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残卷)

合集下载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十九庚京南京【地理通释】《唐肃宗实录》:至德二年,改蜀郡为南京,以荆州为南都。

州曰:江陵府,其蜀郡先为南京,宜复为蜀郡。

南京应天府,阏伯所居商丘。

周为宋国,汉为梁国,隋唐为宋州。

太祖以归德军节度使,即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宋。

景德三年,升应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

正殿曰归德。

高宗即位于此。

【宋会要】真宗景德三年二月,诏曰:睢阳奥区,平台旧土上,两汉之盛,并建於戚藩。

五代以还,荐升於节制,地望雄於征镇,疆理接於神州实都畿近辅之邦,乃帝业肇基之地。

恭惟圣祖,诞庆鸿图,爰於历试之初,兼领元戎之寄。

讴谣所集,符命荐臻,殆兹累朝,俯同列郡,式昭茂烈,宜锡崇名。

用彰神武之功,且表兴王之盛,宜升为应天府。

宋城县为次赤,宁陵楚丘,柘城下邑,谷熟虞城等县并为次畿。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九日,诏曰:睢水名区,实一方之都会,商丘奥土上,为三代之旧邦。

形势表於山河,忠烈存於风俗,惟文祖之历试,盖王命之初基。

今者伸款谒於桧庭,既杨茂则徇彳奚来於竹苑,方霈湛恩,期克壮帝猷,俾肇所京邑用志兴王之地,允符追孝之心。

应天府宜升为南京,正殿以归德为名咨,尔都民承予世德,庆灵所佑感悦良多。

二月一日,诏名南京门曰崇礼,双门曰祥辉,外西门曰回銮。

三日以主客郎中知应天府,马元方兼南京留守,司事合置官属名目,下审官院流内铨,一如西京之式。

三月十三日,诏名南京城大东门曰昭仁,小东门曰延和,小西门曰顺成,北门曰靖安,新隔门曰承庆。

仁宗庆历五年九月十八日,置南京留司御史台。

【燕翼诒谋】真宗皇帝东封西祀,思显先烈。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乙卯,诏升应天府为南京建行宫,正殿以归德为名,以圣祖殿为鸿庆宫,奉太祖太宗像侍立於圣祖之旁,其后遂开高宗皇帝中兴之祥,殆非偶然者。

【宋史·列传】朱胜非靖康元年为东道副总管,权应天府。

金人攻城,胜非逃去。

会杨进破敌,复还视事逾年,诣济州谒康王言南京为艺祖兴王之地,请幸之以图大计。

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

【夏文庄公集】《乞修南京内状》:右臣伏者见,大中祥符七年,二月一日,赦敕节文应天府升为南京,正殿以归德为名。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一送洞清苓洞【舆地纪胜】清苓洞,在徽州府婺源县西八十里,南北门相通,中有物象如灵岩。

青萝洞【郡县志】青萝洞,在四川顺庆府,蓬州良山县。

【星源志】《青萝洞记》:余握婺源印,八百五十日,氵公檄之符溪里,里儒张君火召,袖诗来访于临河院,且言距院十里有青萝洞。

唐元和中,王维马知识,题墨尚炳然于岩壁间,鄙心素乐静虚,闻其言,若有以引其思者,因凭轼东首而游焉。

洞之顶上覆以巨石,其高数仞,纵广如亡,窍窦险隘,初若不可入,秉烛扬炬,左杖右策,未十步间,难阻即平,其中宏廓,巾并巾蒙周密,物象森列,天巧所运,颀然逾丈,端立不倚,曰石天尊。

圆顶数十,骈罗前后,曰行道岩。

撑突腾奋,类涌涛堆雪之状,曰潮来峰。

纹理纟丽联,色若绘绣,曰花靴。

石乳漏坚凝玉,立对峙者,石天柱也。

阡畦间错砂颗采粲者,石芝田也。

石锺仅余寻丈,以物挝叩,则声实似之。

石天井者,突峻而深黑,投之以块,徐闻水声,非可以工力穷也。

瑰怪丛夥,未易弹述饱观周览,使人有飘飘物外之兴。

已而欢曰:三山在万里风涛之外,弃父母掷形骸,卒甘于蛟螭鲸鲵之舌者多矣,若兹洞也。

介夫小麓之隈,平壤之畔,世鲜有知者。

自元和迨今仅三百年,阅其题墨获游者不过数四,岂天地秘厥灵迹,不欲发露寻常之观耶。

岂人日汩于么麽之物哉!不知清净之为乐耶,抑亦法守之可畏,而不克盘旋于此耶。

兹三者,吾莫得而知也。

姑述大概,以贻于后云。

元丰五年十月既望,方氵句武记。

烟萝洞【元一统志】烟萝洞,在浙江衢州府江山县南五里,景星之西。

岳广可容二丈,怪石绝可畏。

清献赵公扌卞留题云:怪石嵯峨热若摧,洞门不锁镇常开。

亏心不合神明者,到此应须懒入来。

相传烟萝子隐其间。

【宋谢翱发集】烟萝洞。

山人挂绿萝,乱后到人多。

夜久积空翠,天深闻擢歌。

祷龙疑井厌,看鹤值仙过。

搔首愁纷白,无穷奈此何。

鹊山单麻洞【元一统志】鹊山单麻洞,在广东南恩州郡邑界。

古瀛洞【潮州图经志】古瀛洞,在广东潮州府凤山楼之下。

叶侯观所经理,前绘列仙,后傍城叠石,汲水为流觞,左右二亭曰疑凉,延光,古桂婆娑,具载唐鲁之记。

《永乐大典》所存宋人刘斧小说集佚文辑考

《永乐大典》所存宋人刘斧小说集佚文辑考

《永乐大典》所存宋人刘斧小说集佚文辑考赵维国内容提要刘斧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小说家及小说选本编辑者,其所编《青琐高议》、《翰府名谈》、《摭遗》闻名于当时。

根据书目文献记载,《青琐高议》今存明代版本主要有正德年间抄本系统的钞校本与万历年间的张梦锡刻本,而《翰府名谈》、《摭遗》两书皆早已亡佚。

现存《青琐高议》估计是明人重编本,所依据的底本大概是宋刻本残卷,因为在整理其书散佚文字时发现,很多佚文不见于今本《青琐高议》。

本文依据《永乐大典》残卷辑佚《青琐高议》佚文一则、《摭遗》佚文五则、《翰府名谈》佚文一则,并且对其进行考辨。

关键词刘斧小说集佚文辑考刘斧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小说作者与编纂者,《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著述有《青琐高议》十八卷、《翰府名谈》二十五卷、《摭遗》二十卷,均题作刘斧撰。

