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治理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腐败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将浅谈我国的腐败现状以及反腐对策。
一、我国腐败现状腐败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呈现出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特点。
首先,政府层面的腐败普遍存在。
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受贿受贿、贪污贪污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还严重破坏了人民的信心。
其次,企业界也存在严重腐败问题。
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正当利益成为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失信风险增加等问题。
第三,司法领域的腐败也极为突出。
一些法官和律师为了个人私利而失去了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司法公正受到了重大挑战,公众对司法机构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二、我国反腐对策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腐败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遏制。
首先,建立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中国通过立法来明确腐败行为的界定,并加大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腐败行为的人员实施惩处和追责。
其次,中国深化了反腐败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反腐败活动,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追回国家资产。
第三,推行了更加透明和规范的行政管理。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行政审批的公开透明,建立了更加规范的行政体制,减少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此外,中国还倡导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内强化反腐力度。
建立了反腐败协调小组,并将反腐败纳入全体党员的重要考核内容。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反腐败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由于腐败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单靠法规和打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腐斗争。
三、未来的展望虽然我国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我们要时刻警惕腐败问题的反反弹可能。
只有通过持续的反腐斗争,才能实现长期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腐败问题的预防力度,建立健全反腐机制,完善监督体系,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力量。
内容提要:腐败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惩治腐败的对策
内容提要:腐败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惩治腐败的对策一、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1.初始形态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形态相交汇。
是产生腐败想象的客观原因。
2.政府官员经不起腐败思想的侵蚀和金钱物质的引诱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
3.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是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条件。
二、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1.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非法致富。
2.一些党员干部拿原则,拿权利做交易。
3.歪曲按劳分配原则,搞金钱至上,个人至上。
三、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危害:1.腐蚀了干部,破坏了干部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2.败坏了改革开放的声誉,妨碍了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大局。
3.使经济建设遭到了破坏,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了重大损失。
四、清除腐败现象,搞好廉政建设的对策:1.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干部队伍抗拒腐败能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
2.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从机制的建立健全入手,不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3.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从提拔干部着手。
防止品质不良的坏分子钻进党内和政府内。
4.依法从严治党治国,是保证廉洁政治的关键。
5.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做廉政的带头人,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条件。
五、对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展望。
腐败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惩治腐败的对策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实行廉政,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之一。
目前党内、政府及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破坏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们都在思索这个问题,本文试对这个关系人心向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从根源、表现、危害及采取对策诸方面进行一次探讨。
一、腐败产生的主要根源第一,初始形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形态相交汇,是产生腐败现象的客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法制和管理机制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中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空隙和漏洞,客观上给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以可乘之机。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腐败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腐败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打破腐败的重重桎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
一、腐败的成因1.制度性原因:制度性原因是腐败的主要成因之一。
腐败的出现源于制度不健全和腐败治理缺失。
一些不完备的政策、法律法规和不健全的机制及其执行不力会引发腐败行为,腐败成为人们追求获利与“权力寻租”的渠道。
2.人性原因:人性原因是腐败的一个重要成因。
人们在追求财富、权力等目标时,常常采取不法手段,而政府机关的腐败也源于官员自身的欲望和劣迹。
一些没有定力的官员很容易堕落,从而引发腐败问题。
3.文化交往原因:文化交往原因是腐败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不同民族文化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也常常引导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采取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文化差异和交往方式。
二、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的对策1.提高法治观念这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对策。
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民和公务员的法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也是治理腐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强化政治监督建立完备的政治监察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执纪审查利剑必须时刻悬在官员的头上,在内外约束下实施清廉的行为。
