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干晚商遗存出土青铜农具浅析

合集下载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

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6.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入洋纱织布。

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

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

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

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陈文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金属农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渐代替原始的木、石、骨、蚌农具,不过这是一个颇为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虽然夏代已经有了青铜冶炼,但是《夏小正》中只有“农纬厥耒”一句记载,并未言明是金属农具,看来可能还是继承原始农业的木耒或石耜之类的起土工具。

考古发掘中也未发现典型的青铜农具。

如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铸铜作坊的规模很大,其总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表明铸铜业已较发达,进入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

但是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铜器多是礼器、乐器和兵器,主要是出自墓葬。

出土于遗址的生产工具只有刀、锛、凿、鱼钩等。

铜刀刃部只有3-4厘米,显然不是用来收割庄稼的。

铜凿和铜锛均为木工工具,不是农具。

(1)相反,山西、河南、湖北、河北各地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很多石质或骨质的农具,如石铲、骨铲、石刀、石镰等。

(2)可见夏代尚未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青铜工具。

商代的铸铜业远较夏代发达,已出现真正的青铜农具,如整地农具锸、、铲、犁和收割农具镰等。

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早商墓葬中发现两件青铜锸,长约13-17厘米,刃宽约10厘米,器身中部都有一个镂孔,体中空,用以安装木柄。

(3)湖北省随县淅河、河南省罗山县蟒张和天湖,也出土了商代的青铜锸。

河南省郑州市二里冈、淇县摘心台、陕西省武功县滹沱村、湖北省黄州下窑、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了青铜。

(4)郑州市南关外商代城址还发现以铸造铜为主的铸铜遗址,说明当时对铜的需要量较大。

(5)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晚商文化层中发现一把青铜铲,全长22.45厘米,刃宽8.5厘米,上端有方銎,可以安装木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1960年在安阳苗圃也出土一件青铜铲,长21厘米,刃宽11厘米。

此外,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安阳市梅园庄、罗山县蟒张和天湖、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等地都出土过商代的青铜铲。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解析版)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解析版)

高二历史导学案《知识点专练》选择性必修Ⅱ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1.原始社会:石、木、蚌、骨(耒耜)【知识点专练】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用石斧和骨镰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后用火焚烧,故①③都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A 选项正确;耧车属于西汉时期的农业工具,故②错误;曲柄锄属于铁农具,也在西汉时期,故④错误,故BCD都排除。

故选A。

2.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时期:青铜器农具(数量有限)【知识点专练】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

这说明()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形式多样,体现了青铜文明的发达,“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体现了商代青铜文明的广泛传播,故D 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了青铜农具的发现,未涉及青铜农具取代木石制农具的问题,故A项错误;孤证不立,由材料不能得出B项;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青铜农具的发现,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错误。

【知识点专练】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

据此推断西周()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答案】B【详解】材料中所提及的“青铜镰”、“双孔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制农具,据此可知在西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故选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几种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西周冶金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排除D项。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椁,椁室东西长8.22米,两端有2层台。

墓内随葬品非常丰富,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达 480余件,是江南地区商代青铜器的一次重大发现。

大洋洲墓所出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繁多。

粗略加以分类,礼器中的食器有鼎、鬲、甗、簋、豆、匕等,酒器有罍、瓿、卣、壶、瓒、勺等,乐器有镈、大铙,兵器有胄、钺、戈、戟、矛、长刀、短剑、镞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厨刀等,工具有斧、钻、凿、刻刀等,农具有耜、臿、犁、镰等。

此外还有若干饰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杂器。

大洋洲墓的青铜器许多与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类似。

但用中原的标准来观察,又有不少明显的地方特色。

例如,在礼器的组合上,缺少了尊、觚、爵、角、斝等常见的酒器。

即使是形制和中原类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别的装饰或花纹,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类动物形饰,纹饰间多有“燕尾”形的索纹、阔口的牛首纹等。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向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商代青铜文化源于中原,当时广袤的江南地区尚属荒蛮之地。

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赣江中游樟树市吴城商代遗址的发现,撩开了“南蛮之地”的神秘面纱。

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感叹道:“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

而1989年距离吴城遗址20公里远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现,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三千多年前赣鄱大地先进文化的芳香扑面而来,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原商代文化的气息,又能体会到浓烈土著文化的味道。

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商代此镈时代早,且为科学出土,为确立镈起源于南方之说提供了依据双系带銎青铜钺商代短铜矛商代短柄翘首青铜刀商代兽面纹柱足圆鼎商代通高70.斜折沿,口敛,方唇,梯形立耳,耳外侧有凹槽,深腹,腹壁较直,圆底近品个,柱足中空,填满泥芯,足底微鼓。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4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4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B.耒耜C.铁器D.青铜农具A[“刀耕火种”即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所以此时使用的工具是石器,故选A项。

]2.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犁、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

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D[根据材料“出土了犁、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形式多样,体现了青铜文明的发达,“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址”体现了商代青铜文明的广泛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青铜农具的发现,未涉及青铜农具取代木石制农具,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错误。