《青琐高议》今存二十七卷本,《翰府名谈》、《摭遗》早已亡佚,这些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散佚严重,很多作品被后世的类书及小说集收录,刘斧小说集的辑佚渐为学术界所注意,程毅中先生曾据《类说》、《诗话总龟》、《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岁时广记》辑录《青琐高议》佚文三十六则。

(注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拟把《永乐大典》中所存刘斧小说集佚文辑出,参照有关资料进行比照分析,考辨其佚文的流变,对于宋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青琐高议》佚文一则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三载:《青琐高议》十八卷。

右不题撰人,载皇朝杂事及名士所撰记传,然其所书,辞意鄙浅。

明初期《文渊阁书目》著录“《青琐高议》一部”,不题卷数与作者。

此书今存明正德年间抄本系统的钞校本与万历年间的张梦锡刻本,皆是前集十卷,后集十卷,别集七卷。

万历年间的张梦锡刻本今残存前集一至二卷、六至九卷;(注二)明正德年间钞本,在孙副枢序后有明人项靖题记,此本曾被清人惠栋收藏,后归黄丕烈之友,黄借归抄录,依据张绍仁(訒庵)所藏明钞本进行校雠,黄丕烈所录的士礼居钞本成为最精良的版本。

(注三)近人董康依据士礼居钞本进行刊刻,此本流行颇广,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以董氏诵芬室刻本为底本出版排印本,我们称其为“今本”。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二置致敬致【书】尧典敬致。

日永星火。

传曰:敬致,周礼所谓冬夏致日。

盖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识其景,如所谓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者也。

详典。

文致【西汉书】《董仲舒传》:少损周之文致,师古曰:“致,正极也。

”酷吏传。

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

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师古曰:致,至密也,言其文案整密也。

反,音幡,详本传。

传致【王尊传】传致奏文,师古曰:传读曰附,谓益其事,而引致於罪状。

休致【言行龟鉴】庞庄敏公籍,知定州,请老,召还京师。

公陈请不已,或谓:“公今精力完壮,主上注意方厚,何处引去?”公曰:“必待筋力不支,明主厌弃然后乃去,是不得已,岂止足之谓耶?”凡上表者九,手疏二十余通,朝廷不能夺。

五年听以太子太保致仕。

【名公典刑业录】欧阳文忠公在蔡,屡乞致仕。

门下生蔡承禧,因问言曰:“公德望为朝廷倚重,且未及引年,岂容遽去也?”欧公答曰:“修平生名节,为后生描画尽,惟有早退以全晚节,岂可更俟驱逐乎?”《倦游录》。

公在亳,已六请致仕。

比至蔡,逾年复请。

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公年未及谢事,天下益以高公,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

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

《神道碑》。

孙宣公,以太子少保致仕,居於浑。

一日置宴御诗厅,仁宗尝赐诗,刻石所居之厅壁。

语客曰:“白传有言‘多少朱门锁空宅,主人到老不曾归’。

今老夫归矣!喜动于色,复顾石守道讽易离卦九三爻辞。

且曰:“乐以忘忧,自得小人之志。

歌而鼓,不兴大耋之嗟。

”公以醇德奥学,劝讲禁中,二十余年。

晚节勇退,优游里中,始终全德近世少比。

陈恭公,初罢政,判亳州,年六十九。

遇生日,亲族往往献老人星图以为寿,独其侄世修,献范蠡游五湖图,且赞曰:“贤哉陶朱,霸越平吴。

名遂身退,扁舟五湖。

恭公甚喜,即日上表纳节,明年累表求退,遂以司徒致仕。

杜公衍,不殖资产,退寓南都,凡十年,第宅卑陋,居之裕如也。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五御御备御四【涑水纪闻】真宗方议东封西祀,修太平事业,知秦州曹玮奏羌人潜,谋入寇,请大益兵为备。

上怒,以为虚张虏势,恐遏朝廷。

时李文定公迪新罢陕西运使还朝,召见,示以玮奏,欲斩玮以戒妄言。

文定从容奏曰:“玮,武人。

远在边鄙,不知朝廷事体,辄有奏陈,不足深罪。

臣观边将无出玮之右者,必不敢妄言。

臣敢谓陛下意,但不欲郑州门出兵耳。

臣籍诸州兵数为小册,因取以进。

”上指以某州若干,某州若干戍秦州。

卿即传诏密院发之。

既而虏果大寇,玮迎敌大破之,遂开山外之地。

上喜。

谓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

”【宋史】《李光传》:光迁侍御史,时太原围急,奏乞就委折彦质,尽起晋降磁隰潞威胜汾八州民兵,及本路诸县弓手,俾守令各自部辖。

其土豪士人愿为首领者,假以初官,应副器甲,协力赴援。

女真劫质亲王以三镇为辞,势必深入,请大修京城守御之备,以伐敌人之谋。

【刘韦合传】知越州,方腊陷衢婺。

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

曰:“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

”不为动,益厉战守备。

寇至城下,击败之,拜述古殿直学士。

【会稽志】宣和二年冬,陆州清溪县民方腊起为盗,势张甚。

及破杭州,与越隔一水,大震,官吏往往遁去。

知州事徽猷阁待制刘强,独调兵筑城固守,令民富者出财,壮者出力,士民皆奋。

已而盗益炽,连陷衢婺二州,以三年二月抵越城下,众数万,有酋渠绛衣散发,被重甲而自号佛母,指呼群盗,蚁附攻城。

会有石骄卒,为石骄所激,堕城中草积上不死,具言贼中事。

公麾众出直攻其腹心,破之,擒佛母者,贼遂大溃,僵尸蔽野,不复敢进。

明台温赖越哽贼喉牙,得以皆全。

方受围时,公之子子羽,年二十四五,出入兵间,且计且战,得贼酋躬视行刑于市。

色不变,士卒悖恃以增气。

靖康二年,公死事东都,丧归,道出越境,父老鲍方等祭之,哭泣甚哀。

其文曰:“天地有覆载之德,父母有养育之恩,若乃枯骨重肉,已死后生,兼之者其惟公乎!昔公之师越也,仁恩惠化,遐迩蒙福,论湖田之弊,捐十万之租。

使我民温衣饱食,安于里闾,则公之德泽在人,已沦肌氵吏髓矣。

残存《永乐大典》所收辽代史料考述

残存《永乐大典》所收辽代史料考述

252残存《永乐大典》所收辽代史料考述李永翔 郭艳华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摘要:残存《永乐大典》是辽史研究的一部重要史料库。

