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死因分析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10a死亡因素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引起小儿死亡的十大疾病与国内其他
及危至甚症遗后重严起引、康健童儿胁威是仍,降下所有然
二、统计引起死亡的前10种疾病分布情况:分析前后
5a的^室死亡时同;比较前后5a主要致死疾病;观察各年 结果 。布分种病要主的病疾死致殷龄
位.肺炎及败血症又占58.20%,这与婴儿期器官发育不完
善、代偿功能差、防御力低有关。所以对婴儿期呼吸道疾病的
3 2
1昱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橘棠交用儿科学第6版上册 北京;人民卫生m版社.1
996:3~4
卢忡毅.匡风梧.杨仁仪.等1031倒危重病儿l岛球分析.宴用儿
科杂志.1 992;7(n:26
许丽平.张石枚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与死广原因分析.实用医学杂
志-1996;12u1):752 ‘收稿:1
998—08 1
良习惯。 二、临床特点: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虫数目,生 长位置所致的机械教应及虫体死亡后其毒素引起的炎症反 应“1。本组主要为前者所致.以癫痫型为主,这可能与儿童大 脑发育不完善,对囊虫刺激的反应强烈有关”1。无1例皮下
结节及脑外囊虫灶(眼囊虫病)等。其次为混台型。少数表现
为高颅压型和局限性体征。无成人的脑膜脑炎型及精神障碍 型。 三、头颅CT检查特点:平扫表现为规则低密度阴影.有 点状或环状强化.因儿童少有绦虫病史.无缘虫卵_匣复多次 进入脑部的机会.因而表现为单发。CT不同密度显示囊虫 发育不同阶段.钙化影像为囊虫死后形成.xl'JL一般病史短、 囊虫多处生部位分为暇型:脑实质型、脑室
参考文献
l
2%。查脑脊液15例.7洲颅内压
增高.】例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脑 脊液囊虫酶联试验13例,阳性11例。大便检查未发现猪绦 虫卵和妊娠节片。脑电图榆查56例:轻度异常1 3倒.中度30
ICU根本原因分析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ICU RCA根本原因分析案例案例:病人8床樊广珍,诊断是重度支气管哮喘、心肺复苏术后,现在病人情况是无自主呼吸,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靠血管活性药物及呼吸机维持生命。
2011年5月14日发生呼吸机脱管导致病人家属有意见。
第一阶段:RCA前准备1、组成团队:组长:刘小娟成员:黄自娟(护理部主任)叶爱章黎静梅(当事人)2、情景简述:呼吸机脱管3、收集资料进行问题描述过程内容界定时间16:16 护士黎静梅见8床呼吸机螺纹管内有积水,于是分离呼吸机与病人气管套管倒掉积水,接上呼吸机后见9床打完补液了,回治疗室准备给9床封管16:18 护士文艳梅听到呼吸机报警走过去看见8床家属在敲窗,同时发现8床病人呼吸机脱管了,于是立即给病人接回呼吸机,此时病人SPO289%;P122次/分;Bp117/68mmHg16:21 病人SPO99%,病人家属有意见叫护士黎静梅2出去骂了一顿,并要护士工号及院长电话,同时医生也向其家属解释,家属意见大不接受,同时上报主任、护长及相关部门第二阶段:找出事情近端原因第三阶段:确定根本原因第四阶段:制定改善计划及措施项目 系统(根本)原因改 善 计 划责任人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1 培训不足 1、制定详细的新入ICU 护士的培训计划,根据计划的内容认真实施2、根据呼吸机管道更换流程进行培训,注重细节,达到人人掌握 3、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工作,定期抽考检查刘小娟2011-5-142011-5-312 呼吸机管道老化 根据呼吸机管道螺纹管安全使用说明书,严格执行,杜绝使用老化的呼吸机管道刘小娟 2011-5-14。
住院晚期肿瘤病人自杀死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住院晚期肿瘤病人自杀死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关键词】恶性肿瘤随着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年龄也趋向年轻化,且大多数恶性肿瘤发现时已为中晚期,往往难以治愈,给患者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有的患者不能承受这种痛苦,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科2004~2006年发生了4例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期间在院内跳楼自杀死亡事件,我们将这些事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以后对有上述倾向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晚期恶性肿瘤,男性,从3楼跳下死亡。
年龄56岁3例,61岁1例,其中肺癌2例,胰腺癌伴肝、脾转移1例,喉癌2次手术后复发,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
2 原因分析2.1 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癌痛,为晚期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的症状,虽然“消除疼痛是基本人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95%的癌症病人正确使用有效治疗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只剩下极少部分患者的疼痛得不到缓解[1]。
如我科的肺癌伴肋骨转移患者胸痛剧烈,给予盐酸吗啡缓释片止痛,剂量由30mg Bid增至180mg Bid,并行胸部放疗一疗程,患者胸痛曾一度缓解,但随后又逐渐加重。
患者因此而度日如年,坐卧不安,常倦曲在床旁椅子上,整夜不能入睡,并且进食极差,由于进食少及服止痛药,解大便非常困难。
患者疼痛剧烈,无法有效缓解,曾多次有自杀倾向均被阻止,但最后一次趁陪护上厕所的很短时间从病房窗户跳下死亡。
2.2 个性特征的缺陷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时一般都要经过震惊阶段、否定阶段、抑郁反应阶段、对抗独立阶段、适应阶段5个阶段,其中在抑郁反应阶段患者因压抑的心境,极度痛苦哀伤、悲伤失望,感到孤独无助、失眠无力、自卑、焦虑、愤怒,甚至自杀[2]。
得了恶性肿瘤,对每一个人的打击都是致命的,但大部分人在家人及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经过心理调整都能逐渐接受,并配合进行治疗。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66例感染性病例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stic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单因素、多因素。
结果: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中,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MODS数目、SIRS数目各项因子变化(P<0.05)。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APACHE 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各项因子变化(P<0.05)。
结论:急诊重症监护室中存在多项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需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指标进行回归分析,采取集束化治疗手段稳固患者生命体征,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室;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急诊重症监护室工作性质全年无休,24小时随时收治重症患者。
收治的重症患者多数为器官衰竭、呼吸系统疾病、重症胰腺炎疾病等。
急诊重症监护室随时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生命[1]。
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66例感染性病例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66例感染性病例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5-61)岁,平均(53.13±8.23)岁。
纳入患者排除年龄小于18岁者、癫痫、中风、以及器质性外伤。
1.2调查方法基本调查条目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调查条目包住院时间、病史、治疗结果,入住入住EICU后首次检验的各项生化指标检查(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生命体征监测(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心跳指数、呼吸系统),集束化治疗(h抗菌药物、2h内建立中心静脉压、激素使用、强心药等)。
