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的治国方略

合集下载

道家治国名言

道家治国名言

道家治国名言道家的哲学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和因势利导。

以下是一些反映道家治国理念的名言: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又说为《老子》),意指在治理国家时应遵循公正无私的原则,而在用兵作战时可以灵活运用策略;最高的境界是以不扰民、不生事的方式治理国家,让民众能够自我管理和安居乐业。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道家主张统治者应当“无为”,即不过分干预百姓生活,通过自身行为的规范与内心的清静,引导人民自然而然地归于正直、富裕和质朴。

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高明的领导者是那种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却能安定和谐生活的君主,体现了道家对于理想统治者的描述——不强加意志,而是顺应事物本然的状态。

4.“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明智的统治者处理政事应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而非繁复的律令来教育民众。

5.“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强调了国家这个“神器”不是靠强力或者过度操控能够治理好的,强行去做反而会失败,紧紧抓住权力不放则会失去它。

6.“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第六十章这句名言比喻治理大的国家应该像烹调小鱼一样小心翼翼,不宜多翻动,寓意着治理国家需要谨慎小心,避免过多干预和频繁更张政策。

7.“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领导者通过自身的无为、好静、无事和无欲,来引导民众自然地归于和谐、公正、富裕和质朴的状态。

8.“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高尚的德行表现为无为而治,不刻意去做什么,而是顺应自然法则行事;而较低层次的德行则表现为有所作为,但这种作为往往带有个人意志和意图。

道家的治国文言文翻译

道家的治国文言文翻译

夫道家治国,其道深远,非同寻常。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以道德为根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

是以,道家治国之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顺乎自然,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其道,人君治国,亦当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非指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违背自然规律。

人君若能顺应天时地利,不强求,不干预,则天下自安。

二、道德为本,仁爱为怀道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治国之本。

人君应以道德修身,以仁爱待人,以公正治天下。

道德高尚,则国家昌盛;道德沦丧,则国家衰败。

是以,人君当以道德为镜,自省其身,以德化民。

三、以民为本,民为邦本道家主张以民为本,民为邦本。

人君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关注民生,解决民困。

治国之道,在于让民众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人君若能以民为本,则国家必强盛。

四、和为贵,和而不同道家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

人君治国,应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共处。

和为贵,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君若能实现和为贵,则国家将长治久安。

五、节俭为本,清廉为政道家主张节俭为本,清廉为政。

人君应以节俭为本,不奢侈,不浪费,以清廉为政,不贪污,不徇私。

节俭清廉,则国家财富充裕,民生幸福。

六、无为而教,以德育人道家认为,教育应以无为为原则,以德育人为根本。

人君应重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德育民。

教育之道,在于启迪民智,引导民行,使民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成为有用之才。

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人君治国,应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善于应变。

以柔克刚,不仅指军事上的以弱胜强,更指政治上的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总之,道家治国之道,以道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

人君若能遵循此道,则国家必强盛,民生必幸福。

然而,治国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成就伟业。

愿人君以此为鉴,励精图治,造福百姓。

道教的核心理念与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教的核心理念与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教的核心理念与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教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宗教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以“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修身、家庭的和谐、社会的治理以及天下安宁。

本文将深入探讨道教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实践方法,阐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道教的核心理念1.1 道与自然和谐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与本质。

通过“顺道而行”,个体才能与自然相互融合,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1.2 修身与道德观念修身是道教核心理念的基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道教倡导“无为而治”,通过个体的修炼实现自我完善与提升。

在修身过程中,个体被教导要具备高尚的道德观念,以善待他人、谦和待人为准则。

1.3 家庭和谐与修持道教注重家庭和谐与修持,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和解与宽容。

通过修持,个体能够在尘世中感受到神圣的存在,并将其延伸至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1.4 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道教强调治国平天下,提出“无为而治”的治理观念。

它主张国家的治理应符合自然法则与人心理念,在尊重个体自主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道教的实践方法2.1 内功修炼内功修炼是道教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冥想、打坐、炼丹等方式,实现身体与精神的净化与提升。

内功修炼旨在培养个体的自我觉察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困扰。

2.2 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道教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与践行道德准则,个体能够修补心灵上的缺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2.3 仪式与祭祀道教的实践活动中,仪式与祭祀占据重要地位。