清代学者法式善曾对其善本进行过校对,并指出其对考究宋元两代制度、文章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永乐大典》遭到严重毁坏,存世的残卷仅剩八百余卷;且该部著作采用洪武正韵的韵部进行编排,导致所收录史料散乱,从而为史料的整理辑佚造成一定困难。

学界目前对其整理发掘工作略显乏力,对辽代史料的研究仍有留白。

因此,本文对残存《永乐大典》所收的辽代史料进行整理考校,探寻史料的具体出处和编排的规律,并对其间发现的问题进行证伪,进而给予该部分史料较为客观的评估。

关键词:永乐大典;辽代;史料目前可寻的《永乐大典》(后文中简称《大典》)残本是明代嘉靖副本,永乐正本的去向不得而知。

《大典》成书以后被束之高阁,仅供皇室成员和部分重要官员阅览。

其间,一些官员趁机盗取《大典》的部分卷,致使《大典》残缺。

后来,由于清末战乱的原因,《大典》损毁、亡轶更为严重,现今存世的《大典》影印本仅有八百余卷(具体数量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7月发行的《永乐大典》影印本(嘉靖副本)为准),约为原《大典》卷数的3.5%。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残存的八百余卷中,涉及到两宋、辽、金史料的卷数大约有45卷,占残存《大典》卷数的5.6%。

其中,两宋史料数量和篇幅尤为众多,其次是辽代史料,金代史料几乎不存。

经整理校对发现,辽代史料多来自于元人脱脱的《辽史》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版本待考的书目,如:《契丹国志》、《契丹志》。

因而,本文一方面尽可能详尽地整理出宋代史料的出处,探求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对整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证伪,并对《大典》所收辽代史料的价值给予一定程度的评估。

本文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7月发行的《永乐大典》影印本(嘉靖副本)为底本,对照中国戏剧出版2008年8月出版的简体本,多方查找文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掘整理和对比考校工作,并得到了一些较为准确的成果。

古代典籍《永乐大典残卷》188册(1—3册)卷485卷486卷489

古代典籍《永乐大典残卷》188册(1—3册)卷485卷486卷489

古代典籍《永乐大典残卷》188册(1—3册)卷485卷486卷489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由二千名学者在1403年——1408年编成(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总纂修解缙解缙(xiè jìn ,1369-1415),著名学者,明朝著名才子之一,永乐大典总纂修。

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

洪武十二年进士。

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

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他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二千六百八七皆台御史台三【元宪台通纪序】御史台,钦惟世祖皇帝稽古建官立御史台,登庸旧,简拔忠良,纠察百司。

纪纲庶政,列圣相承。

体统咸备,辅国便民,永世攸赖。

其诰命训饬之明,选择责任之重,如日月四时,昭著而有序。

苟不载诸简册,何以垂范将来?本台旧有沿革,虽大纲既举,而节目犹,乃命参考簿籍,起自至元五年,以迄于今。

凡立法定制。

因革变通,与夫除拜先后,官联名氏,集成书,凡二十四卷,定其名曰《宪台通纪》,于以彰圣朝委任风宪之初意。

议以御史中丞耿资德,侍御史慕中奉,经历唆南,都事有用、王敬方、王领校正,奏请刻梓摹印,遍颁内外台宪,以为一代之盛典。

且使司风纪者,有所持循,矜式于亿万斯年。

至元二年四月十二日,阿鲁怯薛第二日,延春阁后穿廊里有时分,必赤沙加班等有来。

本台官帖木儿不花大夫,撒迪大夫,脱脱中丞,耿中丞,慕侍御,常治书,唆南经历,尚都事,王都事,家古必赤甄囊加歹等奏:钦惟世祖皇帝,初立御史台,委付大臣,选用好人,纠察百司,纪纲庶政,累朝遵依着行到如今,于国便民,上下体统,全备了的。

若不纪录,后来无稽考。

有台里旧有沿革,写的不备的上头,交参照从立台。

至今文卷缘故编类成书。

印散呵,世祖皇帝初立御史台的好意思都见也者。

俺商量耒,交耿中丞,慕侍御,唆南经历、尚都事、王都事,一同提调,较勘定。

于南台官钱内应付开板,纸札工本。

印造完备,散与内外台察、廉访司呵。

怎生奏呵,奉圣者那般者。

当月十三日,交火者当住。

太皇太后前启呵,那般者么道传懿旨来,钦此。

《后序》:洪惟世祖皇帝,肇建宪台,慎简端士,任以耳目之职,规模宏远,法制详备,纶音炳焕,见诸简策,其所以肃清风化,昭示彝典,敬于有位者至矣。

列圣相承,咸守成宪。

今圣天子,作新风纪,祖训是式。

宪臣思所以上体宸衷,下振纲维,以为风宪宏纲,虽已颁布,然事之首尾,制之因革,犹未尽举。

至若因事处宜,随时立制者,苟不备载沿革,无以详其本末,考其先后。

乃命宪属赵承禧,稽之简策,参以案牍,旁询曲采,集成书。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九百五二支诗诸家诗目一李陵诗【苏东坡集】《跋李陵诗后》余本不识陈君式。

谪官黄州,倾盖如故。

会君式罢去,而余久废作诗,念无以道离别之怀。

历观古人之作,诵约而意尽者,莫如李少卿赠苏子卿三篇,故书以赠之。

春秋之世,三百五篇,皆以见意,不必已作也。

王粲诗【文献通考】《王粲集》八卷。

晁氏曰:后汉王粲仲宣也,高平人。

为魏侍中。

粲博物多识强记善算,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以为宿制,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今集有八十一首。