1.3观察指标将单因素分析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p<0.05)。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ICU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然是ICU患者中重度感染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内死亡率高。
对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临床对策,对于降低感染性休克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宿主因素、感染因素、治疗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1. 宿主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等。
年龄是影响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并且病死率较高。
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也会增加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
2. 感染因素: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感染性病灶控制不佳等。
感染部位与病死率密切相关,例如肺部感染导致的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
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性也会影响感染性休克的预后。
3. 治疗因素:包括早期诊断和治疗、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
早期、正确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抗感染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则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临床对策针对以上的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临床对策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一些临床对策的建议:1. 加强感染控制:对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及时清理感染病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以及加强感染控制非常关键。
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早期液体复苏:休克状态的患者需要接受早期液体复苏,以纠正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足。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的液体复苏也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需要谨慎施用。
3.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但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动力学参数,以避免过度应激和循环功能不全。
神经外科ICU患者死亡原因的相关性分析

神经外科ICU患者死亡原因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患者的死亡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1月~2011年9月ICU内收治的362例神经外科患者,包括脑出血患者1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7例,脑梗死87例等患者。
并对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本组死亡56例,死亡率20.99%,其中脑出血25例,重型颅脑损伤24例,脑梗死7例。
脑梗死患者总死亡率为8.05%,研究表明首次脑梗死1例,死亡率2.43%;复发脑梗死6例,死亡率13.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合并感染死亡3例。
脑出血患者死亡原因:脑干及脑疝功能衰竭12例,合并感染8例,消化道出血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重型颅脑损伤因严重脑挫裂伤等原因直接死亡13例,休克死亡5例,合并感染4,消化道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结论对于神经外科ICU患者,应早期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积极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标签:神经外科;ICU;死亡原因;相关性分析ICU收治的严重脑疾病患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重型颅脑损伤等。
进入ICU治疗可以对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和重症监护,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1]。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1月~2011年9月ICU内收治的362例神经外科患者,包括脑出血143例,重型颅脑损伤137例,脑梗死87例等。
及时总结救治经验对于完善诊疗流程具有一定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1月~2011年9月ICU收治的362例神经外科患者。
其中,男273例;女89例,年龄19~80岁,平均(43.5±16.7)岁。
脑出血143例,重型颅脑损伤137例,脑梗死87例等。
本研究死亡56例,死亡率20.99%。
脑出血25例,重型颅脑损伤24例,脑梗死7例。
男39例,女17例,年龄21~79岁,平均(57.2±18.9)岁。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GOS评分法),良好75例,中残143例,重残144例。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为救治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
ICU患者中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死率较高,给临床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低血压、组织缺氧、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
研究表明,ICU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针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的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本研究将对ICU 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临床对策,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诊疗思路和方法,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ICU 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诊治依据,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出影响ICU 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各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感染部位、免疫状况、并发症等。
探讨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的临床对策,包括更加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有效的器官支持措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等。
