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一)

合集下载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独具其特殊地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探讨,展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提出和相应的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指导。

《道德经》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境界,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真理。

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神道化的修炼方法,发展出了炼丹、炼神、炼体等一系列特色的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修炼体系。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道教曾多次成为国家的官方宗教,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石,庙观、道观成为社会中心,道教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派和流派。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核心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道教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身心平衡。

此外,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促使中国人注重保健养生,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持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2. 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教推崇的“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不能力劝”的原则,注重阴柔之道,推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曲折、柔韧的态度。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中国民族文化的命运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中国民族文化的命运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中国民族文化的命运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的崛起发布时间:2010-4-21 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的崛起——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胡孚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新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

它以对道学这一全…北京博苑时代星城幼儿园2014年上半年幼儿课间操比赛活动方案为了全面贯彻新《纲要》的精神,提高全园幼儿的身体素质与活动技能,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生动体现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精神面貌,增强了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

我园将…宝贝成长的见证孩子们再过三个星期就要离开幼儿园了。

而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打扫教室自己值日甚至要自己整理床铺。

为了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今天我们班通过观看小朋友平时值日的照片和交谈值日生的职责等有关值日生的话题。

使幼儿知道当好值日生…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的崛起发布时间:2010-4-21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的崛起——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胡孚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新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

它以对道学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原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和现代诠释为基础,吸收儒学、佛学中的合理因素,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接纳进来,与中华文明融会为有机整体,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之精华、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普世文明,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这是21世纪人类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在2001年北京召开的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上,笔者发表了《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文[①],综合中西各种异质文化的精华对古老的道家文化进行了综合创新与现代化诠释,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称之为人类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这一学术观点能否被世人所接受,并成为各国思想家主导的信念,有待于人类激发一场真正的意识革命,树立起全新的文化视角。

这种全新的文化视角不仅同西方社会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呼应,而且要从悟道的广阔视野和最高境界去体认。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中国道家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其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研究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对于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求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内涵(一)强调天人合一中国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这里的天指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社会。

天人合一传达了中国人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这种观念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就不会完整。

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要真正融入自然界,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二)重视自然中国道家文化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其主要的思想内涵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明历程中,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不断深入,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都在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道家文化强调自然的自然性和自然规律的普遍性,认为万物皆有自然规律可循,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活。

这种认识对于今天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注重精神修养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还重视个人精神修养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时,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义务,因此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修养、个性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自我约束。

这种注重个人精神修养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也体现了道家文化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的重视。

(四)开展互惠互利的交流中国道家文化还强调开展互惠互利的交往。

道家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那么奇迹便无法出现。

这种结交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同理心的基础上的,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二、价值意义(一)有助于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珍惜人与自然的联系,这是一种珍贵的素养和价值观念。

宫哲兵:论当代道家

宫哲兵:论当代道家

宫哲兵:论当代道家*导读:上个世纪后期,当代新儒家在大陆与海外蓬勃劲发的时候,许多人都问:当代道家为什么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道互补,难道……上个世纪后期,当代新儒家在大陆与海外蓬勃劲发的时候,许多人都问:当代道家为什么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道互补,难道中国当代文化就不需要儒道互补了吗?我们的回答是,道家、道教的特点是不为人先,21世纪才是当代道家兴起的时候。

* 一、当代道家的定义道家思想,引起世界各国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的兴趣。

1980年,法国总统德斯坦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引用了道家庄子与名家惠子观鱼时的精彩对话。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的国情资文,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讲演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1)六年以后的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也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讲演。

他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2)英国化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信仰上皈依于道,自称荣誉道家,自号十宿道人。

他曾这样高度地评价道家: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道家在中国文化中,至今还是生气勃勃的。

(3)李约瑟说得对,道家至今还是生气勃勃的,这生气勃勃的道家就是当代道家。

*1、董光璧先生提出科学界的当代新道家中国科学院的董光璧先生,写了《当代新道家》一书,提出英国李约瑟、美国卡普拉、日本汤川秀树等著名自然科学家是当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创造了道家新的文化形态。

董先生说:我用当代新道家指称以李约瑟为代表的这样一批学者,他们揭示出正在兴起的新科学观向道家思想复归的某些特征,并且倡导东西文化模式融合以建立一个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内容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傲视群雄的姿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众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即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之后,其中仍然展现出很强大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走过了一段灿烂而炫美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勤劳且朴实的劳动人民创造出了如繁星般璀璨夺目的文化。