仪式与祭祀通过一系列的庆典、祷告等方式表达对神明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这不仅能够加强个体与神圣的联系,还能够激发个体内在的信仰与力量。

2.4 社会服务与慈善事业道教实践还包括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与慈善事业。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一、以“礼”为基础
1、看重仁义礼义:道家的治国理念主张实行仁义礼义,认为民本是仁者的根本,王本是义者的基础,礼义是文明治理的基本方式。

2、以尊敬礼为根本:要增强社会的文明礼节,对优秀的行为及其激励要表示尊敬,对失范的行为及其削弱要表示反对。

3、注重道德政治:要把建立治理社会的文明和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政治,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以“治”为基础
1、深入论证:要调动大众的思想积极性,对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论证,增强公众对政治治理的理解。

2、深刻理解:要理解真正的政治治理,包括完善法律机制,把人民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加强宗教信仰活动。

3、严格权制:要处理好治理政治和治理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改革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良好的权力制约制度,健全休灵政治体制。

三、以“泽”为基础
1、当仁不让:要以文明庄严的气质,当仁不让的治国百宝梯,维护传统政治价值观;
2、忍慈仁恣:要加强正确的治理思想,以忍慈仁恣的态度放宽思想审
查,增强公民参与权;
3、宽缓政治:要使硬拗的政治文化转变成宽缓的政治文化,加强法治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总而言之,道家的治国理念强调以礼以治以泽,强调仁义礼义、尊敬礼义和道德政治,强调论证深刻理解、严格权制和忍慈仁恣,以及强调当仁不让和宽缓政治,以促进更好的治理体制和政治文明,有助于推动社会继续进步。

道家的治国理念

道家的治国理念

道家的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一、流通礼俗
1、实行伦理:把注重伦理原则作为普遍适用的治国宗旨,推动道德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从而影响社会的根本发展。

2、实行仁政:以仁慈的态度去安抚民众的情绪,以仁慈的原则去衡量行为的合理性,以仁慈的方式去尊重和保护权力,这是道家礼俗的一种最高原则。

3、实行辩证法:任何问题都要从多方面来审视和综合考虑,并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因为只有在多角度的分析与综合视角之下,才能够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前因后果,以求能有力的、实际的治理国家。

二、等次法
1、根据职务权限:建立一种以职位权限等级次序的等次法,以应对整个国家的行政事务,并给民众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

2、设置有效考核:设置及时的考核机制,监督机构和官员,建立完善的有效考核,以便为国家带来最佳和最有利的结果。

3、建立联系: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团体,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以及各方面的组织单位,要努力建立紧密的联系,建立分工协作的框架,以共同担当治理国家的责任。

三、礼仪制度
1、实行厌恶武力:严格控制武力,向反对恐怖主义提供牢固制度和斗
争思路,让大家都学习和实践无暴力主义的原则,尊重个人的安全和
尊严。

2、实行礼法:严格按照礼法来管理社会,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各
种活动都能在法律框架内安全发展,保护合法权益,有效减少暴力犯
罪行为。

3、实行仁德之道:把“仁义”的精神实践到每一天的生活之中,以此来
提高思想道德素养,鼓励仁慈、克制、友善、宽容等仁慈的道德行为,创造宽容礼仪的温馨气氛。

论道家的治国方略

论道家的治国方略

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倡导的学说。

道家认为,治国应当以道义为基础,在经营国家的同时,也要注重国家的道德发展。

在道家看来,治国的方略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1.尊重天道,保持天下太平。

道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治国应当遵循天道,
从而保持天下的和平。

2.以仁治天下。

道家认为,仁是爱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治国的核心价值。

国家的领导人应
当以仁德来治理国家,让人民感受到爱和关怀。

3.尊重法制。

道家认为,法制是治国的基础,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保证国家的秩序
和稳定。

4.注重道德修养。

道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治国的根本,应当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道
德品质。

儒、法、道家治国方略浅析

儒、法、道家治国方略浅析

儒法道家治国方略浅析[摘要]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极其丰富,其演变脉络环环相连,从孔子“以德治国〞再到商鞅、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后又演变为汉武帝“以德、以法治国〞并重的思想。

