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
对闽都文化演讲的点评
对闽都文化演讲的点评
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首府福州的传统文化。
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闽都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语言、音乐、建筑和饮食等方面的特色而闻名于世。
首先,在演讲中,可以介绍闽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可以讲述福州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闽都文化是如何从古代发展至今的。
其次,可以详细介绍闽都文化的语言特色。
闽南话是福州当地的方言,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音韵系统。
可以讲述一些闽南话的特点,如平声、入声的区别,以及一些常用的词汇和常见的习语。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闽都文化的音乐特色。
闽南音乐是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可以讲述一些闽南音乐的形式和风格,如潮州音乐、古曲、民间歌谣等。
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闽南音乐家和乐器,如黄阿瑶和二胡等。
此外,闽都文化的建筑和饮食也是演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以介绍福州的建筑特色,如闽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红墙白瓦的建筑外观,雕刻精美的木结构等。
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福州的特色小吃和美食,如闽菜、福州鱼丸等。
最后,在演讲中可以提到一些保护和传承闽都文化的努力。
如福州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如闽都文化节、闽南民俗展示等。
可以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成果,以展示福州对于闽都文化的重视和努力。
总之,对于闽都文化演讲的点评应该包括对于历史背景、语言、音乐、建筑和饮食等方面的介绍和拓展。
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闽都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播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地区都积极探索并弘扬本土文化。
福建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区,闽都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闽都文化,我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赴福建参观学习闽都文化,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闽都文化的历史渊源福建自古就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唐宋时期,福建成为了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这个历史时期,闽南文化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来到厦门鼓浪屿,这是一个保存了大量西方殖民地建筑风格的小岛。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西洋大楼、教堂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福建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福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南方沿海城市所形成的独特文化。
二、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闽南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乐趣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在实践中,我们参观了福建土楼,这是福建土著人民自古以来的居住形式,也是闽南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土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参观土楼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土楼这种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宗亲意识和社会交往功能。
土楼是一个集中居住的地方,每个土楼都由上百个房间组成,是一个大家庭的聚集地。
土楼的建筑形式和内部布局都体现了福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参观土楼,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参观闽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探讨了当前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闽都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然而,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福建人民对于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
许多人将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骄傲和自豪,积极参与到传承的行列中来。
闽都文化总结材料
闽都文化总结材料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闽都文化不仅是福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历史、语言、建筑、饮食四个方面来介绍闽都文化。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闽都文化也不例外。
福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
福建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与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闽都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闽南文化,它包括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文化特色,如闽南民歌、木偶戏等。
闽都文化的语言方面也十分独特。
福建话是闽南话的一种方言,是福建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
福建话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音调和发音方式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
福建话中有很多琅琅上口的俚语和口头禅,如“吃饱了撑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富有民间特色。
闽都文化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的。
福建传统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福建土家族群众居住的独特建筑形式,被誉为“土家族的城堡”。
土楼有着独特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它的墙体坚固耐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土楼内部布局合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闽都文化的饮食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福建菜以闽菜为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闽菜注重原汁原味,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福建的海产品丰富,福建菜中的海鲜菜肴尤为出名。
例如,闽南的海蛎煎、沙茶面,福州的鱼丸、肉肠等都是福建菜的代表性菜肴。
总的来说,闽都文化是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它在历史、语言、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色。