这些历史悠久的涵盖了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无不彰显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源远流长。

其博大的气势和不尽的胸怀,是其他民族所难以匹敌的。

那么,倒底何谓文化?被誉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在他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进行了解释,他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如此来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百家争鸣”时形成的儒、道、墨、法、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的思想、中国的四大发明、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建筑等等的都属于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的大发展时期。

各种新兴的物质文明和外族文化形式的入侵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无数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文化形式被抛弃在现实之下。

在这种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我们是否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重要性。

固然,在这个日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里,许多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被现实和历史淘汰的必然性。

但是,对于经历了悠久历史洗礼而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深层的分析其所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所在。

当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文化形式的众多种类与形式中,存在着由封建顽固思想所衍化出的传统文化形式。

世界100名家论老子

世界100名家论老子

附录2 世界100名家论老子一、中国人论老子1、孔子(前551-前479)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2.庄子(约前369——前286,思想家):“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3、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太史公自序》)4、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自明也”。

5、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

历纪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王南面之术也。

”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6、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7、晋代哲学家王弼(226-249,)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

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老子指略》)8、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他还下诏令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9、唐玄宗李隆基(685-762)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御制道德真经疏》)10、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一、简介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教的核心概念“道”与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艺术形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从道教与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社会风俗等角度来探讨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现象。

二、道教与哲学思想的融合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哲学思想方面。

道教的核心概念“道”即代表了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运行规律,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道”、“道法自然”等观念相契合。

这种观念的融合使得中国哲学在科学观、人生观等方面产生了独特的风貌,形成了“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等独特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三、道教与文化艺术的融合1. 文学艺术道教的文化内涵使得其与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以唐代诗人杜甫为例,他的许多诗篇都体现了道教的思想,表达了对于道教理念的崇尚和赞美。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诗歌中,还可以在文言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中找到。

道教所倡导的自然、宇宙的宏伟和无垠等观念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内涵,使之更具哲理性和深度。

2. 绘画艺术道教与中国绘画艺术的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画中常常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融入了道教的自然观念和山水禅意。

山水画中的山川之美、河流之宽广等元素与道教所强调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等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风。

这种融合不仅增添了绘画作品的艺术诗意,同时也传递了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和谐共生之道。

四、道教与社会风俗的融合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与中国的社会风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中,许多与道教有关的仪式成为了重要的部分。

庙会、道教节日等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弘扬了道教的传统文化。

此外,道教的道家养生理念、内丹修炼等实践也渗透到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使他们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总结: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文化冶金与环境学院冶金1504刘高炜学号0501150424摘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

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关键词:道教;文化;起源发展;思想;影响一,道教的起源于发展道教的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是道教草创的阶段.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最后在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

魏晋以后,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道教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得以发展;从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数目大增并汇编成藏;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继续发展,但由于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亦因而宗派纷起;明中叶以后,内忧外患,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未能从财力上支持;满清入关后,统治者对道教不感兴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层社会转入民间发展,渐变成秘密宗教团体。

中国道教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早期道教(从道教的起源(从上古至东汉顺帝时,即公元一四二年以前);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即公元一四二年至二二零年);道教的发展和改革(从三国初至五代末,即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道教的分宗分派(从宋初至元末,即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明、清时代的道教(从明初至清末,即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定位

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定位

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定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兴起当代新道家思潮,首先是1991年董光璧先生第一次提出“当代新道家”的称谓,董先生言:“我所谓的'当代新道家’,虽然他们多不自命'道家’,也不专注于道家思想的'现代化’,而是基于他们的发现,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归复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

”以此为标准,董先生把注重“阐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的李约瑟、“论证道家思想的现代性”的汤川秀树和“推崇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的卡普拉,看作当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并充满信心的预言:“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

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接下来,1999年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一书中,呼吁“继承魏源、严复、吴虞乃至汤用彤、胡适、陈寅恪、王明、陈撄宁、金岳霖、方东美、蒙文通、宗白华、萧天石等人的道学传统,形成当代的新道家学派。

”2001年,胡孚琛先生又在《廿一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一文中,再次提出“我国学者应该重新发掘道家典籍,对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将道家文化的真实面貌公诸于世,从而形成新道家学派,完成创立新道学的历史使命”的学术主张,并坚信“创立新道学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审时度势,应变自强的唯一可行的二十一世纪文化战略。

