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规模及蜀汉失利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发生在哪里

夷陵之战发生在哪里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
经过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而东吴也影响不小,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夷陵之战发生地方,希望你喜欢。
夷陵之战发生地方夷陵之战发生在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
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夷陵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
古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西塞重地。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册。
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八月,东吴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史称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兵力介绍蜀汉约四万多、五溪蛮夷约一万东吴约五万多应该在五万到八万之间,并不是如三国演义里说的七十万之巨!吴国出动的为5万,前期刘备派遣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然后又部署黄权在长江北岸,用于防卫曹丕率军南下,此军应该接近万人左右,然后赵云为押粮官,部队有八千千到一万三左右,因为刘备兵败,赵云处在后军位置,可能也为后军,就是这么多人才有可能让风头正盛的陆逊放弃追击,所以据我分析在七万到八万之间。
但在正史中所谓的刘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而在《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所以我说在五万到八万之间!夷陵之战刘备大败的原因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
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简介

夷陵之战简介战役简介: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历史背景: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
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
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
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战争过程:1、前期: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
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

82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 孙吴派诸葛瑾求和: (1)送归孙夫人;(2)缚还降将; (3)交还荆州,永结盟好,共灭曹丕。 刘备:杀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 赵咨使魏请降,曹丕欲坐山观虎斗,下诏册封孙权 为吴王,加九锡。 刘备大败吴兵,大赏三军。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 陵界口,七百余里结连四十余寨(连营)。
85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概要:魏主出三路兵伐吴,皆被击败。先主把白帝城馆 驿改为永安宫,染病不起,托孤于孔明。孔明于刘备死 后立刘禅为帝。曹丕趁备亡用五路大兵夹攻之。后主亲 往相府请孔明理事,孔明言四路兵皆已退,唯余吴一路, 又奏明后主,派邓芝往结东吴,消除旧怨,共拒曹魏。 安居平五路(第85回)
83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黄忠:吾自长沙跟天子到今,多负勤劳。今虽七旬有 余,尚食肉十斤,臂开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马, 未足为老。(不服老) 黄忠私自出战,斩吴将史迹,潘璋不敌败走。 次日又私自迎敌,追敌遇伏,被马忠射中肩窝, 虽被关张救回,终不治身亡。年七十五。 先主大战猇亭。吴将甘宁被射死。关兴斩潘璋首级而 归,糜芳傅士仁刺杀马忠来降,被剐以祭关公。 孙权求和(送还张飞首级,及范疆、张达二贼,并欲 还荆州,送回夫人),刘备怒气不息,定要灭吴。 阚泽以全家保举陆逊为将。孙权筑坛拜陆逊为大都 督,陆逊令诸将坚守勿战。 先主求战不得,移寨于山林树木间避暑。
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刘备为什么会在彝 陵之战中败给陆逊?
从天-地-人条件变化夷陵之战论文

从天\地\人条件的变化浅析夷陵之战[摘要] 夷陵之战是确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决定性战役,我们从战役爆发、相持、决战三个时期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变化,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战场主动权的转移,也就能够很简单的分析出蜀败吴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天时地利人和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孙吴之间争夺荆州的重要战役,其结局蜀汉惨败,导致蜀汉永远失去了荆州。
此战因交战于夷陵,史称夷陵之战;又因最后决战于猇亭,亦称猇亭之战。
爆发于公元221年,结束于公元222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而《孙子兵法·地形篇》有云:“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知天知地,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至于“人和”则是指内部力量的整合情况。