]3.河北兴隆战国冶铸遗址共出土铁范40副,87件,其中60%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山东临淄、江西新建等地也有类似战国铁范出土。

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冶铁技术领先世界B.传统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农用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D.战国铁制农具使用较为普遍D[材料“河南新郑、山东临淄、江西新建等地也有类似战国铁范出土”体现出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较为普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B项排除;C项指的是牛耕的使用,排除。

]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工具是( )A.筒车B.翻车C.高转筒车D.花楼机A[根据材料“翻倒”“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禾苗待我灌醉”可知该工具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B项中翻车依靠的是人力,排除;高转筒车在明清时期出现,C 项错误;花楼机是织布工具,D项错误。

学案4: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4: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自主学习】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 耕作工具种类: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 石器时代工具: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3. 青铜农具(1)原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技术。

(2)出现地区: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3)局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4. 铁制农具(1)发明和传播:公元前 15—前 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技术,后来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2)优点: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3)中国铁制农具: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法制作的农具。

5. 灌溉工具(1)概况: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唐代出现了,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6. 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 纺织工具(1)出现:古代最先出现的手工业之一是纺织工具的制作。

(2)中国①约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③汉朝: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④元朝以后: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3)古代西方:出现纺纱用的纺车。

2. 陶瓷业(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具体表现①坯车: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制坯。

②匣钵:中国南朝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③支钉: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3. 金属冶炼工具(1)古人用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2)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 家庭式劳作(1)原因:随着的逐步推广,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学习︱了解中华悠久农耕文明,欣赏古人“农具”!

学习︱了解中华悠久农耕文明,欣赏古人“农具”!

学习︱了解中华悠久农耕文明,欣赏古人“农具”!中秋之后恰逢国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收时节,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此时又有许多农民开始忙着收获粮食。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农用机械的出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

但是,在没有现代化农用机械的时期,你知道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都是用什么机械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吗?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不仅拥有这深厚的文化历史,还有着悠久农耕文明。

在新石器时期就以开始使用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种植农作物。

在生产劳作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农具,革新农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农用机器的改进、创新,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耒耜和犁——古代播种机械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学水平的提高。

中国第一部农具专著陆龟蒙的《耒耜经》虽然篇幅很短,但却详细记载了当时江东地区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水田耕作农具“曲辕犁”。

曲辕犁改直辕为曲辕,犁架变小,轻便灵活,起土省力,效率高,从而改变了二牛抬杠的牵引方法。

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铁制的耕犁,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

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

耧车——古代播种器械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

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动力的利用和机械结构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己经懂得用牛、马来拉车了。

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2022年课标】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思维导学】【背记要点】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铜器的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出土铜镜的的文化遗址是甘肃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

2、商朝的青铜器:(1)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高超;(2)功用:饮食、祭祀和军事;(3)变化:逐渐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著名青铜器:(1)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2)铸造工序:制模、雕刻纹饰、反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正。

(3)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造型雄伟、最重)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注意图片记忆)(4)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是:利簋(gui)(西周最早的青铜器,记载了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知识点02 甲骨文记事1.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知识点0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造字特点: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2.比甲骨文规范的文字是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古代视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因为是铸刻在钟鼎之上,也叫钟鼎文、铭文。

【名师点拨】1.商周既有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也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铭文或钟鼎文)。

2.钟鸣鼎食:“钟”和“鼎”分别为商周时期青铜乐器和食器,后发展为礼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三年真题】(一)、2022年中考真题1. (2022年四川达州)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土桥学区2021-2022学年-有答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土桥学区2021-2022学年-有答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土桥学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1929年,我国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头盖骨化石,震惊了世界。

该发现将人类历史提前了50万年,使中国成为当时全人类的发源地,这种骄做和自豪多年保留在中国人的心中。

这个头盖骨化石是下列哪一古人类的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2. 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下列对“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B.人与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3. 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就是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A.炎帝和黄帝B.尧、舜、禹C.黄帝和蚩尤D.炎帝和蚩尤4. 下图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传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开山鼻祖是()A.炎帝B.黄帝C.尧D.舜5. 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这种制度开始于()A.舜传位于禹B.禹传子家天下C.西周分封制D.商鞅变法之后6. 《荀子》一书中写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表明,周初最受周天子信赖的人是()A.周王子弟B.周王亲戚C.有功之臣D.旧邦首领7. 俗话说,狼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诚信”。

下列诸王中因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而失信失天下的是()A.夏桀B.商纣王C.周平王D.周幽王8. 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锋,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以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9. 以下关于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战国时期合纵战略示意图B.战国时期连横战略示意图C.有“合众弱以攻一强”之意D.图中战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10. “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周王)。

“一枝独秀”之馆藏曲柄铜盉的科学分析与考古初探

“一枝独秀”之馆藏曲柄铜盉的科学分析与考古初探

“一枝独秀”之馆藏曲柄铜盉的科学分析与考古初探作者:穆浴阳李文欢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3期摘要:利用掃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及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唯一一件曲柄铜盉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成分检测分析,并初步进行考古研究。

结果表明:此曲柄铜盉的材质为铜-锡-铅(Cu-Sn-Pb)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为铸造而成,其成熟的铜锡铅配比和加工方法佐证了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

