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定义

合集下载

什么是2类课程设计

什么是2类课程设计

什么是2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2类课程设计的定义及特点,掌握其基本构成要素。

2. 学生能了解2类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并与所学教材内容相联系。

3. 学生能分析2类课程设计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2类课程设计的原理,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活动。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调整和优化2类课程设计方案。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2类课程设计案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2类课程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2类课程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未来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2类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有一定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的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2类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2类课程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了解2类课程设计的定义,掌握其与1类课程设计的区别。

- 学习2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如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实践操作、提倡跨学科融合等。

- 分析2类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理解其优势。

2. 2类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与教学策略- 学习2类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如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

- 掌握2类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如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2类课程教学活动。

3. 2类课程设计的实践与应用- 分析教材中与2类课程设计相关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定义一. 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有什么区别

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有什么区别

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有什么区别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的概念与区别,掌握二者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能够描述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内容编排和评估方法。

3. 学生能够分析课程建设的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课程设计的方法,为自己所在年级的某一学科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对课程建设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课程质量。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课程设计的优劣,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课程改革与发展。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 学生能够尊重他人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区别,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的概念解析:- 课程设计的定义、类型与作用- 课程建设的定义、原则与意义2. 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需求分析:了解学生需求、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 目标设定:确定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内容编排: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评估方法: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检验教学效果3. 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教学大纲的制定: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教材的选择与开发:选择合适的教材,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教学资源的整合: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课程质量4. 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的实际应用:- 学科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课程设计案例,总结经验与启示- 课程建设实践:以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所在年级的某一学科进行课程建设实践5. 课程评价与改进:- 课程评价方法:介绍课程评价的常用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 课程改进策略: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学课程设计有哪些

大学课程设计有哪些

大学课程设计有哪些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大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大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课程设计的流程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课程设计方法,独立完成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环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大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介绍课程设计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2.课程设计的流程和步骤: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准备等环节。

3.教学方法和策略: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及如何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讲解如何选择和准备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5.课程设计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课程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支持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践。

清华附小的课程设计理念

清华附小的课程设计理念

清华附小的课程设计理念1.课程定义与结构沿着“十个一”课程目标,学校拟定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思路,即: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1+X 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即优化整合后的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强调回到基础,其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是基础、是底线。

“X”: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

“X”是在“1”的基础上的补充、延伸与创新。

在“1+X 课程”的结构设置中,一方面强调基础,即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要接近总课程的70%;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这一比例,使“1”与“X”相辅相成,平衡互补,最终实现大写完整的“一”。

“1+X课程”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办学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学校师生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最有力的证物,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为此,学校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研究了“1+X课程”的内涵。

2.课程目标有目标,就有抵达彼岸的那一天。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其在小学阶段应当表现为怎样的样态呢?我们经过学生、家长调研,确定学生培养的三个关键价值取向:“健康、阳光、乐学”。

根据附小学生的实际,以及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要求,我们与家长一道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十个一”的培养目标: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前“五个一”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目标;后“五个一”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有所侧重,是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并允许学生自我设定特殊的发展目标。

“十个一”共同落实小学阶段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价值取向,实现“奠基”3.课程结构结构决定品质。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既能达到甚至高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而且使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界定了核心概念,提出了“1+X课程”的结构。

课程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课程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课程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课程设计的策略与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方法;理解课程目标设定的依据,学会结合学科特性和学生年级特点,明确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方法,独立完成一份符合教学实际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能力,能够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形成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课程性质:结合学科特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介绍课程设计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使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

2. 课程设计的原则:阐述课程设计应遵循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原则,指导学生遵循这些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3. 课程设计的方法:讲解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如任务分析、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教学策略选择等,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

4. 课程目标的设定:分析课程目标设定的依据,如课程标准、学生需求等,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

5. 教学内容的组织:依据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主线和结构,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6. 教学进度的安排: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明确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7. 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参照教材,列举与课程设计相关的主要章节和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第二周: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目标设定第三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进度安排第四周: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实践操作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选择以下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在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及方法等理论部分,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系统地传授知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设计培训课程完整版PPT课件

