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单方综述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的焦点是中药的单、共煎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中药单煎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也有学者认为:传统中药均是以复方共煎为形式,担心单煎后中药的疗效会发生改变。
我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探索,充分证明单煎的中药配方颗粒疗效基本与共煎的汤剂疗效一致,相当部份的单煎药优于传统共煎中药,现综述如下:一、单味中药应用的理论。
1、中药起源于单味药。
从神农尝百草始,中医就是采用单味药来治病。
在中医药发展的演变中,中医理论日渐丰富,中药也随之辩证配伍,按四气五味归经,开始多种药同时使用,产生了共煎。
现中药配方颗粒其中药的药性不变,四气五味不变,使用时辨证论治不变,因此其治疗的作用也不变。
2、中药的复方组成并不是化学成份的组合。
中医复方的组成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辩证论治以及中药的药性而得来的。
而不是根据化学成份的变化来组成复方的。
共煎产生新的化学物质这点说法本来就不符合中医传统理论。
一味中药就有许多不同的成份,这些成份绝大部分不明确,到体内如何发生变化也不清楚;加在一起共煎以及共煎后到体内如何转化为药效就更不清楚了。
建国五十多年来,复方研究按照寻找新的化学物质来证明共煎产生的疗效,至今未有明显的突破,所以单味中药配方颗粒调配冲服时究竟有无同样化学物质的产生,就没有相应的对照。
所以单、共煎各自均有优势,不能相互排斥。
3、许多新药的研究均未采用共煎。
共煎不是现代制剂的唯一,目前审批上市的新药中成药绝大部分也不是共煎的产物。
4、古人本来也不只用共煎。
古时至今许多丸、散、膏、丹,均不采用共煎,而已延用至今数千年,我们换个思路把中药配方颗粒作为当今的中药新剂型,其实并没比古人聪明多少。
5、中医理论中对中药的共煎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的认识,本来也不是一味强调中药全部可以共煎的。
6、复方组合达到的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相互配伍而产生的,而不是根据化学成份来组合的。
一个单味药与另外几味药配伍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麻黄配杏仁可以平喘止咳,配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肿,配石膏知母可治大热,配桂枝可发汗解表。
中药文献综述模版

中药文献综述模版对于一篇文章的写作,我们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丰富度。
文章的标题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文章的主题,并且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所选择的标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确保能够全面地展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选择标题时,我们可以考虑文章的主题、观点和重点,以及读者的需求和兴趣。
一个好的标题应该能够简洁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愿意继续阅读下去。
因此,标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程度。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文章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文章应该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引言部分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正文部分要能够全面地展现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结论部分要能够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正文部分,我们需要对所选择的标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确保能够全面地展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丰富的事实和论据来支撑我们的观点,让读者能够对我们的观点产生共鸣和认同。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逻辑的严谨。
文章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能够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我们还需要确保文章的逻辑严谨,避免出现逻辑混乱或者不连贯的情况。
只有通过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语言,我们才能够让读者对我们的观点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达到文章的目的。
总之,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在标题的选择、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丰富度上下功夫。
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和深入的思考,我们才能够写出一篇引人入胜、内容丰富的好文章。
希望以上的写作技巧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写作顺利!。
超级实用的单方验方大全

1.抗早博合剂:红参5克(党参30克),丹参 苦参 麦冬 五味子 薤白 茯苓 柏子仁 炙甘草各15克,炒枣仁20克,琥珀(碾碎冲服)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3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各型早博。
苦参每日20~30克,水煎服,10天为一疗程,用于各型早博亦可有漏芦10克泡水或煎服。
2.抗心衰合剂(肺心病):葶苈子30~50克,丹参 枳实各10~15克,水煎服,一日一次,每次100ml,日3次,适用于心力衰竭者。
3.通冠汤:枳壳 陈皮各12克,乌药 桂枝各10克,炙甘草 法半夏各9克,茯苓黄芪各20克,丹参30克,全瓜蒌薤白各15克,水煎服,每次100~150ml,日服2次,适用于心脉动瘀阻者。
4.遵义医学院阑尾Ⅲ号:川楝子15克,红藤60克,桃仁 皂刺丹皮各9克,炙山甲6克,双花15克。
5.复方白花蛇舌草汤(阑尾炎):白花蛇舌草 蒲公英羊蹄草随证加减,每日1~2剂,分2~4次服。
6.急性胆囊炎:①丹参 柴胡 各15克,黄芩 枳实 姜夏 大黄(后下)芒硝各9克,二花30克,连翘12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②柴胡 青皮各6克,金铃子 枳实各10克,水煎服。
7.胆石病:消石散:郁金粉 甘草粉0.3克,火硝粉1克,白矾末0.5克,滑石粉1.8克,每日一剂,分2~3次冲服,可连服15~30天,孕妇忌服,小儿酌减。
8.胆囊炎:①香附15克,乌药10克,水煎服。
②茵陈12克,胆草 郁金 木香 枳壳各9克,水煎服。
9.胆道排石汤:生大黄 木香 枳壳各15克,金钱草30克,属气滞者加川楝子 黄芩各10克,属温热者加山栀12克,元胡15克,虎杖30克,一般用药后一周开始排石,可持续数天到数十天,一疗程为2~3个月,对胆囊结石无效。
10.急性咽炎:①胖大海2枚,金银花1.5克,玄参3克,生甘草2克,每日一包袋茶②玄参 麦冬 金银花 山楂各10克,胖大海2~4个,鲜萝卜叶30克,桔梗甘草各6克,水煎,袋茶随饮,不拘时。
中医医术专长综述模板

中医医术专长综述模板中医医术专长综述一、绪论中医医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接受。
本文将综述中医医术专长,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医术的特点和优势。
二、个人专长介绍本人是一名中医医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有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个人专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中风的治疗中风,是指因脑血管疾病造成脑组织短暂或持久性缺血缺氧或出血性损害所致的一种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本人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中风的辨证施治方法,以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方法,有效的治疗了许多中风患者。
2.内分泌失调的调理内分泌失调常表现为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本人在内科临床中,结合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采用针灸和中药疗法的结合,对内分泌失调进行全面调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3.胃肠病的治疗胃肠病是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消化不良、肠炎等。
中医药在胃肠病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本人在治疗胃肠病方面,通过扶正祛邪和调理气血,减轻胃肠病的临床症状,控制胃酸分泌,治疗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
三、临床案例分析1. 患者李某,女性,45岁,因尿路感染症状反复发作多次就诊,频繁使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胃肠道症状。
经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加入调理菌群等中药调理方法,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肠胃情况明显好转。
2. 患者张某,男性,48岁,因遗传病变患有血友病,在生活中身体虚弱,经常出现出血等情况。
在中医治疗下,采用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调节内分泌功能,使患者免受疾病的痛苦,身体明显好转。
四、总结本文综述了中医医术专长,通过个人专长介绍和临床案例分析,展现了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优势,有效的治疗了许多患者的病痛。
中药单方

一、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生姜:辛、微温。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化饮,兼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辛、微温。
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荆芥穗发汗力强。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须炒炭用。
防风:辛、甘、微温。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辛、温。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
发表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香薷:辛、微温。
发表散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发汗解表宜水煎凉服,利水退肿须浓煎服或为丸服。
藁本:辛、温。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辛、温。
散风寒,通鼻窍。
西河柳:辛,微温。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鹅不食草:本品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全草。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洗去泥沙,晒干。
辛,温。
归肺经。
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
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6〜9g。
外用适量。
2、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烟透疹,疏肝。
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蝉蜕:辛、寒。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退翳明目,息风止痉。
止痉用量宜大。
桑叶:苦、甘、寒。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辛、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一枝黄花:辛、苦、凉。
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用于喉痹,乳蛾,咽喉肿痛,疮疖肿毒,风热感冒。
葛根: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习称野葛。
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
甘、辛、凉。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止泻宜煨用,退热生津、透疹宜生用,鲜葛根生津最佳。
粉葛: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
中药综述字数大于1万

中药综述字数大于1万中药综述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中药的起源、分类、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中药记载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记载了365种草药的性味功效。
此后,中药的研究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药的分类主要有中草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
中草药是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药材,中药饮片是指将中草药进行炮制、研磨后制成的片剂,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草药进行提取、浓缩、加工后制成的药物。
中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等方面。
中药化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以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中药药效学主要研究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疗效。
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糖尿病等。
中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颗粒、中药贴敷等。
中药治疗的特点是疗效温和、副作用小、疗效持久。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还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然而,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和评估。
虽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其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还不够完善。
最后,中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但其研究和应用还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应用。
中草药文献综述范文

