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
交通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期末复习
![交通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eb39e280242a8956aece475.png)
交通事故: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道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辆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事故基本要素:行为的特定性,车辆,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行为的违法性,造成损坏后果.原六大要素:车辆,在道路上,运动中,发生事态,原因为人为,有后果.分类:按道路交通系统要素(人,车辆,道路和环境) ;按事故原因[(主观;客观原因) ;按第一当事者或主要责任者内在原因(观察,判断,操作错误);按对象冲突组合 (机间,机人,机自身,机非,机物);按地点;按后果(轻微,一般,重大,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指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与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牲畜以及其他障碍物相撞,或者铁路机车车辆发生冲突,火灾,爆炸等影响铁路正常行车的铁路交通事件。
分类:按照事故的性质、损失及对行车造成的影响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
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即指非正在岗位执行任务的铁路职工和未持有效乘车凭证的旅客伤亡事故。
旅客:持有铁路有效乘车凭证的人和同行的免费乘车儿童以及根据铁路货物运输合同押运货物的人。
交通事故分析:主要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交通事故进行分类,找出事故的重点或典型类型和形态,提出改进交通安全管理、汽车安全设计、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措施。
分析交通事故的主要方法:统计分析法,分类法,统计表格法,直方图法,坐标图法, 圆图法,事故分析图,因果分析图,排列图法,故障树统计分析法:总体性,对事故总体进行调查研究,查明事故总体的现状,发展动向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对事故总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等,以便宏观上定量地认识交通事故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定量性,通过具体的数据而不是文字叙述,来揭示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作用: A发现和确定事故高发的交叉路口、路段或区域.B分析交通事故的特征、规律性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C证实道路几何设计、行车道设计、交通控制等相关参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D鉴定交通管理方法的实际效果等)案例分析法:针对事故某一个体具体分析,微观。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9a262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1.png)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交通调查重点:1.交通调查的定义和对象: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2.道路方向分布系数: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占双向行车方向总交通量的比值月交通量变化系数:年平均日交通量与某月的平均日交通量之比30位小时交通量系数: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与盖天日交通量之比高峰区间:高峰小时内连续5min累计交通量最大的区间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吧高峰区间累计交通量扩大为1h交通量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实测量与由5min推算所得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3.车辆换算:原因大部分道路是汽车与其他车辆混合行驶,因此存在一个以什么车辆为标准和各种车辆如何换算成标准车的问题。
方法:车头时距车身面积与速度之比4.公路交通量调查方法:间隙式观测,连续式观测,交通量比重调查5.主控制站:每一条主要道路,分方向和车种副控制站:每类次要道路,不分方向关键站:每类主要次要各一个,不分流向6.分隔查核线交通量调查:为记录跨一主要地理障碍物或行驶于两地区之间的交通量。
沿地理或自然界限设置。