虽然曲柄铜盉的出土地为江西地区,但是通过形制初步判断其为群舒文化典型青铜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吴、楚、越文化和群舒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融合情况。

截至目前,此曲柄铜盉在江西地区尚属首次和唯一出现,填补了江西此类型青铜器研究的空白,对于揭示江西先秦青铜器冶金技术内涵及探讨江西与其周边地区的交流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江西先秦古史;西周春秋时期;吴楚越文化;群舒文化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3.0270 引言在人类技术发展过程中,自使用青铜器伊始,称为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历经夏商周时期。

青铜器的使用随着商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发展达到鼎盛,其产生的青铜艺术亦是亚洲大陆上一颗璀璨的明珠①。

江西的考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商周考古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大量古文化遗存和丰富的文化遗物作为“无字地书”对于探寻江西先秦古史的意义重大②。

随着江西考古的发展,出土青铜器等文物逐步问世,其种类繁多、遍布全境,年代上溯商周下至汉代。

在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博物馆中,馆藏的唯一一件青铜器—曲柄铜盉较为特殊,其为截至目前该地区出土青铜器中首次且唯一出现的青铜盉类型,不仅填补了江西地区此类型青铜器的空白,更是对于研究江西先秦古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拟通过对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曲柄铜盉进行科学分析,初步揭示其制作工艺及冶金技术内涵,同时为先秦时期江西与其周边地区交流和发展的研究提供实物证据。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训练B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训练B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训练B1.(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3.(2020江苏卷·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4.(2020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5.(2019·江苏高考·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6.(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否得到了普遍使用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否得到了普遍使用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否得到了普遍使用作者:张帆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0期摘要:商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是学术界很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已有不少人进行探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事实上,青铜器由于它本身的性质和贵重性等原因是很难得以广泛使用的,应该只是小范围的试用。

关键词:青铜器农具商用时期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71-02一、关于青铜器和青铜农具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铝按一定比例合成的器物,简称“铜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其包括有农具、工具、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和杂器等等。

青铜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代,其中,形成期为龙山时代,到商周时,达到鼎盛,此时期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器物最为精美,技术最为纯熟。

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青铜器逐步被铁器取代。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衡量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工具,中国自古重农,以农业安身,农具在其中则尤为重要。

而在中国古代农具的变化发展历程中,青铜农具自然占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所见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主要有:钁、铲、锸、耒、耜、犁、锄、镰、铚等等。

二、青铜农具的出土青铜农具在推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在近年来的考察考古中,也挖掘出土了非常多的青铜器,但是,考古发掘的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出土的农具绝大部分都是木、石、骨、蚌农具,青铜农具则较少,相对于众多的青铜兵器、礼器和手工工具则数量更少了。

如在商代晚期都城所在的安阳殷墟,有8个灰坑和窖穴出土石镰刀计3 640 件,其中大连坑出土近千件,E181方窖中出土444件[1];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石斧54 件,石、骨、蚌铲132 件,石、蚌镰刀365件[2];陕西省长安县沣西遗址,是西周都城丰镐所在地,根据1955—1957年的发掘,在沣西客省庄遗址中,出土了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1件、骨铲61件、蚌铲两件,石镰两件、蚌镰6件,石刀66件、蚌刀13件,石臼1件等计150余件 [3];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中,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448件,其中石铲23件、骨铲82件、蚌铲7件,石刀68件、蚌刀178件、石镰两件、蚌镰88件,石臼1件等 [3]。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出土青铜农具研究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出土青铜农具研究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出土青铜农具研究王慧芳【摘要】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出土的青铜农具按用途大致可以分为开荒起土农具、除草农具与收割农具等三类。

与同时期农具相比,其具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纹饰多样、生产实用与祭祀功能并存等多方面特点,为我国农业考古和青铜农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

%The bronze farm tools unearthed in Dayangzhou Village,Xinga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s,i.e,land claiming and earth moving tools,weeding tools and cutting pared with the tools in the same period,these farm tools are featured with a larger number, greater variety,more decorative patterns,practical utilities coexisting with ritual functions,etc.They provide a new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and bronze tools.【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1)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青铜农具;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农业【作者】王慧芳【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31989年9月20日,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的农民在修护大堤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经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与整理,共出土青铜器475件,其中,农业工具11 种共 53 件①。

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1-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分〕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 青铜农具根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韭,然仅能自赡。

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兴盛,浸浸致富矣。

〞材料反映了,〔〕A. 私营手工业开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B. 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C. 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 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3.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表达。

由此可见〔〕A. 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那么B.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C. 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D. 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4.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

这从侧面反映了〔〕A. 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 明清商品经济开展迅速C. 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 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5.1617年,德意志萨克森的新教徒们制作了一张?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画中的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他抬起了头,光辉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

商代晚期江西新干大洋洲大墓出土玉器

商代晚期江西新干大洋洲大墓出土玉器

商代晚期江西新干大洋洲大墓出土玉器
198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灵石旌介发掘了三座商代晚期的墓葬,出土了一些精美的玉器。