中草药文献综述范文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药物性质和药理作用为世界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对中草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其中不仅含有多种有效的药物成分,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关于中草药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中草药的临床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根据现有文献,中草药的应用既可以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其中,一些中草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川芎、黄连、黄耆等。
这些草药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应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此外,中草药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一些中草药如青蒿素、中华白花蛇舌草等,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这些发现为中草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中草药还在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些中草药如益智果、人参等可以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改善认知功能;一些中草药如苦瓜、鹿茸等可以降低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然而,中草药的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草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中草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中草药的临床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总之,中草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虽然仍存在一些挑战,但中草药作为一种独特的药物资源,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身于中草药的研究,推动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中草药文献综述范文

中草药文献综述范文中草药文献综述是对中草药领域内一定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以期提供对该主题的全面介绍和深入理解。
以下是一篇关于“中草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综述的参考内容。
中草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对中草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首先,本文介绍了中草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常用药材。
如人参、黄芪、丹参、夏枯草等,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这些草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血栓、降脂、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其次,本文讨论了中草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机制。
例如,丹参含有丹参酮、丹参二酮等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和改善心肌供血等机制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此外,某些中草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等方式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进一步,本文总结了中草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
多项研究表明,中草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显著效果。
例如,某研究发现使用丹参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另一项研究表明,人参能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最后,本文还讨论了中草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一般来说,中草药相对而言副作用较少,但长期大剂量使用仍可能导致某些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草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时,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生化指标。
综上所述,中草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临床研究的限制,目前对中草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因此,在将中草药用作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策略时,应谨慎对待,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方法综合考量。
中药单方综述概述

中药单方整理摘要介绍了一些单方药物、用法、用量、功效等。
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中医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单方内科外科五官科单方是指单味药制剂,是与复方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可以是中药、西药或中西药混合)。
为方便以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中医药,现收集整理相关单方,以期更好实现中医药价值。
1.内科头风:葶苈子,研末,以汤淋汁,沐头3—4次即愈。
(肘后方)头痛:生乌头,去皮捣烂,醋调敷痛处,须臾痛止。
(千金方)偏头风:荜拨,研末,口含温水,随左右吸鼻。
(经验方、效验方480)头痛:硝石末,吹鼻内,即愈。
(雷公炮炙论)头痛:高良姜,生研,频(搐)吹鼻中即止。
(普济方)头痛:决明子,炒研,茶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易,一夜即愈。
(摘元方)头痛:栀子末,蜜和浓涂舌,吐即止。
(兵部手集)偏正头风:谷精草,研末,白面和,摊纸贴患处,干则易。
(集验方)头痛:血竭粉0.5克,贴右太阳穴及最痛处,3次即止。
(效验小金方)腹泻:五倍子,研末,醋调敷脐,(常见病研究参考资料)寒泻腹痛:盐制附子,研末敷脐,纱布固定2-5小时即停止腹泻。
(千家验方)腹泻:苍术,研末,温水调糊状敷脐。
(千家验方)寒泻:炮姜30克,捣烂敷脐。
(千家验方)慢性胃肠炎:茜草根9-15克,煎水洗脚。
痢疾:吴萸18克,醋调敷双足心,2小时取下,适用于细菌性痢疾,不思饮食四肢发凉者。
寒湿痢:吴萸6克,研末敷脐和两足心,日1-2次。
(中医治方集萃)痢疾:苦参10克,研末,水调糊,敷脐。
(中医外贴治百病)寒性痢疾:肉桂,研末敷脐。
冷痢:吴茱萸6克,研末,黄酒调,敷脐。
(中医外治法简编)热痢:大黄,研末,水泛为丸,纳脐。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胁痛:吴萸9克,研末,醋敷患处。
胁痛:白芥子30克,捣泥状,鸡蛋清调,敷30分钟,反过再敷30分钟去药。
胃脘痛:吴茱萸15克,研末,醋调敷脐。
(敷脐疗法)心肾不交之不寐:吴茱萸9克,研末,米醋调敷足心。
(穴敷疗法聚方镜)顽固性失眠、多梦、不宁:朱砂3-6克,睡前敷足心。
中药单方集锦

中药单方集锦(添加中。
)外科痈肿破溃:黄芩6克,煎20分钟,纱布浸3天,双氧水洗,敷纱布条,日二次,2-3天愈合。
(中药贴敷疗法)痈肿焮痛不可忍:大黄,研末,苦酒和贴,干则易之,3次即愈,脓自消除。
(补缺肘后方)无名肿毒:一柱香,捣绒敷患处。
(贵州草药)一切肿毒:野菊花,连茎捣烂,煎服取汁,渣敷患处即效。
(集效方)无名肿毒、湿疹、烫伤、跌打瘀肿:三颗针根茎,去粗皮,切泡,焙干研末,凡士林调软羔。
(中草药手册)痈疝恶肉:硫磺,研末,敷患处即退,再用泡过茶叶,乌梅3个,烧灰存性,研末敷,即收口。
甲疽:石胆30克,烧烟尽,研末敷4-5度瘥。
(梅氏方)脱骨疽:天竹枝上胡蜂窝,初起时用阴阳瓦炙灰研末,入冰片0。
6 克,滴醋少许,敷患处效。
(瑞竹堂方)痈疽发背:菖蒲,研末贴,疮干,水调敷。
(瑞竹堂方)发背:狗牙,炒黑,研末,葱汤洗患处,醋调敷即愈。
发背欲死者:冬瓜,截去头合疮上,瓜烂再截敷。
(补缺肘后方)发背:败龟板,去肋,涂黄蜡炙透,内服外敷,有奇效。
(万病验方)发背,溃烂不堪者:陈芦叶,研末,椒汤洗后敷,效验如神。
(乾坤秘韫)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灼热,未破者:陈年小粉,炒黄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糊状,瓦罐收,摊纸,剪孔贴。
(积善堂经验方)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紫花地丁草,三伏天收,白面和,盐醋浸一夜,贴。
(孙天仁集效方)痈疽发背,大如盘,臭不可近:桐树叶,醋蒸贴之。
(医林正宗)痈疽溃烂:桐叶,醋蒸敷,退热止痛,生肉敛口。
(医林正宗)鱼口初发3-5日:五倍子,炒黄研末,入百草霜,醋调敷一日夜愈。
鱼口未破:地龙二条,捣烂,加红白糖调糊涂。
(志丹县黄寿亭方)骨结核、骨坏死,骨髓炎:青菜子(大头菜子)捣碎研末,纱布包敷患处,日一换。
(偏方大全)痈肿:伏龙肝,大酢合作泥,涂布贴,干则易之。
(千金异方)痈肿灼痛不可忍:大黄,研末,苦酒和贴,燥则易之,不过三次即瘥,脓自消除。
(补缺肘后方)颜面痈肿,属气血虚弱者:人参根茎叶,浸水煮一小时,去渣,文火煎至稠羔,入阔口瓶,高压消毒30分钟,涂厚纸贴,二日一换,3次一疗程。
中医确有专长综述范文(5篇)

中医确有专长综述范文(5篇)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50身份证号码:44253xxx工作单位:无擅长内服方药技术诊治胃脘痛病疾病名称:胃脘痛代码:BNP010中医药技术名称:(分内服方药、外治技术、内外兼有三类。
内服方药要列举具体方剂名称和药物组成,外治技术要具体到某一种外治技术)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布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布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诊断依据为1、上腹胃脘布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
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
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本人临床上只要擅长运用中药内服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痛。
我临床上,治疗胃脘痛,主要是借鉴了我们广东梁乃津老教授的临床经验,养肝、舒肝、缓急止痛是梁老治疗胃院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梁老认为胃院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常以芍药甘草汤加郁金、佛手四味药为基本方, 然后进行辨证加减。
因为芍药配甘草, 有养肝血、益脾阴, 柔肝和胃, 缓急止痛功效而无伤阴破气之弊,加郁金、佛手则能舒肝解郁, 醒脾理气, 加强芍药甘草汤的止痛功效。
中药综述字数大于1万

中药综述字数大于1万(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中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中药的重要性和现状二、中药的分类和功效1.中药的分类2.常见中药的功效三、中药的现代研究和应用1.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2.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四、中药的副作用和安全使用1.中药的副作用2.中药的安全使用五、中药的未来发展1.中药的现代化发展2.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正文【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中药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药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中药的历史、分类、功效、现代研究和应用、副作用和安全使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综述。
【中药的分类和功效】中药源自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资源。
根据中药的性能、功效和药用部位,中药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如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滋阴降火等。
【中药的现代研究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等方面。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如治疗慢性病、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等。
【中药的副作用和安全使用】虽然中药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肝、肾、心等器官的损害以及过敏反应等。
为了确保中药的安全使用,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合理选择药方和剂量。
【中药的未来发展】随着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在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同时,中药研究将更加深入,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在国际市场上,中药也具有广阔的前景,有望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药综述字数大于1万

