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热点预测
2005触摸高考历史
第四部分:周年大事记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70周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40周年
1005、1405、1885、1895 1905、1915、1955、1965
第五部分:最后阶段文综复习策略
1、注意学科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科内综合。 2、科学备考,注意提高复习效率。 3、公式:知识+方法+应用=能力;能力+勤奋=效率; 效率+时间=学习成绩 4、有选择地做练习题,重在体会能力要求熟悉解题思路。 5、对备考的建议: 做到心态稳、思路准、拿分狠 科学进行备考、考场展示才能、 保持稳定心态、考出最佳水平。
第二部分:关注历史热点
7、台湾问题和祖国的和平统一 8、和谐社会问题 9、民族精神 10、亚洲经济的发展 11、区域经济和全球一体化 12、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三部分:深入研究《考试大纲》
1、删去部分 2、增加部分
复习建议:要求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复习时要将知识系统化, 重视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进一步重视历史阶段性特征。考查重点进 一步转向能力运用。文综考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将考核目标由 去年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方面变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反 映了今年高考的材料运用将进一步多样化,难度可能会适度增加。 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时记忆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是对各种优秀例题 的收集和分析。进一步关注社会现实。考纲很多条目的变化更符合 当今世界的现实
第一部分:把握命题走向
1、基础知识的考查仍是能力考查的载体 2、能力立意的考查是命题不可动摇的思路 3、具有新的情景材料的试题 4、旧题新貌,推陈出新 5、关注现实,贴近生活 6、《考试大纲》的变化
2005年北京黄冈高考历史最后冲刺预测试卷
2005年北京黄冈高考历史最后冲刺预测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2.下列与唐太宗的活动或主张相一致的有①为政之要,惟在得人②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③首创武举和殿试④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A.①② B.②③ C.③① D.①3.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佛教盛行所造成的后果有①麻痹了人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②佛教建筑——石窟艺术得到发展③统治者促使佛教思想取代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④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4.清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一力=面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继续实行科举制,笼络知识分子,对这种现象的完整分析是A.清初统治者需要的是拥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知识分子B.清初统治者需要所有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C.科举制的存在适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D.清初统治者通过这两个措施来分化瓦解反清势力5.下列古代的重要制度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相符合的是①汉高祖设置同姓王②隋朝实行科举制③唐玄宗设置节度使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A.(D(参(⑨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6.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A.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 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D.发展自由资本主义7.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他说的“大梦唤醒”的最主要表现是A.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反清斗争高涨C.认识到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领导的救国运动兴起D.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8.1911年~1925年间建立的下列政权中,不具有革命性质的是A.南京临时政府 B.北京政府 C.湖北军政府, D.广州国民政府9.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某些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他们是①伏尔泰②孟德斯鸠③卢梭④狄德罗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10.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五四运动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使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结果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2.下列对五四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有①是当时中国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为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3.影响发动百团大战的因素有①日本改变了侵华的战略方针②英美对国民政府的劝降活动③国民党抗战政策发生重大改变④汪伪政权成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I).②③④14.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措施或制度有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严厉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为③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经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④引导私营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5.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正确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D.都对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16.“已经按约建立一个国家的人,由于因此而受信约的束缚必须承认某一个人的行为与裁断……因此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
2005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点睛之笔
2005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点睛之笔2005年的高考历史科目无疑是备受考生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年的历史科目突出了一些重要的选择题,为考生们增加了一定的挑战和难度。
下面将对这些历史选择题逐一进行点评,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1. 在我国古代,“腐儒”指的是()A.鸿儒B.伪儒C.小儒D.野儒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定称谓的了解程度。
正确答案是B.伪儒。
腐儒是指那些学识浅薄或者伪装成儒者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
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要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因此选择B是最恰当的。
2. 古代“文人”的代表性人物有()A.苏轼B.陆游C.杨维桢D.王安石这题考察的则是对于古代文人的了解程度。
答案为A.苏轼。
苏轼作为宋代的文人代表,他的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
历史课程对于这些代表性人物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选择A是正确的。
3. 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 三峡断陷B.上升的陆壳C. 沉积作用D.海底隆起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答案是A.三峡断陷。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地壳上升、沉积作用和海底隆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必须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因此选择A是不正确的。
4. 下列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是()A. 秦汉B.宋代C. 唐代D.明清这题考察的是历史民族融合的时期的了解。
答案是C. 唐代。
在唐代,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因此,选择C是最合适的。
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 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计量单位D.统一宗教信仰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些具体措施的了解。
答案是D. 统一宗教信仰。
虽然秦始皇采取了很多统一措施,但并没有对宗教信仰进行干预和统一。
因此,选择D是不正确的。
通过以上五道题的解析和点评,我们可以看出,历史选择题并不只是简单的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积累历史知识、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选择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5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问题设计精选