除玉璧、玉璜和3件玉管外,皆为小型圆雕的佩饰物,有玉鹿、免、虎、蝉、鱼、鸟等。

造型写实,描写对象栩栩如生,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商代晚期美玉鉴赏
新干大墓位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涝背沙洲,198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

该墓的年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商代晚期。

墓底距今地表2.15米,棺木位于椁室中部偏西,东西向,棺椁均已朽而不存。

墓中出土文物极为丰富,计有青铜器486件、玉器75件(不包括近千件、颗的玉珠、玉管等)、陶器和原始瓷器356件。

其中尤以青铜器令人瞩目。

青铜工具和农具的品类众多,有不少器形前所未见,表明商代的赣江流域已具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商周青铜农具问题浅识

商周青铜农具问题浅识

商周青铜农具问题浅识徐 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摘要]商代西周有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出土商周铜农具的统计,结合几批青铜农具范的出土以及一处青铜器窖藏的发现,得出商代西周已经大量生产使用青铜农具的结论㊂[关键词]商代;西周;青铜农具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属于我国历史上的 青铜时代 ,然而在商周留存下来的大量青铜器具中,却较少见到青铜农具㊂这个问题很受学界关注,学者们也围绕商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问题展开了研究与争论㊂本文从实物材料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铜器的铸造这一角度再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㊂一㊁关于商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争论对于商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争论由来已久,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观点基本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种㊂一部分学者认为商周并未使用或至少没有大量使用青铜农具,持此观点的有于省吾[1][2]㊁陈梦家[3]㊁郭沫若[4]㊁白云翔[5][6]㊁陈文华[7]等,其理由大致有:考古出土的商周青铜农具数量稀少;铜㊁锡属于稀有资源,当时有限的青铜又要首先用于铸造礼器和兵器,不可能大量铸造青铜农具;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奴隶作为没有人身自由的群体,没有劳动积极性,不会去改进生产工具,奴隶主也不会让奴隶使用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土质疏松,使用非金属农具也容易开垦,没有改进农具的必要㊂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商周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持此观点的有唐兰[8]㊁陈振中[9]㊁李学勤[10]㊁卢茂村[11]等,理由主要有:普遍使用落后的非金属农具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符;商周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有改进农具的需求;考古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且分布范围较广;当时的青铜农具用坏后即回炉重铸,所以留下的实物很少;贵族较少使用农具随葬,藏家也不收藏农具,这些也都导致青铜农具传世稀少㊂由于东周出土的青铜农具相较之前有大量增加,石㊁骨㊁蚌农具又相对减少,所以东周时青铜农具较多的应用于生产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争论的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商代和西周有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上㊂经过几十年的争论,这个问题似乎仍难有定论,现今要重新探讨这一话题,笔者以为首先还应从实物资料入手,对商周青铜农具遗存进行考察㊂二㊁从商周青铜农具的数量看 此前的文章中对商代西周的青铜农具数1量统计大多很不完备,有些甚至没有给出具体统计数据就说考古发现数量很少㊂陈振中的‘先秦青铜生产工具“一书对1991年以前出土的先秦青铜生产工具作了比较完备的统计,其中对于很多没有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传世品都有著录㊂书中有全国出土青铜生产工具统计表,对全国各地出土的早期㊁夏㊁商㊁西周㊁东周的青铜生产工具数量都作了统计[12](P21-26),其中商代㊁西周的主要几种青铜农具数量如下(表一):表一 商代西周青铜农具统计表商代西周总计钁149295444锛9976175斧322225547耒257耜202848锄164965铲4180121镰56965铚011总计7057681473说明:年代按书中的说法,断代介于两者之间的,发掘品从上限,传世品从下限,如笼统定为殷周的则暂归西周统计㊂从这个统计结果来看,商代和西周的青铜农具出土数量并不少,商代有705件,西周略有增多,为768件,其中斧㊁钁㊁锛是数量最多的几种农具,商代的铜斧数量甚至达到300件以上,耜㊁锄㊁铲㊁镰这几种要相对少一些,但数量也比较可观,耒和铚的数量最少,只有零星发现㊂另外,根据书中的统计,商代西周的青铜工具出土的范围也很广泛,29个省级行政区内都有出土㊂由此看来,商代西周的青铜农具出土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且分布范围也很广泛,这应该为商代西周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提供了证据㊂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铜斧是否算作农具的问题㊂有学者认为在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阶段,斧一类的砍伐工具是重要的农具,而进入商周以后,农业生产的重点转移到土地的加工上,斧作为生产工具的属性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时铜斧不适合再归入农具[6]㊂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即便将铜斧排除在外,商代和西周的青铜农具仍然分别有300多和500多件,数量上来说绝对算不上稀少㊂另外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现存的商周青铜农具里有很多不是实用器,这点完全正确,尤其是在贵族墓葬中发现的随葬青铜农具有些就不是实用器,如江西新干商代晚期大墓出土的2件铜犁[13]㊂但是去除掉这部分非实用器,仍然有数量可观的实用青铜农具,而且墓葬中随葬非实用的青铜农具与现实生活中使用青铜农具并不矛盾,非实用器是以实用器为原型制造的,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实用器,哪有这些非实用的模型或明器?就好比汉墓中的仓㊁灶㊁井㊁鸡㊁猪㊁狗之类的模型或俑类,都是当时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㊂三、从商周青铜农具的铸造看研究青铜农具的使用情况,除了考古发现的铜农具实物外,和生产青铜农具相关的遗存应该受到格外重视㊂郑州商城的南关外铸铜遗址,出土大量陶范,可辨识的230余件,主要是工具范,其中钁范就有101件[14](P340-344,351-354)㊂如此大量的钁范,说明该铸铜遗址在当时已批量生产铜钁,而且这些出土的钁范大小合适,没有复杂花纹,铸出的青铜钁很可能是实用农具㊂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这批 