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
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
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万历三十二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于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
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
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
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是齐楚浙党。
万历后期,双方以争国本为首,以三案为余波,相攻不已。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
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
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
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
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
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
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
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朝思想史之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
明朝思想史之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64 字体大小: 【小】【中】【大】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东林学派是明朝末期的学术团体,以顾宪成、高攀龙重建的东林书院而命名。
东林学派虽以讲学著书为己任,但他们也评论朝政、抨击时弊,因此受到明朝政府的严厉镇压。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赞扬他们是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①东林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顾宪成、高攀龙。
①卷五十八《东林学案?序》。
(一)顾宪成及其理学思想顾宪成是东林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政治上不满明政府的黑暗统治,在学术思想上也极其敏锐地批判了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
他的理学倾向基本上是宗程、朱而诋陆、王。
他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表现出鲜明的理论个性。
1。
顾宪成的生平及其理学派别顾宪成(1550- 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无锡人,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
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
顾宪成在仕途期间,时常批评时政,直言己见,因此常遭贬逐。
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上疏分别小人,刺及时政,①被贬为湖广桂阳州判官。
万历二十年(1592年),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后因在立皇太子和会推阁臣问题上与神宗及权臣抵牾,又被革职回家。
顾宪成与魏懋权(允中)、刘国徵(廷兰)合称三元.黄宗羲说顾宪成言时政得失,无所隐蔽。
②顾宪成罢归后,即从事著述,相继写了《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质疑编》、《证性编》、《桑梓录》等。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又与高攀龙、顾允成、钱一本等重建东林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他的著作被编为《顾端文公遗书》。
顾宪成十五、六岁时,就学于张淇门下。
张淇授书不拘传注,而是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去讲解。
据史料记载,张淇曾师事阳湖邵公,闻阳明致良知之说,后又拜薛应旗为师。
两种学说比较后,他极称赞朱熹之学,认为毕竟盘不过此志!③顾宪成也曾拜薛应旗为师。
薛应旗从师于王守仁弟子欧阳德,但他却反对那些把王学引向异端的人,说他们是世之堕于腐俗过于玄虚者.④顾宪成就学于张淇和薛应旗,因此受他们的影响也就十分自然。
孙征君传(方苞)(3)原文
孙征君传(方苞)(3)原文赞(一种文体)说:我的哥哥百川从夏峰的学者那里听说,孙奇逢曾经对人说:我开始自己料想与杨涟、左光斗诸贤是一样的命运(即下狱被害),待到后来经历离乱,能进入死亡的次数有好几次,然而最终还是安然无恙,因此学贵知命而不惑。
孙奇逢论学的书很多,他的品质操行,学者们都记述了,所以这里就不再讲了,而单单记述他那些分明的大行。
正当高阳孙承宪把军事委托给孙奇逢,他尽力推辞不去担任,大家都认为这很可惜,而孙承宪两次被起用两次被罢免,到头来无所成功,《易》所说的介于石,不终日,大概就是这样吧。
注释(1)孙征君:孙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明清之际学者,明亡后隐居,清廷屡征不出,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
(2)北直:即北直隶。
旧称直属国都的地区为直隶。
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以直属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直属留都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
北直隶包括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大部、河南、山东小部地区。
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
(3)倜傥(t tǎng):豪放洒脱。
(4)内行:居家的言行。
笃修:诚恳而美好。
(5)著功烈:行显赫的功业。
(6)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明代万历年间(1573 1620)进士,天启年间(1621 1627)因反对魏忠贤被革职,讲学无锡东林书院,为东林党领袖之一,后魏忠贤派人前往抓捕,投水而死。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年间(1573 1620)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后被革职,与高攀龙等同讲学于东林书院,世称高顾,亦为东林党领袖之一。