2005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问题设计精选设计一:关于“就业”问题的试题设计【热点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04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把加快发展脲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历史借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
如汉朝屯田西域,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推动边疆开发;曹操推广屯田制,安抚流民;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出现“贞观之治”;隋唐时通过向山要田、围湖造田等方式进一步开发江南;明清时引进或推广优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以减轻人口增长的压力等。
不过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奖励垦荒政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值得当今人们的反思。
近代中国人民常缺衣少食,乞讨四方,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侵略、本国封建压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并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一战后、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尤为突出)。
建国后中共一面进行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大力发展科技、经济,成果显著,特别是一五计划建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但也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轻率发动文化大革命,为减轻就业压力掀起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等。
世界史史实告诉我们,能否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稳定。
一战致使欧洲列强出现经济衰退,工人大量失业,引发俄国十月革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意大利甚至走上法西斯道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各国工人大量失业,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
2005年高考预测题
2005年高考预测题一.单选题:1.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A 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 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C 建立民主协商政治制度D 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2、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最早统治机构是A.台湾办事大臣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A 社会经济开始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C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D 内政、外交完全被西方列强控制4.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国君主制度已被推翻B 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C 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孙中山对革命对象、革命依靠力量有了新认识5.10.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反映出:①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②资产阶级继续保持革命性的一面③中国各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④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A 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 C 总统制 D君主专制7.建国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中,为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是:A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 土地改革C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D 镇压反革命8.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C 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D 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繁荣9.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B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C 没有改变中国的政体D 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10.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存在内在一致性的根源在于:A 同属资产阶级自由化B 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D 民族危机的产物11.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宣告:“我们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2005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
2005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2005年全国文综I卷(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浙江.福建)其中选择题考了三大板块,13-24题,共12小题48分。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执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
回答13—16题。
13、考古出土的一方汉点击浏览该文件印[“滇王之印”]的印文。
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A、在西藏设立行省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C、在西藏设置卫所D、设置驻藏大臣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①废除剥削制度②消灭阶级压迫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
回答17—20小题。
17、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A、慷慨苍凉B、朴实恬淡C、缠绵婉转D、浮艳华丽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
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A、陈子昂B、孟浩然C、杜甫D、杜牧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20、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
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A、北伐军进军湖南B、八一南昌起义C、湘赣边秋收起义D、红这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
2005届高考复习热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题
2005届高考复习热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题【热点链接】【背景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决定成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背景材料二】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从1405年起的28年间,他曾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回首历史这种精神和品德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
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各国繁荣稳定,而且对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背景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纪念大会2004年6月28日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说,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也是发展中大国。
中印两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共同拓展和深化两国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和睦相处、世代友好、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备考指要】一、历史学科: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
早期殖民扩张的国家、地区、特点、影响。
2、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经过、影响、衰落原因。
3、中国封建社会对外交往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
(途径看汉代是以陆上交往为主,唐代水陆并举,宋元是以海上交往为主;政策看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闭关政策的概念、原因、影响。