中国从古至今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对于事业的达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当然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能全部占全,可能在有的时候只能用好其中的一项,虽然只用好了一项,但最后同样也能够克敌制胜。
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孙吴都督则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夷陵。
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随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
刘备占据蜀川后,迟迟不归还荆州,由于刘备所据荆州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
随后孙权派遣吕蒙袭杀关羽,夺回了荆州,吴蜀联盟关系破裂。
荆州之失破坏了刘备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一统华夏的的隆中战略,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很难割据一方。
考虑之一:刘备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北伐中原,消灭曹魏。
若无荆州,仅以益州一州之力,难以与北方抗衡;且北伐中原,仅由益州出兵,道路险远,难以成功,最好的就是由荆州和益州同时出兵,形成钳形攻势。
三国著名三大战役

三国著名三大战役三国时期有着著名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国著名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著名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睦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
夷陵之战的历史评价如何

夷陵之战的历史评价如何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夷陵之战的历史评价,希望大家喜欢!在夷陵之战中,多亏于陆逊擅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沉得住气,后发制人,巧用火攻,终于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而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
在具体作战上,他又不擅于观察地形,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没有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如果说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动摇了蜀汉的根基,那么吴军的一把火,则烧毁了蜀汉的希望,此后不管孔明再怎么辛苦,都没有使蜀汉重振旗鼓。
在历史上,这场战役却是三分天下的重要工具,蜀汉受到削弱,从而促成了吴蜀之间实力的平衡,使得曹魏独大,而此后吴蜀均无力单独面对曹魏,联盟成为了历史必然的走向。
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也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
,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而孙权本来想求和,但没成功,于是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
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所以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夷陵之战介绍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该战役发生于公元221年,是刘备为关羽、争夺荆州而与东吴孙权爆发的一场激战。
最终,东吴将领陆逊率领吴军取得了胜利,使得蜀汉实力大损。
在夷陵之战前,蜀汉的刘备成功统一了益州,意图进一步扩大势力。
与此同时,东吴孙权则占领了荆州,并与刘备产生了矛盾。
关羽在荆州被孙权所杀,刘备为 ** 并争夺荆州,毅然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
公元221年,刘备亲率蜀汉大军进攻东吴,意图一举夺回荆州。
初期,蜀汉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连战连胜,吴军陷入了被动局面。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移,吴军在东吴将领陆逊的指挥下开始逐步反击。
在夷陵地区,刘备率领的蜀汉大军与陆逊率领的吴军展开了决战。
由于蜀汉军队长时间作战,疲惫不堪,加上刘备指挥失误,战局逐渐对蜀汉不利。
在关键时刻,陆逊果断发动火攻,将蜀汉军队击溃。
刘备被迫率领残军撤回蜀地,途中因病去世。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战后,蜀汉国力大损,再无力与东吴和曹魏争夺天下。
而东吴则在此次战役中巩固了势力,开始与蜀汉、曹魏三足鼎立。
此次战役在中国历史和民间传说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题材。
夷陵之战展现了三国时期将领们的智慧和英勇,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夷陵之战的历史故事

夷陵之战的历史故事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编辑本段战役背景曹丕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接着刘备和孙权也建立了两个国家。
荆州之战,关羽和他儿子关平被吴王孙权杀害。
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
孙权在几次求和都大败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
编辑本段战役起因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刘备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
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
编辑本段战役内容双方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
