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变迁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不同称谓(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除去旧职授予新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考: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15 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1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二)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z hì: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三)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四)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也做“绌”:通黜,废弃,贬退。
如屈平既绌3.免:罢免。
4.夺:削除。
5. 革:革除。
如革职查办。
6. 废:黜废,罢官。
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8. 去:被调离。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9.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以下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主要演变过程:1. 夏、商、西周时期:在夏商西周时期,官员制度较为简单,主要以宗族贵族为基础,由国君直接任命人民的领导者。
2. 东周时期:随着东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的形成,官员制度逐渐发展。
国家被划分为伯、子、男、采、大夫等封号,君主授予这些封号并任命官员。
3.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内的官员开始逐渐专业化。
大臣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被任命为相、卿、大夫等不同的职位,成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机构。
4. 秦朝:秦朝时,出现了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明确区分。
中央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而地方官员则由中央政府派遣出去。
此时,官职也与封号关联,并且加强了控制力度。
5. 汉朝:在汉朝,官员制度进一步发展,以功绩和才能选拔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及评定制度。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职位,加强了中央集权。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官员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地方官员的职权逐渐膨胀,中央集权虚弱。
各地的豪强势力逐渐壮大,私党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7. 唐朝:唐朝时,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科举制度对官员进行选拔。
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制度的核心。
通过考试选拔,士人可以进入官僚阶层。
8. 宋朝:在宋朝,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士人优先以考试成绩决定官位。
此外,官员选拔和评定更加重视政治道德和文学才能,文官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经历了由家族制到分封制、专业化、中央集权制,再到科举制发展的演变过程。
这些变革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治理方式的不断完善。
古代官职变化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文言文中的职位动词,概括起来主要有七种,1.表被任以官职: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 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下车”,即官吏到任。
“视事”,掌管事务,也就是任职。
“新用事”,刚刚执政。
“享国”,即帝王在位,“享”是亭有,占有,《过秦论》中有“享国之日浅,国家无是事”。
“摄”,掌管政务。
“即”和“就”都表示帝王或者诸侯臀上其位,如2004年天津卷:“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2007年全国卷Ⅰ:“迁九江太守。
” “擢”,提拔,如20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 “拜”,授给官职,如2006年重庆卷《元史·列传六十二》:“特拜(张养浩)陕两行台中丞。
” “授”和“除”,意义同“拜”,都是授官、任命。
“躐跻”,越级升官,如1998年全国卷:“(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 “左迁”。
降职,贬官,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谪”,贬官或被贬,如柳宗元《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 “免”,撤职,如2004年福建卷:“张仓免相,孝义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
” “黜”,废去,贬退,如2005年湖南卷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 “贬”,降职,如2004年上海卷:“(欧阳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
古代官职变迁
• 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 • 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 俸禄,主要是粟米的记量单位是'石'。秦1石=30.75
公斤
地方 郡县制
郡36
郡守
郡尉
郡丞
• 非常科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 至孝、童子等科。
明经科:察举通晓儒经之人才。“童子科”,规定年龄在12岁至16岁 之间,能“博通经典”的可选入“童子科”。
汉朝沿用到清朝的官职
•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 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 谏议大夫等。
•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 书的属官。
三省六部制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太尉左右丞相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枢密使都督同知太尉参知政事六品尚书翰林学士六部侍郎元朝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秉兵柄和御史台司黜陟组成
古代官职变动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 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
•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 太守。”
•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职能,至于 动机可能是语言变迁而寻求官名的准确。无独有 偶,三公的名称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汉武帝更"太 尉"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
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一、三代官制商代王室百官总称多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务官,有“尹”、“卿士”等。
一类是宗教官,有“多卜”、“占”、“巫”等。
一类是事务官,有“宰”、“小藉臣”等。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仅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
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职官是太师和太保。
太师和太保掌握着王室的军政大权,并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国君的重任。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即卿士寮,其职权是主管“三事”和“四方”。
卿事寮的长官,西周初期是太师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后为太师,其属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妇、东宫等。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大,职官的名目更加繁多,行政体制更加系统。
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和王权的强化。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士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的对象。