闽都文化是福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闽都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福建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2024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引言概述: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闽都文化的历史演进、文化特点、传统艺术、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全面呈现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正文:一、闽都文化的历史演进1. 史前时期的原始文化2. 漳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 古代闽越文化的交融和繁荣4. 闽南和闽北文化的分化及发展5. 近现代闽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二、闽都文化的文化特点1. 多元文化的交汇2. 海洋意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3. 家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4. 文人雅士的文化繁荣5. 异域文化的融入与创新三、闽都文化的传统艺术1. 闽南木雕的技艺和艺术表现2. 闽南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发展3. 闽南瓷器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4. 闽南歌仔戏的起源和发展5. 闽南书法和绘画的独特风格四、闽都文化的宗教文化1. 福建佛教的历史渊源与特色2. 闽南道教的兴起和传承3. 福建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4. 基督教在闽都文化中的影响5. 共同信仰与宗教文化的和谐融合五、闽都文化的民俗风情1. 传统节日与民间庆典的举办2. 闽南民居和建筑的特点与价值3. 闽南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4. 方言与文化认同的关系5. 闽南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总结: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
多元文化的交汇、海洋意识和家族文化的融合、文人雅士的繁荣、传统艺术的精湛表现以及宗教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样都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特色。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闽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咱今天就来唠唠咱福建福州这地儿的闽都文化,那可真是老有料了。
一说起闽都文化,那三坊七巷肯定是打头阵的。
走进三坊七巷,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石板路,仿佛每一块石板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里面的坊巷纵横交错,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但又特别吸引人。
每一座宅子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曾经住着不少名人呢。
像冰心奶奶的故居就在这儿,走进那宅子,想象着冰心奶奶小时候在这儿玩耍、读书,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能沾上点大作家的灵气似的。
而且这儿还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店,有捏面人的师傅,那一双巧手,在他的摆弄下,面团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孙悟空或者娇俏可人的仕女。
还有做油纸伞的,那伞面上的图案精美得很,撑开伞,就像是打开了一幅移动的画卷。
再说说闽菜,这可是闽都文化里舌尖上的宝藏。
闽菜讲究的是汤鲜味美,口味清淡又不失风味。
佛跳墙那可是闽菜的招牌菜,光是听听这名字就霸气得很。
这道菜里什么山珍海味都有,鲍鱼、海参、鱼翅啥的,放在一起小火慢炖,炖得那汤汁浓稠得不像话,每一口都像是在吃整个大海和山林的精华。
还有荔枝肉,可别被这名字骗了,它可不是真的荔枝,而是用猪肉做的。
厨师把猪肉切成小块,做成荔枝的模样,炸得外酥里嫩,再浇上酸甜可口的酱汁,那味道,就像把夏天的荔枝味永远留在了嘴里。
闽剧也是闽都文化的一块瑰宝。
那唱腔独特,婉转悠扬,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在舞台上一亮相,就把人带入到那古老的故事里。
我有一次去看闽剧,刚开始还觉得这节奏有点慢,可看着看着就入迷了。
演员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特别有讲究,那故事里的悲欢离合就像能直接钻进人心里似的。
而且闽剧的伴奏也很有特色,锣鼓一敲,胡琴一拉,就像给整个舞台注入了灵魂。
闽都文化里的民俗也是相当有趣。
像拗九节,这一天要煮拗九粥,粥里放着红枣、桂圆、糯米啥的,甜甜的。
传说这是为了孝顺父母,每家每户都把粥煮得香香的,给家里的长辈吃。
闽都文化是福建闽文化研究反思
闽都文化研究反思闽都文化即福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一隅,西北多山,东南濒海,其文化既与中华文化同根,又形成独具的特色。
闽都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它离不开中华大地,离不开闽都本身的地理和历史,也离不开周围的影响。
它的渊源主要来自古闽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海洋文化对闽都文化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
加上福州长期处于省会位置,既是全省人才的荟萃之地,又便于吸纳全省文化的精华。
福州文化在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闽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
中原文化是正统文化,根深蒂固,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同化能力。
而闽都文化是在土著的古闽文化发育尚未健全的时期,就接受了外来的越文化,而后.连续受到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影响。
因此,有人说:它是以古闽和越文化为基础,以吴楚文化、中原文化为养分,并受到海外文化的催化,逐步地从孕育到成长,再到发展,直至成熟。
由此可见,它的多元性的特征较为明显。
这从上述闽都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中已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赘述。
闽都文化的首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正如何绵山说的:“近代侯官文化(即福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渴望通过变革使祖国强大等。
”纵观闽都文化,其形象和精髓,可以引用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来概括。
闽都文化从古代发展至今,犹如滚滚长江奔流到宁沪平原,烟波万里,汹涌澎湃,形成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闽都文化将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随着和平和发展这两大世界主流,汇入大海,吞吐吸纳,汪洋浩瀚,为祖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闽都文化心得体会800字6篇
闽都文化心得体会800字6篇闽都文化心得体会800字篇1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
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
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
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
闽都文化与近代福州钱庄发展关系探析
展 过 程 中所 创 造 的 物 质 财 富 和 精 神 财 富 的 总 和 , 特 指精神财富 , 文学 、 术、 育、 学等。 如 艺 教 科 ”所 谓 文
化 , 一个很 宽 泛 的概 念 , 有 具 体 的物 质 文 化 , 是 既 又 有 抽 象 的精 神 文 化 。 就 一 般 意 义 而 言 是 指 人 类 的 实 践 行 为 与 结果 。确 切 来 说 文 化 是 在 一 定 历 史 条 件
中图 分 类 号 : 8 29 F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8 1 20 ) 3— 0 0 10 7 2 (0 9 0 0 6— 4
福州 是福 建 政 治 、 济 、 化 中 心 , 著 名 的历 经 文 是
史 文化名 城 , 着辉 煌灿 烂 的历 史 文化 。随着 经济 、 有
文 化 是 社 会 学 研 究 的 范 畴 之 一 , 现 代 汉 语 词 《
典 》 这样定 义 “ 化 ” 词 的 :人类 在 社 会 历史 发 是 文 一 “
文 化 磨 合 , 具 内陆 性 和 海 洋 性 特 质 的 区 域 文 化 。 兼
2 区 域 文 化 与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互 动 关 系 .