泥质工具范坚实,特殊制作的拔模斜面,在铸面上涂刷烟熏灰分离剂涂料,烘烤的温度比容器范较高㊂这使工具范具有多次铸造性能,成为批量生产铜工具的铸具”[15](P97)㊂这点更加说明这处铸铜遗址所代表的作坊在当时已经大批量㊁高效率地铸造青铜钁㊂青铜钁在商2代已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从表一中也可以看出,它的出土数量在各类农业生产工具中仅次于铜斧,居于第二位㊂除了郑州商城南关外遗址,其他地区也有一些青铜农具范出土,如江西德安石灰山出土1件灰白色砂岩质的锛类范残件[16],江西吴城遗址也出土17件石质锛范,还有1件石质耜范,为完整单扇,灰白色粉砂岩质,制作精细[17](P143-147)㊂德安㊁吴城的石质范具应当也是具有反复使用的优点,可以推想这两个遗址当时已具有批量生产青铜农具的能力㊂当然这样的铸铜作坊遗址发现的还不多,但制造遗址的数量毕竟不能与产品不能同等看待,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以至历史时期各时代遗址和墓葬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陶器,但陶窑却发现的不多,道理是一样的㊂既然商周时期农具的铸造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已经比较可观,青铜农具在当时大量使用也不应该成为问题㊂四㊁湖南宁乡铜斧窑藏的启示当然,现在发现的商代西周青铜农具实物数量相对于青铜容器和石㊁骨㊁蚌农具毕竟是还是相对偏少的,要想论证当时已在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还要合理解释这一问题㊂虽然商周时期的青铜冶铸技术已经很发达,但是铜㊁锡毕竟还是属于相对稀有的资源,大量铸造青铜农具要消耗大量铜㊁锡资源,再加上青铜农具易损耗,所以将破旧㊁损坏的青铜农具回收重新熔铸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做法㊂再加上农具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也无甚收藏方面的价值,所以除了一部分专门铸造的用于礼仪和随葬的非实用农具外,当时的青铜农具大多很难保存下来㊂所以,从情理上说我赞成唐兰㊁陈振中等学者的观点㊂上世纪60年代,湖南宁乡黄材窖藏的一件兽面纹铜瓿中一下子发现了224件青铜斧㊂这批青铜斧形制相同,大多是未经使用的新品[18]㊂数量这么大的一批青铜斧,形制均相同,也没有复杂精美的纹饰,如果说专门铸出用于礼仪或者随葬可能性不大,应当是一批实用器㊂表一中统计的商周各类青铜农具数量中,商代铜斧数量最多,比商周其他任何一类青铜农具的总数还多,也主要是因为其中包含了这一项较为特殊的发现㊂单从铜斧来看,这批窖藏的青铜斧数量比其他地方出土以及传世的商代青铜斧总数还要多出一倍有余㊂根据铜斧一次性出土于窖藏的情况和铜斧的形制特征,可以推测这是当时批量生产的青铜斧,它们还未来得及使用,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被放入青铜瓿埋藏起来,后来没能再取出㊂宁乡铜斧窖藏说明当时生产的青铜斧规模和数量都是很大的,只是被我们发现的机会不大,如果不是像这种窖藏出土的意外情况,我们在考古发掘中是很难大量发现的㊂青铜斧是否能归入农具还需谨慎考虑,但毫无疑问属于生产工具㊂从这处窖藏的发现可以推测,当时的青铜工具确实有被回收重铸㊁反复利用的情况㊂五㊁结语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商代西周的青铜农具的实物还是有较多数量的,再结合几批青铜农具范的出土以及一处青铜斧窖藏的发现,可以合理推测,商代西周已经大量生产使用青铜农具㊂当然,这里的 大量”并不说明青铜农具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已经占到绝对的主导地位,毕竟当时的非金属农具仍有大量使用,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铜㊁锡是相对稀有的资源,其储量远不如铁,所以青铜农具并不能如铁器时代的铁农具那样,一经流行就迅速地成为农业生产领域的主导因素㊂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使用石㊁骨㊁蚌器为主的原3始农业阶段和使用铁农具为主的阶段之间,的确存在一个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时期㊂参考文献:[1]于省吾.从甲骨文看商代社会性质[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1). [2]于省吾.驳唐兰先生 关於商代社会性质的讨论’[J].历史研究,1958,(8). [3]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4.[4]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白云翔.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J].农业考古,1985,(1). [6]白云翔.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之考古学再观察[J].农业考古,1989,(1).[7]陈文华.试论我国农具史上的几个问题[J].考古学报,1981,(4).[8]唐兰.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的初步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2). [9]陈振中.殷周的铚艾──兼论殷周大量使用青铜农具[J].农业考古,1981,(1).[10]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J].人文杂志,1982,(Z).[11]卢茂村.试谈安徽出土的青铜农具[J].农业考古,1984,(1).[12]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D].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完所,江西省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1,(10).[1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 1953 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D].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5]李京华.冶金考古[D].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6]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德安县博物馆.江西德安石灰山商代遗址试掘[J].东南文化, 1989,(1).[1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D].吴城 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8]高至喜.湖南商周农业考古概述 简论有关古代农业的几个问题[J].农业考古,1985,(2).AP r e l i m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o nF a r mI m p l e m e n t s o f S h a n g a n dZ h o uD y n a s t yX u S h a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A r c h a e o l o g y a n dC u l t u r eR e l i c s,C o l l e g e o fH i s t o r y,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210046)A b s t r a c t:I th a sa l w a y sb e e nab i t t e rc o n t r o v e r s y i na c a d e m i aw h e t h e rb r o n z e f a r mi m p l e-m e n t sw e r em a s s i v e l y u s e dd u r i n g S h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B a s e do n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t h eu n e a r t h e db r o n z e f a r mi m p l e m e n t so fS h a n g a n d t h e W e s t e r nZ h o uD y-n a s t y a n d t h e e x c a v a t i o n o f s e v e r a l b a t c h e s o f b r o n z e f a r m i m p l e m e n tm o d e l s,c o m b i n e dw i t h t h e d i s c o v e r y o f ab r o n z eh o a r d,t h i s p a p e r 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b r o n z e f a r mi m p l e m e n t sw e r e a l-r e a d yp r o d u c e d a n du s e dm a s s i v e l y d u r i n g S h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S h a n g D y n a s t y,T h e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B r o n z e f a r mi m p l e m e n t s [作者简介]徐尚(1994 ),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㊂4。