唐朝以后统治者那么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

治国方略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

[关键词]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方略思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极其丰富,其演变脉络环环相连,从孔子“以德治国〞再到商鞅、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后又演变为汉武帝“以德、以法治国〞并重的思想。

唐朝以后统治者那么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

治国方略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

就治国方略的影响力而言,主要有儒家的“以德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以法治国〞。

当今中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是在借鉴古代治国思想的基层上提炼出来的。

一、儒家治国方略儒家治国方略是“以德以礼治国〞,主张以“仁爱〞作为德之核心,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重视人格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达社会有序稳定之目的。

〔一〕重仁政何为“仁〞?“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

何为“政〞?“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仁政就是统治者要以德待民,反对苛政,自己要以身作那么,先行仁德,这样才能到达治民安民之目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儒家政治思想表达出用“礼治〞对“德治〞进行标准,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

〞而治国那么必须“齐之以礼〞。

他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只有通过“礼治〞才能到达“德治〞的目的。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礼者,君之大柄也。

〞〔二〕重和谐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是以“和谐〞为最高目标。

“修身〞是追求身心的和谐,讲的是个人的身心和谐。

这是第一步,是为了能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是家庭和谐的途径。

先齐家,后治国。

道家思想治国还是儒家思想治国作文

道家思想治国还是儒家思想治国作文

道家思想治国还是儒家思想治国作文
道家思想治国。

你知道吗?道家思想治国就像是种树,得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不能乱砍乱伐。

国家也一样,得让老百姓自由发展,别老是干预。

无为而治,听起来好像啥都没做,其实呢,是一种大智慧。

道家说,领导者得像水一样,柔弱但又能包容万物。

这样治国,国家才会和谐,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

儒家思想治国。

儒家思想治国啊,就像是种花。

得用心去浇灌,用爱去呵护。

儒家认为,君主得是个道德模范,这样才能引导老百姓向善。

还有啊,得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社会有序。

别忘了教育,这可是
培养人才的摇篮。

儒家思想治国,就是让国家像花园一样,开满了
美丽的花朵。

两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其实,道家和儒家思想治国,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有时候,它
们还能碰撞出火花呢!就像水和火,看似不相容,但也能创造出美丽的彩虹。

道家注重和谐,儒家注重秩序,结合起来,不就是最好的治国之道吗?让老百姓既自由又有规矩,这不就是咱们想要的国家吗?
现代社会的启示。

虽然现在是现代社会了,但道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我们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不能老是干预他们的生活。

同时,也得有规矩,有制度,让社会有序发展。

最重要的是,君主或者领导者得是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啊,咱们在治国理政的时候,不妨多想想道家和儒家的智慧,看看怎么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让国家更加和谐、美好。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道家治国理政是一种独特的治理理念,强调以无为而治、仁政为本的原则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认为,国家治理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天道,不过分干预人事,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人民的选择和自由。

道家主张,国家领导人应当以仁政为本,善待民众,为民谋福利,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进步发展。

在道家治国理政的理念中,强调“无为而治”。

这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指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领导人应当放下私心私欲,不独断独行,而是倾听民意,遵循民意办事,以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人民,使得国家和谐发展。

道家认为,人为的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不稳定和混乱,真正的治国之道应当是顺应自然,尊重人民的选择。

道家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仁政”。

仁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为民谋利、造福民众。

领导人应当以仁德之心对待百姓,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深入了解人民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民生的政策措施。

只有真正关心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仁政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在道家的治国理政中,还强调了“公平正义”。

领导人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保护人民的权益,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

领导人要公正执法,打击腐败,促使社会秩序良好,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只有保障公平正义,才能使国家政通人和,实现长治久安。

在实践中,道家治国理政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落实。

首先是注重人才培养,选拔有德有能的人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保证国家治理水平和效率。

其次是推行善治政策,制定符合国情的合理政策,保护人民利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最后是提倡廉洁政府,反对腐败现象,构建廉洁、透明的政治生态。

总的来说,道家治国理政强调以无为而治、以仁政为本、以公平正义为准则,致力于建设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国家。

只有在这样的治理理念指导下,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民众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道家治国理政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今社会治理的重要借鉴。

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

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

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一个核心概念,尤其在《道德经》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这个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身,也被道家学派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治国方式。

