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正义观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社会正义问题,认为社会正义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积极干预。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正义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发展和公正的分配。

他认为,社会应该保证人人平等,量力而行,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而分配财产和权利。

马克思认为,社会应该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正义与道德、法律和政治密不可分,社会正义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实现。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密切相关。

如何实现社会正义,成为当代社会所需要重视的问题。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正义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在法律、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中实现平等,消除种族、性别等歧视,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公正的机会和资源。

此外,当代社会还需要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从而增强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关注贫富差距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照顾和扶持,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同时,当代社会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和创业,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生态,为每个人提供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变革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经之路。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关注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的改善和完善。

同时,当代社会还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当代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有重要意义。

“实践转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

“实践转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

“实践转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是指引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实践转向”的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与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了有机的对接,不断深化和拓展。

通过对实践转向的历史演变和对当代政治实践的启示,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的重要性及其指导意义。

实践转向对社会主义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深远影响,在未来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展望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实践转向、理论基础、历史演变、启示、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它在分析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政治正义的深刻理论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政治现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解决社会中的各种政治问题,为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激励人们保持信念和斗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于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政治现实的必要性,以及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等方面。

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不断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

1.2 “实践转向”的含义“实践转向”的含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在实践中的转变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观念,而“实践转向”则是指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进行新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

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

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可概括为维护社会公平、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个体自由三个方面。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除人类所面临的对立、矛盾和压迫,才能达到人类真正的解放和幸福。

首先,马克思认为正义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和利益冲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既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福祉。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财富分化等手段,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进而达到共产社会。

其次,马克思还强调了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阶级差别是社会不公的根源,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建立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体自由。

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

因为在现代社会,经济利益成为最大的驱动力,民众需要依靠工作赚钱维持生计。

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工人实现个人财富积累,这导致了工人在经济上的严重剥削。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除阶级差别,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体自由。

最后,马克思的正义观还强调了消除压迫和矛盾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如果不解决这些矛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马克思主张通过消除压迫和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当代马克思的正义观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平、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个体自由三个方面。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他还强调通过消除压迫和解决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对社会正义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讨社会正义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一、社会正义的概念与特征社会正义是指社会中公平、公正、平等的分配和机会,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各个阶层的平衡与和谐。

社会正义的特征包括:平等性、公平性、公正性和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正义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共同富裕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正义是围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阶级斗争的消除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公平分配。

马克思认为,社会正义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步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正义观中,强调劳动者享有劳动成果的权益,主张消除剥削,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劳动成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全人类解放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阶级解放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社会正义的根本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理论,也是实践。

在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国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的具体体现。

例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来的苏东剧变,都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也在各国的工人阶级运动和社会矛盾冲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无数个体的反抗和社会运动的发起,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正义的实现。

无论是工人阶级的权益争取,还是对妇女权益、民族平等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念。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的当代意义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我们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努力实现社会正义。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的具体体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对正义的观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是基于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而确定的。

正义不是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确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正义是虚假的,因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利润,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只有通过消灭阶级差别,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正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正义被剥削阶级所掌握,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正义是全体劳动者共同享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正义的关键是消灭私有制和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还包括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生活权利和自由发展的机会,不再受到阶级和经济利益的限制。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念强调社会的公平和平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对正义的决定作用。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和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目标, 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各种积极因素, 提出了关于正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原则。

诚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少从正面论述正义, 却经常对关于正义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

但是, 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宗教批判时所说的: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 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 而是要人扔掉它, 采摘新鲜的花朵”。

同样, 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伪性, 并不是不要正义, 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正义。

他们认为, 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条件下, 离开消灭阶级的要求而侈谈正义只能转移人们对于消灭阶级这一根本任务的关注。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思想视野中没有正义问题的地位。

相反, 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 蕴涵着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且他们之所以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消灭阶级的伟大事业, 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非正义的, 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今天,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正义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注意正义观的价值基点任何一种正义观念, 都有一个价值基点问题, 即以个人作为思考正义问题出发点还是以社会作为思考正义问题的出发点。

出发点不同, 决定着正义观念的不同思想倾向和理论特点。

与正义的价值基点问题相联系, 还有一个正义的主题问题, 即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还是理解为社会制度的正义。