3.加强公民监督纵深推进公民参与国家治理。
除了通过官方途径对权力的制约外,还应引导公民参与治理,加强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方面的权利。
4.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对于一些存在严重腐败问题的领域,应加大监督力度,增强检查与纠正机制的威力。
5.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政治、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让他们自觉地遵守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6.推行多元化治理模式在治理腐败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了解专业性知识,更应该适当进行跨学科研究和调查。
越来越多的治理工作已经转向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尤其需要通过综合研究、审查和监察机制的协同行动,避免中间的利益斗争和不公平的行为。
当前腐败现象的社会危害及惩治对策
当前腐败现象的社会危害及惩治对策一、腐败的概念“腐败”一词源于《辞海》,在《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此中解释为腐烂、败坏和堕落。
而《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解释为Corruption 即腐败是“指从原本纯洁的状态中发生的堕落”。
科学界定腐败概念应遵从如下原则:一是必须突出腐败行为主体;二是必须明确腐败行为方式;三是必须强调腐败行为目的;四是必须有后果方面的表述;五是必须具有理论抽象。
按照以上原则,可以这样界定腐败概念:从广义上说,腐败是公共权力行使者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从狭义上说,腐败是国家权力行使者利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二、腐败的社会危害性对于腐败现象造成的危害,有许多人经常从经济角度看问题。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从更广、更深的层面认识腐败的严重性、危害性。
(一)腐败严重危害社会文化和社会道德当社会各阶层都只关心一己之私而对国家和民族前途漠不关心的时候,整个社会就会丧失它的凝聚力;腐败导致伦理价值观堕落,加剧社会的无纪律状态。
由于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尤其是受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种错误的道德认识的感染,使相当部分公民以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价值观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
(二)腐败严重危害社会经济腐败导致资源人为紧张。
当前,腐败现象已渗透到那些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增大的部门,最终造成经济管理的失衡;腐败妨碍和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投资。
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观点,即廉洁的政府也是一种重要的投资环境。
一个贪污横行、政权腐败的国家是很难吸引外资的,更不可能顺利地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
(三)腐败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而现今的党内的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光辉形象,也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如果任由腐败蔓延而不加以制止,那么久而久之,党就回失掉人心。
总之,对腐败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反腐败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的严重政治斗争。
浅谈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浅谈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绪论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现在的许多农村基层干部的腐败越来越严重,基层腐败的危害很大的,特别是村官腐败会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会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直接危及政局稳定。
检察机关通过打击基层腐败,可以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
从基层到高层反腐败工作的现状,造成当前基层不稳定的腐败因素出发,分析检察机关打击基层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探讨检察机关打击基层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对策。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复杂原因,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及诸多领域内滋生了一些严重的腐败现象,这些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对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构成了严重危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和风险,如何观察、认识、研究这些腐败现象,又如何有效地同这些腐败现象作斗争,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全党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的腐败现象(一)官员腐败1、贪污、挪用公款;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腐败现象。
容易发生在政府中的某些掌握钱财物的人身上,这些人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轻易挪用公款,冒领虚领单位钱财物,私扣公款。
2、受贿,行贿;个别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不愿在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和自身能力水平上下功夫,却通过向掌握审批权、人事权、决策权、验收权、检查权等的主管领导行贿,从而获得相应的特权和补偿。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存在“卡、拿、要”等事实,从而助长了此种腐败现象的蔓延。
3、公款消费;尽管党和国家多次发文件严禁进行公款消费,但是,公款消费这种腐败现象却是屡禁不止。
(二)制度性腐败1、基层政府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的“三乱”现象。
例如安徽灵璧县一些部门、单位、个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违背政策规定,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部分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在执行,已降低的收费标准仍按原标准执行;平摊税赋,搭车收费。
当前党内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当前党内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二、当前党内腐败产生的原因:尽管腐败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都有着相似或相同的表现形式,但它滋生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经济和政治的土壤,却有很大的差异。
要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腐败产生的原因,必须把它放到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透视和分析,才能客观全面地加以把握。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还有待完善的时候,“空档”[5]出现了。
在此期间虽然它为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注入了崭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这个“空档”中两种经济体制的并存、交叉、冲撞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生活中出现错位、空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出现某种混乱和矛盾腐败分子乘此机会以权换钱、权钱交易、损公肥私、假公济私,权力成了他们中饱私囊,大发横财的“摇钱树”,这就是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历史背景。
在这种背景下,腐败现象的产生大致有思想上,经济上,体制上的原因。
(一)思想上的原因1、封建腐朽意识的残余。
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长达2000多年,时间之长可以说世界之最,封建社会早已灭亡,然而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封建意识未因封建制度的结束而死亡,至今仍然根深蒂固,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消灭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