”藉于学者们对成立当代新道家学派的关注与呼吁,2003年11月在浙江宁波举行的“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把当代新道家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专题研讨。

当代新道家思潮的兴起,虽然是道家文化适应当代社会的必然结果,但在现实性上,却无疑受到当代新儒家思潮的刺激。

董光璧先生言:“我使用'当代新道家’这个名称出于与'当代新儒家’对应的考虑。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道家思想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道家思想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道家思想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研究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我们当代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篇文章对道家核心思想进行综合的论述,分别针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三个领域进行分析。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提出了道家思想对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道家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对道家思想核心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进行分析,以期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裨益,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学术血液。

一、道家核心思想概述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为主,是影响中国发展的第二大学说。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闻名。

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演化的。

由此,老子强调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从而发展出“贵柔”和“无为而治”的主张。

这些思想对中国当代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认为人应该品味自然之道,顺应自然法则,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浅谈中国道教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浅谈中国道教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浅谈中国道教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前言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其形成了自身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道教创立之初,就以“道”为最高信仰和最高崇拜。

道法自然,“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根据。

道教是以道为核心,以《道德经》为经典的宗教,道家学说由老子所创立。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作了最早、最系统地论述,其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道即自然、无为、无我。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融合了佛教、儒家思想的特点;又有融合了原始道教哲学特色的特点。

中国道教文化包含三个方面:道家思想、道教教义及道教组织形式。

道教文化的源头道教文化的源头是老子,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老子》《庄子》等著作中都有涉及到关于道的论述,更有后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道”的发挥和阐述。

但最重要的还是《道德经》,也就是道教理论的核心,作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作,《道德经》代表了道家思想的最高成就。

《道德经》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其涵盖的内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其中对“道”的阐述占了很大一部分。

具体涉及到道的产生、本质、特征、规律以及与万物的关系等,还涉及到“道”是宇宙万物本原以及“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等。

其中关于道的描述,使其成为后世道家学派理论中一个重要哲学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对“道”的含义也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对整个道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道教的基本特点先秦道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以“道”为核心,对“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

这是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出现的重要标志。

其二,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阐发。

老子、庄子、列子、吕不韦等人在道教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原始道教哲学与原始儒学密切相关。

老子和庄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既是道家思想的理论家,又是儒家思想的实践家,而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

胡孚琛丹道讲坛:两重天地第九讲

胡孚琛丹道讲坛:两重天地第九讲

胡孚琛丹道讲坛:两重天地第九讲先师王明教授,1926年离开家乡浙江乐清县到温州省立第十中学读书,此省立十中首任校长是清末名儒孙诒让先生,从小打下考据学的功底。

而后王明老师去杭州读高级中学,考试成绩名列全校榜首,当时正值军阀混战国家危亡之际,先师唯潜心读书而已。

直至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马裕藻、郑奠、罗庸、钱穆、陶希圣、余嘉锡、黄节、顾随诸先生,其间尤得胡适之教授的赏识。

先师自北大毕业后,又考取中央研究院的研究生,陈寅恪教授亲任主考,然因回乡探亲逢日寇轰炸滞留未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即迁至昆明组建西南联大。

王明先生隔年又负笈至昆明,重新考试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为汤用彤、唐兰诸教授,所长为傅斯年先生。

王明先生为北大文科所首届研究生,住在青云街靛花巷3号的一座楼上,陈寅恪教授也来西南联大任教,没带家属,住在此楼隔壁,王明先生朝夕请教。

王明先生终生对胡适、汤用彤、陈寅恪的教诲感怀至深,他毕业后留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9年以后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所,1959年调入哲学研究所,其一生之学术多为校勘、考据古书,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虫鱼之学,跟书本打了一辈子交道。

我是由天津大学陈国符教授引入道学的研究领域的,到北京跟随先师王明教授八年,刻苦研读儒释道三教典籍,直到先师逝世后我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才将多年苦读《道藏》积累的知识派上用场。

《太平经合校》与《抱朴子内篇校释》是凝聚了先师王明教授多年心血的力作,当我写成《抱朴子内篇研究》书稿后(此书稿后来改名《魏晋神仙道教》由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先师读后比自己出版了一本书还高兴。

