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中药单煎共煎综述

合集下载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的焦点是中药的单、共煎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中药单煎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也有学者认为:传统中药均是以复方共煎为形式,担心单煎后中药的疗效会发生改变。

我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探索,充分证明单煎的中药配方颗粒疗效基本与共煎的汤剂疗效一致,相当部份的单煎药优于传统共煎中药,现综述如下:一、单味中药应用的理论。

1、中药起源于单味药。

从神农尝百草始,中医就是采用单味药来治病。

在中医药发展的演变中,中医理论日渐丰富,中药也随之辩证配伍,按四气五味归经,开始多种药同时使用,产生了共煎。

现中药配方颗粒其中药的药性不变,四气五味不变,使用时辨证论治不变,因此其治疗的作用也不变。

2、中药的复方组成并不是化学成份的组合。

中医复方的组成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辩证论治以及中药的药性而得来的。

而不是根据化学成份的变化来组成复方的。

共煎产生新的化学物质这点说法本来就不符合中医传统理论。

一味中药就有许多不同的成份,这些成份绝大部分不明确,到体内如何发生变化也不清楚;加在一起共煎以及共煎后到体内如何转化为药效就更不清楚了。

建国五十多年来,复方研究按照寻找新的化学物质来证明共煎产生的疗效,至今未有明显的突破,所以单味中药配方颗粒调配冲服时究竟有无同样化学物质的产生,就没有相应的对照。

所以单、共煎各自均有优势,不能相互排斥。

3、许多新药的研究均未采用共煎。

共煎不是现代制剂的唯一,目前审批上市的新药中成药绝大部分也不是共煎的产物。

4、古人本来也不只用共煎。

古时至今许多丸、散、膏、丹,均不采用共煎,而已延用至今数千年,我们换个思路把中药配方颗粒作为当今的中药新剂型,其实并没比古人聪明多少。

5、中医理论中对中药的共煎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的认识,本来也不是一味强调中药全部可以共煎的。

6、复方组合达到的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相互配伍而产生的,而不是根据化学成份来组合的。

一个单味药与另外几味药配伍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麻黄配杏仁可以平喘止咳,配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肿,配石膏知母可治大热,配桂枝可发汗解表。

中药煎煮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药煎煮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中药煎煮法的现代研究概况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药煎煮煎药器具、入药顺序、煎前浸泡、煎煮用水量、煎煮火候与温度、煎煮时间与次数等内容的现代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中药煎煮法提供了参考,对患者煎煮中药亦有裨益。

标签:中药;煎煮法;现代研究中药汤剂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运用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剂型。

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正确掌握中药煎煮法是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将近年来国内对中药煎煮法的现代研究成果做如下综述。

1?煎药器具的现代研究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煎煮器具密切相关。

理想的煎具,应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所含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传热快、均匀,价格低廉易得等特点。

1.1?适宜器具砂锅具备以上特点,这也是其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

但砂锅的缺点是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串味。

陶瓷、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化学性质稳定,也较常用。

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紫砂药壶,因其表面光滑,结构紧密,透气性强,便于清洗,不会留下药味,更有保鲜功能,加热速度胜于砂锅,而且还保留了砂锅的优点。

黄慧芬[1]通过对中药汤剂自煎、代煎器具性能及煎药方法的比较,认为家用电压力锅具备温度、时间自动可控及密闭不蒸发等性能,可以作为煎中药汤剂的一种器具。

1.2?忌用器具古人就有煎药忌鐵之说,李时珍曰,“凡煎药,并忌铜铁器。

”蒋忠妙[2]通过对100种常用中药的实验,得出有69种药与FeCl3试液产生沉淀,给古人煎药忌铁之说提供了依据。

温剑[3]指出铜器煎药可在煎出液中检出微量铜离子,可能与某些中药成分络合生成碱式碳酸铜有关;银器煎药,虽其化学性质稳定,但价格昂贵,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水蒸发快,不耐高温,中药成分易被破坏,故应用较少;铝锅煎药,因其不耐强酸、强碱,从pH为1~2或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影响药性。

因此铜器、银器、铝锅都不宜用作煎药器具。

2?入药顺序的现代研究2.1?先煎李士勇等[4]采用正交试验对珍珠母、石决明等八味先煎中药的煎煮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先煎对除石决明外的药物煎出率显著影响,从而为制定先煎中药的规范化煎煮提供试验依据。

煎药房心得体会精选6篇

煎药房心得体会精选6篇

煎药房心得体会精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汇报材料、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发言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material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煎药房心得体会精选6篇一份有意义的体会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去积极的指引的,体会是指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煎药房心得体会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医疗药品)中药药剂学试题

