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语言概况
谈凉山地区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全文)
![谈凉山地区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82d87202d276a201292ea1.png)
谈凉山地区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全州面积6.42平方公里,辖、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州府西昌市。
其中普格、布拖、昭觉、金阳、美姑、甘洛、越西、喜德8县约2万平方公里,为大凉山腹心地区,彝族居住密集,比率在60﹪以上;美姑、布拖、昭觉三县的彝族人口密度达90﹪以上。
根据凉山州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XX年全州总人口453.2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37.75万,占总人口的52.45﹪,彝族人口222.68万,占总人口49.13%;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民族地区对外交流的机会增多,语言的沟通成为我们要解决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稠密的地区,交际的主要工具是其民族语,但是作为交际语言,民族语的使用范围大大受到限制,不利于各族RM之间的交流,那么民族地区要谋得长远进展,就得使用GJ通用的一般话。
但是目前的现状就是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一般话水平都较低。
一方面,民族杂居地区语言接触的复杂情况对这些考生学习一般话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既有汉语内部的方言影响,又有民族语之间或民族语与汉语之间的影响。
不少人认为在民族间能使用汉语方言进行交流已经很不容易,在学习一般话时又因方言和民族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而存在较多难点,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是工作生活中使用一般话的机会不多,缺乏说一般话的环境,即便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也使用民族语作为辅助语言。
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民族杂居地区一般话水平普遍较低的客观现实。
因此基于此种状况,对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把存在的问题都一一呈现分析出来,可以为其他地区彝族乃至其他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作出相应的贡献。
这次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西昌学院文教学院,学校严格执行GJ语委公布的标准,学校90﹪以上的教师都用一般话教学;再加上推普周的宣传,电子屏幕、标语以及所有宣传栏上都会给大家宣传有关一般话的方针政策,让学生越来越多了解的一般话,再加上就目前的就业情况来说,学生一般话这一块还是很重视,很多用人单位都要考查个人语言能力,所以这个一般话的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们都力争为就业要铺平道路,因此学生也是非常重视一般话知晓其重要性。
彝语
![彝语](https://img.taocdn.com/s3/m/c8ed11826529647d272852ea.png)
彝语(一)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
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
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
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
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
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
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
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
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要严格按照1980年8月1日经国务院颁布使用的《彝文规范方案》所规定的以圣乍方言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往往在本民族内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根据各民族自己的语法规律行事,决不能生搬硬套,逐字硬译,更不能只注意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因为不同的民族,他们的语法规则也有异同。
彝语的发展现状
![彝语的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c45a424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a.png)
彝语的发展现状彝语是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语是彝族人民进行日常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彝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彝语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彝族人民开始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城市和教育机构中。
这导致了彝语的使用人数减少,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
彝语的地位逐渐被汉语所取代,使得彝族人民的语言传承面临着困境。
其次,彝语教育的不足也对其发展产生了影响。
由于彝语教育资源的匮乏,许多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学习和使用彝语。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更加注重汉语教育,导致彝语的教学和传承不够完善。
缺乏专业的彝语教师和教材,也使得彝语教育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对彝语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开始发生改变。
许多年轻人更加崇尚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对彝语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这使得彝语的使用逐渐边缘化,并逐渐失去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然而,虽然彝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一方面,随着彝族文化自信的增强,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重视彝语的保护和发展。
他们支持和推广彝语教育,加强彝语的传承和应用。
另一方面,一些彝族人民也开始意识到彝语的重要性,努力在家庭和社区中传承和使用彝语。
一些彝族人民还积极参与彝语的研究和记录工作,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彝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彝语的发展现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彝语的未来发展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彝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加强彝语的教育、保护和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为保护和传承彝族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彝族语言文化
![彝族语言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61fb022647d27284b7351a4.png)
浅析彝族语言文化彝族有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滇池和洱海地区是彝族最早的聚集地,沿着历史的长河,我们去探寻一下这个古老而勤奋的民族。