他嘱我再搞一本《太平经研究》,将《道德经》和所谓‚四子真经‛(《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加以剖析整理,我要完成先师的遗愿必须花费一辈子的精力去钻研古书。

再加上我接受钱学森教授的嘱托以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知识破解道教内丹学之秘和创立新道学,这些年焚膏继晷的苦读和思考使我身心交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流长,其中道教思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古以来,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

一、道教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道教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进而发展至东汉时期的张道陵等人,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道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道、阴阳、五行、神仙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道”,即“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高峰。

二、道教思想的核心理念1.道道是道教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

道教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是自然法则、宇宙创造的根本力量和原则。

在物质、精神和道义三个层面,“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阴阳阴阳是道教思想中重要的标志,强调“阴阳调和,万物才得以生长,阴阳失衡,则必然引发天灾人祸”。

阴阳代表了宇宙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阴为女性、阴柔、寒冷等,阳为男性、阳刚、温暖等,只有两者调和,才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3.五行道教认为,万物间存在着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

五行代表了宇宙内各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人体的五脏六腑、五感官、五个方位等都与五行相关。

4.神仙在道家思想中,神仙是许多人所追求的目标。

道教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超凡入圣、长生不老甚至飞升成仙的目的,而达到这种目的,需要高度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和物质基础。

三、道教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道教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

道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道教曾经提倡的“谦虚、礼让、勤俭、节约”,正是今天大力倡导的“良好道德行为”的本质。

此外,道教思想在中医、养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总之,道教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折射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智慧。

在当今世界,我们仍然需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引导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代新道家”研究述评

“当代新道家”研究述评

・ 专题述 评・
“ 当代新道家” 研究述评
李玉用 ( 南京大学 哲学系宗教学系,江苏 南京
中图分类号:2 3 B 2 文献标识码 : A
209 ) 103
文章编号 : 0 28 ( 0 6) 3 0 7 0 l0- 97 20 0— 1 — 3 0 2
( ) 一文 中 , 上 》 他更是 大胆 预言 , 道家 的生态文化 是人类最 初 的文 明, 也必将是人类最后 的文明。
“ 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和 20 年 5 04 月在
湖北武汉召开的 “ 海峡两岸首届 当代 道家研讨会 ” 都把 当代 新道家作为重要议题或主题进行研讨 。此外 , 这几年来 , 安 《
科学史家李约瑟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1950年获诺贝尔物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以及2003年由理学奖的日本汤川秀树三人称为当代新道家因为他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编印的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们的新科学世界观和新文化观的哲学基础是道家并把他们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2004年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宫哲发展道家思想的现代形式归纳为四个基本论点即道实论生兵等主编的2004年海峡两岸首届当代道家研讨会论文集成论循环论和无为论
者, 发表 、 出版了一些 颇有价值 的论文 、 著作 , 如台湾 中华老
当代新道家思潮的兴起, 无疑受到当代新儒家学说的刺
激, 但更主要的还是古老 道家文化适应 当代 社会 尤其是全球 多元文化互存互动 、 交流对话 的必然结果 。当代新道家这一
概念最早由中国 科学院董光璧先生正式提出。 91 19 年董光璧 发表了《 当代新道家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文 , 同年华夏出版
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 《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

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

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它源自于道教。

在中国古代,道教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影响了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道家文化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思想体系,至今仍是现代人们探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下面我将介绍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宝藏之一。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道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

其思想的核心是“道”,也就是通往虚无的无形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道家文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体系,而更像是由一组思想所组成的信仰体系。

关于道家文化的理论体系,最早见于《庄子》,它描绘了一个超越合理和逻辑的“道”世界。

随后,《道德经》发表,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道家文化的理念。

《道德经》认为“大道至简”,强调“无为而治”,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家文化的基础。

二、道教的发展与扩散道家文化体系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

公元2世纪,道教形成于中国东南部,伴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渐渐扩散至全国各地。

道教融合了多种宗教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民间信仰的出路。

在道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民对人生价值观、生命哲学、生存状态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进化,同时也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文化的特色与魅力1.有趣的思维方式道家文化特别强调某些概念的非常态,激发人们思考变化与流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同时,它还强调个性,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道路,不受固有框架的束缚。

2.多元的思想体系道家文化并不是一个僵化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信仰和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来自于不同的方向。

