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选编。
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词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3.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4.理趣: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5.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是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成为建安风骨。
6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导语: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方式,承载着历史、民俗、哲学等众多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周南》、《关雎》、《卫风》、《国风》等15篇组成,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代人们的宴饮、爱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诗经以其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知和思考。
2. 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以整齐、工整的辞藻和语言结构组成的文章,通常用于见礼、赠文、祭文等场合。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常常以富有感情、华丽多彩的语言,表达人们对友情、爱情、亲情等的思念和赞美。
3. 骈文: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指使用平行的句子结构、重复的修辞手法、对仗的语言形式等特点构成的文学作品。
骈文在唐宋之间较为盛行,其形式多样,无论是骈体诗、骈话还是骈文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学追求。
4.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的诗歌形式。
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因为其节奏感强、句子紧凑的特点,而且它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值得赞扬。
七言绝句的优美旋律、准确表达和富有意象的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5. 韵文与散文:韵文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韵文是指有一定的韵律、音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和骈文。
散文是指不受音律约束、按照自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组织的文学形式。
韵文通常具有较高的节奏感和音韵的美感,而散文则更注重细腻的抒发和真实的揭示。
结语: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音韵之美、修辞之妙以及对社会、情感的深入剖析。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在今天可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殷商王室崇尚迷信,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刻写在上面。
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间有少数记事文字也常与占卜有关,所以一般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是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
如从卜辞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可知殷代已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从“牛”“羊”“犬”“豕”等字以及对这些牲畜大量宰杀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已很发达;从“奴”“仆”“臣”“妾”等字,又可知当时的阶级关系已很分明。
总之,甲骨卜辞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铜器铭文:铜器铭文即金文,旧时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殷商时代的铜器已有简单的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
这些铭文的内容很复杂,大抵不外记录有关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之类。
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一般不能过长,大都不过数十字,但个别也有三、五百字的,如《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
铜器铭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周易》卦、爻辞:《周易》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是“卦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则是“爻辞”。
这些卦、爻辞的时代已难确指,其中有些片断反映了殷商时的史实,有重要史料价值。
在其叙述吉凶事象时,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凝炼,又多用韵,有一定文学价值。
如“履霜,坚冰至”(《坤》“初六”)就形象地说明事物将变时,初见征象,变化随即到来,其中含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4、诗三百:“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并无“经”字,只称“诗”或“诗三百”。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三百”即指《诗经》。
《诗经》本为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8、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9、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词牌名解析汉赋: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始于周末,于汉代特别发达。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看上去非诗非文,而其内涵有诗有文,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前人多用经代流传下来的毛诗序加以解说。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在荀子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散文巨著。
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成为史记。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上至黄帝和汉武帝,总结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
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称为是实录精神。
很多方面突破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人民性。
古诗十九首:汉代到魏晋没有古诗,南北朝文心雕龙,诗品才开始见到古诗的称谓。
诗品记载,尚存66首。
梁代萧统文选第一次在杂言类中引出古诗十九首的篇目,于是被后人沿用至今。
作者内容风格大体相同,应为同一时代。
是一批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
内容抒发了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所围绕的是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是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的哀怨和苦闷。
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是感伤主义文学最早最集中的表现。
是我国早期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作品,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使它成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永明体新体诗: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等人所创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齐梁陈三代是南朝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主要特点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永明体以五言诗的韵作为一个基本单位,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沈约的声律论和魏晋以来对偶形式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新体诗。
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和雏形,反映了诗歌中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要求。
骈文: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与散文相对而言。
骈的本义,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对偶,也称骈俪文、四六文、骈四俪六。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文学名词繁多。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名词的解释:1. 诗: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古人用韵文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主要分为诗经、楚辞、汉赋、曲子和绝句等。
2.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北方地区的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的歌颂诗。
3. 楚辞:指楚国人创作的一类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为主题。
楚辞以辞章多变、意境深远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4. 汉赋: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汉代。
汉赋以描写事物、表达感情、抒发思想为目的,以华丽辞藻和形象瑰丽见长。
5. 曲子:是古代戏曲的歌唱部分,形式上分为南曲和北曲。
南曲是江南地区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以细腻的情感和哀怨的曲调为特点;北曲则是北方地区的曲艺形式,以豪放奔放的音乐和明快的节奏为特色。
6. 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四行诗,每行五、七个字,用字简练,表达含蓄,富有音韵美。
7. 陋室铭:是荀子的其中一篇文章,借用辞章简约的写作风格,表达了内容之丰满。
8. 悼亡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以悼念逝者为主题的作品,常见于祭文、碑文和墓志铭等。
悼亡文常以真情实感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惋惜。
9. 雍正《御制诗》:是清朝雍正帝的御选诗集,雍正帝个人选定和修改了一些诗词,供后世参考。
10. 《三国演义》:古代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以上是对一些古代文学名词的简要解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这些文学名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长篇小说。