中药综述字数大于1万【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药的概述2.中药的种类与功效3.中药的药用价值4.中药的现代研究与应用5.中药的发展前景与挑战正文一、中药的概述中药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或者栽培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经过加工、炮制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用于预防、治疗、调理疾病或保健的药品。
中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医学实践经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药的种类与功效1.中药的种类中药种类繁多,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如黄连、当归等;动物药是指从动物体内提取的有效成分,如蜈蚣、麝香等;矿物药是指从矿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如石膏、磁石等。
2.中药的功效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补益养生、活血化瘀等。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三、中药的药用价值中药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疗效确切:中药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许多中药具有显著的疗效,如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解毒等。
2.组方灵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配伍,形成各种组方。
这些组方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3.毒副作用较小: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在过量或长期使用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注意剂量和疗程。
四、中药的现代研究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
此外,中药在临床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治疗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五、中药的发展前景与挑战1.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在国内外的需求逐渐增加。
中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未来的医疗保健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2.挑战尽管中药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现代化研究等。
独味中药特效方,20个治病单方

独味中药特效方,20个治病单方1、钩藤治胸胁痛:凡遇肝气上逆所致胁痛,每用钩藤30克,煎水服,每日1剂,3剂即愈。
2、蓖麻子治面神经麻痹:蓖麻子10克,捣成泥状,直接外敷在患侧面部,3天换药一次。
一般l一2次即愈。
3、车前草治慢性支气管炎:车前草50克,鸡蛋两个。
将车前草加水1000毫升,将鸡蛋放入共煮,待鸡蛋煮热后,去掉蛋壳,放入药汤中再煮10分钟即可,吃蛋喝汤,每天1次,连用5天即可。
如未彻底治愈,间隔一周后,可再用上述方法治疗5天。
4、玄明粉治慢性咽炎、疱疹性口腔炎、失眠症:玄明粉3克,一日3次冲服。
慢性咽炎连用10天;疱疹性口腔炎连用4天;失眠 (属心烦燥热型)连用3天即可。
5、薏苡治坐骨结节滑囊炎:取生薏苡仁6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2次口服。
治疗坐骨结节滑囊炎患者25例全部治愈。
服药最短26天,最长45天。
6、南瓜籽治疗前列腺肥大:每日炒食南瓜籽50克,不定时吃,连用30天,大多患者滴尿、尿线变细和尿潴留症状完全缓解。
7、白癣皮治疗皮肤瘙痒:白癣皮30克,水煎后分2次服,每日l剂,连用7日即可。
8、肉苁蓉治疗精少不育:肉苁蓉20克,水煎后一次服下,每日1剂。
连续应用30天,即见精子数回升,此时可加用六味地黄丸再巩固治疗一个月。
9、细辛外用治乳腺小叶增生:生细辛10克,碾成极细末,调以凡士林成软膏,涂于乳房肿块处,再复以纱布,遮以乳罩,隔日换药一次,一般5—7次即可收到明显效果。
10、白芷外敷治关节积水:取白芷适量研成极细末,用黄酒调成膏状,敷于关节肿胀处,每日换药1次,经5—7天,关节积水即可消退,无任何副作用。
11、款冬花治咳喘:蜜炙款冬花10克,冲泡开水后加适量冰糖,当茶饮,每日1剂。
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特效。
12、莱菔子治便秘:莱菔子研成细末,晚间用开水送服9—30克,消食停滞,降气润肠。
笔者用此方治疗宿食积滞引起的便秘30例,经用药3—5天,均治愈。
13、地肤子治多发性疖肿:地肤子50克,水煎后当茶饮,每日l剂,连用7—10天即可。
中药综述论文5000字

多年以来,在各国医学领域,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都在不断提高,我国也在大力扶持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中药越来越被更多的病人所接受,所以,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而由于各种原因,中药资源却在逐渐减少,有的品种甚至面临资源的严重匮乏。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采取各种各样的不法手段,在中药材中掺假、混杂,以降低成本,所以中药材的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中药成本是越来越高,我们更应该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所以呼吁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管,我们作为中药师责无旁贷。
下面就本人在工作中发现的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做以总结:1 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中药材存在的问题1.1 非药用部位掺入太多:例如:柴胡,由于货源较少,本来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1],而在市场上销售的柴胡几乎全都掺有地上茎部分,有的甚至几乎成了全草;黄连,秋季采挖后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后撞去残留须根[2],市场上近几年价格较高,为了增加重量,大部分都带有黄连须根,鸡爪连的中间还夹杂有大量的泥土,有的髓部已高度木化;山茱芋,要求含核量不能超过3%[3],而市场上有的含核量高者具统计能达到15~20%。
1.2 杂质太大,灰尘含量严重超标:如:蒲公英、茵陈、金钱草等全草类药材,在产地采收时带入了大量的泥土,甚至石头,而在销售的过程中是不经过水洗的;再如地龙,药用部位应该是剖腹后去除内脏和泥沙,洗净干燥[4],而市场上销售的地龙,有的仅在中间剖开一个小口,而两头的泥土根本没有去除,有的甚至就不剖开直接入药,本人曾作过一次实验,取100克地龙用水洗净,晾干,再称仅有63克,像这样医生用药时精心计算出的用药剂量,如何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3 人为掺假,以此充彼:本人曾发现以续断饮片染成红色掺入丹参中出售;以十字花科植物大头菜的干燥成熟种子代替菟丝子出售;以党参种子、北葶苈子伪充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成熟果实出售;以菊科植物蜂斗菜的花蕾伪充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出售;车前子中掺入沙子等等。
中医专长综述模板【范本模板】

专长综述模板各位老师好XXX 男/女,XXXX年生,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善长用中草药外敷治疗各种疼痛和咳喘。
因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所以对中医很感兴趣,于2002年毕业于马山卫校临床专业,毕业后开始跟父亲学习和工作,2004年开始一边跟着父亲学习临床知识,一边自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
而后也接触了很多病例,并治愈或改善他们的症状。
近年由于父亲年迈,身体大不如前,有意自己开中医诊所挣钱养家,但所学专业不符合,让开中医诊所变得不容易,但我一直相信慢性病的调理,中医中药是不二的选择.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也遇到了XX 省的XXX医师,XXXX年跟他学习了一年,主要是用中草药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病。
在跟师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阅读了《伤寒论》《黄帝内经》,让我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经过一年的临床跟师,我在咳喘病的治疗上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回家乡后,给村里病患治疗中,我坚持用中草药穴位贴敷治疗,辨证施治,不输液,不口服西药。
经我调理的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一般认为,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呼吸喘症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
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伏帖。
方用白芥子、元胡、细辛共为末,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侯三柱香足可去之,十日后复一次,共三次,病可除.由于穴位贴敷治疗是经皮肤给药,施于患处或相应穴位,故药物经皮入血后避免了肝脏及胃肠道首过效应,可在体内维持恒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因此,中草药经皮肤给药具有毒副作用少及疗效明触的特点。
由《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发展而来的穴位贴敷疗法己渐成熟,用于防治慢性友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病,尤其对病性虚寒,主症为喘咳者最为适宜。
《内经,素问》说:“五气所病……肺为咳喘.”肺居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为脏腑之华盖。
其经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古医秘方:民间医药单方手抄本(183方)

