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_张福友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校资助工作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构建高效精准的资助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资助服务,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将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创新路径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及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现状与问题1.现状: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现状在于,传统的资助方式往往是以家庭经济状况、学业成绩等为主要依据进行资助,而这种资助方式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高校的资助工作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资助评估不准确、资助效益不高、资助管理过程复杂等问题。
2.问题:二、创新路径的研究方向和建议1.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构建高校精准资助体系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构建高校精准资助的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个性化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服务。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高校可以从学生的成绩、学习习惯、社交行为、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去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资助服务。
可以建立学生个性化画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构建学生的个性化画像,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多维度的了解和评估,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资助服务。
可以建立高校资助决策模型和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构建高校的资助决策模型和机制,通过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家庭经济情况、社会需求等多维度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为高校提供科学、合理的资助决策依据,提高资助决策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2.建立高校与社会资源对接机制,实现多方位资助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建立高校与社会资源对接机制,实现多方位资助。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多维度对接,让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到高校资助工作中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助服务,实现高校资助资源的最大化配置。
医学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念与管理[J ].重庆高教研究,2014(2):74-78.[2] 粟莉.论国家新助学政策体系的导向功能[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43-44.[3] 丁雅诵.未来5年我国将建成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贫困生资助精准度提高[N ].人民日报,2015-12-10(12).[4] 蒋芬芬.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的困境及策略[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55-57.[5] 袁贵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人民教育,2015(4):6-12.[6] 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7] 粟莉.论国家新助学政策体系的导向功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43-44.[8] 廖述平,张丽红.可行能力视角下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理念与管理[J ].重庆高教研究,2014(2):74-78.[2022-03-14收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验动物在药品研发、多种疾病致病机理研究、生殖医学、畜牧兽医等诸多医学领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需求量不断增长。
人和动物需要相互依赖,相互适应,才能取得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动物伦理学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包括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解放)[1]。
尊重实验动物,从人和动物是一生命共同体的原则角度出发开展工作,物我等同,也等于是尊重我们自己。
1 关注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重要性1.1 保障实验数据更加科学有效实验动物的福利水平会影响实验动物心理和生理健康、从而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据研究表明,在动物处于饥渴、紧张、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状态下,其各项生理机能水平常常会较正常状态下产生明显的偏差,其行为活动也常常出现反常现象。
医学实验中保证实验动物的生活舒适、健康、没有痛苦和疾病,是获得科学有效的实验数据的有力保障。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6篇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6篇第1篇示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和关怀。
社会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疾病困扰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继续完成学业。
为了帮助这些有需要的学生,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校如何通过精准资助,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
通过对学生的经济状况和个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高校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哪些学生需要资助,并确定资助的具体范围和方式。
在建立资助制度时,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学费、生活费、医疗费等方面的支出,为每位有需要的学生量身定制资助计划,确保资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应加强对资助对象的关爱和支持。
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
高校可以设立导师制度,为资助对象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调整心态,树立信心,顺利完成学业。
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座谈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合作,拓宽资助渠道。
除了依靠学校内部资源,高校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捐赠和资助项目。
通过与企业、政府、慈善机构等的合作,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资助资源,让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帮助。
高校还可以积极争取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让资助工作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资助工作评估机制,提高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对资助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跟踪,高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资助工作。
评估工作不仅有助于高校更好地了解资助对象的实际需求和反馈意见,还能为高校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方向,提升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和专业性。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创新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与此高校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问题也在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在实施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时,需要找到合适的实施路径与方法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学生获得资助。