道家文化包含诸多元素,其中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等等,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全世界的思想精英。

3.对生命的敬畏道家文化深深植根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命的珍视,他倡导“知足常乐”,并以自然界的变幻和流动为例,通过温暖的观点传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求。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信仰者,尤其是在当今高度压迫和压力之下,它的温馨和自由的风格尤其具有吸引力。

当代道家的兴起

当代道家的兴起

当代道家的兴起上个世纪后期,当代儒家在大陆与海外蓬勃劲发的时候,许多人都问:当代道家为什么没有建立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互补,难道中国当代文化就不需要儒道互补了吗?我们的回答是,道家、道教的特点是不为人先,后发制人,21世纪才是当代道家兴起的时候。

当代道家是指那些认同“道”的理念,努力使传统道家、道教、道学文化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积极为当代社会服务的文化人群体。

它的成员主要包括研究道的知识分子、信仰道的道教人士、认同道的企业人士以及关心道的社会各界人士等等。

道家与道教有五个特点,决定了它必定要在21`世纪兴起,并对当代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

第一,它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古代科学家如葛洪、张衡、李时珍等大多是通道人士。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而道家、道教的贡献最大。

第二,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汉初、唐初,都是政府实行道家、道教无为而治的结果。

新中国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往往与政府实行少干涉主义(无为而治)经济政策有关。

第三,它与民主自由的关系密切,道家、道教历史上一向提倡平等精神,追求社会民主与个人自由。

近代提倡民主自由的改革派往往引用老子庄子的思想理论。

第四,它与自然生态关系密切,道家、道教主张道法自然,物我合一,人类与自然保持和谐,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它与人类自身的健康长寿与回归人性关系密切,道家与道教注重养生,长生,反对压抑人性,主张返朴归真。

中国当前的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和生产力,发展经济,政府给企业与社会更多的自主权,实行少干涉主义。

需要更多的政治民主与个人自由,需要解决严重的工业污染与生态危机,需要以人为本,人性解放,人的健康。

在以上这些方面,传统道家与道教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智慧与实践经验,当代道家将在新的时代下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为当代社会服务,为解决社会问题出力。

当代道家与传统道家、道教一样,不完全是精英团体,许多人属于民间人士、民间团体。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

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

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

《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

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谈古风文化中的道学文化 关于道家文化的议论文2500字

谈古风文化中的道学文化 关于道家文化的议论文2500字

谈古风文化中的道学文化关于道家文化的议论文2500字"古风'一词的原始释义是指古人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而今却有了更为宽泛的定义。

在现代轰轰烈烈的文化浪潮中,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等,形成的比较完备的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姑且将它们统称为"古风文化',由于"文化'这个词含义广泛,能较好地涵盖这一艺术派别的全部内容,而且它的确能够被称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的确是大众的精神产物,的确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然而古风圈并不只是年轻一辈的专属领域,古风也并不只是年轻一辈的消遣选择,究竟上世纪金庸与古龙的武侠小说,至今还受到中年人的宠爱。

扩大了说,古风文化的兴起可上溯到那个时代,只是后续始终没有得到很多进展而已。

随着如今古风在艺术领域的扩展,又随着网络自媒体的蒸蒸日上,它的内容、形式、风格渐渐定型,呈现出了一些趋同的特征,即我在本文主要想谈论的问题:它与道学文化的关系。

一、古风文化里的道学颜色众所周知的是,儒学在我国封建历史上长期占有正统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品行的主要来源,对中华民族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一言一行、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都植根于此。

