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帖四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临帖四题
【内容摘要】书法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临帖是继承传统的有效方法,也是唯一的途径。文章从专精与广博、抄帖与信笔、优劣与取舍、形质与神采四方面探讨书法临帖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指出书法要维持长期进步,掌握一套正确的临帖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词】专精取舍抄帖与信笔形质与神采
学习书法必须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而临帖是继承传统经典的有效方法,也是唯一的途径。纵观书法史一流的书法家,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个人风格,如宋四家中的米芾在45岁以前着力临古,达到乱真的程度,被誉为“集古字”,晚年书风一变,卓然成大家。临帖是书家的必修课,不临帖则会越写越差,以至于僵化,失去艺术的生命力。关于如何临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学习经验,略谈其由。
一、专精与广博
专精就是找准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花三四年的时间,从书法的本体,即笔法、字法、章法三方面,着力研究,日读夜临,做到熟诵,信手写出,皆能精准,这是第一步。要求要像原帖,做到毕肖,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①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亦说:“夫
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②要分析帖的特点,寻找写像的方法与途径,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做到“无我”,将“我”融入到古帖中去,体会古人所创造的高境界,达到照相式复制。要从用纸、用印、用墨、用笔、字形、章法等各个方面去学习,写像、做像。分析不像的原因,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临帖者书法基础差、能力弱、审美水平低,根本临不像,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这是学习的必经阶段,随着学习的进步会逐渐改变。另一种是临帖者有极高的书法修养与书写能力,对原帖有着极高的控制与把握能力,从原帖的某一点出发进行创作实验,是对原帖做理性地取舍,是书家对原帖清醒地分析与把握。如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信札临成巨幅大轴,用笔、结字、章法与原帖迥异,是依帖转化吸收的一种方法,以“我为主,帖为辅”。写像是基础,取其一点浅尝辄止,会失去对原帖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易学成习气,久之习气缠身,俗不可耐。写像是初学者入帖的第一步,也是专精的第一步。
广博是在专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做到专精一帖后,对其所处的风格系统,上追源头,下溯支流,了解风格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思想上加强对此类书风的历史性认识。要系统化、有史学的观念,找准“我”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扩展到对书法史的全面认识,掌握书法史中名家名作
的典故和知识。这是对书法基本知识的全面了解,是专业化的基础,也是向更高层面前进的基础。书法是文化,光有书写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史哲的传统文化经典知识,写出来的字才更有内涵,更耐品读,其艺术性也更高。专与博的学习过程要反复进行,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方法,也是维持进步的有效途径。
二、抄帖与信笔
很多人练字虽刻苦,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漫无目的地抄帖。在抄帖过程中没有思考和分析,翻开书就写,一写就全文抄一遍,写完什么也没记住,效果为零,是学书者在不知不觉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抄帖劳而无功,会严重打击学习积极性。拿到自己喜欢的帖,先不要动手去临写,而要先看一段时间,是为读帖。等到对帖中的字有感觉了,对风格也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之后,再动笔去写。从帖中选出30个字,进行深入地分析与临写,每天定时、定量,反复强化练习,对单字训练的量要大,直到能够自如地背临这30字。在练习过程中写临帖反思,记录每天的收获与思考。如此往复就可以纠正抄帖的毛病。对学习所得写出笔记,可以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参照,便于及时修正学习方向,形成独立的艺术思想。看古代很多大家的书论著作,实际上就是参考他们的学习笔记和心得。
信笔是学书者不能很好地驾驭笔锋,出现不美的笔画形
态,是书写技巧不熟练的表现。而在书法老手的作品里,信笔表现为毫无思考与美学意味的惯性书写,显得俗气而油滑,是一种习气,积重难返,纠正难度比较大,必须痛下决心,克己入帖,甚至回到原点,从头再来。初学者的信笔大多是临帖不准确所致,随着水平的提高会逐渐纠正。抄帖与信笔是影响书法水平进步的两个重要因素,要在学习中随时注意与纠正,才可以维持书法的长期进步。
三、优劣与取舍
因为风格的原因,古代优秀书法作品总有一些字处理得不美,而许多行草书作品也会因为表达性情的需要而出现一些信笔或败笔,这是正常的。所以说,书法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次性书写的约定和不能重复的创作特点,使之优缺点并存。有些缺点是行笔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符合书法书写的特点,是合理的缺点,在临写的过程中不必修正;有些是由于运笔方法不对而出现的,在临习的初期尽量避开,不要试图去修正它,将帖基本掌握后再去处理,会更合理。因此临帖时要毕肖,如不像又怎能知其优点,明其缺点?只靠眼睛看是不够的,书法的练习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练手,练眼,练心。三方面相辅相成,对于帖中的优缺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区分,做谨慎、合理的取舍。因自己的好恶而随意取舍,则学到的可能是习气,丢掉的是精华。
书法史存在碑与帖两大系统,各有优缺点,学习任何一
个系统的书风都必然存在缺点,而从另一个系统的视角来看,就会一清二楚。帖学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即典雅温和与恣意狂放。如晋朝的王羲之,隋朝的智永和尚,唐朝的孙过庭、高闲上人,五代的杨凝式,宋朝的米芾、苏轼和蔡襄,元朝的赵孟?\、鲜于枢、康里?j?j,明朝的刑侗、董其昌,清朝的王文治、朱耷都是典雅温和派的;狂放恣肆派讲求自由表现,如晋朝的王献之,唐朝的颜真卿、张旭、怀素,宋朝的黄庭坚,元朝的杨维桢,清朝的王铎、傅山等皆为此派。两种风格可以互相补充,如果偏习一路,必然出现病态。因此,碑帖兼容,有所侧重,间习互学,是为大道。
四、形质与神采
关于形质与神采的论述,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③形质与神采是相对的概念,形质是基础,神采是形而上的精神表达,以形质为依托,离开了形质,神采无所依傍,而没有了神采,则书法艺术水平大打折扣。在临帖中,这两者都不可忽视,需全面把握。临像是把握形质的第一步,只有形体准了,才有可能进一步掌握精神化的神采。临帖时对所有因素要全面掌控与审视,如纸色、印章、墨色、行的斜正、字的大小等,然后去写像,继而体会作者当时的书写状态、思想境界、精神化因素与喜怒哀乐等性情的表达;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形体的清晰书写到神采的模糊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