本文将从实施路径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实施路径的创新在实施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时,需要找到合适的实施路径,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学生。
当前,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制定的助学金政策已经初步建立,并通过学院、学生处等相关部门进行资助发放。
这些措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助金的发放不够及时、覆盖面过窄、申请难度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实施路径的创新。
可以引入大数据技术来加强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更精准地判断学生的资助需求,从而保证资助金发放的公平和合理性。
还可以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可加强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合作。
除了学校自身的助学金之外,还可以联合各类基金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为学生提供资助。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资助来源,还可以通过各方的力量推动助学金政策的完善和提升。
可以建立完善的资助评估机制。
不同于现行的简单家庭调查形式,可以通过建立资助评估专业团队,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从而更公平地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资助的精准度,还可以更好地避免资助金的浪费和滥用。
可以通过建立资助政策的长期跟踪机制,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可以建立学生资助金台账,定期对学生的资助情况进行跟踪和审核,确保资助金的使用符合规定,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经济状况,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方法创新除了实施路径的创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当前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仍然有很多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难点,以及针对这些难点对策和路径选择。
难点一:资金来源不足学生精准资助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往往现有的教育经费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如何有效地筹集资金成为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首要难点。
解决该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放教育贷款、补助、奖学金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到资助教育的大军中来。
2.社会参与: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需要广大社会志愿者的参与,也需要社会上其他公益机构的支持,才能够使得资助工作更加有力量和持续性。
因此,社会应该发起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号召广大热心公益的人士投身到学生精准资助的行列中来,共同发挥出人民的力量,帮助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梦想。
难点二:申请人资格审核难度大学生从申请到获得资助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
其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审核是审核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该环节也正是审核难度最大的环节。
因此,如何有效地审核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成为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所面临的另一个难点。
解决该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审核标准,根据国家的整体经济基数和当地经济水平,制定不同补助标准,对需要优先资助的学生进行分类和标记,确保学生的申请符合实际情况。
2.建立健全的审核机制,确保初审、复审、公示和存档环节完整齐全,有效避免审核过程中的错误和漏洞。
3.加强对审批人员的培训和引导,以提高审批人员审核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专业知识和审核能力。
难点三:资助贫困学生艰难在学生精准资助过程中,资助贫困学生艰难仍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此外,一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获得资助,进一步加重了资助贫困学生的紧迫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贫困地区帮扶力度,实行区域联合资助的模式。
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
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问题也愈发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元化精准资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
多元化精准资助是指依托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制定差异化的资助政策,为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服务,扶持他们的学业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共享。
本文将从多元化精准资助的意义、方式和案例三个方面,阐述多元化精准资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领育人新篇章。
一、多元化精准资助的意义1.实现教育公平多元化精准资助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和不同学生之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一些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一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巨大,这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多元化精准资助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资助,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精准资助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通过奖学金、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的资助,对他们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家庭条件一般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通过助学金、兼职工作等形式的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多元化精准资助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援助,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扶持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拓展育人新途径多元化精准资助的出现,为育人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传统的育人工作主要依靠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而多元化精准资助则为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通过资助措施,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多元化精准资助,学校可以将育人工作融入到实际的资助项目中去,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1.奖学金制度奖学金是多元化精准资助的重要形式之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分析与经验启示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分析与经验启示作者:李健文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0期摘要:资助工作,是爱的传递,更是一门持之以恒的教育学科,需要教育者不求回报的真切付出,更需要教育者毫无保留的全情投入。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各高校在扶贫工作,特别是资助育人工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润物无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成才,帮扶了一位又一位有需要的孩子,把温暖切实的送达他们的身边。