一般来说, 以个人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的主题集中在社会制度的正义上, 即以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而以社会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 即通过个人的合乎正义要求的行为来推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VS
个人背景
马克思深受启蒙思想、黑格尔哲学以及历 史学研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正义 观。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内涵
经济正义
01
强调物质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主张消除剥削和两极分
化。
政治正义
02
强调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主张人民当家作主和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社会正义
03
强调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尊严,主张消除社会歧视和偏见。
分配正义与制度安排
分配是指将一定的资源、成果或负担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分配给社会成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 义社会的分配是不公正的,因为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工人 则只获得了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报酬。
马克思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他认为 ,只有当社会财富的分配符合劳动者的贡献和权益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和正义。
VS
重视民生福祉
马克思的正义观强调改善民生福祉是社会 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加 关注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活水平和幸福感。
制度创新与完善成为重要议题,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制度创新与完善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制度创新与完善,探索更加公正、 民主、法治的制度体系,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 经验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马 克思的正义观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 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面临着来 自国际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挑战,需要应对各种风险和问 题。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研究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研究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研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研究报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它认为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建设的指南。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是以劳动者为中心,以消除剥削、推翻压迫、实现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不同的阶级利益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必然导致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最终推动社会历史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这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角色,所以社会正义的追求必须保障劳动者的利益。

三、社会正义的实现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推翻剥削和压迫、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立法、实施政策等手段,为劳动者创造更加公平的生产和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权益,让广大民众共享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正义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必须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

国家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制定政策,实施措施,重视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的创设公平的环境,让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综上所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是以劳动者为中心的正义观,它体现了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特征。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坚持这一正义观,关注劳动者的利益,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创设良好的生产和就业环境,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想的基础方面。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形成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展望。

以下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渊源,并探讨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剖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社会财富的不公分配和阶级冲突是其固有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获取利润,进而扩大财富和权力的差距,而无产阶级则面临剥削和压迫。

这种剥削和压迫导致了社会不公正,迫使马克思寻求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基础还源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将解放无产阶级并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对立和剥削。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将取代私有制,劳动价值的决定权归属于工人阶级。

社会财富将按照“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观是基于人的解放和实现全体民众的最大幸福。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深刻分析的影响。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正义的实现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阶级斗争的产物。

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争取自己的权益,推动社会向着正义和公平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渊源之一还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的任务是通过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不平等和剥削,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通过强调劳动人民的权益和价值,追求社会正义和公平。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渊源可以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对社会主义的展望、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分析以及对人类解放的追求。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在正义思想勃兴之际,不少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探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及其应有之义。

而对于正义,我们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述:“正义在于各得其所应得”“正义在于与人的基本权利相适应”“正义在于与理性相适应”“正义在于与人性相适应”,等等。

但就正义的参照来说,“各得其所应得”并不是正义的根本参照,而是依据人性进行推演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同理,正义在于与理性相适应(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人性的体现),正义在于与人权相适应(认为人权是基于人性的核心诉求),正义在于与人的需要相适应(认为人的需要即人性),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从“正义在于与人性相适应”中推演而出的。

因而,最具一般性的表述是“正义在于与人性相适应”(或正义在于与人的本质相适应),因为其他各种表述都可以从这一表述推演而出,或者只是它的具体化而已。

正是由于正义在于与人性相适应,哲学史上的正义观或政治哲学才几乎都论及人性(或人的本质),并有其人性论的前提或预设。

因此,当我们试图思考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时,我们也有必要探寻这种正义观的人性依据或人性预设,即有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马克思是如何看待人性的,他关于人性的思考是否足以为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提供一种人性依据?以及这种正义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正义观?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并不存在一个相对确定的关于人性的看法,并且各种表述以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居多。

不过,尽管如此,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还是存在不少可作为正义观依据的关于人性的思考,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1)将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视为人的本质;(2)将人的生产视为人的本质;(3)将人的需要视为人的本质。