1.治人面疮用铜绿 松子 雄黄 龙黄 柏皮 百草烟 均平研末散之.又用艾五梅花灸之,后用姜牳破开醋制贴包愈.2.七星丹牙硝五钱 白矾五钱 白盐五钱 皂矾一两 水银五钱 滑活石五钱 寒水石五钱 共研细末.3.去淤收口用冰片二分 珍珠一分 琥珀二分 朱砂一钱 乳香二钱 没药二 钱 儿茶一钱 三仙五分炙象皮二钱 共研末.4.乌膏 川椒 白芷 赤芍 草乌 川乌 甘松 山奈 薄桂 细辛 苍术 锦纹 独活 荆皮 草粉各一钱半,共研末.另加用骨丹四两 淡底一两 桐油一斤,炼成为膏.5.白膏川连 水龙 粉龙 各二钱 乳没各一钱 陀僧五钱 炉甘石五钱炙象皮三钱 泉由粉一两半 梅片五分 琥珀一钱 白腊五分 猪油板四两 共为末炼成膏.6.收口膏油粉一两 甘石五钱 梅片二分 川连二钱 乳没各一两半炙象皮三钱 陀僧三钱 白腊四钱 水龙骨二钱 共研末用猪油三两捣成膏, 油布摊贴宜薄.7.疮湿膏一扫光方用苦参 柏末 川椒 山甲粉 水银 樟脑各二钱,杏仁30粒 硫磺一钱半 枫肉15粒 木鳖肉7粒猪油板二两 共研末捣成膏.斎布包用火烘熟 搽患处.其药或干加麻油调涂.8.治小儿臭头胎毒方水银一钱 杏仁10粒 枫子5粒 松香二钱 冰片一分 牛皮烟三钱 三仙五分共为末调猪油搽之.9.代针丸(贴膏药中贴患处即出脓血.)人言煅三钱 蟾酥一钱 雄黄一钱 共为细末,用面粉煮糊作如绿豆仔大.不拘发何毒未出脓者用膏药一贴丸一粒放在膏中贴肿处,隔夜即出脓.10.八宝丹水银 牙硝 明矾各一两 淡底五钱 水粉八钱 朱砂三两 皂矾八钱 硼砂四钱共为末用银锅降,四面用石膏末塞密使不露风,炉中用炭火烧四条香,取起收储为末听用.此丹能去淤肉收干用清水调抹.11.大八宝丹生肌过皮珍珠一分 琥珀一钱 珊瑚五分 玛瑙一分 麝香一分 白腊炒象皮二钱 朱砂一钱 冰片一分烧淬醋龙骨一钱 草粉三分 共研末.12.治各种恶疔膏猪胆汁一碗 生姜汁一碗 此药储罐中晒干成膏,用蜡纸摊贴,内 留一小孔通气不必再换.13.拔毒膏又名隔纸膏朱砂 轻粉 柏末 儿茶各一钱 淡底一钱半 骨丹 白腊 醋炒 象皮各一钱半 龙骨 血竭琥珀各五分 老片一分 麝香一分 合为末用正麻油调 作隔纸膏亦可.14.钓膏香加皮 赤芍 郁金 川乌 草乌 乳香去油 薄桂各三钱 山奈 甘松 骨碎补 无名异白芷各一钱半 红花 木香 苏木各一钱 全归四钱 生地四钱共研末(归地另包)另加葱头三个 蒜头三个姜牳三片,韮叶一撮共捣汁,用童便一盏和麻油12两 骨丹六两将归地先煮成珠后加枇杷油一两,并药末合煮成膏.15.万应丹(专治一切疮症发烂方)飞活为三钱 石花一钱半 朱砂一钱 草粉一钱 儿茶一钱 梅片一分 黄三仙一钱合共研为末散膏中.16.紫云膏(治一切肿毒未破即沉已破即愈)白芨 白蔹 马钱子 商陆根 蓖麻仁 当归 赤芍 生大黄 姜独活各一两 男子发一撮麻油两斤春夏浸三天,依法熬成膏,每净油一斤加炒黄丹半斤收之.17.治人生虎须用蟾酥肝一片贴之即愈.又粪楻虫有尾破开洗净贴.逢症即名未老 生白头又名一粒雪.18.打伤方叶下红 冬节草 八卦草即小鲎勺草 鲎勺草 还魂草 杜网草端午节去之酸芝草 马蹄草 共捣成丸炖酒食.19.鲫鱼膏治百种毒疮牛脚结二个 羊角二个 猪脚结30个 穿山甲 番木鳖 南星 赤芍 白芨各一两 巴豆肉五钱大黄四两 生地当归 蓖麻子各二两 夜合花 地丁 商陆各一两半鲫鱼一尾十两重.麻油三斤.将药煎枯色滤去渣.再熬滴水成珠.每油二两入炒黄丹一两收之.20.蟾酥丸(专治遍身发疮)葶苈子炒末五钱 柏末 雄黄 黄三仙 蟾酥切片烧酒敦 化各一钱 草粉一钱半 土茯苓二钱苍术四钱 共研细末用硬饭捣为丸绿豆大. 用朱砂末三钱为衣.早晚服20粒服十日.口内齿龈必浮用甘草浸水含之或用黄 土水亦可.21.九龙丹水银 月石 牙硝 滑石 寒水石 雄黄精 青盐各五钱 朱砂二钱 白矾一 两 黄丹一两皂矾一钱半 茶油一钱.22.上清散 治咽喉十八种止痛退肿症青黛 朱砂 玄明粉 人中白炒 炒石膏 炒胆矾 飞硼砂 山豆根去芦各二钱 冰片一分半共研细末吹入喉中.重者三次,轻者一次,神效.23.治坐板疮猪脚甲用新瓦焙干灰存性三钱 三仙五分 共为末调土茶油涂.24.治阴症黄花草头七寸(草管大叶用邱手拔来)猪脚一个炖烧酒食.无论已破未破皆可.25.治乳痈蒲公英一撮炖烧酒服.渣缚患处.26.治小儿冲五叶梅操糖汤丸大炖乳食即愈.27.治冬瓜桶用犬头腕骨一只,要见露三五天,新瓦焙酥调土茶油抹包好.又用金丝 草捣汁冲烧酒服.又用三黄散涂亦可.28.治人舌尾生一粒名飞鳯露阳舌突出长至胸平用黄鸡屎抹舌入口内即愈.29.治口内舌中生一小粒名爻猫将七日内有治,七日外难治无医.铁钉板刺叶新瓦焙干研末七分,朱砂三钱,老片一分,共研末吹入舌中即愈.或此药未便先用蒜头二粒舂涂之.30.治妇人养子胎衣不下方矾汤食即落. 又产未转胎用蝉蜕灰一钱研末冲老酒二 盏服即转.31.治合牙锁口方螺丕草贴入齿边即愈.32.治退癀(蛇咬)上方蟛蜞三钱 用嘴咬嫩贴之即愈.33.治毒蛇咬方紫薇草冲酒待冷服或洗之即退癀.白花冬节草贴.34.加减逍遥散:治蛇咬退癀起寒热方归尾三钱 杭芍柴胡 条芩 四陈各一钱半 白术土炒一钱半 茯苓二钱 薄荷一钱 甘草五分制香附一钱 生姜二片 红枣二粒 煎服.35.铁坵散丁香一钱 薄桂一钱 乳香二钱 南星二钱 川乌一钱半 草乌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白芷二钱五倍二钱 南香三钱 共研末投烧酒涂.36.钓膏方山枝 北芥子 无名异 自然铜各二钱 粬丸二粒 红花一钱 共研末炼术 米饭缚患处.又服:炒南星一钱冲汤服.37.小可生肌防风二钱 红花一钱 冬节草一把 老片五分 朱砂六分 玄明粉五钱 硼砂五钱 共研末. 38.人血箭不止艾丸贴,如不止用古钱一只抑,外用艾丸灸之,再无效用鸡血抹之.39.治火蛾,不一时咽喉即满见即死.急救药用:人手指甲焙研末吹入喉内. 又鼎底烟吹入. 又五爪龙捣醋洗喉即愈.又独脚莲即乞食碗捣汁洗喉即愈.40.和中丸——治跌打久伤发作红花 苏木 降香 乌药 归全 洋参 炒苍术 茯苓 朱砂 木香各五钱 川三七二钱 六汗二钱赤芍四钱 郁金三钱 熟地一两 炙草三钱 香附八分 合研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童便烧酒炖服.41.被人打伤钓膏(东轿先生传)大黄二钱 白芥子三钱 骨碎补二钱 广南桂二分 南香三钱 共研末投烧酒烘热敷痛处.如有伤骨加杉木皮 虎骨.42.治咽喉七十二症:枸杞叶二两 义酸草一撮 二药要早晨带露拔之.捣汁荡口数次出尽冷痰自愈.如急症不用带露.43.治赤白痢百发百中红酸芝草即野苎一撮 莺粟壳二粒 湖广茶饼一两 荔枝壳 四粒 冰糖四两 红枣一两用水四碗煎两碗分二次空身服.44.治禁口痢白果七粒 罂粟壳二粒 甘草二钱 莲子七粒 灯心七条 生姜一片 共 蜜炒水煎服.又方用:冰糖三钱三 旧茶叶二钱 乌梅三钱 水煎服.45.治出林虎、入林虎即对口.用猫头骨置新瓦焙干为末,调土茶油或茶油抹.46.治无名肿毒阴阳症凉天色愈天花粉五钱 大黄三钱 黄柏二钱 姜黄二钱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 白芷一钱 南星 厚朴 甘草赤小豆各二钱 共研末.