通过研究,旨在提高ICU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促进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ICU 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改善医疗质量,促进临床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ICU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中常见的严重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复发率的特点。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ICU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
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临床对策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在于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ICU感染性休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内科ICU死亡疾病顺位调查分析

年 一 09年我院累计 死亡 患者数 为 4 4例 , 20 0 占内科 IU住 院 C
患 者 总 数 的 7 2 。 其 中 呼 吸 系 统 2 .9 , 经 系 统 .% 59% 神
3.1 , 29 % 心血管系统 76 % , . 7 消化系统 1. 9 , 0 8 % 神经 系统疾 病一直 占较大 比例 , I U患者数 的 3 . 1 。详见表 2 占 C 29% 。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转 为 第 l位 , 部 构 成 也 发 生 重 大 变 化 , 内 有
以慢性 阻塞性肺病 占第一位 转变 为肺炎 为第 一位 , 究其原 因 有如下几点 : 医疗 条件的改善 : ① 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通 过及时 有效治疗 , 如呼吸机 的使用 , 变为肺 炎。②病 菌 的改 变 : 转 耐 药菌 的产生使 以前能 治疗 的肺炎变重 , 为难治疾病 。③ 经 成 济条件 的改善 : 人均 寿命 的延 长, 使患者合 并症增 多 , 长期 卧
好, 有病可及 时就医 , 及时发 现疾 病 , 及时治 疗 , 寿命 延 长, 死 亡前合并症多 , 特别部分肺炎死亡 前合并脑梗死 , 心病多种 冠 疾病。故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统计与医疗保健 。
4 参 考 文 献
死 亡人 口的年龄 由 2 0 05年 的平 均死亡 年 龄 5 8岁增 至
性 肾功 能 不 全 、 纯 肿 瘤 恶 液 质 , 科 手 术 患 者 排 除 。 单 外 12 治 疗 方 法 : 上 海 市 卫 生 局 、 华 医 学 会 上 海 分 会 编 著 . 按 巾
表 1 0 5年 ~ 0 9年 内科 IU死亡患者一般资料 2 0 20 C
的《 内科诊 疗常规》 进行规范化治疗 。 13 资料收集 : . 包括姓名 、 性别 、 年龄 、 户籍资料 、 最后 诊断并
猝死-ICU病例讨论

对于猝死患者,机械通气可以提供呼 吸支持,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血氧饱 和度,同时减轻心脏和肺脏的负担。 机械通气的方式包括有创机械通气和 无创机械通气。
药物治疗
总结词
药物治疗是ICU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各种药物来控制患者的症状、治疗病因和预防并发症 。
详细描述
猝死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升压药、强心药、抗炎药等。药物治疗的 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进行。
03
ICU治疗措施
心肺复苏
总结词
心肺复苏是猝死患者抢救的关键措施,通过胸外按压、人工 呼吸等手段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
详细描述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抢救措施,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 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在猝死发生后,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机械通气
总结词
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 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态,为患者 恢复自主呼吸提供支持。
诊断与抢救经验教训
总结诊断依据、抢救措施、抢 救时间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提 高救治成功率。
死亡原因总结
总结死亡原因,探讨可能的诱 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为预防和
控制猝死提供参考。
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公众对猝死的认识,加强健康宣 教,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加强高危人群筛查
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早发现和干 预潜在的健康问题。
呼吸衰竭
总结词
呼吸衰竭是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由 于呼吸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机体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最终导致死亡 。
详细描述
呼吸衰竭常见于急性呼吸道阻塞、重 症肺炎、肺栓塞等疾病。由于呼吸衰 竭导致的猝死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 患者常因睡眠中缺氧而突然死亡。
ICU患者危重病例分析

ICU患者危重病例分析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危重病例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医生提供临床治疗方案的指导,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
本文将对一例ICU患者的危重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教训,并探讨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问题。
1. 患者基本情况该例患者,男性,60岁,入院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入院时主诉胸闷、气促,体温37.5℃。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神志模糊,呼吸困难,收缩压90mmHg,心脏听诊可闻及心律不齐。
2. 入院诊断根据患者入院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心力衰竭、冠心病、低血压。
3. 治疗过程(1)氧疗与呼吸支持:患者采用鼻导管给氧,并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
(2)药物治疗:给予洋地黄类、镇痛药、抗感染药物等治疗。
(3)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积极的血流动力学支持。
(4)液体管理:根据患者体重、输液速度和尿量等指标,进行有效的液体管理。
(5)营养支持:采用静脉输液或肠内喂养等方式,进行营养支持。
(6)其他治疗措施:如抗凝、防护、康复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干预。
4. 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逐渐稳定,呼吸困难症状减轻,心率也趋于规律。
然而,患者仍然出现低氧血症的情况,并伴有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异常表现。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肺部感染,并转变为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5. 整体护理在患者进展为ARDS后,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护理措施:(1)呼吸支持:采用机械通气,并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呼吸参数。
(2)危重病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温度等。
(3)合理液体管理:根据肺部水肿情况、心功能等,进行严密的液体管理。