(医疗药品)中药药剂学试题

中药药剂学试题2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药物剂型符合的三性是指安全性、有效性及()。

2.药厂生产车间一般根据洁净度不同,可分为控制区和洁净区。

洁净区一般要求达到()级标准。

3.散剂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研磨、()、()混合法。

4.为防止煎膏剂出现“返砂”现象,蔗糖的转化率宜控制在()。

5.浸出制剂中规定流浸膏浓度为(),浸膏为()。

6.亲水胶体的稳定性可因加入()或()物质而破坏。

7.凡士林经常作为()剂型的基质,并常与()合并使用。

8.片剂制备中,淀粉可用作()、()。

9.红升丹主要成分是(),采用()制备。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1.下列适用于空气灭菌的方法是()A微波灭菌B紫外线灭菌Cγ射线灭菌Dβ射线灭菌E60Co辐射灭菌2.药材浸提时()A浸提温度越高越好B浸提时间越长越好C药材粉碎越细越好D细胞内外浓度差越大越好E浸提压力越高越好3.《中国药典》规定,糖浆中含蔗糖量应不低于()A50%(g/ml)B60%(g/ml)C65%(g/ml)D40%(g/ml)E75%(g/ml)4.增溶作用是表面活性剂()起的作用A形成胶团B分子极性基团C多分子膜D氢键E分子非极性基团5.我国药典规定制备注射用水的方法为()A重蒸馏法B离子交换树脂法C电渗析法D反渗透法E凝胶滤过法6.脂肪乳剂输液中含有甘油2.5%(g/ml),它的作用是()A保湿剂B增粘剂C溶媒D等渗调节剂E药物7.下列基质释药、对皮肤穿透力最强的是()A凡士林BO/W型CW/O型DPEGE卡波谱尔8.要使药物迅速吸收,成人用栓剂纳入直肠的部位应在()A距肛门口3cm处B距肛门口4cm处C距肛门口6cm处D距肛门口肛门内1~2cm处E距肛门口肛门内5cm处9.下列药物中,可以制成胶囊剂的是()A颠茄流浸膏B土荆介油C陈皮酊D水合氯醛E吲哚美辛10.片剂包糖衣的顺序是()A粉衣层→隔离层→糖衣层→有糖色衣层B糖衣层→粉衣层→有色糖衣层→隔离层C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D隔离层→糖衣层→粉衣层→有色糖衣层E粉衣层→糖衣层→隔离层→有糖色衣层11.压片时可因除()之外的原因造成粘冲。

中药知识必学:正确煎煮饮片

中药知识必学:正确煎煮饮片

药店理货宝课堂:中药知识必学之正确煎煮饮片中药饮片的煎煮是中医之特色,中医用药的特点是中间环节较多,正确地煎煮中药饮片则是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而现今的医疗状况是中医与中药分离,医不知药的现象极为突出。

多数情况下,中医师对患者辨证施治后,只开出“书面方件”,处方中单味药物的准确称量与否一般由调剂人员的素质决定,而煎药容器、煎药溶媒、煎药时间、煎药次数、煎药火候及溶媒量的多少全都由患者或家属自行选择并操作,不受监督也无法硬性规定。

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状况。

更有甚者,部分中药房把炮炙饮片也交于病人自制自服,患者调剂处方后,还要经过醋制元胡、麸炒枳实、蜜炙甘草、土炒白术等“制药”工序之后,才能开始煎服。

煎药之前先浸泡煎药前应先将调剂好的中药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

因为中药饮片大多数是来自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种子等器官,当新鲜药物干燥后,水分被蒸发掉,组织细胞萎缩,原来溶解在细胞里面的生物碱、甙类、黄酮类、蒽醌类等有效成分,呈结晶或无定形固体沉淀在细胞里。

要使这些有效成分完全煎出,首先要用水分让饮片表面湿润,然后通过细胞间隙渗入内部组织,同时又通过细胞壁渗入细胞内部,使原来干燥萎缩的细胞,重新膨胀起来。

水分不断渗入细胞组织内部,使细胞里的固体有效成分逐渐溶解,在细胞内形成有效成分浓度液,这样在细胞内外形成渗透与浓度差。

由于渗透压的作用,细胞外的水分不断渗入组织细胞内部,而组织细胞内的有效成分浓溶液,因浓度差的关系,不断从组织细胞内部向外扩散到溶液中。

具体来说,对质地疏松的花、叶、全草类饮片浸泡20分钟左右,对质地坚硬的根茎类、果实种子类浸泡3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