设计培训课程完整版PPT课件

制定培训目标
明确培训目的
确定本次培训的目标,如 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培 养管理人才、增强团队协 作能力等。
制定可衡量的目标
确保培训目标可衡量,以 便评估培训效果。例如, 提高员工的销售业绩、降 低错误率等。
制定具体的目标
将培训目标细化为具体的 指标,如提高销售业绩 10%、降低错误率5%等, 以便于实施和跟踪。
馈教学情况。
02
CATALOGUE
培训需求分析
确定培训需求
了解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
分析绩效评估结果
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目标 ,确定培训课程应覆盖的关键领域和 技能。
根据员工的绩效评估结果,找出员工 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 地设计培训课程。
收集员工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员工 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了解员工在哪 些方面需要提升。
分析培训对象
了解培训对象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培训对象的职位、职责、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的信息 ,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
确定培训对象的层级
根据培训对象的层级,如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或高层管理者,设 计不同难易程度的课程内容。
分析培训对象的技能需求
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工作需求,分析其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并 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
04
CATALOGUE
培训方法与手段
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
理论培训
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使学员作、模拟演练和角色扮演,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培训
通过小组讨论、团队活动和互动游戏,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和团 队合作精神。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制定改进措施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如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方法等。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关于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Pratt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的定义: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

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其中,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

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外,还存在一个更微观的课程设计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第01个】泰勒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的主流模式。

泰勒基于对课程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以确定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理论。

泰勒课程设计的原理如下:1.形成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之初,首先需要回答“达成什么教育目的”的问题,即要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决定需要考虑学生、社会以及学科等的需求,并综合这些需求形成暂时的课程目标。

针对暂时的课程目标从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过滤,进而形成精确的课程目标。

精确的课程目标应当数量少而重要。

2.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即确定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才能达到之前确定的课程目标。

3.组织学习经验在选择了众多的内容或活动后,需要回答“怎样将这些学习经验有效组织起来”的问题,即组织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的过程就是要对选择的内容或活动进行适当的分配、整合,并安排合理的学习顺序,形成指导学习活动的教材。

4.指导学习经验指导学习经验阶段涉及到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即将课程通过教材内容或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开展学习。

简历上怎么写课程设计

简历上怎么写课程设计

简历上怎么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历的基本结构,包括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验、技能和荣誉等模块。

2. 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概念,理解课程设计在简历中的重要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提高简历的质量。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能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提炼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课程设计。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职位要求,调整课程设计的展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简历制作和课程设计,注重细节,追求卓越。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识到课程设计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但对课程设计在简历中的应用可能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简历制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简历基本知识:介绍简历的结构、各部分功能及注意事项,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简历的重要性。

- 个人信息:姓名、联系方式、邮箱等;- 教育背景:学校、专业、学历等;- 工作经验:实习、兼职、项目经历等;- 技能:专业技能、计算机技能、语言能力等;- 荣誉奖项:奖学金、竞赛获奖、荣誉称号等。

2. 课程设计概念与意义:讲解课程设计的定义,分析课程设计在简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课程设计的撰写。

- 课程设计定义:对学习过程中的某一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表达;- 课程设计意义:展示个人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的定义名词解释

课程设计的定义名词解释

课程设计的定义名词解释课程设计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制定和安排学习活动的过程。

课程设计涉及到课程的内容、目标、教学资源和评价等方面,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本文将探讨课程设计的定义和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一、课程设计的定义课程设计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水平、学科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有意识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确定学习活动的内容、目标、教学资源以及评价方式。

课程设计从宏观上看,是为了整个课程的规划和安排;从微观上看,是为了单个教学活动的设计。

课程设计可以包括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二、课程设计的要素课程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定的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有所要求的期望,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和教师自行添加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和知识点。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教具和教师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

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方式和工具,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

综合运用这些要素,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课程设计的作用课程设计在教育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课程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确保教学的针对性、连贯性和有效性。

其次,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另外,课程设计还可以帮助教师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服务。

四、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和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

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

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2023-11-12目录CATALOGUE•课程设计概述•课程设计的范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课程设计的评估与改进•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01CATALOGUE课程设计概述课程设计是一个规划和实施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旨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现教育目标。

定义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标定义与目标有效的课程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获益。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适应学生差异合理的课程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心规划和实施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培养创新能力原则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目的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等原则,以确保教学计划的全面性、目的性、实施性和发展性。