一、彝族的族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彝族人口有七百余万,云贵川等中国南方省市是彝族的汉族要聚集地,其中,最大的聚集地在四川的凉山。
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广。
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撤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
“诺苏”、“纳苏”、“聂苏”均为彝语,“诺”、“纳”、“聂”是各地方言语音差别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
黑色在彝族人们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体等意义,“苏”是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诺苏”(或“纳苏”、“聂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
1950年始,彝族选择了鼎彝的“彝”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的“夷”字。
二、彝族的语言彝语是彝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
彝语包括口语和文字,乍听上去不易辨识,恰如这个民族的起源。
彝文由300余个字母组成,包括大概8000到10000个词汇。
和汉语文字不同,彝文的字母只负责发音,不包含具体语义。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僳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
彝语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韵母日趋单元音化以及紧喉音的发生。
彝语是比较典型的韵母单元音化语言,大多数方言元音分松紧;声母多,韵母少;声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的方言有鼻冠浊复辅音和清擦边音;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声调,调值平直。
高考彝文必考知识点
![高考彝文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37e0e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b.png)
高考彝文必考知识点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语言彝文是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字。
近年来,彝文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
因此,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了解彝文的基本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考彝文必考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彝文的起源和特点彝文是彝族人民祖先长期生活在南方山区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书写文字。
彝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左右,其形状和象形度较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彝文以垂直书写为主,从上至下书写,每个字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构成,表达丰富的含义。
彝文的特点在于形状独特,符号之间的关系密切,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二、彝文的基本构造彝文共有837个基本字形,它们是通过变体和组合而成的。
这些基本字形可以进一步衍生出大量的词语和句子。
彝文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气”表示气体,“水”表示水分,“人”表示人的形象等。
在学习彝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掌握这些基本字形的书写方法和意义。
三、彝文的应用范围除了作为彝族传统的文字,彝文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彝族地区,人们仍然使用彝文进行日常交流和商务活动。
而在现代社会,彝文也被应用于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此外,彝文还可以用于翻译、教育和学术研究等方面。
掌握彝文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底蕴,还有助于了解和传承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彝文的学习方法学习彝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了解彝文的基本规则和语法结构。
其次,要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多写多读来提高自己的彝文水平。
同时,可以参加相关的学习班或者交流活动,与他人共同学习和交流。
此外,可以通过阅读彝文文献和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彝文的了解和掌握。
五、彝文的保护和传承彝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编制彝文字典、出版彝文读物、推广彝文教育等。
基础凉山彝语
![基础凉山彝语](https://img.taocdn.com/s3/m/644ef4661ed9ad51f01df27c.png)
前言彝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 西、重庆五省区市,人口约 700 万,境外彝族主要分布在缅甸、 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约有 100 万。
彝语属于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方言土语众多,相距较远的土语之间不能相 互通话。
但是各方言土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很高,很多方言之 间发音的变化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彝语共含有六大方言:东部方 言、 东南部方言、 南部方言、 西部方言、 北部方言以及中部方言。
凉山彝语属于北部方言,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次方言,北部次方 言包括什扎话和依诺话,南部次方言包括所地话和阿都话。
由于 在凉山地区什扎土语的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所以什扎土语 被确定为凉山彝语的标准语。
本教程就是以教授什扎话为目的, 并辅以凉山彝族文化讲解的一部基础教程。
本教程针对汉语母语者, 涵盖的内容有: 语音、 文字、 语法、 句型以及文化背景讲解。
语音部分集中介绍元音、辅音和声调, 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话部分是教授一些基本的句型 和用语,使学习者有初步的彝语交际能力。
课文部分是一些较短 的文章,通过文段的学习,学习者的彝语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
在对话和课文部分,都有很多语法的讲解,学习者可以比较系统 的学习凉山彝语的语法。
最后一个部分是选学内容,其中涵盖了 一些彝语文学作品和文化介绍, 这部分的内容是为了让学习者进1一步了解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情况,使其彝语更加地道。
本册是该教程的第一册,内容主要是讲授凉山彝语的发音, 共有四章、十四节内容。
学习者在学完本册以后,应当掌握彝语 的全部发音,并且能够准确的拼读彝语拼音。
在这一册中还将教 授常用彝文单字 80 多个,为学习者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彝语的发音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使汉 语母语者能较快掌握这些发音, 本教程采取了将彝语发音同汉语 普通话比较的方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比较找到学习的窍门。
彝语的介绍
![彝语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65df2f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3.png)
彝语的介绍
彝语又称“古彝语”,是古代羌族人民在我国西南地区使用