商代文化的渗透力——青铜文明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

商代文化的渗透力——青铜文明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

商代文化的渗透力——青铜文明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商朝作为中国第二个王朝,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巩固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商朝500多年的历史中,商人不断尝试拓展疆域、融合民族,尤其是向长江中游及其临近地区的拓展,为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南方诸国与中原诸国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可能,也为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提供了想象空间。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商代文化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

61.1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纵观世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模式,大河水系是多数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

在中国,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为文明的孕育和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两大流域各自文明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孕育出强大的中华文明,其中商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朝代。

61.2亚非大河文明商代以豫州为中心,控制区域包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京津,长江以北的湖北、安徽、江苏及陕西部分地区,影响力覆盖陕西、江苏剩余地区和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部分地区。

商文化的主要输出方向是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江汉地区、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及其邻近地区,这里与中原地区比邻,是整个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61.3商朝实际控制力最大时的版图在进入青铜时代之前,中国两大水系文明多源并进,各有特色、相互影响(较弱),南方文明在某些时期甚至领先于中原文明。

但进入青铜时代后,黄河流域通过族群结盟及文化整合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夏朝以伊洛地区为中心,已经具备早期国家社会结构的特征,之后商周两代在国家形态方面进一步完善,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频繁,尤其是商文化向南渗透,加深了中原与南方的"羁绊",为将来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61.4商朝青铜虎食人卣(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中国考古界对南方商文化传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建国前,南方地区只有零星发现的青铜器,其中国宝级青铜器有虎噬人卣、四羊方尊、皿方罍等,但因战争等原因,大多流失海外或民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新干晚商遗存出土青铜农具浅析——兼及商代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彭明瀚1989年冬,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了484件青铜器,其中工具类16种127件〔1〕,可以确定为农具的有犁、插、耒、耜、zhì@①垃、镰、铲、锛、jué@②、qiāng@③等10种计36件〔2〕,其它如刀、斧、凿等既可以用于手工业,同样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类别难以划定。

处在烧荒垦地,刀耕火种时代的吴城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其用途是多功能的,不一定象我们今天这样对工具的分工那样细微单一,垦荒时要用刀,砍树时要用斧,因此我们不要去严格区分。

新干遗址出土农具器类之全、数量之多,均属罕见,尤其是犁铧、耒、耜、zhì@①、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史、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下面我们将分析这批农具的功用及其意义。

一、青铜农具选介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的青铜农具主要有:(1)犁铧2件,三角形宽体式,两侧薄刃微弧,三角形銎,銎部正中有一穿对通,以系钉固定犁铧,两面饰三角形云纹。

标本342长10. 7、肩阔13.7、銎高1.9厘米,两刃夹角65°,犁面与犁背夹角10°;标本343长9.7、肩阔2.7、銎高1.6厘米,两刃夹角60°,犁面与犁背夹角10°。