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官僚的充分余地。
二、秦汉官制秦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辽阔。
我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
我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可追溯至夏朝,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官职制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夏朝的官制,发展到了春秋时期的官制,最终到了隋唐时期官制的完善发展。
1、夏朝官职制度
夏朝官职制度是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开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低下,夏朝官职制度比较粗糙,以君尊为本、以君臣分为上下为原则,官职分为正君官、大夫官、士官三等。
其中正君官是最高官职,是夏禹下设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政治、收官制赋税、收集军饷等;大夫官以家令为首,监督军队、收受奏折等;士官大多任民务,主要任务是负责内务管理、收取退税等。
2、春秋官职制度
春秋官职制度于夏朝官职制度之后出现,它受到周朝统治以及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春秋官职制度出现了多种职位,其中以大夫职位为最高,比夏朝官员位更加复杂,可分为中枢大官、右大夫、左大夫、左公、右公、上公、中公和少卿八种,任职各自不同,具体职能为审核军政事务、程序刑法改革、活动和财政问题等,各大夫各司其职,赋予春秋官职制度以丰富的内涵。
3、隋唐官职制度
隋唐官职制度是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完善发展,为官员分类更加细致,隋唐官职职位有中官、众官、仆役和贱役三等,中官有太尉、
御史大夫、尚书大夫、大夫等,众官有太傅、谏议大夫、太师大夫、太仆大夫、太保大夫等,仆役有太廷、太僕大夫、太府大夫、都统等,贱役有太学主簿、右师簿等。
官职分类细致,职能明确,使得隋唐官职制度在中国古代官职制度发展史上处于开创性角色。
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一、三代官制商代王室百官总称多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务官,有“尹”、“卿士”等。
一类是宗教官,有“多卜”、“占”、“巫”等。
一类是事务官,有“宰”、“小藉臣”等。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仅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
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职官是太师和太保。
太师和太保掌握着王室的军政大权,并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国君的重任。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即卿士寮,其职权是主管“三事”和“四方”。
卿事寮的长官,西周初期是太师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后为太师,其属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妇、东宫等。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大,职官的名目更加繁多,行政体制更加系统。
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和王权的强化。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士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的对象。
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官僚的充分余地。
二、秦汉官制秦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辽阔。
古代官职变化的趋势
古代官职变化的趋势
古代官职的变化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中央集权:在古代,官职的趋势是向中央集权发展。
随着帝国的扩张和统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职也逐渐由地方豪族变成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2. 官僚化:随着帝国的发展,政府机构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官职也趋向于官僚化。
官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进入政府机构工作,这样可以确保政府机构的有效运作。
3. 社会阶层的流动:古代官职的变化趋势还表现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上。
在某些时期,官职可以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一些出身低微的人通过考取功名,可以跻身士大夫阶层,这样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 官职的专业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职的专业化越来越明显。
不同的部门和职位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官职也开始出现了分工和专业化的趋势。
总的来说,古代官职变化的趋势是由地方豪族向中央集权、由官员素质的提高向官僚化、由社会阶层流动向官阶的稳定以及由泛政府机构向专业化。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一、授予、提升官职类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如张合“特进”加封之官衔。
《失街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被征召)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选拔委以官职。
如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
《谭》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①是进亦忧。
《岳》②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察:考察和推荐。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①周公子封于鲁,为方百里也。
《孟子告子下》②封功臣皆为列侯。
《后汉书光武帝纪》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拜:授予官职,任命。
如拜臣郎中。
除:拜官,授职(指辞旧职任新职)如除臣冼马。
授:授给,起。
如即军中拜授。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如辛苦遭逢起一经。
《零》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思》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
《谭》擢:提拔,选拔。
如擢瑞户部主事。
《海》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过蒙拔擢。
《陈》陟:提升,提拔。
如陟罚臧否。
《出》赏:由皇上特旨颁布,赐于臣下官职爵位。
如赏袁世凯‘侍郎’。
二、调动官职迁:①升迁。
②调动官职,改任。
③降职。
如迁我京职。
《肃》。
再迁为太史令。
转:调任。
如再转为太史令。
徙:调任。
如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②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衡》调:调动,调迁,调升。
如婿竟不调。
《肃》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三、兼职,代理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秘史。
领:兼任较低的官职。
如又领扬州刺史。
《晋书•谢安传》行:代理官职,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
六、表被贬、流放
1、谪、贬、降:贬官,降职并外放。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夺:削去、罢免。
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使者就逮捕了太守,威逼使他屈 服罢免了他的官职)(高启《书博鸡者事》)
3、左迁:贬职。
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4、逐(放逐):京官流放到远地。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5、流: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 例:后泰芝竟以赃败流死。(后来泰芝更是被栽赃而落败,流放而 死。) (《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七、表免职、辞职
1、黜:罢免官职,罢免,废。 例:王黜狄后。(《国语》) 2、罢、免:免职。
3、革、褫(chǐ):革除,指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谢庄 《上搜才表》)
4、废:废除。
例:炎惧,乃废中宗为卢陵王。(《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5、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4、调:调动、调迁、调任。 例: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班固《汉书 • 爰盎传》) 5、出、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授予官职的
