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古文字研究的今天
古文字研究1-24期总目附27期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唐兰:《殷虚文字二记》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胡厚宣:《说》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锡圭:《说“弜”》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李家浩:《释“弁”》岛邦男:《禘祀》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附:图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裘锡圭:《释柲》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林沄:《琱生簋新释》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李家浩:《战国布考》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胡厚宣:《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问题再商榷》于省吾:《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辨》夏渌:《学习古文字散记》裘锡圭:《甲骨文字考释》陈炜湛:《卜辞文法三题》常玉芝:《说文武帝——兼论商末祭祀制度的变化》刘宗汉:《释七、甲》李学勤、王宇信:《周原卜辞选释》陈永正:《释》5、《古文字研究》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文字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古代文字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演变,相应的语言和文字也产生了各种变化和发展。
在古代,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和运用对于人类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因此,对于古代文字的研究一直是热门的学术领域之一,也是学者探讨和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的古代文字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而在那个时期,古文字的解说和批评被视为功绩,因为它们提供了解析古代文献和文化的一种途径。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古代文字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对于图腾、符号、象形等古代符号的研究,对于探究古代图像和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作出了很多突破性的发现。
此外,将古代文字学、史学和考古学结合起来,对于古代城市、王朝和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
在现代古代文字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需要对古代文字和文献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但是,古代文字和文献的研究受到现代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使得研究过程变得相对复杂和多余。
而且,很多古代文字并非是现代汉字的直接衍生或受汉字的影响并不大,因此,需要对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下的古代文字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古代文字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研究者可以对不同的古代文字和符号进行自动化识别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变迁的过程。
例如,在2016年,“嘎巴文”这种古代藏文的一种被成功地解码,标志着人类对于古代文字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进展。
而在2017年,“太阳神符”这种古代玛雅人的符号也被研究者成功解读。
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古代文字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判别古代文字的形式、语法和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尽管古代文字研究已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较为困难的一点是,各种类型不同、来源广泛和出现时间跨度巨大的古代文字、字体和符号等,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显得非常困难。
而且,由于很多古代文字被广泛使用并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影响,因此处于较为“封闭”的范畴,使得它们更难被研究和转化。
甲骨文新发现34个新字
甲骨文新发现34个新字~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文》首发仪式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告诉记者,经过拓片、缀合、分期、分类,从这批甲骨文中竟发现34个新字和新字形,数量之多在近二三十年甲骨研究史上罕见,大大丰富了甲骨文字库。
目前,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已经将新字全部考释破解而出。
新字的破解和新史料的发现,也将成为澄清殷商历史疑点、揭开历史谜团的新钥匙。
听甲骨文破解高手说甲骨一套三册的《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文》是研究甲骨文的学术精品。
记者王华摄这套书采用了照片、拓本、摹本“三位一体”的方式集中发布。
记者王华摄题记:当深埋于3000多年前安阳殷墟的甲骨重见天日时,没人会想到这些被当做一味中药“龙骨”兜售的骨片,上面犹如天书般的字符竟然是开启神秘商朝的密码。
从清代光绪年间甲骨文第一个发现者、金石学家王懿荣开始,数代人甲骨文学者、大家开始了破解甲骨文世界求索之旅。
随着越来越多甲骨文的破解成功,立国于3000年的殷商向世人徐徐展开了它的历史长卷。
本报记者秦玉昨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法国的殷商史研究一线的20多位顶尖研究和破解高手,聚集在旅顺博物馆参加《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文》的首发仪式和学术研讨会。
