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2006-12-26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一、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
近几年,中国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发展模式也趋于多元化。未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数量和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受国内石油企业综合能力不高、国内市场化程度低、国际经验缺乏等约束,国际化道路充满了风险。
1. 中国石油业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原油加工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第六大产油国、第十二大原油探明储量国。中国石油业正在向竞争性市场发展,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评价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地位,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
(1)相对于需求的资源短缺。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从1997年的8.9%上升到2004年的40.4%;
(2)国内原油产量平稳增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原油产量占世界份额稳定在 4.3%~4.4%之间,而国内原油消费需求从1994年的4.61%上升到2004年的8.28%;
(3)国内炼油能力和加工量的全球份额越来越高。2004年,中国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炼油能力从1995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6.9%,原油加工量从4.3%上升到7.4%。
在《福布斯》2005年20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和中海油有限公司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分别排第8、第11和第41位。但与国际重要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仍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总量和效益差距大、上下游一体化协调性不强、经营效率有待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石油公司大多是全产业链国际化,中国石油企业主要是上游国际化,在海外的原油产量比重、海外原油加工量比重和海外成品油销售比重等三个指标都非常低,甚至为零)。
2.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主要有六种模式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路径可以分为“请进来”(1988年,宁波镇海石化成为中国第一个为海外客商承接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和“走出去”两个阶段,其中走出去阶段,又可以分为多途径走出去(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油气资源收购(2002年,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印尼五个区块油气
资源的部分权益,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走上油气资源收购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的标志)、油气资源收购和公司收购并重(2004年以来,中石油先后成功收购了哈萨克斯坦艾旦石油股份公司和PK 石油公司;2005年9月,中石油以14.2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EnCana公司在厄瓜多尔的数处石油资产,2006年1月,中海油又以22.68亿美元收购了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的部分权益)三个阶段。在时间序列上,这四个阶段有交叉。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模式主要有:
(1)大型石油企业海外上市,引入资金、机制和战略投资者。目前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企业均已在海外上市;
(2)来料加工,充分利用国内生产能力;
(3)投标或收购勘探许可证,介入油气开采的前期工作;
(4)收购已探明或开发的油气资源,提高资源供应能力;
(5)收购海外上游石油公司,获取系统性资源;
(6)通过收购海外炼厂,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3. 对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的评价和基本判断
(1)石油企业国际化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2)未来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数量和规模会进一步增大,而油气资产收购与石油公司收购并重,仍将是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方向;
(3)民营企业参与海外石油资产并购的机会将增多;
(4)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政治法律风险会进一步增大。
二、钢铁企业:仍处于国际化初级阶段
中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钢铁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已对全球钢铁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最大消费国、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另一方面,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已从简单的国际贸易发展到国际市场开拓与跨国投资并重阶段,国际化动因更加明显,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化环境也更加复杂。
1.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三个动因
(1)开拓国际市场。国内钢铁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是钢铁企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因。到2005年底,国内钢铁行业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必须有相当一部分产品选择出口。以国内30家钢铁制造类上市公司2005年上半年的销售统计为例,其中有17家上市公司实现了海外销售,海外销售总额218.55亿元,占其全部销售收入的11.3%。
(2)获取上游资源。中国的铁矿石储量为450多亿吨,但贫矿多、富矿少,富铁矿石仅占2.8%,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原料需求不能在国内满足。(3)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如宝钢与钢铁制造商阿塞洛和全球新日铁等都建立了合资关系,其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合资加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
2.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模式与特点
(1)并购海外矿业公司。最早并购国外矿业公司的是首钢,1990年代初以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98.4%的股份。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方能掌握主动权,但一般风险较大,对投资方的跨国经营与管理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处理不好,并购会成为“陷阱”。
(2)与境外公司合资、合作开矿。宝钢是这种模式的代表,继2001年与巴西CVRD公司合资组建宝华瑞矿山有限公司后,2002年6月,宝钢又与力拓矿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海外合资矿山公司,其中,宝钢占有46%的股份。这种模式中,中方企业看重的是原料供应,对控制力要求不高,风险相对较小,也为多数为获取资源进军海外的中国钢铁企业所采用。
(3)以低端、低成本、低价格产品占领海外市场。这种战略虽然技术含量少,但效果明显。2005年中国已实现从钢铁产品净进口变成净出口;中国已超过墨西哥、土耳其,成为仅次于加拿大、欧盟的对美国钢产品出口第三大国。
(4)靠特定产品走出去。中国有一些钢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相比,规模并不大,但却因为长期致力于一些特定产品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质量和规模优势,已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影响。如新兴铸管公司,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离心球墨铸管的最大生产商之一。
(5)在境内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一方面,国外公司可以迅速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在中国实现其生产、市场的战略性布局;另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生产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能力,也可利用跨国公司的境外渠道推进自己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3.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判断
(1)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仍处在初级阶段,以低端产品出口和获取海外资源为主,与跨国钢铁公司相比,在海外生产能力、高端产品竞争、跨国并购和技术与管理输出方面处于明显劣势。(2)中国钢铁企业的成本优势受到严重挑战,钢铁出口增速会减慢。支撑中国钢铁产品能销往海外的主要因素是成本低,但这个优势正逐步削弱,主要原因有境外原料价格和运费上涨;中国钢铁企业低盈利能力较难长期支持其低成本优势;出口退税、环保等因素加大中国钢铁产品的成本等。
(3)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一是中国钢铁企业将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磨擦;二是中国钢铁企业跨国并购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海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阻力。
4.有关建议
(1)改善出口结构。针对低端产品利润空间小、容易引发贸易磨擦的情况,应尽量减少低端钢铁产品出品,相应地增加高端产品出口。
(2)海外建生产基地。有实力的中国钢铁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或并购海外钢铁企业,既可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