因而按理来论,不管是出于对古代背景的还原,还是内心理念的驱使,古风文化中都应有儒家深深的烙印。

事实却不尽其然。

我并未在古风歌曲、古风小说、古风绘画里找到太多反映乐观入仕、崇尚仁礼、学优则仕等主题思想的作品,甚至类似儒士的角色也创作得很少。

例如,古风小说喜爱写仙侠故事,仆人公或拥有仗剑走天际的侠客精神或出名士的仙风道骨,且道长这一形象肯定比儒士这一形象消失的多。

就算是非背景架空的故事,有天子,有王侯将相,亦有布衣平民的世界里,写潇洒王侯或风流侠客的也比写儒生学子的多。

再者,古风绘画中,除却描绘皇家风云的,以道士降妖或行走江湖为主题的漫画比比皆是。

长发披散、丰神俊朗,或持萧,或佩剑,或抚琴的角色也更为人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一) (一)当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共同迈进一个新的千年纪元之门,踏入21世纪之时,最重要的莫过于回顾过去世界发展的历史,从而展望人类的未来。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人类历史似乎将千万年来积蓄的能量加速爆发,使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几十年前还流行的观念很快过时,每个人都目不暇接地忙着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过去一个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靠工具理性几乎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自然资源的高度开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灾疫流行、战争危险等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也成为21世纪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过去一个世纪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诸多残酷战争及野蛮屠杀民众的罪行,乃至各国流行的贪污腐败、毒品泛滥、恐怖犯罪、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

至今,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核弹、生化武器等军备竞赛有难以扼止之势;仍然有所谓“第三世界”的贫困、爱滋病、疯牛病等灾病流行和人口恶性膨胀;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化极大地削弱了人的个体生存能力和独立的人性,将个体的人禁锢到群体的机械化程序之中,使人的劳动变得工具化和公式化,失去了社会生活的诗情画意;国际间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政治理念使人类普遍缺乏安全感;而紧张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又使人们身心交瘁活得好累。

一百年前人们以为可以无偿享用,取之不尽的空气、水、阳光、土地、石头、野草、树木,今天也迫使人们忧心重重地付出代价。

诸如大气臭氧层破坏、珍稀生物灭绝、空气污染、资源匮竭、气候异常等上述恶果,决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力量所能挽救,因而是21世纪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另一方面,人们又发现21世纪的全世界已日益变成一个整体化的大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的“全球一体化”、“世界社会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当前,虽然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斗争,但是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交通、信息日益发达,一种新的世界社会形态开始形成。

①地球变“小”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变“近”了,国家和地方、民族相互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任何专制君主和政党再也无法闭关锁国,谁也不能无视对方的存在,地区的矛盾热点变成国际大家庭中人人关注的问题。

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谁也不愿被排除在国际间的大型联合活动之外。

学者们开始注意研究不同民族的异质文化,中国先哲古老的“世界大同”之梦正在变成全人类共同的理想。

这样,当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危及自身生存的世界难题时,不能不在文化的层次上寻求一种共同的智慧。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原因,这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等杰出思想家早在20世纪初就发现的历史规律,他甚至断言加尔文派的新教伦理是导致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一个活跃的、决定的力量②。

什么是文化?从本质上说,人类虽是自然的产物,但文化却是人类创造的一种与自然相对的非自然体系,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类超越动物性的一切活动的产品。

文化发展的动因来源于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乃是人类心灵智慧之光的外在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本身就是文化的动物。

文化本身的范围不易界定,抛开政治、经济的层面不说,人们习惯上至少将宗教、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社会伦理(包括民俗)作为基本的文化要素,它们都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和哲学是人类对客观真理的追求,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理性思维的花朵;伦理学是人类对善的追求,是人为提升自身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素质所必需的道德约束和生活规范;文学艺术则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超越。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母体,是人类的终极关切(Ultimateconcern),是超越人类理性的非理性体验,是人类心灵的完整状态,因而是文化的最高层次。

由此看来,韦伯将资本主义的产生归结为文化的因素,并从宗教中找到资本主义精神的契合点,是有道理的。

21世纪人类面临威胁自身生存的世界难题,根源都可归结为文化的因素,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引发的恶果。

尽管人类文化有诸多不同的特质,但都从各种侧面寄托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关切,建立起一套价值观念体系,区分这些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是我们考察各种异质文化的根据。

近些年,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不断召开有关道家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的先哲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2)约在2550年前着的《道德经》也成为世界上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中国的道学文化,在世界各国学者眼中无疑是属于“过去”的,这种过去的古老文化能通向新世纪的“未来”吗?道学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否能寄托全人类对人生价值的关切?这些问题令人深思。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民族,要认识中国就必须认真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古老的生殖崇拜观念为核心形成的文明,它的文化传统分先后两种:其一是中国原始人类存在以来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经过若干万年积淀下来的老传统;其二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父权家长制逐步形成,特别是西周原始宗教革命正式确立的礼教新传统。

显然,道家文化继承了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数十万年的老传统,儒家文化则继承了周代父权家长制的宗法礼教数千年的新传统。