1.拜、授、除:授予官职,任命。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形成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官职也逐渐发展和变化。
下面将从不同时期着重阐述官职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1.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在西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官职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继承。
国家机构主要由君主、诸侯、官员以及士农工商四民组成。
官职多为贵族子弟担任,官吏的任命主要取决于出身和血统。
官职的权威主要体现在宗族间的政治权力和地方官员的管理职能中。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霸权,官职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的职务逐渐从世袭制转向选拔制,开始出现了以才能、功绩为基础的官员任命。
各国也开始设置了更加完善的官职体系,如郡县、州府等。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官职制度也得到了全面改革。
官职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继承制转变为以功绩和能力为基础的选拔制。
官职的设置也更加明确,具备了一定的层级关系。
此时,官员职位分为三公、九卿、列侯等,各级官职之间的权力和地位也有所不同。
4.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在三国时期,由于各国内部的混乱和割据局势,官职制度也遭到破坏。
大多数官员的任命取决于地方武装力量的力量和纷争,比较混乱。
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重视,官职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官职的设置更加科学和细致化,职位的划分更加明确。
隋唐时期的官职制度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设立了更多的官职名号和职责,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官员等级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政权更迭、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时期官职的设置和职能也都会相应发生变化。
官职制度的演变不仅影响到政权运作和国家治理,也体现了社会阶级、文化观念以及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中国古代官职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官职在演变过程中呈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官职演变趋势:
分工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组织的复杂化,官职的数量逐渐增加,各个官职的职责也变得更加细化和专业化。
例如,在汉代以后,官职细分为各种不同的部门和职能,如吏部、户部、礼部、兵部等。
级别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较低级的官职逐渐升格为高级官职。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职位在政治、军事或行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或者因为在历史进程中其地位和权力逐渐提升。
体制调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官僚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这些改革通常伴随着官职的调整和重新划分,旨在优化政府机构的运作和提高效率。
贵族化倾向:在一些朝代,如秦、汉、唐等,贵族地位的兴起导致了官职的贵族化倾向。
贵族血统和身份成为获得高级官职的重要条件,形成了官僚贵族的体系。
地方权力的增强: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官职体系逐渐增设地方官职,并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演变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起始阶段。
商朝时期,职官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制,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在商王手中,由商王任命的官员负责管理政务。
官员的任免权也完全掌握在商王手中。
这种官制在周朝得以继承和发展,在周朝,职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周朝时期,职官制度开始形成规范化的体制。
周王将大臣分为九卿和三公,九卿负责国家的各个部门,三公则负责辅佐君主的职责。
周朝还制定了官爵等级制度,将官员分为九等爵位,并规定了不同爵位的禄位以及所担任的职位。
这种制度为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周朝时期的职官制度也提出了“功业贵贱,不以尊卑”和“民胞物与”等官员选拔原则,这一思想也对后来的职官制度产生了影响。
秦朝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朝实行的法家集权制度淘汰了周朝时期的封建制度,并提出了“五品法”和“流官制”,对职官制度进行了革新。
秦朝推行的统一的法律制度,废除了周朝分封制度,让官员的任免不再依靠君主的任命,而是通过个人的能力和功绩来决定。
这使得官员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血统,而是更多地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相关。
此外,秦朝还推行了世卿世禄制,这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使得官员的地位及权力不再仅限于个人一代,而可以世袭流转。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明朝时期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些,取消了唐朝时期的十三部制度,重新设立了六部和九寺,并增设东厂和西厂,这使得官员管理更加分工明确。
明朝实行了科举制,选拔有才能的士子进入官员序列。
清朝时期,职官制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
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改行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选官制度,这一使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多元化。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官僚体系,为中国古代国家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商周时期到清朝时期,职官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法家集权制度和科举制度等一系列的变革,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1)授官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
(《后汉书·张衡传》)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④拜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⑥除任命,授职: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⑦授授予官职: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寶鲁传》)⑧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传》)⑨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职: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元史·贾鲁传》)(2)免官①罢免去、解除官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②黜废掉官职: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③免罢免: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④夺削除: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升官①升升官: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②擢在原官上提拔: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④迁一般指提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⑤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⑥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古代官职的演变
古代官职的演变
❖ 中国古代官职萌芽发展在先秦时期,逐 步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向魏晋南 北朝的”三省六部”制过渡。隋唐官职 制度趋于成熟,并发展为宋朝的”二府 制”和清朝的”内阁制”。
中央官职