与此相对应的,人们也试图推论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可能存在的三种理论样态:(1)正义在于与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相适应;(2)正义在于与人的生产相适应,进而可以归结为正义在于与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3)正义在于与人的需要相适应,进而可以提升为正义在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
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的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 不断扩大是不正义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资源 分配不公是不正义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 工人的剥削是不正义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破坏 和生态危机是不正义的
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观点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基本原 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
要标准。
正义的实现需要消除阶级 差异,实现社会公平和共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 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 力,社会正义是阶级斗争
的产物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 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 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正义是消除剥削和压
迫的产物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 正义的重要条件,社会正 义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
条件的产物
马克思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同富裕。
正义的保障需要建立公正 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正义的追求需要不断改革 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
发展。
马克思正义观的实践要求
坚持公平正义, 反对剥削和不
平等
追求社会公正, 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
关注弱势群体, 保障他们的权
益和福利
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意义
分配正义关 注财富和资 源的分配是 否公平合理。
法律正义关 注法律制度 的公正性和
合法性。
道德正义关 注个人行为 的道德准则 和道德责任。
马克思正义 观强调正义 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认 为正义是社 会发展的动 力和保障。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 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社会
正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正义观的历史地位评价

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进步是 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必要条件 ,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提供了重要指导。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正义观强调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对当代社会关注人的价 值和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 有重要启示。
对当代政治哲学的贡献
丰富了政治哲学理论
马克思的正义观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丰富了 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
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的正义观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认为只有深入剖析社会矛 盾和危机,才能找到实现正义的途径。
对后世的影响
马克思的正义观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正义理论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正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03
当代价值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正义观强调消除社会阶 级和财富积累的矛盾,对当代社 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具有重要启示 意义。
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价 值
汇报人: 2024-01-10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的正义观概述 • 当代价值 • 当代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过程,包括其思想背景、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以及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强调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 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在马克思这里,《资本论》的“正义论”绝不是重复近代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也不是认同当代新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而是一种超越了古典和现代之“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的“批判正义”。

1正义原则的批判自近代以来,正义首先是作为一种规范和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理论原则而存在的。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就明确强调:一种正义理论至少在其最初阶段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指导我们的正义感的原则。

为此,他还特别提出了自己实现正义的“两个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继承和高扬了自由主义正义的大旗,但由于它忽视或贬低了正义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基础,仍然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理论自足和思想独断,这种正义理论依然停留在一种更为精致的形而上学的或意识形态的层次上,也只是达到了作为权利和自由的正义原则的概念,最终只能给予人们一种关于“正义的幻象”,而不能获得“实质的正义”。

马克思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所追求和建构的共产主义的正义,并不依赖于所谓的抽象“永恒正义”原则和人们的正义感。

共产主义社会的成员并不是那种能够被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和美德所打动的人,也即他们不是那种具有依据正义的原则和观念来采取行动之倾向的人。

作为超越了资本主义抽象正义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引发“正义”的环境条件被超越了,而且公民不需要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关注正义原则问题。

2正义制度的批判在自由主义这里,正义既是一种抽象原则,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安排。

罗尔斯就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但这里的社会制度,是指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它们的正义理论都相容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雇佣劳动制,它们都只是试图在采纳私有财产权的同时消除相应的不平等。

而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则更加激进,他认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在本质上是非正义的。

因此,马克思不同于和高于自由主义的是在“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基本的制度安排”的意义上来思考正义。

马克思“正义论”的主旨,就是“挖掘资本主义秩序之外在表象下的深层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劳动时间的花费轨迹,并发现那些使得工人阶级的未付酬劳动或剩余价值能够被剥夺以及剥夺多少的各种制度安排”,进而重建一种新的“制度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体系,强调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通过消除阶级差异、保障社会福利以及确保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实现全面的社会公平。

1. 社会公平的内涵及意义社会公平是指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资源和发展。

这种公平性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分配,更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平正义需要通过消除社会经济阶级差异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视阶级关系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达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着重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并追求实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标。

3.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平正义实践3.1 经济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强调消灭贫富差距,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策上注重国家干预,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和福利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和分配的公平。

3.2 教育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工具,提倡实现教育的公平。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主张免费教育、普及教育以及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

3.3 社会保障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将强调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主张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各个方面,以保障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权益。

4.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正义观的实践与进展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践与进展。

在经济领域,通过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促进了贫富差距的缩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公平正义的机会。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正义观是基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而形成的。

马克思的正义观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包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揭露,以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和理想的构建。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第一,马克思的正义观来源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充满着不平等和剥削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力,使劳动者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而资本家却能获得巨大的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分配是不公平的,少数人享有绝大部分的财富,而大多数人则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这种不平等的现实使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感到愤怒和不满,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是不正义的。

