽曰国家养育之仁,然世间奇才,罕有如颜回、耿龠、邓禹者,固可拘于常法,虽贾谊之才,汉朝以年少难任委之。开国以来,选举秀才,不为不多,选任名位,不为不重,自今数之,贤者宁有几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昔年所举之人,岂不深为痛惜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之道,臣尝读《大学》而知之矣!有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则平治天下之道实本于此。臣窃观之,天下凡有害于此者,亦颇知其略矣!恒产未制而贫富不均,赋敛未平而田多荒芜。此二者,生之乏本之害也。军卒有多余之丁,而惟务于工商;僧道有污杂之众,而失力于耕稼;民之务末者常胜,而务本者常负。此三者,生之未众之害也。养兵太多,而有徒食之军;冗食未汰,而有素餐之员。此二者,为之未疾之害也。官吏役民,或夺其时,或尽其力。此二者,为之未疾之害也。土地有可养之物而不养,民粟有可储之时而不储,民用有可省之费而不省。此三者,用之未舒之害也。
凡此,皆臣所谓求治太速之过也。选自《叶居升奏疏》卷2
资治策疏 王叔英 主题:治国
臣闻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寄以三事,曰:庶、富、教是也。为人君者,将欲遂民之庶,必先有以富之,既富之,然后可以教之。今天下之民,未甚庶,未能从上之教者,以富之之道有未至焉耳!
古者用民,岁不过三日,然役之必于农隙之时。后世事繁,故徭役浸多。唐太宗制租庸调之法,岁不过役民二十日,盖由其能省事故也,故其法至今称之。今天下有司役民无度,四时不息,由其不能省事故也。至于民稀州县,人丁应役不给,丁丁当差。男丁有故,役及妇人,奈何而民不穷困乎?盖由州县有应并省而不并省者,其民即稀,其役自繁。是以民稠州县,虽不尽其力,亦夺其时。民稀州县,即夺其功,又夺其时。斯二者岂非有害于为之未疾者乎!
风纪之司,所以代朝廷宣导风化,访察善恶,条举纲目,约有万事,至于听讼谳狱,其一事耳。今专以狱讼为要务,以获胜多者为称职,以事绩少者为塌茸。一有不称,虽有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视为虚文末节而不暇举。若是谓之察恶亦近之矣,所谓宣导风化者安在哉!其始但知以去一赃吏,决一狱讼为治,而不知劝民成俗,使民迁善远罪,为治之大者也。此风宪未知所重之失也。
古者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是以斧斤以时入山林,而林木不可胜用。数罟不入夸池,而鱼鳖不可胜食。后世之民,困于徭役者多,故其入山林不能限之以时。急于近利者众,故其入夸池多以数罟。由是材木不给,鱼鳖不充,此所谓土地有可养之物而不养者也。古者三年耕而有一年之储,九年耕而有三年之积,故虽有水旱之灾,而民无菜色。后世赋重役多,故民无余储。然汉宣帝时,以岁数丰,谷贱,农人少利,因置常平仓,令谷贱则增价而籴,以利农。谷贵则减价而粜,以利民。至隋唐皆有义仓,于收获之后,劝农出粟,以防饥馑。皆良地也。今皆未行,或有水旱之灾,何以备之?此所谓民粟有可蓄之时而不蓄者也。
古者制民之法,以农为本,故常厚之;以商贾为末,故常抑之。后世抑末之法犹存,而厚本之法每病于费广食众,不能行之,故为商贾者益多。然商贾获利即厚,则财货有余,农民往往衣食不给,反称贷于商贾。况又有工艺之家,男女或尽弃耕织不务,而施奇技淫巧为服用之物,以渔厚利,徒多费工力,而无益于实用。农人竭一家之力者,或不足以当其一夫之获;积一岁之收者,或不足以侔其一旦之售。由是务末者恒有余,而务本者恒不足。斯三者岂非有害于生之未众者乎!
以农桑言之,方春,州县下一文贴,里中回申文状而已。守令未尝亲点视种莳,次第旱潦预备之具也。以学校言之,廪膳生员,国家资之以取人才之地也。今各处师生缺员者多,纵使具员,守令亦鲜有礼让之实。作其成器者,朝廷切切以社学为重,教民之急务,故屡行取勘师生姓名,所习课业,如是之详。今之社学,当镇城郭,或但置门牌,远村僻处,则又具其名耳。守令亦未以教养为己任,徒具文案,以备照刷而已。及至宪司分部按临,亦但循习故常,依纸上照恻,亦未尝差一人巡行点视。兴废之实,上下视为虚文,如此,小民不知孝悌忠信为何物。争斗之俗成,奸诈之风炽,而礼义廉耻扫地矣,此守令未知所务之失也。
古者田皆在官,故什一之税,通乎天下,而赋敛以平。后世田有官民之分,税有轻重之异。官即事繁,而需民者多,故田之系于民者,其赋不得不重。惟系于官者,其赋轻。而亦有过于重者。官民之田,肥瘠不等,则赋税有差。然或造籍徇私,以肥为瘠,赋当轻而反重者,往往有之。若夫官田之赋,虽比之民田为重,而未必重于富民之租。然输之官仓,道路即遥,劳费不少。收纳之际,其弊更多,故亦或有甚于输富民之租者。由是官民之田,其实有可输富民之余,而又有可酬其力者,民然后可得而耕。其不然者,则民不可得而耕矣!此赋敛未平之害,是以田多荒芜也。斯二者岂非有害于生之之本乎?