(4)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及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ICU(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死率高达30%-50%。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感染导致的循环系统失调和组织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因此,对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的识别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临床对策。
一、危险因素分析(一)年龄年龄是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年龄越大,患者死亡率越高。
这可能与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二)感染部位ICU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与感染部位密切相关。
研究显示,肺部感染(如肺炎)是导致ICU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
其他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腹腔感染和尿路感染。
(三)病原菌类型和耐药性病原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也是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的危险因素。
耐多药菌株容易导致治疗失败和复发,从而增加患者病死率。
因此,在临床中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方案。
(四)病程时间ICU感染性休克的病程时间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病程时间越长,患者的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因此,对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应早期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二、临床对策(一)早期液体复苏早期液体复苏是ICU感染性休克治疗的重要措施,可以改善组织灌注,防止器官功能障碍。
在液体复苏方面,应注意剂量和速度,避免过度输液引起肺水肿等并发症。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监测指标进行个体化调整。
(二)早期抗生素治疗早期抗生素治疗是ICU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环节,可以抑制病原菌的增殖和释放毒素,降低病死率。
在选择抗生素方面,应根据病原菌类型和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选择,并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监测。
(三)血压支持血压支持是ICU感染性休克治疗的重要措施,可以维持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
在血压支持方面,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心脏排泄功能进行有效的血管活性药物管理。
(四)降温治疗降温治疗是ICU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新进展,可以减少组织代谢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脏器损伤。
ICU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ICU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发布时间:2021-08-25T03:09:59.26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7月7期作者:郑勇[导读] 但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死亡率高达50%,这是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福泉 550599【摘要】ICU感染性休克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医学和病理学等方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
抗生素的应用和临床综合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有效降低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仍是ICU医生的一项艰巨任务。
【关键词】ICU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1、前言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在此期间,急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死亡率高达50%,这是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由细菌或其他传染性毒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微循环细胞的主要生理病理改变是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大量循环液渗入间质组织,循环能力下降,临床上,严重感染通常分为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最常发生在老年人或儿童。
糖尿病、胆囊等疾病也很常见,胃肠道或泌尿系统疾病、淋巴瘤和白血病、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艾滋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大量激素、病人最近动过手术。
2.1感染源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急腹症感染、脑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骨或关节感染、早期感染、心内膜炎导管感染和不明感染源。
2.2临床症状症状包括四肢冰冷、皮肤苍白、体温高或低、寒颤、头晕、低血压、尿量少、心跳加快、焦虑、意识不足、呼吸困难等。
3、讨论3.1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表明,A组与B组在年龄上有显著性差异。
SIRS指数,SIRS病例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ApacheⅡ评分能有效反映重症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客观指标,同时SIRS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但不同的炎症和炎症因子不断排泄。
内科急危重症病因及其死因探究

内科急危重症病因及其死因探究目的探究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原因和死亡原因。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300例内科急危重症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和发病季节和常见疾病。
结果中老年人是内科急危重症疾病发病率最高的群体,冬季为内科急危重症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季节;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急危重症。
结论应该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到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最大程度的控制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标签:内科急危重症;病因;死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环境污染逐渐加剧,人们的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了,这就导致内科急危重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
内科急危重症疾病的病情通常比较复杂、严重,而且发病迅速,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很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本文对我院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原因和死亡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先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 月在我院接受内科急危重症治疗的300例患者,男121 例,女179例,年龄17 岁~96 岁,平均年龄(50.4±3.2)岁。