(7)名义:名节。
(8)叨通饕,贪焚。
叨秽者:指贪官污吏。
(9)杨涟:字文儒,号大中,应山(今湖北省应山县)人,曾上疏数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逮下狱,死于狱中。
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
天启年间(1621 1627)为魏忠贤所害,死于狱中,追谥忠毅。
儒家书院学派:东林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东林学派东林学派,亦称“东林党人”,是中国明代末年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以讲学与议政相结合的著名学术流派。
因该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在地处江苏无锡城东隅弓河畔的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和读书,故得名。
明代末年,在阉党把持下的朝政日益腐败,皇帝、宦官、贵戚究奢极欲,疯狂掠夺和兼并土地,一引起地区竟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激起了农民的反抗和斗争。
矿监税使横行各地、横征暴敛,加紧对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榨取,摧残着某些地区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引起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反对。
一部分在朝官吏和在野的知识分子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天崩地陷”、危机四伏,为了改革弊政,缓和矛盾,他们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
万历二十二年(1594),敢于直谏的吏部郎中顾宪成因抨击朝政而与明神宗朱翊钧的意见相忤,被革职,回到家乡江苏无锡。
但他并没有消极隐居、归逸山林,而是与弟弟顾允成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倡议重修地处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聚众讲学,把读书、讲学与关心国事紧密相联,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学术宗旨。
东林书院这种与议政相结合的讲学、读书活动,得到了社会上对现实不满的地主、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拥护,也得到朝廷中一些正直官员如赵南星等人的支持,许多不同学派的人士也“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明史·顾宪成传》),东林书院也因此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导向。
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东林学派,于是逐渐扩大成为一个政治派别,被当权者斥之为“东林党”。
东林学派虽“居水边林下”,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
他们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来表现的,综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抨击和反对大宦官、大官僚的专权乱政,主张革新朝政。
他们指出:“今之肆毒者固在中涓(宦官),与中涓合毒者实由外廷(内阁)”(《明史·史孟麟传》);主张一切政事统归地六部,公论付之宫官,积极参加并领导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
【觅理记】顾宪成、高攀龙:无善无恶最险最巧(上)
【觅理记】顾宪成、高攀龙:无善无恶最险最巧(上)顾宪成和高攀龙是明末东林学派的创始人。
这个派别因在东林书院讲学而得名,故而该派的成员又被称之为“东林党”,这个称呼特别响亮,然而却不是东林学派人所喜欢者。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今天下之言东林者,以其党祸与国运终始,小人既资为口实,以为亡国由于东林,称之为两党;即有知之者,亦言东林非不为君子,但不无过激,且依附者之不纯为君子也,终是东汉党锢中人物。
嗟乎!此呓语也。
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耶,其为讲院,亦不过一郡之内耳。
昔绪山、二溪,鼓动流俗,江浙南畿,所在设教,可谓之标榜矣。
东林无是也。
京师首善之会,主之为南皋、少墟,与东林无与。
乃言国本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奄者谓之东林,以至言夺情、奸相、讨贼,凡一议之正,一人之不随流俗者,无不谓之东林。
若似乎东林标榜遍于域中,延于数世。
东林何不幸而有是也,东林何幸而有是也。
然则东林岂真有名目哉?亦小人者加之名目而已矣。
”黄宗羲的这段话读来让人感到意外,原来大名鼎鼎的东林党竟然是当时攻击东林学派的小人杜撰出来的恶名。
由于东林学派在明末声势浩大,故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的亡国跟东林党有很大的关系。
黄宗羲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他说在东林书院讲学的有名学者不过几人而已,而其讲学的地点也仅在东林书院内,当时其他的学派讲学的范围极其影响力,不比东林党小,然而很多人把朝中的问题都跟东林党挂起钩来,比如立太子的事情、科场案事件以及攻击宦官事件等等,都说是东林党人所为。
以至于让黄宗羲叹息道,把这么多事件都列名为东林党人所为,这是幸运呢还是不幸,最终,他的结论是,哪里有东林党这回事,不过是小人罗织罪名罢了。
真实的情况是否确如黄宗羲所言呢?顾宪成在他的《小心斋札记》中记载了与弟弟顾允成的对话:“季时曰:‘今人讲学只是讲学。
’予曰:‘何也?’曰:‘任是天崩地裂他也不管。
’予曰:‘然则所讲者何?’曰:‘在缙绅只是明哲保身一句,在布衣只是传食诸侯一句。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经济学院国贸1001 吴昊天一1011110112)摘要: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关键词:晚明政治东林党宦官当政病态的政治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从历史上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更不是一个“党”,所谓“东林党”实际上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
历代朝廷大臣权贵,凡是要攻击政见不同者,往往攻击为“朋党”,由此引起党争、酿成党祸的事情是很多的: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以及本文要说的明代东林党争,都是比较重大的党争党祸。