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
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便,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十分低落。
于是刘备命令士兵助手与树林茂密之处。
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为发动袭击的机会已经来迎。
就发动了,火烧连营700里,打败蜀军接触了蜀军对威胁。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
夷陵之战解读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被称为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起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历史背景吴蜀联盟破裂: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部分地区,实力逐渐壮大,孙权认为刘备应归还荆州,双方因此产生矛盾。
关羽拒绝归还荆州南部三郡,虽经鲁肃、诸葛瑾周旋,双方暂时以湘水为界划分荆州,但对荆州的争夺并未平息。
关羽失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出兵北上攻打曹魏的襄阳、樊城,曹操联合孙权对抗蜀汉,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被擒杀,荆州落入孙权手中,这成为蜀汉发动夷陵之战的直接导火索。
三国鼎立形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汉建魏。
次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建立蜀汉。
孙权称吴王,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决定进攻东吴。
战争经过蜀汉出兵: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亲自率领四万多军队向东进军荆州,武陵蛮夷也出征万人与刘备共同出征,蜀汉军力约达五万余人。
初期进攻:刘备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吴军占领的巫县,继而进军秭归,武陵蛮夷也遣使请兵助战,增援蜀军一万余人。
相持阶段:章武二年(222年)三月至六月,刘备大军与陆逊所率军部进入相持阶段。
期间刘备策反武陵郡地区,当地五溪蛮夷等部落造反,首领沙摩柯率万人北上与刘备汇合,但陆逊坚守阵地,不与刘备正面对战,使蜀汉军队士气逐渐磨灭。
孙吴反攻:章武二年闰六月至八月,吴军发起反攻。
刘备因天气炎热,令水军舍船转移到陆上,并在深山密林中驻扎军营,兵力分散。
陆逊抓住时机,用火攻破蜀军四十余营,斩蜀将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杜路、刘宁等投降。
战争结果蜀汉惨败:夷陵之战以孙吴的彻底胜利告终,刘备率残兵败将退回鱼复县,后撤回巫县。
蜀军元气大伤,军力涣散。
刘备托孤:蜀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死前托孤诸葛亮,将国事托付给诸葛亮。
三国格局稳固:夷陵之战后,蜀汉军事实力大幅度减弱,失去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荆州,从此被限制在三峡地区之内。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提到夷陵之战,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蜀国在这其中的惨败,尤其是第二年主君刘备的死亡,都让人唏嘘不已。
也有人知道,这又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可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说法是...提到夷陵之战,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蜀国在这其中的惨败,尤其是第二年主君刘备的死亡,都让人唏嘘不已。
也有人知道,这又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可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那么,夷陵之战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役,以少胜多的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双方交战的兵力又分别是多少呢?章武元年(221年),爆发了汉末三国时代三大决战的最后一场大战——夷陵之战。
章武二年(222年),陆逊统率的吴军利用火攻大败刘备统率的蜀汉军,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完胜。
全军覆没的蜀汉从此元气大伤,刘备也在几个月后病逝于白帝。
由于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列为汉末三国时代三大决战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夷陵之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小说《三国演义》更是说刘备率领的蜀汉军多达七十五万人。
那么蜀汉与东吴的“夷陵之战”是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呢?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所控制的地区仅剩下了益州。
当时益州的总人口尚不足百万,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到的七十五万蜀汉大军是肯定不存在的。
根据史书记载推测,刘备当时拥有全部兵力也就十几万而已,还要分出部分兵力防备曹魏。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主力约为四万人左右,黄权率领五千余人防御曹魏,还有沙摩柯率领的一万“五溪蛮”军在南线,总兵力大约在五万五千人左右。
“火烧连营”之后,赵云又率领不到两万军队赶来支援,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投入的兵力约为七万左右。
东吴方面,吴军主力分别由陆逊、徐盛、潘璋三员大将率领,总兵力约为五万余人。