7.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断面时的车速行程车速:车辆行驶在道路某一区间的距离与行程时间的比值临界车速:通行能力最大时的车速设计车速: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特定路段上,具有平均驾驶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时间平均车速:各断面上车辆通过时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空间平均车速:给定路段上,同一瞬间车速分布的平均值8.雷达测速法:测地点车速,小于实际车速9.第85%位车速:在样本中有85%的车辆未达到的车速10.前后对比分析:工程项目施工前后道路行程车速提高是否显著的分析u检验:适用于样本量较大,牌照法t检验:测试车法11.交通密度: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12.空间占用率:单位长度车道上,汽车投影面积总和占车道面积的百分率,与交通量,车辆大小,空间平均车速有关13.时间占用率:单位测定时间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测定时间的百分率,与交通量,车辆长短,地点车速有关14.密度与时间关系图:为得到平顺密度曲线,总时间长则区间较短15.密度资料的应用:研究交通流理论与划分服务水平的依据,分析瓶颈交通,高速公路管制16.怎样探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电子监视,在高速公路上安装大型检测器,提供交通量和占有率等交通信息,经常比较相邻检测点上行向与下行向的占用率,算出其之差,当此值超过某一确定数时,认为存在瓶颈,正常瓶颈下,下行向占用率保持常量,出现事故将迅速减少。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2讲-交通调查与分析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2讲-交通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701c7eba1aa8114531d912.png)
上海综合交通调查
调查方法
a (1)当面回答式
家
庭 (2)发卷回收式
访
问 (3)发卷邮寄式
b 电话采访式
回答率(%) 85
75 50 50(一次) 97--100(多次)
费用/有效票 15--50$
2--5$ 2--5$ 3--16$
c 邮寄调查
20--40
2--5$
d 公 (1) 车 内 回 答
共 交 式(1~2 次)
内外出行 内内出行 内外出行
过境出行 核查线(screen line)
调查对象 河流
高速公路 境界线(Cordon line)
OD表
期望线
交通区划分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中划分小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同质性—分区内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尽量一致; 2、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界限 3、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以便利用行政区现成的统计资料 4、考虑路网的构成、区内重心可取为路网中的结点 5、分区数量适当,中等城市≤50个,大城市不超过100-150个 6、分区人口适当,约10000-20000人。
(3)机械计数法
自动机械计数装置一般由车辆检测器(传感器)和计数器两部分组 成。自动机械计数装置可以分为便携式计数装置和永久性计数装置 两种。前者适用于临时、短期交通量调查;后者适用于固定或长期 交通量调查。 ① 确定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② 确定交通量逐日或逐月变化以及增长趋势。 ③ 估计年交通量(如用于道路结构设计计算)。
车辆换算系数
交通量调查方法
主要有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等。
(1)人工计数法 使用的工具包括计时器、 手动(机械或电子)计数 器和其他记录用的记录板、 纸和笔。
交通调查与分析-概念复习
![交通调查与分析-概念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d2aa819964bcf84b9d57b6d.png)
1、交通流三要素:交通流量(Q),平均车速(V)和车流密度(K)。
关系式:Q=Kv2、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一年12个月内365天交通量的总和,除以一年的总天数。
2、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求各月交通量的和,除以各月的实际天数。
3、各周日的平均日交通量(ADT):将各周日的交通量相加,除以这一年各周日的天数(52)。
4、月交通量变化系数(M):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除以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5、周日交通量变化系数(D):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除以周日的平均日交通量(ADT)。
6、K16=16h平均交通量/平均日交通量。
7、Kd=主要方向行车交通量/双向总交通量*100%8、PhF=高峰小时交通量/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100%PhF(5)=高峰小时交通量/(12*5min最高交通量)*100%PhF(15)=高峰小时交通量/(4*15min最高交通量)*100%9、K30=第30位年最高小时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30HV/AADT10、交通量资料表示方法:汇总表,柱状图,曲线图,交叉口流量流向图,路网流量图,出入交通量示意图。