按《唐·艺文志》,粲集十卷,今亡两卷。

其诗文反多于史所记二十余篇,与曹植集同。

张司空诗【文献通考】《张司空集》三卷。

晁氏曰:晋张华茂先也范阳人。

惠帝时为司空,为赵王伦所害。

华,学业优赡,词藻温丽,图纬方伎等书,莫不详览。

家有书三十乘,天下奇秘悉在。

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集有诗一百二十,哀词册文二十一,赋三。

陈氏曰。

前二卷为四言五言诗,后一卷为册祝哀诔等文。

陶潜诗【文献通考】《陶靖节集》十卷。

《诗注》四卷。

【周紫芝太仓米集】周紫芝《书陶渊明归田园诗后》。

陶渊明闲居则负耒而躬耕,年饥则叩门而乞食,益不可不谓贫矣。

至于弃官而归,则易若脱屣,非其胸中自有丘壑,安能摆落世故如此。

顷时杜祁公在政府,客有新第者,以所业献公,请学为政。

公无一言,唯问生事厚薄。

人有问公者,公曰:人有田园,则进退轻,乃可行吾志。

祁公可谓知言矣。

近时士大夫,多喜学渊明诗,皆故为静退远引之词,以文其歆羡躁进之失,譬犹效西子之颦,而忘其语意高远,不能窥此老之藩篱也。

【黄庭坚豫章集】《书渊明诗后》: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

反绵历世事,如决定无所用智。

每观此篇,如渴饮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

今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书陶渊明责子诗》:观陶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第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吴可藏海居士集】《五峰翁书渊明诗》:陶渊明诗,如向上祖师所受用处,无复余事。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永乐大典(残卷)
卷之三千七
卷之三千一百三十四
卷之三千一百四十二
卷之三千一百五十六
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
卷之五千七百六十九
卷之五千七百七十
卷之五千八百三十八
卷之五千八百三十九
卷之五千八百四十
卷之六千五百二十三
卷之六千六百四十一
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七
卷之六千八百三十
卷之六千八百三十二
卷之六千八百三十八
卷之七千三百二十八
卷之七千五百四十三
卷之七千六百三
卷之七千七百一
卷之七千七百二
卷之七千八百九十四
卷之七千八百九十五
卷之八千一百六十四
卷之八千一百六十五
卷之八千二百六十八
卷之八千二百六十九
卷之八千二百七十五
卷之八千三百三十九
卷之八千四百十三
卷之八千四百十四
卷之八千八百四十四
卷之一万二千十五
卷之八千八百四十五
卷之一万一百十五
卷之一万一百十六
卷之一万二百八十六
卷之一万二Leabharlann 八十七卷之一万三百九卷之一万三百一十
卷之一万四百五十八
卷之一万八百八十八
卷之一万八百八十九
卷之一万九百三十五
卷之一万一千六百十八
卷之一万一千六百十九
卷之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卷之一万一千九百五
卷之一万一千九百六
卷之一万一千九百七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九百二十一二支师择师【礼记】《内则》: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

注:子师,教示以善道者。

【孙卿子】干将莫耶、钜关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

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

骅骝骐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

然而必前有御辔之制,后有鞭策之戚,加之造父之御,然后一日而致千里。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智;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东莱杂说】从师问学,当知轻重。

既知轻重,然后慎择而谨守之可也。

所谓知轻重者,如七十子之徒从孔子,则当事事模范,不当少异。

然有不安于心者,尤当详问以释其疑。

疑释心安,而后从之。

如子路之问孔子,反复问难,亦可见矣。

自孔子以降,性各有偏,见或未至,则有当从,有不当从,若就其所偏及所未至,事事学之,安得不为大害?此圣人之后,所以多流而入于异端,皆由不知轻重也。

然学者从师,便有私心,以己所传为是。

私心既生,百敝俱出,此固未足以语学矣。

【清波杂志】或谓童稚发蒙之师不必妙选,然先入者为之至,亦岂宜阔略。

世谓幼学记为终身记,盖亦此意。

【宋释契嵩镡津集】君子不以非师而师人,不以非师而师于人,故君子教尊而道正也。

师者,标道也;标者,表方也。

标不正,则使人失其向;师不正,则使人失其志。

尧师于君畴,舜师于务成昭,禹师于西王国,汤师于成子伯,文王师于时子思,武王师于郭叔;而孔子师七十二子,子夏师诸侯,子思师孟轲,孟子、荀卿皆师其徒。

尧、舜、禹、汤、文、武善师于人,而后世嗣帝王者稽之也;孔子、子夏、子思、诸子善师人,而后世践圣贤者稽之也。

天下者,教为其本也;教者,道为其主也;道者,师为其端也。

正其端,所以为道也;正其主,所以为教也;正其本,所以为天下也。

故古之君子,不苟尊而师人,不苟从而师于人,其存心于天下乎?今天下其教未至,不亦苟为人师者之罪乎?不亦不择师于人者之罪乎?【汉书】:窦皇后兄弟、长君、少君、绛侯、灌将军等曰:“吾属命乃悬两人,此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十九庚铭帝赐二铭【旧唐书】《马燧传》:燧平河中诏迁光禄大夫,兼侍中,还太原,德宗赐燧宸台衡二铭,序曰:朕每览上古之书,及唐虞之际,君臣相得。