明代党争出现于宦官专权之后。
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
”英宗朝以后,宦官势力的膨胀,干预政治的能力遂滋长。
比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
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当数熹宗朝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
浅谈东林书院八君子之高攀龙
浅谈东林书院八君子之高攀龙高攀龙画像高攀龙(公元1562-1626),字云从,一字存之,别号景逸。
明无锡(今属江苏)人,年少读书,即有志于程、朱之学。
举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
但凡读书人,一旦举了进士,居一官职,便想舒展宏图,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高攀龙也一样,京都初及第,春风得意回,是好好报效国家的时候了!当初凭了一支笔,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考取进士,能不好好驰骋一番么!惜乎,高攀龙生不逢时,他想振翅高飞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可以让他博击长空的机会。
明神宗统治时期,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最反动腐朽的势力,操持了朝政,政治黑暗,军事窳败,财政拮据,苛政暴敛益形繁重。
面对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政治头脑比较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当时,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写了一副对联,很能说明当时他们的心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也是无赐人,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直言敢谏,常和一些正直的朝中官员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
一次,首辅(相当于“宰相”)王赐爵别有用心地对他说:“当今所最怪者,庙堂(指朝廷)之是非,天下(即指舆论)必欲反之。
”顾宪成针锋相对地说:“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一针见血地戳破了朝廷当权者们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丑恶现象。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一事,引起神宗的反感。
翌年,朝廷会推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均是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加触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他在家乡,将宋代的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进行修复,与他弟弟等人一起进行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他德高学湛,在士大夫中声望颇高,得到许多人的响应。
那阵子,高攀龙面对政治腐败的局面,指出:“此时民不聊生,大乱即将来临。
”作为国家栋梁的士大夫,如果不出来关心世事,主持公正,“君子无取焉!”神宗身边的奸佞小人太多,长此以往,国必亡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攀龙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几句真话,于是写了《君相同心惜才远佞疏》,力劝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挽大厦于将倾。
明朝历史自编测试题
明朝那些事考试题1、明朝一共多少任皇帝?十六位朱元璋朱允文朱棣朱高炽朱膳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厚照朱佑堂朱厚熜朱由校朱由检朱常洛朱翊钧朱载后;2、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于谦;3、位卑言轻,不拍马屁,不搞投机,感天动地的太监是阮浪;4、不知明哲保身的大将是蓝玉;5、赐烧鹅的大将是徐达;6、明朝“八虎”是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7、返乡团成员:徐有贞、石哼、张軏、曹吉祥8、东林党领袖是顾宪成,其余七人为: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简称东林八君子9、明朝三大案件:红丸案、移宫案、梃击案,10、九千九百岁—魏忠贤11 “有所作为”的太监—王振12 知行合一—王守仁13 皇帝意外落水有嫌疑的人—江彬14 畸形恋的贵妃—万贵妃15朱元璋定祖训,规定自己的后代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偏旁必须是以五行为首,那么从他的孙子那代算起,这个五行偏旁是什么样的顺序轮回的?火土金水木16郑和七下西洋是在明朝的什么时期?当时哪位皇帝执政?永乐时期/成祖朱棣17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明英宗朱祁镇18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只有一位后宫的皇帝是谁?明孝宗朱佑樘19请列举明朝比较有名的宦官(至少三位)。
王振、刘瑾、魏忠贤20请列举明朝比较有名的首辅(至少三位)。
解缙、杨士奇、张居正21明成祖朱棣总共几次亲征蒙古?五次22请列举明朝历史上的盛世(至少三次)。
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万历中兴23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哪位皇帝自缢身亡?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24明朝的都城是在北京,但是明朝还有一座陪都,请问明朝的陪都是哪座城市?南京25 1619年明朝与女真展开了一场大战,这次战争的名称叫什么?萨尔浒大战26明朝实行三种征兵制度,是哪三种?世兵制、募兵制、征兵制27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共分几级?从级别大小顺序来回答。