因此结合一则高校资助育人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深刻突出教育扶贫、经济扶贫、心理扶贫的重要性,以期广大相关工作者更好的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
关键词:资助育人;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G4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10.0761 案例简介他叫小Z,某大学一名理科生,个子不高,体型微胖,比较害羞。
大一的时候,家庭经济困难本就不自信的他对所学的专业也充满着疑惑和焦虑,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不清,感覺前途很迷茫,为此,他时常闷闷不乐。
笔者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位家庭困难,而且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孩子,主动找到小Z谈心谈话,深入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介绍所带专业的同时介绍国家和学校多项资助政策,打消他的担忧与顾虑,同时用诚挚、沉稳、质朴的语言不停的给他加油鼓劲。
也正是这一次谈话,让小Z感受到了辅导员老师,感受到了学院,感受到了学校对他的关注与鼓励。
小Z成功进行了贫困认定,获得多次助学金,对他的学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现在,当同学们提到小Z,第一个印象就是:专业前三的学霸。
但小Z却很谦虚,他说,没有笔者那一次谈话,他还是个迷茫的孩子;没有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鼓励帮助,他也不会取得成功。
但是命运总会和人开玩笑。
大一下学期临近期中考试的前一晚,小Z舍友看到他接了个电话后马上跑到厕所嚎啕大哭,随后即刻收拾行李赶去北京。
小Z的家人给笔者打来电话,他的父母在北京出车祸,母亲当场去世,父亲正在抢救。
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
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摘要】本文探讨了多元化精准资助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分析了多元化资助方式的必要性,指出传统单一的资助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强调了精准资助的重要性,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资助计划,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
然后,介绍了多元化精准资助的具体措施,包括奖学金、补助、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
接着,阐述了引领育人新模式的实践,通过实例展示了精准资助如何促进学生成长。
分析了多元化精准资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推广重要性,强调了其在育人中的深远意义。
多元化精准资助是引领育人新篇章的重要路径,有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资助方式、重要性、措施、新模式、学生成长、影响、未来发展方向、深远意义、推广、重要性。
1. 引言1.1 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在当今社会,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之基,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之星。
教育资助一直被各国高度重视。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多元化精准资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和精准的资助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引领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多元化资助方式的必要性在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传统的统一形式的资助已经无法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
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资助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更广泛的帮助。
精准资助的重要性则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多元化精准资助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形式的资助,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确保资助资源的公平分配。
引领育人新模式的实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参与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
资助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良好的资助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更好地发挥潜能,为社会贡献更多。
多元化精准资助的未来发展方向、育人新篇章的深远意义以及推广的重要性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分析 , 并提 出以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为主要抓 手 , 进一步细化校 内资助体 系, 建 立建档立卡 家庭 学 生校外资助项 目, 合理运 用“ 大数据”, 创新资助 育人形 式和 内容等建议 , 以有 效实现 高校 学生资助工作的 目标。
关键词 : 精 准资助 ; 高校 学生资助 ; 思想政治教育
第3 2卷 第 6期 2 0 1 7年 6月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Vo 1 . 3 2, No . 6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J u n. 2017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2 0 0 6 . 2 0 1 7 . 0 6 . 0 1 3
普 通 高校 国家奖 助学 金 比例一 般 为在 校生 人数 的2 0 %~ 2 5 %, 这意味着约 5 % 的高 校 家 庭 经 济 困 难学 生 无法 享受 国 家财 政 的直 接 资 助 , 需 要 校 内资
进行 复议 和审 核 。在 基 层 评议 过程 中 , 如果 不 将 建 档立 卡家庭 学 生和 非建档 立 卡 的家庭 经济 困难学 生 进 行 区分 , 难免 会 出 现个 别 建 档 立 卡 家庭 学 生 未 通
中图分类号 : G 6 4 9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1 7 ) 0 6— 0 0 5 1— 0 3
2 0 1 7年 , 国家 2 0 2 0年 脱 贫 战 略 已进 入 攻 坚 阶 段, 高校 贫 困学 生 资 助 工 作 也 面 临 着重 大 的机 遇 与 挑 战 。近年 来 , 国家 高 校学 生 资助体 系不 断深 化 , 资 助政 策 不 断优化 , 指 向性 不 断 明确 , 随之 而来 的是 高 校学 生 资助 工作 责 任 的不断 增 大 , 目标 的不 断提 升 , 内涵 的不 断 升 华 。 ( ( 2 0 1 6年 中 国学 生 资 助 发 展 报 告》 提 出学 生 资 助发 展 内 涵 由 “ 保 障型资助” 向“ 发 展 型 资助 ” 转化 , 全 面推 进 “ 精准资助 ” j 。如 何 把
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
[摘要]多元化地开展精准资助,使资助的认定发放精准了,资助的范围扩大到了学习、成长、职业规划、心理等领域,通过这些资助的开展和宣传,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心理教育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扩大资助育人的成效。
[关键词]多元化;精准;资助育人[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2-0272-02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石猛(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宿迁223800)随着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范围不断扩大,学生得到更多实惠。
近两年进一步完善了资助队伍建设,资助队伍越加稳定,资助的申请发放程序越加健全。
在此基础上寻求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单一保障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变的途径,探讨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的实现途径。
重点是在资助育人上去实现资助育人的初衷。
一、多元化落实学生资助,形成资助高精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
从资助对象的认定、资助工作操作程序、监督管理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增强了工作的可操作性,提高了资助的精准性。