另外夷陵城中还有孙桓率领的数千守军,潘睿率领数千军队在南线与“五溪蛮”军作战,后方还有诸葛瑾率领的一万预备队。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那么你知道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夷陵之战是一场以积极防御成功扭转战局的著名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过后,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也为东吴和蜀汉后来联手灭魏做下了铺垫。
经此一战,蜀汉的刘备元气大伤,经丞相诸葛亮领导休养生息五年之久才得已恢复,可见在这场战役中,刘备输的有多惨,败得有多重。
刘备以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为名,亲率五万大军,挟威而来,军心振奋,气势热烈,信心满满,志在必得,战役的结果却是如此反转,可见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占得天时,人和,地利的全面优势,首先,出师之名不正,以报兄弟之仇陷国家于战争中,这不是一个明君该有的胸怀,也许有人说,刘备不仅仅是报关羽被杀之仇,他是想借这个名,重新夺回荆州,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对于蜀汉太过重要了,不管怎样,刘备出师之名不正,而且,面对刚刚称帝的蜀汉,百姓尚未安居乐业,国库尚未充实,这样的国内储备不足以支持打这样一场声势浩大,日旷持久的战役。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时,刘备没有听取大家的意义,在战争开始,赵云,诸葛亮都曾劝谏过刘备不要打这场战,可他们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没有打消刘备的念头,从一开始,群臣反对的战役就没有好的结局。
而且在战役指挥上,刘备也算不上军事才能卓著,并犯了兵家大忌,让军中的营帐连绵四百理驻扎,这给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全灭蜀军提供了机会。
夷陵之战的双方兵力夷陵之战是以蜀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终蜀汉刘备大败的经典战例,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是一场以积极防御,以逸待劳,最后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在双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实的历史人数并没能经过演义的那样夸大,经后人考据,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为了突显夷陵之战的反转效果,很多人夸张了蜀汉的兵力,说有20万之从,而东吴只有7万左右,从而显现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在后人的考证下,当时蜀汉刘备自已亲率了4万人的兵力,然后还联络了西南少数部族蛮夷,共一万人左右的兵力,合计才五万人左右,而东吴方面,也只有五万人左右,两军实力其实相差不大。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PPT课件

81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刘备: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虎威将军赵云谏阻,国贼乃曹操,非孙权;曹丕 篡汉,神人共怒。汉贼之仇为公,兄弟之仇为私, 愿以天下为先。 孔明苦谏数次,只是不听。 学士秦宓: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 不取也。
张飞: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
11
火烧连营(第84回) ①刘备自猇亭至川口布下七百里联营,欲求一战。 ②儒将陆逊总督东吴军马,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 ③因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犯下大忌。 ④陆逊见时机已到,借东南风火烧蜀军联营。 ⑤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
帝城,后托孤诸葛亮,羞恨病故。
孔明巧布八阵图(第84回) ①彝陵之战,陆逊大获全功,往西追袭刘备。 ②在夔关鱼腹浦,误入诸葛亮所遗石阵(八阵图)。 ③石阵杀气冲天,陆逊急欲回马,却用在阵中无路可出。 ④幸得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将他引出石阵。⑤逊损失惨
黄忠:吾自长沙跟天子到今,多负勤劳。今虽七旬有 余,尚食肉十斤,臂开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马, 未足为老。(不服老)
黄忠私自出战,斩吴将史迹,潘璋不敌败走。
次日又私自迎敌,追敌遇伏,被马忠射中肩窝,虽 被关张救回,终不治身亡。年七十五。
先主大战猇亭。吴将甘宁被射死。关兴斩潘璋首级而 归,糜芳傅士仁刺杀马忠来降,被剐以祭关公。
孙权求和(送还张飞首级,及范疆、张达二贼,并欲 还荆州,送回夫人),刘备怒气不息,定要灭吴。 阚泽以全家保举陆逊为将。孙权筑坛拜陆逊为大都 督,陆逊令诸将坚守勿战。
先主求战不得,移寨于山林树木间避暑。 10
84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移营就凉,周泰韩当、徐盛丁奉等请战,陆逊以 前面山路有伏兵不让出击,三日后蜀汉伏兵不得其 便果出。
夷陵之战 阅读理解

夷陵之战阅读理解
【实用版】
目录
1.夷陵之战背景
2.夷陵之战过程
3.夷陵之战影响
正文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发生在公元 221 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役。
这场战争的背景源于蜀汉的建立者和皇帝刘备想要收复荆州,而东吴的孙权则试图保卫荆州。
夷陵之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刘备在蜀汉境内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并向荆州进发。
然后,孙权在夷陵城布防,并派遣早期的将领吕蒙和后来的名将陆逊分别率领军队防守。
接下来,刘备的军队在夷陵城外安营扎寨,双方开始了长时间的对峙。
最终,由于蜀汉军队在供给线上出现了问题,加上陆逊出色的指挥,蜀汉军队在夷陵城外被彻底击败。
刘备被迫撤回蜀汉,并在次年去世。
夷陵之战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蜀汉的衰落和东吴的崛起。
第1页共1页。