在 同 一 个 国家 内部 , 同 的形 成 各 具 特 色 的 区 域 文 化 , 进 而 形 成 并
科 技 的迅速 发展 , 化 已经 成 为 影 响 区 域 经 济社 会 文 发 展 的巨大 力量 , 人研 究 和充 分认 识 闽 都文 化 , 深 重 视 发 挥 文 化 传 统 、 化 特 色 的 优 势 , 加 快 发 展 福 州 文 是 经 济 的一 个 重 要 途 径 。 近 年 来 , 加 快 建 设 “ 峡 西 在 海
闽都文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
闽都⽂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闽都⽂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薛菁 陈永正 发布时间: 2008-02-24 07:59 来源:光明⽇报 闽都⽂化是由闽都⼈即福州⼈创造的⽂化。
它⾄少包括三层涵义:其⼀,从地域范围⾔,闽都⽂化植根于福州地区;其⼆,从⽂化的主体⾔,闽都⽂化主要由福州⼈创造;其三,从时间上⾔,闽都⽂化深受2200多年历史的浸润。
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福州地区”、“福州⼈”的内涵不断在发⽣着变化,闽都⽂化之外延亦因之发⽣变化。
⼀ 闽都,即今福州市,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
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汉⾼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诸受封为闽越国王,便仿效中原地区在今福州市冶⼭⼀带建造都城,谓“冶城”,从此揭开了福州有⽂字记载的历史序幕。
此后的2200多年中,福州或为郡治,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或为省会,始终居于福建的政治中⼼地位。
在历史上,福州地区虽然建制沿⾰频繁,所辖区域屡有变动,但⾃五代以来,其主体范围基本稳定在闽江下游⼊海⼝的福州平原⼀带,所设州(府)、县亦相对固定,迨⾄清代,其建制基本定型,福州府辖区⼤致与今福州市辖区相同。
与此同时,福州作为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化名城,其城池屡经扩建、拓展,从闽越王的冶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扩建的⼦城到唐末王审知扩建的罗城、五代闽国的夹城,福州城的规模趋于定型,“三⼭”(于⼭、乌⼭、屏⼭)被围进福州城内⽽成为福州的别称,有着“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的“三坊七巷”于其时亦具雏形。
此后,宋代⼜增筑外城,明代重砌府城,⼤规模的城市建设促进了福州经济、⽂化的繁荣,确定了它在福建历史上的重⼼地位,也奠定了闽都⽂化在闽⽂化中的核⼼、主导地位。
关于福州⼈,厦门⼤学陈⽀平教授在《福州六⼤民系》中指出:“福州⼈⼀般是以省会福州为中⼼的闽江下游及闽东⼀带的居民。
”这⾥主要是指今天福州⼈的分布范围。
然⽽,从族群构成看,福州⼈是在中原汉⼈与古闽越⼈长期融合、同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福建省⼀个具有独特⼈⽂特征的汉族族群。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历史的见证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海峡两岸作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重要区域,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以福建省厦门市作为闽都民俗文化的样本,探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背景闽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是福建省宝库中璀璨的一部分。
厦门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不仅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节点,也是闽都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厦门的民俗文化融汇了汉、闽、海等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面貌和文化价值。
二、历史交流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代海丝交流开始,福建作为海外贸易的中转站,与东南亚、日本等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海峡两岸的人们通过贸易往来,相互了解对方的生活习俗、信仰和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之间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了较高的相似性。
三、现状分析1.海峡两岸交流的活动增多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
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纷纷举行,涉及民俗展览、文化节庆、民族艺术演出等方面。
这些活动为海峡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海峡两岸都非常重视。
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得到了保护和弘扬,比如福建的庙会、渔民婚礼等。
同时,也有很多新型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创新形式出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这种融合和创新的做法,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闽都民俗文化在海峡两岸交流中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厦门的鼓浪屿、南普陀寺等景点成为闽都民俗文化的代表性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闽都文化社会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对这里的人文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无论是在闽南木雕馆、工艺品店还是民俗文化展示区,我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在这里的生生不息。
老师傅们教会我们制作木雕,讲述着每一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使我对木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参观闽南木船博物馆和船厂,了解到这里的历史底蕴与航海文化,让我对福建海洋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我也参与了一些实践项目,例如参与当地社区的义务劳动和环保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到了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我们一起清理社区的垃圾,种植绿化树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实践的技能,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的重大。
最后,闽都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也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与成长的方向。