煎药前如果不浸泡或者浸泡不充分,很快用武火煮沸,会使中药饮片表面的毛细孔道破坏,水分不能进入药材内部,妨碍了有效成分的溶出。

有实验证明:未浸泡的茵陈蒿汤,第一煎煎出量为16.05%,第二煎为7.69%,总量为23.74%;在同样条件下,预先浸泡30分钟,第一煎煎出量为21.3%,第二煎为9.67%,总量为30.97%,高出未浸泡者7.23%。

120.中药单煎与共煎利弊分析_周嘉琳

120.中药单煎与共煎利弊分析_周嘉琳

中药单煎与共煎利弊分析周 嘉 琳(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江阴市开发区秦望山路8号,214434)[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单煎;共煎 在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学术界对中药的单煎、共煎问题一直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中药单煎符合中医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传统中药均是以复方共煎,担心单煎后中药的疗效会发生改变。

我们经过10多年的科研探索和临床应用实践,证明单煎的中药配方颗粒与共煎的汤剂疗效基本一致,现就有关研究分析如下。

1 单味中药应用简述1.1 中药起源于单味药从神农尝百草始,中医就是采用单味药来治病。

在中医药发展的演变中,中医理论日渐丰富,中药也随之辨证配伍,按四气五味归经,开始多种药同时使用,产生了复方共煎。

目前采用的中药配方颗粒,其基本药性不变,四气五味不变,因而其治疗的作用也不变。

1.2 中药的复方组成并不是化学成分的组合中药复方主要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根据中药的药性组合而成,并非根据化学成分的变化来组方的。

一般说来,单味中药含有许多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绝大部分不明确,在体内如何发生变化也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由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一起共煎以及共煎后到体内如何转化为药效就更不清楚。

建国50多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寻找新的化学物质来证明共煎产生的疗效,至今尚未有明显的突破,所以单味中药配方颗粒调配冲服时究竟有无同样化学物质产生,就没有相应的对照。

所以,单煎、共煎各自有其优势,不能相互排斥。

2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单煎与共煎的利弊分析通过10多年来的不断总结和疗效观察,总体来说单煎具有如下优点:(1)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取。

共同煎煮难以兼顾到每味药的有效成分最大提取;而单煎则很容易按每味药不同成分进行提取,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药效。

(2)疗效稳定,质量均一。

单煎可根据产地和品种的不同,研究建立原料标准,产品质量均一,疗效稳定。

(3)调配简单,便于使用。

共煎调配需要经过煎煮到服药这一过程,至少需4~5小时,不适应急症;而单煎调配后即冲即服,便于急症应用。

药学论文

药学论文

毕业论文中药煎煮方法的探讨摘要: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中药汤剂是中医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由于汤剂能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可以依据个体特点灵活用药,并且药效发挥迅速。

但是汤剂也有其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煎煮耗时耗力,药液煎煮质量难于把控、味道刺激、服用携带不方便、存放后容易变质失效。

如何让中药汤剂发挥最大药效,因此,了解煎煮中药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中药中药汤剂中药煎煮药材药性煎煮方法正文1煎煮质量直接影响中药药效的发挥毕业实习我进入了南京同仁堂国药馆,它遵循了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传统,主要经营中药材,中成药,精致饮片,贵细药材(冬虫夏草,燕窝)。

我在这里接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例如如何鉴别虫草、燕窝;如何进行简单药材的加工;如何识别各种中药材以及如何煎煮中药。

尤其是中药的煎煮,有很多的细节必需很谨慎、细心才可以完成,这样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加是对每个病人的健康负责。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2汤剂中药的煎煮方法汤剂,又称汤液,是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2.1传统煎煮方法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

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经典名方一贯煎标准煎液UPLCQTOFMS化学成分分析

经典名方一贯煎标准煎液UPLCQTOFMS化学成分分析

经典名方一贯煎标准煎液UPLCQTOFMS化学成分分析一、本文概述《经典名方一贯煎标准煎液UPLCQTOFMS化学成分分析》一文旨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经典中药方剂一贯煎的标准煎液进行全面的化学成分分析。

文章将首先介绍一贯煎这一传统中药方剂的历史渊源、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价值,然后阐述选择UPLC-QTOFMS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必要性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描述实验材料、方法、条件以及数据分析流程,以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本项研究,旨在揭示一贯煎标准煎液中各化学成分的组成、含量及相互关系,为深入理解其药效物质基础、优化制备工艺、提升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也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材料与方法一贯煎标准煎液,购自某正规中药房,经专家鉴定确保其品质与纯度。