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
”封建社会的特权意识、等级观念、宗亲思想、家长制等思想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不平等、任人唯亲、独断专行等腐败现象和腐朽作风在根源上一脉相承,严重危害着我们国家和人民;其次,“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意识一直毒害着人们,这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官本位”[6]“权本位”、“权力人格化”都是这种意识的反映,这些腐朽的思想意识,一旦遇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效应,就会表现为各种以权谋私和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
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分析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或滥用职权的行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都是制约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当前腐败现象的发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首先,制度设计不完善是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漏洞,容易被人利用来谋取私利。
比如,公务员任职和晋升的程序不透明,容易出现拉票贿选、借助权力地位或人脉关系上升等现象。
此外,一些法规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容易导致腐败分子逍遥法外。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不稳定、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等因素容易诱使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产生腐败行为。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于国有企业、政府招标和土地交易等领域,这些领域涉及大量资源配置和经济利益分配,容易成为腐败分子滋生的温床。
再次,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也对腐败现象产生一定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存在权力崇拜、人情往来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容易导致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以及私欲膨胀,从而产生腐败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平和监督机制的缺失也容易使腐败现象滋生。
在腐败现象的特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腐败现象通常是暗箱操作、不公开和利益集团化的,这使得腐败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惩处。
腐败行为往往在权力下面进行,有时还可以利用权力阻碍调查和惩处,这就为腐败行为提供了相对的安全保护。
其次,腐败现象具有普遍性和波及性。
腐败行为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也存在于经济、司法、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
而且,它们往往会相互连锁、相互影响。
一个腐败分子的行为可能引发更多的人效仿,形成“腐败链条”。
再次,腐败现象常常伴随着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腐败行为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腐败已经严重到破坏社会稳定和经济活力的程度。
此外,腐败现象还存在着跨国性和国际合作的需要。
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形势与政策论文第一篇: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摘要】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现今腐败问题严重,存在着腐败案件不断增长,三公消费,越权渎职等问题。
而出现腐败问题的原因:一有根本问题在于制度,二致富强烈动机导致腐败,三经济转型不彻底等。
为此我们要落实监督制约机制和事后惩戒机制,落实舆论和新闻自由和做到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字】腐败问题防治对策“物先必腐,而后虫生。
”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谈及的这八个字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兴趣,也引发了我对于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的确,腐败是现今中国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大学生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说,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
反腐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难题。
一、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一)腐败案件不断增长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这种腐败犯罪数字,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犯罪率从1965年的10万分之3上升到1981 年的10万分之89,在1989年又上升到10万分之181。
中国政府也在官方统计报告中承认,腐败案件在逐年上升,每年增加10%至20%。
(二)三公消费2006年中央决算情况报告称,2006年全国财政总收入39373.2亿元、总支出、40422.73亿元。
“三公消费”占收入、支出超过22%。
现代中国有了举世知名的三个“公害”,就是当代中国的官员们与时俱进的创造。
这三个“公害”是:公车泛滥、公吃奢靡和公游铺张。
中国的官员们日常出行要派车,出差要吃饭住宿要用公费,迎接其他领导又要铺张,这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些风俗习惯,喜欢讲究排场和所谓的礼貌。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建国以来腐败最严重的时期,属于世界上腐败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在国际上政府廉洁的排名都比较后。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腐败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痼疾。
腐败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还妨碍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本文将探讨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1. 权力过于集中中国的权力过于集中,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形成了权力寻租的局面。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存在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监管不力,导致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2. 缺乏监督与透明度中国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监察部门的权力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发现和打击腐败行为。
同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腐败问题的滋生。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也较弱,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 薪酬体系不合理现行的薪酬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些公职人员来说,薪酬并不高,而他们却有着巨大的权力。
这种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一些官员可能通过滥用职权来获取非法的收益。
4. 社会道德观念淡薄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普遍较为淡薄,一些人缺乏对道德底线的约束,容易被腐败所诱惑。
同时,一些人对腐败的态度较为宽容,甚至存在“能捞则捞”的心态,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反腐败的对策措施1. 改革权力分配机制为了减少腐败问题,中国需要改革权力分配机制,实现权力制衡和监督的有效运行。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应当更加明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力度。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力,提高打击腐败的能力。