11、地点车速测定方法:人工测速法,雷达测速法,自动计数器测速,录像法。
12、第85%位车速:在样本中有85%的车辆未达到的车速,即在累计车速分布曲线中,累计频率为85%时的相应车速,常作为观测路段的最大限制速度。
第15%位车速:在样本中有15%的车辆未达到的车速,即在累计车速分布曲线中,累计频率为15%时相应时的车速,常作为最低限制速度第50%位车速:即中位车速。
13、采用系统调节的效能:1.使高速公路行驶行程时间有所缩短2.使高速公路行驶里程达到最大可能值3.平均车速由43Km/h提高到58Km/h14、道路通行能力分四种情况:1.路段的通行能力2.信号交叉口3.匝道4.交织路段。
15、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单位是辆/h。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c616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f.png)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交通调查与分析是交通工程学中的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如何收集、分析和解读交通数据,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交通运行状况、评估交通需求、制定交通政策等。
以下是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的一些复习知识点。
1.交通调查的概念和目的- 交通调查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交通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来了解交通系统的运作情况。
- 交通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者、规划师和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制定、评估和改进交通政策和规划的依据。
2.交通调查的分类- 按调查对象划分:车辆调查、出行调查、行人调查等。
- 按调查方式划分:人工调查、自动调查等。
- 按调查区域划分:点位调查、线路调查、区域调查等。
3.交通调查的数据收集方法- 人工调查方法: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可以获得较为详细的个体数据。
- 自动调查方法:利用自动化设备(如传感器、摄像头等)进行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性较高。
- 综合调查方法:结合人工和自动调查,利用不同的调查手段收集数据,相互印证和补充。
4.交通分析的方法- 描述性分析:通过整理、统计、图表等方式对交通数据进行描述和总结,以便了解交通的基本状况。
- 统计分析: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值、方差、回归分析等。
- 模型分析:利用交通模型对交通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可能的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以便进行决策和规划。
5.常用的交通调查指标- 交通流量:描述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交通位置或交通流线的车辆/行人数量。
- 交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车辆/行人通过某个位置或线路的平均速度。
- 交通密度:描述单位路段或路网上的车辆/行人数量。
- 延误:描述车辆/行人在交通运行过程中的延误时间。
- 出行量:描述单位时间内某个区域或交通线路上的出行数量。
6.交通调查的应用领域- 交通规划:通过交通调查和分析帮助制定交通规划,包括交通网络布局、道路改进、交通设施建设等。
- 交通管理:通过交通调查和分析帮助优化交通管理,包括信号优化、停车管理、交通控制等。
第3章 交通调查与分析
![第3章 交通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a2a829af45b307e87197d6.png)
二、 时间的选择 :
可分上、下午高峰与白天和夜晚非高峰等 四个时段,每次应连续1h以上,尽量避开 节、假日及天气不良时间。 而在进行事前、事后调查时应选择相同季 节,相同周日及相同天气条件。
3.3.2 调查方法
一、移动车法
二、车辆牌号对照法
1.周期——绿灯时间记录 2.F—Fine 晴天,C—Clouds 多云,R—Rain 雨
二、试验车移动法(浮动车法)
该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可同时测得行程速度与流量,内业工作量小; 缺点:外业量大,道路沿途有交叉口、或交叉口间 距短、交通流不稳定等情况下不宜采用,另,观测 精度低。
注意:
车辆感应器有顶上式和路面式。
四、自动计测法
(1)气动式 (2)地磁式 (3)电磁式 (4)超声波式 (5)红外线式
五、摄影法
2.3.4 交通量换算和数据分析
在实测交通量时,一般分车型计测,不同车型的车 辆时空资源消耗不同,因此需要将其换算成某种单 一车型的数量,称之为交通量换算。
调查数据分析
第三章 交通调查与分析
交通调查的定义、内容、要求 交通量调查
车速与密度调查
行车延误调查
其它交通调查
第一节 交通调查的定义、内容、要求
交通调查的定义 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 交通调查的基本要求
1. 1 交通调查的定义
定义