共分五级/镇、卫、所、堡、路28明朝历史上使用年号最长的是哪个年号?使用了多少年?万历/48年29明朝皇位继承的制度是什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无子嗣,兄终弟继30朱元璋建国后,派了两名大将北上灭元,这两名大将分别叫什么名字?常遇春、徐达31广宁之战后,明朝哪两位官员退保山海关,导致辽西全部沦陷?王化贞、熊廷弼32李定国在清军侵入中原后与南明合作,誓死抗清,请问李定国原隶属于谁的部下?张献忠33标志着明朝在关外的统治权全部丧失的一战是哪场战争?松锦大战34鄱阳湖大战,谁献策用火攻?水军元帅郭兴35平定宁王朱宸濠最大的功臣是?王守仁36明英宗被俘后谁反水,但是到后来却被英宗施计斩杀?喜宁37“解缙还活着?”语出谁人之口?朱棣38谁对明英宗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徐友贞39明末四书院是?东林书院江右书院关中书院徽州书院40票拟的别称?拟票、票旨、条旨41明代女真族分为三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42明代把西部各蒙古称作?瓦剌选择题1.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DA.北京B.长安C.开封D.南京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明朝建立②元朝统治结束③明前完成统一④靖难之役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3.明成祖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是BA.锦衣卫B.东厂C.西厂D.六部4.明朝时,掌管地方的是CA.行中书省B.中书省C.三词D.六部5.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答: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方苞《孙征君传》原文及译文
方苞《孙征君传》原文及译文方苞《孙征君传》原文及翻译方苞孙征君传(1)原文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入也(2)。
少倜傥(3),好奇节,而内行笃修(4);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5),而不可强以仕。
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6),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7)。
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8),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9),祸及亲党。
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10),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11)。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12),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13)。
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14)。
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
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
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15),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16),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17),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18),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20),以国子祭酒征(21),有司敦趣(22),卒固辞。
移居新安(23),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24)。
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25),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26)。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27),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28)。
其治身务自刻砥(29),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30),使自力于庸行(31)。
其与人无町畦(32),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33),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34)。
鼎革后(35),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36):“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37)?”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2020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文言文《左光斗传》详解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今安徽省县级市】人。
万历【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年号】三十五年进士。
除【动词,授予】中书舍人【官名,掌书写制诏等】。
选授【经过选定,授以官职】御史【官名,掌监察朝廷官吏】,巡视中城【即内城(又叫京城)。
北京城分内城、外城、皇城、宫城】。
杨涟【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六君子”之一,湖北广水人】劾魏忠贤【明末大太监,河北沧州人】,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高攀龙,明朝政治家,东林党领袖之一,江苏无锡人】共发【揭发】崔呈秀【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成员之一】赃私【贪污营私】,忠贤暨【jì,连词,和】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放逐】南星【赵南星,明末东林党领袖之一,河北省高邑县人】、攀龙、大中【魏大中,高攀龙的学生,浙江嘉兴人】,次【依次】将及涟、光斗。
光斗愤甚,草奏【草拟奏章】劾忠贤及魏广微【阉党成员】三十二斩罪【斩首之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上奏】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xiònɡ,刺探】知,先二日假【借】会推【会同推荐选任】事与涟俱削籍【革职】。
群小【众小人】恨不已【停止】,复构【陷害】文言【汪文言,安徽歙县人,狱吏出身,参与谋划东林党诸多活动,魏忠贤铲除东林党时被捕下狱,因不肯诬告杨涟而被害】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簇拥,环围】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tí qí,逮捕犯人的禁卫,这里指锦衣卫】亦为【因为,后省略“之”】雪涕【擦拭眼泪。