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中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效率,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3. 改革薪酬体系对于公职人员的薪酬体系需要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他们的薪酬与权力相匹配,避免因薪酬不高而滥用职权。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腐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然而,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可以帮助中国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腐败问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首先,政府官员的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滋生了腐败。
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官员手中,他们往往能够滥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其次,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也为腐败问题提供了土壤。
高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资源配置变得庞大而复杂,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再者,道德观念的淡漠和法律意识的薄弱也是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系”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更注重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要解决腐败问题,首要的一步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另外,政府官员的权力应当进行有效的分散,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此外,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样的机构应当具有独立的调查权力,并公正地处理腐败案件。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当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降低行政审批的难度以及涉及的不透明度。
这样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谋取私利的机会。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减少市场上的不公正交易,提高企业和公民对法律的遵守意识。
另外,加强对公众舆论监督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官员的行为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向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公众成为监督的主体。
同时,加强媒体的监管,确保媒体的独立性,使媒体能够对腐败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最后,教育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可以有效地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成因及防治对策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成因及防治对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多少人为了自己私利,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谋福利。
腐败问题在社会上更为常见,深深腐蚀人们的心灵,造成中国当前腐败问题成因更是多种多样。
中国的腐败问题一直是政府声称要认真解决的事情。
近年来,中国政府发起多次反腐败运动,也惩办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贪官。
但是,腐败之风并没有随之消失,而且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1、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一、国有资产所有权虚置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只要是通过改变国家的资源配置形式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政治资本(权利)在介入国家的分配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改革二十九年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也非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资源分配形式,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准市场经济体制”,准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法制、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完全的作用、过多的潜规则等等特点,都为权利持有者提供了权利寻租的可能,钱权交易、权权交易已成为部分人行为处事的金科玉律,厦门远华赖昌星大案为代表的案例显示了“权利圈”的存在,如果说,封建社会的权利圈是以血缘、地缘、业缘的存在为主的话,今天,就是赤裸裸的以权利和金钱为主。
原则上人人占有,但实际上谁都不占有,谁都不负责任的所有权虚置状态,为这些持政治资本(权利)的人大开方便之门,他们正是瞄准了这个空子,才会成为腐蚀国有资产的蛀虫。
二、、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
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
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干你的,他干他的。
论当前我国腐败的成因及其治理方略
论当前我国腐败的成因及其治理方略内容提要腐败是权力的腐化,其实质为权力的变质和异化。
它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
当前我国腐败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层面的原因。
其中有封建官僚政治体制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旧体制固有的弊端给腐败的产生保留了土壤;新旧体制转轨过程必然伴随的消极作用;法制建设不健全,缺乏完备的监督机制等。
二是更深层次的道德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原因。
其中如,人性中固有的弱点由于缺乏良性社会调控机制的导引而诱发腐败动机;中国传统文化中轻视公德重视私人关系这一重要特点导致“关系网”这一腐败神经网络的建立;国民价值观念中一直缺乏社会公正的内涵;民主法治观念的淡漠等。
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治理方略: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提倡和建立道德自律、政治责任感,强化廉政意识;弘扬以公正理性为核心的民主价值观念,建设法治社会。
关键词权力腐败权力异化标本兼治治理方略“廉政”和“腐败”,一直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外皆然。
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尽管党中央一直将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多年来,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几成燎原之势,成为无法根除的一大顽症,反腐败已为公众深切关注。
基于此,有必要对腐败及其成因作重新审视,以希冀更好地对症下药,彻底根除这一社会恶瘤。
一、腐败的涵义及危害何谓腐败?就语义而言,是谓腐烂。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1中的腐败即为此义。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是指一个社会像一个有机体那样腐烂、变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在现象层面上,腐败意味着一个社会充斥着公务人员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挥霍浪费社会公共财物、假公济私等丑恶现象,以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官僚主义严重,思想滑坡、道德失衡,社会风气败坏;2从实质上看,腐败是权力变质和异化的产物,是权力的腐化,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偏离既定的目的,不再为公共利益服务,而是被用来换取个人利益,成为社会上少数拥有权力者或集团攫取私人、局部利益的手段或工具。
浅谈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浅谈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绪论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现在的许多农村基层干部的腐败越来越严重,基层腐败的危害很大的,特别是村官腐败会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会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直接危及政局稳定。