4、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经过和意义,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分析造成其不同结局的原因。
5、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友好交往。
【高考回眸】2000年全国卷第41题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计算)。
横店高中2005届历史高考最后冲刺热点复习
横店高中2005届历史高考最后冲刺热点复习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高中涂湘奇高考热点复习七关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1.何谓近代化?①近代化也叫作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
②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③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④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2.中国近代化与民族独立的关系①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A.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B.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
②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地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各有特定内容:A.民族独立是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推翻旧秩序,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B.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C.要发展以近代工业生产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D.近代史上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的主张者,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
E.因为列强的侵略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他们维护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秩序,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推翻旧秩序,才能为近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①前期:A.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比较重要的近代军事企业有:a.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b.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d.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
2005年北京黄冈高考历史最后冲刺预测试卷5
28.阅读下列四幅图⽚:请回答:(1)以上四幅图⽚反映的是哪些领域的科技成果?(2分)(2)推动以上成就形成的原因有哪些?(3分)(3)这些成就反映了第三次科技⾰命有哪些特点?(3分)(4)据图和所学的知识,分析第三次科技⾰命对⼈类产⽣了哪些影响。
(4分)三、问答题:本⼤题共3⼩题。
其中第29题12分,第30题14分,第3l题13分。
共计39分。
29.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利玛窦(Malh.oRiCCi,1552—1610年),明末来华的意⼤利耶稣会传教⼠,曾因献⾃鸣钟、《坤舆万国全图》给朝廷,获准留居北京传教、在华期间说华语,着儒服,与⼠⼤夫交游。
传授西学,并将“四书”译成西⽂传⼊欧洲、徐光启(1562—1633年),明代科学家、政治家,曾在公务之余前往利玛窦寓所向其学习西⽅数学、天⽂、⽔利、地理、⽕器等“有⽤之学”,与利玛窦合译《⼏何原本》⼀书,还编写了⼀部农学著作——《农政全书》.图⽚即反映了利玛窦和徐光启切磋交流的情景,这是明末中西⽂化交流具体⽣动的⼀幕。
(1)利玛窦来华的主要⽬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的他采⽤了什么⽅式?(3分)(2)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利玛窦为什么没有把西⽅最先进的科技⽂化诸如哥⽩尼的“太阳中⼼说”介绍⾄中国?(2分)(3)利玛窦曾与徐光启合译介绍欧洲数学成就的《⼏何原本》,也曾将“四书”译为拉丁⽂传⼈欧洲。
这反映了怎样的⽂化现象?有何意义?后来这种趋势为什么⼜衰落了?(7分)30.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抵抗⽇本帝国主义侵略,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哪些重⼤贡献?(4分)相持阶段到来后,针对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8分)结合史实说明结果如何。
(2分)31.美国南北⽭盾从⽴国之初就存在,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得到根本解决。
试分析美国南北⽭盾在⽴国之初和19世纪60年代的不同表现及其解决的主要途径。
(13分)。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八模拟)【命题报告】本套试卷严格依据最新《考试大纲》编写,并根据高考最新权威信息,对历史学科的必考知识点进行了逐个筛选,知识考查全面,内容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各个方面,且知识结构分配合理.突出了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卷对2005年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历史问题及现实热点问题进行了大胆预测,如经济全球化、大国兴衰及城市发展等,既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历史启迪功能。
在命题方式和命题角度上,有创新之处,展示了高考命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套能有效测试学生主干知识和技能、代表高考命题趋势的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l.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判断下列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反映封建经济繁荣时期景象的历史古迹是①秦始皇陵兵马俑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莫高窟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④2.下列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对西方国家近代文官录用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A.册封制 B.科举制 C.士族制 D.中央集权制3.藏族有一首民歌,名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到今天都广为百姓所传唱。
歌词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
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
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
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
”这表达了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怀念。
假如你与文成公主是同时代的人,在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①看到有人穿新罗和波斯等国的服装②在私家店肆中边喝酒边吟咏杜牧的诗歌③可以去东市和西市逛街④碰到了南诏和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商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下图为元朝《世祖皇帝平云南碑》。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一、辅导目的(一)考前辅导不是追求知识的覆盖面、题目的数量级,而是针对考试的重点、热点,研习精选的题目。
(3)用以上框架用好一些主观题,题目不在多新,而在适当。
(二)在研习精选题目的之前,明确答题技巧。
时间安排:选择题共安排30分钟,每题约1分钟;材料题每个题目审题、分析、归纳6分钟,书写、修改8分钟,(3题共42分钟);问答题审题、分析、归纳6分钟、整理思路,书写、修改9分钟(3题共45分钟)。
其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最后15分钟仔细填涂答题卡,查漏补缺。
材料题和问答题都要在草稿纸上列出简要提纲或整理、修改答题思路,在基本成型后再从容答题。
题型分析:1、选择题(1)注意看清题意,回忆基础知识。
例如:“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20年代,在大西洋沿岸发生的重大革命有”(答案D)①英法资本主义革命②英国工业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拉美独立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要从时间、空间上考虑,17世纪中期指什么?19世纪20年代又发生什么事件?“重大革命”是否仅仅指资产阶级革命?大西洋沿岸指哪些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解决了上述问题,就可从容解答了。
(2)注意看清题意,根据题目要求回答。
①“实质”就是指事物的本质。
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答案D)A都开始于列强对东南沿海的进攻B都直接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C都破坏中国的主权D都为了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
例如,“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多种原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答案A)A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B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C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D直奉军阀携手镇压革命。
③有的题目也表述为最主要的、最显著的……。