雪,动词,擦拭】。
至则下【投入】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酷讯【使酷刑审讯】。
许显纯【阉党成员】诬以受杨镐、熊廷弼【二人皆为明末将领】贿,涟等初不承,已而【表短时间】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希望】下法司【掌管司法刑狱的官署,也指司法官吏】,得少缓死【延长寿命,推迟死期】为后图【今后之计】。
诸人俱自【主动】诬服【无辜而服罪】,光斗坐【判罪】赃【贪污】二万。
忠贤乃矫旨【假托帝王诏命】,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长官严逼限期交差、交税,过期则以杖则、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谋划错误】。
[精]2021中考语文解读-古代诗歌鉴赏阅读
中考语文解读-古代诗歌鉴赏阅读【2019·杭州真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答案】清幽恬静【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019·衢州真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枕石高攀龙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磬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明朝文学家高攀龙
明朝文学家高攀龙高攀龙(1562—1626),字云从,改存之,别号景逸,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
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行人司主要负责捧节、奉使一类礼仪性的工作。
地位较低,但声望却较高,升转也较容易,故新科进士向来以任行人为荣。
初入仕途,即居清要,可谓出师大利。
己丑科会试主考官是赵南星,这一层师生关系为其日后的仕宦生涯埋下了伏笔。
在高攀龙生活的时代,王守仁的“心学”已颇受知识分子推崇。
高攀龙并未追逐潮流。
他不尚空谈,尊崇程朱之学,认为“宗文成(指王守仁)者谓文清(指薛瑄)病实,而不知文成病虚。
毕竟实病易消,虚病难补。
今虚病见矣,吾辈当稽弊而反之于实”①。
当时四川按察司佥事张世则上疏批判程朱理学,并进献自撰之《大学初义》,请求颁行天下学宫。
高攀龙怀着维护“正教”,铲辟“邪说”的责任心,当即上疏力驳其谬,指责张世则之说是“穿凿虚幻之谈”,一旦其书流布天下,必然会“人人得自骋其私,浮词邪说充塞天下,二祖列宗之教荡然扫地”②。
神宗以为然,张世则之书遂不行。
万历二十一年(1593),又值京察之年。
吏部尚书孙■主持,吏部考功郎中赵南星及左都御史李世达协理。
这次京察,史称“秉公澄汰”,“无所循私”,孙■的外甥吏部文选员外郎吕胤昌、赵南星的姻亲都给事中王三余也在被斥黜之列。
许多由内阁辅臣循私引用的私人都因不称职而被贬免。
孙■等为收回吏部独掌铨选的大权,改变惯例,未将斥黜名单通知内阁即上奏神宗。
阁臣对此大为不满。
恰逢此时言官弹劾吏部属臣虞淳熙等人,神宗怒孙■不引罪自责,罚俸三月。
阁臣乘机拟旨切责吏部专权结党。
孙■被免职,赵南星削籍。
陈泰来、于孔兼、顾允成、薛敷教等上疏申救,也先后被贬。
吏部右侍郎赵用贤生性鲠直,与首辅王锡爵不和。
户部郎中杨应宿为讨好王锡爵,上疏弹劾赵用贤不该“论财逐婿”,毁婚约将女另嫁,请求依法治罪。
这时,出使在外的高攀龙回到北京,面对朝廷上奸邪得势的情形,非常愤慨,当即上疏指斥杨应宿阿谀阁臣。
《可楼记》高攀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可楼记》高攀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可楼记》是明代文学家高攀龙的一篇散文。
文中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高攀龙的这篇《可楼记》,是迥出于凡俗的好文章,有描写,有志趣,并蕴含着一些哲理,而这些都浓缩在不过四百字左右的篇幅里,说明作者不仅气节高尚,还是文章妙手。
作品原文可(1)楼记水居一室耳,高(2)其左偏为楼。
楼可方丈,窗疏四辟(3)。
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4),西则九龙峙(5)焉。
楼成,高子(6)登而望之曰:“可(7)矣!吾于山有穆(8)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9)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10),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11)吾少时,慨然(12)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13)焉。
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14)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15),而所得止于一饱。
极力以营居处(16),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17)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18)也。
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19)赘矣。
作品注释(1)可:适合人意。
(2)高,使……高。
(3)辟:同“壁”墙壁(4)九陆:指平原。
(5)峙:屹立、耸立。
(6)高子:作者自称。
(7)可:动词,适合人意。
(8)穆:同"睦",和顺(9)被:通“披”,引申为享受。
(10)暄:温暖。
(11)曩:从前。
(12)慨然:激昂的样子。
也指情绪激昂。
(13)栖:寄居。
(14)逾:越过。
墟:遗址(15)营:谋求。
(16)营居处:建造居住的地方。
顾宪成的对联
顾宪成的对联
顾宪成(1550-1612)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
江苏无锡人,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顾宪成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又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著有《顾端文遗书》等。
顾宪成在6岁就进私熟,即聪明,又刻苦,而且怀有远大抱负。
他在自己所居陋室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话:“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
”
顾宪成在读书中,非常仰慕前贤先哲的为人,一心想仿照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思想举动去行事。
他自撰了一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读书期间对社会的关注。
高攀龙《高氏家训》