他们有在甲骨考释方面的卓然者,有甲骨缀合的顶尖高手,有研究殷商历史的集大成者。
记者也藉此一窥甲骨破解的面纱,走近殷商的远去世界……宋镇豪:破解甲骨新字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难甲骨学研究过程中,将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胡厚宣五位研究特别精深的殿堂级大师称为“四堂一宣”。
宋镇豪就是胡厚宣先生的弟子,他为甲骨学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所作的贡献,可圈可点,他也是本次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旅顺博物馆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的主持人。
傅斯年曾用“好像发现一颗新的星球”来形容破解一个甲骨文新字的难度。
由于甲骨的珍稀和脆弱,都是深藏在博物馆、研究所的恒温恒湿的大库中。
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汉字发生研究的历史回顾
维普资讯
第2 l卷第 5 期
( 0 6) 20
内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NEII J ANG TE ACH S C ER OLL G E E
No 5 Vo . l . 12
由材料与方法决定 , 而每一研究 者又都有其若干独特 的方 法
( 0 6) 20
民 族 文 字 与 文 化 ・开 栏 语
文 字是 世界 上 最精妙 的符 号 体 系之 一 , 自身有 着繁 复的 结构规律 。 同时各 种 文 字是各 民族文化 的 栽体 ,
承栽 着各 民族灿 烂 的文化 。为探 索各 民族 文 字所 蕴含 的规 律 和承载 的 文化 信息 , 们 特 开辟“ 我 民族 文 字与 文 化 ” 栏专 门讨 论 文 字 学的各 方 面 内容 , 专 主要 包括但 并 不 限 于 以下研 究 方 向 : 通 文 字 学 、 普 具体 文 字 学、 用 应
一
是 科 学 的 汉 字 学 的 诞 生 : 9世 纪 末 甲 骨 文 得 以 重 见 1
天 日与 西 方 考 古 科 学 的 流 人 , 大 推 进 了 汉 字 学 的 发展 。从 大 此 之后 , 字 学 由 一 门 主 要 目的 在 于 诠 释 《 文 》 汉 说 的科 学 进 展 为 一 门 用 考 证 科 学 的 目光 去 研 究 《 文 》 《 文 》 外 的 一 说 及 说 之 切 关 于 汉 字 的 文 献 资 料 , 其 是 学 者 开 始 以真 正 科 学 的 态 度 尤 去 看 待 和 处 理 这 些 材 料 。 一 进 展 的 动 力 同时 还 来 自西 方 其 这 他 门类 科 学 的传 播 。而 甲骨 文 的发 现 . 直 接 地 提 供 了 汉 字 更 的 出 土 材 料 . 研 究 者 揭 示 了 更 多 、 古 远 的汉 字 的 面 貌 。 向 更 在 这 一 基 础 上 , 于 汉 字 尤 其 是 汉 字 起 源 的 研 究 工 作 得 以 在 使 对 用 新 方 法 研 究 新 材 料 的基 础 上 获 得 新 的 成 果 。 二 是 我 国 少 数 民 族 和 世 界各 民族 文 字 研 究 的 发 展 及 有 关 材 料 引 入 汉 字 研 究 : 及 、 美 尔 与 马 亚 等 世 界 上 若 干 古 埃 苏
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除了仓颉外,还有传说中的神农作穗书,黄帝作去书,祝融作古文,少吴作骛凤书,曹阳氏作蝌蚪文,曹辛风作仙人书,帝尧作龟书,大禹铸造九鼎而作钟鼎文等等,不一而足,也全是说的文字的创造.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仓颉造字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图列从殷商甲骨文字至今,虽然汉字的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汉字自其产生之始,书体形式就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有“八体”:“—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代的书体也很多:“汉兴有草书……时有六书:—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许慎注意到了汉字的书体变化,但秦汉以前的文字材料他见得不多,钟鼎铭文见到一些,甲骨文在当时还未发现.所以只是笼统地说:“以讫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楷书等书体.如果除去特殊用处的书体和形体稍变而形成的书体,描绘汉字书体演变的大脉络,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汉字的书体发展归结为两大阶段五大书体.一、古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包括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直至秦代的小篆这一历史时期.其间流行的主要书体包括甲古文、金文和篆书.古文字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带有一定的图画痕迹,象形意味比较浓,采用线条化的笔道、还没形成汉字的“笔画”1、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才被发现,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卜辞”.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称为“周原甲骨”.一百多年来,考占发掘有字的甲骨己累计十多万片,甲骨文单字共4500字左右,其中经研究考释,已经释读的约有1700字,现在古文字学家还在继续研究之中.2、金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因钟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识”,故又称为“钟鼎款识”.金文略晚于甲骨文,是介于甲骨文与篆文之间出现的书体.商代的金文遗留下来不多,字体与甲骨文比较相近.人们常将周代的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逐渐过渡到篆书.3、篆书“篆书”又称“篆文”,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大篆”,是对“小篆”而言的,是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许慎所说的“史籀大篆”,是指“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魏晋以下此书全佚.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形成“文字异形”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是这次统一文字的积极参与和制定者.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二、今文字阶段4、隶书隶书发端于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中出土有木牍两件,上有墨书,字体与大篆有很大不同.