古者兵出于农,则兵固自耕而食者也。今为兵者,即不耕而食于农者多。而又多余丁,不为商,则为工,是亦不耕而食于农者。人之务末者众,而务本者寡,实由乎此。此军率有多余之丁,可以裁减归农而未裁减之故也。古之为民者四:曰士农工商而已。后世益之以僧道,而为民者六,故务农者益寡。况二氏之教,本以清净无为为宗,而后世为其徒者,多由避徭役而托于此,又倚其教能使人尊奉,有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之利,由是为之者众。往往食肉饮酒,华衣美食,肆欲营利,无异于污民。是则于其本教即忍违之,况可律之以圣人之教乎?其人可耕稼而不耕稼,乃托佛老以为生,无补于世道,而有败于风俗。愚民不知彼之身已获罪难免,犹谓人之事彼者,足以获福,且辍己之衣食以奉之,且惑世诬民甚矣!昔唐高祖尝议除之,正以人之坐食者众,而资食者少,实由是此。此僧道有汗杂之众,可以省除助农而未省除之故也。
臣请得而详言之。古者井田之制,一夫受田百亩,故民生业均一。后世井田即废,故民业不均。至于后魏有均田之法,北齐有永业之制,唐有口分世业之田。虽非先王之道,然亦庶几使民有恒产者。自唐以后,恒产之制不行,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田可耕,故往往租耕富民之田,亦输其收之半。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此恒产未制之害也。是以贫富不均也!
万言书.求治太速 叶伯巨 主题:治国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有三:曰分封太侈也,曰用刑太繁也,曰求治太速也。......
昔者,周自文武至于成康而后教化大行。汉自高帝至于文景,而后号称富庶。文王、武王、高帝之才,非不能使教化行,以致富庶也。盖天下之治乱,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皆非一朝一夕之故。政治之道,固不可骤至。今国家即纪元九年,于兹偃兵息民,天下大定,纲纪大正,法令修行,亦可谓安矣。而皇上切切以民俗浇漓,人不知惧,法出而好生,令下而诈起。故朝诛而暮犯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而不能相安者,甚不称主上求治之心也。
古者天子六军,诸侯用兵不过三军。近世宋太祖定天下,精兵不过二十万,十万屯京师,十万屯外郡。今京师之兵已十万,而在外郡者不知其己。以此推之,今之兵过多,而有徒食者可知矣!天下赋敛之难平,储蓄之未丰,实由于此。昔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人。后世事渐繁密,故官亦渐增。然唐太宗省内外之官,定制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之贤,足矣”!今内外大小之官,数以万计。以此推之,今之官有冗员而多素餐者,亦可知矣!天下赋敛之难平,储蓄之难丰,亦由于此。斯二者,岂非有害于食之未寡者乎!
明代
治水议 宋濂 主题:治水
比岁河决不治,上深忧之。既遣平章政事嵬名,御史中丞李某、礼部尚书泰不花,沈两圭有邸及白马以祀,又置行都水监专治河事,而绩用未之著。乃下丞相会廷臣议,其言人人殊。濂则以为河源起自西北,去中国为甚远,甚势湍悍难制。非多为之委以杀其流,未可以力胜也。何也?河源自吐蕃朵甘思西鄙方七八十里,有泉百余泓若天之列宿然,曰火敦脑儿,译云“星宿海”也。自海之西,又汇为阿剌、脑儿二泽,又东流为赤宾河。而赤里出之水由西合,忽阑之水从南会也,里木之水,复至自东南,于是其流渐大,曰脱可尼,译云“黄河”也。河水东行,又岐为九派,曰孙斡,译云“九度”也,水尚清浅可渡。又东约行五百里,始浸浑浊,而其流益大。朵甘思东北鄙有大山,四时皆积雪,曰亦耳麻不莫剌,又曰腾乞里塔,译曰“昆仑”也。自九渡东行可三千里,乃至昆仑之南。又东流过阔哈剌别里赤与纳邻哈剌河合,又合乞儿、马出二水,乃折流转西至昆仑北。既复折而东北流至贵德州,其地名必赤里。自昆仑至此不啻三千里之远。又约行三百里至积石,从积石上距星宿海盖六千七百有余里矣。其来也既远,其注也必怒,故神禹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孟津,洛讷,至于大丕。大丕而下,酾为二渠,载之高地,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趋竭石入于勃海。然自禹之后无水患者七百七十余年,此无他河之流,分而其势自平也。周定王时,河徙令砾,始改其故道,九河之迹渐致湮塞。至汉文时决酸枣,东溃金堤。孝武时决刳子东南注矩野,通于淮泗,泛郡十六,害及梁楚。此无他河之流,不分而其势益横也,逮乎宣房之筑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其后又疏为屯氏诸河。河且入于千乘间,德棣之河,复播为八,而八十年又无水患矣。及成帝时屯氏河塞,又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衮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由是而观,则河之分、不分其利害昭然又可睹已。自汉至唐,平决不常,难以悉议。至于宋时,河又南决。南渡之后,遂由彭城合汴泗东南以入淮。而向之故道又失矣。夫以数千里湍悍难制之河,而欲使一淮以疏其怒势,万万无此理也。方今河破金堤,输曹郓地几千里,悉为巨浸。民生垫溺,比古为尤甚,莫若浚入旧淮河,使其水南流复于故道,然后导入新济河,分其半水,使之北流以杀其力,则河之患可平矣。譬犹百人为一队,则其力全,莫敢与争锋。若以百分而为十,则顿损,又以十各分为一,则全屈矣。治河之要,孰逾于此。然而开辟之初,洪水泛滥于天下,禹出而治之,水始由地中行耳,盖财成天地之化,必资人功而后就。惑者不知,遂以河决归于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此迂儒之曲说,最能偾事者也。濂窃愤之,因备著河源以示河势之深且远,不分其流,决不可治者如此。倘有以闻于上,则河之患庶几其有瘳乎。然此非濂一人之言也,天下之公言也。选自《宋学士文集》卷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