例如,“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主要的贡献是”(答案C)A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C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00030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四模拟)【命题报告】本套试卷紧扣最新高考《考试大纲》,体现2005年高考命题趋势。
对历史学科的必考知识点进行认真筛选和仔细分析,尤其是对2005年出现机率较大的知识点,结合热点材料进行了综合命题,如对边疆的管辖、十六届四中全会、最新国土资源公报、《反国家分裂法(草案)》、美国大选、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法国文化年等。
另外,本套试卷还大胆吸收了上海卷图文史料较多的特点,借鉴了新课标教材的一些科研成果,如四大经济区、轮船招商局广告、西方影响下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3分。
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论坛,其永久会址位于我国的南海之滨小城博鳌。
我国的疆域南至南海之滨最早可以追溯到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撮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于12月25 H举行。
会议将审议和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草案>》,这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尖兵利器。
据此回答3--6题。
3.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主要是因为A.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C.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大量内迁D.为两汉时期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4.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中华民族形成稳定的共同体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推行郡县制,设置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C.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5.两宋时期,民族之间除“战”外,具有更多“和”的表现,主要有①两宋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②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封建文化③宋朝统治者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原地区④积极发展边境贸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6.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主要是A.首次对西藏和台湾进行行政管辖B.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C.维护国家统一与打破边疆地区闭塞状态、抵御外来侵略相结合D.在西北边疆设置专门的管辖机构2004年10月14日胡锦涛与普京举行会谈并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标志着中俄两国40年来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和努力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5届高三级历史科热点专题训练 纪念中山先生(2)
2005届高三级历史科热点专题训练纪念中山先生(2)2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最大愿望是 ( )A.恢复孙中山总统职位B.实行议会政治C.使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D.进行二次革命25.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C.革命党人是否采取武装斗争D.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2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运用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理论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的指导思想27.以下对辛亥革命后最初几年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封建专制的思想意识仍然强大C.主张资产阶级民主的力量相对弱小D.下层工农群众是捍卫民主共和的主力28.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中国两大主要社会矛盾,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者、北洋军阀统治者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B.帝国主义国家初步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D.清政府、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大革命开始。
据此回答29-40题。
29.“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B.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C.孙中山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D.孙中山领导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30.孙中山说:“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C.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31.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中,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七模拟)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七模拟)【命题报告】本套试卷根据最新高考权威信息,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点进行认真分析和逐个筛选。
对2005年高考可能出现的知识点,结合时政热点材料进行了大胆预测,如联合国改革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等。
试卷具有高度仿真性,突出了对知识交汇点的考查,如古代科技发展问题、政策调整问题等。
在命题方式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展示了高考命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本试卷是广大考生临考模拟、强化闯关、真枪实战的最好演练场。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B.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2.秦汉时越南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象牙、犀牛、珍珠等物品,而中国向越南输出的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越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B.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C.中越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D.中越两地物产的差别3.“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这段文字反映出北宋控制地方的基本思路是A.派文臣取代武将B.裁撤节度使C.分化地方权力D.控制地方财政4.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的亲信充任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C.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顶峰D.军机处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5.从隋唐到明清,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B.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加强C.农村耕地面积的扩大D.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6.阅读下图,判断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建立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7.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策略复习参考2005全国高考历史学科试题评析及备考
民族神话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2005全国高考历史学科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王后雄吕颖华 2005年夏季高考在去年11省市自行组织命题的基础之上扩大到15省市,进一步打破了全国高考使用一张试卷的格局,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新要求的具体反映,也是高考命题理念、原则、目标、形式等方面日臻成熟和稳定的体现,通过评析试卷特点,探究其命题趋势,有利于我们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科试卷基本结构说明:1.历史学科在各种试卷模式中所占高考总分比值,大致与高中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总课时数比例相当。
2.上海和广东综合能力测试(文科使用)的试卷模式与文理综合卷一样,所以列入文理综合卷类型。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学科试卷在结构模式、升学总分方面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表明试卷设计模式趋于稳定。
在试卷结构特点方面,学科、题型构成在形式上与去年大体相当,但从试题的设计和考查能力方面看,注重创设新情境,在依托点和切人点上求新求活,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交叉渗透与融合,突出学科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思维的考查,这在上海历史卷、上海综合卷、北京、天津文综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充分反映该地区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领先水平。