(一)精准认定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以及申报、审批和发放程序,同时规定学生申请助学金需要填写申请表、贫困统计表两份表格,还需提供村、乡镇及以上证明或其他认定。
“一法一序、两表一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对贫困学生认定难的问题。
通过认定的学生,学校收集学生的个人、家庭等方面材料,结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资助中心的贫困生信息库,这样大大提高了资助对象的认定精准度。
(二)精准发放学工处资助管理中心和财务共同完成资助资金的发放,财务处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助学金发放,学生助学金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做表,找领导签字,把签好字的表提供给财务处由财务处负责发放,按名单发放到学生的助学金卡上,这样就形成了评学生的不碰钱,碰钱的不知道学生的格局,做到相互监督,保证助学金的规范使用,保证助学金发放的精准度。
“资助育人”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
“资助育人”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如何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受到资助并接受优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如何实现“资助育人”,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资助,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一、提高资助标准,确保资助覆盖面要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首先需要提高资助标准,确保资助的覆盖面。
通过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核实,合理确定资助标准,确保资助的公平公正,让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受益。
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采取差异化的资助政策,更好地满足各地学生的需求。
二、设立多元化的资助项目,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在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中,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助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外,还可以设立创业资助、科研资助、社会实践资助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三、加强学生资助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了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必须加强学生资助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的资助管理制度,确保资助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加强对资助对象的跟踪和管理,及时了解资助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要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
四、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在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中,还需要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促进学生成长。
举办资助分享会、资助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邀请获得资助的学生分享成长故事和心得体会,激励更多学生树立信心,勇敢面对困难,努力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加强社会参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为了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鼓励各界人士和社会组织关注学生资助工作,加大对学生资助的捐赠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和帮助。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创新,也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保障。
而作为精准扶贫政策的一部分,大学生精准资助更是关系着国家未来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学生精准资助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就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
在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方面,首先需要明确资助对象,即明确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并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标准和程序。
要建立起多层次的资助机制,包括国家助学金、地方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等,并将这些资助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要建立起科学的资助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资助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资助的公平和公正。
要建立起保障机制,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和学业困难的大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确保他们正常学业和生活。
要加大对大学生精准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大学生精准资助政策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只有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这项政策,才能更好地推动这项政策的实施和落地。
要加大对大学生精准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政策的意义和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支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政策对国家未来的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来。
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而不能只靠国家的力量来完成。
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来,包括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
他们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捐赠图书、提供实习机会等形式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也可以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来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这项工作更加完善和健康。
谈如何实现学生资助与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效规 避贷款风险 . 高学生 的诚信 度 . 提 为学校
信息有 的是可以公开的 . 有的是需要授权公开
生 的具 体名单 . 科学 配置国家奖学金 、 国家励
志奖 学金 、 国家助学 金 : 通过宣传 让更多的学 生 了解 国家 的资助政策 .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 生顺 利入学 : 采取 多种措施加强诚 信教育 . 有
第二 . 两者的处理信息不能共 享 学生管
资助资金 .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顺 利完成学
业: 通过科学务实多个部门 . 学 生资助部门和管理部 门只是其 中的两个 , 每个 部 门都有 自己的信息源 学生资助部 门对学生 的信息采集来 自贷款流程各环节 . 自家庭所 来 在地 的证 明 . 自银行 的信用记录 . 自对其 来 来 家庭经济等基本状况的调查 . 自 来 部分生活消 费记 录 . 自每年生成 的资助材料 . 有这些 来 所
的情况看 .各个高校在 学生资助工作 和学生 管理 工作 的协调方面仍 然有这样那样 亟待解
决的问题 .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 . 两者在相近内容 的要求上不能实现 有机的衔接。比如《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第 七条要求 :勤俭节约 , “ 艰苦奋斗。热爱劳动, 珍 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 : 活俭朴 , 生 杜绝浪费 :
理部 门对 学生基本情 况的了解 、 记 、 登 管理信
息处 于部门内部管理 的 比较多 .对外 共享 的 比较 少 , 学生资助管 理部门不能 随意调取 : 学 生资 助管理部 门掌握 的信息 由于顾 忌某些个 人隐私 也不便于共享 如此一来表 面上看都
是从事学 生工作 的一家 人 .但是在实 际工作