在与专业人士的对话和学习中,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的不足。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让我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成为闽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综上所述,闽都文化社会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片土地独特
的魅力与文化特色。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不断成长,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努力成为闽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闽都非遗民俗文化研学路线
闽都非遗民俗文化研学路线闽都非遗民俗文化研学路线是一条通过参观、体验和研学的方式,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线。
该路线涵盖了福建省闽南地区多个城市和乡村,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并学习传统的民俗文化。
第一站:福州在福州,游客可以前往三坊七巷,欣赏这里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街巷风貌。
在福州古城区,还可以参观传统手工艺品作坊,例如剪纸、泥塑和木雕等。
此外,福州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文化中心,游客可以参观一些古老的寺庙和庙宇,了解传统宗教习俗。
第二站:泉州泉州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这里有许多重要的非遗项目。
游客可以参观泉州的染缬、刺绣和陶艺作坊,了解并亲自体验这些古老传统的工艺技艺。
此外,泉州还是闽南地区水墨画的发源地,游客可以欣赏到一些优秀的水墨画作品。
第三站:厦门厦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滨海城市,也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重镇。
游客来到厦门可以参观鼓浪屿,欣赏这座岛上保存完好的欧洲殖民风格建筑。
此外,厦门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例如面塑和漆器。
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制作过程,了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站:漳州漳州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如木偶戏、闽剧和客家歌仔戏等。
游客可以观赏到这些非遗项目的精彩演出,并且有机会与表演者互动。
此外,漳州的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也是一大亮点,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第五站:南靖土楼南靖土楼是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群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参观不同类型的土楼,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游客还可以体验土楼民宿,与当地居民交流并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以上五个站点的参观与体验,游客可以全面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对民俗文化的认知。
同时,这条研学路线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人们对非遗价值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学习闽都文化心得体会6篇
学习闽都文化心得体会6篇学习闽都文化心得体会篇1听了韦老师两次的课程培训,我的收获是颇多的。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许许多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也可以规划自己的未来。
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彼此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
人就这么一辈子!因此有人选择了索取与享受,而有人则选择了给予与奉献,还有大量非常善良但心态与行动却一直在摇摆的寻常百姓。
这也就形成了日常的文化差异。
李总提出我们大宇公司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有人这样说,一个企业应是一所学校、一支军队和一个家庭,这种比喻确实有其道理,他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优秀的人才?一个企业的优秀人才,应该是深知企业的文化,在思想上能有机地溶入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具备能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前者尤为重要。
来到大宇公司就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期待:希望通过自身的奋斗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获得合理公平的回报。
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
有时,绝对公平是没有的,但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公平,一个团队就不可能团结,分崩瓦解只是迟早的问题。
怎样让大宇这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最好的效应,是我们迫切需思索的问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堂堂正正为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口号,而是把它切切实实地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和公司的经营活动中。
创新、超越、团结、务实这是大宇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以服从组织、团队合作、责任敬业、诚实守信和自我批判等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为依据,这种文化与管理,是公司发展过程中多年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是大宇公司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个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通过工作的实践来不断的学习,积极地注意吸纳其它企业的先进思想,结合公司的实际和自己的员工来共同建立的一种文化。
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调查报告
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调查报告赵强黄晶吴炳麟(福建理工学校,福建福州350002)摘要:笔者对1160名中职校师生的闽都文化和区域文化育人策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问题、现状和师生对闽都文化育人策略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提出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一、调查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健康向上的区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中职学校以闽都文化为切入点,对中职校闽都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育人的现状问题及中职校师生对闽都文化和闽都文化育人策略的认知度和认,以为,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为和改进新时代中职校区域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说明(一)问卷内容说明。