甲醇、乙腈(色谱纯,美国Fisher公司);甲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水为超纯水(Milli-Q超纯水系统制备)。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美国Waters公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Q-TOF MS,美国Agilent公司);色谱柱(ACQUITY UPLC HSS T3,8 μm,1 × 100 mm,美国Waters公司);超声波清洗器(KQ-500DE,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BSA224S,德国Sartorius公司)。

取适量一贯煎标准煎液,用甲醇稀释至适当浓度,经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

流动相为乙腈(A)和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程序为:0~5 min,5%~15% A;5~15 min,15%~35% A;15~25 min,35%~65% A;25~30 min,65%~95% A;30~35 min,95% A。

流速为4 m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2 μL。

中药复方合煎与分煎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合煎与分煎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合煎与分煎的差异性研究进展作者:孙国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中药为祖国医学传统中医特有药物,随着中医药科学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广泛应用,使得中药学顺应时代发展,从传统中药学向现代中药学转变。

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的重視。

中药复方汤剂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方式,煎煮方式会对药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以对中药复方合煎与分煎的差异性进行了解的目的,从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药复方;煎剂;合煎;分煎;差异性【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3--02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中药剂型现代化是其主要构成元素。

现阶段关于中药剂型现代化的项目研究正朝着深入、系统性方向发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果,而中药颗粒配伍剂近几年在国内外被广泛关注[1]。

与传统类型的中药复方药剂相比较,采用颗粒配伍药剂能够有效减少煎煮、配伍等繁琐程序,减少误差,具有操作简单、无需煎煮等显著优点,节约用药时间。

然而,现阶段并非全部中药复方药剂均能够利用这一方法制成配方颗粒,中药配方颗粒药剂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并非是祖国传统中药的代替药品[2]。

在进行中药复方煎煮时,各种化学成分和元素会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内部含有的有效成分在毒性、溶解度和功效等方面发生变化。

但其并非复方汤剂合煎和各类配方颗粒剂之间的混合,其在经沸水煎煮后获取的“合并液”成分一致。

成分上的改变会导致颗粒剂和共煎复方中药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本次研究中,以对中药复方合煎与分煎的差异性进行了解的目的,从多方面展开了综述。

1 中药药剂现代化研究背景目前,中药现代化已成为了我国中医学研究领域新世纪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了探索与时代变化相适应的中药应用路径,中药药剂的剂型项目研究成为了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所需攻克的主要课题。

当前,中药药剂形式多采用颗粒制剂,中药颗粒剂主要以质量优良的饮片为原材料,中药颗粒剂主要采用合适的溶媒工艺,自饮片中提取其含有的可溶性有效成分,利用浓缩、通风晾干和制粒等方法得到中药颗粒制剂,这一种中药制剂形式被称作是中药制剂浸提法[3]。

单煎和共煎对红花黄色素煎出量的影响

单煎和共煎对红花黄色素煎出量的影响
计 ( 海 第 三 仪 器 厂 ) 对 上 ; 照品红 花黄色 素( 日本 和光 纯药株 式会社 ) 红 花 、 ; 川 芎 、 归 、 仁 分 别 经 鉴 定 为 菊 科 植 物 红 花 当 桃 ( a ta s ic ru ) C r mu t t ls L 、伞 形 科 植 物 川 芎 h no
将 对 照 品 溶 液 室 温 放 置 ,5 n测 定 一 次 , 花 1 mi 红
黄色素 在 2 h内, 吸收度无 明显变 化 , 明 2 说 h内红花
黄色素 的稳定 性 良好。 2 5 精 密度 测 定 .
33 临床 中除 红花注射 液外 , . 红花 一般与其 它 中药
配伍应用 , 由于 中药 复 方 是 多 方 位 、 靶 点 协 同作 多 用, 在煎 煮过程 中虽造 成红 花黄色 素煎 出量 的降低 ,
( 第 四军 医 大 学 西 京 医 院 药 剂 科 ; 第 四军 医大 学 药 理 教 研 室 , 西 西 安 7 0 3 ) 1 2 陕 10 2
关键 词 : 花黄 色 素 ; 红 红花 ; v; 煎 ; 煎 u 单 共 摘要 : 目的 : 讨单 煎 和共 煎 条 件 对 红 花 中 红 花 黄色 素 ( fo 探 s r ̄lw S ) 量 的 影 响 。 方 涪 : 材 水 提 醇 沉 , 外可 见 分 a i l Y 含 o 药 紫 光光 窿法 波 长 为 4 3a 0r n处检 测 。结 果 : 红花 单 煎 的 S 含量 明 显 高 于 共 煎 法 , 花 与 当归 共 煎 后 S 的 含 量 明 显小 于 与 Y 红 Y 其他 饮 片 共 煎 后 的 S Y含 量 。 结论 : 花 与 当 归 、 芎 、 仁 共 煎 会 降低 红花 黄 色 素 的 煎 出量 。 红 川 桃 中 圈 分类 号 : 9 4 1 R 4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112 (0 10 —6 50 10 —5 8 2 0 )90 7—2