高攀龙《高氏家训》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
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
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
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
赏析: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
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
《高子遗书·家训》言简意赅,影响较大。
1。
历史趣谈:高攀龙是哪朝人?高攀龙因何投河自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高攀龙是哪朝人?高攀龙因何投河自尽导语:明朝高攀龙,字存之或云从,江苏无锡人,后世称之为“景逸先生”。
高攀龙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东林党的领袖,同时也是“东林八君子”之明朝高攀龙,字存之或云从,江苏无锡人,后世称之为“景逸先生”。
高攀龙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东林党的领袖,同时也是“东林八君子”之一。
明朝高攀龙担任过太常太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等职务。
高攀龙从小就喜欢读书又十分懂得礼节。
万历十四年,无锡的知县派罗懋忠和顾宪成前来进行讲学,高攀龙受益匪浅,开始专心研究“程朱理学”,并且还确定了自己的治学方向。
三年之后,高攀龙中了进士,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嗣父去世了,高攀龙回家为嗣父守孝三年。
等到他服丧期满后,朝廷就任命他为行人司行人,还进行礼仪性的仪式。
因为平时的工作比较空闲,所以高攀龙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书籍,深入研究了二程和朱子的作品。
高攀龙还另外编写了一则《日省编》,将先人的语录附在了文章的下面,作为初学者的指南。
那段时期,明神宗已经长期没有处理政务了,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国力日益衰弱,高攀龙随之附上了自己的奏折,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万历二十二年,因为高攀龙斥责杨应宿等人诬陷而被神宗下旨贬为广东揭阳典史。
高攀龙于是只能前往揭阳进行任职,在他前往的路上就已经立下了规矩,他要求自己要静心修养,不要被外界的事情所干扰。
等到了揭阳之后,高攀龙每天都会教授学徒,还培养了许多人才,另外还经常去观察民情,严惩当地恶霸。
在他任职的半年内,他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对他的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攀龙一生为人正义,前后出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他还与友人一同重新创办了东林书院,受到了很多有才之士的关注。
等到他复官之生活常识分享。
[高攀龙(1562年~1626年)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明代的文学家
[高攀龙(1562年~1626年)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明代的文学家高攀龙(1562年~1626年)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子之一。
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
南直隶无锡(今属江苏)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
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广东揭阳县典史。
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
天启元年,入朝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削籍为民。
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
崇祯初年得以昭雪。
高攀龙生平高攀龙祖父静成,被举为孝廉,曾任浙江黄岩县令。
生父继成,生有五个子女,高攀龙是老二。
静成的弟弟静逸无子,于是将高攀龙过继为嗣子。
高攀龙从小喜读书,非常懂礼节。
六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学写八股文,二十一岁中举。
万历十四年(1586年),无锡知县李元冲聘请江右学派的罗懋忠和顾宪成到黉宫讲学,高攀龙受其影响,开始潜心研究程朱学说,确定了治学方向。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不久,嗣父去世,他回家为嗣父守制三年。
万历二十年(1592年),高攀龙服满,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开始了曲折坎坷的政治生涯。
行人司行人执掌传圣旨、行册封等礼仪性的事务,比较清闲。
高攀龙大量阅读了行人司中丰富的藏书,尤其是仔细研读了二程、朱子的著作和明朝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读书录》,并亲手摘抄。
他尤其赞赏薛文清“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的处世态度,以后行事必自求无愧于这一原则。
他还编写了《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
高攀龙又将先朝大儒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
也就在这一时期,高攀龙感觉自己读书虽多,但较少,于是采取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方法,涵养德性。
此后几十年,从未间断。
可以说,高攀龙之所以能不以自身的进退为怀,坦然面对政治生活中的腥风血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与他长期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
东林八君子之一高攀龙简介 高攀龙是怎么死的?
东林八君子之一高攀龙简介高攀龙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高攀龙别名:存之、云从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明朝出生地:江苏无锡出生时间:1562年去世时间:1626年职业:政治家代表作品:《高子遗书》12卷主要成就:复建东林书院高攀龙,是明朝东林党的代表人物之一,江苏无锡人氏,书香世家出生,其祖父曾任浙江黄岩县令。
高攀龙为高继承的次子,自幼开始接受系统的学习。
万历十四年的时候,因为无锡知县聘请江右学派罗懋忠和顾宪成讲学,高攀龙常常前去听学,所以受两人影响,开始研究程朱理学。