夏天调蜜,冬天调酒抹.47.治小儿五疳八积芦荟一钱半 白术 胡黄连 宣木瓜各一分 莪术六分 芜荑一 钱 使君子一钱 茯苓一钱甘草五分 开水送下.48.治小儿头上生莲子疮一起一好用蚯蚓焙酥研末,埔姜心调麻油抹.又用炮山甲末 涂.49.治小儿全身破烂用黄柏末五分 寒水石一钱 枯矾四分 青黛二钱 共研末.先用冷茶洗后调麻油涂.又方用鸡蛋壳烧灰麻油调涂亦可.50.治小儿伤食方北楂肉 麦芽 枳实 茯苓 砂仁各四分 神粬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 服.51.治耳内痛不可忍用蛇皮烧灰研末吹入耳中好.52.治人鼻血不止用男人头发烧灰吹入鼻中即愈. 又用黄连浸酒食.53.治小儿大小便不通方用黄蜂房 冬瓜皮 车前草煎汤服. 又小儿无头无面肿痛用酸枣核烧灰调茶油抹.54.治血破伤风用益母草五钱 防风二钱半 苏荷四钱 苏叶四钱 升麻二钱 白芷 三钱 葛根二钱 葱头一粒桔饼一块 水煎服.55.五行散 专治肿毒阴阳症锦纹一两 黄芩五钱 独活八钱 紫荆皮五钱 三七二钱 白芷七钱 南香五钱共研末.或阴症用术米饭捣贴,阳症冷茶冬蜜调涂.56.阳症内托方生地三钱 淡竹 生芪 黑枝 归全 条芩 天花 白术 赤芍 甘草各一 钱 生姜三片 灯心14条水煎服.阴阳症日久不能收口用 黄八宝丹一钱 纸做线 插入外用膏药盖之.57.阴症内托出脓用皂刺 山甲粉 白术 龙胆草 甘草 各一钱 生芪一钱半 明参三 钱 炒归二钱 淮山一钱半茯苓二钱 炮姜一钱 红枣三粒 水煎.58.治汤火伤良方风尾草半斤 还魂草半斤 积雪草 螺丕草 义酸草 冬节草各四两 共炒酥研末调麻油涂.59.治阳物破烂方煅人中白 灯心烧灰调麻油涂. 又一方:儿茶二文 老片一十二 文 三仙八文 水银一十二文朱砂六文 枯矾一文 共研末调麻油涂.洗又一方:金银花 地骨皮 乳香 煎汤待冷洗之.60.治流火风经验黄芩 侧柏 茵藤 栀子 木瓜 石膏 杜仲 牛膝 碎补 忍冬各五钱 川连一钱 清水煎服.61.治妇人月中屡经验当归四钱 川芎三钱 黑荆二钱 麦芽炭二钱水煎.62.点痔用蜗牛二尾白糖和化汁涂之即愈.63.治汗斑海漂硝一钱 密陀僧二钱 硫磺三钱共研末以手磨之. 又方:生姜一片砒霜末用姜破开信入姜内火烧过抹薰热搽之.64.治膀胱破烂方蛇床子六钱 薄荷叶四钱 金银花五钱 枯矾五钱 生盐五钱 煎汤 洗.65.治诸疮一扫光朱砂 花粉 轻粉各五分 炒木鳖子 枫子 床子 硫磺 儿茶 三仙 水银 樟脑 炉底 皮烟各一钱老片一分共研末.调土茶油涂.66.治脾痛良方丁香 乳香 木香 沉香 没药各一钱 荔核二钱 共捣末冲老酒服.67.治蜡烛疮正麝香三厘 冰片一分 朱砂 血竭 甘石 儿茶 柏末 石花各五钱共研末.调津延抹.或疮加三仙五分.68.治生疮毒汤药苍术 川朴 栀子 连翘 黄芩 黄柏 知母 淡竹 石膏 锦纹 甘草 各一钱 生地四钱 水煎.69.治狂犬咬拦路虎制烧酒炖食七七四十九日.忌热烧油荤勿食.如发癀扁柏捶红 糖涂.70.生肌通用老片五分 朱砂六分 玄明粉五钱 硼砂五钱共为末散之膏药盖.71.治鼻内生疔名曰鼻龙黄期捣作拔出脓后用胡椒 皂角研末吹入.72.治人口外左边生疔名曰虎秋用珠丹调土茶油急用蚬肉帖之或猪屎缚之涂之后用有尾粪虫破开贴之.73.人口右边名曰口疔用灶鸡捣饭粒贴之.巴豆白腊缚之.74.面生火疔边全红有血泡血疔用蟑螂肚贴之. 又鸡牳刺头捣汁涂汁..用食虫捣红糖涂. 又皂角根烧灰调桐油抹涂.75.治生猴袋用百合捣醋糟缚之.76.治生耳虎用黄瓜鱼头枕石焙酥研末吹入耳中.77.治生耳猪其耳全肿用油麻捣烂缚之78.治头后生疔名枕疔用暗蜂土调饭涂之.78.治生中腕名照妖镜用红花舂乳涂之.79.治生心肝前七星骨上下火疔肚中能痛虫草 桔梗 甘草煎汤服.又用韭菜头捣汁涂.80.治人脐上一寸名重脐用白莲菜捣贴之或久必生管用西瓜皮铺银根捣贴之必现.81.生左脐边名掌盏根用雷火法.82.生右脐边名曰油猪用红芋燕宿缚之.83.生肚尾名横寸用菊花根或菊花叶舂.84.生脚尻名虎头用黄蜂房暗蜂土浸醋抹.85.生镇掌蛇用田螺 雄黄 蕰菜头捣盐贴之包愈. 枸杞 伯花 舂桐油抹.86.生手指节用竹绒捣醋糟缚之.87.治烂背用松香一两 状元墨一锭用水煎作膏收在布放地存性贴之.88.治背用白芽草捣饭粒缚.89.治牛头背用菊花叶一束 松柏秋一束 内皮白一束捣盐缚之.90.治背方扁树叶捣术米粥缚患处.91.治癣方苍术一钱 枯矾一钱 山甲 南星 硫磺 青黛各五分 合为末调醋抹.92.人腹皮面生如肉瘤一般,日间不痛夜能痛用鸟不踏根 土牛膝根 老酒煎炖尽量 有碗大食之.外用朱桐叶浸醋帖二三服化好.93.拔毒隔纸膏不拘生何物通用上方三仙 铜绿 枯矾 生矾 朱砂各一钱 冰片一分 皂矾五分 白腊二钱 甘石五分 杏仁十粒水龙骨一钱 为末调茶油涂纸上贴之.94.疥药包愈轻粉 樟脑 三仙 床子二文 川椒一文 淡底二文 枫子二文 枯矾一文 甘石二文 硫磺四文合研末土茶油调擦涂.95.仙人活命饮不拘生何物初起服之金银花三钱 陈皮一钱半 当归一钱半 防风七分 白芷 甘草 贝母 花粉 乳香各一钱皂角五分 炮山甲二钱 没药五分 水酒各半煎服.96.治小儿羊须小红枣烧灰研末调茶油涂..97.治什背鱼腥草捣冬蜜贴之.又用田水莲捣调蛋精涂.98.治阴阳症并肿毒上方白芷三钱 紫荆皮五钱 赤芍二钱 独活四钱 大黄四钱 菖蒲三钱 南香三钱 白芨三钱薄桂一钱共研末或阴症调烧酒抹,如痛加生姜汁.或阳症调蛋精涂,十分痛加冬蜜.夏天加葱头.99.治火背用猴耳飬捣术米饭贴.100.治手脉赌生疔生地一两 冬蜜八文 共捣贴之.又方竹笋捣醋糟涂缚.101.治天蛇方螳螂肚贴或烂用湿虫破开贴. 竹笋捣灰涂之.102.内托方生地一钱 熟地三钱 绵箭芪一钱半 北柴胡一钱 香前胡八分 黑山枝一钱 全归二钱白茯苓二钱 连翘壳一钱 粉甘草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收口时除柴胡前胡不用加白芍一钱.103.取齿药蒺藜炒去尖一两 细辛一钱 川芎一钱 生盐三分 共末为丸.取抹齿脚少停自下.104.治妇人脚上生热疮用蛇床子调猪胆汁抹.105.治人隔食随吐用人参一钱 砂仁五钱 母丁香一钱 陈皮五分.106.治腹急痛不止方砂仁八分 香附一钱 乌药八分 桃仁一钱 郁金一分 乳香一分 没药一分 木香五分另冲 . 107.治人要生子(妇人无子)良姜 蛇床子 木鳖肉研为末调蜜为丸.如槐子大,交精时放一丸于阴中.不过三次有孕. 108.治人喉中生热毒方金银花七分 僵蚕六分 全蝉蜕五个 姜活七分 山甲五分 白芷八分 桔梗六分 陈皮五分半夏七分 苏子五分 水碗半煎八分食.又用吹喉散:梅片朱砂 硼砂 儿茶 甘石 青黛共研末吹入喉中.109.治浅疡方朱砂 神砂 硼砂 儿茶 雄黄各五分 冰片三分 元明粉三分 共末吹入后用花豊草肉梅花草槌抹.110.橄榄盐方橄榄五斤 白梅一斤 炒盐一斤半 生姜一斤半 薄桂五钱 苍术二钱半 厚朴四钱枳实二钱半 白蔻五钱 丁香 藿香 砂仁 香附 川附 陈皮各五钱 青皮二钱半 苏子五钱苏叶一两.111.治中风不语急用盐置掌中擦即开口.朱砂五分 郁金二分 牛黄一分 胆星三分 菖蒲一钱 天竺三钱 薄荷二钱 远志一钱生姜三片 红枣二枚.水煎.112.