几种常用中药饮片煎煮前后性状鉴别与探究

几种常用中药饮片煎煮前后性状鉴别与探究

几种常用中药饮片煎煮前后性状鉴别与探究物加水继续煎煮20 min;每次煎煮过程适当搅拌1~2次。

煎煮完成后滤出饮片,置于干燥通风处72 h。

(二)鉴别方法由本中心药房的药师对三份处理好的饮片的性状进行观察鉴别,观察内容包括大小、质地、形状、色泽、气味、断面特征,观察方法包括看、摸、闻、尝。

四、结果所有药物经过未处理、单煎晾晒、共煎晾晒处理后,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下。

(一)西洋参未处理饮片的形状为圆形或近圆形不规则薄片,直径为1~2.5 cm,呈白色或浅黄色,有特殊气味,气味较淡,味甘且微苦,质地为显粉性,断面呈黄棕色,有明显形成层环。

单煎晾晒后饮片的形状为不规则圆形,但微卷缩,直径为0.8~2 cm,呈黄色,气味淡、无味,色,腹部呈棕黄色,气味腥,味咸,质地柔韧。

单煎晾晒后的虫体部分断裂或分散,整体呈棕黄色,气微、味淡,质地变脆易碎。

共煎晾晒后的性状相比单煎晾晒后饮片无明显变化。

五、讨论中药饮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目前有部分不法商家将煎煮过的药物重新晾晒后作为新鲜药物出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对于中药饮片的鉴别和质量检验,主要依靠检验人员对药物性状进行观察、触摸、鼻闻、口尝等方法来进行,对检验人员的鉴定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虽然当前一些先进技术能够对药物成分进行分析,但往往检测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实用性不强。

(下转第97页)95院患者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MRSA的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由于细菌耐药率日渐增网尿液标本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07): .[3]黄勋,邓子德,倪语星等.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化,能够作为临床鉴别药物的重要依据。

在本次研究中,太子参与西洋参两种植物类中药饮片在经过煎煮后出现了明显的形状变化,气味、颜色、质地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概况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概况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概况1. 本文概述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传统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产物,其方便、快捷、准确的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如何更好地保留和发挥中药的原有药效,一直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药效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中药单煎与合煎两种不同煎煮方法的对比研究概况。

我们将概述中药配方颗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中药单煎与合煎两种煎煮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其各自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比分析两种煎煮方法在药效发挥、成分提取、药效动力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以期为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化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我们将展望中药配方颗粒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2. 中药配方颗粒概述中药配方颗粒,简称“颗粒剂”,是一种将传统中药饮片通过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标准化、定量化的新型中药剂型。

它保留了传统中药的药效和特点,同时具有使用方便、剂量准确、易于携带和储存等优点。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提取、浓缩和干燥技术的进步,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品种逐渐增多。

到了21世纪,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现代中医药实践中,中药配方颗粒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们不仅应用于中医诊所和医院,也广泛应用于家庭自我药疗。

特别是在应对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方面,中药配方颗粒因其便捷性和有效性而受到青睐。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在于其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点,这有利于确保临床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颗粒剂的使用也简化了中药的煎煮过程,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由中医文化看中药单煎与共煎之争

由中医文化看中药单煎与共煎之争

由中医文化看中药单煎与共煎之争焦广明中药单煎与共煎之争是中药界近二十年来的一个焦点议题,自1992年天江药业研制中药配方颗粒以来,历年争论不断,焦点就在于单煎混合能否替代传统汤药的群药共煎。

赞同者有之,贬抑者亦不乏其人。

经过十多年的使用,从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的数百篇临床报告可见中药配方颗粒确有临床疗效,甚至有时候疗效超过煎煮汤剂,这才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价值,然而单煎与共煎的争论也仍未停息。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从本质上来说是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的源头型文化,是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涵括了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既是传统的捍卫者,也是文化的诠释者。

中医学就是其精神的完美体现,它寓创造于解释,寓革新于继承的发展模式,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使得千百年来的医学理论及其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等有着系统的统一性。

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中求发展的历史。

对待单煎与共煎的认识,应遵从中医理论,符合辨证法,否则就易走向片面与极端,故在此问题上应“和而不同”。

一从传统中医文化来讲,中药原本不存在单煎与共煎的问题1. 中药起源于单味药从神农尝百草始,有从单味药使用作为起源的悠久历史,至今亦有单味药使用的方剂如独参汤、夏枯草膏、益母草膏等。