❖ 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 ❖ 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 吏部掌官吏任命;户部掌户口土地、钱粮收 支;礼部掌礼仪祭祀、科举学校;兵部掌武 官选用、军事行政;刑部掌司法行政;工部 掌屯田水利、交通工程,六部又各设四司, 总二十四司,以郎中、员外郎为司正副长官。
❖地Leabharlann 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 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的长官 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军事重 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 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 改州为府,称知府。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 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省六部制
❖ 三省: ❖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
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 行国家政务。
六部
❖ 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 隋唐三省六部的确立,是秦汉以后封建国家 中央官制制度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整, 分工较明确。从隋唐至明、清,六部基本相 沿未改。均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一、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三、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一、初创时期的官制古代中国的官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制还比较简单,主要以部落首领和贵族作为统治者,没有明确的官职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官制逐渐趋于完善。
二、周朝的官制改革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官制改革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朝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官制体系,设置了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层级的官职,并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这一官制体系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秦朝的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其官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守和县令等官职,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此外,秦朝还颁布了《令法》和《律法》,规定了官员的任免制度和行政管理规范,使官制更加规范和完善。
四、汉朝的官制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制发展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官制体系,设置了更加细致的官职和职责,如丞相、大司马、太尉等。
汉朝还设立了九卿和三公等中央官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
此外,汉朝还创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和规范。
五、隋唐时期的官制改革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高峰时期。
隋朝在官制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置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更加公正和有效。
唐朝还设立了左右司、尚书省等官职,形成了以尚书省为核心的官制体系。
六、宋朝的官制变革宋朝时期,中国古代官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宋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文官武选制,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多样化。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形成了中央官制体系。
宋朝还设立了州县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七、明清时期的官制演变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官制进一步演变。
明朝废除了宋朝的文官武选制,恢复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
各朝代的官制演变与职称制度
各朝代的官制演变与职称制度中国的官制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制不断的演变,职称制度也日趋完善。
本文将从各朝代的角度,探讨中国官制的演变与职称制度的变化。
一、古代官制在古代,官制主要分为三个等级:朝臣、中臣、下臣。
朝臣是最高级别的官员,中臣是其下一级别,下臣则是最低级别的官员。
在官制中,还有差役、长吏等职位。
在周朝时期,官制进一步完善,官员按照官位分为九等,其中最高级别的是诸侯,最低级别的是士。
在此基础上,表现出色的官员可升职或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官位。
二、唐代官制唐朝时期,官制进一步完善。
官员职称主要分为三个等级:正员、从员、员外。
其次,唐朝在官员选拔方面推崇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推行让士子们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且如今依旧广泛流传。
唐朝还有“品级”制度,即官员按级别分为品官、供奉官、从品官、正一品、正二品、正三品、从一品、从二品、从三品等级别。
品级制度按级别高低决定官员的级别,品级越高则官员权力越大。
三、明清官制明、清两朝,官制尤其完善,制度规范,官员职称也有了极大改变。
在明朝,官制主要分为九品主官、八品员外官及汉籍和少数民族的监丞、本官、从九品等。
其中,监丞为汉族的监察官,本官为汉族的衙役官,从九品为汉族的较低级别的官员。
清朝的官制相对于明朝来说更为完善,其将九品官制进一步优化为军队官、文职官以及其他特殊职位。
其中军队官和文职官的职位从一品到九品,位次的高低由品级来决定。
同时,清朝还设置了内廷官和外廷官等职位,内廷官是皇帝亲近的官员,而外廷官是其他官员。
四、现代官制中国的官制在现代不断发展与更新,职称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现代职称制度,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公务员、职员、工人等进行了细化分类。
在职称制度方面,主要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二级职称、三级职称、四级职称、五级职称和高级职称。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规定了审查员和公证员等特殊职位,他们职位独特、社会影响力大。
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的官制和职称制度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职位的等级不断提高,职能和权力日益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 ①拜(授予官职)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 蔺相如列传》) • 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 序》)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 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 《谭嗣同》) •译:他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光绪 破格提升他为有四品卿衔头的军机章京. • ②陟(提升,提拔)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译:奖励(好的)惩罚(坏的),提升(好的) 和罢黜(坏的),不应该有所不同.
•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 颦蹙不答。 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道当时 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5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 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 大臣莫敢望也。
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 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5分)