诸葛亮五次北伐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五次北伐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严循东 2021年3月10日公元221年,刘备为了替结义兄弟关羽报仇,对吴国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却大败而归,在白帝城讬孤诸葛亮之后,撒手人寰。
虽然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还能保持鼎足之势,偏安一隅,但在战场上却是屡战屡败,一直不能取胜。
难道当时的蜀汉根本没有机会打赢魏、吴吗?其实诸葛亮在火烧上方谷失败之后以及大将军姜维在死前说的一句话,说出了根本原因。
刘备给诸葛亮留下来的蜀汉,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好在诸葛亮治国能力出众,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军事,短短数年就让蜀汉重回正轨,还打造一支强悍的军队“无当飞军”,让再次蜀汉有能力北伐。
无奈诸多原因,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损兵折将、未能最终取胜,甚至还赔上自己的性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杀得曹魏措手不及,陇右5郡中的3郡都投降蜀汉,原本诸葛亮可以在这时占据整个凉州,但奉命坚守街亭的马谡却弃城上山,遭张郃切断水源,不攻自破,诸葛亮计划全被打乱,只好撤退。
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遇上曹真,双方在陈仓爆发激战,但诸葛亮始终无法攻下陈仓,最后曹魏援军到来,诸葛亮被迫撤退。
诸葛亮等到曹真去世,从祁山出兵发动第三次北伐,这次不但断了对方的粮道,还在卤城之战中大败司马懿,杀敌三千。
依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诸葛亮完全有机会击溃魏军,攻占许昌,这时后主刘禅突然发出圣旨,要求诸葛亮撤军,于是这次北伐又以失败告终。
刘禅下旨的原因,就是因为李严谎称军粮不足,不过诸葛亮回来时发现,军粮充足,经过调查后才知道李严从中作梗,最后他罢免李严并再度挥军北上,可惜诸葛亮日夜操劳,身体先累倒,最后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五次北伐,多为先胜后败。
原因何在?这可以从姜维死前的一句话找到根本原因。
西元263年,姜维在前线抵御司马昭的大军,但曹魏大将邓艾却从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当时蜀汉各地都有援军,但刘禅却立刻开城门投降,这让姜维气炸了,但为了复国,只能假装投降。
之后姜维连同钟会造反,但事迹败露,眼看大势已去,姜维对天高喊:“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随后挥刀自刎而死。
夷陵之战发生在何地?吴蜀夷陵之战经过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夷陵之战发生在何地?吴蜀夷陵之战经过介绍
导语:夷陵之战经过: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
夷陵之战经过: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如何的呢?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
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夷陵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夷陵之战的故事 夷陵之战,⼜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战役”的最后⼀场。
⼩编接下来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夷陵之战的故事。
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为了争夺军事要地荆州⽽引发的战争——夷陵之战。
⾚壁之战后,东吴与蜀汉间⽭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这次战争。
此次战中,孙权取得最后的胜利。
⾚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关分了管辖长江南北⼋郡的军事要地荆州。
曹操占领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占据南郡和江夏南部。
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则被刘备夺取。
公元210年,孙权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将长江北岸的军事要地借给了刘备。
这样,刘备实际上基本得到了荆州地区。
不久,刘备⼜先后占领了益州和汉中,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魏、吴、蜀三国⿍⽴的局⾯。
得到汉中和荆州两个军事要地之后,蜀汉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势。
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东、⼴西)后,势⼒进⼀步扩⼤;⽽曹操正忙着稳定后⽅,⽆暇南顾。
孙权便趁机向刘备索还荆州,但刘备却拒绝归还。
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公元219年,驻守荆州的蜀汉⼤将关⽻率兵攻取襄阳、樊城。
孙权趁关⽻后⽅空虚之际,派遣军队袭击关⽻后⽅。
关⽻仓促带兵回救,兵败被杀。
孙权攻取了整个荆州。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
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等⼈劝阻⼤举攻吴,想为关⽻报仇,同时夺回荆州。
同年7⽉,刘备亲⾃率领10多万蜀汉⼤军,发动了对东吴的⼤规模战争。
刘备派⼤将吴班、冯习为先锋带领4万多⼈,攻取峡⼝,在巫地(今湖北巴东)打败吴军将领李异、刘阿部,夺取秭归。
刘备⼜派⼤将黄权驻守长江北岸,派马良去武陵争取当地部落⾸领沙摩柯的⽀持。
⾯对蜀汉⼤军压境,孙权以陆逊为⼤都督,辖制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5万⼈开往前线,迎击蜀汉军队。
从蜀汉伐吴入手,探析刘备猇亭之战惨败的原因

从蜀汉伐吴入手,探析刘备猇亭之战惨败的原因在三国时,刘备征战,败得最惨的一次就是猇亭之战。
这次惨败,把刘备好不容易积攒的军事力量几乎消耗殆尽,蜀国许多精兵猛将阵亡,因为损失太过惨重,就连诸葛亮以后北伐,都缺兵少将,猇亭之战给蜀国真是贻害不浅。
而吴国呢?猇亭之战虽然打胜了,但是和蜀国的联盟破裂,也面临北方魏国的威胁。