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着特点.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用笔也不似篆书的粗细均匀,而是轻重顿挫,已经略有“蚕头燕尾”之势,可以看作隶书之滥殇,是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隶书之名的由来,有种种说法.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这是说,因为施用于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另一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所以称其书体为隶书.至于程邈造隶之说,自古颇为流行.但隶书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上文已经说到,战国时一些文字就有了隶书的笔态,隶者篆之捷,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趋势,应该说,是广大汉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休,程邈可能是曾经对它加以整理规范,而不是独自创造了隶书.存世的秦时隶书,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其字化篆书的纵势为横势,字形不是长方形而趋于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匀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这种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书法家称之为“古隶”.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字形扁平、波笔捺脚成为隶书的显着特点.从隶书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5、楷书隶书对篆书来讲,是极大的进步,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是今文字阶段的开山书体.其书写比盘曲诘诎的篆书简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仍然不很快捷.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将隶书又加以简化而成的一种字体,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辨识不易,且无统一标准,漫漶无纪.为纠其偏,楷书应运而生.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见,其“楷法”也就无从察考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表现出鲜明的半隶半楷的特征,如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谷朗碑、东晋大亨四年公元405年的爨宝子碑等,都可以看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明显痕迹.至隋唐,楷书完全脱离隶法,发展成熟为一种新的书体.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减省了隶书笔画的波磔,书写更加快捷方便.这种横平竖直的方块形结构,一直保持至今,成为正体汉字的典型特征.。
《古文字研究》目录(1-24)
1、《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於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唐蘭:《殷虛文字二記》張政烺:《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胡厚宣:《說》張頷:《侯馬盟書叢考續》高明:《侯馬載書盟主考》朱德熙:《戰國匋文和璽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錫圭:《說“弜”》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詞量詞初探》陳世輝:《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李學勤:《岐山董家村訓匜考釋》張振林:《中山靖王鳥篆壺銘之韻讀》姚孝遂:《契文考釋辨證舉例》徐錫臺:《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見人名、官名、方國、地名淺釋》徐錫臺:《探討周原甲骨文中有關周初的曆法問題》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與姚文合於一處)張政烺:《中山國胤嗣壺釋文》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孫稚雛:《中山王鼎、壺的年代史實及其意義》於豪亮:《為什麼隨縣出土曾侯墓?》林沄:《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姚孝遂:《商代的俘虜》李家浩:《釋“弁”》[日]島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紹著錄明義士舊藏甲骨的新刊二書》肖楠:《甲骨學論著目錄(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上編:《昭王時代青銅器銘五十三篇的考釋》下編:《昭王時代青銅器銘五十三篇的綜合研究》附:圖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於省吾:《釋盾》裘錫圭:《釋柲》李學勤:《關於組卜辭的一些問題》蕭楠:《論武乙、文丁卜辭》張永山、羅琨:《論曆組卜辭的年代》張政烺:《周厲王胡簋釋文》林沄:《琱生簋新釋》商承胙:《秦權使用及辨偽》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李家浩:《戰國布考》孫稚雛:《天亡簋銘文匯釋》姚孝遂:《〈殷虛卜辭綜類〉簡評》賈平:《讀〈殷虛文字甲編考釋〉》[日]松丸道雄:《散見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古汉语研究_北大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
古汉语研究_北大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您现在的位置:公务员期刊网教育期刊汉语言学正文ﻭﻭ古汉语研究按级别划分:北大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ﻭ点击咨询ﻭ主管单位:师范大学ﻭ主办单位:师范大学ISSN:1001—5442CN:43-1145/H周期:季刊ﻭ语种:中文开本:16开影响因子:0.296被引次数:8390ﻭ影响力: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ﻭ业务类型:征订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ﻭﻭ阅读点数:次ﻭﻭﻭ古汉语研究基础信息:ﻭﻭ《古汉语研究》于1988年12月创刊。