检察机关通过打击基层腐败,可以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
从基层到高层反腐败工作的现状,造成当前基层不稳定的腐败因素出发,分析检察机关打击基层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探讨检察机关打击基层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对策。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复杂原因,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及诸多领域内滋生了一些严重的腐败现象,这些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对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构成了严重危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和风险,如何观察、认识、研究这些腐败现象,又如何有效地同这些腐败现象作斗争,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全党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的腐败现象(一)官员腐败1、贪污、挪用公款;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腐败现象。
容易发生在政府中的某些掌握钱财物的人身上,这些人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轻易挪用公款,冒领虚领单位钱财物,私扣公款。
2、受贿,行贿;个别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不愿在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和自身能力水平上下功夫,却通过向掌握审批权、人事权、决策权、验收权、检查权等的主管领导行贿,从而获得相应的特权和补偿。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存在“卡、拿、要”等事实,从而助长了此种腐败现象的蔓延。
3、公款消费;尽管党和国家多次发文件严禁进行公款消费,但是,公款消费这种腐败现象却是屡禁不止。
(二)制度性腐败1、基层政府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的“三乱”现象。
例如安徽灵璧县一些部门、单位、个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违背政策规定,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部分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在执行,已降低的收费标准仍按原标准执行;平摊税赋,搭车收费。
谈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
谈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发布者:管理员点击次数:763 日期:2009-9-12安徽凯安律师事务所黄迎春社会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普遍存在,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且有逾演逾烈之势;社会腐败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有钱权交易、买官卖官,在经济领域有钱权交易、商业贿赂,在司法领域有钱权交易、徇私枉法等等;当前社会腐败现象已经危及到了社会的政权、经济、司法、军事及文化等各方面,其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阻力。
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当前社会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等,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一)、社会腐败现象具有广泛的行业性和地区性从古至今,中国的腐败现象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应以政治腐败为主,历史上多以钱权交易、买官卖官的形式进行表现;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腐败现象应该说已经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腐败现象,政治上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或行政正副职的贿选,大量的买官卖官及领导干部生活的腐化;在经济上主要表现在商业企业的负责人或个私企业的负责人等以商业贿赂的形式与部分领导干部相勾结,形成官商联合经济,或部分领导干部怂恿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开办公司,并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垄断一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及一项工程的招投标建设;司法上主要表现在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
可以说,只要存在经济运转的地方就有腐败现象的存在,只要有行使权利的地方,腐败现象就会产生。
权利和金钱已经成为腐败得以存在的基础,金钱和权利也成了社会腐败得以发展的催化剂和生长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经济腐败涉案人数急居增长。
8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的腐败案件的发案率比内地高,且腐败案件涉案价值较大,而近年来,腐败案件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之势,内地的高官司法腐败率和涉案价值不断增加。
腐败现状及对策
腐败现状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
腐败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更深刻地侵蚀了人民的利益,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防止腐败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社会责任。
本文将针对腐败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腐败现状1.政治腐败。
政治腐败可以说是腐败现象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其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包括职务买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对外透露机密信息等。
2.经济腐败。
经济腐败主要指的是在经济领域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比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等。
3.文化腐败。
文化腐败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腐败现象,它主要出现在文化领域,包括盗版、抄袭、造假等。
4.社会腐败。
社会腐败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比如利益输送、关系到位等。
5.道德腐败。
道德腐败是指某些人在道德观念上的败坏,主要体现在一些人无视道德、规则等。
二、对策1.加强法制建设。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规章,还要加强执法的力度,强化监管,对违法行为给予惩罚。
2.建立金融机制。
建立金融机制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降低腐败成本,从根本上制约腐败。
3.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可以发挥有利于预防腐败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对腐败行为进行防范和打击。
4.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基准,要发挥社会道德对于预防腐败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对于打击腐败也有很大的帮助。
5.加强教育宣传。
加强教育宣传,可以提高公民的素质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懂得正义与公正的价值,在人们对腐败行为的认识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腐败是严重损害社会利益的现象,要想彻底消除腐败,必须从防范入手,采取多种对策。
只有建立健全的制度与法律,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任职资格审查和提高道德素质等方面,才能为社会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公正的环境。
浅析我国政府腐败的成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变革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成份、经济要素日趋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由于机制转换上的漏洞,法纪上的不健全,管理方法上的不完善,出现了国家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腐败现象。