这种犁与新石器晚期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三角形石制破土器相类似,它的出土,说明过去人们把三角形石制破土器推定为石犁的推论是正确的〔3〕;李学勤先生还据此推定1973 年山东济南拣选出的一件青铜犁铧是商代遗物〔4〕。

据季署行先生研究,象新干出土的这种犁面与犁背夹角为10°的犁铧在南方水稻田中耕作,所需牵引力约为2.6~7.8公斤,在一个人的正常拉力范围内,也就是说,这种犁铧的出土,并不能说明当时已产生牛耕〔5〕,只能说明产生了犁耕,而且这种犁耕也是很原始的,因为它没有配套的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不能提高精耕细作的程度,因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犁耕。

不过,这种犁的发明和使用,还是农具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革新,因为铲、耒、耜等起土农具对土地的作用力是垂直力,利用杠杆原理将土翻起;犁对土地的作用力是水平力,其工作效率远比耒、耜要高。

“一人zhí@④耒而耕,不过十亩”〔6〕。

“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7〕。

知汉代牛耕是耒耕效率的16.6倍。

贵州黎平县侗族有木牛,即人拉犁耕作,据调查,木牛的效率是锄耕的2 倍(见附表一)这种效率可能比较接近商代的实际。

(2)锸2件,分两式,Ⅰ式(标本345)正方形扁平体,圆角平刃,口薄,正面拱起,背面平齐銎口正中一孔,长13.1、肩阔14 、刃宽11厘米。

这是湖北盘龙城二里岗期长方体锸到晚商U 形凹口锸之间的过渡形制。

Ⅱ式(标本344),平面呈U形,双肩稍耸,弧刃,正面拱起成弧形,背面平齐,銎口正中处有一孔,銎口饰有一圈云纹,长11.5 、肩宽14.8、刃宽11厘米。

这种凹口锸是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锸的形制。

新干2件铜锸的出土,说明锸这种农具在商代已有一定程度的使用,并得到改进、发展。

(3)耒1件(标本346),背面无纹,椭圆銎,銎口有箍,双扁齿,其中一齿在使用中已残损约1厘米,通长12.7、齿距8厘米。

(4)耜1件(标本347),三角形宽体式,平面呈梯形,平肩,刃微弧,正面中部拱起,背面平齐,形成纯三角形銎,有一穿对通,正、背两面饰三角形云纹组成的简体兽面纹,长11.5、肩阔15.2,刃宽9. 1厘米,与“耜广五寸”〔8〕之制大体相符。

《易•系辞》云:“神农民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可东汉的许慎硬把耒、耜说成是同一种农具:“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9〕,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徐中舒师在《耒耜考》一文中广征博引,力驳众谬,指出“耒与耜为两种不同的农具,耒下歧头,耜下一刃”〔10〕,新干大洋洲所出青铜耒、耜以实物证明了徐中舒师这一推论的正确性。

据杨宝成先生研究,耒、耜是商代主要的起土工具〔11〕。

(5)铲12件,分三式。

Ⅰ式圆銎溜肩铲,共10件,椭圆銎,銎口有箍,饰一周带纹,銎伸入铲面中部,平刃微弧,铲体呈圆形。

原发掘简报称为斧,不确,因为这种器物体薄,质轻,不宜作为伐木工具,起土也不合适,可能是一种锄草农具。

Ⅱ式兽面纹铲(标本359),1件,椭圆銎,銎部饰双目纹组成的简体兽面纹,溜肩平刃,铲面近方形,通长17.8、刃宽13.4厘米。

这种铲体薄,不宜作起土工具,可能也是一种锄草农具。

Ⅲ式,方銎铲1件(标本360),溜肩方体,銎口有箍,銎直通铲体近刃部,刃微弧,略有残损,素面无纹,残长14、刃宽10厘米,这是中原地区比较常见的铲式样,銎口加箍,銎直通铲体都是为了加固铲体,是起土的专用工具。

这种Ⅲ式铲,是中原地区主要的挖土工具之一,比较流行,但吴城地区在新石器晚期以来,有用锛挖土的习俗,因而在这一地区,铲的作用可能已退居到中耕除草的地位了,故Ⅰ式铲多,Ⅲ式铲少。

(6)有肩jué@②1件(标本377),方銎长体,銎口有箍,双面饰索状燕尾纹一周,銎长与体长相等,双斜肩,平刃,通长14.8、肩宽5.7、刃宽2.6厘米。

它基本具备jué@②的特征:长身,窄刃,长宽之比约为三比一,侧视为等腹三角形(楔形),平口刃,顶中空,銎口长方形〔12〕。

据陈振中先生研究,商周时期的青铜jué@②主要有长条形、凹形、横銎三种形体,均作长方体〔13〕,标本377为分段有肩式,是jué@②类器的另一种形制,它很有可能是吴城地区有段石锛的变体。

(7)锛3件,(标本357)长方銎,断面为梯形,微束腰,宽刃、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

正背面近銎部饰简体兽面纹和蝉纹,长9、刃宽3.5厘米。

这三件锛与吴城、都昌等地吴城文化遗址中所出同类器形制相近,吴城、德安石灰山商代遗址中出土数块石质锛范〔14〕,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中也出土了一块泥质锛范,这足以说明这些铜锛是本地铸造的,它起源于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有段石锛,是一种广为使用的起土、松土农具。