的语言。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西等省。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通行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贵州北部等地区。
但也有少数地区通行于贵州东部和广西北部,主要分布在彝族聚居区。
彝语在语言学上属于西南彝语支。
彝语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人民使用的一种古老的语言。
其发音与汉语相近,语法结构与汉语略有不同,词汇十分丰富,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彝语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彝族聚居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占全国彝语使用人口的60%左右。
在历史上,彝语曾有过不少名字,如“古乌蛮”“阿昌族”“白族”“独龙族”“白族”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语言,将一些相近的名称合并成一个彝文名称——彝族语文。
现在使用的彝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年里由云南省文工团及西南民族学院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共同创制的。
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彝族语文是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的一种。
—— 1 —1 —。
彝语自学教程
![彝语自学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4bcddf8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9.png)
彝语自学教程第一章:彝语简介彝语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据统计,彝族人口约有900万,其中使用彝语的人数约为700万。
彝语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第二章:彝语的基本发音在彝语中,有声调的存在,不同的声调会改变词义。
彝语中的声调有高、中、低、降、升五种。
此外,彝语还有浊音和清音的区分,这也是彝语的一个特点。
第三章:彝语的基本词汇彝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彝语中,词语的构成方式灵活多变,常见的构词方式有加前缀、加后缀、重复等。
第四章:彝语的基本语法彝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定状补结构、疑问句、否定句等。
在彝语中,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气、体态的变化,需要注意这些变化对句子的影响。
第五章:彝语的常用表达彝语中有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表达,如问候语、道别语、感谢语等。
学习这些常用表达可以更好地与彝族人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第六章:彝语的习俗与文化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基本语法和词汇,还应了解该语言所属民族的习俗与文化。
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彝族服饰、节日、音乐、舞蹈等,这些都是了解彝语背后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七章:彝语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习一门语言需要方法和技巧,彝语也不例外。
通过与彝族人交流、听录音、参加学习班等方式,可以提高彝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此外,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学以致用,也是提高彝语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结:彝语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通过学习彝语的基本发音、词汇、语法以及常用表达,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交流彝族人民,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交流。
同时,了解彝族的习俗与文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传统和风俗,增进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希望通过本教程,能够为学习彝语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使彝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文字谚语
![彝族文字谚语](https://img.taocdn.com/s3/m/b3a16e2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0.png)
彝族文字谚语摘要:1.彝族文字简介2.彝族文字的特点3.彝族文字的起源和发展4.彝族文字的应用领域5.彝族文字的传承与保护正文:彝族文字,又称为彝文,是我国彝族人民使用的一种传统文字。
彝族文字起源于公元前5 世纪,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采用了象形、指事的造字方法,同时具有表音、表意的功能。
彝族文字主要流传于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文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一个文字代表一个音节,不同的文字组合起来可以表示彝族语言中的音节。
2.彝族文字具有丰富的表意功能,通过文字的组合,可以表示彝族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3.彝族文字的书写方式独特,彝族文字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进行书写的。
彝族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
据史书记载,彝族文字是由彝族的一位名叫“笃慕”的部落首领创立的。
彝族文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演变和改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文字。
彝族文字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用于书写彝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彝族文字还用于民间的通信、记事、契约等方面。
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彝族文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彝族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彝族文字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彝族文字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重视,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彝族文字的研究,为彝族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彝族文字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彝族语言文字
![彝族语言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0fe6ce39b90d6c85ed3ac605.png)
《彝语基础教程》第一编彝语及彝文概况第一章彝语方言概况第一节方言概述一、什么是方言?方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任何民族语言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分化出自己的方言。
现代的语言学认为,“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也把方言说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定义却只是以空间和共时的角度来理解,并认为方言是对全民统一的标准语而言的。
但这条定义对于彝语以及南部诸多民族语言来说是不太适应的。
