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教案
教案《天才梦》张爱玲
教案《天才梦》张爱玲《天才梦》张爱玲【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张爱玲散文的基本特征。
2. 了解张爱玲的创作个性。
3. 对文学天赋问题有一基本认识。
【重点、难点】1. 本章节制、力求客观的自传文特点。
2. 作者不动声色却展示乃至炫耀自己天才的技巧。
【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当时文坛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随着她堪称“奇迹”的作品《传奇》、《流言》的问世,关于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传奇般的传说便从此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张爱玲,这个被当时文坛称为奇迹的女作家,被而今文坛视为神秘的女性,就连注意到她的作品的人,也未必知晓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出身官宦世家,却擅写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乐,而生活与其处世之道却又全然一种不同,其生命与生涯,又何尝不是一部真实的传奇。
1921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
两岁的时候随家迁居天津。
小时候的张爱玲,因是大家族中的第一个孩子,自然很娇贵。
人们顺从她的脾气,使她有了一些怪脾气。
虽不见得多么淘气,但那种典型的被宠坏了的脾气也时常发作,常常用手抓抱她的女佣。
她在天津的家是一个旧宅,空旷而温暖,有一种“春日迟迟”之感。
宅里的气氛也像这个张氏家族,虽已衰败,但架子仍是搭得十足。
这里充满了陈宅旧具,又文墨齐全,间或也有一些西洋的玩物与书本。
因张爱玲的母亲喜爱西洋文化,爱弄风吟月的父亲也常有风雅。
张爱玲在这样一种书香与旧僚气并融的环境中成长,便如鱼得水般发挥了她善悟的天性,汲取了她成就自己的富足的养分。
她三岁便会背唐诗,步履尚在蹒跚中便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她七岁时便会做小说,十几岁便看《红楼梦》、《西游记》,为不能选择音乐还是美术成为终身事业而苦恼。
在《天才梦》这篇文章里,张爱玲记下了她作为早熟的天才的苦恼。
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新派女性。
张爱玲小说集教案教学设计
张爱玲小说集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设计:张爱玲小说集教学目标:1. 了解张爱玲的生平背景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2. 分析张爱玲小说集中的代表作品,包括情感描写、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其文学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张爱玲小说集的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讲台和白板。
4. 学生作品展示区。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张爱玲的生平背景和其对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影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分析代表作品(30分钟)1. 教师选择或根据教材安排,选择张爱玲小说集中的一到两篇代表作品。
2.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小说作品的文本,并对情感描写、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篇张爱玲小说集中的作品。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讨论作品的主题、形式以及作者的意图。
四、学生作品展示(20分钟)1.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小说评论、文学鉴赏或者是创作一篇以张爱玲的作品为灵感的短篇小说。
2. 学生自愿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进行朗读或是展示书面文章。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对张爱玲小说集以及其他文学作品持续的阅读和思考。
六、拓展学习(15分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张爱玲相关的电影、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2. 学生展示的作品内容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张爱玲小说集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并且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学批评和创作能力。
教师要确保课堂氛围积极活跃,并提供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张爱玲我的天才梦
张爱玲《天才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张爱玲散文的基本特征2. 了解张爱玲的创作个性3. 对文学天赋问题有一基本认识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讲授,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文学的渴望能力目标:1. 学习本章节制、力求客观的自传文特点2.掌握作者不动声色却展示乃至炫耀自己天才的技巧教学重点:1. 本章节制、力求客观的自传文特点2. 作者不动声色却展示乃至炫耀自己天才的技巧教学难点:如何抓住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用具:教材、教案、多媒体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以学生讨论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网络查资料了解名人张爱玲生平。