③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崇扬儒家文化,这是由于中国社会顽固地保留着宗法家长制的君权政治传统造成的。

君权专制的国家政体用宗法血缘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而儒家文化正是一种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

道家文化和儒家不同,它的学说是从人体本身的修炼工程中体验出来的,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宇宙”,是自然界“大宇宙”的缩影,人体和宇宙的运行规律既可治身,又可治国,因而是一种天人同构、身国一理、取法自然的文化。

几千年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既相互分立又相互补充,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为什么世界上一些古文化如巴比伦、埃及、苏美尔、印度文化等皆相继沦落,唯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其中的秘密恰恰在于道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

鲁迅先生(1881-1936)曾经断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④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1995)也敏锐地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⑤这些话都洞察到中华文明以道家为根基的实质。

道学文化中既蕴藏着死而复生的活力,又具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品格。

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古代能接纳印度佛教,在近代又能接纳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这显然不是“严夷夏之防”的儒家文化的功能,而是靠道家善于融汇异质文化的博大包容的特性。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也都以儒守成,以道达变,人们深知道家智慧有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容气度,以及能生能化,善于应变的长处。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民族从自给自足状态变为相互依存,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相互流通,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必然也成了人类的公共财产。

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开发人类的心灵潜能为目标,它表述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等辩证规律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宇宙律,因而它本来就是一种世界文化,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对道家文化的关注不是没有理由的。

歌德(Goethe,1749-1832)在1828年10月23日同爱克尔曼(Eckermann,1792-1854)说:“据我所见,有一个时期要到来,那时候上帝再不喜欢人类,不得不把一切都毁灭掉,以便重新创造。

”⑥在世纪之交,无论是欧美等西方社会还是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东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层面都面临《易经》所谓剥久必复、穷极终变之势,不得不在“改革”等名目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大略和歌德同时的中国思想家魏源(1794-1857)着《老子本义》,在《论老子》一文中称《道德经》是“救世书”,说古今“气化递嬗,如寒暑然。

太古之不能不唐虞三代,唐虞三代之不能不后世,一家高曾祖父子姓,有不能同。

故忠、质、文皆递以救弊,而弊极则将复返其初”。

道家之学既是一种追溯宇宙本原的返本复初的智慧,又是一种永远属于未来的超前意识。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以之为政要因时制宜,静可以无事无为因循自然,动可以力挽狂澜革故鼎新。

因之中国的政治家在国家危难之际,政治变革之时,都注意从道家经典中汲取智慧。

道学文化既然能救中国,难道不可以救世界吗?早在20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斯诺(Snow,1905-1980)就发现西方文化中“科学的”要素和“人文的”要素相互分裂和对抗倾向造成了危机。

⑦这种危机使他们不能对“过去”作出正确判断,不能对“现在”作出合理解释,也不能对“未来”作出有效预测,从而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

某些世界一流科学家终于发现,西方机械论哲学的主客二分、物理还原、静态分析、孤立实证等思维模式日益显得陈旧过时,他们开始在东方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

中国学者董光璧(1935-)在《当代新道家》一书中揭示了以李约瑟、汤川秀澍(1907-1981)、卡普拉(F·Capra,1938-)为代表的一批“新道家”使正在兴起的新科学观向道家思想复归,将道家文化作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交汇点并以之为基础建造一个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

他热情洋溢地说:“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

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⑧这种绿色文明就是具有自然生态智慧的道学文明。

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君主专制时期,道学思想一直受到正统的儒学思想的压抑,老子的《道德经》也被曲解为消极避世的隐士哲学,其积极救世的真义晦而不彰。

魏晋以来尽管性喜老庄的学者甚多,《道德经》与《庄子》的注本也比比皆是,但多为望文生义之作,没几个人真能读得懂,《道藏》等道家典籍的思想精华也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难怪朱熹说:“庄、老二书,注解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意出,只据他臆说。

”⑨现在老子的道学文化已传播到世界各地,《道德经》的译本数目之多仅次于《圣经》,可惜这些译本也大多沿袭了儒家注本的曲解,甚至还以管窥天、生搬硬套地按西方哲学范畴给道家哲学归类,真正有所得者如谢林(F·Schelling,1775-1854)、布伯(M·Buber,1878-1965)、海德格尔(M·Heldegger,1889-1976)等可谓凤毛麟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