本次调查设计四份问卷,包括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问(教师和学生)和中职校区域文化育人策略调查问(师和学生)(师问卷的大部分,20道问题。
第一部分要是参的师的、、学校、作、职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中职校闽都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育人的现状和问题;第三部分是师对闽都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育人策略的认知和认(学生问的主大部分18道问题(第一部分主要是参与的学生的、年级、所属学校、本;第部学生对闽都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的;第三部分学生对闽都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育人策略的认知(二)问卷测试情况。
调查主要选取11所福建省区域内的中职学校,、、泉州、南平等区域的中职学校,、和的中职学校。
中职校学校、地域分和办学方分布,的代表性和对(人为1160人,以“问”为,网上问,问卷1160份,其中师问239份、学生问卷921份(、方设和结分方面力求科学、观、,体现、,规(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学校对闽都文化育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42.3%的老师认为学校重重视开发利用闽都文化资源,还有57.7%的教师认为不够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少,只有17.03%的师认为学校较经展闽都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
福州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参观景点路线:杨桥路(双抛桥、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郎官巷(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塔巷——南后街(刻印印书雕塑、同利肉燕)——衣锦坊(水榭戏台)——黄巷(小黄楼)——南后街(花灯雕塑、马鞍墙、叶氏民居)——安民巷——文儒坊(乡约碑)——宫巷(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南后街(甘液境、蓝建枢故居)——吉庇巷、光禄坊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
在2009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
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
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
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
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
多模态视角下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多模态视角下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詹艺娟王小梅(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代表,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相关理论,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从文字模态、图像模态、声音模态三个方面,阐述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多模态闽都文化对外传播三坊七巷—、引言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显现,并在交际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不仅仅依靠语言、动作交流,还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多种模态提高交际效率$在信息传递语境下,多种模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建构意义、传递信息。
例如,听广播看似只涉及听觉上的单个模态,其实包音'看只涉及觉模态,包种一一图,这样的多模态话语形态给各国化传带的$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不仅要采用传播,还要 多模态传递各种“信息”,信息的中国化,中国话语的$例,从多模态化对外传播,以为新时期的;化传提的$二、多模态话语分析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学家哈里斯(Z.S.Harris)首次提出话语这一术语,随后国语言的不同话语展,提各种话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发现图像、声音等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地位,语言同等重要,一起意义的构建$这种用觉、听觉、觉等多种觉,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交际的现多模态话语$R.Barthes是多模态话语的一,在《图像的*(1977"中图像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实图像语言共同语的$2090年代起,国际语言学界兴起多模态话语的$其中,Kress&Van Leeuwen(1996, 2001,2003"以Halliday的语法理论为基础,发展图像中心的多模态话语——觉语法,主要解图像、声音、动作等在语篇中的作用叭国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是李战子教授,她在2003年就介绍了Kress&Leeuwen的图像觉语,并多模态话语应用教了深入,明了多模态在教应用上的重要性$随后,多模态话语吸引了许多,或,或实践其$比如,韦琴红在)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多模态话语》(2009)中主要Kress&Van Leeuwen社会符号学框架下的觉交流基础,图像、情态、构图、颜色、印刷版式等觉交流的各面多模态话语!2";张佐,邢建玉等的《多模态即席话语》(2014)介绍了多模态即席话语:实性!3";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语教》(2015)侯杰的《多模态话语英语教F 》(2014)多模态话语的容及发展!的介绍,媒代中英语教任务特点,描如何应用多模态话语促英语课堂教的全位发展。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朋友们!今天咱就一起去探索探索那神秘又迷人的闽都文化。
闽都,也就是福州那旮旯,这地方的文化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一打开那是琳琅满目,啥都有。
先说说闽都的建筑吧。
三坊七巷那可是响当当的名片。
走在那古巷子里,就像穿越回了古代。
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滑溜溜的,两边的房子白墙青瓦,那马头墙就像一个个扬起的风帆,又像是古代建筑在比酷呢。
这些房子里啊,曾经住过好多名人雅士,他们在这儿谈诗论文,现在咱们走在这儿,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就在想啊,说不定哪块石头下面还藏着古人写的小纸条呢,上面写着什么绝世好诗之类的。