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然而高攀龙还没有踏入官场就遇到了高静逸取士,高攀龙于是归家服丧守孝。
三年期满,高攀龙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执掌传圣旨、行册封之事。
这个工作是一个礼仪性的事务,所以非常的闲,高攀龙因此又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行人司中的藏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
后来还根据自己的所得,编《日省编》和《崇正编》。
万历年间,宦官当道,朝纲大乱,而明神宗本人也早已长期不利政务,使得政局越发混乱,国力衰微。
高攀龙上《今日第一要务疏》,劝告帝王,却被明神宗留中不发。
万历二十二年,侍郎赵用贤、都御史李世达等人被罢官。
当时许多人认为是首辅王锡爵为排除异己所为,高攀龙也是这样想的。
于是后来与御史袁可立一起上疏指责王锡爵,最后却反而被明神宗贬责,高攀龙被贬为广东揭阳典史。
高攀龙到揭阳上任之后。
开馆授徒,培养了不少的学生。
同时在揭阳停留的期间,高攀龙与陆粹明和萧自麓等人结实,对其个人学术思想影响极大。
万历二十三年,高攀龙以事假请假归家,后来遇亲人去世,因此不再出仕。
此后二十多年里,高攀龙都在家乡讲学,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
这期间尽管有人多次举荐其入仕,皇帝都未曾理会。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明光宗朱常洛继位。
在位一月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
因为东林党人在明熹宗继位之时出力颇多,所以大批的东林党人得到重用,而高攀龙也因此被封为光禄寺卿,重新进入官场,并且颇受熹宗重用。
高攀龙《枕石》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高攀龙《枕石》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枕石》是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所写的一首诗,整首诗写的行云流水,读来令人享受,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古诗吧。
《枕石》原文
明代: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译文及注释
我的心同流水一般纯净,我的身体如同云一般轻盈。
我陶醉在那迷人的晚景之中,只听到了断续的微弱的钟声。
作者简介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
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
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
后遇父丧归家守孝。
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
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子之一。
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
南直隶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
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广东揭阳县典史。
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
天启元年,入朝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削籍为民。
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
崇祯初年得以昭雪。
高攀龙生平高攀龙祖父静成,被举为孝廉,曾任浙江黄岩县令。
生父继成,生有五个子女,高攀龙是老二。
静成的弟弟静逸无子,于是将高攀龙过继为嗣子。
高攀龙从小喜读书,非常懂礼节。
六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学写八股文,二十一岁中举。
万历十四年,无锡知县李元冲聘请江右学派的罗懋忠和顾宪成到黉宫讲学,高攀龙受其影响,开始潜心研究程朱学说,确定了治学方向。
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不久,嗣父去世,他回家为嗣父守制三年。
万历二十年,高攀龙服满,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开始了曲折坎坷的政治生涯。
行人司行人执掌传圣旨、行册封等礼仪性的事务,比较清闲。
高攀龙大量阅读了行人司中丰富的藏书,尤其是仔细研读了二程、朱子的著作和明朝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读书录》,并亲手摘抄。
他尤其赞赏薛文清“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的处世态度,以后行事必自求无愧于这一原则。
他还编写了《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
高攀龙又将先朝大儒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
也就在这一时期,高攀龙感觉自己读书虽多,但心得较少,于是采取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方法,涵养德性。
此后几十年,从未间断。
可以说,高攀龙之所以能不以自身的进退为怀,坦然面对政治生活中的腥风血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与他长期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
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进入了衰败期,神宗长期不理政务,朝中党派纷争,宦官横行,致使朝政混乱,国力日衰。
高攀龙从政不久,就上了一道《今日第一要务疏》,提出要改变明王朝岌岌可危的形势,首先必须正本,即端正“人君之心”;其次要“除刑戮”、“举朝讲”、“用谏臣”、“发内帑”,以革新政治。
但这道奏疏被皇帝留中不发。
后来,首辅王锡爵等权贵在六年一度考察京官的过程中,大肆排斥异己,被贬削者总计达六十余人,朝廷上正直的官员为之一空。
高攀龙的同年御史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王锡爵怂恿明神宗将之削职为民。
高攀龙为此愤激不已,上《君相同心惜才远佞以臻至治疏》,对神宗无故罢免大臣深表不满,并对王锡爵为泄私愤而斥逐异己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
这道奏疏激怒了王锡爵,也得罪了神宗,结果高攀龙被贬为广东揭阳典史。
高攀龙由水路从家乡前往广东就任。
在揭阳,高攀龙每天在官衙内教授生徒,培养了不少学生。
他还四处察访民情、吏弊,惩治地方恶霸。
在揭阳停留的半年内,高攀龙结识了陆粹明及其老师萧自麓,以及明道先生、李材等人,对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生境界也有很大的提高。
万历二十三年二月,高攀龙回到无锡,居家不仕近三十年。