(8)zhì@①1件。

(标本376)作长方形,薄体平肩弧刃,三长方穿,有夹柄痕,素面无纹,刃长20.5、顶长20、宽6厘米。

垤是镰一类收割工具,《释名•释器用》云:“zhì@①,获禾短铁也。

”商代铜zhì@①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它是西周时期矩形zhì@①的渊源,为我们研究zhì@①这一农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9)镰,5件,长条无齿单穿式,(标本371)薄体平刃,前锋下勾,近内端有一圆穿,正面近背部有脊,背面无纹,刃部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商代无齿式铜镰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它可能渊源于长条形刀,比安徽含山、济南大辛庄等地发现的商代锯齿式铜镰要原始。

以上介绍的9种农具中,前7种为起土,松土、锄草用具,后2 种为收割工具,包括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农具。

同一种农具往往有多种形制,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商代赣鄱地区已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二、青铜农具的功用目前,学术界倾向于把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的性质推定为墓葬,这样,如此之多的青铜农具从中出土就难以解释清楚。

笔者,认为这一遗存的性质为社祀坑〔15〕,既然社是祭祀的主题,在社祀坑中出土农具便是很自然的事。

在祭祀坑中出土农具还见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其中出土了锛、铲、锄等玉质、青铜质农具,我们已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坑为农业祭祀说》一文中论证了这二个祭祀坑为农事祭祀,其中出土的农具是祭祀时用于处死人牲并举行农事祭祀的仪仗之器〔16〕。

这两个祭祀遗存均属农事祭祀,从中出土的农具功用应当相类。

社神是一个很重要的农业神,农耕民族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社祭是相当隆重的祭祀,有时甚至要用人牲。

从民族志材料来看,近代东亚、西非的落后民族就盛行用人牲祭社神有习俗,在农事的不同阶段供上不同年龄的人牲。

春耕时,供上一位少女,用铲和锄等农具把少女处死,埋进新犁过的地中,祈求丰收;庄稼生长期间,也要供上一个青年妇女作人牲,祈求社神保佑农作物茁壮成长;收获前,则供上一个老妇,用镰刀把人牲处死,以祈求来年丰收〔17〕。

新干社祀遗存中也有人牲的遗迹,遗存中出土了24枚牙齿,据测定,它们分属1 ~1.5、10~11、20~30岁三个不同年龄组的个体〔18〕,如果把它们理解为社祀时的人牲的牙齿,正好与在庄稼成长不同阶段为社神供上不同年龄的人牲这一民俗相合,而且遗址中同样出土了处死人牲时所必须用到的农具铲和镰。

据《路史•后记》所载,炎帝“乃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厘来,”可推知祭社神时还有《扶犁》之舞,并配之以《丰年》之乐,可惜的是,史书没有详细记述《扶犁》之乐的内容,我们认为很有可能是一种模拟农业生产过程的乐舞。

从甲骨文材料来看,商代农业生产过程中有向社神举行的各种农事祭祀,春耕时商王带领群臣举行盛大的jí@⑤田大典:己卯卜,hù@⑥贞,雷jí@⑤于明,亨,不@⑦。

《合集》9505播种时,要举行祭记:……宾贞,呼黍于敦,俎,受[年]。

壬戍卜,宾贞,我受年。

《合集》9537庄稼生长期间,商王时常去视察其成长情况,一旦庄稼发生了病虫害,商王还要为其举行禳除灾祸的祭祀仪式:王往省黍,祀,若。

《合集》9613乙正盂田禾jì@⑧,其御,吉zhì@⑨jiàng@⑩御,吉zhì@⑨。

《合集》28203“省”意即省视、视察,全句大意为商王为亲自去视察黍子而卜问,要是举行了祭祀,社神是否会保佑黍茁壮成长。

御是一种禳除灾祸的祭祀,zhì@⑨,读如“去其螟téng@⑾,及其矛贼,无害我田zhì@⑨”〔19〕之zhì@⑨,意即嫩苗,全辞大意是指盂地的庄稼发生了病虫害,商王卜问要是举行了禳灾大祭,是否能治好病虫害。

这样,依据民族志和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我们可以大致复原新干大洋洲先民们立社时所举行的盛大的《扶犁》之乐的面貌:第一部,开荒垦地,人们手持铲、jué@②、锛等农具模拟开荒时的劳动场面;第二部,jí@⑤田,人们扶犁耘地,再用耒、耜等农具处死给社神供献的约一岁小孩,埋入刚刚犁过的地中,然后点种;第三部分,中耕锄草,人们用qiāng@③、铲等农具处死给社神供献的约10岁左右的青年,然后模拟锄草的动作,第四部分,收割,人们手持镰、zhì@①等收割农具,将一位年龄约30岁左右的老年人(当时由于医药卫生条件差,人一般只能活到三、四十岁)处死,献给社神,然后模拟收割的动作,至此,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结束。

整个祭祀活动完毕后,各种祭祀仪仗之器、人牲均被埋入坑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社祀遗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