圣贤同时,日夕孜孜。

讲论至道,或陈其鉴诫,或讽以咏歌。

焕乎典谟,百代是式,有以见启沃之道,理化之端,意甚慕之而未能迨也。

顷灵监节度使杜希全,著书上献,多所规谏,聊为君臣,用答其意河东等道副元帅司徒燧。

固请勒石。

贻厥后人。

朕以文既非工,义又非备,垂诸来裔,良所恧焉。

起予者商,因之有作,庶乎朝夕自儆,且俾后代知我文武殿邦之臣欤。

宸铭曰:天生蒸人,性命元淳,嗜欲交驰,利害纠纷。

无主乃乱,树之以君。

九域茫茫,万情云云。

目不备睹,耳难遍闻。

睹之闻之,矧又非真。

事失其源,道远莫亲。

理得其要,化行如神。

失源惟何,不自正身。

正身之方,先诚其意。

罔从尔欲,罔载尔伪。

体道崇德,本仁率义。

必信若寒暑,无私象天地。

感而遂通,百虑一致。

任人之术,各当其器。

舍短从长,理无求备。

事多总集,众才咸遂。

知而必任。

任而勿贰。

以天下之目为鉴,我鉴斯明。

以天下之心为谋,我谋则智。

求贤惟广,辩理惟精。

逆耳口弗心,必嘉乃诚。

顺旨苟容,亦察其情。

斥去奸谀,全度忠贞。

先人立言,为代作程。

谔谔者昌,唯唯者倾。

系以兴亡,曷云其轻。

承天子人,夫岂不贵。

伊昔哲王,夙夜祗畏。

驭朽为戒,纳隍为志。

神精害盈,天匪假易。

四海为家,夫岂不富。

伊昔哲王,勤俭固陋。

土阶罔饰,露室罢构。

远奇技淫巧,放珍禽怪兽。

敬之慎之,天命可衤右。

欲令必行,顺人之情。

欲诚必著,清已之虑。

心无亿诈,事必忠恕。

凡将有为,靡不三思。

喜怒以节,动静以时。

毫厘或差,祸害亦随。

慢易厥初,悔其曷追。

刑不可长,武不可恃。

作威逞力,厉阶斯起。

垂施蔽聪,黄王纩塞耳。

含弘光大,是亦为美。

覆之如天,爱之如子。

仁心感人,率土自理。

嗟予寡昧,嗣守丕图。

冠戎荐兴,德化未孚。

大业竞竞,其敢以谕。

俯察物情,仰稽典谟。

作诫斯言,实于座隅。

台衡铭曰:天列台星,垂象于人。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一送中百发百中《史记·周纪》苏厘谓周君曰:秦破韩、魏,仆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

今又攻梁,梁破则周危矣。

君何不令人说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射之而百中。

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有一夫立于其旁曰:善,可教射矣。

养由基怒,释弓剑曰:客安能教我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

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不以善息少焉。

力衰气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百发尽息,今破韩、魏,仆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矣。

今又将兵出塞过南周,陪韩攻梁。

一举不得,前功尽弃,不如称病无出。

【太平广记】贞元末,阆州僧灵鉴善弹。

郑汇为刺史时,有当家名寅,读书善饮酒,汇甚重之。

寅尝诣灵鉴较角放弹,寅指一树节相去数十步,曰:中之获五千。

寅一发而中之,弹丸反射而不破。

灵鉴控弦,百发百中,皆节陷而丸碎焉。

发无不中【晋书·魏舒传】后将军钟毓每与参佐射,舒常画筹而已,毓不知其善射,舒客范闲雅,发无不中。

一发正中【东汉书】吕布在徐州时,袁术遣纪灵等攻刘备。

备求救于布。

布驰赴之顿沛城外,遣人召备并请灵等共饮。

布谓灵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

乃令植戟于营门。

布弯弓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解兵;不中,可令决斗。

布一发正中戟支。

灵等皆惊曰:将军天威也。

各罢去。

《汉书》:贾坚射牛百步外,两拂肩摩腹曰:不中为奇,中之何难?一发中之。

一发俱中【北史贺扳允第胜传】胜至关中,从晏昆明池,时有双凫游池上。

周文授弓矢于胜,曰:不见公射久矣,请以为欢。

胜射之,一发俱中,因拜曰:使胜得奉神武,以讨不庭,皆如此也。

周文悦,由是恩礼日重。

七发五中【北史】豆卢宁骁果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

朱天光入关破万俟丑奴,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州,相与肄射。

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定服其能,赠遗甚厚。

十发俱中【北史·长孙晟传】晟善弹射。

一日赐射于武安殿,选善射者十二人分为两朋。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二千五百三十五七皆斋斋名十一遇斋【宋赵蕃淳熙稿】周愚卿用荀卿氏之语,以遇名斋从余求诗为赋古意一首:世俗争知竞冶容,纷纷墙冗交相从。

谁知亦有秉正色,奉养辛勤供织舂。

过期不嫁心不悔,偃蹇数夫终德配。

君不见兰生林下久含章,得时可以充君佩。

存斋【临川志】金溪县象山槐堂书院,有堂扁存斋。

【宋朱晦庵大全集】《存斋记》:予吏于同安而游于其学,尝私以所闻,语其士之与予游者,于是得许生升之,为人而敬爱之,比子之辞吏也。

请与俱归以共卒其讲业焉。

一日生请于予曰:升之来也,吾亲与一二昆弟,相为筑环堵之室于敝庐之左。

将归翳蓬而居焉,惟夫子为知升之志,敢请所以名之者而幸教之,则升之愿也。

予辞谢不获,因念与生相从于今六七年,视其学专用心于内,而世之所屑一豪不以介于其间。

尝窃以为生之学,盖有意乎孟氏所谓存其心者。

于是以存名其斋而告之曰:予不敏,何足以知吾子,然今也以是名子之斋,则于吾子之志。

窃自以为庶几焉耳矣。

而曰:必告子以其名之之说,则是说也。

吾子既自知之,予又奚以语吾子。

抑尝闻之,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为万物之灵者,心而已矣。

然心之为体,不可以闻见得,不可以思虑求。

谓之有物则不得于言,谓之无物则日用之间无适而非是也。

君子于此,亦将何所用其力哉!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则存之之道也。

如是而存,存而久,久而熟。

心之为体必将了然有见乎参倚之间,而无一息之不存矣。

此予所以名斋之说,吾子以为如何?生作而对曰:此固升之所愿学而病未能者,请书而记诸屋壁,庶乎其有以自砺也。

予不护让,因书以授之,俾归刻焉。

绍兴二十八年九月甲申,新安朱熹记。

墨庄叶清父以存名斋,而属予发其义。

予谓存一也,而易以性曰:诚性存存是也。

孟子以心言曰:操则存,存其心,是也。

二者同乎否乎?曰:性,即理也,而主是理者心也。

其心存则其理存,易与孟子之言,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然易言诚之存性者一,而孟子于存心,盖屡言夫不以操,舍存亡之机为甚可畏乎?尧舜性之,不待操而存者也。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七药学【袁洁斋集】《建宁府重修学记》:嘉泰四年夏六月,前吏部侍郎倪公,奉天子命,开藩建宁。