其中18 例患者死亡,有 3 例患者猝死,2 例患者因肺心病致死,2 例患者因冠心病致死,2 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致死,2 例患者因肺内感染致死,2 例患者因高血压脑卒中致死,2 例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致死,1 例患者因肝昏迷致死,1 例患者因糖尿病致死,1 例患者因窒息致死。
1.2 方法方法:分别按不同年龄组、发病季节等对急危重患者的病因及死因进行综合分析。
年龄分组:青年组(16~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79岁)和高龄组(80~95岁)。
2、结果内科急危重症患者中中年人最多,占比39.33%;其次为老年人,占比30.67%;青年人有25.33%。
内科急危重症死亡率以高领老年人最多,占比21.43%;其次为老年人,占比6.52%。
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猝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猝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5例在院内发生猝死患者的死亡原因,提出要关注重点患者、重点症状、重点人员、安全风险的管理,提高护士观察病情变化和早期识别风险的能力,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标签: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分析;对策猝死是最严重的临床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1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不能预期的突然死亡[1]。
临床上,患者突发猝死大多是在病情稳定或已明显改善,或无明显症状因受到不良刺激而突发病情变化随即死亡。
患者猝死前常无任何先兆,其死亡非常迅速,85%在病情骤变后30 min内死亡,令人措手不及[2]。
由于它比较突然,在医疗过程当中,家属很难接受患者死亡的事实,对医务人员不理解,并且产生很多猜疑,常常引起纠纷和医闹,给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为此,回顾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猝死的患者5例,引起纠纷3例,分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和纠纷的特点,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避免类此纠纷的发生。
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院内猝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2猝死的原因分析2.1肺栓塞是长期卧床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本组病例心内科患者、妇产3科的产妇是肺栓塞引起的,两例患者都是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减少形成DVT(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诱发DVT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年龄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
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因此DVT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
评估患者有吸烟病史,因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周围血管管壁变厚,管腔狭窄和血流减慢,同时尼古丁又可促进血小板积聚,由于组织缺氧,造成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粘稠的增加,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3]。
产妇因本身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有促使静脉血栓发生,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ICU不良事件分析修改

ICU不良事件分析一、事件经过患者刘承浩于4月11日因血压升高、烦躁明显,神志模糊,拟硬膜下血肿,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Ⅲ期为进一步治疗收入ICU 。
患者入院后给予ICU全套监测,Ⅰ级护理,告病危,给予积极治疗。
期间告知家属病情危重随时有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可能,与家属沟通后家属表示理解病情,放弃进一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于4月16日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70%至测不出,神志不清。
瞳孔较前扩大,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抢救超过30分钟,经家属商议后签署停止抢救同意书,宣布于4月16日20:58宣布临床死亡。
当班护士白蓉、沈伟鸿、袁维方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急救的抢救工作。
白蓉负责护理记录,监护记录纸是24H记录单,在完善抢救记录时过于紧张监护记录单上出现多处笔误,按要求监护记录不能有涂改,刮擦,所以重新更换了一张监护记录纸,并把上一班的记录同时抄写一遍包括签名,保留了原件。
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死亡表示不满意,不接受,当天纠纷办出面协调,复印相关资料后待处理。
后主要投诉为护理记录单签名是代签名。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虽然不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但违反了医疗文件书写规范,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原因分析二、整改措施1)转变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护士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护理文书是病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法律效应。
因此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完成护理文件书写。
2)医护之间要多沟通,使医护记录达成一致。
尤其是抢救结束后,共同回顾进行补记,并在6个小时内完成。
3)加强对护理人员书写能力的培训,对护理文件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分析,采取积极的整改措施4)护士长加强管理,规范护理管理,明确职责,谁签字,谁负责,预防护理不良事故及纠纷发生。
加强转科、出院、死亡病史的督查工作。
5)遇到纠纷严格按医院规范流程处理。
6)完善重症监护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控提供准确的医疗信息。
监护记录做到信息化,避免手工记录。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导言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ICU急救情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针对ICU感染性休克的病死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临床对策,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管理和治疗,减少病死率。
1. 慢性疾病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免疫系统可能已经受损,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在感染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患者慢性疾病的存在可能增加病死率。
2. 年龄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较年轻人下降,同时常伴有多种合并症,使得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
年龄是ICU感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