由于历史及语言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时至今日彝语内部还没有统一的语言(标准语)。
但是,可以肯定彝语在“笃慕”时代是有过统一的部落或部族语言的,现今的各大方言都是以那时的统一语言继承、沿袭而来的。
因此,把方言解释为“是一种语言的支裔”,这对彝族语言来说是较为合适的。
这里的“支”是对共同语而言(古共同语);“裔”是指历史的继承。
方言与共同语之间,从共时看是主次关系,从历时看是继承的关系。
方言又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
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一般来说,同一种地域方言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地区,也有移民把它带来远离故乡的地方的。
社会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等不同的口音、措辞、言谈也会有差别。
我们在此章里所说的方言,是以地域方言而言。
彝语分为六大方言,有的分布在一定的地域内,有的则与地域无关却与民族自称相联系。
即在同一地区内的同一民族其自称不同往往彼此不能通话,但是不同地区自称相同的人尽管相隔很远,彼此很少甚至不相往来,一旦见面却能通话。
如彝语南部方言自称“尼苏泼”支系的峨山、新平、玉溪等地的人却能与远隔思茅江城、红河金平的彝族,甚至与在越南、老挝的彝族能通话,却不能与本地区自称为“山苏泼”、“车苏泼”支系的同一民族人通话就是一个例证。
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与移民历史有关。
我们从江城的“指路经”中看到,在江城的彝族和生活在越南、老挝的彝族,都是从新平迁徙而来的,江城县的有些彝族村寨有“新平寨”来命名,以此来怀念祖先。
彝族语言概况-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
![彝族语言概况-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https://img.taocdn.com/s3/m/cc299a7227284b73f2425015.png)
彝族语言概况刘剑文一、彝语方言及地理分布彝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约有860万人。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彝语的地理分布很广,方言、次方言、土语较多。
彝语以各地的语音、词汇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其语法特点,联系彝族社会的历史文化,把彝语大致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六大方言区。
各大方言又包括许多次方言和土语。
(一)东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两省。
分布地区为:云南省昭通市的昭通县、大关县、盐津县、镇雄县、彝良县及永善县和巧家县的部分地区;曲靖市的曲靖、富源、陆良、宣威、会泽、罗平、马龙、师宗等县;昆明市的禄劝、富民、安宁、宜良、寻甸等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禄丰、双柏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的各族自治县、那坡县。
贵州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水城、赫章、威宁等县;安顺地区的的镇宁、兴仁、兴义、盘县、关岭等县。
分滇黔、盘县、滇东北三个次方言。
操东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诺苏”、“嫩苏”、“纳苏泼”。
(二)南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
分布地区为:玉溪市的玉溪、华宁、通海、新平、澄江、元江、易门、江川、峨山等县;昆明市晋宁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普洱市的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澜沧等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个旧、金平、元阳、石屏、蒙自、红河、建水、开远、河口县等。
分石建、元金、峨新三个土语。
操南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纳苏”、“纳苏泼”。
(三)西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
分布地区为:大理州的下关市、大理、漾濞、永平、鹤庆、祥云、云龙、剑川、弥渡、宾川、洱源、巍山、南涧县;临沧地区的临沧、双江、凤庆、云县、镇康、沧源、耿马县;普洱市景东和景谷县的部分地区,等等。
分东山、西山两个土语。
操西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腊鲁拔”、“弥撒拔”。
(四)北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四川大凉山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小凉山地区。
彝语文总结
![彝语文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7827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f.png)
彝语文总结1. 引言彝语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主要由彝族人民使用。
在中国,彝语是少数民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国国家通用语言之一。
本文将对彝语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2. 彝语概述彝语是一种汉藏语系的语言。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彝族人口聚集地。
根据方言的不同,彝语可以分为多个方言群。
虽然各个方言之间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属于彝语的范畴。
3. 彝语语音系统彝语语音系统较为复杂,主要由辅音、元音和声调组成。
彝语辅音包括塞音、擦音、鼻音、涎音等。
元音包括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
彝语的声调非常重要,可以改变词义。
一般来说,彝语有八个声调,分为高、中、低、升、降、上升、下降、入八种。
4. 彝语词汇与语法4.1 彝语词汇彝语词汇丰富,有大量的基础词汇和口头表达方式。
彝族人民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通过诗歌、歌谣等方式来传播和保护彝语的词汇。
4.2 彝语语法彝语的语法相对灵活。
它主要采用主谓宾的语序,但也允许其他语序的出现。
彝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被动语态、使役语态等。
5. 彝语书写系统彝语的书写系统有多种,其中彝文是最常用的一种。
彝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彝语的书写系统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6. 彝语在现代社会的使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开始意识到彝语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彝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
如今,在大城市中,你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彝语教育机构和彝语活动。
7. 彝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重要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针对彝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包括开展彝语教育、加强彝语研究等。
同时,彝族人民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彝语文化的行动中。
8. 结论彝语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特点。
彝族的语言和文字
![彝族的语言和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b1282de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5.png)
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族的语言和文字2010-06-23 14:34彝族的语言和文字2006-9-5 14:20:55彝语在语种上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藏语系包括汉、侗傣、苗瑶、藏缅四个语族;藏缅语族包括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和羌语支;彝语支的亲属有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哈尼语等语种。