交通调查是指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 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 程。
观测车的车速尽可能接近车流的平均速度; 当交通量很小时,则应接近调查路段的限制车速: 对于多车道的情况,最好变换车道行驶; 要尽可能使超车数与被超车数接近平衡,特别当交通量不 高时更应如此。
交通调查与分析—行车密度的调查
![交通调查与分析—行车密度的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d26275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7.png)
二、方法
出入量法 4、实例分析(试验车法)
解:①14点06分50秒的车辆数即 Et0=7+58+21+10-2=94辆
②计算各分钟末的车辆数 E(07)=Et0+QA-QB=94+9-7=96辆
二、方法
出入量法
4、实例分析(试验车法)
解: ①14点06分50秒的车辆数即Et0=7+58+21+10-2=94辆
②计算各分钟末的车辆数E(07)=Et0+QA-QB=94+9-7=96辆 14点06分车辆数可根据14点07分的车辆数推算:E(06)+61-55=E(07) E(06)=90辆 E(08)=E(07)+67-58=96+67-58=105辆 E(09)=E(08)+19-24-21-26=105+19+24-21-26=101辆 E(10)=E(09)+69-65=101+69-65=105辆
一、概述
密度调查的时间大于5分钟,至少大于3分钟,调查距离大于800米
二、方法
出入量法 摄影法:地面高处摄影法和航空摄影测量法
二、方法
出入量法 出入量法是通过测定道路两断面间,在某一时刻的现有车辆数, 来计算测试路段交通密度的一种方法。
二、方法
出入量法
1.断面交通量计算公式: Et Et0 QA QB
Et —t 时刻AB 路段内存在的现有车辆数; QA—从观测开始t0到t 时刻从A 处驶入的累加车辆数; Et0—在观测开始t0时刻AB 路段内的初始车辆数; QB —从观测开始t0 到t 时刻从B 处驶出的累加车辆数;
LAB— AB路段长度(km)。
交通调查与分析复习完整版
![交通调查与分析复习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e4136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a.png)
交通调查与分析复习完整版一、引言交通调查与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城市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政策制定等方面。
通过对交通状况、交通需求、交通流量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为城市交通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对交通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综合复习和总结。
二、交通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交通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交通状况、交通需求和交通流量等相关信息,以便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交通调查的意义在于:1. 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城市交通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者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以便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
2. 为交通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交通调查,可以了解交通流量、交通状况等信息,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交通状况。
3. 为交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交通调查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制定交通政策提供参考,匡助政府制定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交通政策。
三、交通调查的方法和技巧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居民的通勤方式、出行目的、出行距离等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进行,可以覆盖更多的受访者。
2. 路段观察:通过对交通路段的观察,了解交通流量、交通状况等信息。
可以采用人工观察或者安装交通监控设备进行观察。
3. 交通流量调查:通过安装交通流量监测设备,如交通摄像头、交通感应器等,实时监测交通流量。
也可以通过人工方式进行交通流量调查,如人工计数等。
4. GPS轨迹分析:通过分析GPS轨迹数据,了解交通出行的路径选择、出行时间等信息。
可以通过手机APP、车辆定位系统等获取GPS轨迹数据。
5. 交通调查模型:利用交通调查数据建立交通模型,通过摹拟和预测的方法,分析交通流量、交通状况等信息。
常用的交通模型包括四步法模型、微观仿真模型等。
四、交通调查与分析的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进行交通调查与分析的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交通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居民的通勤方式、出行目的、出行距离等信息。