2、徐渭是明杂剧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3、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4、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5、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6、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8、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9、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10、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成为春秋三传。
是秦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特征:(1)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最突出的叙事是描写战争。
(2)事件叙述颇具戏剧性。
(3)对事件因果叙述具有道德化,神秘化。
(4)很少对一个人进行集中描写,描绘的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上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委曲达意,婉而有致。
8、《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gun)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指在历史较为久远的时代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和时期,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和风格。
以下是对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诗歌:古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古代诗歌分为各种体裁,如唐诗、宋词、汉乐府等。
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歌形式,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2. 散文:与诗歌相对应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用来叙述、议论和表达思想。
古代散文以《左传》、《史记》等为代表,形式自由多样,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
3. 小说: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社会和人性。
古代小说不同于现代小说,不具有成熟的长篇结构,而是以短篇或对话和描写为主。
4. 赋:古代文学的一种韵文体裁,以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的表达为特点。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独有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5. 辞章: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韵文形式,其内容通常为赞美或祈请神灵保佑,也可表达对祖先、君王或朋友的敬意。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颂扬风范和美化寓意的作用。
6. 典籍:指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典籍有《诗经》、《书经》、《礼记》、《易经》等,这些书籍被视为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文言文:古代文学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古代汉字和语法为基础,具有修饰华丽、构思周密的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以文言文写成的,这种语言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 词牌:指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固定的曲调、节奏和韵律形式。
具有不同特点和情感倾向的词牌有很多,如江西、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牌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后世文人和民间艺人创作诗词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对古代文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基本解释。
古代文学是人类文化的宝库,通过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的智慧。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有曹植《白马篇》、蔡琰《悲愤诗》等。
其风格特点为慷慨尚气,除此之外建安文学还有个性化创作,文坛百花齐放和文学的艺术化倾向,在骈偶对仗、用典、辞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两个特点。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
2、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时期是文学史上前继建安文学,后接太康文学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即曹魏后期的文人作家由于司马氏掌权,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种难以克服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再也没有了慷慨激昂的英风壮怀,其表达也渐渐无关现实、走向隐晦,士人大畅玄风,这就使得正始文学呈现出师心独见、使气任情和俊逸清远的意境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阮籍和嵇康,代表作品有阮籍《咏怀诗》和嵇康《幽愤诗》。
3、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孙绰《答许询诗》和许询《竹扇诗》。
玄言诗的出现不仅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还以其不尚辞藻,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奠定了后世山水诗歌的一种审美基调。
同时也是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
4、山水诗最早写山水诗的是东晋文人,到东晋南朝,谢灵运是第一个大规模写出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谢灵运《登池上楼》,其诗风呈现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特点。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24、散体大赋: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25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6" 乐府”: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子乐署,二是黄门鼓吹署;前者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后者相当于西汉的乐府衙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6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
7献诗说《国语﹒周语上》:"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成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8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后世被许多人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3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4.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
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
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
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
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
(
5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
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
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
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6志怪小说----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有些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唐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源于刘义庆《幽明录》的《焦湖庙视》。
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于这时的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7“竹林七贤”,---指正始时期的隐士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方式也各有不同。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8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惊喜描写,对永明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9.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
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
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
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
10《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
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1《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12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13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另有一说,解释汉赋四大家为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14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
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
这类作品,富于忬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15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16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记者,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17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
“世家”之体古已有之,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世家》三十篇;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亦著《列国世家》十篇。
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
参阅唐·刘知几《史通·世家》、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
18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19李陵之祸——就是~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而遭受到了宫刑之辱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20田园诗——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