彝语分布辽阔,地理差异大,因此,彝语同许多民族一样存在方言分歧。
据查,全国彝语共分为: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方言、中部方言六大方言区。
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区,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彝语又分为北部次方言区和南部次方言区。
北部次方言区含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南部次方言区含东部和西部两个地语区。
马边属于北部次方言区义诺土语。
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彝文规范方案》,规定彝语北部方言区统一以"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音为标准音,使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得到了统一。
彝族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彝文文字符号表示一个彝语音节,按每个彝文字的读音确定文字的意义。
彝族的文字从图画记事、象形文字、会意文字的初级阶段,跨入了表音文字的高级发展阶段,我们目前使用的彝族文字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先进的音节文字。
彝文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系统。
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和圆形。
汉史上常用"状如蝌蚪"或如"蛇形"来形容彝文文字的形状。
彝文字形结构十分简单,特别是经过规范以后,一画的字就有10个,最繁杂的彝文字也只有8画。
彝族文字一般没有偏旁,笔画分主笔和付笔,主笔一般只有一画,占字形结构的中心位置。
付笔一画到几画不等,是主笔的附加修饰的符号。
书写是先写主笔,再写付笔,主笔和付笔在字意和字音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彝文的笔画多为直折形或宛曲形,行笔多为平拖直拉,平均用力。
书写要求首尾齐头,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笔成线,看上去整齐平直,自然流畅,古朴美观。
【文化】彝语六大方言简介
![【文化】彝语六大方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ccc97d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0.png)
【文化】彝语六大方言简介一、北部方言(一)北部方言的地理分布北方语言(即大小凉山彝语),横跨川、滇两省。
共四界:东至云南永善、巧家;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
使用本方言的人口约有一百八十多万人,占彝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分布在40多个县市。
操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nO33su33(音译“诺苏”),该方言又分为北部、南部两个次方言、四个土语。
操北部次方言的约有一百三十多万人,操南部次方言的约有五十多万人。
全方言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能听懂圣乍话。
北部次方言包括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即凉山彝族习称的圣乍话,义诺话和田坝话。
圣乍土语(“ S[ 21Qa33ho21”一般称为中裤脚话),分布在四川省的喜德、昭觉,越西、甘洛、金阳、普格、西昌、冕宁、盐源、盐池、木里、德昌、石棉、九龙、泸定、雷波,其次分布在云南省的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兰坪、维西、剑川、昭通、永善、巧家、丽江。
义诺土语(“?y21nO33ho21”一般称为大裤脚话),分布在美姑、马边、峨边、昭觉、甘洛、越西、金阳(部分地区)。
田坝土语(“ li21Di21mu33ho21”田坝语),主要分布在甘洛,越西,峨边,另外在汉源县,雅安地区的一部分地区。
南部次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即布拖土语河会理土语(即凉山彝族习称的“sO33Di21ho21”所地话)。
布拖土语主要分布在布拖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宁南县,会东县,会理县(部分地区)。
会理土语主要分布在会理县,德昌县,米易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部分地区)。
另外还分布在云南楚雄金沙江一带。
北部方言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再加历代统治者压迫和围剿,迫使广大彝族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
解放前,大小凉山的彝族还处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又长期与外界隔绝,在语言方面保存着比较古老完整,绝大多数彝族之会说彝语,不大懂得汉语或其他民族的语言,只有大凉山边缘地带以及彝、汉、藏等族杂居的地方,如会理,会东,宁南,盐源,盐边,冕宁,木里,九龙,泸定等县的彝族略懂汉语。
彝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彝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71b881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3.png)
彝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彝族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山西、重庆、西藏和海南等省份,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彝族的语言特别复杂,有着不同的方言和变体,同时还有不同的文字系统。
本文将阐述彝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彝族语言的历史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彝族远古时代是游牧民族,主要栖息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的山区。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彝族形成了多种方言和变体,其中最主要的有四川彝语、云南彝语和贵州彝语。
这些方言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上可以互相理解。
在唐朝时期,彝族开始使用汉字,衔接着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在这段时期里,彝族依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积极地传递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二、彝族文字的历史彝族文字是一种奇特而特殊的文字系统。
从史籍中可以了解到,彝族只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没有书写系统。
一般认为,彝族的文字始于汉字的简单纪录和类似图帖式的传统纹面图案。
通过这种方式,彝族人开始尝试着将语言以图形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唐朝时期,彝族的平文目共存,并且开始使用汉字刻印石碑,充分展示了彝族文化。
在隋唐时期,彝族从汉语中引入了一些“假借汉字”,这些汉字被用来表示特定的彝语单词。
这表明了彝族语言和汉语之间具有相当的交融和影响。
在宋代和明代,彝族又发明了一种叫做“钵摆加”的文字系统,这种文字系统是根据彝族文化特点而发明的。
这种文字系统非常特殊和复杂,是一种点线组成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彝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传统的艺术形式经常在彝族节日和婚礼中使用。
三、彝族文化的影响在彝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彝族的语言和字母系统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彝族音乐、诗歌和戏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彝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了种族、文化和健康方面。