始至,谒先圣,周视郡学,慨然有葺治兴起之意。

冬十月,鸠工庀徒,遂大修之。

明年季春,以讫功告,肄业之士德之。

属某识其事,某惟学校之立,所以存人心也。

人之一心至贵至灵,超然异于群物,天之高明,地之博厚,同此心尔。

此心常存善,则行之如履康庄;不善,则避之如避坑谷。

此心放逸,舍康庄而弗由,堕坑谷而不悟。

自古及今,智愚之殊途,正邪之异位,君子小人,判然为二者,原于此而已。

择师儒,群俊秀,朝夕讲切,发其精微,乘彝之懿,若揭日月。

而人心其有不存者乎?此学校之立,所以不可缓也。

既立矣,岁久必坏。

物理之常葺而复之,轮焉奂焉,常若其初,真有助于风教。

因循弗葺,颓敝日甚。

谋食者苟焉居之,而嗜学者懑焉去之,其何以崇化厉俗。

此学校之修,所以亦不可缓也。

建为今大邦,自昔号称多士。

公以讲殿辞林之杰,作牧于兹。

兴崇学校振起儒风,士固以此望公。

公亦曰:是我所当先者,节冗费以丰其财,择官僚以莅其役。

役于官者日与之庸,鬻于官者随给其直,费广不靳,无扰于民。

自奎画所藏,及先圣先师之祠。

至于两庑重门,自讲堂及直庐至于诸生所居,倾欹者正之,朽蠹者易之,饰不鲜者润色之,瓦断绝者撤而新之。

既十二斋又为几,与案与榻皆百余计。

既修其祭器,又为祭服以起其恭敬,冠带以肃其出入。

益买诸书,斋必实焉,所以便翻阅也。

筑圃及亭教之射艺,所以观德行也。

粗立小学,训饬童稚,又所以谨其初也。

縻金钱四百余万,而关于教养切于人心者咸具,规模既恢拓矣。

公于是数诣焉,延诸生教督之,程其艺业,束以规矩。

食焉而不处者有禁,过焉而不改者有罚。

大书礼记儒行一篇,揭诸明伦堂上,昭示学者,笃于躬行。

以古纯儒为法,又作劝学诗,勉以诚悫忠孝坚素守。

辨义利者,其说甚备。

眷眷之心,庸有既乎?儒学隆于上,善教达于下,良心著焉,美俗成焉,虽强弗友亦将化焉。

先是此邦之俗,尚气而喜争。

白昼大都之中,卒然交斗。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四济礼文三【欧阳守道异斋集】《礼论》:论曰道无所倚,有所践。

有所倚,则天下莫之稽。

无所践,则天下莫之居。

莫之稽,道之渎也。

莫之居,道之弃也。

圣人以道而寄于经,以悟于后,乃至于渎与弃。

渎则道不神,弃则道不行。

道不神且不行,同经也者,无乃虚其所以寄,而杜其所以悟哉!夫惟经首于《易》而后道不渎,继《易》以礼而后道不弃,圣人之虑微矣。

盖天人之理,性命之源,仁义道德,吉凶悔吝,纷然齿于卦而形于象。

卦之中又有卦,而象之外有象焉。

此所以为无所倚也。

无所倚则无所穷,无所穷者,听天下之人各入其入,随至其至也。

是以天下仰其神而稽焉。

虽然,道则神矣,不渎矣,天下于焉而稽之矣。

然天下之人,圣不数也,贤亦不数也。

而愚不肖则不疏也。

圣人之经,为圣贤而作也,不为愚不肖而作也,则有易已多矣?否也。

则以不束之愚不肖,而举责之以不数之圣贤,是却天下之进于圣贤,而坚天下之心,使安于愚不肖也。

是故,圣人本之以不倚,而进之以可践,礼也者所以示天下之可践也。

圆不以规,方不以矩,运斤而成风,惟匠石可也。

欲举天下之工,而皆匠石也,皆不规不矩也。

则天下之工,有弃其斤斧而去耳,何则?无所可践也,《易》者,圣人成风之斤也,礼者,圣人规矩之嚣也。

匠石不以匠石而废规矩,故无匠石而有匠石,圣人不以圣人而废礼法,故无圣人而有圣人。

盖道所可践而后天下有所可居。

易之言曰:神无方也,易无体也。

彼且无方,则不可以方求;彼且无体,则不可以体见。

不可以方求,则契其方者出乎方者也;不可以体见,则得其体者遗乎体者也。

欲天下之人,皆出乎方,契其方,遗乎体得其体。

呜呼!难哉!是故有礼焉。

如是而君臣父子,如是而冠昏丧祭,如是而交际辞受,如是而出处进退,严乎洒扫之末,以达乎精义入神动容周旋之顷,而礼皆至焉。

其义粲然然无所不可知,而其地画然有所必可践。

愚不肖者孰不可以勉而践,践而居哉!有可践,则天下得以不置其足于道之外;有可居,则天下得以置其身于道之内。

使天下之人置其身于道之内,而不置其足于道之外,相敬相爱,相安相养,以至于今,礼之教也。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九真人君人【慎子】《君人篇》: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夺与从君心出矣。

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己,民之所信者法也。

今在赏者欲多,在罚者欲少,无法以限之,则不知所论矣。

虽极聪明以穷轻重,尽心以班夺与,夫何解于志望矣哉!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是同功殊罚也,怨之所由生也。

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也,非以钩策为过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欲也。

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弱为,则事断于法矣。

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于君也。

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天辨在人【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篇》:难者曰:阴阳之会,一岁再遇于南方者以中夏,遇于北方者以中冬。

冬丧物之气也,则其会于是何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从阴阳,相与壹力而并功,其实非独阴阳也。

然而阴阳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

阴虽与水并气而合冬其实不同,故水独有丧,而阴不与焉。

是以阴阳会于中冬者,非其丧也。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

喜怒之祸,哀乐之义,不独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阳,秋冬之阴,不独在天。

亦在于人。

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人无冬气何以哀犯而恤丧。

天无喜气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无怒气亦何以清而秋杀就;天无乐气亦何以竦阳而夏养长;天无哀气亦何以激阴而冬闭藏。