思考: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天才?【课堂教学设计】导入:天才作家的童年【设计意图:学生畅谈张爱玲,了解其的成长背景,激发兴趣导入课题】★爱玲祖父张佩纶:清末清流派名臣★至其父时,家庭败落★8岁,随家从天津移居上海★父母失和离异,童年生活很不愉快父爱母爱均缺乏早慧,敏感7岁即开始尝试写作读中学时开始发表小说1939 年入香港大学读书二、关于《天才梦》【设计意图:这篇袖珍型自传有趣的来历,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1.《西风》征文1939.9.1(一)题目:“我的……(二)字数:五千字以内2.张爱玲当时是香港大学一年级学生3.看错限定字数:把五千字以内记成五百字以内,极力压缩。
4.共有685篇作品应征,评出前十名和三名名誉奖。
《天才梦(我的天才梦)》获名誉奖第三名。
5.《西风》后来以《天才梦》为书名结集出版获奖作品。
对《天才梦》获奖经过的误记既表明张爱玲对自身文学才华的充分自信,也表明张爱玲毕竟也是常人她再清高再通达再与世疏离仍很在乎自己的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文本分析【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畅所欲言谈感受与体会,有步骤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为辅,学生思考讨论为主,突出教学重点】1、作者“第一篇中文作品”※是张爱玲自己承认的“ 处女作”※显示其天才特征:充满自信而略于细节。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更衣记(张爱玲)》
?更衣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中国衣服的变更来了解民俗文化,透视时代侧影;2、以小见大,通过此篇了解张爱玲这一类女性的心理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本篇了解衣服在本篇文章的作用;2、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窥探文本来挖掘深刻意蕴。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独立探究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听歌曲〕〔3分钟〕这一首歌是为一位女作家而作,大家知道是谁吗?〔齐声答复〕—对,是张爱玲张首歌写尽张爱玲一生的繁华落寞,拂满苍凉却又明了绽放,大家知道,这样的一位女作家,她平生一大爱好是什么吗?—漂亮衣服对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衣服狂〞是她送给自己的别称,而她人生最大愿望就是“穿最别致的衣服〞,以奇装异服炫人,那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她的?更衣记?,看看她作为一位女作家,对服饰的喜爱仅仅是“爱美〞吗?2、展示学习目标〔本课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3、进入文本〔一〕、衣物—文化的壳问题:这里的题目是?更衣记?,在这篇文章里,更改的难道仅仅是衣服吗?〔1〕上节课,老师请大家以四人为小组,梳理服装的开展历史,填写表格,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教师拍照投影展示一个组,请本小组派出一位同学来对答案进行解说,其他小组有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质疑。
〕〔10分钟〕〔2〕、让我们结合我们的预习,在文章中寻找蛛丝马迹。
给大家提示一下,主要结合第一段和第七段来理解,金老师说过这样的理解,我们要学会抓关键句哦。
朗读: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老师来读第二段,男同学读十段,然后大家思考,谈谈你的见解。
〔2分钟〕〔········〕〔理解:女子服装的改变始终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
因为时政变化始终是在男性作用下的结果,男性话语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张爱玲笔下的“文明〞,本质上是父系的文明。
《张爱玲传》教案
《张爱玲传》阅读——高一选修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余斌的《张爱玲传》。
2、了解张爱玲传奇的一生,对人物进行评论。
3、熟悉张爱玲作品,了解张爱玲的作品风格。
4、对张爱玲作品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有自己的阅读心得与。
教学重点:阅读要求书目教学难点:对张爱玲作品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选题背景:选取《张爱玲传》作为阅读对象,是因为我之前大致通读过她的作品,作品的难易相对适中,作家和作品我都相对熟悉和了解,当时我认为这样的知识背景可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有一定的帮助。
二、给学生列出了张爱玲的主要作品,并向学生展示了别人对张爱玲比较经典的评论。
三、解析余斌先生在《张爱玲传》中对张爱玲的评价:“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四、带着余斌先生这段评价,阅读《张爱玲传》。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阅读《张爱玲传》。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通过阅读《张爱玲传》,结合余斌先生的评价,谈谈你对张爱玲的初步看法。
二、介绍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以印证《张爱玲传》中对张爱玲的评价。
张爱玲的生活,随时可能出现在她的作品中,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三、阅读材料选择: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出版的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集《倾城之恋》收录了《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9部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共21.8万字。
幼儿园张爱玲作品课堂案例
幼儿园张爱玲作品课堂案例主题:幼儿园张爱玲作品课堂案例要求:提供一篇在幼儿园内对张爱玲作品进行阅读与研究的案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等内容。