《古汉语研究》继承我国“朴学”的优良传统,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兼蓄方针,注重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以学术创新为生命,以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为学术进步的动力,尊崇学术自由,实行学术平等,设有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词汇、修辞、古籍整理、古汉语教学、书评等栏目。
在当时那个基础学科备受冷落的喧嚣的时代,维持着这样一份阳春白雪般的学术,其艰难可想而知。
但是,经过十六年春秋,刊物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越办越好,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成为国内古汉语研究者、大中学文言文老师喜爱的读物,而且走出国门,成为、韩国和欧美一些的必读刊物。
这里面,不仅有编辑部一辈又一辈同仁的心血和汗水,更有古汉语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
十几年来,由来自、、等地知名学者组成的学术编辑委员会对刊物的稿件审理、对学术前沿动态的跟随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今后的进一步,从2005年起,我们还增加了一部分近年来已成为古汉语学界中坚力量的中年学者组成新的编委阵容.正是编委们和编辑部同事们一致的努力,刊物才能以学术质量取胜。
ﻭ古汉语研究栏目设置:ﻭﻭ主要栏目:古籍探讨、教学研究、语法研究、词语训诂。
ﻭ1993年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当时ﻭ古汉语研究期刊荣誉:ﻭﻭﻭ在语言类期刊中排名第14,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排名第9位,到2000年第三版已仅次于《语文建设》、《语文》和《修辞学习》而排名第四。
古文字研究16-24
古文字研究16-24《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16、《古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刘宗汉:《〈()方彝〉考释》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何琳仪:《者钟铭校注》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林沄:《说戚、我》裘锡圭:《释“建”》罗琨:《释家》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徐兆仁:《释》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王恒杰:《“耒”“力”一器考》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方述鑫:《论“非王卜辞”》晁福林:《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加]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祀谱的复原——兼谈晚商的历法》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陶正刚:《灵石商墓亚羌铭试析》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南阳仲爯父簋不是宣王标准器》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9、《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古今汉字对比研究报告
古今汉字对比研究报告
古今汉字对比研究报告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对古今汉字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汉字的演变和变迁,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深厚。
首先,古今汉字在形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古代汉字多为象形字,即以物象为基础形成的字形。
如古代的“山”字,形状类似于三个山峰,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山的形象。
而现代汉字则经过了演变和简化,更加具有规范的字形结构,方便书写和传播。
其次,在意义上,古今汉字的部分字义存在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进步所致。
古代汉字的意义更加具体,常与自然界和生活场景相关,如“林”字表示树木繁茂的意思。
而现代汉字的意义则更加抽象,能够表达更多的含义,如“文”字既可以表示文字的意思,也可以表示人的才华和气质等。
最后,在用法上,古今汉字的使用环境也存在差异。
古代汉字主要用于碑刻和古籍等高雅文化领域,仅供少数人学习和使用,因此相对繁琐且难书写。
而现代汉字则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教育和科技等方面,包括书籍、报刊、广告等,因此更加笔画简洁,易于书写和阅读。
综上所述,通过对古今汉字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演变和变迁,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深厚。
古代汉字的形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字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汉字的发展和
进步。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和传承。
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汉字发生研究的历史回顾
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汉字发生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又称汉字文字或汉字文,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字。
汉字形成于殷商时期,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历代政权也曾制定汉字制度,将其作为官方文字。
自十九世纪以来,汉字发生研究集中于审视其文字发展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汉字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汉字的现代化”的概念,他提出用“简繁体”的字体替代原本的楷书和隶书,以适应汉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使用。