治小儿臭头方冰片一分 床子一钱 槟榔五分 枯矾五分 三仙五分 枫子一钱 密陀僧一钱为末调土茶油抹.113.治小儿口内生疮舌上通用先用白梗义酸草煎汤洗.正脂末三分 川连二分 青黛二分 硼砂四钱 甘草粉二钱 雄黄一分 生石膏三分 老片五厘珍珠三厘 琥珀二分 共研末吹入口中.114.治冷汗上方北芪一钱半 苏党二钱 桂尖八分 煮夏一钱 五味六分 炙草五分 酒归二钱 麦尾二钱生白芍一钱半 橘红一钱半 水煎.115.治血痣用杉柴煎汤浓浓以手巾湿缚.116.治脚臁疮方枫子肉三钱 桃仁一钱半 杏仁一钱半 江子仁七粒 制松香二钱 朱砂一钱 制硼砂七分白蜡粉 乌油麻二文 共为末擂至无飞为度.投猪骨髓为膏.先用鸡蛋白贴患处后膏缚之. 117.治鼻生白蚁网用人言三钱 水银二钱半 川连一钱 朱砂三分 雄黄三分 神砂一钱 冰片四分 红粉四分麝香四分 艾三钱 共末为纸筒在鼻孔中烘之.作二三次口含冷水.118.治口中破烂经验朱砂八分 硼砂四分 共末以指照破处即之.119.吹喉散凡遇一切喉症大胆吹入神效.青黛八分 薄荷八分 雄黄三分 老片一分 月石三分 儿茶五分 珍珠三分西黄即土广黄一钱半 共细末收入料瓶勿泄气.120.吹喉硼砂散 能治咽喉痛肿之症.薄荷一钱 硼砂一钱 山豆根八分 人中白八分 川连八分 青黛元明粉 飞雄黄 胆星各五分冰片二分 共为末.121.解毒凉血汤生地三钱 全归二钱 黑豆三钱 土茯苓五钱 元参二钱 苍术 猪苓 泽泻 甘草 肤子 连翘黄柏各一钱 水煮服.122.治耳后寒结红色上方紫苏 荆芥 黄芩 楠香各一钱为末调冬蜜抹. 又冬瓜桶通用.123.坐板烂疥方三仙二钱 花粉五分 甘石一钱 冰片二分共研末马钱子一粒磨水调涂.124.止尊氏鸟丸 治男妇大小颈项耳之前后结核垒块连珠疠串不痛不疼或破微痛皮赤溃烂久不收口.年近一服即好,年远数服.用芋十斤刮去皮勿烘炒切片晒极燥磨微末开水法丸.早晚每服三钱甜酒送下.不食酒用米汤送下经验勿轻视.125.治麻疯即湿痹上面紫色名曰五不治开列针刺不痛一不治,眉落二不治,面痒起螺三不治,面上铁板四不治,眼吊手筋抖五不治.先祈蛇,金线蛤蟆各一头同浸术米酒后用药丸服.126.追疯逐湿丸专治麻疯白癜风葶苈子三两 黑丑二两 苍术一两 蛇蜕五钱 胡麻仁四两 防风一两 白附用丐粉糊煨热归全二两 地肤子一两 藓皮一两 首乌黑豆煮三两 祈蛇一条用甘草汤拌放小鼎炊熟去甲骨用肉合炒为末.用赤丐粉六两煮湖调为丸桐子大.早晚空腹服三钱.茹烧酒送下. 又抹用诸疮一扫光.127.消风内托方生地三钱 归全一钱半 蛇蜕四个 天麻 胡麻 地肤子 防风 苍术甘草各一钱,水煮服.128.麻痹药方刀刺不痛生川乌 生草乌 生半夏 生南星各三钱 川椒二钱 蟾酥一钱酒炖化 合为末调酒头抹.129.治虎头疡鼻疡水银一钱 朱砂一钱 银砂一钱 樟脑一钱半 雄黄七分 麝香一分 艾绒二钱 竹香三条共研末用草纸卷作条七寸长.分为七次烘入鼻中口含冷水热换.130.吹疡散雄黄 硼砂 川连各五分 神砂六分 儿茶一钱 柏末一钱 花粉一钱 老片一分共研末吹入咽喉.131.疡发面上似疮用黄三仙为末散患处. 外用术糊盖之一日一换七日. 外用:石膏五分 儿茶五分 水粉一钱半柏末五分 硼砂七分 冰片一分 共末.马钱仔先磨调抹方能收干脱症即服.132.清解凉血汤上下部用土茯苓五钱 归全一钱半 生地三钱 黑枝 连翘 白芍 川芎 麦冬 黄芩 淡竹 甘草石膏各一钱 灯心一十四条 水煎.133.壹笔消白芨一两 雄黄三钱 白芷五钱 川乌三钱 骨丹二钱 合为末术米捣成粿糕做条如笔管大.得有阴阳症或阴症用葱汤烧酒头磨抹.或阳症用冷茶磨抹四边.134.如意金黄散 专治无名肿毒痈痘疹背.天花粉四两 白芷一两 青皮五钱 桔皮五钱 姜黄八钱 苍术四钱 厚朴三钱 赤芍五钱南星五钱 生半夏三钱 独活四钱 甘草三钱 川乌四钱 榆树皮一两共研末.阴症用葱汤烧酒头调涂活阳症用蜜水.135.治翻花痔九龙丹水磨马钱仔调抹.后用生肌收干散:朱砂一钱 儿茶一钱 石膏一钱 水粉三钱冰片一分 三仙一钱半 共研末用马钱仔磨水调抹或加五倍收干更连清解汤服.136.清解泻火汤下部用凉方生地三钱 连翘一钱半 当归二钱 黄芩 黑枝子 石膏 淡竹 黄柏 知母甘草各一钱或下部用稍加淮膝一钱 灯心二十四条, 水煎.137.鼻中痔用枫子肉忤浊油点之.138.鼻生方或疵或痔.磠砂一钱 梅片一分半 元明粉五分 甘石一钱 外调麻油抹内吹入.139.耳痔槟榔灰 雀屎 和术米饭捣嫩涂. 又用苦参子仁研末吹入耳内.后用纸塞密.140.古股昌 生疮用经验儿茶十文 冰片十 三仙十 五虎十 朱砂十 皂矾二文共研末加乌枣五枚捣成丸用宝圆包早晨食.141.治洗烘痔方用无花果叶烘洗.后涂用人言三钱加牛肉煮化研末缚. 葱白十根 厝莲一两 马齿苋五钱皮硝五钱 槐花五钱 五倍子五钱 花椒五钱 煎水薰洗愈.142.石泉云膏麻油三两 蓖麻仁四十九粒 两件先煮枯捡出草麻仁松香半斤用葱煮两日晒干.大猪胆三粒 铜绿二两 研细末松香先安鼎内用火溶化方下麻油胆汁铜绿熬批搅千余下.点水成珠倾入水中用手拔百余遍.愈拔愈绿收储料瓶内盖好听用.如遇蜞毒疔每用细布摊贴一次其脓月念拔尽,不必再换,呼脓拔毒消肿定痛第一药也.143.银青散墙上白螺壳烧毁去土净末一两, 橄榄核烧灰净末二钱,寒水石另研细末二钱,冰片七分,共研末匀储瓷瓶勿使出气.用时麻油调涂.磁药专治男子下疳疼极潮痒.女子阴门生疮两旁淫湿脓水淋滴.并治玉茎梅疮蛀腐.即小儿痘疤横烂.并痘后满头发泡等症皆效.144.治崩痧方儿茶三钱 梅片三分 骨丹七钱 醋煅滑石一两 捣生猪油涂. 又桐子壳烧灰调麻油抹.145.治生鹅眼症上方三仙十文 儿茶四文 三黄末四文 石膏二文 共研细末调冷茶抹之.146.治人洗痒方床子五钱 艾叶三钱 五倍子二钱半 明矾二钱半 杏仁二钱半 川连一钱半.水煎洗.147.治粪门口生疮山甲五片 蝉蜕五个 柏子二钱 黄柏二钱 三仙四分 水银三分 朱砂二分 陀僧二分杏仁二分 冰片二分 共研细末调葱汁涂.148.久症生管用西瓜皮 蒲银根舂贴其管必现出.149.火龙膏三贴专治一身脚手骨打断生姜12两 合酒捣汁用 葱汁一两 水胶一两 醋一盏 头发五钱 烧灰丐粉四两共煮作膏.收京青布面贴破处.若无破是淤血加栀子一两 芥辣一两用鼎焙酥擂末二药并上煮膏贴在痛处即愈.150.风痰昏迷方川蒲八分 交藤一钱 防风一钱 木神二钱 桔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胆星七分 水煎. 151.治软瘤方打铜银锅一两 铜绿三钱 研末调茶油.152.治妇人产头风方立冬日茄瓜仔去皮煎汤服即愈.153.治落盆疯方又名爻行观音蒙花烧灰冲老酒服之即愈.154.治月里疯方病籁马陈草头煎汤服之即愈.155.又吐血上方麻油四两 公猪肉一斤 百草烟 白糖四两 酒一盏,麻油肉先炒后加白糖烟酒炒食.又一方:生淮山二钱 熟淮山三钱 谷芽一钱 鸡骨156.下血方地榆一钱 槐花一钱 西耳一两 尾臓一只.炖服.157.治生疠方忌胡椒生冷勿食用金圭龙舌草 紫背添新若无海草 金银花各二两 昆布五钱 夏枯草五钱肥皂七粒.皂角仁七粒 老酒一斤半炖三炷香.158.治疬方。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药理毒理)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药理毒理)