第二,马克思的正义观来源于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揭露。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机制,他指出,资本家通过私有制和生产资料垄断的手段,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果实,使劳动者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使自己变得富裕而劳动者则变得贫困。

马克思认为,这种剥削是不道德的,是对劳动者的不公平和不正义的对待。

马克思的正义观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马克思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和剥削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将不再被少数人所垄断,而是被全体劳动者所共同拥有和控制。

劳动者将不再被剥削,而能够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实现劳动果实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正义社会,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

第四,马克思的正义观来源于对理想社会的构建。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合作和共同富裕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权利和尊严,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自由和幸福将得到保障,社会将变得和谐和美好。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目标, 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各种积极因素, 提出了关于正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原则。

诚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少从正面论述正义, 却经常对关于正义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

但是, 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宗教批判时所说的: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 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 而是要人扔掉它, 采摘新鲜的花朵”。

同样, 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伪性, 并不是不要正义, 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正义。

他们认为, 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条件下, 离开消灭阶级的要求而侈谈正义只能转移人们对于消灭阶级这一根本任务的关注。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思想视野中没有正义问题的地位。

相反, 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 蕴涵着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且他们之所以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消灭阶级的伟大事业, 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非正义的, 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今天,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正义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注意正义观的价值基点任何一种正义观念, 都有一个价值基点问题, 即以个人作为思考正义问题出发点还是以社会作为思考正义问题的出发点。

出发点不同, 决定着正义观念的不同思想倾向和理论特点。

与正义的价值基点问题相联系, 还有一个正义的主题问题, 即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还是理解为社会制度的正义。

一般来说, 以个人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的主题集中在社会制度的正义上, 即以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而以社会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 即通过个人的合乎正义要求的行为来推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浅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中国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中国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形成与内涵正义是法的王国中永恒的主题,人类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史是一部逐步认识正义的历史。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启了人类对正义的思考,指出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城邦中才能实现。

亚里士多德论证了正义的城邦应当是中产阶级执政的、采取共和政体的实行法治的国家,体现正义的法律制度主要表现为平等的特征( 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 。

之后,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分别用契约论和自然法解释正义的来源问题。

具体化希腊思想的古罗马人不关注正义的抽象概念和国家制度正义的思考,而是注重个案正义,并最终形成了发达的罗马私法体系。

在欧洲文化被黑暗笼罩的中世纪,人们出于对现世的绝望而将心灵转向彼岸世界的救赎,去论证正义就是神的荣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兴起,古典自然法学家们针对专制的封建权力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威胁,继承古希腊的正义道统,围绕着如何约束国家权力、捍卫个人权利,形成了理性、自然法、分权制衡、社会契约、法治等一整套基础性概念系统,从而构建起以国家和个人关系为主的正义蓝图。

这一时期的德国虽然经济落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但哲学家们用曲折隐晦的哲学语言表达了更为系统、复杂的关于国家和法的正义理论。

二、正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然性内涵如上文所述,人类对正义的探索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希腊的色拉叙马霍斯和格劳孔认为,正义是人的行为的合法状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个人品质的某种状态。

古罗马法学家的正义概念完全意指人的精神意向,西塞罗最早提出正义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人类精神意向,乌尔比安认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当代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认为,正义是人的一种德性,正义作为一种道德习惯,是这样一种意志倾向性和行为方式,它制止自己对他人的生命与利益的干扰,而且,只要可能也阻止他人进行这种干扰。

因此,正义指某些客观事物的某种状态和性质。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克思正义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主要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正义是与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剥削和无产阶级解放密切相关的。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批判和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出发,探讨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是其正义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所构成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则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这种阶级分化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成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的基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交换是以剥削和压榨工人为目的的。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工人则被迫接受剥削和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非正义的,它导致了贫富分化、不平等和剥削,使得劳动者丧失了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控制权,而且工人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贫困和困扰之中。

正义观角度看,马克思抨击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非正义性,强调了对劳动者的主体性的重视,主张回归劳动者对劳动的控制权。

与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的批判相对应的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解放理论。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剥削和压迫的阶级,他们应当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团结起来进行解放斗争。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方面的解放,更重要的是政治和社会的解放。