在中医药发展的演变中,中医理论日渐丰富,中药也随之辨证配伍,按四气五味归经,开始多种药同时使用,才产生了复方共煎。

至今仍有些药物在临诊入汤时也要求另外煎,如姜汤送服、打粉冲服、另煎兑服、烊服等,这些都足以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药物还需要单煎入方配伍使用。

因此我们在看待单煎与共煎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与传统用药规律,不应以中药化学的某些研究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下结论。

如何正确煎中药正确地煎中药的方法

如何正确煎中药正确地煎中药的方法

如何正确煎中药正确地煎中药的方法生活中多数的中药在服用前都是需要煎煮的,但是多数人可能对于煎中药的时间和放的水等不是很了解。

如何正确煎中药?本文是店铺整理如何正确煎中药的资料,仅供参考。

如何正确煎中药煎煮中药的器皿选择煎煮中药选择器皿是很重要的。

熬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

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

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

凤凰中医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铁锅和铜锅煎药。

因为铁和铜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煎中药的时间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其中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煎中药的其它细节锅盖通常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

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则须盖着盖子熬。

浸泡如同打豆浆前需要浸泡黄豆一样,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小时(除用醋、酒泡的药),要20分钟。

中药的正确煎法讲课稿

中药的正确煎法讲课稿

中药的正确煎法中药的正确煎法汤剂是中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种服法。

古人对煎药的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论述。

如《医学源流论》中就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可大了,那么,怎么样煎才能有效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呢?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吧。

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做的锅,这是为什么呢?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

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

但是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

但加水的量就很重要,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水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那么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

首先,在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

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

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煮汤药的时候长短也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那么一剂汤药一般要煮多长时间最好?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要另煎等等,这样做起来虽然是很讲究,但比较繁琐,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药物质量和它的治疗效果呢?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定。

中药特殊煎法

中药特殊煎法

中药特殊煎法医生在开处方时,对有些特殊中药,应在药物的右上角注明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等特殊煎服法,药剂人员发药时也应对病人交代清楚注意事项,从而避免造成一些不良副作用或浪费。

1、先煎(有效成分不易溶出,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先煎药一般应打碎加水400至500毫升,用武火煮沸15-20分钟后,再放其他药物,将水加至适量时,继续煎煮。

(1)介壳类和矿物类骨、甲、角一类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浮海石、鹅管石、礞石、自然铜、牡蛎,龙骨、龙齿、蛤壳、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穿山甲、龟板、鳖甲、豹骨、鹿角、水牛角等。

(2)毒性药材,久煎能缓和毒性,先煎45-60分钟:乌头(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商陆、生南星、生半夏、花蕊石等。

2、后下(久煎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或有效成分会被破坏的药物)后下药一般应在煎药结束之前5-10分钟放入为宜。

(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以防有效成分挥发:荆芥、薄荷、紫苏叶、藿香、佩兰、砂仁、檀香、木香、沉香、降香、青蒿、生大黄、豆蔻、红豆蔻、草豆蔻、肉豆蔻、肉桂、鱼腥草、玫瑰花等。

(2)不能久煎:钩藤、大黄、番泻叶、徐长卿等不能久煎药物也适宜后下。

3、包煎(黏性强、粉末、带有绒毛、体轻易漂浮的药物,宜用小纱布袋包砂、旋覆花、滑石粉、海金沙、五灵脂、六一散、益元散、鸡苏散、黛蛤散、碧玉散、淡秋石、青黛、乳香、没药、马勃、海蛤粉、龙骨粉、牡蛎粉、石决明粉、松花粉、生蒲黄、秫米、灶心土、滑石等矿土及粪石类中药。

4、另煎(对于贵重药品,往往单独另煎,单独服或兑入药汁服用。

另煎的药物一般亦需久煎)某些贵重中药,应单独炖或煎2―3小时,还可以放入陶碗中加水入笼屉蒸,以防止有效成分被吸附、丢失。

可单独服用,也可同其他药混服。

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燕窝、银耳、羚羊角、犀角、冬虫夏草等贵重药物。

5、烊化(胶质药为避免入煎黏锅,往往用水或黄酒加热化开后兑服)胶质、黏性大,又容易溶解的中药,与其他药物一起煎制容易焦化,应该在温水中慢慢搅拌,待溶化后,与煎好的药液混合服用。

中药汤剂中部分药物剂量和煎法的探讨

中药汤剂中部分药物剂量和煎法的探讨

中药汤剂中部分药物剂量和煎法的探讨中药汤剂是把多种药物混合,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汗为汤剂。