简单而言,“无为而治”并非是不作为、放任自流,而是指在治国理政时,领导者应当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大的治理效果。

在个人生活中,追求无为而治即意味着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和谐、自在的境地。

一、无为而治的基本概念1.1 “无为”的含义“无为”是道家思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但并不是字面上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去违背自然法则、不去强行干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治”,意思是在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时,领导者应该尽量少做干预,不刻意干涉,让事物顺其自然发展。

在老子的眼中,理想的治理方式是让“道”自然流转,而不是通过过多的法律条文、指令和束缚来约束人民。

1.2 无为的核心思想“无为”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不追求过多的控制与改变。

在个人层面,它意味着不去干预自己内心的自然流动,让每个个体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在国家治理层面,它要求领导者不急功近利,不强行改变社会的自然进程,而是通过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二、无为而治的实践和哲学2.1 与“有为”的对比“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常常相对立。

传统的“有为而治”认为国家治理必须通过强力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军事力量等手段来维护秩序,强化中央集权。

相较之下,“无为而治”强调的是政府的轻柔管理,更多的是通过道德教育、制度约束以及人民的自觉来保持社会秩序。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个著名比喻:“天下之治,天下之治,治者,治者;其法而治者,正事也;其不自制,而治者,先治也。

”这意味着,过多的“有为”反而可能破坏社会的自然秩序。

通过“无为”,领导者才能让社会保持自然的运作状态。

2.2 治理中的无为“无为而治”要求治理者减少自己的干预,并把治理的重点放在优化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环境上,而非通过过度的行政干预和高压手段强行推进社会进步。

道家治国主张

道家治国主张

道家关于治国的主张,是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哲学思想,它影响着每一
代政治家学者。

尽管它也被认为是有缺点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用于指导政治实践。

下面将论述其中的四大重
要思想,即“虚无”、“仁政”、“变法”以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道家主张“虚无”,认为宇宙中没有一种政治实践是完美无缺的。

于此同时,实行“虚无”就意味着政治实践可以不断调整、变化,这样
才能应对变化的环境挑战。

此外,道家“仁政”认为治国国家需要首先
整体实施和平般的利民治理,以实现最大的共福。

其次,道家也认为变法是治国的重要手段,并且要求仁政的实施必须
实时跟进政策的变革。

在变法的帮助下,人民的满足度可以得到提高
和支持,从而获取良好的回报。

另外,道家还认为政治制度对治国重要,它可以使政府发挥最佳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它有机会实行善政,
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最后,道家的治国思想有助于一个国家的良好发展,它认为仁政,变
法以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让政治实践更加有效,让每一个人都能享
受到国家平等的服务。

因此,道家的治国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
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今天全世界政治主张的一个盟友。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意义是什么?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是老子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的最高境界。

追求学问的人,要日积月累,日益精进。

追求悟道的人,要不断排除外界干纷扰,对待知识要去其多余取其精华,少之又少,达到了无所作为的境界,看似无所作为,而实质上是无所不能。

这段话充满了哲学意味,“为”与“不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为”与“不为”尺度的把握需要大智慧!老子认为,学习和求道是有区别的,其路径是相反的,想通过知识积累而实现悟道是不可能的。

学习知识是修外,而求道是修内,实质上是一对矛盾,所以相应的方法也不同。

学习是学先人留下来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量变到质变,博古通今知事明理。

为学到最后,只是用知识武装了自己,很难说有多少知识变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立认识。

司马迁是读书人的典范,他的人生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敢说司马迁已经悟道了吗?学成是一层境界,悟道是更高的境界,悟道需要排除杂念净化心灵,是人与上帝的交流,古往今来无有几人,老子和孔子属于悟道之人。

按老子的说法,一旦悟道就无所不能,因为道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

”非常精妙的比喻,治理大国,就如同烹制小鱼,其精髓还是无为而治。

大家都有做鱼的经验,如果乱翻乱搅,就成了一锅鱼松,根本无法食用。

孔子和孟子特别推崇尧、舜、禹那个年代,尤其是孟子言必称尧舜,为什么呢?在远古那个年代,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以德治国,任贤用能,很像柏拉图的“理想国”。