他们有的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有的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有的利用职权侵吞国家、集体资财;有的穷奢极欲,荒淫无度,大肆挥霍公款包“二奶”、建别墅等等。
腐败分子在党的队伍中虽然只是极少数,但他们的行为已严重地玷污了党和政府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形象,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及时采取杜绝措施,任期发展、蔓延,必将失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向亡党亡国之路。
我们党只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身体力行地践行“三个代表”,才能取信于众,稳固于基,图治于国,造福于民。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成因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出现腐败现象,是旧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思想残余势力影响的结果。
我国的发展壮大,是完全建立在一种旧的社会体系基础之上,在这种体系没有完全消失以前,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社会的痕迹。
这些旧的痕迹包括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观念。
尽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对旧观念进行了清洗式的批判,但这种残余思想仍然顽强的存在下来,一旦气候适宜就会死灰复燃,重新找到萌发的土壤,肆意蔓延开来,成为祸国殃民的毒瘤,这是中国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之一。
中国产生腐败现象也有自身不成熟的一面。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制度,自身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一些新的社会弊端。
如权力过于集中、政企不分、官商连襟等等。
这些弊端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影响了公共权力特有职能的发挥,而且使公共权力转化为谋私的工具,从而为腐败现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和条件,这是中国产生腐败的原因之二。
中国产生腐败现象还有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的一面。
它包括对腐败行为的定性、处罚的等次没有明确的界定。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层面的社会组织中,在政府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都有所表现。
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发展。
为了应对腐败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腐败现象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权力过于集中。
当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权力过于集中使得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二,监管不力。
监管机构的失职和腐败同样是腐败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监管机构存在监管不均衡、监管手段不足等问题,使得腐败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第三,制度缺陷。
一些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也是腐败问题的成因之一、制度缺陷包括执法不公、处罚不力等问题,这使得腐败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和处罚。
第四,利益驱动。
腐败行为往往源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利用职务权力进行腐败行为。
利益驱动使得腐败行为难以遏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成因,可以提出一系列对策:首先,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应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立各级监察机构并强化监察职责,对权力滥用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其次,改进监管机制。
应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提升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监管机构的内部监督,严肃查处监管失职和腐败行为。
第三,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
需要修订和完善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腐败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
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对腐败行为从严惩处。
第四,增加公共参与和舆论监督。
提高公民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能力,通过公民参与和舆论监督来推动腐败行为的曝光和治理。
第五,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强公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加强公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廉洁意识和职业道德。
第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廉洁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当前党内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当前党内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关键词】腐败现状成因对策【专业】【正文】引言腐败一词最初产生于西方,首先使用是在生物学领域,指的是生物的腐烂。
后来,“腐败”一词被引入思想道德和政治领域,特指道德败坏、堕落和贪污受贿等现象,是社会公共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的退化和堕落。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官员,不同行业的职员,利用权利和行业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亲友利益、小团体利益的违法或违纪行为,表现为政治腐败、权利腐败、道德腐败、生活腐败。
从狭义的角度而言,是指政府官员滥用公共权利来谋取权利,最基本的形式是政治权利与物质财富的交换。
我们这里所说的腐败是指党和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利,谋取私利,从而违反社会公认的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形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腐败日益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严重威胁,无论是经济发展缓慢的西部地区,还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国有企业,无不受到腐败的困扰。
因此,腐败被世人称为“灰色癌症”,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公敌,是人类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种消极的现象,是寄生在国家肌体上很难除去的毒瘤。
腐败的蔓延在经济上是一种吞噬剂,在政治上是一种离心剂,在思想上是一种腐蚀剂,因而其危害甚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上,腐败大肆吞噬国家和社会财富,使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同时,干扰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阻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在政治上,腐败损害了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社会主义政治根基的稳固,破坏政治环境的稳定;在思想上,腐败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良知的丧失,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呈相反的趋势发展。
在中国,“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治理
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治理