指导思想课程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及教师的专业性和指导性。

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指导思想02CATALOGUE课程设计的范式总结词以经验为依据,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经验范式认为课程设计应该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实践和反复尝试来不断完善和优化。

这种范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经验范式总结词以理性思维为指导,强调逻辑和规律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理性主义范式认为课程设计应该基于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和规律总结来推导出最佳的课程方案。

这种范式强调规律和逻辑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课程。

总结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详细描述建构主义范式认为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自我完善。

什么叫研学课程设计

什么叫研学课程设计

什么叫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研学课程的概念,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设计出符合年级特点的研学课程;3. 学生能了解并掌握至少三种课程实施方法,提高课程执行效果。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独立或合作设计研学课程的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估和改进研学课程;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提高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参与研学活动的态度,增强学习兴趣;2. 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 学生通过研学活动,提升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研学课程概念与意义- 理解研学课程的基本定义;- 探讨研学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 研学课程设计要素- 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 学习如何将这些要素融入课程设计中。

3. 研学课程实施方法- 介绍实地考察、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至少三种实施方法;-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4. 课程设计实践- 结合实际,分组设计研学课程;- 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5. 课程评价与优化- 学习如何对研学课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优化课程设计的建议。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相对应,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设计第二讲》PPT课件

《课程设计第二讲》PPT课件

国际化:课程设计将更加注 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技术发展:AI、大数据等 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课 程设计
跨界融合:课程设计将更加 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学方法改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 目教学等
教学资源更新: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 等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课程评估: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 施
课程设计优化的实践案例
案例二:某企业通过引入项 目式学习,提高员工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准备教学材料:根据教学计划准备教学材料,包 括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实施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包括讲解、 演示、实验等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方式 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 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明确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内容与目标一致 设计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内容丰富、有趣 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地点、方式等 准备教学材料:准备必要的教学材料,如教材、教具等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教学效果: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案例三:某学校通过引入混 合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和教学质量
案例一:某高校通过引入翻 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四:某公司通过引入个 性化学习,提高员工的职业
素养和竞争力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 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课程设计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导向: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终身学习: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大学的课程设计是什么

大学的课程设计是什么

大学的课程设计是什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大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课程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具备独立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课程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理解课程设计的类型、方法和原则。

3.了解课程设计的过程、步骤和关键环节。

4.掌握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进行课程策划和设计。

2.能够运用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3.能够运用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步骤进行课程实施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对课程设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学习的投入度和专注度。

3.培养对课程设计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提高学习的思考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课程设计的类型、方法和原则。

3.课程设计的过程、步骤和关键环节。

4.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课程设计的类型和方法。

3.课程设计的原则和原则。

4.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步骤。

5.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和问题解决。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课程设计案例,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课程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4.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课程设计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区别

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区别

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区别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

通过明确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教材章节:第1章《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的概念与区别》2.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步骤–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实际案例分析:成功的设计与开发课程的经验与启示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课程内容和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实践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具体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教材2.参考书: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案例分析资料等4.实验设备:实验室器材和设备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设计合理的评估方式至关重要。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

心理课程设计理念-定义说明解析

心理课程设计理念-定义说明解析

心理课程设计理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心理课程设计理念是指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和组织各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思想和原则。

心理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知识、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增加,心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心理课程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教育背景、社会文化因素和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心理课程设计理念展开讨论,首先对心理课程设计的概念和目的进行概述,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最后总结心理课程设计理念,展望未来心理课程的发展。

通过这些内容的讨论,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心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2. 正文2.1 第一个要点在心理课程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认知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抱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2.2 第二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心理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3 第三个要点第三个要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和决策,而良好的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分析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要点的学习和培养,心理课程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教育者对学生目标能力的需求,结合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要素,设计并制定的课程方案。

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多方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知识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科学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指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基础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学习理论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发展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认知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这些心理学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原则,包括启发教学原理、综合教学原理、巩固教学原理和反馈教学原理等。

这些教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设计出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3.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学理论包括人本教育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教育目标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和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需要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学生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高中什么是活动课程设计