不追求超越 自身和家庭 实际的物质享受 ” 这 个要求对全体学生是合适 的. 但是对家庭经济 困难 、 申请资助的学 生来 说还不够 细化 . 还缺
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
多元化精准资助,引领育人新篇章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我国对学生资助工作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不断推进多元化精准资助政策,以期引领育人新篇章。
学生资助的多元化表现在多方面。
资助方式的多元化。
目前,学生资助工作主要以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形式进行,其中还包括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特殊资助项目。
通过多种资助方式的结合应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提高学生资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资助对象的多元化。
学生资助的对象不仅包括贫困家庭的学生,还包括残疾学生、优秀学生、特长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
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资助政策上有所区别,体现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资助内容的多元化。
学生资助不仅仅是经济资助,还包括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就业创业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资助内容,可以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得学生资助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精准资助是多元化资助的核心要求。
通过精确定位资助对象和需求,精确量化资助金额和期限,实现学生资助的科学与精细管理。
精准资助的核心理念是“因人因地施策”,即因不同的学生和地区采取相应的资助措施和政策。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
比如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应该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对于残疾学生,应该提供相应的辅助设施和服务;对于优秀学生,可以通过奖励措施来激励;对于特长生,可以提供特殊培训和支持等等。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也需要分配不同的资助力度。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更需要资助,因此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资助力度。
不同学校的资助情况也有所不同,需要因校制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资助政策。
通过精准资助,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度和效果。
多元化精准资助的目标是引领育人新篇章。
学生资助不仅仅是提供经济帮助,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资助方式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发展个人特长和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8篇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8篇篇1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是指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前,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资助。
同时,各高校还积极开展了资助育人活动,如举办资助育人讲座、开展资助育人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尽管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资助育人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高校的资助政策不够细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资助育人工作还不够精准,一些高校在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存在误差,导致资助不到位或浪费资源。
此外,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宣传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路径选择:1. 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各高校应进一步细化资助政策,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家庭经济状况,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资助方案。
同时,应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资助资金的充足性和稳定性。
2. 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各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机制,通过走访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确保识别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同时,应尊重学生的隐私和尊严,避免因识别不当而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3. 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和管理。
各高校应加大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公告栏等方式广泛宣传资助政策和服务内容。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 拓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领域和形式。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扶贫扶志精准帮扶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扶贫扶志精准帮扶作者:王亚洲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2期摘要:自从高校资助政策出台以来,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党的十九大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十九大精神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扶贫扶志精准帮扶对策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界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围绕主要矛盾找问题,补短板,强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为高校资助工作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再上新台阶,为下一步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出了更高、更科学、更全面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帮扶对象在通往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贫困问题的重视,以及国家对于助贫的决心。
在高校内,我们同样要有坚定的决心,让爱心成就梦想,助学点燃希望,以前我们讲“一个都不能少”保证不能因为贫困而辍学,现如今不但要实现上得了学的目标,而且要让上得了学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使得受到学业资助的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资助方面,一些高校同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助困机制不完善,助困资金不平衡,全员全过程育人不充分。
一、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育人不充分1.助困机制不完善。
(1)认定制度不精准。
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难以科学界定,认定机制不完善。
部分政府和高校文件对贫困生的界定停留在描述性阶段,没有详细的参考标准和规范化的指标,以至于贫困生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1]。
当前一些学校对贫困生的划分只是按照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粗糙划分[2],然而这几个等级的确定没有明晰的标准和严格的界定,有的按照经济收入划分,但经济收入是学生自己填写的,难免会出现不客观的现象,尽管数据客观,但由于地区不同、工种不同、家庭负担不同,很难把握贫困标准这个度。
“精准扶贫”政策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思考