他也把汉字发生研究的范围拓展到汉字的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并强调将文字推向现代化的重要性。
随着20世纪及21世纪的发展,汉字发生研究也发生了甚大的变化。
汉字发生研究开始集中于如何提升汉字使用者的学习识字效率和流畅度,如何把新汉字快速普及到广大普罗大众中去,如何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等。
比如,教育部发布的《汉语语言文字学习指导纲要(修订本)》,针对少儿汉字学习,提出了汉字学习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以“结构感知、形似记忆、意义联想”为顺序的汉字学习原则。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汉字发生研究也开始涉及汉字电子化、计算机技术应用、智能化研究等范畴,以便更好地运用汉字。
除去传统的汉字使用方式,在智能化领域有更多的创新。
比如,语文填字比赛由汉字的组成、构词历史、语法规则等基础知识引出,综合运用相关科学知识,培养孩子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字的使用规律。
总的看来,汉字发生研究已经从纯粹的文字发展中历经多个历史阶段,其内容日新月异,从字体改革、汉字分类到学习指导、汉字电子化、智能化,从本质上说,汉字发生研究已经拓展到了更加深层次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从历史、文字学到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涉及。
未来,汉字发生研究还将有更多新发展,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
古字研究报告怎么写初中
古字研究报告怎么写初中古字研究报告古字是人类语言的记号系统,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古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内涵。
本报告将以常见的古字“日”为例,介绍古字的形体演变与意义变化。
古字“日”最早的形态是一个画线的圆形,表示太阳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的形体逐渐简化,变成了一个由两根手指和一个短上弯线构成的形状。
这个形状可以想象成太阳升起时人们用手指指向太阳的样子。
古代人们通过这个形状来表示“日”字的意义。
在意义上,“日”的含义也发生了演变。
最初,“日”代表太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日”不再只是指代太阳,还可以表示一天的时间单位。
由于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和落下,一天也因此被划分为了昼(白天)和夜(黑夜)两个部分,而“日”作为一天的单位符号逐渐流传开来。
而后古代人们为了方便统计时间的长短,发明了“时辰”这个概念,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早上5点起算),每个时辰约等于2个小时。
古代人们通过日晷等工具来测量时间,而“日”便成为了表示时间的符号。
除此之外,“日”还有许多引申义。
例如,“日”有时可以代表一天中的活动,例如“出日”(出去游玩)、“息日”(休息日)等等。
此外,“日”在汉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使用方法。
例如,“日”字可以作为不同词的形声边旁,表达相关或远近的概念。
例如“日记”(写下每天的事情)、“日程”(计划行程)等等。
通过对古字“日”的形态演变和意义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智慧与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古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对世界认知的体现。
因此,研究古字对我们了解古代文明、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古字研究是一项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学术研究。
通过对古字的形态演变和意义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
科学的古字研究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文字的历史发展
文字的历史发展殷墟甲骨文是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
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
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监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
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
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
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
现代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
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中国汉字演变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
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改写小篆十年, 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 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 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亟需,势 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 得以面世。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 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王羲之行书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 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 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 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 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舟 归 鹿 自 为 花 门 东
来 莫 月 鸡 今 齐 老 雨
去 问 明 不 用 放 西 又
甲 骨 文 与 现 汉 字 对 照
甲骨文大家猜猜看?