1. 种族:彝族文化的贡献使其更有机会融入其他文化并继续发展。
2. 文化:彝族文化有助于弘扬彝族国学、音乐和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
3. 健康:彝族文化蕴含了很多有益健康的民间疗法,比如彝族的火疗法和草药疗法,可以帮助促进身体的健康。
大理巍山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调查研究以大仓镇啄木郎村为例
![大理巍山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调查研究以大仓镇啄木郎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cfa406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9.png)
大理巍山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调查研究以大仓镇啄木郎村为例一、引言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彝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彝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大理巍山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并以大仓镇啄木郎村为例探讨其发展。
二、大理巍山彝族语言的特点大理巍山彝族语言是彝族特有的语言,具有多种方言。
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一种复杂的声调语言。
大理巍山彝族语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音节词和复合词:大理巍山彝族语言的词汇丰富多样,一般都由多个音节组成。
此外,认识符、类别符和指示符等多种词形不同的语法成分也属于该语言范畴。
2. 没有书写系统:与汉字或拉丁字母等其他语言相比,大理巍山彝族语言目前仍没有统一的书写系统。
彝族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并通过民间故事、歌曲和舞蹈等形式进行。
3. 声调的使用:大理巍山彝族语言共有八个声调,每个声调对词义的区分非常重要。
由于声调的存在,彝族的语言表达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感。
三、大仓镇啄木郎村的语言使用现状大仓镇啄木郎村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一个典型的彝族村落。
在这个村子里,大部分居民都是彝族,他们使用大理巍山彝族语言进行日常交流。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该村的语言使用现状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随着教育的普及,普通话和汉语在村中使用的比例逐渐增加。
学校和媒体的影响使得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特别是在正式场合。
这导致了大理巍山彝族语言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其次,城市化的推进也对大仓镇啄木郎村的语言使用产生了影响。
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出打工和进入城市工作,他们与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或当地主流语言。
这种情况导致了大仓镇啄木郎村彝族语言的使用范围被逐渐缩小。
尽管如此,大仓镇啄木郎村的彝族居民仍然非常重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传承。
彝语文基础知识
![彝语文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1c0f42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1.png)
彝语文基础知识彝语是中国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缅语族的一种语言。
它是彝族人民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彝语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首先是语音方面,彝语的语音特点是辅音多元化,元音丰富多样。
彝语中的辅音有浊音、清音和送气音等,而元音则有前元音、后元音和中元音等。
这些语音特点使得彝语的发音具有独特的韵味。
其次是彝语的语法。
彝语的语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使用。
在主谓宾结构中,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谓语动词放在中间,宾语放在句子的后面。
修饰成分的使用则是通过在名词前面添加形容词或修饰词来完成的。
彝语的语法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彝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名词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等,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副词则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彝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能够准确表达彝族人民的思想和感情。
彝语的表达方式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民通过歌唱、舞蹈、祭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彝语的表达方式饱含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总的来说,彝语是彝族人民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丰富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彝语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彝族文化,增进与彝族人民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学习和传承彝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保护和传承彝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彝语的发展现状
![彝语的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5bc9f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9.png)
彝语的发展现状
彝语是中国彝族人使用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
它是中国现行的55种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
之一。
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约有800万人使用彝语作为母语。
彝语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多个分支和方言,其中主要有四大支系,即东南彝语、中部彝语、西南彝语和黔滇彝语。
这四个支系分别在彝族主要分布区域发展形成,各具特点,并且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彝语的使用面临一些挑战。
尤其是受到汉语的强大影响,很多彝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加之现代教育体系中主要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这也导致了许多彝族人在语言选择上更偏向于使用汉语。
不过,彝族社区和相关机构对于彝语的保护和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彝语的教育和传播工作。
彝族学者和语言学家也积极研究彝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以促进其保护和发展。
此外,一些彝族社区还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和语言推广活动,以激发彝族人对彝语的兴趣和使用。
综上所述,彝语目前面临一些挑战,但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政府和社区的努力,彝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而且在一些特定领域和场合中仍然得到广泛使用。