尧禅让于舜,舜的德行高尚,其英名和美德广布海内,民众都很服气,统治国家摆摆样子而已,真正是无为而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个个都是“有为”之君,弱肉强食,征伐不断,世界一片混乱。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当局势的发展由治至乱,或由乱至治之时,往往是政治谋略家深刻思考治国方略的重要时期,当原有政治秩序遭受到严重冲击时期,或者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将建立之时,往往是政治思想家总结和探索政治管理策略的最佳时期。

春秋中后期,周朝由强转弱,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在乱与治频繁更替的大变化时期,老子深深地思考着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自周王室动迁之后,周王室已经开始表现出衰弱迹象,之后,王室的权力逐渐减弱,周王室的地位已沦为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而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周王室已经无力阻止诸侯国的战争行动了。

此外,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国内动乱时有发生,而弑君夺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与之相应,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出现动摇并逐渐衰落,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受到巨大冲击,而礼乐制度也维持不了了,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状况。

此外,学在官府的局面也被打破,随之而来,出现了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大变化。

与此紧密联系,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礼乐思想统治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出现各种思想观念。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此时孔子17岁,也帮着助葬,并问礼于老子。

而就在这一年,晋国出面划定杞国、鲁国边界,季孙说服谢息将成地划给杞国,这表明,当时周王室已经无力支配诸侯国了,杞国、鲁国边界的划定不是由周王室来裁定,而是由晋国来主持,王室权力的衰弱已经很明显了。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到了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光,并拜访了老子。

老子作为守藏室史,属于史官,周朝的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以及记录政治言行。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一、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人君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解析无为: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治:治理。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

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

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一点值得注意。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

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

老子所说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做。

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

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

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

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

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

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

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

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老子的道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的道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的道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其中最重要和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并探讨其在不同层面上的应用。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和本源,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真理。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与道的合一来达到最高的境界。

老子将其表达为“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只有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才能接近和理解道。

二、修身在道家思想中,修身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

老子认为个人应当“无为而治”,即通过放下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境界可以使个人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同时也能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

为了实现修身的目标,个人需要培养谦虚、宽容和自律的品质,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三、齐家道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提倡以德治家,通过身教和言教来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和素质。

这种家风可以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境界,使家庭成员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

四、治国道家思想认为,有效的治国方式应该是“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让人民自由地生活和发展。

他强调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在治国方面,老子强调灵活性和自由度,对于繁文缛节和过度规范持否定的态度。

五、平天下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和谐共处和平等相处。

老子认为,人类之间应该互相合作和协调,而不是相互争斗和竞争。

他主张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老子的道家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六、现代意义与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虽然诞生在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家思想强调的无为而治、和谐共处等理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压力,通过借鉴道家思想,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道德经》之道家无为而治介绍

《道德经》之道家无为而治介绍

【导语】⽆为⽽治”出⾃《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那么⽆为⽽治的提出者是谁呢?下⾯就为⼤家来解答相关问题,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道家⽆为⽽治是谁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战争连炜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对动荡的社会局⾯,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政⽅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提出⽆为⽽治。

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术,⽆为⽽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意义 ⽆为:⾃然;治:治理。

顺应⾃然变化不妄为⽽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为作为中国道家⽂化核⼼思想有三层重要哲学意义: 第⼀层意义:遵循事物的⾃然趋势⽽为,不争,即是⽆为。

所以⽼⼦说:“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原来要百姓休养⽣息,让百姓填满肚⼦,强壮⾻骼,专⼼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层意义:⽆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为。

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贞⼀、守⼀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是甲⾻象形字与⼤篆⾦⽂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

要⼈们学⽽知其乐,指快乐的学习研究。

“⽆”的甲⾻⽂字形,据甲⾻⽂字形,象⼀个⼈持把在跳舞。

⼘辞、⾦⽂中“⽆、舞”同字。

⽆的本义是:乐舞⽽“为”的古代本义是学习研究。

真正的⽆为本义是学⽽知其乐。

⽆为境界是谦卑者修⾏的境界;是顺应万物,以顺其和。

⾃然和谐的语⾔与⾏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圣⼈教化世⼈守弱、不争、快乐,达到“⽆为”。

《道德经》的哲学理念:⽆为其实就是⽆主观臆断的作为,⽆⼈为之为,是⼀切遵循客观规律的⾏为。

⽆为,就是顺应⾃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也是积极的作为。

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之⼼”,⽽不要违反“天时、地性、⼈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事。