原来是十二生肖
二、金文(钟鼎文)
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 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特点:比甲骨文进一步稳 定、规范、简化,内容也更丰 富其字体有粗而宽的笔画,点 画圆浑,体势雍容。
西周的青铜器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
西周宣王时,陕西岐山出土 。鼎高 53.8 厘米 ,口径 47.9 厘米。重 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7 字,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 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
散氏盘
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 传清朝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 字,记述了贵族之间移付田地的约契,为研究西周土地制 度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资料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 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 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 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 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 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 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 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 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 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 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 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 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 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 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 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 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 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 文字系统。 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 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 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 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 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 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 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 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 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 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
甲骨文新解:今、年
甲骨文新解:今、年汉字白、黑、帛、伯四个字可能没有几个人会想到都是与办丧事有关的文字,并且在字意上与今天的使用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对于甲骨文的识别和与字意的理解错误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整个的炎黄文明中都存在有这样的现象,且非常普遍多见。
今天就让我们来解读许多人都曾解读过的甲骨文“今、年”两个字,尤其是对甲骨文“今”字的解读,我认为在我解读之前的任何解读都是错误的解读,也不可能出现和我一样的解读,因为这个甲骨文的“今”字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简单。
汉字:今甲骨文“今”字(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
甲骨文“今”字之所以那么多人都解不对,甚至于就没有人解读正确过,就是因为其简单的文字结构让人无法理解,不知道这种简单的文字结构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甲骨文“今”字的字形结构由两个“丁”字和一个表示中点的符号组成:“丁”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就是用来固定的“丁”,尤其指在绳上的固定。
而中点符号的三角形自然表示的就是太阳中点的意思了。
由此我认为甲骨文“今”字的意思就是将太阳中点固定在绳上的意思。
再看那两个“丁”字,都是歪歪斜斜的,是废“丁”,是不能用的“丁”,因此甲骨文“今”字的意思就是因废丁而无法将太阳中点固定在绳上的意思。
第二种写法。
就是“丁”是标准可用的“丁”,但太阳中点的位置却跑到绳的下面去了,也就是太阳中点的位置离开了绳,失去了中点的准确位置,从而导致无法将中点固定在绳上。
好了,两种写法的甲骨文“今”字都分析完了,“今”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有中点没有标准的“丁”,有了标准的“丁”太阳中点的位置又丢失了,所以甲骨文“今”字的意思就是干啥啥不顺的意思,就是喝凉水都塞牙的意思,就是非常倒霉的意思。
其倒霉的程度与金文“黑”字中最倒霉的第三种写法的意思完全相同,因此,甲骨文的“今”字就是金文“黑”字的第三种写法,最倒霉的意思,同时也是黑的意思。
金文“黑”字的第三种写法。
甲骨文“今”字的造字本意:今,就是非常倒霉的意思,其与金文“黑”字的第三种写法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今”字和“黑”字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字研究的今天
李学勤
这几年我一直有一个想法,今天在这里讲出来,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近百年以来,对于我们研究古文字的人有两次千载难逢的机缘,第一次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我们特别有福气,今天这是第二次。
自1899年往上推100年,拿破仑南征埃及,组织了一个“埃及研究所”,随军远征。
1799年,在埃及尼罗河口罗塞塔发现一块石碑,即“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碑上刻有古埃及圣书体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对照的铭文,为释读古埃及文字提供了钥匙。