而对于猇亭之战的惨败,很多朋友也都为刘备感到惋惜。
毕竟损失了那么多的人马,而且在猇亭之战惨败后不久,刘备也就病死了,蜀汉只剩下一个孱弱的后主刘禅,刘备到死都没能灭魏兴汉,却只能撒手人寰。
而蜀国呢?国力本就不及曹魏和东吴,可猇亭惨败又损失那么大,又加剧了蜀汉政权的疲敝。
(猇亭之战,又叫夷陵之战,地图)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刘备猇亭之战为何会遭遇惨败呢?要知道,自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刘备也算戎马半死了,经历的大战恶战都不少,怎么就会在猇亭阴沟翻船,不仅折损了蜀国大批人马,就连自己因为猇亭大战的惨败,都没脸面再回益州,含恨在白帝城病逝。
咱们就从蜀汉伐吴入手,探析刘备猇亭之战惨败的原因。
前言(蜀主刘备画像)《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记载:"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这段资料讲述的是刘备伐吴的原因。
刘备俩兄弟,关羽和张飞都死了。
刘备心里有气,于是仇恨驱使着他,也不管什么兴汉灭魏了,就非得先把东吴给灭了。
可以说,这么用兵有点儿冲动了,从原先的《隆中对》的战略来讲,还是从兴汉灭魏的大计来说,刘备伐吴之战都有点儿太草率。
(刘备影视形象)而猇亭之战惨败,也正是始于伐吴之战。
伐吴之战,刘备不听人言,刚愎自用,在和吴国作战时,又自负、轻敌,这才败在了东吴陆逊手上。
要知道,陆逊的威望和资历在东吴诸将中可并不高,但是陆逊有智谋,善于用兵。
而刘备恰恰不知道陆逊的厉害,最终因猇亭之战惨败,伐吴伐魏的计划都功亏一篑。
夷陵之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 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 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 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 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 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 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 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 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 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 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 南率领约3万人(后期有沙摩诃加入,兵力要超过三万)为先 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 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 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 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 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 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 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 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 备支党四万)。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 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 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 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 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 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 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 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 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补充
• 1:荆州的地理位置:荆州,囊括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 河南、贵州一部,是当时最大的州之一,下属南阳、襄阳、 南郡、江夏、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八郡,治所在襄阳, 全州重心则是襄阳、南郡、江夏三地。这里沟通东西,连接 南北,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诸葛亮曾说:“荆州北据汉沔, 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若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亲 率大军以出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由此可见荆州重要的战略位置。 • 2.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后荆州形式:南阳,襄阳在赤壁之战后 归属曹操,而剩余六郡则被刘备以荆州牧刘表长子刘琦的名 义收管,但在刘备入蜀(夺取益州,今四川)后,孙权与刘 备达成协议,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与孙权。终形成襄樊 之战前魏蜀吴三国在荆州的战略形式。
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介绍

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介绍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夷陵之战的情况公元221年7月,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挥师征东,向孙权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刘备派遣部下舞伴、冯习、张南率领三万人,夺取长江三峡峡口,攻入吴境,击破了东吴守将李异、刘阿部,占领了秭归。