教学目的:通过对张爱玲经典作品的阅读,让幼儿了解作品中的情感与人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张爱玲及其作品,《小团圆》《世纪末的诗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并呈现相应的图片。
2.阅读环节:教师精读选定的张爱玲作品,引导幼儿阅读;为保证幼儿的理解程度,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逐句逐段进行解析,并对一些不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解释,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表达环节:教师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是对作品人物的情感认识,也可以是对情节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情感转述活动,即让部分幼儿将自己感受到的情感转述给其他幼儿听,让大家共同感受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
4.创造性活动环节:让幼儿通过制作绘画、手工、文学创作等形式自己表达对张爱玲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方式:1.情感化教学: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学习有机融合,让幼儿在融入情感的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
2.互动式教学:让幼儿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多元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场地变换、行为模拟等多种方式给幼儿学习提供多样性,起到丰富和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
教学效果:1.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通过重点读解张爱玲经典作品的方式,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2.表达能力得到改善:在情感表达的环节,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受对作品进行表达,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体验得到加强:体验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到作品中隐藏的情感,提高幼儿的情感体验能力。
4.创造力得到提高:通过制作绘画、手工、文学等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张爱玲小说艺术鉴赏教案
张爱玲小说艺术鉴赏教案教案标题:张爱玲小说艺术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张爱玲的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她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学习张爱玲小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张爱玲的背景和文学成就介绍-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包括出生地、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
-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风格和主题,包括她的作品类型和主要创作内容等。
-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包括她对后世作家的影响和文学批评家对她的评价等。
2.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分析- 描述张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和语言表达特点,包括她的叙述方式、语言运用和形象描写等。
- 探讨张爱玲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包括她对生活、爱情和人性的思考等。
- 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技巧,包括她的结构安排、人物刻画和情节处理等。
3. 张爱玲小说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张爱玲小说的基本方法,包括对文本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等。
- 培养学生对张爱玲小说的批判思维能力,包括对作品的评价和对作者意图的推测等。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鉴赏实践,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张爱玲小说的兴趣,介绍张爱玲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包括叙事风格、语言表达和主题表达等。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4. 鉴赏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鉴赏实践,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鉴赏重要性,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资源:1. 张爱玲小说选本或相关文本资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学生参考资料和学习笔记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或个人的鉴赏实践成果评估,包括对作品的分析和对作者意图的理解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教案—张爱玲与其小说《金锁记》
七巧的女儿。七巧让长安裹小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当长安上学时,却又在七巧的无理取闹后放弃上学。当长安年龄越来越大,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爱情,七巧却变着法让长安吸上大烟,败坏女儿名声,最终这桩婚事也失败了。
4.问题设置(生答,师补充)
(1)文章前、中、后灰出现国了同一个意象,它是什么?有何寓意?