自考《交通工程学》第三章复习重点难点
![自考《交通工程学》第三章复习重点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eff980312b3169a551a41c.png)
自考《交通工程学》第三章复习重点难点第3章:交通调查与分析一、主要内容1、交通调查的意义、内容及要求(1)交通调查的目的与意义;(2)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3)交通调查的基本要求2、交通量调查(1)交通量调查目的;(2)交通量调查的种类;(3)交通量调查的方法;(4)交通量数据的分析应用及不同车辆的换算3、行车速度与密度的调查(1)速度调查的目的;(2)速度调查的主要方法;(3)调查数据的分析与应用;(4)密度调查的目的与方法4、行车时间与延误调查(1)行车时间与延误的含义及延误产生的原因;(2)区间行车时间和延误的调查方法;(3)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4)调查资料的应用5、通行能力调查(1)通行能力的含义;(2)通行能力的调查方法;(3)调查资料的应用6、其他交通调查简介(1)自行车交通调查目的与方法;(2)行人过街调查二、重点1、交通调查的意义、内容及要求(1)交通调查的定义;2、交通量调查(1)交通量的定义及分类和表示方法;(2)交通量的空间变化;(3)日交通量、小时交通量等各种交通量的含义和计算;(4)交通量的时变、周变、月变和年变的含义和规律;(5)交通量调查方法;3、行车速度与密度的调查(1)地点车速和行程车速调查的目的;(2)地点车速和行程车速调查的主要方法;(3)地点车速不雅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地点车速的排序、分组、频率颁直方图、累计频率分布图线、速度统计特征值、第85%位车速和第15%位车速);(4)等时线和等时线图;(5)密度调查的目的与出入量法;4、行车时间与延误调查(1)行车时间与延误的含义及种类;(2)区间行车时间和延误的调查方法;(3)信号灯交叉口饱和流量的含义和测定及计算。
(4)点样本法5、通行能力调查(1)通行能力的定义;(2)信号灯交叉口饱和流量的含义和测定及计算。
三、难点1、名词概念很多,有些含义相近,容易混淆;2、浮动车测速法计算行程车速和流量的方法;3、地点车速统计特征计算;4、出入量法的理解;。
交通调查与分析考试重点【新疆大学】
![交通调查与分析考试重点【新疆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f6bf347a58fafab069dc02b0.png)
一、交通量概述1、交通量的定义和分类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2、按交通量特性分:平均日交通量(ADT)、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周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年平均月交通量(AAMT)。
最高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PHT):一天24h内交通量最高的某一小时的交通量。
年最高小时交通量(MAHV):一年内8760h中交通量最高的某一小时交通量。
第30位年最高小时交通量(30HV):将一年中所有8760h的小时交通量按顺序由大至小排列时其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3、道路方向分布系数(K d):用百分数表示的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占双向行车总交通量的比值。
4、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把高峰区间的累计交通量扩大推算为1h时间内的交通量即为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
5、高峰小时系数(PHF):高峰小时实测交通量与由5min或15min高峰区间推算所得的扩大高峰小时之比,即为高峰小时系数。
二、交通量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录像法、GPS法、航摄法三、换算系数五、高峰小时系数PHF值的计算PhF=高峰小时交通量/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100% 六、车速分类七、地点车速的调查方法:人工测速法、雷达测速法、自动计数器测速、录像法测速仪测速、浮动车测速法九、密度调查概述1、交通密度是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km·车道)表示。
2、采用交易测量的车辆的道路占用率来间接表征交通密度,车辆占用率越高,车流密度越大。
包括空间占用率和时间占用率。
十、密度调查方法:出入量法(试验车法、车辆牌照法)、地面高处摄影观测法、航空摄影十一、通行能力定义概述1、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道路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其单位通常为辆/h。
2、通行能力的分类:路段的通行能力(连续车流),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间断车流)、匝道的通行能力(分流、合流)、交织路段的通行能力。
第三章 交通调查
![第三章 交通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f3235a1fc281e53a5802ff70.png)