资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综述
1、研发背景
2、主要药效学试验
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
2.2、作用机制的研究
3、一般药理学试验
4、急性毒性试验
5、长期毒性试验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6.1、过敏性试验(全身主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6.2、溶血性试验
6.3、局部刺激性试验
6.3.1血管及肌肉刺激性试验
6.3.2皮肤刺激性试验
6.4、依赖性试验
7、致突变试验
7.1、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7.2、染色体畸变试验
7.3、微核试验
8、生殖毒性试验
8.1、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8.2、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
8.3、围产期毒性试验
9、致癌试验
9.1、短期致癌试验
9.2、长期致癌试验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5、药理毒理与其他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5.1、与药学研究的相关性分析
5.2、与临床研究的相关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单方整理摘要介绍了一些单方药物、用法、用量、功效等。
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中医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单方内科外科五官科单方是指单味药制剂,是与复方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可以是中药、西药或中西药混合)。
为方便以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中医药,现收集整理相关单方,以期更好实现中医药价值。
1.内科头风:葶苈子,研末,以汤淋汁,沐头3—4次即愈。
(肘后方)头痛:生乌头,去皮捣烂,醋调敷痛处,须臾痛止。
(千金方)偏头风:荜拨,研末,口含温水,随左右吸鼻。
(经验方、效验方480)头痛:硝石末,吹鼻内,即愈。
(雷公炮炙论)头痛:高良姜,生研,频(搐)吹鼻中即止。
(普济方)头痛:决明子,炒研,茶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易,一夜即愈。
(摘元方)头痛:栀子末,蜜和浓涂舌,吐即止。
(兵部手集)偏正头风:谷精草,研末,白面和,摊纸贴患处,干则易。
(集验方)头痛:血竭粉0.5克,贴右太阳穴及最痛处,3次即止。
(效验小金方)腹泻:五倍子,研末,醋调敷脐,(常见病研究参考资料)寒泻腹痛:盐制附子,研末敷脐,纱布固定2-5小时即停止腹泻。
(千家验方)腹泻:苍术,研末,温水调糊状敷脐。
(千家验方)寒泻:炮姜30克,捣烂敷脐。
(千家验方)慢性胃肠炎:茜草根9-15克,煎水洗脚。
痢疾:吴萸18克,醋调敷双足心,2小时取下,适用于细菌性痢疾,不思饮食四肢发凉者。
寒湿痢:吴萸6克,研末敷脐和两足心,日1-2次。
(中医治方集萃)痢疾:苦参10克,研末,水调糊,敷脐。
(中医外贴治百病)寒性痢疾:肉桂,研末敷脐。
冷痢:吴茱萸6克,研末,黄酒调,敷脐。
(中医外治法简编)热痢:大黄,研末,水泛为丸,纳脐。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胁痛:吴萸9克,研末,醋敷患处。
胁痛:白芥子30克,捣泥状,鸡蛋清调,敷30分钟,反过再敷30分钟去药。
胃脘痛:吴茱萸15克,研末,醋调敷脐。
(敷脐疗法)心肾不交之不寐:吴茱萸9克,研末,米醋调敷足心。
(穴敷疗法聚方镜)顽固性失眠、多梦、不宁:朱砂3-6克,睡前敷足心。
自汗:郁金,研末,卧时贴乳上,汗即不生。
(串雅外编)盗汗:五倍子,研末,稀米酱调合敷脐,两次愈。
(席延赏方)自汗、盗汗:生牡砺,研细末,掺有汗处,3次即止。
(卫生易简方)自汗;何首乌20克,研细,本人唾液调糊状,敷脐。
(理瀹骈文)盗汗:黄柏,研末津调敷脐(理瀹骈文)。
自汗:五倍子20克,研细末,水调糊状敷脐。
(本草纲目)胸膜炎:香附30克,研末,醋调敷胸前,日一换,内外并治,可缩短疗程。
(中草药外治法大全)阳缩:老姜60克,捣碎,热酒调敷丹田穴。
(古今名方)高血压:吴茱萸20-30克,研末,醋调,每晚敷足心。
(中国民间疗法)风冷寒痹腰痛:川乌头3个,生捣,研细末,盐调涂帛贴,即可治愈(万病回春)猝然腰痛:芥子,研末,酒调敷立效。
(摘元方)中风口眼歪邪:荜麻仁,捣成膏,左贴右,右贴左即正。
(外台秘要)中风中经络,面神经瘫痪,口眼歪邪:天南星,研末,生姜汁调涂,左涂右,右涂左。
(杨氏家藏方)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鹅不食鲜草15克,入凡士林,捣为羔,摊纱布,贴患部对侧,2日一换,一般2-3次愈。
面神经麻痹:白芥子末,蜜调,敷患侧太阳穴,二天有效,正后去掉。
面神经麻痹:厚桂皮,研末,敷患处对侧,正即去掉。
口眼歪邪:生南星,醋磨汁,左歪涂右,右歪涂左,(偏方大全)口眼歪邪:生姜90克,捣烂,左歪敷右,右歪敷左。
(偏方大全)癫痫:吴茱萸,研面,敷脐5-6天一换。
遗精:煨五倍子,研细,敷脐。
(河南省秘方单方集锦)(另一方津调敷脐)。
尿潴留:鲜青蒿200克,捣烂敷脐,排尿后去药。
半身不遂:芥子末,米醋调涂患病一侧,睡一觉见效。
神经痛:大蓟叶,捣敷患处,饭前服一酒盅,治愈。
神经痛、风湿痛:乌蔹梅根,捣烂敷,干则换,疗效佳。
尿床:硫磺30克,与连须葱白共捣出汁,睡前敷脐,连续3-5次既可。
(效验方480)水肿:芒硝,敷脐。
(理瀹骈文)小便不通:鲜积雪草30克,捣烂敷脐,小便通即去药。
(闽东本草)吐血:大黄,研末,醋调敷脐。
(千家验方)血淋:小蓟,煎汤抹小腹。
(理瀹骈文)血淋:车前子,煎汤抹小腹,渣敷脐。
(理瀹骈文)中风不语,发高烧,神志昏迷,腿发凉:生附子,(盐附亦可)捣烂,米醋调厚敷足心。
肺气虚弱:郁李仁30粒,研末,生梨汁调和糊状,敷内关穴,胶布固定,每十二小时更换一次。
(中医治方集萃)肺气虚弱:郁金6克,研细,水调敷乳中穴,胶布固定,4-6小时取下,日一次。
(中医治方集萃)2.外科痈肿破溃:黄芩6克,煎20分钟,纱布浸3天,双氧水洗,敷纱布条,日二次,2-3天愈合。