彝文知识点总结
![彝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13429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f.png)
彝文知识点总结一、彝族概况彝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
彝族通常生活在高山、丛林和河谷之间,他们以耕作为主要生计,居住在以群居为主的村落中。
彝族是一个充满传统韵味和民族风情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饮食、习俗等文化传统。
特别是他们的语言文字,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彝族语言彝族语言主要有彝语和彝文两种形式。
彝语是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目前已有二十多种不同的彝语方言。
由于地域广大,彝族地区又相对封闭,因此使得各地的彝语方言差异较大,有的甚至不能互相通讯。
而彝文则是彝族的文字表现形式,也是彝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三、彝文的历史彝文在彝族社会中的使用历史悠久,甚至被认为是较早形成的汉字文字之一。
据考证,彝文源自古代象形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
此后,彝文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不断完善和发展。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彝文才得到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规范。
四、彝文的文字特点彝文的文字结构独特,具有自己的特点。
彝文的字形采用了横画、竖画、撇捺、弯弧、环结等方式。
由于彝族社会生产文化的发展较为缓慢,彝文字形的形成并没有像汉字那样经过演变和发展,而是比较直接和原始的。
彝文的书写方向也有横排、竖排两种形式。
在书写的方式上,彝文也有竖直式、横书式、斜体书法等不同形式。
总的来说,彝文的文字特点突出了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五、彝文的发展与变迁彝文的发展变迁主要受制于彝族社会生产方式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在旧中国时期,由于地域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利等原因,彝文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彝文的发展和保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彝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也在此时得以推进,大大促进了彝文的发展和传承。
六、彝文的保护与传承彝文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彝文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的语言精神家园,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彝族语言文字
![彝族语言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acd662f6f90f76c661371a0d.png)
《彝语基础教程》第一编彝语及彝文概况第一章彝语方言概况第一节方言概述一、什么是方言?方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任何民族语言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分化出自己的方言。
现代的语言学认为,“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也把方言说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定义却只是以空间和共时的角度来理解,并认为方言是对全民统一的标准语而言的。
但这条定义对于彝语以及南部诸多民族语言来说是不太适应的。
由于历史及语言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时至今日彝语内部还没有统一的语言(标准语)。
但是,可以肯定彝语在“笃慕”时代是有过统一的部落或部族语言的,现今的各大方言都是以那时的统一语言继承、沿袭而来的。
因此,把方言解释为“是一种语言的支裔”,这对彝族语言来说是较为合适的。
这里的“支”是对共同语而言(古共同语);“裔”是指历史的继承。
方言与共同语之间,从共时看是主次关系,从历时看是继承的关系。
方言又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
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一般来说,同一种地域方言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地区,也有移民把它带来远离故乡的地方的。
社会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等不同的口音、措辞、言谈也会有差别。
我们在此章里所说的方言,是以地域方言而言。
彝语分为六大方言,有的分布在一定的地域内,有的则与地域无关却与民族自称相联系。
即在同一地区内的同一民族其自称不同往往彼此不能通话,但是不同地区自称相同的人尽管相隔很远,彼此很少甚至不相往来,一旦见面却能通话。
如彝语南部方言自称“尼苏泼”支系的峨山、新平、玉溪等地的人却能与远隔思茅江城、红河金平的彝族,甚至与在越南、老挝的彝族能通话,却不能与本地区自称为“山苏泼”、“车苏泼”支系的同一民族人通话就是一个例证。
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与移民历史有关。
我们从江城的“指路经”中看到,在江城的彝族和生活在越南、老挝的彝族,都是从新平迁徙而来的,江城县的有些彝族村寨有“新平寨”来命名,以此来怀念祖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语言概况刘剑文一、彝语方言及地理分布彝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约有860万人。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彝语的地理分布很广,方言、次方言、土语较多。
彝语以各地的语音、词汇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其语法特点,联系彝族社会的历史文化,把彝语大致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六大方言区。
各大方言又包括许多次方言和土语。
(一)东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两省。
分布地区为:云南省昭通市的昭通县、大关县、盐津县、镇雄县、彝良县及永善县和巧家县的部分地区;曲靖市的曲靖、富源、陆良、宣威、会泽、罗平、马龙、师宗等县;昆明市的禄劝、富民、安宁、宜良、寻甸等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禄丰、双柏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的各族自治县、那坡县。
贵州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水城、赫章、威宁等县;安顺地区的的镇宁、兴仁、兴义、盘县、关岭等县。
分滇黔、盘县、滇东北三个次方言。
操东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诺苏”、“嫩苏”、“纳苏泼”。
(二)南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
分布地区为:玉溪市的玉溪、华宁、通海、新平、澄江、元江、易门、江川、峨山等县;昆明市晋宁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普洱市的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澜沧等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个旧、金平、元阳、石屏、蒙自、红河、建水、开远、河口县等。
分石建、元金、峨新三个土语。
操南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纳苏”、“纳苏泼”。
(三)西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
分布地区为:大理州的下关市、大理、漾濞、永平、鹤庆、祥云、云龙、剑川、弥渡、宾川、洱源、巍山、南涧县;临沧地区的临沧、双江、凤庆、云县、镇康、沧源、耿马县;普洱市景东和景谷县的部分地区,等等。
分东山、西山两个土语。
操西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腊鲁拔”、“弥撒拔”。