汤剂是过去和现在最广泛使用的一种中药剂型,可用于内服和外用熏洗。

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方便、录活、多样,针对病情对症用药。

中药汤剂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同疾病作斗争,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的成果,中药汤剂古今老百姓都很接受,为防病,治病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对中医中药感官的加强,许多传统医学的好经验好方法需要发扬光大。

三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中医中药更加科学化。

中医中药不断地发展,用药量大增,天然的野生中草药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目前部分中药材大面积引为种、养殖,使用农药化肥影响药物的有效成分,疗效远不如天然野生药材。

中药自动煎药包装机使部分药物的煎服达不到要求,影响药效发挥。

人们包含习惯的改变,普遍喜欢吃天然绿色食品。

一些是山野药的中草药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绿色食品。

由于这些因素,中药汤剂中部分药物的用量和煎法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讨论。

长白山地区老百姓习惯食用的山野药中药品种的在中药汤剂中用量应适当加大,使药效更加发挥。

蒲公英:出自《新修本草》。

别名黄花地西、奶汁草、婆婆丁。

属清热醉毒药,清肿散洁。

为治乳腺炎之要药。

常用量25-50g。

公英东北人春夏季常食用山野菜之一。

吃法很多,可生吃或做小豆腐。

做包子、饺子,炒和做汤等很多吃法。

一次信用鲜公英几两或几斤不等。

蒲公英在中药汤剂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对东北人应加大用药剂量。

以常用量50g-250g为宜。

一性别女患乳腺炎,乳房红肿、发热、疼痛,乳房坚硬拒按。

初诊用瓜蒌咎蒡汤,公英用量50g服2剂,效不显。

二诊原方加重公英用量达250g,服三剂全愈。

薤白:出自《本草图经》别名薤白头,小根蒜,小根菜。

属去寒药。

功用温水通阳,下气散结。

用量5-10g。

薤白是一种四季可食用的山野菜之一,可生吃,熟吃,做菜饼子,小根菜炒鸡蛋是东北的一道名菜。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的焦点是中药的单、共煎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中药单煎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也有学者认为:传统中药均是以复方共煎为形式,担忧单煎后中药的疗效会发生改变。

我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探索,充分证明单煎的中药配方颗粒疗效根本与共煎的汤剂疗效一致,相当部份的单煎药优于传统共煎中药,现综述如下:一、单味中药应用的理论。

1、中药起源于单味药。

从神农尝百草始,中医就是采用单味药来治病。

在中医药开展的演变中,中医理论日渐丰富,中药也随之辩证配伍,按四气五味归经,开始多种药同时使用,产生了共煎。

现中药配方颗粒其中药的药性不变,四气五味不变,使用时辨证论治不变,因此其治疗的作用也不变。

2、中药的复方组成并不是化学成份的组合。

中医复方的组成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辩证论治以及中药的药性而得来的。

而不是根据化学成份的变化来组成复方的。

共煎产生新的化学物质这点说法本来就不符合中医传统理论。

一味中药就有许多不同的成份,这些成份绝大局部不明确,到体内如何发生变化也不清楚;加在一起共煎以及共煎后到体内如何转化为药效就更不清楚了。

建国五十多年来,复方研究按照寻找新的化学物质来证明共煎产生的疗效,至今未有明显的突破,所以单味中药配方颗粒调配冲服时究竟有无同样化学物质的产生,就没有相应的对照。

所以单、共煎各自均有优势,不能相互排斥。

3、许多新药的研究均未采用共煎。

共煎不是现代制剂的唯一,目前审批上市的新药中成药绝大局部也不是共煎的产物。

4、古人本来也不只用共煎。

古时至今许多丸、散、膏、丹,均不采用共煎,而已延用至今数千年,我们换个思路把中药配方颗粒作为当今的中药新剂型,其实并没比古人聪明多少。

5、中医理论中对中药的共煎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的认识,本来也不是一味强调中药全部可以共煎的。

6、复方组合到达的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相互配伍而产生的,而不是根据化学成份来组合的。

一个单味药与另外几味药配伍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麻黄配杏仁可以平喘止咳,配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肿,配石膏知母可治大热,配桂枝可发汗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单煎、共煎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的焦点是中药的单、共煎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中药单煎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也有学者认为:传统中药均是以复方共煎为形式,担心单煎后中药的疗效会发生改变。

我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探索,充分证明单煎的中药配方颗粒疗效基本与共煎的汤剂疗效一致,相当部份的单煎药优于传统共煎中药,现综述如下:
一、单味中药应用的理论。