“精准扶贫”政策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思考作者:朱必法鲁晓翀朱亚寅来源:《决策与信息》 2020年第2期朱必法1 鲁晓翀2 朱亚寅3(1.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5;2.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15;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15)[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从过去的“粗放扶贫”转变为“精准扶贫”,这是我国扶贫事业的一次质的飞跃。
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中,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方面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实现扶贫目标的关键。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从以下方面将“精准扶贫”思想融入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一是进一步规范资助对象认定程序和标准;二是完善精准资助维度,满足不同发展型学生需求;三是提升管理精准度,保障服务质量;四是建立互联网信息库,实现精准扶贫信息化;五是培养贫困生自强精神,锻炼贫困生脱贫能力;六是深化贫困生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进而能够有效实现教育领域的精准扶贫,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地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
[关键词] 精准扶贫;高校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2-0075-07教育乃兴邦之本,解决好教育问题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旨在明确扶贫对象,提高扶贫质量,从而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深化高校扶贫工作改革,需要高校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质量,保障工作效率。
因此,高校要以“精准扶贫”政策为指导思想,主动发掘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及时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高校贫困学生。
一、高校“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湖南湘西考察,并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
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的思考
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的思考
张福友
【期刊名称】《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近年来,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但是从实践看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从该项工作的长远发展看需要尽早规划,及时修正.文章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经过分析,提出未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些建设性意见,为高校未来的学生资助工作提供探索性思考.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张福友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研究r——基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实证分析
2.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反馈机制的构建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为例
4.中外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比较研究
5.2008年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11期总第259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No.11,2015Serial No.259收稿日期:2015-09-24作者简介:张福友,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张福友(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处,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摘要: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有关部门和管理者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意义的认识,使从业人员能正确认识精准识别的难度,提高精准资助方式,从而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发力”,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精准识别;资助育人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614(2015)11-0078-03一、充分认识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与代表们商议扶贫大计,他指出:“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这是一个明确的结点,昭示我们国家领导人对脱贫工作的极大关注和担当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其中对精准资助的要求尤其高屋建瓴:“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李克强总理在调结构、稳增长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也多次提出“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的施政理念。
2014年上半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办、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部委联合研究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目标任务,为落实国家帮扶政策指明了方向,划定了时间进度表。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整体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应该也必须走在前头,在完成国家基本资助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有一些创新,有一些不同于社会救助的新举措。
我们面临的“2020年脱贫”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高校面对的资助对象也不同于普通的社会救助,高校资助的对象是学生,他们致贫原因不是本人,而是家庭,更明确地说是家长;资助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的希望。
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也不应该停留在救助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帮助他们渡过暂时的经济困难,培养他们养成勤俭、勤奋、自信、自立、自强品质,最终成为敢于担当也能担当的有为之人。
二、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关键是精准识别《方案》中就信息化建设工作明确了建设单位,确定了标准规范,整合了信息点位,划定了完成结点,规定了各层级的职责、任务和必备条件。
为精准资助提供了基础手段,丰富了确定是否贫困的依据内容,为高校学生的精准识别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高校对申请资助的学生如何认定是不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以来是困扰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大难题。
从资助对象看,我们称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就明确了“家庭”这一看似副主体在认定过程中的重要位置。
高校对家庭经济状况的了解只能通过学生(主体)的介绍去揣测,通过学生的日常消费去观摩判断,至于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学校很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高校学生不像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家庭住址相对集中,距离也比较近。
而高校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有的来自海外,其家庭居住地分散,高校无法全部实地走访,根本无法全部取得申请资助学生家庭的直观认识。
虽然教育部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校对申请资助和获得资助的学生家庭进行实地核查,但是按照文件实际资助的人数,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全部进行走访核查。
既然不能全部核查,那么必然导致部分原始材料失真、失准。
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要经历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变化,其家庭条件也要随之变化。