一、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成因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对市场竞争压力的不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这种压力既可以变成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能使企业偏离正确的经营方向,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政企分开以后,公有制企业开始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
为了获得较好的发展环境,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免遭市场淘汰,一些企业就可能采取行贿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而其它非公有制企业是计划经济解体后的产物,这些与市场经济同命运的非公有制经济,在迅速发展壮大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了新的利益群体。
他们不仅在经济中要求发展,在政治上也希望得到一定的权利,以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利益。
他们购买或“租用”权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欲望比公有制企业更加强烈。
非公有制企业有财力作后盾,其财务制度也比较灵活,支付非正常经营活动的费用很方便。
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他们往往用金钱开道,打通各种关节,通过请客、送礼、行贿等手段收买政府公职人员为之服务。
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所采取的不正当手段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
在理论上,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是明确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政府受全体人民的委托代理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但是具体到一个企业,由谁代表政府和人民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国有资产在企业中实际上变成了“无主财产”,这样就为腐败分子任意侵占开了方便之门。
(三)体制转轨时期政府权力对经济的违规介入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转轨时期。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分配资源和协调冲突的权力涉及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领域中一统到底,整个社会处在政府有效的控制之中,因此腐败现象难以滋生。
这种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开始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在旧体制内部孕育,通过渐进过渡的方式,由旧体制的缝隙和边缘生长起来,并逐步向其核心部分渗透发展。
在过渡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创阶段,各方面很不完善,政府管理还起着重大作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政府权力的支持和保护,市场机制还未全面发生作用,出现了政府行政权力和市场价值规律同时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格局。
随着市场经济成份比重加大,我国大多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已推向市场,但仍有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要素仍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方式配置。
计划配置这些垄断性资源,使政府部门主管人员实际权力升值。
由于政企尚未完全分开,因而党和政府的权力在微观经济层面上仍然免不了介入,权力干涉经济的机会与计划经济体制时相比较,在关键领域里,并未减少许多。
在这种条件下,腐败很容易发生。
(四)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尚不完备,公民对政府监督的渠道尚未健全和畅通,从而使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不可能受到严密的监督制约,这就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之中,在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向前推进时,一些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关的规范建设没有能跟上,从宏观到微观,都还未形成一套严密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这又为私人滥用公共权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如房地产从无偿划拨变为有偿使用以后,对土地的批与不批,地价的高低,均由地方官员决定,没有相应的法规约束,随意性很大,曾使我国一度出现了大量炒房地产的投机活动,而参与这些投机活动的多属国有金融部门和其它经济管理部门的官员。
另外,现有的监督制约措施过于原则,不便操作,往往流于形式。
如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对接受请客、送礼、劳务费、各种实物没有可操作的制约措施,监督制度失去应有的严肃性及制约力。
(五)思想道德水准的下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重义到重利,由认为越穷越光荣到认为越富越光荣。
市场经济能够激发人们积极性,它尊重
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使人们的付出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肯定人的劳动价值。
金钱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有特殊的魅力,拜金主义的产生有其现实性,人人力图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即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得到尽可能多的报酬。
这一驱动机制,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结构中,人们很容易过度地追逐个人利益,用金钱衡量一切,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置国家法律于不顾,不择手段的攫取财富。
二、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
我国腐败的基本形式大体上属于“权力主导型”的腐败。
这种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政治方面的腐败。
政治方面的腐败通常表现为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违背党纪、政纪和法律,如:投机钻营,拉帮结派,任人唯亲,个人专断.压制民主,弄虚作假,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官官相护,权大于法,等等。
二是经济方面的腐败。
它主要表现为与经济生活相关的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经商,吃“回扣”,拿“红包”,等等。
三是作风方面的腐败。
这包括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两个方面,工作中的高高在上、滥用权力、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等官僚主义作风,以及生活中的奢侈糜烂、公款吃喝、沉湎色情等,均属作风腐败。
三、针对腐败问题的社会治理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调整,使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强的行业;
2、在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规范公共权力
1、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与公共行政管理权的分离;
2、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
3、健全法制,规范公共行政权的行使。
推行政务公开,通过办事制度公开化、程序化,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从而便于群众的监督,防止腐败行为的产生。
(三)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
1、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
2、加强执政党的监督;
3、加强民主党派的监督;
4、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5、加强行政监督。
(四)健全法制,依法治腐
1、制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财产监督;
2、强化法律制裁措施,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
(五)发展经济,加强教育,为遏制腐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牢固的思想基础
1、大力发展经济,为遏制腐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强思想教育,为遏制腐败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