曹七巧由于心理的重度扭曲,在分家之后转变为一个恶母和恶婆婆,做尽了极恶之事。
女儿长安是她手中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让长安裹小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当长安在学堂呼吸道新鲜空气时,却又在七巧的无理取闹后放弃上学。当长安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爱情,七巧却从中作梗,变着法让长安吸上大烟,败坏女儿名声。把长安推向无底的深渊。
5.主题思想
姜公馆的二奶奶曹七巧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残废的丈夫,争得大庄财富,从此成为黄金的奴隶,心理变态,她压制情欲,无情地赶走了她原来钟情的小叔子,又屡次破坏了儿女的婚姻。她逐渐成了扑灭人间幸福和美的丧失人性的女妖。作品通过对她典型性格的描述,真实塑造了一个由金钱而导致人格裂变的曹七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和对人的本性的扭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教学难点
1、文中月亮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小说的主题意蕴和艺术特色。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课程导入】
复习萧红《呼兰河传》导入新课学习。
【讲授内容】
一、作家小传
张爱玲(1921—1995),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现代“洋场小说”的代表作家、散文家,笔名梁京。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年改名张爱玲。
6.艺术特色
《金锁记》中涉及的喻象分为日常事物、古代事物、时尚事物等等。日常事物是指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如风、太阳、泪珠等,共 35处,约占68.6%;古代事物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事物,如夜漏、脸谱等,共8处,约占15.7%;时尚事物是指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从外国引进的时尚的事物,例如电影配音机,霓虹灯等,共6处,约占11.8%。其他类型的比喻有6处,约占11.8%。其中以日常事物作为喻体的比喻占的比重最大,这也正体现出张爱玲平民化、世俗化的风格。从这些比喻中可以看出《金锁记》中的喻体主要具有世俗化、古典化、图像感的特点。
张爱玲大学语文讲义课件
80年代以后,大陆文学界才象出土文物一 样,把张爱玲挖掘出来。但是,在最初的一批 “出土文物”中(先是郁达夫,接着是沈从文、 徐志摩和周作人,再接着就是张爱玲了),张爱 玲并没有受到格外的重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社 会阅读以后,张爱玲便逐渐成为现代文学中最重 要的作家之一。 金庸被当作一流小说家的时候,引来了一片 争议的声音,但是,却没有人对张爱玲的文学地 位产生怀疑。有人认为,在鲁迅之后,张爱玲是 伟大的寻求者,所以,有人戏称张爱玲是中国文 学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恋父情结产生的背景 1.母亲四岁离开家庭,出国留学 2.父亲对张爱玲的宠爱
张 爱 玲 与 胡 兰 成
【相知】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 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 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 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 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 后来胡兰成经常造访张爱玲的家。张爱玲送 胡兰成自己的照片,背后写道: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 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3岁。
• 1945年,张爱玲寻夫温州,这时的胡兰成已 经和大其两岁的范秀美在一起。 • “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 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 就再也画不下去了。” • “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在 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 泣久之。” • “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 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
1934年,父亲再婚,张爱玲与后母口角被父 亲责打并拘禁半年。 “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 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 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 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 在一起我也愿意。…… 我生了沉重的痢疾,差一点死了。我父亲不替 我请医生,也没有药。”
《爱》教案
张爱玲《爱》教案一、教学安排:[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启迪学生在物化世界和忙碌生活中去静心思索什么是真爱,用心的触角去抚摸爱的幻羽。
[重点和难点]张爱玲的情感历程及其在文中表达的爱情观;讨论: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内容:1、导入:爱是什么?2、作者简介:张爱玲:本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
祖父为清末“清流党”核心人物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李菊耦,外祖父为清末水师名将黄翼升。
父张志沂(廷众),母黄素琼(逸梵)。
8岁时(1928年)读《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
9岁时进黄氏小学插班就读,改名张爱玲,创作三角恋爱悲剧的小说,在同学中传阅,同年父母离异。