3.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对于感染性休克的严重性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例如耐药菌感染引起的休克患者死亡率较高。
4. 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且失代偿者病死率较高。
5. 控制感染不力医务人员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时若控制感染不力,无法有效根除病原体,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增加病死率。
二、临床对策1. 强化慢性疾病管理对于已知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加强对慢性疾病的控制,包括定期跟踪随访,规范用药,减少慢性疾病给患者免疫系统带来的影响。
2. 个体化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定制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3. 药敏试验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应该进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微生物的药敏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减少耐药菌感染对患者的影响。
4. 早期干预对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应进行早期干预,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5. 严格控制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感染,及时发现并根治感染灶,预防感染的发展,减少感染对患者的危害。
总结ICU感染性休克的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和对策的制定,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及病死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ICU患者死因分析

ICU患者死因分析【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死亡原因;危险因素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9例患者中排除了临床资料不全者5例,共入选324例。
其中男性176例,女性148例;年龄21~89岁,平均(53.56±1892)岁。
1.2 研究方法记录ICU内患者如下资料:①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入院诊断,病因,既往慢性疾病史。
②临床指标;入住ICU24 h内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各器官功能指标,是否存在脓毒症,ICU停留时间,在ICU的死亡原因[1,2]。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病死率及死亡原因324例ICU患者中死亡144例,ICU病死率为44.4%。
表1结果显示,在ICU治疗期间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衰竭、放弃治疗及呼吸衰竭[35]。
2.2 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将324例患者分为存活组(180例)与死亡组(144例)。
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与ICU患者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的既往慢性疾病数、脓毒症的发生率、APACHEⅡ评分、呼吸衰竭发生率及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P<001)。
3 讨论本分析结果显示,我院ICU的病死率为44.4%,考虑与ICU收治患者的适宜性、诊治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及地区性经济水平等有关。
ICU的病死率与患者的年龄无关。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枢神经系统衰竭是ICU死亡患者的主要原因,把握颅脑重症患者收入ICU的适宜性,提高ICU及相关科室对颅脑疾病患者的诊断、评估、监测及治疗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我院ICU的主要任务。
放弃治疗是我院ICU患者的第二位死因,我们认为与地区性经济水平较低有关。
同时,应严格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积极防治呼吸衰竭及MODS。
4 结论我院ICU患者的主要死因为中枢神经系统衰竭、放弃治疗、呼吸衰竭及MOD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患者死因分析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死亡原因;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29例患者中排除了临床资料不全者5例,共入选324例。
其中男性176例,女性148例;年龄21~89岁,平均(53.56±1892)岁。
1.2 研究方法记录ICU内患者如下资料:①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入院诊断,病因,既往慢性疾病史。
②临床指标;入住ICU24 h内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各器官功能指标,是否存在脓毒症,ICU停留时间,在ICU的死亡原因[1,2]。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死率及死亡原因324例ICU患者中死亡144例,ICU病死率为44.4%。
表1结果显示,在ICU治疗期间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衰竭、放弃治疗及呼吸衰竭[35]。
2.2 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将324例患者分为存活组(180例)与死亡组(144例)。
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与ICU患者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的既往慢性疾病数、脓毒症的发生率、APACHEⅡ评分、呼吸衰竭发生率及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P<001)。
3 讨论
本分析结果显示,我院ICU的病死率为44.4%,考虑与ICU收治患者的适宜性、诊治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及地区性经济水平等有关。
ICU的病死率与患者的年龄无关。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枢神经系统衰竭是ICU死亡患者的主要原因,把握颅脑重症患者收入ICU的适宜性,提高ICU及相关科室对颅脑疾病患者的诊断、评估、监测及治疗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我院ICU的主要任务。
放弃治疗是我院ICU患者的第二位死因,我们认为与地区性经济水平较低有关。
同时,应严格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积极防治呼吸衰竭及MODS。
4 结论
我院ICU患者的主要死因为中枢神经系统衰竭、放弃治疗、呼吸衰竭及MODS。
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应积极防治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呼吸衰竭及MODS。
参考文献
[1] 吴东,翁利,杜斌,等.年龄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高龄内科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5):301302.
[2] 何征宇,皋源,王祥瑞.48例转入或重回重症监护室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2):740742.
[3]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MODS课题组. 1087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
[4] 李旭忠,崔广清,丁兴进,等.综合ICU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99100.
[5] 张新亮,秦延军,董士民,等.液体复苏对创伤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4):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