他在漆湖之畔建造了一座“水居”,取名“可楼”,作为自己读书静坐的处所。
“水居”坐落在湖山环抱之中,环境十分幽雅,他常常在此一住就是一个月。
在读书静坐中,他的学术思想日渐成熟,成为当时的儒者宗师。
他在学术思想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反对王学末流的“空虚玄妙”之学。
他认为“无用便是落空学问”,“立本正要致用”,把“治国平天下”看做是格物致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因此后人评价他“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
高攀龙回到家乡,除了读书静坐外,他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讲学。
他与家乡另一位进士出身的学者顾宪成志同道合,交谊颇深。
为了有一个讲学的场所,万历三十二年,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高攀龙与顾宪成等人发起,在北宋著名学者杨时的讲学之所重建了东林书院。
重建后的东林书院由顾宪成主持,万历四十年顾宪成去世后,由高攀龙主持,直到天启五年书院被拆毁为止。
高攀龙在讲学过程中,除了学术上的传授与交流外,更强调立志做人。
他提出做人要真,要老老实实,强调做人要有气节。
针对当时士风日下、追名逐利的情况,他指出读书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而是为了正心修身。
高攀龙等人在讲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标准来评议朝政,裁量人物,与他们志趣相近的在野士大夫闻风响附,纷至沓来。
在朝的李三才、赵南星、邹元标、杨涟等正直官员也与他们互通声气,遥相应和,东林书院实际上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他们的反对派对此十分忌恨,诬之为“东林党”,污蔑他们是假借讲学以结党营私。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去世,皇太子即位,是为光宗。
光宗在位仅二十九天便一命呜呼。
其后,他的长子朱由校即帝位,是为熹宗。
熹宗即位后,东林党人因拥戴有功,重新崛起。
天启元年三月,高攀龙重获起用,被任命为光禄寺丞。
九月,到京就任。
这时,他已经是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了,长期的修身养性,使他早已超脱了名利甚至生死。
天启二年正月,关外重镇广宁失陷,明军被迫退缩到山海关一线。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人心惶惶。
高攀龙接连上书要求革新政治,以挽救国家濒危的命运。
他在《破格用人疏》中提出要破格用人,加强战守之备,并推荐礼部右侍郎孙承宗担任防御大臣,负责处理战事。
他的意见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而孙承宗也不负众望,收复了广宁和辽河以西的土地,边境平静了四年之久。
同时他还上疏追论三案,要求惩治郑养性、李如桢、崔文升等人。
他还上了《恭陈圣明务学之要疏》,向明熹宗阐明读书的重要性。
由于在疏中涉及到三案,触怒了熹宗,结果反而被罚俸一年。
天启二年九月,高攀龙转任大理寺右少卿,十一月,升任太仆卿,次年晋升为刑部右侍郎,四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此时,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日益扩张,控制了内廷和外廷的行政事务。
东林党人向来嫉恶如仇,反对他们利用权势,擅作威福,翦除异己,荼毒内外,纷纷上书参劾。
双方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高攀龙站在了这场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
高攀龙担任左都御史后,就着手清除贪官污吏。
他首先命令五城御史在九门张挂《禁绝书仪》。
不久,又上《纠劾贪污御史疏》,弹劾御史崔呈秀。
疏中揭露崔呈秀在巡按淮扬地区时,贪赃枉法,铺张浪费,要求将崔呈秀从重处分。
吏部尚书赵南星经过认真复查,认为事实确凿,提议将崔呈秀遣戍。
崔呈秀得知后,连夜投奔魏忠贤,认魏忠贤为义父。
高攀龙认为,要治理好天下,地方官是否贤良十分重要,因此拟了一道《具申严宪约疏》,对地方官的职责作了“课农桑”、“兴教化”、“育人才”等共55条具体的规定,府、州、县据此层层考核。
他在给登莱巡抚袁可立的书信《答袁节寰中丞》中说道:“今天下难联者人心,难得者人才,难鼓者士气,得老公祖一点真精神不难矣。
高攀龙”此时,魏忠贤、崔呈秀等人正借会推山西巡抚一事大肆迫害东林党人,结果高攀龙奏疏还未来得及呈上,就被借故罢斥了。
高攀龙等人被罢黜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面控制了朝廷内外大权。
他们窃国乱政,大兴冤狱,开始对东林党人进行更大规模的迫害,编派了《缙绅便览》、《点将录》、《天鉴录》、《同志录》等黑名单,将不依附于魏忠贤的官员开列在内,统称为东林党人。
高攀龙作为东林党的核心人物,自然成为阉党迫害的重点对象。
天启五年四月,阉党诬蔑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受贿,将他们送到北镇抚司诏狱,严刑拷打,杨涟等五人死于狱中,顾大章自杀,史称“东林六君子”。
八月,魏忠贤下矫旨,将全国的书院全部拆毁,首先就从东林书院拆起。
当东林书院被魏忠贤阉党拆毁时,他写下悲愤激昂的诗句:“纵然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
”天启六年二月,魏忠贤指使其党羽假造浙江税监李实的奏本,诬告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七人贪污袍价十余万两,企图将东林党人一网打尽。
高攀龙得知消息后,自知不免,却十分镇静。
三月十六日一早,他整冠束带,衣袍整齐,去拜谒了先贤杨龟山祠。
回家后与弟高士鹤及两位门生赏花于后花园池畔,谈笑自如。
谈兴正浓时,有人叩门而入,告知阉党要抓他的确切消息,顿使高家满门惊惶,惟有高攀龙神情泰然,微笑着对亲人说,“吾视死如归耳”,叮嘱儿孙“无贻祖羞”。
高攀龙还说:“如果贪恋残生,岂不辜负了平生的学问!”当天晚上,全家款叙,高攀龙说笑无异平日。
深夜,风声更紧,高攀龙悄悄起床至书斋,写《别友柬》,并提笔向熹宗皇帝奏最后一疏。
书毕,即换上朝服自沉于后花园池中,以示不愿受辱于阉党。
高攀龙在《遗疏》中写道:“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辱则国辱,故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
君恩未报,愿结来生。
臣高攀龙垂绝书,乞使者执此报皇上。
”高攀龙在痛苦无奈之际曾留言同年挚友袁可立道:“弟腐儒一,无以报国,近风波生於讲会,邹冯二老行,弟亦从此去矣”,---------------------------------精选公文范文-------------------------- 其言犹未尽之厚望可见于笔端。
高攀龙死后,墓葬今梅园南华利湾。
崇祯二年,高攀龙得到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到清朝顺治三年其墓迁粲山南麓,这就是后人常说的河埒口高攀龙墓,1985年又移建于无锡西郊青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