因劝刘备不成,而被嫌弃的悍将黄权,被刘备派去驻扎长江北岸,美其名曰“防范曹魏乘机偷袭”。
之后让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土著一起起兵反吴。
可以说,刘备东征,前期是异常顺利,顺分顺水,士气大振。
反观孙权,在与刘备求和不成,反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且派手下儒将陆逊积极迎战,但人数仅只有五万人。
可夷陵之战的走向就是在这一刻,胜利天平倒向了东吴一侧。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
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
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吴两军在此对吃了六月,刘备求战心切,而陆逊则避而不战。
蜀军的士气就在此际慢慢丧失,吴军则由于积极备战,在此时反倒不急于迎战。
陆逊看出蜀军放弃了水陆并进,还做出了七百里连营的愚蠢战略方针。
随即他向孙权提议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
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
于是陆逊排除小股部队身藏茅草一把,进寨杀人放火,一看果有奇效,立即大范围进攻。
刘备被杀的猝不及防,惶惶逃之,依赖身边将士抵死相救,终送刘备安然逃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世纪以来 , 这种争论仍未休止 。 认为蜀汉兵力强于东吴者有之 , 认为蜀汉兵力与东 《 吴兵力相当甚至弱于东吴者亦不乏其人 。 如张 启 揆 认 为 , 三 国 志 · 文 帝 纪》 之裴注引录 了孙权上魏文帝书 , 报告了 “ 刘备支党四万人 , 马 二 三 千 匹, 出 秭 归” 的 情 报, 这“ 应是指刘 加起来估计 备所率的主力部队 。 至于马良从五溪搬来的 蛮 夷 兵 和 先 期 到 达 夷 陵 的 水 军 ,
[ 7] 4 3 ” 多四万余人 。
由于夷陵之战刘备惨遭失败 , 故蜀汉史官羞于记载伐吴兵力的总数 , 以致今天学术界 无法弄清其具体情况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蜀汉总兵力绝对不会少于东吴 。 因为 : ( )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 是 兵 力 强 大 的 一 方 , 这 是 军 事 常 识。历 史 上 的 刘 备 虽 然 用 1 兵无奇 , 但不至于 鲁 莽 到 以 区 区 四 万 人 去 进 攻 五 六 万 的 东 吴 军 队 。 蜀 汉 章 武 二 年 ( 2 2 2 年) 正月 , 即关羽被杀两年之后 , 刘备才兵出秭归东征伐吴的 , 说明其伐吴主要是出于蜀汉 是经过认真考虑和一定准备后才作出的决定 。 因而 , 其兵力不会少于 整体战略上的需要 , 陆逊 。 ( )史籍告诉我们 , : “ ( 蜀汉 兵 力 应 在 十 万 以 上 。《 三 国 志 · 先 主 传》 章 武) 二年春正 2 月, 先主军还秭归 , 将军吴班 、 陈式水军屯 夷 陵 , 夹 江 东 西 岸。二 月, 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
[ [ 5] 4 5-4 6 杨德炳说 : 6] 2 0 7彭 凯 ” “ ” 右。 刘孙投入此战的兵力是四万余对五万 , 刘备稍处劣势 。
“ 刘备战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其兵力并不占优势 。…… 孙权上书曹丕本意是 说得更加肯定 : 请魏国发兵助其一臂之力 , 自当如实相报或适当夸大刘备兵力 , 可证刘备东征孙权兵力最
[ 8] 6 6 3① 是说 , ” 章武二年正月间 , 刘备率大军进至秭归 , 其时吴班 、 陈式所部 ( 含水军 ) 为 军。
前锋顺江而下 , 已成功占据了夷陵城 。 至二月 间 , 刘 备 亲 率 主 力 由 秭 归 南 渡 长 江, 从南岸 即蜀汉章武二年正月 进攻东吴 。 而孙权向曹丕上书求援的时间是 曹 魏 黄 初 三 年 二 月 间 , 陈式所部东出秭归进占夷陵之后 。 显然 , 孙权所言 “ 刘备支党四万人 ” 指的是蜀汉前 吴班 、 。既 然 吴 班、 还应包括黄权所率后续军队 , 黄权 是 在 吴 班 、 陈 式 之 后 至 夷 陵 的) 黄 锋部队 ( 权所率前锋部队有四万人 , 那么 , 刘备所率 主 力 应 在 六 万 至 八 万 上 下 。 同 年 六 七 月 间 , 刘 “ ” 《 备所率主力遭到惨败 。《 三国志 · 陆逊传 》 云: 土 崩 瓦 解, 死 者 万 数。 三 国 志 · 刘 晔 传》 “ ” 注引 《 傅子 》 云: 杀其 兵 八 万 人 , 备 仅 以 身 免。 综 合 这 些 数 据, 再加上投降曹魏的黄权所 部, 蜀汉总兵力应在十万至十二万上下 。 ( )夷陵之战前 , 刘备具有 足 够 实 力 发 兵 十 万 以 上 出 川 作 战 。《 三国志·后主传》 裴 3 , “ 注引王隐 《 蜀记 》 记述后主向邓艾投降时 , 遣尚 书郎 李虎 送 士 民簿, 领 户 二 十 八 万, 男女 ” “ 口九十四万 , 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 吏四万人 。 彭凯据此认为 : 按章武元年 ( 蜀中在 2 2 1年) 籍人口不过九十万 , 与蜀汉末期相去不远 , 是时南中尚未平定 , 人力物力尚不能充分调动 , 脱籍逃户之隐性人口 亦 不 可 相 较 , 故 蜀 汉 军 力 至 多 与 末 季 大 致 持 平, 即 十 万 上 下 。 ……
二十四史 》 之原文 , 皆不注释 。 ① 后文中凡引用 《
·8 5·
古代军事 · 夷陵之战的规模及蜀汉失利的根本原因
人, 这固然存在夸大成分 , 但刘备时期的蜀汉人 口 和 军 队 数 量 绝 对 比 刘 禅 末 年 “ 户二十八 万, 男女口九十四万 , 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 的情 况 要 好 的 多 。《 三 国 志 · 后 主 传》 之裴注引 《 “ 诸葛亮集 》 载有蜀汉建兴五 年 ( 三月 刘 禅 所发 布 的北 伐 诏令, 其 中 有 云: 诸葛丞 2 2 7 年) 忘身忧国 , 先帝托以天下 , 以 勖 朕 躬。今 授 之 以 旄 钺 之 重, 付 之 以 专 命 之 权, 相弘毅忠壮 , ” 统领步骑二十万众 , 董督元戎龚行天罚 , 除 患 宁 乱, 克 复 旧 都。 建兴五年就是夷陵之战结 束之后的第五年 。 蜀汉经过夷陵惨败 , 又经过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损耗 , 军力应弱于夷陵之 战前 。 但诸葛亮尚能 “ 统 领 步 骑 二 十 万 众” 北 伐, 足见此时蜀汉总兵力应不低于 三 十 万。 