• ③电磁式:探头采用高导磁率的磁性材料做磁心,外
绕线圈,既作激励回路,又作信号输出回路,车通过时, 由于外磁场的作用,激励电流出现正、负半周的振幅差, 送入电路处理后,得到信号。 • 优点:探头体积小巧,灵敏度高,不受车速限制。 • 缺点:电路较为复杂。
• ④超声波式:
• 由探头向路面发射超声波,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鉴别其反射波的 有无来感知车辆。 • 优点:探头设在车道上方,不破坏路面,灵敏度高,稳定性好。 • 缺点:成本较高,行人干扰,不宜在城市道路上用。
• 2、区间车速调查的目的:
• • • • • • • ①掌握道路交通现状,评价服务水平; ②路线改善设计依据; ③衡量车辆运营经济性(时间和车辆耗油)参数; ④交通规划中路网交通流量分配依据; ⑤交通管制及信号分配; ⑥判断道路工程改善效果的指标; ⑦交通流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参数。
三、地点车速调查:
• 1、调查地点与时间的确定:
• ①了解车速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时,选择道路平坦顺直, 离交叉口有一定距离,不受行人过街影响,不受公交停靠 站的影响。 • ②为了交通安全需限制车速时,观测点设在需限制道路或 地点。
• ③为检验交通改善设计或交通克制效果时,选择 交通改善地点。 • ④判断交叉口信号灯设计是否妥善,决定黄灯时 间或配置交通标志时,需调查进入交叉口的车速。 • ⑤交通事故分析时,应调查事故地点的车速。
C
• ,当 =0°时,△f=2Vf/C,此时测速误差最小。 • ∴雷达无线电波方向应尽可能接近车速方向。若 ≠0°,V测<V实。 •
③自动计数器(电感式、环状线圈式、超声波式)
• 取一小段距离(5m),两端埋设检测器,车辆通过时, 发出信号,传给记录仪,记录车通过的前后两时间,从而 求得车速。 • 若精度要求不变时,也可用一个检测器,测量车前后轮通 过的时间,并用轴距除以该时间得车速。
交通调查复习
![交通调查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89bc5bd5a8102d277a22f8e.png)
交通调查复习————————————————————————————————作者:————————————————————————————————日期:三、交通调查交通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上下行方向(如特指时亦可为某一方向或车道)的车辆和行人数量,,是描述交通流特性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之一,也称为交通流量或流量交通密度: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km/车道表示交通调查内容:交通系统组成的各个方面交通运输调查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查建设资金调查交通规划影响调查交通量的主要调查方法人工计测法浮动车法电磁感应线圈检测法自动识别法(摄像法)浮动车观测法定义:利用自备车辆往返于某一选定路段进行交通量观测的方法人员:3人1人记录与测试车对向开来的车辆数1人记录与测试车同向行车的车辆中,被测试车超越的车辆数和超越测试车的车辆数1人记录停驶时间测试车:应采用普通的标准车调查采样数据:一般需测12~16组数据,即往返6~8次(如从A→B,然后再从B →A为一个往返)从A→B,再从B→A完成一个往返测试,经过N次往返测试,则可得交通量、平均行程时间与区间平均速度优点:后期资料整理可同时得出路段交通量、行驶车速和行车时间,内业工作量小;一般行驶6个往返即可缺点:无法区分车型;道路沿途有交叉口、或交叉口间距短、交通流不稳定等情况下不宜采用,另外观测精度也较低适用范围:适用于交通流比较稳定,平交或立交较少且被交路交通量较小的路段代表性车速:中位车速;第85%车速(累计频率为85%时对应的车速,行驶的车辆中有85%的车辆的速度不超过该车速),作为最高限速的依据;第15%位车速,作为最低速度限速的依据OD调查定义即交通起止点调查,是一项为了解交通的发生和终止在有关区域里所做的调查出行指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移动的全过程,分别有个人出行、车辆出行和货物出行出行产生:又称出行生成,为基于家庭出行的全部家庭端点(O点或D点,即起点或终点)的出行量和非基于家庭出行的起点(O点)一端的出行量之和,即以一个居住点为起点的所有出行的总数包括交通分区内下述出行端点:家庭出行中的家庭一端端点,不论其为出发点或到达点;非家庭出行的出发点出行吸引:基于家庭出行中的全部非家庭端点(O点或D点)的出行量和非基于家庭出行中终点(D点)一端的出行量之和,即以一个非居住点为出行终止点的所有出行的总数相对于出行产生,包括交通分区内下述出行端点:家庭出行中的非家庭一端的端点,不论其为出发点或到达点;非家庭出行中的到达点主流倾向线:又称综合期望线,是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调查区域境界线:包围全部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表示调查区范围有时还分设内线和外线分隔查核线:在调查区内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实测穿越该线的各条道路断面上的交通量,与相应的区间OD统计量比较以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也称交通越阻线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在调查区域内按天然、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期望线:又称愿望线,为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代表了小区间所发生的出行,它的宽度表示区间出行的次数比例大小而定为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是反映人们期望的各小区形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与实际出行路线无关,按一定比例绘出的期望线宽度表示区间出行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调查重点:
1.交通调查的定义和对象: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
2.道路方向分布系数: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占双向行车方向总交通量的比值
月交通量变化系数:年平均日交通量与某月的平均日交通量之比
30位小时交通量系数: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
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与盖天日交通量之比
高峰区间:高峰小时内连续5min累计交通量最大的区间
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吧高峰区间累计交通量扩大为1h交通量
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实测量与由5min推算所得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
3.车辆换算:原因大部分道路是汽车与其他车辆混合行驶,因此存在一个以什么车辆为标准和各种车辆如何换算成标准车的问题。
方法:车头时距车身面积与速度之比
4.公路交通量调查方法:间隙式观测,连续式观测,交通量比重调查
5.主控制站:每一条主要道路,分方向和车种
副控制站:每类次要道路,不分方向
关键站:每类主要次要各一个,不分流向
6.分隔查核线交通量调查:为记录跨一主要地理障碍物或行驶于两地区之间的交通量。
沿地理或自然界限设置。
7.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断面时的车速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在道路某一区间的距离与行程时间的比值
临界车速:通行能力最大时的车速
设计车速: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特定路段上,具有平均驾驶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
时间平均车速:各断面上车辆通过时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
空间平均车速:给定路段上,同一瞬间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8.雷达测速法:测地点车速,小于实际车速
9.第85%位车速:在样本中有85%的车辆未达到的车速
10.前后对比分析:工程项目施工前后道路行程车速提高是否显著的分析
u检验:适用于样本量较大,牌照法
t检验:测试车法
11.交通密度: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
12.空间占用率:单位长度车道上,汽车投影面积总和占车道面积的百分率,与交通量,车辆大小,空间平均车速有关
13.时间占用率:单位测定时间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测定时间的百分率,与交通量,车辆长短,地点车速有关
14.密度与时间关系图:为得到平顺密度曲线,总时间长则区间较短
15.密度资料的应用:研究交通流理论与划分服务水平的依据,分析瓶颈交通,高速公路管制
16.怎样探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电子监视,在高速公路上安装大型检测器,提供交通量和占有率等交通信息,经常比较相邻检测点上行向与下行向的占用率,算出其之差,当此值超过某一确定数时,认为存在瓶颈,正常瓶颈下,下行向占用率保持常量,出现事故将迅速减少。
17.高速公路管制的两种方法:
底特律:分为若干分系统,把匝道上游测得交通量与下游通行能力对比,据此放行驶入车辆芝加哥:交通需求量-通行能力差额和占用率相结合的控制逻辑
18.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取决于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度量标准。
分为:路段,交叉口,匝道,交织路段
19.连续通行路段调查项目:交通量,车速,车流密度,车头时距,车头间距,车道利用率,超车次数
20.信号交叉口的停车线法:以车辆通过停车线作为通过路口,将饱和通行能力经修正后得到的设计通行能力。
21.饱和流量:一次绿灯时间内,入口引道上车队能连续通过停车线的最大流量
22.饱和流量的测定方法:统计定周期交叉口入口引道的饱和流量;非定周期饱和流量的观测;测量车头时距
23.延误: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设施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固定延误:有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
运行延误: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引起的延误
停车延误: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产生的延误