故曰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气者,合类之谓也,匹夫虽贱而可以见德刑之用矣。

是故阴阳之行终各六月,远近同度而所在异处。

阴之行春居东方,秋居西方,夏居空右,冬居空左。

夏居空下,冬居空上,此阴之常处也。

阳之行春居上,冬居下,此阳之常处也。

阴终岁四移而阳常居实,非亲阳而竦竦应作足束阴,任德而远刑,与天之志常直阴空处稍取之以为助。

故刑者德之奉,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

天下之昆虫随阴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十九庚铭克己铭【能改斋漫录】宋吕大临与叔微仲丞相弟也。

为克己复礼铭。

凡厥有生均气同体胡为不仁,我则有己,立己与物。

私为町畦,胜心内发,扰扰不齐,大人存诚。

心见帝则初无吝骄,作我蟊贼。

志以为帅,气为卒徒。

奉辞于天,孰敢侮予。

且战且来,胜私窒欲。

昔为冠雠。

今为臣仆。

方其未克,窒我室庐。

妇姑勃蹊,安敢厥馀。

亦既克之,皇皇四达。

洞然八荒,皆在我闼。

孰曰天下,不归吾仁。

疴痒疾痛,举切其身。

一日至之,莫非吾事。

颜何人哉,希之则是。

东铭【宋张横渠集】戏言出于思也。

戏动作于谋也。

发于声著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

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

失于声,谬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

欲他人己从,诬人也。

或者以其出于心者,归咎于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

不知戒其出汝者,归一作引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一有则字不智孰甚焉。

【言行龟鉴】朱子曰:横渠力学绝人,尤勇于改过,独谓于戏无伤。

一日忽曰:凡人之过犹有出于不知而为之者,至于戏,则有心为之也。

其为害尤甚,遂作东铭。

【韩元吉南涧集】书尹和静所书东铭,后和静先生手书东铭,修水黄子馀所藏寓,九江时笔也。

先生少喜字画,尝因书碑,同舍聚观伊川,笑谓之曰:是固无害,第将为人役也。

自是不复书,然暮年笔力犹健如此,其教学者必先读东铭,然后看西铭谓从,寡过而入尔子馀其知之也。

展玩大息。

淳熙改元六月戊寅。

西铭【宋张横渠集】乾称父,坤称母,子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一无其字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尤,纯乎孝者一作其孝。

也。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

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施劳而底豫,舜其功也。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八百二十三二支诗诗话六十五【编类】《诗三百篇》,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秦汉之歌,三变而为五言七言乐府,辞虽不同,音节亦异,而风雅之气犹存。

东晋以后,渐有琢句之风,以巧丽对律相夸尚,于是古意失。

而律诗兴于梁沈约永明八法,到唐杜子美律诗之体成,而大行于世。

乐府自汉到唐,变而为词,到宋金而淫冶之风盛。

但知发乎情,而能止乎礼义者鲜矣。

此诗之沿革,而历代相尚之所以不同也。

然离骚为词赋之祖,而尚有六义之体。

绝句出于律诗,金元之曲出于词,而古意失之益远。

盖由世道日益降,古风日益泯,时俗日益薄,人心日益荡。

以日降之道,日泯之风,日薄之俗,日荡之心,而欲复古,不亦难哉?然今之作者,苟能以三百篇存诸心,而以为之师,以两汉盛唐为之友。

正心立志,措意遣辞,虽不及古,必能远过时人矣。

古诗无题,以诗中首句二字为题。

到乐府而始有题。

自谢眺、沈约席上各咏一物,始有分题。

至唐而又有分韵、用韵、次韵之法,而盛行于宋金元之世。

是不述己志,而牵合从人。

汉魏犹有赠答倡和之法,犹是各言己志。

后世倡和,宛如本临贴,与人写真,果何关于自己哉?此诗之所以愈不若古也。

杜子美诗云: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观自字、空字、未字、先字,多少感慨。

然深味之,则先主之敬礼武侯,武侯之事先主以及后主,终始如一,而各尽其道,非子美其孰能知之。

是虽律诗,古意存焉。

他人又曰:“伯仲之间见伊吕,”以其人品与其心而言也;“指挥若定失萧曹,”以才能事功而言也;“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天命已去汉矣。

武侯虽有人品之高,过人之才,亦不能善其后,宜乎食少事多,而终不能久于世也。

百世之下,知武侯之心者,其惟子美乎?凡文章之有音韵者,如铭、箴、颂、赞、辞、赋,皆古诗之流。

体制虽不同,而理则一也。

唐虞之际有《赓载歌》,夏有《五子之歌》,殷之亡,周之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乐大典(残卷)十八阳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梵语鸠摩什;华言童寿,天竺人也。