10岁时就读上海著名的教会女子中学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 Hall)。
11岁时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此为目前所知她第一篇印成铅字的文学作品。
18岁(1938年8月)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获第一名,并于翌年9月持伦敦大学考试成绩单转入香港大学文科。
同年发表散文《天才梦》,此文为张爱玲本人认可的中文创作“处女作”。
1943年4月,结识著名作家周瘦鹃,并于次月开始在周氏主编的《紫罗兰》月刊上连载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
同年陆续发表《茉莉香片》、《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等著名作品。
本年成为引人注目的“张爱玲年”。
1955年起移居美国,1995年9月8日逝世,享年76岁,骨灰撒于太平洋。
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秧歌》、《赤地之恋》、《半生缘》等。
3、作者情感历程:1930年(10岁),父母离异。
1934年(14岁),父再婚,娶前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
1937年(17岁),与后母发生口角,遭父责打,被拘禁半年。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教案教学设计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教案教学设计导语:本教学设计针对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张爱玲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2.分析和理解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文本,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3.学习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和工具,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选择数篇张爱玲的代表作品,包括《海上花列传》、《倾城之恋》等。
通过详细解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对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主题和艺术手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2.2 教学方法2.2.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其作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2.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进行研读和讨论,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要素,以及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2.2.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和工具,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张爱玲的作品,撰写读后感或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3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包括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批评文章。
第三部分:教学步骤3.1 引入通过引入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对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的学习。
3.2 分析文本选择张爱玲的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分析文本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要素,并解读其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研读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3.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和工具,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篇作品撰写读后感或评论。
3.5 总结与评价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
张爱玲小说艺术鉴赏教案
张爱玲小说艺术鉴赏教案教案标题:张爱玲小说艺术鉴赏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鉴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张爱玲小说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张爱玲小说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张爱玲小说的背景和作品特点,让学生对张爱玲小说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第二步:讲解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15分钟)1. 介绍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品,如《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并解释这些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如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对细节的关注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如花、锁、玫瑰等,让学生理解这些象征的意义。