再讲讲闽都的美食。
哟呵,那可真是能把人的舌头都给香掉。
佛跳墙,光听这名字就霸气得很。
这一道菜啊,就像是一场豪华的食材聚会,海参、鲍鱼、鱼翅等等名贵的食材都在一个锅里碰头了。
小火慢炖之后,那香味就像长了脚似的,直往人的鼻子里钻。
还有肉燕,那薄如纸的外皮包着鲜嫩的肉馅,咬一口,“嘎吱”一声,那口感就像在嘴里开了一场小派对。
我吃的时候就在想,这做肉燕的师傅是不是有什么魔法,能把这普通的肉和面粉变得这么好吃。
闽剧也是闽都文化里的一颗大明珠。
那些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
虽然咱一开始可能听不太懂他们在唱啥,但那腔调、那身段,就像有一种魔力。
我看闽剧的时候啊,就感觉自己像是坐在时光机里,回到了旧时光。
演员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充满了韵味,感觉他们是在用全身在讲故事呢。
闽都的传统习俗也是超级有趣。
像拗九节,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煮拗九粥。
这粥可不得了,是用糯米、红枣、花生等好多东西煮成的,又甜又糯。
听说这粥还有个很感人的来历呢,是为了孝顺老人的。
这习俗就像是一条温暖的纽带,把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还有端午节的时候,闽江两岸那是热闹非凡,龙舟竞渡。
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条条蛟龙在江面上飞驰,鼓手在船头有节奏地敲着鼓,划手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向前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闽都文化的认识系别:土木工程2班姓名:王鲤杜学号:241090212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
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
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
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
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
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
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
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
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
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
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
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
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
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
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
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
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
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
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
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
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
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
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
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受封为闽王,建立闽国。
因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以来它有十二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天兴府”、“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等。
“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
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福州至今还保存了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和“朱紫坊”街区了。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胸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在这居民区内,坊雹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
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庞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冶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中亭街这是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业古街。
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种商业象征,时刻都在牵动着榕城关注的目光。
“挤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传的这句口头禅,形象地道出了这条古街的千载繁华和其特有的商贾气息。
当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让中亭街的商业地位渐渐为榕城人所淡忘的时候,世纪之交的一项浩大工程,再度让这条古街成为榕城百姓瞩目的焦点。
缘于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业史的骄傲。
当已经衰败、破旧的中亭街即将揩去千年岁月风尘的时候,我们不禁要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欢呼。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残酷无比的市场竞争,我们不禁又为中亭街能否复兴千载繁华而忧思。
我们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辉煌,仅有历史的沉淀和恢宏的建筑是远远不够的。
她同样需要准确的商业定位并历经变幻莫测的商场洗礼。
毕竟,中亭街首先是商业街而不是观光街。
它的气派和恢宏,并不一定与客流量成正比。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狼烟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种地利或环境就能创造商业神话的时代。
更何况,现在不少福州人还有购精品、名品到鼓楼的消费习惯——位处台江区的福州亚细亚购物广场的沉沦,曾经让福州不少商人发出“台江开不了高档商业城”的感叹。
闽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各区域差异鲜明、人的性格特点千差百异、方言复杂、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民俗民风不同、各种艺术难以交融。
造成多元性原因有地理环境复杂、闽文化构成成份复杂、中原文化延伸到福建后无法形成坚强内核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