大明天界禅地住持臣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如王巳奉敕注解。

宗泐,字季潭,台之临海人,姓周氏。

如王巳,字大朴,绍兴馀姚人,姓张氏。

《金刚证验赋》一篇,永明沙门延寺撰。

延寿,号智觉,馀杭人,姓王氏。

《金刚感应事迹》三十九篇。

宋太宗皇帝御制序曰:朕闻如来演教,浩渺无边。

广开法要之门,是立真宗之理。

穷究者,徒经劫数;解悟者,不可尽量。

断虑绝思,离诸烦恼者,皆由心也。

随其本性,所见不同。

善恶求缘,岂能差别。

宿有自然之见者,一闻而便了。

其心诸佛菩提言之尽也。

且夫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处循于已身,不能洞晓於内教。

经文相契,福业分明。

观乎积冰之水,见和风而自解,变凡愚而真性自显,达宗旨而善恶宜然。

佛言者,四智圆明,八识无漏,从心起化,乃见真空。

夫金刚般若,喻法立名。

法既立名,金刚譬喻。

且须菩提发问。

金刚者,宝也。

以证坚牢,能坏诸玉。

金刚虽坚,喻若羚羊角能破。

金刚喻佛性,羚羊角喻烦恼。

烦恼无损於于真性,喻如金刚在於山,即有金矿,山亦不知是金,金亦不知是宝。

人心佛性,亦复如是。

般若者,是梵语,华言智慧。

智者,不起愚心;慧者,不运多智。

慧是智体,智是慧用。

智慧若聪明,智慧则不愚也。

修般若正行,断二障种习。

佛与诸大比丘众俱,一时之意也。

一心一戒,一道一缘,同一解脱也。

菩提心者,觉也。

觉者,佛之真性也。

即是无上正等觉也。

所以见境上之深根,述精进之妙旨。

随机恬淡,化导众生。

圣法流传,破诸邪见。

谅中区之至教,宝象外之微言者也。

若发广大心,故无颠倒起。

叹不修之业薄,伤强执之愚迷。

非下士之所为,岂浅识之能究。

不以能文为本,盖以立意为宗。

使经学之徒流,却贪心而不染。

福业随因之士,尽变悟解之缘。

善恶深远,贯诸有情之要也。

非天地不能齐其功,非日月不能掩其明,非神仙不能知其奥,非阴阳不能尽其理,唯诸佛了然悟解也。

朕学不该通,尤惭颖悟。

语流千古,尘劫难穷。

所以褒赞真空,圆融圣谛。

如来能摄受令诸根未熟者,尽令根性成熟。

菩萨常得心田豁荡。

圣教流行,赞叹称扬。

述而不尽,归依向佛。

不可思议,纪而序焉。

注:解曰:此经以喻法为名,实相为体,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

初释喻法名者,金刚喻也,般若法也。

金中精刚,至坚至利,能碎万物。

此经能断众生疑执,取以为喻。

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经名能断分。

波罗蜜是梵语;华言,到彼岸。

众生在生死海中,无有穷极。

修此般若,到涅般木波岸。

盖大乘菩萨达生死即涅般木,则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

经者,训法训常;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谓契理契机故也。

二辩实相体者,即一实相理也。

经云:“若人得闻是经,即生实相。

”三明无住为宗者。

宗者,要也。

经云:“应无所住。

”经中多以无住破著,故以无住为宗也。

四论断款为用者。

由经力用能断妄执,故以断疑为用也。

五判大乘为教相者。

经云:“为最上乘者说。

”故以大乘为教相也。

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

元译本无,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今不取焉。

今注一本天亲等论,取其意而不尽用其语,以其语深难便初学故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礻氏树给孤独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俱。

如是者,指一经所闻法体也。

我闻者,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而闻也。

一时者,即如来说法机应和合时也。

佛者,觉也。

佛是教主,尊极名佛。

舍卫者,国名也,华言丰德。

礻氏树给孤独园者,礻氏陀太子施树。

给孤长者,买园共立精舍,请佛而住,说法处也。

与大比丘众者,闻法之侣也。

比丘者,梵语也;花言乞士。

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诸弟子凡佛说法之处,常随侍也。

已上“如是”等六事,冠於诸经之首,谓之通序。

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问’等语。

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佛法皆如是。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别序也,亦名发起序。

以讫食为发起者,盖佛欲说无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发之。

然佛以禅悦法喜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拆已慢幢,生彼福德耳。

尔时者,当是时也。

世尊者,世间所尊,十号之一也。

食时者,辰时也。

著衣者,服僧伽黎衣也。

持钵者,持应量器也。

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也。

本处者,给孤园也。

洗足者,食讫而洗足也。

敷座而坐者,敷座具而跏趺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长者须菩提,乃此经发起之人。

称长老者,以其德长年老也。

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亦名善现。

后座起至恭敬,乃请法之敬仪。

希有者,赞佛之辞也。

善护念者,为护念现在根熟菩萨,与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

善付嘱者,为付嘱未来根未熟菩萨,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

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

佛德之大,无过度生。

然虽注意於般若度生,必待请问。

故善现者睹相知意,即首称叹希有,而后请问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发问之端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问意以如来护念,付嘱现在未来。

菩萨令成佛果,是菩萨虽发道心,誓度众生,求成佛道。

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观既赞叹请问,妙称佛心。

故印可云善哉善哉,当为汝说也。

而又诫约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现即会佛意故,唯然应之,愿闻是法。

然一经之大要,不过善现所问,安住大乘,降伏妄心。

如来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执断疑而已。

具见下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善现双问安住降伏,如来但答降伏其心者,盖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

举降伏,则摄安住矣。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人与旁生,其有四生。

诸天地狱中阴,惟是化生。

鬼通胎化二生,皆属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

若无色,无色界天。

若有想,识处天。

若无想,无所有处天。

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皆令入无馀涅般木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一段,是菩萨所修理观。

其乎四心,谓广大心、胜心、常心、不颠倒心。

慈氏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

”第一即胜心也。

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所怀之境,广此大心也。

云“我皆令入无馀涅般木”者,即如来究竟彼岸也。

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

无我人众生寿者,此不颠倒心也。

若有四相,谓之四倒。

若一众生不令灭度,及见众生实灭度者,则能了达本源。

遂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不名菩萨:我者,於五蕴中妄计有我。

我所人者,妄计我生人中。

异於馀趣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

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

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

菩萨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

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此一段,理观兼事行也。

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

於法者,六尘诸法也。

布者,普也。

施者,舍也。

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

盖施有三种: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

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

无畏者,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

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

禅定,不差机说法。

智慧,不颠倒说法。

然一切布施,不过六尘。

所谓六尘,如床敷卧具饮食汤药之类是也。

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

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於相。

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

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於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比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我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段,恐人疑云既离相施,则无福报故,佛告离相之施,其福转多。

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

性空,无边,施福无边,故举十方虚空以为喻也。

论云:“其义有三:一遍一切处,二宽广高大,三究竟不穷。

”已上答降伏安住问竟。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前段,说无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

恐善现疑佛果,是有为身相故。

佛问云:“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善现悟佛问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见。

然有相者,应身也。

无相者,法身也。

法身是体,应身是用。

若知用从体起应,即是法。

所以无相故。

论云:“如来所说相即非相,若能了达此意,则一切世间之相,无非真如无为佛体。

”故佛印可善现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

无相见佛,果深也。

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钝根众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闻此般若,能生实信。

”言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

今乃最后,五百岁时也。

持戒,戒也。

修福,定也。

生信,慧也。

三学俱备,能生实信矣。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若论实信之由,从多佛所,已种善根。

闻此大乘之法,则能生信。

至於一念少时生信,亦从佛所种诸善根而然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信心生一念,诸佛尽皆知。

凡有众生闻是章名,乃至一念净信,佛智佛眼无不知见,所以得福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比顺释生信,得福之故。

该乎生法二空,论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

又云:“生法,各有四种想,想即相也。

言无复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生空也。

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他译更有无相,亦无非相。

此法空也。

疏云:“初列生空,有四相。

次列法空,但有两句。

法非法也,盖译人略之耳。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