所以说:“天道⽆为,顺其⾃然趋势⽽为,⽆亲⽆疏,⽆彼⽆⼰也”。

⽆为⽽治:以顺应民众的需求为重点来治理国家不要强加少数⼈的意志就可以很轻松或者说很顺利的治理国家!。

道家治国方法

道家治国方法

道家治国方法
道家治国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非干预:道家强调不干预自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主张以无为而治。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人们的欲望和执着,因此通过减少法规和政策的干预,减少对人们的束缚,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 少有为政:道家主张精简政府机构和官僚体系,减少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以避免过度集中权力和腐败。

他们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会破坏自然的秩序和个人的自由。

3. 慎守自然:道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自然法则是唯一的高于人类法律和制度的准则。

他们主张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以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4. 弱化权力:道家反对过度权力集中和权威主义,主张权力分散和制衡。

他们认为权力过大会滋生腐败和压迫,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因此,他们提倡民主和参与式决策,让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过程。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治国方法强调从个人修养开始,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个人修养包括道德修养、精神修养和智慧修养等方面,通过个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操守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总的来说,道家治国方法强调减少干预、尊重自然、分散权力和个人修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思想在治国方略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治国方略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治国方略中的应用摘要: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创了以“道”为本体的哲学体系。

虽然中国文化的正统是儒家学说,但道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道家政治上讲究的是“无为而治”,要道法自然。

本文简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从道家思想的施政理念上来分析其在治国方略中的应用。

在我国历史上道家思想曾被官方认可作为治国理念,开创了一段盛世。

在当代中国社会以及国际外交中我们依然可以应用道家思想来纵横捭阖,实现国家的最高利益。

充分理解道家思想的内涵,是对智慧的一种启迪。

关键词:道家;治国思想;无为;应用一、道家思想的流派与发展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作为儒家学说的对立面和补充,构成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

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形成了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

道家思想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乃至民族风情等无不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有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1] 先秦道家的发展一共有三个主要阶段:以杨朱为代表的隐士,是早期道家;《老子》的大部分思想属于道家第二个阶段;《庄子》的大部分思想属于第三阶段。

道被视为宇宙的起源,是万物的本体。

道既是无,无既无名。

人处世间,观大化周流,重在知常,并效法天地道,过一种自然自足的生活。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谈到道家与“楚人精神”[2]有关。

出国多隐士之流,孔子周游列国入楚即遇到一些隐士,在《论语》中有所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家的治国方略作者:王国胜来源:《理论探索》2011年第03期〔摘要〕道家的治国方略,以“道法自然”为基本理论基础,以“柔”和“不争”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无为而治”为治国的基本方法,以“非战”、“不尚贤”、去“苛政”为实现治理的具体路径,提出了“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 的理想社会运行模式。

这些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治国方略,道法自然,不争,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3-0043-04中国文化思想史,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变迁史,也是治国方略的演变史。

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发轫于文明社会初期,形成和繁茂于春秋战国时期。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卓尔不群的独到见解,建构了治国方略的不朽殿堂,谱写了中国思想史和政治观念史上奇诡而深邃、华丽而炫目的恢宏乐章,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方略的基本理论基础道家学派源出于隐逸之士与史官,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他们“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他们不仅以其恢宏深邃、宽容旷达的哲学理论与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并高的两峰”,更以其丰富的治国智慧受到众多为政者的青睐和研习。

道家治国方略与儒家讲礼制、法家讲耕战、墨家讲兼爱不同,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建构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政治伦理思想,给后世的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素材。

我国自秦汉以来政治实践的历史也表明,它对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先生说“道家是中国文化的根底”。

老庄在对“道”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自然天放”的人性论。

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基本理论基础。

老子对道的解释,充满了浪漫神异和瑰丽的想象。

他的“道”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道”,先天地存在,无态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充满天地间。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也就是说,“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它混混沌沌,寂静无声息,寥廓无形体,独立存在而不消失,周而复始地运行而不停止。