第三步: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篇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如《红玫瑰与白玫瑰》,让学生阅读,并在阅读后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篇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小组报告内容可以包括对小说的主题解读、人物形象分析、语言风格鉴赏等。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总结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魅力,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张爱玲的作品。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张爱玲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张爱玲小说的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邀请文学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说改编或戏剧演出,展示对张爱玲小说的理解和创造力。
慈母情深的详细教案
慈母情深——深入解读张爱玲的《母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母亲》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爱的伟大和深刻,增强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母亲》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品味张爱玲独特的文字表达和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母亲》中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深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母亲》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张爱玲的生平介绍和作品分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张爱玲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张爱玲的生平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母亲》,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母亲》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如母爱的伟大、女性的地位等。
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深刻。
4.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张爱玲独特的文字表达和语言风格,如对母亲的描写、对环境的描绘等。
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增强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文章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运用品词析句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张爱玲独特的文字表达和语言风格。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母爱的共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感悟和思考。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对《母亲》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张爱玲《封锁》教学设计
张爱玲《封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把握翠远和宗的情感,体会独特的人生视角。
2. 通过资料搜索,集体赏读法,品味张爱玲新奇的语言艺术。
3. 小说场景设置的隐喻性。
学习要点:一、关于作者欣赏同龄人的佳作——《张爱玲与林因》(选自《中学生阅读》)二、阅读作品的点拨:1. 方法:知人物——理情节、知故事——品语言——深意、主题。
2. 阅读要求:(1)随手划出比喻新奇的语句和言深旨远的语句。
(2)宗为什么要和翠远搭讪?(3)宗喜欢翠远吗?他为何和她聊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说明:(1)直接的原因是要躲避表侄董培芝;报复太太。
(2)一开始宗并不青睐翠远,没有款式,没有特色。
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没有足够特异的地方吸引他。
可是为了避开培芝,他只得硬着头皮向翠远“调情”。
三、揣人物心理,分人物性格。
(一)阅读宗看报,引得周围的人都学样的,看看哪句话可以括他们的行为心理。
明确: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
(二)如何理解“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明确:闲则生事,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都只能徒增烦恼,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一思考就陷入窘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就会发现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
(三)设身处地想想,宗在培芝走后?为什么继续他的调情?明确:第一是出于礼貌,第二是因为闷,无聊,找个人聊聊,破闷。
(四)小说中说:“他们恋爱着了”,你觉得这是真的吗?或者说,是否至少有那么一刹那,他们彼此迷恋?他们有没有“越轨”的心理基础?明确:有。
有那么一会儿,他们经由对方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发现了自己的魅力,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欢喜的了,冲着这个,那对面的人儿万分可爱的了,所以宗断定翠远是一位可爱的女人。
心理基础:宗,老实人。