而《 三国志 · 诸葛亮传 》 之裴 注 所 引 《 诸 葛 亮 集》 之 文 亦 可 作 旁 证: 蜀汉章武三年( 2 2 3 年) 即刘备惨败夷陵的次年 , 曹魏华歆 、 王朗 、 陈 群、 许芝等名士得知刘备病逝之后, 纷纷写信 。诸葛亮 不 予答 给诸葛亮 , 力陈天命不 可 违 , 奉劝诸葛亮统领弱小的蜀汉向魏国“ 称 藩” “ 复, 仅仅写了一 篇 《 正 议》 来 勉 励 自 己 和 蜀 汉 将 士, 其 中 有 云: 夫 据 道 讨 淫, 不 在 众 寡。 …… 昔轩辕氏整卒数万 , 制四方 , 定海内 。 况以数十万之众 , 据正道而临有罪 , 可得干拟者 ” 是说以有道伐无道 , 胜败不在于兵力多 寡 。 当 年 黄 帝 仅 率 数 万 正 义 之 师 就 能 平 定 天 哉! 何况如今蜀汉有数十万正义之师呢?这说明夷陵之战前刘备总兵力至少应有三十万 , 下, 具备足够实力出兵十万以上参加夷陵之战 。《 三 国 志 · 先 主 传》 载, 早在建安二十年( 2 1 5 年) 东吴争夺长沙 、 零陵 、 桂阳三郡时 , 刘备就 曾 率 五 万 之 众 出 川 进 驻 公 安 与 东 吴 对 峙 , 另 派关羽率三万荆州兵进驻益阳 。 经过六七年的奋斗 , 剿灭夏侯渊 , 夺取汉中 、 上庸等地 , 至 , 章武元年 ( 蜀汉集团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 而夷陵之战又是一场与东吴争夺战略 2 2 1 年) 刘备仅率四五万人马东征孙吴 , 绝无这可能 。 要地的关键之战 , 综合当时蜀汉总体情况 看 , 刘备投入夷陵之战的总兵力至少 在 十 万 至 十 二 万 上 下。 因此 , 将夷陵之战视为以少胜多 、 以弱胜强的战例 , 并未违背历史真实 。
[ 1]杨 东 梁 则 说 : ” “ 力还可能 稍 多 于 刘 备 。 刘备投入夷陵之战的总兵力当在十万人左 [ 2] 8 5 任昭坤认为 : ” “ 右。 夷陵之战中的蜀汉数万兵力 , 与孙吴出的兵确实相差不大 , 肯定为 [ 3] 7 8 陈辽则认为 : ” “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 似觉不当 。 刘备兴兵伐吴 , 总兵力约有二十几万 [ 4] 4 6 ” 人 。 而陆逊只有五万人 , 兵力之比为 5∶1。
古代军事 · 夷陵之战的规模及蜀汉失利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的规模及蜀汉失利的根本原因
● 王前程
※
“ 摘 要: 夷陵之战 ” 是三国初期发生于吴 、 蜀之间的一场大战 , 将此战视为以少胜多 、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 并未违背历史史实 : 东 吴 参 战 兵 力 为 五 万, 蜀汉总兵力应在十万至 十二万上下 。 刘备缺乏杰出军事家的睿智和气魄 , 将主攻方向错误地选择在江南夷道 , 则 是导致蜀汉惨败的根本原因 。 关键词 : 夷陵之战 ; 战争规模 ; 刘备 ; 失败原因 ( ) 中图分类号 : E 2 9 1 文章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3 4 5 1 2 0 1 0 0 4-0 0 8 4-0 6 作 者: 王前程 , 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 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不仅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 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 三国演 义》 所描写的 “ 三大战役 ” 之一 , 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但对于此战的规模及刘 历来颇多争议 。 兹拟针对这些问题谈一点个人之见 , 以就教于方家 。 备战败原因等问题 ,
[ 9] 4 3 ” ( 刘备 ) 带领全国兵力近一半讨伐东吴应为可信 。
这种推断显然缺乏根据 。 三国之中蜀汉 国 力 最 弱 不 假 , 但刘禅投降时所呈报的十万 将士主要是蜀汉驻守在后方各地的军队 , 未必包括姜维所率领的前方作战部队 ( 作战部队 。 更何况蜀汉集团 在 夷 陵 之 战 前 军 力 最 为 雄 厚 , 伤亡情况无法知晓和统计 ) 断无“ 与末季 之理 。 史籍提供的数据足以证明这一点 。《 三国志 · 庞统传 》 之裴注引 《 九州春 大致持平 ” “ 秋》 记庞统曾在荆州力劝刘备夺取益州说 : 荆 州 荒 残, 人 物 殚 尽, 东 有 吴 孙, 北 有 曹 氏, 鼎 ” 足之计 , 难以得志 。 今益州国富民强 , 户口 百 万 , 四 部 兵 马, 所 出 必 具。 可 见, 东汉末年的 , 益州少经战乱 , 人口繁盛 。 庞统所言益州有 “ 百万户 ” 以平均每户四人计应约有四百余万
二 、蜀汉惨败夷陵的根本原因
“ , “ , “ 据《 三国志 》 等史籍记载 ,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 败 得 很 惨 : 刘 备 奔 走” 夜 遁” 仅以身 。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备惨败夷陵呢?许多学者对此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 免” 归 ( ) ( 战略决策失误 , 违背了联 吴 抗 曹 的 基 本 国 策 ; 蜀汉内部意 纳起来不外乎下列原因 : 1 2) ( ) ( ) ( ) ( ) 见不统一 ; 战争准备不充分 ; 蜀汉后勤保障不足 ; 蜀汉军队缺乏名将 ; 七百里 3 4 5 6 ( ) ( 连营 , 战线过长 , 兵力分散 ; 刘备盲目自信 , 骄 傲 轻 敌; 刘 备 舍 船 就 步, 放 弃 水 军, 战 7 8) ( ) ( ) 术上失策 ; 旷日持久 , 师老兵疲 ; 吴军统帅陆逊足智多谋 , 部署周密 。 9 1 0 上述看法都有一定道理 ,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蜀汉惨败夷陵的主客观因素 , 但我以为这 些并非是蜀汉失利的根本原因 。 刘备伐吴固 然 有 违 联 吴 抗 曹 的 基 本 国 策 , 但在孙权袭杀 关羽之后试图以武力夺回荆州 , 也完全符合诸葛亮制定的 “ 跨有荆 、 益” 以争天下的总体战 略思想 , 从战略上讲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 蜀汉内部认识不统一实属正常现象 , 任何重大决 这不足以成为夷陵之战惨败的必然因素 。 而且 , 史籍未记核心谋 策都难免存在不同意见 , 臣诸葛亮的态度 , 正说明诸葛亮倾向于支持 刘 备 伐 吴 。 从 关 羽 被 杀 至 刘 备 兵 出 秭 归 足 足 有两年之久 , 两年的战争准备虽不充分 , 但也算不上仓促草率 。 蜀汉水军控制了夷陵城以 西的水上通道 , 后勤保障基本无忧 ; 且主力从 江 南 进 军 , 其侧后紧靠积极支持蜀汉的蛮夷 部落 , 至少可以解决所需粮草 。 蜀汉参战的将领中固然缺少名将 , 但东吴参战的将佐大多 ·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