(二)试卷结构分析说明:1.试卷结构分析以三种模式的代表试卷分析得出:历史单科(江苏卷)、文科综合(全国卷I)、文理综合(辽宁卷)。
2.由于上海历史卷和综合卷(文科使用)的试卷结构比较特殊,所以也单独列出。
3.题型分布栏中的综合探究型试题(一道试题中由简答、列举、概述、概括、分析、比较、论证、评价、认识、开放、说明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究方式复合而成)和综合开放型试题(允许、倡导并鼓励答案多元而不惟一的二种试题形式)。
包括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之中,是当今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标志。
4.能力目标中的分类标准以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的《3+x考试能力要求阐释》为准,但由于对能力目标分类和试题考查意向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其中数据有少许出入。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三模拟)【命题报告】本套试卷严格遵循最新《考试大纲》的要求,在题型、题量、分值等方面与2004年高考全国卷保持一致.突出了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测试。
试卷与时政热点材料结合紧密,对2005年高考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如“三农”问题中的“富民”政策、联合国改革、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等热点问题,突出了对知识交汇点的考查;两次世界大战比较、中共执政能力问题(历史上重要会议的内容及地位比较)、20世纪初中外历史转型等突出了对命题交汇点的考查。
试题的难度、知识与能力结构、分配及能力层次的分布均相对合理。
是一套适宜于第二轮复习与考查的优质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古代文明不仅对中国有影响,也影响了世界,从而形成秦汉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中外交流频繁。
据此回答1--5题。
1.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甘英出使大秦③倭奴国王遣使来汉④安敦遣使来汉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2.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够在中国传播开来的直接原因是A.佛教本身的欺骗性B.佛经的大量涌入C.统治者重视和推崇D.历代高僧的传教3.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崔致远和鉴真B.吉备真备和义净C.义净和崔致远D.鉴真和吉备真备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最早和最晚传播的地区是A.西亚、美洲B?南亚、大洋洲C.东亚、大洋洲D.东欧、非洲5.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A.对外政策逐步闭关B.抗击外来侵略C.开始了西学东渐D.引进新型生产关系“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各阶层在探索“富民”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及措施。
2005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管窥
2005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管窥
钟魁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年(卷),期】2005(000)03M
【摘要】中国古代史上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农业政策,在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水利工程的兴修、赋税制度的制定和改革、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新品种的传播与发现及农学方面的专著等相关内容)。
【总页数】8页(P2-9)
【作者】钟魁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中学4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研究性学习与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有机契合——2005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0题评析 [J], 林桂平
2.热点问题不回避,狠抓基础快解题——2005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中的氧化还原问题之解决方略 [J], 许强
3.高考历史改革中值得商榷的一种命题思维:——以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0题为例 [J], 何成刚;吕准能;;;
4.高考历史改革中值得商榷的一种命题思维:--以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0题为例 [J], 何成刚;吕准能
5.2005年高考备考四大时政热点问题 [J], 谢可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校必备2005届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仿真试卷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2005届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仿真试卷第Ⅰ卷(75分)2005年5月13日一、选择题(75分)1、下列言论属于孟子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农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饿也2、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3、唐朝时期,对科举考试的创新有①开始设立进士科②首创武举和殿试③优秀者可直接授官④由高官主持考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元朝宣政院的主要职权是A负责对外交往B掌管少数民族事务C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D是最高的监察机构5、清朝康熙末年,人口只有两三千万,乾隆年间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产量提高B疆域扩大C推行“摊丁入亩”D耕地面积增加6、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下列事件能够体现其反侵略性质的是A秦日纲率兵东征B陈玉成、李秀成三河镇大捷C石达开率兵西征D李秀成率兵东征苏南7、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汉阳铁厂8、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是A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都提倡民主和科学C彻底批判旧制度D都提倡民主和共和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不包括A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C轻重工业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D民族资本首次超过外国资本10、下列关于陈独秀的有关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参加中国同盟会B直接领导五四运动C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D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1、下列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表述,正确的是A“党内合作”方式最早由中共提出B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三大政策C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D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了合作方式12、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其主要原因在于A华北事变的发生B《八一宣言》的发表C英美支持蒋介石抵制日本侵略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指导13、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点是A积极抗战B动员组织民众抗战C抗战路线相同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4、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关系由合作走向决裂的根本原因是A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C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政策D国民政府封闭《新华日报》15、“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热点预测热点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背景材料】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届时国际社会将隆重纪念这一伟大胜利。
60年来,全球虽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的阴云仍然笼罩着五洲四海。
当今时代两个最突出的矛盾,即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
东西矛盾在本质上是个和平问题,南北矛盾在本质上是个发展问题。
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
"这就表明,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还没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和努力。
回顾历史,总结教训,以史为鉴,消灭战争,让全人类和平共存,让全世界充满和平的阳光是人类永远追求的主旋律。
【预测分析】1.①政治学科:认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利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②历史学科: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③地理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亚洲、北非和欧洲,了解亚、非、欧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情况,用地理学科的有关知识分析海洋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作用。