身为家庭的顶梁柱,日夜奔忙,对工作失去兴趣,完全褪化成一个赚钱的机器,他的身份是会计师,是父亲,是丈夫,是市民,翠远唤醒了他男人的意识,他竟然能让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掉过头来,原来,他还有一个男人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欣赏——张爱玲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张爱玲绚烂的童年;了解她在青春年华所写的空前绝后的凄艳、苍凉、直透人性深处的佳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养成收集生活素材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张爱玲绚烂的童年;了解她在青春年华所写的空前绝后的凄艳、苍凉、直透人性深处的佳作;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养成收集生活素材的好习惯;(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我们同学平常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爱好啊?爱看书,真不错,那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爱看的书籍吗?或者向大伙推荐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老师也象你一样特别爱看书,今天先请同学们允许老师将我喜爱的一位作家介绍给大家好吗?我希望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以后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并把他介绍给你的朋友。
在我要说出这位作家的名字之前,想先问一问同学们,在04年湖南卫视播出的由林心如、谭耀文、蒋勤勤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半生缘》,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这部电视剧是改编于《十八春》,作者张爱玲。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便是这个在四十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的女才子,知道她的,凡她的便是好的,好的无法用语辞来形容,不知道她的,一点不知,一个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名字,不是笔名也不是雅名,今天我们走近她,先要从她绚烂的童年说起!(二)新授:1、贵族世家1920年9月30日,已是秋凉的季节。
但是在上海,秋老虎的淫威却似乎刚刚开始发作,人们仿佛也放慢了生活的节奏,日子安静而又漫长。
在一栋民初式样的老房子里,传出了一阵微弱的婴儿啼哭声,谁也不曾料想,就是这个看起来并不特殊,听起来声音也细小的女婴,二十年后会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腾空而起,成为文坛上的一代骄女,誉颂八方,成就了一段文坛传奇。
时光退回半个世纪以前。
这个被当时文坛称为“奇迹”的女作家,有着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显赫的家庭背景。
先让我们来看看张爱玲家族的世系简表:(课件)2、周岁“抓阄”,显出不凡未来刚出生的张爱玲,小名张瑛。
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
在旧家族里熏陶的张爱玲之父,想要按旧家族里的传统为这个看起来蛮有些主意的小囡囡过生日,于是小张爱玲在母亲花团锦簇地打扮后,被抱到了一楼大客厅里。
在客厅中间那张红漆油亮的大方桌上,端正的放着一个硕大的黑漆托盘。
托盘里面什么都有,古今中外,雅俗混杂,五花八门,全是些有着吉庆意义的东西,爱玲的奶妈为图吉利,还特意将乡下的吉物放入盘中,像小金锭,银大洋。
一周岁的小爱玲显得格外乖巧,她顺应着大人们的启发注意到漆盘上琳琅满目的物件,东瞅瞅,西瞅瞅,在花花绿绿,古色古香堆里拎起一样东西就放在嘴边啃,众人一齐“喔”了一声,这里面有惊奇,有失望,又有兴奋,原来清清爽爽的张家闺秀一手抓了一个小金锭,瞧她抓着牢牢不放的劲头,真像是一个乡下年画中招财进宝的福娃。
后来,逐渐成名的张爱玲,虽然在为人处事上都表现出了一种特立独行的不凡特征,但她对钱的务实态度却是贯穿她的一生的。
不知这与她周岁的抓阄有没有内在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还在一周岁时,就能领略到张爱玲“特立独行”的风采了,也似乎暗示了这个沉静的小女孩对生活的务实态度。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各种题材的文学创作,载着各式文艺思潮,如万壑争流般遍布中国报刊,上海更是各种文艺荟萃之地,文士墨客、学者报人,在文化气象极度开放的上海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张爱玲少年时代恰好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滋养。
这一段是张爱玲成就自身修养的重要时期。
她如鱼得水般在各个艺术领域汲取营养,并仔细捕捉其中的感受。
她对色彩、音乐、字符变的极为敏感。
弹钢琴时,她想象着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起舞。
她开始学写文章,受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影响,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而不惜堆砌辞藻,以引起感官的刺激。
3、十四岁写《摩登红楼梦》的神童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中学时的张爱玲已是颇具才华的女学生。
后来张爱玲在她的一篇征文《我的天才梦》里,曾详细追忆了她童年时期的部分创作(课件):这虽是一篇应征文章,却已基本道出了张爱玲早熟的天才童年。
文中提到的她写的第一部小说是在她七岁左右。
写了一篇没有题目的家庭伦理悲剧,一个小康之家发生的姑嫂相斗又相杀的故事。
写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她在阅历上几乎不能编完全,就连写字都不能写完全,但她仍旧是编得很有情节:有一个小康之家,姓一个很潇洒得姓:云。
新娶了媳妇,称作月娥,而小姑又叫凤娥。
哥哥有一天出门经商去了,于是小姑凤娥便乘机订下计策来谋害嫂嫂,如何的计策来谋害呢?小爱玲可怜的阅历实在无法想出,便放下笔,毫不惋惜的去构思另一篇小说。
小爱玲在童年时听的故事太多,又多是佣人和老人们讲的既有情节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所以,从一开始做小说,张爱玲就讲究一种大起大落的气势,讲究如何在故事性上吸引人。