(四)北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四川大凉山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小凉山地区。
分布地区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十八个市、县;雅安地区的汉源、石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泸定县;乐山地区的马边、古蔺、叙永县;攀枝花市的米易、盐边县;云南丽江市的宁蒗、永胜、华坪、丽江县;迪庆州中甸县;怒江的兰坪县;昭通的巧家和永善县;楚雄的永仁、元谋县;等等。
分北部、南部两个次方言,北部次方言包括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南部次方言包括布拖、会理(即所地话)两个土语。
操北部方言的彝族约有300万,多自称“诺苏”。
(五)东南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南部。
分布地区为:曲靖市的陆良、师宗县;昆明市宜良、石林县及昆明市郊区;红河州的弥勒、泸西、开远、蒙自、河口县;文山州的文山、丘北、富宁、广南、砚山、西畴、马关、麻栗坡等县;玉溪市的华宁县也有分布。
分宜良、弥勒、华弥、文西四个土语。
操东南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阿细(泼)”、“阿哲(泼)”等。
(六)中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
分布地区为:楚雄州的大姚、姚安、楚雄、南华、永仁、牟定、禄丰、元谋、双柏等县;大理州的弥渡县;普洱市的景东、景谷、镇元县。
分南华、大姚两个土语。
操中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罗倮泼”、“倮泼”。
二、彝语特点和语言使用情况(一)彝语概况1.语音方面:(1)辅音清浊对立,如b:mb,d:nd,ɡ:¬ɡ,dz:ndz,d Y: d Y,d I:m d I;(2)舌尖后音、小舌音、喉音不发达,仅有东部、东南部、西部方言有舌尖后音与舌尖前音对立现象,如 :s, h:s h, :d, :m d, :n;(3)复辅音很少见,除石林撒尼彝语的s 、dl 等外不多见;(4)元音松紧对立,各方言的元音全部或部分对立,如a:a,i:i等 ;(5)韵母大都由单元音构成,基本没有复元音,少数方言中即便有,出现的频率极低;(6)各方言的调型简单,多为平调或降调,没有曲折调,声调数在3~5个之间。
2.词汇方面:彝语词汇中单音根词和词根占优势,并且构成了许多复合词。
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并列式双音格、四音格联绵词很丰富,如 u21 a33“道路”、 u21la33 a33dzi33“相聚有期”,…… 部分动词有自动和使动之分,如“吃、穿、熔化”等,但不多;在词根前加前缀或后缀构成的形容词十分丰富。
彝语词汇按词的来源可分为固有词和借词两部份,固有词是历史传承或后期按彝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构成的词,借词是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借用其他民族语言词汇的词,一般都要根据彝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加以改造后借入,早期借词已经融入彝语的语音词汇系统,如北部方言彝语中“洋芋”(I 21I o55)等。
固有词源远流长,借词对彝语的丰富和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都客观本质地反映着彝族词汇的民族特征,共同构成了彝语的基本词汇。
随着彝族社会的发展进步,彝语的基本词汇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特别是文言词如I e33“鸡”、 i33“牛”等已被va33、l 33取代,有的已经退出了彝语的基本词汇系统,如su33ni55“巫师”等,而更多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的词如“电脑”、“工人”等已进入现代彝语的词汇体系中。
3.语法方面:词序和助词是彝语语法的主要手段,词法屈折是彝语语法的辅助手段。
彝语句子成分的基本词序是:主语+宾语+谓语。
名词、代词作主语和宾语时配合使用主语助词和宾语助词,主语和宾语既是施动者,也是受动者。
名词、代词作定语时置于中心词之前,指示代词作定语时置于中心词后,数量词和形容词作定语时置于中心词之后。
副词作状语时,多置于中心词之前,有的也置于中心词之后;否定副词置于单音节中心词之前、多音节中心词之间;程度副词置于重叠的中心词之间。
介词一般置于宾语之后,有的(如弥勒、禄劝)彝语方言既有置于宾语之后的,也有置于宾语之前的。
动词、形容词肯定式重叠表示疑问,否定式重叠表示选择式疑问。
彝语表示时态范畴时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加表示各种时态的时态助词。
彝语量词十分丰富,除用作数量单位、显示事物的特征外,表示的事物为“一”时略去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相当于后置冠词的作用如tsho33(人)ma33(个)“一个人”;有的方言的量词因所表示的事物的数量的变化而不同,如喜德彝语表示人的具体数量时,一到二人时量词都用ma33(个),三人以上时量词要用 33(个)。
(二)彝语各方言的语音系统1.北部方言(以喜德彝语为代表)有p、ph、b、mb、;、m、e、u、s、s h、d、m d、M、m、 、l、s s、s sh、dz、m dz、s、z、sR、sR h、d Y、m d Y、R、Y、sB、sB h、d I、m d I、U、B、I、j、j h、f、Ff、F、w、X、h四十三个声母,h、d、`、n、P、t、T、E、J、 十个韵母,55、44、33、21四个声调。
不计声调和重音,实际配合的音节为351个,四声合计共有1102个音节。
2.东部方言(以贵州威宁彝语为代表)有p、ph、b、mb、m、e、u、s、s h、d、m d、m、 、l、s s、s sh、dz、m dz、s、z、 、 h、 、 、 、sR、sR h、d Y、m d Y、R、Y、sB、sB h、d I、m d I、U、B、I、j、j h、f、Ff、F、w、 、h四十六个声母,h、x、∞、d、 、`、n、 、u九个韵母,55、44、21、13四个声调。
禄劝还有E、 、 三个韵母。
3.南部方言(以峨山彝语为代表)有p、ph、b、m、e、u、s、s h、d、m、 、l、s s、s sh、dz、s、z、sB、sB h、d I、B、I、j、j h、f、F、w、 二十八个声母,h、h、d、d、`、`、n、n、 、 、u、T、 、 、 、 十六个韵母,55、33、21三个声调。
4.西部方言(以巍山漾江农场爱国村彝语为代表)有p、ph、b、m、?m、e、u、?u、s、s h、d、m、?m、l、?l、s s、s sh、dz、s、z、sR、sR h、d Y、R、Y、sB、sB h、d I、B、I、j、j h、f、F、w、 、h三十七个声母,h、x、 、d、`、õ、n、n、u m、 、h、x、T n、 十四个韵母,55、33、13、21四个声调。
5.东南部方言(以弥勒西山彝语为代表)有p、ph、b、m、e、u、s、s h、d、m、 、l、s s、s sh、dz、s、z、 、 h、 、sR、sR h、d Y、R、Y、sB、sB h、d I、B、I、j、j h、f、F、w、 三十六个声母,h、h、i、æ、æ、æ、õ、õ、õ_、n、n、n、 、 、 、u、T、ie、ie、i a、i a 、iõ_、iu、iu、iu、ui、ui、ui、uõ、uõ、uõ_三十一个韵母,55、33、11、31、13五个声调。
6.中部方言(以大姚彝语为代表)有p、ph、b、m、e、u、s、s h、d、m、l、s s、s sh、dz、s、z、sR、sR h、d Y、R、Y、j、j h、f、F、w、 二十七个声母, 、 、h、h、d、d、 (æ)、a(A)、æ、 、 、u、 、 、 、 、a(æ)十七个韵母,55、44、33、21、13五个声调。
(三)彝族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彝族语言使用情况各地不尽相同。
北部方言的彝族,以本民族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绝大多数人只会说彝语,在约300万的北部方言彝族人口中有150~200万人不懂或基本不懂汉语,只有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在城镇或大小凉山边缘地区的彝族略懂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
在云南、贵州两省,彝语的使用情况与其居住情况有关,聚居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多以本民族语言为交际工具的,老年人、儿童和妇女大多不懂汉语;杂居在相对发达的坝区的彝族绝大多数懂汉语,有的甚至不会说彝语了,如居住地贵州大方县黄家坝的彝族和云南普洱市城镇中自称“腊鲁”的彝族;散居在山区或河谷地带的彝族,一般都会说彝族语,且兼通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
据初略估计,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的约860万彝族人口中,约有200万人已经不会说彝语了,主要参考书目:《彝语简志》陈士林等编著,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概要》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