有的家庭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可能经济状况比较窘迫,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改革逐步推进,临近毕业之际可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反,有的学生入学的时候家庭可能比较富裕,其上学期间可能偶遇变故,家庭经济状况可能急转直下,变得“穷困潦倒”。
所以用一成不变的材料来认定可变的动态家庭是不科学、不务实的。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困的标准也不一致。
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其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可能是低保户,但是同样的条件拿到偏远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可能要算是中等户,甚至是富裕户。
而不管是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还是来自偏远落后“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他们都在同一地区生活(学校所在地),他们的消费水准是一样的。
面对同样的材料也要根据其家庭的大背景不同而有所侧重。
《方案》中不但规划了应用软件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更重要的是规划了信息采集流程、采集内容、采集标准、任务分解等切合实际的运行要件。
有了这样一个信息系统,高校就可以共享其中的信息内容,为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提供便捷的手段、可靠的素材,高校也省去了走访的舟车劳顿之苦。
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申请资助学生日常的消费情况、遵章守纪情况、学业情况、其他综合表现,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体系,从而确定不同层级、不同程度的认定结果。
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省一级的学生资助动态管理系统,并根据资助对象接受其他资助的实际情况实行动态调整,不搞站桩和轮流坐庄。
高校需要整合这些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统筹分析,建立自身的资助标准,科学分类,合理布局,为精准资助打下可信、可靠的认定基础。
三、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资助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2007年开始,国家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资助项目和额度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国家资助项目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免费师范生、就业补助等诸多项目。
这些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地停留在“给”的层面。
不可否认,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是培养新时代的乞丐。
我们不能“一给了之”,不能无意间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陋习,也不能让他们有制度疏漏而获得资助的窃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而要“精准滴灌”,“出实招,见真效”。
实际上,目前的国家资助项目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上还有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精神是激励那些家庭经济困难、表现良好、学业优秀的学生,每年逐级下达分配指标。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如何把握?是按照在校生的40%,还是更高或者更低?或者按照所有已经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如果是按照低标准给出这些资助资金能不能让学生有种“沾沾自喜”的心理。
这时候就要考虑在完善制度上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比例,加入附加条件,对学习成绩或综合测评成绩有所限定,诸如要求申请者做一些公益服务等,使之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既有荣誉也有责任。
再比如国家助学金。
现在大都是按照指标分档评定,一般不做什么限定,按程序申请、评议、初审、公示、发放,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思考是不是缺少耐人品评的味道?可以考虑将国家助学金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必助资金,另一部分是可调资金。
必助资金和可调资金的比例随高校的层级不同有所不同,对于“985”、“211”等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可调资金比例要高一些,对于地方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可调资金比例要低一些。
必助资金的评定和发放基本按照现行的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办法执行,对于可调资金要通过申请申报课题、征集论文、公益服务、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等多种“有偿”方式进行资助,基本把握“按劳取酬”的方式进行资助。
对于必助资金获取人除非是残疾、疾病,可以自始至终“无偿”获助,其他人或多或少都要在获得资助之前有所付出,使之养成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习惯。
四、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实施的要件在于精干的队伍机构建设是队伍建设的前提,高校资助机构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预算、权利义务直接决定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同样也决定资助工作质量。
虽然从2004年起,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发文要求各高校必须成立由学校一位领导分管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但是实际情况离所要求的相去甚远,多数机构要么挂靠在学生处等部门下,要么只是一个科级建制,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定也没有明确的定位。
这样,从业人员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对政策的掌握不够连贯,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学生研究不够,平日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无暇、无心顾及长远发展问题。
只有在健全稳定的资助机构基础上,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通过准入机制的遴选、实际工作的考核建立一支优秀的资助工作队伍。
健全的资助机构,能稳定工作队伍,完善资助工作机制,使每个人能看到发展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有平日的工作积累和发现问题的主动性,才能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只有这样,才会有人去研究问题,提升工作质量,把资助工作做得精益求精。
97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五、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意义在于育人高校的资助工作与社会上的扶贫工作最大的不同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育人,不是单纯扶贫和救济。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识别工作开始,就融入了育人的元素。
一是申请资助学生提交的家庭贫困证明材料是不是客观真实的,直接考验申请者的诚信品质和做人态度,资助制度的设计和评议过程都必须体现和规范这一基本要求,高校对材料的审核、评议本身就是一个进行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的过程。
二是参考申请者在校期间表现,比如月话费标准是否过高,是否有吸烟等不良嗜好,都是评议奖助学金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养成勤俭节约、积极上进的好习惯,这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
核查是落实资助育人的监控手段。
对于受到资助的学生,其家庭经济状况是否贫困一方面来自对其提供的材料和在校表现进行判断,另一方面,需要抽样核查,分期分批对受助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深入街道(村落)、深入家庭。
这样不但核实了受助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而且间接提醒其他申请者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
建立资助档案,进行跟踪,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创新资助方式。
对于资助过的、有典型经历的学生要在原有档案的基础上实行就业创业跟踪,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方式,及时掌握其走上社会后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