行程时间延误:实际行驶的总行程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平均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延误率: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与车辆在理想条件下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之差
车流延误率:车流中各辆车延误率的总和
排队延误:车辆排队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驶车速驶过排队路段的时间之差
引道延误:引道实际耗时与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24.跟车法:浮动速度法,平均速度法,最大速度法
驶入驶出法:调查瓶颈路段的行车延误。
假设前提:车辆的到达和离去为均匀分布,车辆排队现象存在于某一持续时间内
24.交叉口延误:停车时间法:点样本法;行程时间法:牌照法
25.出行: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移动的全过程
出行端点:出行起讫点的总称
26.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比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27.停放车或停车吸引:车主在出行活动中有目的的路内停放
法定停放: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来用停车标志等物理法制隔离设施指示容许停放的设施
容许停放:道路内的法定容许停放部分和因历史沿袭的可以停车部分设施之和
违章占路停放:在凡有禁停标志标线指示的地点停放车辆
停车供应:停车场地可能提供的最大停放车位数
停放吸引量:在指定小区或停放点上一定时间的停车数量,用实际停放量延停车数表示
实际停放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实际停放车数
延停车数:各个间隔观测时段获得的延停车辆数之和
停放饱和度: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
平均延停时间:全部实际停放车辆的平均停放时间
停放周转率: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
高峰停放比率:停车数量在时间分布上的相对变化特征
28.停车设施调查范围:中央商业区:包括周围的次级商业零售点和业务办公楼以及边缘区交通集散中心:选择自然边界划定在河流铁路或主要干线
典型停放吸引点:包括路外停车场专业停车场和大型公共建筑文体场馆配件停车场
一条主要路线停车设施应包括沿横向街道100-150m距离内
29.路上停车对交通流的影响调查方面:对交叉口入口处车流影响;对无交叉口路段交通流影响,出入时对车行道影响
30.步行速度:行人交通在指定方向上运动的速率
行人流率:人行道上行人在一定时间内按指定方向通过某一断面的数量
单位宽度行人流动速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有效行走宽度上通过的行人数量
行人流量:15min或更长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行人数量
步幅:行人行走时每跨出一步的长度
步数:行人在单位长度内行走时所跨脚步的次数
步频: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走时跨步的次数
行人动态密度:某一指定瞬间,位于人行道上单位面积上正在行走中的行人数量
行人流量方向分布系数:主要方向行人流量与双向行人流量的比值
行人流量时间分布:人行道上行人流量在一天24h范围内变化的状态
行人过街间隙利用:行人穿过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时,对路上行驶车流中间隙的利用程度
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行人过街是为了等候安全的间隙穿越,需要有一个等待时间
行人静态密度:特定瞬间位于人行道单位面积上站立的等候中的行人数量
行人人均占用面积:静止等候的行人平均每人占用的面积
平均行人间距:静止等候的行人相互间相距的平均值
人行道服务水平:为表征和衡量行人在人行道内行走时的自由方便和舒适程度所指定的定量指标
行人排队等候区域服务水平:表征行人在排队等候区域内暂时站立等待过街或提供服务的情况
31.交通事故现场:发生事故的地点及事故有关的空间场所,分为原始现场,变动现场,伪造现场
32.现场调查的含义及内容:时间调查:确定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坐标
空间调查:调查各有关物体的相对位置,确定车辆相互运动的速度路线和接触点
心理调查:调查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身体和精神条件,交通条件对当事人的影响
后果调查:查明人员伤亡情况,致伤致死的部位和原因,车物损坏和物资损失情况
33.交通冲突:交通行为者在参与道路交通过程中,与其他交通行为者发生相会超越交错追尾等交通遭遇时,有可能导致损害危险发生的交通现象
交通冲突技术:按照一定标准,对冲突发生过程及严重性成都进行定量测量与判别并用于安全评价的技术方法
冲突避险行为:冲突当事者为避免事故发生而采取的制动转向加速制动绕行加速绕行
冲突速度:冲突当事者避险行为生效时的瞬间速度
冲突距离:冲突当事者开始采用避险行为的瞬间位置距事故冲突点的距离
冲突时间:TAC冲突当事者避险行为生效瞬间至事故接触点的时间过程
TAS 冲突当事放开始采取避险行为的时间至肇事点的时间过程
34.事故多发路段的定义:较长时间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和特征与其他正常位置相比明显突出的某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