甚至,在还没有明白要写什么具体的故事之前,她已经在酝酿要有如何的开头和句势。
她写的第二篇小说是历史小说,开头就是“话说隋末唐初时候”,写这个句子时小爱玲便感到一种由衷的满足,因为她非常喜欢那个时代。
从历史演义、传奇故事中,她觉着那仿佛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橙红色的时代,只要一提“隋末唐初时候”,她的眼前便会出现一片旌旗摇曳,长袍披挂的征战场面。
小爱玲神情庄重,异常严肃地趴在庭院地石桌上,用一个旧账簿的空页做小说。
这账簿宽而短,分成上下两截,那淡黄色的竹纸上印着红条子。
在父亲书房里,张爱玲最爱看的是《红楼梦》,在得到父亲的鼓励和赏识后,她干脆用晚间同学们的散步、闲聊时间作起了章回长篇小说《摩登红楼梦》,这本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神韵及其相似;二是,内容情节荒唐而又逼真,例如:它的故事大意是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到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济困难,又气又伤心,后一回出现贾母带了宝玉及众姐妹来西湖看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
具体的描写有这样的语言:(课件)张爱玲在就读的学校里,是以一个奇才逸女的特征出现的。
他的历史小说《霸王别姬》在校刊《国光》刊登,成为张爱玲的文字变成铅字的处女作。
小说一登出,令全校师生吃惊,它虽根据《项羽本纪》改写,她写作技巧的圆熟和思想的明晰,令人击案称叹。
以下是《霸王别姬》的片段:(课件)整个故事的词句有一种流动的华美,很像是一幕古装话剧,张爱玲以她十几岁的少女思维,却写出这样动人、强悍的历史小说,即使现在读来,也依旧令人震慑,让人由不得吃惊。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经在生活中显示了她的擅长和发展趋势,显示了惊人的文字才华,可称才女,她经常要给小弟传授一些写作和积累优美词汇的最佳方法: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何处、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后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你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方法,能如蜜蜂般采集着知识的养分!4、香港大学的“高分”学生1937年夏,正是上海战事出发,兵荒马乱之际,年仅十六岁的张爱玲,经历了生与死的艰难选择,张爱玲逃出张家像一个出获新生的婴儿,她只是一心一意的要完成自己的宿愿,到英国留学去,便在母亲的指导下,留在家里温习功课,经过努力,张爱玲于1983年考取了伦敦大学,考了个远东区第一名,因为战事,英国已不能去,故1939年改入香港大学。
不久,她独自乘船去了香港,开始她为期三年的大学生活。
第二课时:名家欣赏——张爱玲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感知张爱玲代表作《传奇》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感知张爱玲代表作《传奇》的艺术特点;了解她在青春年华所写的空前绝后的凄艳、苍凉、直透人性深处的佳作;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知张爱玲代表作《传奇》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张爱玲的贵族家世、她早熟的天才童年以及她在香港的大学生活。
1942年春天,由于香港战事,香港大学停办,仅读了三年大学的张爱玲乘商船回到了上海。
此时的张爱玲,正是青春饱满,精神清爽,一张瘦长型的脸庞洋溢着一种神韵。
眼睛大而长,鼻梁高而挺,只有嘴唇显示出知识女性的孤傲,而整个面部轮廓则显得大气而平和,有一种安详的美。
因为战事,不得不辍学回到上海,对此张爱玲心中颇为耿耿于怀。
她经常要对小弟张子静说:“只差半年就要毕业了呀”,是的,因为成绩好,她本来是打算港大毕业后可以免费去牛津大学深造。
(二)新授:辍学在家的张爱玲,因为没有钱,又吃住在姑姑家,这给自尊心很强的张爱玲很大的心理负担,她只想早点赚前,经济自立。
张子静找到姐姐,了解到真实情况以后,便劝姐姐或当老师,或去做编辑,这两个建议都被张爱玲否决了,因为她越来越性格内向,更不善于表达自己,这两样工作都不适合她,其实,张爱玲心中早已有了主意,她对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
”从此,张爱玲告别了学生时代,进入她大有作为向往已久的新天地里。
时值1943年5月,张爱玲的两部描写香港生活的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问世后,文坛一片惊叹,不知道这个叫张爱玲的女作家来自何方。
她的小说故事,小说语言,带给读者别一样的情趣,有一种“传奇”般的神秘和诱惑,教人不得不产生疑问:这个叫张爱玲的是谁?她从何处来?毫无疑问,文坛1943年的风云人物必定是她。
这一年,张爱玲年仅22周岁。
继这两篇中篇小说登出后,张爱玲几乎月月都有小说问世,篇篇震动文坛。
她的创作,几乎没有过程,飞快的登上灿烂的高峰,并在瞬间红遍上海。
我们简单的浏览一下她1943年至1944年在上海发表的作品:(课件)1943年至1944年,是她创作的收获期。
她像撒雪片一样,将她的小说、散文浸湿在上海文坛,培植出一棵瑰丽、奇异的文坛奇葩,这时候的张爱玲可以说是登上了上海文坛的金子塔尖。
一个天才的作家选择了适宜自己成长的气候和土壤,破土拔节,就这样成长起来,于是,她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于1944年8月在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
出版后第四天便一销而空,轰动上海文坛,复又再版。
张爱玲是实际的,功利的,有着一种“出名要早”的奇念,因此,她愈发美文铺地,玉珠满盘,她将她在旧式家庭的浸淫,战争风雨的洗练,个人天性的敏感领悟所凝练成的融会了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文明的精品散文,毫无保留的献给了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于是,在1943年、1944年的上海文坛中的各种活跃杂志里,如《天地》、《万象》、《杂志》等等,均可见张爱玲的大名,真可谓名噪一时。
这两年,堪称“张爱玲年”。
自此,在上海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便留下了一个女作家的“传奇”般的故事和“传奇”式的作品。
1、文坛奇葩是《传奇》《传奇》前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