2.预测2005年高考将出一个文科综合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以某一战役为切入点,考查政史地相关知识点。
【创新设计】——试题预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
1.从世界范围看,最先大规模地开辟反法西斯战场的国家是A.苏联B.美国C.英国D.中国2.近现代史上,埃塞俄比亚曾两次抗击意大利的侵略,结果却是一胜一败,对比第一次抗击的胜利,推断第二次抗击失败的原因主要是A.埃塞俄比亚缺乏国际势力的援助B.意大利综合国力远超埃塞俄比亚C.埃塞俄比亚领导人指挥的失误D.英、法、美支持意大利3.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包括①防止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社会主义化②国内经济复苏缓慢③国内和平思想盛行,害怕卷入战争④德意控制西班牙没有损害英法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强大的法国在二战爆发后不到两个月败亡的原因有①德军力量强大②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③贝当为首的卖国贼的破坏④意大利趁火打劫⑤英军宣而不战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5.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B.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矛盾激化C.美国改变了"中立"态度D.美国与苏联的矛盾逐渐消除6.下列属于英美盟军共同的军事行动的是①西西里登陆②中途岛海战③易北河会师④诺曼底登陆⑤阿拉曼战役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⑤7.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外交政策由"中立"到放弃"中立",再到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的变化,说明了A.美国的外交政策反复无常B.美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C.美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外交政策D.意识形态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8.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D.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9.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促使这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因素是①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③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④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
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
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空难。
胡锦涛主席在与布什总统会谈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
……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主要大国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
(3)历史如何表明胡锦涛主席总结的这一重要经验?答案:1.D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日战争。
其它反法西斯战场的开辟是在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后开始的。
2.C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埃塞俄比亚两次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具体史实,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领导人指挥失误。
3.A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德意控制西班牙损害了英法的利益,排除有④的B、C、D项。
4.B英军宣而不战不是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排除有⑤的A、C、D 项。
5.B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危及到世界的安全,导致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矛盾激化。
6.C中途岛海战是美军的军事行动,阿拉曼战役是英军的行动,易北河会师是美苏军队会师。
7.C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以其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
8.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9.C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是战争的影响,而不是战争发生的原因,排除有②的A、B、D项。
10.(1)60(2)坐失良机:英法在德国吞并奥地利问题上的不干涉态度;慕尼黑阴谋;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未对日本侵华实施制裁;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宣而不战。
自食其果:法国溃败,不列颠大空袭,日本偷袭珍珠港等。
(3)联盟形成:英美声明援助苏联,《联合国家宣言》等。
联合反击: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国战场大反攻,苏联对日作战等。
【试题评析】该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关注热点,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用历史与现实证明,人类社会必须和平安宁,才能进步发展。
热点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背景材料】2004年8月22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百周年诞辰。
全国各地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预测分析】1.①政治学科: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结合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常识,对邓小平理论有关内容进行多角度思考。
②历史学科:国共对峙时期邓小平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与刘伯承一起创建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邓小平参加指挥淮海战役;1975年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1977年恢复工作以后整顿科技教育事业,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领导拨乱反正和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持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召开;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制定新时期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等。
③地理学科:四川省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农业、工业等有关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对"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和"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进行地理学科的综合思考。
2.预测2005年高考将对这一热点进行考查,考查主要以历史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或从政治角度考查对邓小平理论的思考。
【创新设计】1.下列根据地邓小平参与建立的是①左右江②晋冀豫③晋察冀④晋绥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发展科技、重视人才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采取的措施有①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③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强调"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C.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D.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5.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B.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答6~7题。
6.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由于我国A.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成熟C.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D.曾经历过严重的经济挫折7.邓小平关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解决了我国建设与发展中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A.把工业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B.把传统产业革命与迎头赶上的新的科技革命结合起来C.把工业化、现代化与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结合起来D.把实现现代化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
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材料三目前进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观点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