(中药贴敷疗法)痈肿焮痛不可忍:大黄,研末,苦酒和贴,干则易之,3次即愈,脓自消除。
(补缺肘后方)一切肿毒:野菊花,连茎捣烂,煎服取汁,渣敷患处即效。
(集效方)痈疝恶肉:硫磺,研末,敷患处即退,再用泡过茶叶,乌梅3个,烧灰存性,研末敷,即收口。
痈疽发背:菖蒲,研末贴,疮干,水调敷。
(瑞竹堂方)发背:败龟板,去肋,涂黄蜡炙透,内服外敷,有奇效。
(万病验方)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紫花地丁草,三伏天收,白面和,盐醋浸一夜,贴。
(孙天仁集效方)鱼口初发3-5日:五倍子,炒黄研末,入百草霜,醋调敷一日夜愈。
痈肿灼痛不可忍:大黄,研末,苦酒和贴,燥则易之,不过三次即瘥,脓自消除。
(补缺肘后方)颜面痈肿,属气血虚弱者:人参根茎叶,浸水煮一小时,去渣,文火煎至稠羔,入阔口瓶,高压消毒30分钟,涂厚纸贴,二日一换,3次一疗程。
一切肿毒:野菊花,连茎捣烂,水煎热服取汗,渣敷之即效。
流注:奶奶草(乳丁香),熬羔涂,越淡越妙,频涂自消。
(邵真人方)腰间突生肿块,亦风热:野菊花叶,捣烂,四周敷,其肿自消。
(应急良方)痈肿发背;菖蒲,捣贴,疮干研末水调敷。
(经验方)痈疝恶肉:硫磺研末敷上即退,再用泡过茶叶、乌梅3个,烧灰存性,共研末敷,即收口。
(葛氏方)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疖脓疡:鲜鸭拓草,捣烂加烧酒少许,敷患处,日一换。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腘窝脓肿:虎鞭草全草6克,水酒煎,顿服,渣捣烂敷。
(福建中草药)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黑,研如羔,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化,临用修合不干加乳香少许亦可,置疮肉,能搜脓化毒,加香油调稀,可用,若余毒深伏,宜用纸捻用置,(万病验方)痈疽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研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周。
(易简方)指骨骨髓炎:黄连粉65克,煎水入瓶中,浸患指,日一次,每次1-3小时至痊愈。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1)一切肿毒:五倍子,炒紫黑色,蜜调涂。
(普济方)痈肿破溃:黄芩6克蜜调涂。
痈疽恶肉:丁香末,敷患处,加羔护。
(怪症奇方)各类骨折:乌敛梅根100克,研末,开水调敷骨患处,包好,一周换一次,4-5周可恢复功能。
(中医外治奇方妙药)跌打伤筋:生旋复花根,捣汁敷,日三次,半月,虽筋断亦续。
扑打及金刃伤出血不止用之并收口如神:蚕豆,炒去壳,研细和匀,熔蜡为羔,摊贴患处。
(串雅外编)破口伤:何首乌,研末敷之神效。
(笔峰杂兴)破口伤:五倍子末,敷贴,气闭者入龙骨末少许,开水服之立效。
(谈坤翁方)跌打青肿;生栀子,白面同捣涂,拔出青毒即消。
(穷乡便方)刀伤;乌贼骨,研末撒伤口,揉而愈。
刀伤:土三七,敷伤口,手摁止血,防化脓。
脓疮肿胀发高烧:生大黄根,捣汁米醋调,敷患处,再涂,疗效神奇。
各种外伤性出血:五灵脂,研末,撒患处,其血立止。
竹木入肉:白茅根,烧末,猪脂调涂甚效。
(肘后方)竹木刺未出:牛膝,嚼烂敷之即出。
(回生集)铁针入肉:括篓根,捣敷,日三易验。
(崔元亮海上集验方)搭背疮:五倍子120克,研末,蜜调摊布贴患处,数日发痒即好。
(偏方大全)一切烂疮恶肉:乌梅,烧成灰,研末敷恶肉立尽。
(刘涓之鬼遗方)臁疮:干马齿苋,研末,蜜调敷,一宿虫自出,神效。
(海上仙方)疔疮走黄:鲜蒲公英,捣烂敷,干则易之,可配合内治法,至症状消失。
(江苏中医杂志1989。
4)石疖:菊花叶,捣汁调白蜜服,渣敷四周,留头,毒水流尽即消。
(小品方)癞疥:硫磺末,凡士林调合敷之,屡试屡验。
(临床医典)疥疮:鲜石菖蒲全草150-200克,煎水洗,连用2-3天可愈。
烧烫伤:大黄,研细末,鸡子清调敷,或用桐油蜂蜜共醋调敷更妙。
(万病验方、秘传奇方)烧伤:大蓟,捣烂,菜油调糊状,敷患处,疗程短,无感染,无疤痕。
烧伤:石决明,砂锅焙干,研末,香油调敷,愈后不留疤。
一切汤火烧伤:生大黄,研末和蜜敷之神效。
(回生集)烧烫伤:侧柏叶,捣烂敷伤处。
(偏方大全)火药烧伤:鲜柏枝,捣烂,香油调敷7天,不可见水。
汤火疮:白矾末,香油调搽止痛。
汤火疮:生白芷,捣烂敷,或柏树细白皮烧灰存性敷。
(秘传奇方)烫火伤:虎杖,晒干研末,撒疮面。
(秘传奇方)头癣:川楝子10枚,去皮,加水浸泡至软,捣糊状,加凡士林敷患指(趾)二天取下,二次见效。
神经性皮炎:肉桂,研末,酒精调糊状,粘护健康皮肤,药敷患处,敷后患处有灼热感,二小时取去,皮肤变黑,数日结痂愈。
秃疮:鲜侧柏叶,烧焦出树汁,汁敷患特效。
3.五官科中耳炎耳底流脓水:五倍子,焙研面,香油调敷。
(偏方大全)*** 付鼻窦炎:白芷30克,研末,每服30克,另用少许吹鼻腔,日1-2次(偏方大全)中耳炎或溃疡:黄连,浸水中,滤液滴耳。
(偏方大全)付鼻窦炎:孩儿茶,研细,香油调羔,滴鼻。
(偏方大全)耳内流水:香附,研末撒之。
眼生胬肉:白矾,研末,点眼角,出恶汁即愈。
突然长胬肉:杏仁,去两头皮尖,研极细,乳汁调,日滴眼三次即愈。
眼部瘀血肿胀:生地黄,捣烂厚敷眼皮,疗效佳。
红眼疼痛:干姜粉,饭糊调敷足心,一次见效。
口腔炎:细辛6克,研细醋调敷脐。
口腔炎:石榴皮,烧黑研末,涂患处。
牙齿松动易痛:石榴皮,煎水漱口。
喉痹:朴硝一两,细细含咽立效,或加丹参一钱。
(外台秘要)喉痹: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
(直指方)牙痛:枳壳,浸酒口含效。
(本草纲目)酒皶鼻:密陀僧,人乳汁调涂。
(临潼寇寅方)慢性鼻窦炎:辛荑花2-3朵,揉碎塞患侧鼻孔。
鼻息肉,白矾,猪油调,包塞鼻孔,可除息肉。
口唇烂:黄柏,研细,香油调搽。
肺气虚寒性鼻渊:生附子,研末,煨葱捣和如泥,敷足心。
(中医治方集萃)牙宣:枸杞根,煎汤漱口,服。
牙宣:川芎,煎水饮或漱口,立效。
(应验良方)牙宣:麦冬3钱,煎汤漱口,立效。
(应验良方)阴虚牙痛:生附子,研末,津调敷足心极效。
(产乳集验方)目中生翳:鹅不食草,吹鼻,塞耳,贴目,神效也。
(回生集)牙宣:五倍子,烧存性,研敷。
(十便良方)牙宣:草决明,煎水含之,即止。
(本事方)急性结膜炎:黄连9克,加水100ML,浸一小时,煎20分钟,过滤冷却,浸纱布,冷敷红眼,半小时更换一次,尤宜于传染性。
红眼:决明子,炒研,茶调敷二太阳穴,干则易之,一夜即愈。
(医方摘元)偷针眼:黄连9克,研细末,香油调匀敷患处,日三次,一般2-3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