1、中药起源于单味药。

从神农尝百草始,中医就是采用单味药来治病。

在中医药发展的演变中,中医理论日渐丰富,中药也随之辩证配伍,按四气五味归经,开始多种药同时使用,产生了共煎。

现中药配方颗粒其中药的药性不变,四气五味不变,使用时辨证论治不变,因此其治疗的作用也不变。

2、中药的复方组成并不是化学成份的组合。

中医复方的组成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辩证论治以及中药的药性而得来的。

而不是根据化学成份的变化来组成复方的。

共煎产生新的化学物质这点说法本来就不符合中医传统理论。

一味中药就有许多不同的成份,这些成份绝大部分不明确,到体内如何发生变化也不清楚;加在一起共煎以及共
煎后到体内如何转化为药效就更不清楚了。

建国五十多年来,复方研究按照寻找新的化学物质来证明共煎产生的疗效,至今未有明显的突破,所以单味中药配方颗粒调配冲服时究竟有无同样化学物质的产生,就没有相应的对照。

所以单、共煎各自均有优势,不能相互排斥。

3、许多新药的研究均未采用共煎。

共煎不是现代制剂的唯一,目前审批上市的新药中成药绝大部分也不是共煎的产物。

4、古人本来也不只用共煎。

古时至今许多丸、散、膏、丹,均不采用共煎,而已延用至今数千年,我们换个思路把中药配方颗粒作为当今的中药新剂型,其实并没比古人聪明多少。

5、中医理论中对中药的共煎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的认识,本来也不是一味强调中药全部可以共煎的。

6、复方组合达到的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相互配伍而产生的,而不是根据化学成份来组合的。

一个单味药与另外几味药配伍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麻黄配杏仁可以平喘止咳,配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肿,配石膏知母可治大热,配桂枝可发汗解表。

但是如果用化学成份来解释是没有任何理论支持的,也不符合中医本来的学术规律,中药配方颗粒遵循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仍然是以配伍得当而起到治疗作用的。

二、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与共煎的利弊分析。

根据10多年来,我们不断的总结和疗效观定,总体来说单煎优于共煎,其利弊分析如下表:
三、单煎、共煎临床疗效的分析。

中医药来源于实践,中药有数千年的使用史。

单味中药组成复方的形式不变,只是煎煮的方法不同,这在临床是否有疗效的差异,我们公司做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如下:
1、国家、省、市级课题采用中药配方颗粒组方均通过课题验证。


2、我公司产品14年来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经数百家医院数亿病人中使用,未收到不良反应报告,并一致反应疗效基本与汤剂一致。

公司共总结论文400余篇,出版临床应用书刊三册,总计80余万字。

举例:
在《治疣中药配方颗粒方治疗表皮疣赘的体会》一文中,
作者通过使用治疣免煎颗粒方进行辨证治疗,认为治疣免煎颗粒方治疗表皮疣赘的特点是剂型简单,量轻价廉,效果好,兼备了中药煎剂和中成药的优点。

在《肠净冲剂配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临床观察》一文中,作者采用经验方肠净冲剂加化疗对3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化疗进行对照,得出结论认为:肠净冲剂配合化疗在大肠癌术后巩固治疗中,其免疫调节、抑癌抗复发、延长生存期等作用优于单纯化疗。

-
在《滋阴抑抗颗粒治疗女性免疫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观察滋阴抑抗颗粒治疗女性免疫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认为:滋阴抑抗颗粒对女性免疫性不育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96家医院,200多个经验方,制剂临床运用都取得明显疗效,并写出了临床总结报告。

4、国外21个国家及地区使用,并接受多国药监部门抽查,未有不良记录。

5、按中国新药临床研究设计指导原则,由江苏省中医院牵头组织多家国家临床药理基地,进行了数十个经典方方单、共煎研究,其研究结果均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验证,显示单、共煎无明显临床疗效差异(已发表)。

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处方分煎和合煎,均有明显疗效;两者药效学作用相近,无明显差异;在有些药效学指
标方面,配方颗粒的疗效优于饮片。

四、单、共煎药效学的研究。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指导下,我们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了中药配方颗粒的药效学共、单煎疗效对照,其结果证明,共、单煎无明显疗效差异。

见表:
结论:中药配方颗粒是新时代的产物,它源于传统而溶入现代,天江药业有限公司10多年来承担十多个国家级课题,深入细致地进行了广泛的科研实践,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药配方颗粒可以在临床发挥重大作用,它对于中医急症、专科建设、农村社区医疗、国外人士运用、亚健康人群保健起着重要实用价值,对推进中国中医药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