第二,“道”乃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宗师,是“天下母”。

他说:“道”“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万物,有了“道”的一,才有了后来的万物。

第三,万事万物都是依照“道”运行的,人的行为处事也必须依“道”而行。

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在他看来,宇宙间有四大,人是四大之一。

人也必须依“道”、“循”“道”,只有以“道”而行,按道的要求行事作为,才能成为“圣人”。

庄子承传了老子的“道”,并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认为,“道”具有时空上的无限性,状态上的无形性,性质上的无为性,其根本就在于其自身。

它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万物的根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以“道法自然”为基础,道家提出来人性也应该是“自然天放的”,无所谓善和恶。

老子提倡“见素抱朴”,(《老子·十九章》)“恒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推崇自然本性。

庄子则进一步对人自然天放的本性做了阐述,他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庄子·马蹄》)。

既然万物都是循道而顺应自然,那么,“道法自然”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和谐相处的基本理论基础,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理论基础。

具体而言,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天人合一,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强力破坏自然,认为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处一体。

这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其次,在人与人相处以及国家治理问题上,道家自觉地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指出人自然天放的人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顺其自然,不可强力和强求,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必须顺应自然,按照“道”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任意胡为。

只有这样,天下才会太平,才能成就“盛世伟业”,否则就会世风日下,德弃民离,国弱民乱。

最后,道家还对强力改变“自然”的现象做了讥讽和批判。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他们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德”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对事物不横加干涉,不去扭曲事物的本性,不去毁坏事物的本来面目。

天得“道”就清明,地得“道”就安宁,变化(神)得“道”就顺通,山河得“道”就充满生气,王侯得“道”天下就太平,万物得“道”就生生不息。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老子》和黄老之道,后人评价非常高,如近代魏源认为《老子》包含着明道、修身、治国的极高智慧,其“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老子本义》第三章)。

后人更是将黄老之道看作是国家刚摆脱战乱初步稳定后,应该采取的最有效的治国方略,如清代的思想家严复将其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他说:“黄老为民主治道也”(严复《老子评语》第三章)二、“上善若水”、“柔”、“谦下”与“不争”: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在治国的基本原则上,老子从“道法自然”的理念出发,以曼妙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全面论述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方法论意义,指出“妄为”、“强力”是治理国家之大忌,而“柔”、“谦下”与“不争”才是得天下、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

首先,老子以水最接近“道”但却顺其自然来论述治国。

他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八章》)也就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水”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其次,老子提出要得到天下和治理天下,必须以“柔”为基,以“不争”为器,以柔胜刚,以柔胜强。

他认为阴柔的、安定的力量定能最终战胜表面刚猛的、狂暴的力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易移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子·七十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之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老子·六十六章》)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么刚强的东西可以战胜它。

江海是居下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受纳百谷,成为百谷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再次,老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忌“妄为”,更不能“强力”和走极端,否则不可能达到目的。

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老子·二十九章》)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

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和法度。

最后,老子在“柔”和“不争”基础上,高度概括了他治国的根本主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六十七章》)所谓慈,就是用怀柔代替残杀;所谓俭,就是减轻赋税;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要争雄好胜。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治国理念,认为天下大治的根本,在于使民“全真葆性”,不要人为干预人民的自由,瞎折腾,而应该顺其自然,给人民自由生息的空间。

他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闻在宥天下, 不闻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 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 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 不迁其德, 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让天下人都自在, 不扰乱他们的本性;让天下人都宽容, 不改变他们的道德。

天下人本性不乱,道德不变, 哪里还用得着管治天下呢?道家的“柔”与“不争”、“以柔克刚”以及“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的治国思想,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被后人看作是修身、齐家、治国,韬光养晦成就伟业的深厚理论基础。

三、“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非战”、“不尚贤”、去“苛政”:道家实现治理目标的具体路径在治国方法、策略和实现路径以及治理目标的建构上,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是治国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而“非战”、“不尚贤”、去“苛政”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具体路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则是治理要实现的根本目标。

“无为而治”是“道法自然”理论逻辑的自然发展。

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高屋建瓴般地提出了“以道莅天下”,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

他说“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老子·三十七章》)也就是说,侯王若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和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庄子进一步拓展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加上了自己的阐释。

庄子把天道的无为和人道的无为联系起来,认为既然天道是无为的,那么人道也应当是无为的。

所以其治国理念,出发点是“不失其性命之情”,归宿是“顺乎道”的自然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