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备)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_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_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4.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怨..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13.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20.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 沛公欲王于关中..3. 具告之以事..4. 良曰:“长于臣..”5. 得复见将军于此..五、古今异义: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 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5.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诗经两首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三一词多义1.言: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2.以: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3.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着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6.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7.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离骚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着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六、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孔雀东南飞知识点一、古今异义.为仲卿母所遣; 守节情不移便可白公姥可怜体无比汝岂得自由槌床便大怒.本自无教训举手常劳劳 .逆以煎我怀阿母大悲摧.便言多令才 .府吏见丁宁:恐此事非奇 . 寻遣丞请还否泰如天地 .渠会永无缘便利此月内 .蹑履相逢迎逼迫兼弟兄叶叶相交通多谢后世人二、通假字终老不复取箱帘六七十虽与府吏要 .蒲苇纫如丝 .府吏见丁宁摧藏马悲哀合葬华山傍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孔雀东南飞 .勤心养公姥手巾掩口啼; 卿当日胜贵;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槌床便大怒 .自名秦罗敷.谢家事夫婿; .交广市鲑珍;.千万不复全;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逆以煎我怀; 足以荣汝身; 便利此月内;四、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五、“相”字的用法“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会不相从许; 及时相遣归;还必相迎取; 好自相扶将.嬉戏莫相忘. 誓天不相负 .不得便相许登即相许和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誓不相隔卿久久莫相忘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儿已薄禄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伯乐相马无物相之六、文言实词不堪:妾不堪驱使不堪吏人妇徒:徒留无所施徒有虚名谢: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见: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迎: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区区: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念:念母劳家里念与世间辞却:却与小姑别令:便言多令才岂合令郎君莫令事不举令母在后单何:何意致不厚隐隐何甸甸汝今何罪过作计何不量应:汝可去应之六合正相应零泪应声落以我应他人意:何意致不厚吾意久怀忿处分适兄意故:大人故嫌迟知是故人来故遣来贵门故作不良计为:为仲卿母所遣十七为君妇为诗云尔非为织作迟阿母为汝求始尔未为久慎勿为妇死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B.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C.形容词作动词: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三古今异义词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四一词多义1.之: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修:茂林修竹意为“高”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虽: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五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语意山构成判断B.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当于欣于所遇..③终期于尽..④不能喻之于怀..2.定语后置:①仰观宇宙之大..②俯察品类之盛..赤壁赋知识点整理一、虚词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 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 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 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1. 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古义:循;依..3. 一词多义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5歌 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b歌曰名词歌词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6长 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4. 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介词结构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相与枕藉乎舟中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4谓语前置渺渺兮予怀5.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1)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1)

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诸子喻山水》《论语·子罕》: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韩非子·大体》: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治国、治学上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士人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也》: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任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仿滔滔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德修业。

《孟子·离娄下》: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相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八:“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甘于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待人和善仁慈,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老子》六十六:主张“谦下不争”,包容和善处万物之下。

《老子》七十八:主张为政“贵柔”《孙子·虚实篇》: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写作特点:设喻说理《秋水》庄子主题:大和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受环境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写作特点:1、形象化的说理:人物刻画中说理;景色描写中寓理;巧用比喻说理2、气势充沛:来自于文章本身内容的连贯一致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来自于各种语言技巧的运用:如排比、连续反问等。

《前赤壁赋》苏轼主题:文章以“乐—悲—乐”为感情线索,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点: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交融。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主题:借游记写感想、发议论,说明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而不要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完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完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6《师说》7.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必退(军队)9.从①从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游褒禅山记》17.道①有碑扑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18.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大概)19.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伶官传序》20.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④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21.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2.告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石钟山记》23.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吨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4,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大概)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25.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出,发生)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闯左遗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⑧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挂不知所之者(头发)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⑩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项脊轩志》26,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拜访)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27.稍①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②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28,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③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29.去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②比去,以手阖门(离开)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30.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女子出嫁称为“归”)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③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五人墓碑记》3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期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在器物中)3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33.徒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②故予概念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34.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了民(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登泰山记》35.阴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36.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③余始循以入(开始)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37.望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名望)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38.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指某