整整100年以后,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古代的可信史推到了商代。
应该说,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就没有今天的古文字学。
罗振玉、王国维的古文字学,基础就是甲骨文的发现。
清代小学是以《说文》作为根基的,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也没有跳出《说文》这个圈子,是旧瓶装新酒。
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不但是从量上增加了古文字材料,而且是在古文字学研究的范畴上补充了一个新阶段。
古文字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也随着改变,慢慢习惯根据出土的材料,重新认识古文字演变的源流,整个框框都变了。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古文字研究两个时代的过渡,他们之间有些差别,王国维已经是新的时代了。
1925年,王国维到清华任教,应学生邀请作公开讲演,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发现之新学问》。
他指出新的发现带来新的学问,举出当时著名的“四大发现”。
这篇讲
演稿最早发表在《清华周刊》上面。
现在,四大发现变成了四大学科: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文书档案学。
在70年代,我与裘先生都曾在原北京大学红楼工作,整理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材料。
那时候,因为有一些重大发现,需要各个学科的专家集中起来工作。
过去,秦至汉初文字材料很少,一开始看云梦秦简时,有人说是汉简,因为我们过去没有见过秦简。
今天看秦简多了,里耶就出土上万支。
至于战国古书,孔安国看过,束皙看过,我们只看过传抄的古文《尚书》等的传抄材料。
如用楚文字抄的《老子》,我们过去怎么能够看到呢?这真是千载难逢。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甲骨文的发现一样,补足了古文字演变历程的一大块。
从宋代以来研究商周青铜器的铭文都是依据《说文》,小篆与金文中间隔了一大块。
这个距离太大,有些字不能解释。
50年代初,我在考古所,陈梦家先生对我说:你这么学甲骨文不对,应该先学《说文》,然后往上倒推着学习——战国文字、春秋文字、金文、甲骨文。
我今天也对学生讲,学习古文字最好倒推着学。
文字的演变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中间缺了一块,必然会影响到我们释读。
现在因为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从理论上说,我们考释古文字可以贯通。
活在今天,居然有这么便利的条件研究古文字。
我们有这么多新发现,现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所经过的区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区,随着工程的进行,以后提供给我们的考古材料一定是大量的,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随着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很多,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
古文字学界的眼睛一直盯住新出的材料,造成一种现象,大家都在追新出的东西。
今年(2006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我因为在台湾没有去,看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也是大家的重心集中在新材料上面。
这个形势看样子在短期之内是不可能改变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多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
大家都在盯住新的东西,都争着在网站、报刊上发文章,就没有人愿意去做耗费时间的基础性工作了,结果大家老是在一个水平上转圈子。
《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出版以后,没有多少人写文章,我非常失望。
在座的同学有谁写篇《〈秩律〉研究》?最基本的就是画个地图,当时一共有多少个县?考证出各个地望。
我们应该明白,只有在做好基础性研究以后,才能够把新出材料的研究深入下去。
我希望能组织一些课题,特别是有关方法论的,做深入探讨,争取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附
下面是李学勤先生讲完后,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师生们的对话:
问:李先生,您好!据您自己讲因为您小时候身体不怎么好,所以才看了不少书。
您现在已经是大家了,请问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答:我晚上不工作,有什么好看的电视剧我都知道。
裘锡圭先生:李先生吃得少。
张涌泉教授:关键是师母照顾得好。
李夫人:他最大特点是家务事不操心,再有他倒头就睡。
问:李先生,您好!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听过您的学术报告,每次听您的讲话都很受启发。
请问,您在积累材料方面有什么经验?
答:我看过就记在纸上。
李夫人:他习惯随便拿个什么纸头就写,我给他搜集在一起时都不好装订。
如果以后要整理他的笔记,估计会很麻烦。
裘先生:手勤很重要,但李先生记忆力好。
现在古文字学界追新这个风气不好,研究敦煌的就比较好。
大家都喜欢做容易的文章,真正有用的不多。
象上博简《三德》这样难以梳理的材料,很少有人搞。
画鬼容易画人难。
问:李先生,您好!您的文章涉及到很多考古学东西,您是怎么贯通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
答:我没有田野考古经验,就是读考古发掘报告,这是耳目之学,不是手头之学。
五六十年代,我对青铜器不怎么熟悉,没有写什么文章。
后来参加编撰《中国史稿》,有时间可以看很多资料,我就一篇一篇地读考古发掘报告。
问:李先生,您好!您最早提出“重写学术史”,现在很多人文学科也在说重写(或改写)什么什么史,并且是一本书一本书地在出。
请问,就象装修房子、城市建设一样,什么时间才是终点?
答:看样子,我是始作俑者了。
其实,我说“重写学术史”的原意是要根据新材料及时改正我们对古人学术思想的评价,并不一定是重新写出一本一本的书。
张主任:我们最近申请了教育部一个攻关项目,由裘先生领头,
题目是《战国时期文字及其文化意义研究》。
李先生:我说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指这样的。
裘先生:我们中心还有张涌泉主持的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敦煌文献合集》(佛经以外的)和沈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上博简字词全编》。
陈剑老师:经常有别的学科的人问我有关古文字学的问题,还问我有什么可以让他们读得懂的古文字学论著,我常说抱歉,没有。
李先生:现在学习古埃及文并不难。
找到专家编好的课本一课一课念就可以了。
学习中国古文字,其实也可以编写这类的课本。
裘先生:直到现在能够代替郭老《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的专著还没有,即使郭老的书有错误的地方;也没有什么论著可以代替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
说明:这是李学勤先生2006年12月1日下午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所做的学术报告。
罗振跃根据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