• ④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 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 迁”、“迁谪”表示削职。) •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 衡传》) 译: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 为太史令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 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译:不久胡景桂就被委任为宁夏知府。 • 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补充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 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 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 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 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 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 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 颦蹙不答。 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道当时 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5分)
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 ①举(举荐) • 辟(招用) •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 汉书张衡传》)
•译:(汉和帝)永元年间,(张衡)被推荐为孝廉, 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招用去任职(他)也不去 应召。 • ②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 汉书张衡传》) •译: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 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并任命他 为郎中。
补充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 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 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 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 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
• 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 传》) • 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 书张衡传》) 译: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 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 ③调(调动、调迁) •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
•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 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 (《汉书· 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 书致辞仕。(《新唐书· 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 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 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 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 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 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 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 申。 •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 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 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译:太守认为他与众不同,任命他补任书佐官,代理太守属 下监管监狱事务.
• 5、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 京兆。”
译: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 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 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 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 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 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 李通 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 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2014全国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 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 答: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 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 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 无倦色。 • 答: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 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 都没有。
(2014全国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 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 答: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 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 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 无倦色。 • 答: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 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 都没有。
(六)、兼职、代理类
• 1、兼:兼任。《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 密史。” 2、领:兼任。《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 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 译:桓温镇守京口,又举荐他担任司马兼任广陵相 • 3、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 行奋武将军。” 4、署:代理、暂任。《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 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断句
•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 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 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 不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 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 大臣莫敢望也。
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 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5分)
• ③升(提升) •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译:随即提升为宁夏道员。 • 4拔(提拔) •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 “入”(入京为官),有时也可表升官,与 “出”相对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 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 记》) • 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 ③黜(罢免官职) • 黜:废,贬退。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 能得以赏。 • ④夺(削去、罢免) •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译:使者就逮捕了太守, 威逼其认罪,罢免了其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