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产阶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解放。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正义的追求,他们的解放将带来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其社会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的正义观主要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是其内在矛盾而产生的,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可以实现真正的正义。

这种正义观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的正义观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剥削制度,它通过私有制和生产关系的组织方式,使少数人剥夺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取了超额利润,而工人的劳动成果却被剥夺和掠夺,使得劳动者陷入了贫困和剥削之中。

马克思认为,这种不公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马克思的正义观源于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是由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了商品和服务,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应当归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被资本家所掠夺。

马克思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实现劳动价值的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真正的正义。

马克思的正义观源于对社会变革的历史逻辑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是其内在矛盾所决定的。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扩张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发生变革的必然性日益增强。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才能颠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真正的正义。

马克思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

马克思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

马克思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在马克思哲学中,革命和正义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和剥削压迫是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

这种不正义的社会结构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哲学中的革命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他们拥有最广泛的利益和最坚决的革命意愿。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彻底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正义被理解为社会公平和合理分配的原则。

正义的实现需要通过革命来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消除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正义观强调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类的整体利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往往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

私有制的存在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社会不公正。

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和社会的正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正义观也强调人的解放和自由。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被迫为了生存而忍受剥削和压迫,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格发展和自由选择。

只有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人们创造真正的自由环境,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哲学中的革命和正义密切相关,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的两个重要手段。

革命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合理分配资源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人的解放。

只有通过革命和正义的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目标, 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各种积极因素, 提出了关于正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原则。

诚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少从正面论述正义, 却经常对关于正义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

但是, 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宗教批判时所说的: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 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 而是要人扔掉它, 采摘新鲜的花朵”。

同样, 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伪性, 并不是不要正义, 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正义。

他们认为, 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条件下, 离开消灭阶级的要求而侈谈正义只能转移人们对于消灭阶级这一根本任务的关注。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思想视野中没有正义问题的地位。

相反, 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 蕴涵着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且他们之所以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消灭阶级的伟大事业, 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非正义的, 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今天,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正义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注意正义观的价值基点任何一种正义观念, 都有一个价值基点问题, 即以个人作为思考正义问题出发点还是以社会作为思考正义问题的出发点。

出发点不同, 决定着正义观念的不同思想倾向和理论特点。

与正义的价值基点问题相联系, 还有一个正义的主题问题, 即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还是理解为社会制度的正义。

一般来说, 以个人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的主题集中在社会制度的正义上, 即以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而以社会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 即通过个人的合乎正义要求的行为来推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例如, 在古希腊, 柏拉图从社会本位出发论证了以“各尽其职、各守其位”为主要内容的对个人行为的正义要求;而亚里士多德则从个人本位出发论证了“给各人以应得的东西”这一社会的正义制度和正义规则。

在现代,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从个人本位出发, 把社会基本结构作为正义的主题; 而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者从社会本位出发, 把个人的美德作为正义的主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念和“万物齐一”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有些人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抽象的整体主义。

在这种抽象的整体主义中, 个体的独立价值不见了, 个体的利益差别不见了, 个体完全被消融在社会整体之中。

殊不知, 这样理解的“整体”,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评的“虚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在正义的价值基点上是以个人作为着眼点、出发点和归宿的。

马克思指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这里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强调的是个体性)对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强调的是整体性) 的价值优先性。

正是出于这样的价值基点, 马克思恩格斯把正义的主题理解成社会制度的正义而不是个人行为的正义。

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 正是因为它使一部分个人处于少数人的压迫和奴役之下, 从而失去了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他们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也正是为了改变这种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社会状况, 为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把个人作为思考正义的出发点, 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一样持有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

自由主义持有一种原子主义的个人主义, 把个人看成是先于社会的存在, 认为在社会形成之前人类即以个人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状态之中, 而社会只是个人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 是个人的机械组合。

与此相反,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与个人看成是相互依赖和互为本质的。

从相互依赖的关系来看, 个人是社会的细胞, 而社会则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没有个人社会固然不可能存在,而没有社会个人也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只有在共同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从互为本质的关系来看, 社会的本质固然在于它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而人的本质也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著名论断具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在现实性上, 每一个人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他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思想观念、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 其二是指, 在理想性上, 人之所以为人, 就在于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中, 积淀和凝聚着社会的要求和理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 社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更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质。