高中什么是活动课程设计

高中什么是活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活动课程设计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 学生掌握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3. 学生了解活动课程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关系,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案例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符合高中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2. 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认识到活动课程设计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探究、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课程,增强实践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高中学生深入了解活动课程设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活动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活动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活动课程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2. 活动课程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活动课程的分类及适用场景- 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优秀活动课程设计实例3. 活动课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活动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活动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4. 活动课程设计的实践与评价-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设计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调整- 活动课程的评价与反思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活动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周:活动课程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三周:活动课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第四周:活动课程设计的实践与评价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以教材中关于活动课程设计的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对活动课程设计进行深入讲解和实践。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第一章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是教育目的的载体与实现路径。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

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思想源远流长,到了20世纪,课程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并用“课程”这一概念来表示。

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能力、态度问题,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

课程正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研究课程是教育上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又具有多种涵义的术语。

人们对课程的界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

了解各种不同理解有利于我们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中更好的沟通和运用。

在我国“课程”早就被广泛使用。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这是汉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课程”。

不过,这里的“课程”一词含义甚泛,指“寝庙”及其喻义“伟业”。

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地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可以理解为功课及进程。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为拉丁语“currere”所派生,原指“跑道”。

斯宾塞用“curriculum”一词来指称“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日本学者后来将它翻译成汉字“教育课程”。

从中世纪起,“Curriculum”这一术语便一直是指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如何评价学校课程设计

如何评价学校课程设计

如何评价学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评价方法。

2. 学生能掌握课程设计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

3. 学生能分析并描述本校课程设计的优势和不足。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课程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对学校现有课程进行评价。

2. 学生能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改进建议。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某一课程模块的设计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课程设计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 学生能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教育学科范畴,旨在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会评价和分析学校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具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学校课程改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基本概念:课程定义、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

教材章节:第一章 课程设计与教育理念2. 课程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3. 课程设计关键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课程资源。

教材章节: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要素分析4. 课程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教材章节:第四章 课程评价与改进5. 学校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优秀课程设计案例,总结经验,提出启示。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程设计案例分析6. 课程设计与改进实践:结合本校实际,分组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定义一. 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二者关系: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1.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主要结构等等。

),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微观层面的课程设3.,它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计,(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

)客观基础: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学术理性主义取向、:成长的需要和知识增长的影响。

取向分类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和技术学取向五种基本的课程设计取向。

基本思路: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

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

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

其次,目标模式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

第三,目标模式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四. 二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特征是:开放的设计思路;它强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调教育是一个过程现,自行探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

不足:过于忽视目标的作用,强调价值的相对性,容易导致在课程实施中产生思想混乱。

三是整体设计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是在分析前两种思路的基础上,从优化设计思路的高度提出来的,其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基本特征:首先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

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

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

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与折中模式。

课程设计的方法: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功能: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确立依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而课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针对性,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研究课程目标,必然涉及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体系中,才能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

五.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

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实施的取向:程实施的互动调适取向、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影响因素是: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教师的培训;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产生和发展:测验与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对象是:内部要素的评价(教育内容(实际教学的知识、技能、价值等文化内容)是否适于该年龄层的学生;组织原理;教材,课时,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技术。

)外部要素的评价(设施设备,教师集体的素质,行政决策过程。

)功能:课程改进,行政法规,针对学生的决定。

六. 评价方法的基本类型: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评价方法:观察法(一般步骤:准备工作,实施观察,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纸笔测试法,调查访谈法(优点:实施程序比2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双方有交互作用;较灵活,也便于控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3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遗漏不答的现象;4访谈法的适用面广,能有效地搜集关于态度、价值观、意见等信息;5能在交谈的的同时进行观察;6 能建立主客双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7 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问题的深入。

不足:1 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2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3 访谈者需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的偏爱会应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

这个阶段一般有四个环节: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制定评价实施活动计划及组织参评培训人员、设计评价方案以及编制问卷、设计表格等相关物质上的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3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 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3 成性主题的关系;4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发展性。

整体观,多元化。

过程性。

评价内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注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涵义: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价值: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和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

八.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特点及范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有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涵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价值:.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参与社会实践,增进生存体验;主动服务社区,形成社会意识。

实施的基本过程:提前准备。

拟定方案。

实施活动。

交流总结。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涵义: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