32.而倔 阡 中 倔, 釐崛金 ,崛 , 銔 33.赢粮而 从 , 釐 金 , 銔 銙鸿门 銚 34.距 距, 釐拒金 ,把 銔 35.毋内 内, 釐纳金 ,接纳,使 来銔 36. ,要 要, 釐 金 , 銔 37.言臣 倍德 倍, 釐背金 , 背,背叛銔 38. 可 蚤自来 王蚤, 釐早金 銔 39. 将 臣 郤寓 寓 郤, 釐隙金 ,嫌 ,隔 銔 40.因 沛 , 釐 金 , 銔 41. , 属 , 釐 金 ,如 銙 集 銚 42. 趣舍 殊 趣, 釐 金 , , 43. 视 , 釐犹金 ,犹如,如 銔 銙 去来 銚 44. 翳翳 将入 , 釐 金 , 銔 45.曷 心任去留 曷, 釐何金 , 銔
孰 鈇
孰 (
鈋 巴 胜状,在洞庭 湖 ( 美的) 銙 銚 绝 鈇忽然 ,群响 绝 ( ) 鈈自 世 秦时 ,率妻 邑人来 绝境 (隔 断) 鈉 妙绝 (到了极点) 鈊 绝类 勒 (非常)鈋假 楫 , 非能水 , 而绝 河 (横渡) 强 鈇挽弓 挽强,用箭 用长 ( 力的弓)鈈蚓无爪牙 利,筋骨 强 (强大,强健) 鈉策勋十 转, 千强 ( 余) 鈊乃自强 , 四 ( qiang,竭力,勉强) 假 鈇 是人 书假余(借)寓 鈈君 生非 ,善假 物 (凭借銓借 )鈉假 人焉, 言复 , 必疑 (假如,如 ) 鈊乃悟前狼假寐, 诱敌 ( 釐真金相 , 真,假装) 望 鈇吾尝跋而望 , 如登高 博 (向 处看)鈈 夜望将 , (盼望銓希 望)鈉 达德隆望尊 ( 望) 鈊 冬 望 前 ( 圆 时, 历 十 ) 闻 鈇 风而 ,声非 疾 ,而闻 ( )鈈博闻强 ( 闻銓知识)鈉 能 前时 闻 (声誉銓 声) 銙 秦论銚 制 鈇……王廖銓 銓 銓 奢 伦制 (统率銓指挥)鈈秦 余力而制 弊( 制銓 制服) 鈉乃 修岳 楼, 制 (规模) 鈊里 饥, 制 (制 ) 亡 鈇追亡 , ( 跑的 )鈈秦无亡 遗镞 费,而 困 (丢失)寓 鈉 周而亡 (灭亡)鈊河 智叟亡 (无,没 ) 利 鈇 蒋氏 , 利 世 (好处)鈈因利乘便,宰割 , 山河 ( 利的形势)鈉 臣精 利 而谁何 (锋利) 固 鈇秦孝 据崤函 固 ( 固的地势)鈈固 山溪 (巩固) 鈉 心 固,固 可 (固执) 鈊 鱼烹 , 鱼腹中书,固 怪 (既, ) 遗 鈇秦无亡 遗镞 费,而 困 (失銓丢失)鈈遗夜 户,路 遗 遗失 物 鈊是 帝简拔 遗陛 (给 ) 鈇内立法 , 耕 , 修 战 (规 制 )鈈试使山 长絮大 ( duo, 计算)鈉 机, 山 ( ) 鈊 心而 ,吾 无 失 ( du6,揣 ) 銙鸿门 銚 如 鈇 如意 ( 銓 )鈈杀人如 能 , 人如恐 胜 好 鈉沛 默然,曰 釐固 如 銔 金 鈊沛 如厕,因 樊哙 (到, ) 鈇 佩玉块 示 ( ) 鈈 亡 死, 大计 死 (发 ) 鈉 叔敖 海 ( ) 鈊 汉中,西 巴蜀 (攻 ,占 ) 鈋杀人如 能 (全,杀 ) 鈇哙 , ,立而饮 ( 感 )鈈 可 蚤自来 王 道歉 寓 鈉乃 留 銔 别 鈊使君 罗敷 釐宁可 ?金 (告 ) 意 鈇 庄拔剑 , 意常在沛 (意 )鈈然 自意能 人 破秦 (意料,料 ) 鈉久 ,目似瞑,意暇甚 ( 情, ) 銙 集 銚 修 鈇 地 山峻岭, 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鈈修况修短 , 期 长,修短, 文中指寿 的长短 鈉乃 修岳 楼, 制 修建 鈊内立法 , 耕 ,修 战 (整治銓治 ) 期 鈇况修短 , 期 (必,必 到达)鈈期 , 欲言,无可 (周銔期 , 周 ) 鈉君 家君期 中, 中 , 是无信( ) 鈇 , (情趣銓情 )鈈假 马 ,非利足 ,而 千 (达到 鈉 爱 珍器 饶 地, 土 ( )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高考文言文课本知识梳理(第五、六册)

高考文言文课本知识梳理(第五、六册)