正是从这种人的本质观出发, 马克思批评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是建立在人与人分离的基础上的, 因而是狭隘的。

“这里所说的人的自由, 是作为孤立的、封闭在自身的单子里的那种人的自由。

自由这项人权并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人与人分离的基础上。

这项权利就是这种分离的权利, 是狭隘的、封闭在自身的个人的权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群体( 社会) 来消融个体, 自由主义是用个体来化简社会, 那么马克思主义则是把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而内置于个人之中。

因此, 虽然从表层来看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一样从个体出发来思考社会制度的正义, 但从深层来看,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自由主义的个人是抽象的、无差别的, 一个人可以代表所有人, 因此他们所理解的正义也是抽象的; 而马克思主义的个人是具体的、存在着各种社会规定性的, 因此它所理解的正义是具体的, 它致力于联系人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来具体地考虑个人的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社会制度的正义。

二、马克思正义观的思想内涵正义的实质性与形式性, 是任何正义理论都必须要涉及到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正义的实质性, 又称实质正义或实体正义, 指的是正义所追求的合理的价值目标。

正义的形式性, 又称形式正义或程序正义, 指的是正义所借以体现出来的形式性规定。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 实质正义是指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方式, 而形式正义则是指把这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方式固定下来的制度形式和法律形式。

仅就对社会制度和法律的评价而言, 实质正义要求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必须体现人类合理的价值追求, 必须合理地分配和规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即社会的制度和法律本身必须是正义的; 而形式正义则要求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在运行过程中遵循一套程序上的合理标准, 即社会制度和法律的运行必须有一套统一、公开、公正并且有效的普遍程序, 必须保证公民在法律程序上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在正义问题上存在的自然法学派和实证主义的争论, 就是围绕着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问题而展开的。

自然法学派坚持实质正义, 主张国家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的要求, 即符合人类的普遍理性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而实证主义则坚持形式正义, 把正义等同于“合法性”, 而不论所合之法是良法还是恶法。

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 作为社会正义的两个方面, 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

没有实质正义, 单纯的形式正义就只能保证非正义的制度和法律的实行; 而没有形式正义, 单纯的实质正义就无法在制度和法律上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有效的保障。

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统一,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重要特点。

在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这两个方面中, 马克思主义更为重视实质正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实质正义是形式正义的基础。

如果没有正义的制度和法律, 就不可能有正义的执行。

“如果认为在立法者偏私的情况下可以有公正的法官, 那简直是愚蠢而不切实际的幻想! 既然法律是自私自利的, 那末大公无私的判决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法官只能够丝毫不苟地表达法律的自私自利, 只能够无条件地执行它。

在这种情形下, 公正是判决的形式, 但不是它的内容。

内容早被法律所规定。

如果审判程序只归结为一种毫无内容的形式, 那末这种空洞的形式就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了”。

马克思认为, 要做到实质正义, 使制度和法律真正成为保障人民普遍自由的制度和法律, 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第一, 要使制度和法律体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制造法律, 不是在发明法律, 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 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

第二, 要使制度和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 也就是说, 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

当然, 我们也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重视形式正义。

因为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 他们所关注的是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批判和改造。

这种批判和改造的重点当然是在实体方面。

但他们也注意到了制度和法律的形式正义。

马克思意识到, 法律程序和法本身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是不可分离的。

离开了法的形式正义, 法的实质正义也就无从体现。

所以, 马克思把法律程序看成是“法律的生命形式”、“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 认为它应该与法律具有同样的精神。

“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 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 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

审判程序和法律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 因为审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 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

从这一意义上说, 形式正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固然, 在没有实质正义的情况下, 形式正义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有了实质正义的情况下, 形式正义就至关重要。

当然,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衡量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实质正义, 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例如,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 但这并不影响其总体上的正义性( 实质正义) 。

可见, 我们不能要求在制度和法律本身在实体方面绝对正义的前提下才实行形式正义。

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在总体上是正义的, 即使它们存在着种种瑕疵, 也应该首先保证制度和法律的执行, 并在现行制度和法律程序的框架内促进制度和法律的完善。

从这个角度来说, 形式正义也是制度和法律的重要尺度。

离开了形式正义, 实质正义也同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总之, 马克思主义虽然肯定了形式正义的相对独立性, 但从根本上说, 形式正义是为实质正义服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