高考文言文课本知识梳理(第五、六册)高考文言文课本知识梳理(第五、六册)一:文言虚词之:1.蜀道之难,主谓之间,取独立2.六龙回日之高标,结构助词,的3.舍之,代词,代牛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主谓之间,取独立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7.君子之于禽兽也,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之间,起强调宾语的作用,表衬音无意8.予忖度之,代词,代别人的想法9.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1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道者,衬音无意11.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的标志12.故王之不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立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后衬音无意14.寡人非好古人之乐也,结构助词,的15.王之好乐甚,主谓之间16.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1)衬音无意(2)动词,到17.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又顾而之他,均为动词18.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词,代妻子知道真相这件事19.惟弈秋之为听,此处“之”与“为”结合代表“是”字,句子即成为“惟弈秋是听”的宾语前置句,“之为”共同作宾前标志而,以:1. 保民而王,连词,表修饰2.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连词,表修饰3. 若无罪而就死地,连词,表转折4.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养也,连词,表因果5.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介原因6.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用,拿7. 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8.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连词,表修饰9.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连词,表修饰10. 而未有显者来,连词,表转折11. 所仰望而终身也,连词,表并列12. 思援弓缴而射之,连词,表目的,来二,特殊句式1. 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2. 臣未之闻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3. 莫之能御也,同上4. 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疑问句的宾语前置5.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6.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状语后置7.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以是,介词宾语前置8.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表解说的判断句9. 有复于王者曰,状语后置10. 然则一羽之不举,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11. 构怨于诸侯,吾何快于是:状语后置12. 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包括后四句),状语后置13.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14. 未之有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15. 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16. 今王鼓乐于此,状语后置17. 而良人未之知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18. 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相当于“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1. 教以慎于接物,即:以于接物慎教,双重状语后置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句的宾语前置3. 拘于羑里,被动句4. 安在其不辱也,疑问句的宾语前置5.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动词作被动,被拘禁;而,连词表因果,因而6.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状语后置,即:近于无能之辞自托。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 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 文言文知识梳理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不人武之。力吾而其敝还·之也,。不”仁亦;去失之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
B.以乱易整,不武
·
C.因人之力而敝之
·
D.又欲肆其西封
·
解析 肆:延伸、扩张。
陪:增加 易:替代 敝:损害 肆:肆意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 B)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朝济而·夕设版焉
又欲肆·其西封
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相同。
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不同。
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乃令张良留谢. : 辞别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请罪,道歉 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感谢 使君谢. 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问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 意图 (7)意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久之,目似瞑,意. 暇甚:神情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
“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 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 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__________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2.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6.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教师版)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2.欲与( 之)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 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一词多义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4.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句式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整理必修 1《之武退秦》知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通“矣”)2.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通“供”,供)3.秦伯(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理智)二、古今异1.夫人(古“那个人”,今“老婆”的尊称)2.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所包裹”)三、活用1.晋函陵、秦汜南(名用作,扎)2.既封(封,使⋯成疆界;,在)3.且于楚也4.越国以鄙(鄙,意,把⋯看作邑;,地,形作名)5.之武退秦(使,使⋯撤军)6.共其乏困(乏用—缺乏的西)7.与人盟(盟—(建)立联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作,害)四、一多封既封(做疆界,)肆其西封(疆界,名)若:若舍以道主(若是)山有小口,忧如若有光(仿佛)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海神名)以莫己若者(及、比得上):秦伯,与人盟(通“悦”)故之,以俟夫人者得焉(“ ”,文体的一种)及郡下,太守,这样(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却)停多日,辞去告别,(辞)鄙:越国以鄙,君知其也:的地方(“以⋯⋯鄙”)肉食者鄙,未能(浅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微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其矢十中八九,但微之(稍微、稍微)人微言(地位地下,卑)敝:因人之力而敝之(害,衰)曹操之众,来疲敝(疲):公曰:“然亡,子亦有不利焉。

” 之(答,遵从)先生不知何人也(表所)然相(同)潭中可百(数)五、文言虚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②敢以事(拿,用,介)③越国以鄙(表承,)④焉用亡以陪?(表承,)⑤若舍以道主(把,介)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承)②夜而出(表修,)③若亡而有利于君(表承,)④朝而夕版焉。

(表折,)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气,表述)②焉用亡以陪?(疑副,什么)③若不秦,将焉取之(疑副,怎么能)④以俟夫人者得焉(兼,于何)⑤永之人争奔忙焉(兼,于此)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助,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之有(助,前置的志)是寡人之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助,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秦以利晋,唯君之(代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文公)君知其也()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也气,(表商议气,相当于“ 是”)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表并列,又)且君晋君矣(, ,何况)六、特别句式1.(介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而有利于君C.佚之狐言于伯2.(省略句)A.晋(于)函陵, 秦(于)汜南B.(晋惠公)君焦、瑕C.敢以(之)事D.夜(之武)而出E.(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之有(“之”作前置的志)《刺秦王》知点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臣,通“悦”,yuè,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①为天下笑者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自若也(2)定语后置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伏尸百万(3)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固定词组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师说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刘海燕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32.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守,i舶口此(陈述)
说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
复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