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
宝钢冷轧方向发展及现状
一、创建
改革开放后,上海家用电器、搪瓷制品、自行车、电冰箱、罐头食品等加工工业蓬勃发展,所用冷轧薄卷板、镀锡卷板的数量急剧上升,国内供应缺口很大,70%靠进口解决。为此市冶金工业局在“七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一个年产30万吨冷轧薄卷板的专业厂,而后再通过第二期工程发展至50万吨,并生产镀锡板等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优化产品结构。此项目得到市政府领导的支持。1988年,项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列为上海市重点工程之一,有上海第一钢铁厂、上海实事公司、中国物资开发投资公司、美国上海太平洋合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中美合资益昌薄板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的基建投资为7.11亿元,其中外汇6970万美元。
该项目于1989年2月16日动工建设;七大生产机组的设备分别由法国、奥地利和美国引进。1990年11月29日,五机架连轧机组先行试车,轧出第一卷0.5毫米厚的冷轧卷板。1991年2月15日,七大机组全线开通,辅助设施全部运行,经10个月的负荷试车和试生产,当年产冷轧薄卷板47279吨,1992年达到13.84万吨,1993年增至17.55万吨。
二、生产机组
酸洗机组益昌薄板厂生产的冷轧卷板,采用热轧卷板作为坯料。轧制前需先进行酸洗,将黏附在热轧卷板中的氧化铁皮清除掉,以确保冷轧板在轧制时的表面质量。该厂在设计和引进设备的过程中即着眼于工艺的先进性,预计二期工程的产量将达到年产50万吨的水平,故酸洗能力必须大于此数;还需具有良好的酸回收装置,既能节约酸的用量,又不致造成环境的污染。经对国外拟引进的两条生产线的比较和论证,最后选择了奥地利鲁特纳(RUTHNA)公司生产的“推拉式酸洗机组”。该机组是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推拉式酸洗机组中速度最快的一套,最大运行速度每分钟180米,年酸洗能力为55.8万吨,能满足二期工程的需要;同时,该机组还配备了酸再生装置,酸回收率可达99%以上。投产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冷轧机组1988年8月15日,经市政府研究,作出了主机购买二手设备的决定。工程指挥部根据产品方案、产品质量要求及外方供货可能条件等因素,从10套可供选择的二手设备中,遴选出其中的3套,向国内专家咨询,最后确定引进法国索拉克(SOLLAC)公司的1套五机架冷轧机组。该机组当时还在生产,引进后“原拆原装”,易于迅速投产。该机组年产(包括马口铁在内)可达50万吨,轧制的厚度为0.17~0.49毫米的薄规格,引进投产后对当时填补空白,生产0.2毫米冷轧卷板比较有利。机组自1991年2月投产后,运行正常,随着益昌薄板厂管理水平和工人操作水平的提高,产量逐年增长。从市场需要和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生产0.5毫米及0.5毫米以下的冷轧薄卷板。
清洗机组钢板轧制后需进行脱脂清洗,益昌薄板厂所应用的“电解式脱脂清洗机”,亦是从法国索拉克公司引进的二手设备。该机组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分钟710米,年处理能力为32.2万吨。建成投产后,运行正常,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热处理炉益昌薄板厂根据第一期工程的需要,从奥地利艾伯纳(EBNER)公司引进34台年产能力32万吨的“强对流全氢罩式热处理炉”。投产后,炉内还原气氛强烈,氢气纯度为99.999%,采用强烈对流工艺,并由微机处理控制炉台的加热和冷却全过程。这一炉群属于当时世界上同类热处理炉中装备规模最大的炉群,由于采用了世界上正在推广的最新工艺技术,故保证了所生产的冷轧薄板性能良好,质量优良。
平整机组从美国铁平公司引进的辊径480毫米/辊径1190毫米、辊长1220毫米双机架平
整机组,具有干、湿两种平整功能,适应了冷轧卷板平整要求高的需要。投产后,采用了世界上较先进的控制方法,自动化控制水平达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先进水平,最大平整速度为每分钟1500米,年产能力为50万吨,不仅满足了当前的生产需要,而且为二期工程上马创造了条件。
纵剪和横剪机组由于国内制造行业装备水平参差悬殊,加工的产品不一,对使用冷轧薄板的要求亦各不相同,卷板、横切板、纵剪带,各有所求。益昌薄板厂为了适应各方面的需要,故在整个生产流水线中,设置了从美国台尔泰(DELTA)公司引进的1.0×1020毫米纵剪机组和1.2×1020毫米横剪机组。投产后,纵剪最大线速度为每分钟300米,双股活套,最大分条数10条,最小分条宽度100毫米,年生产能力12.54万吨;横剪最大线速度为每分钟150米,由计算机控制高速机械剪,年生产能力为11.49万吨。由于有这些设施,客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进行选择,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节镀锡板
一、试验镀锡带
用冷轧薄板、薄带通过镀锡而成的产品俗称马口铁,是食品、日化、医药工业所用的包装材料,亦是仪表、轻工、手工业加工产品所用的原材料。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尚无生产镀锡板带的工厂,国内所需全靠进口。上海钢铁工业生产马口铁始于20世纪60年代,先从生产镀锡带钢开始,而后再开发生产镀锡板。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原苏联中断帮助,国内镀锡板工厂未能建成,而进口镀锡板价格昂贵,每吨需2000美元左右,市场供需矛盾很大。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重视关心下,冶金工业部召开全国性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上海被确定为开展试制工作的重点。
1961年12月1日,上海第十钢铁厂成立了以生产副厂长吴中贵为首的“三结合”试制小组,并确定技术员王德仁、孙鸿藻、胡璞负责技术攻关。在当时一无资料,二无现成装备和工艺的条件下,先从镀锡带钢入手。所试的镀锡带质量不佳,表面镀层厚薄不匀。参加试验的人员采用各种方法和工具进行反复试验,直至1962年3月,始用镀铬油辊试成镀锡带,当年试产99吨。是年8月23日,上钢十厂建立热镀锡机组,国家投资25万元。1963年4月,镀锡车间建成,当年试生产量进一步提高,达到501吨。1964年,热镀锡机组进行成批生产,镀锡带钢的产量达到1537吨,翌年更增至3060吨。1965年12月8日,由泰康食品厂、梅林罐头食品厂、益民食品厂的代表聚会于上钢十厂,对170多个实罐进行开罐检查。其中的原汁猪肉、糖水桔子以及青刀豆等是用不同国家马口铁制成,对照结论是:上钢十厂生产的马口铁与进口马口铁的理化性能、外观对比,已相差无几,甚至超过了苏联产品。
二、镀锡板生产
为了进一步组织镀锡板生产,1965年,遵照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批示,冶金部在京召开会议,确定上钢十厂作为对连续酸洗、冷连轧、连续光亮退火、电镀锡这四个方面进行试验的基地,为国内建立镀锡板生产的大项目积累经验。1967年,由包头钢铁设计院、上海机电设计院、彭浦机器厂等单位,开始进行项目设计和设备制造。
1970年8月,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塔式盐酸连续酸洗机组在上钢十厂的七车间建成,国庆节前进行试运行,酸洗的速度和质量,能够适应轧机投产后的需要。1971年,1套三机架冷连轧机组安装调试完毕,下半年即投入冷轧薄板的批量生产。同年年底,国内第一座700毫米电镀锡机组在上钢十厂六车间建成,1972年1月21日,以电镀锡工艺加工镀锡板试产成功。这1套电镀锡机组由37台单机组成,最高生产速度每分钟100米,由于采用电解脱脂和酸洗钝化,以及酸洗电镀、感应重熔、高压静电涂油、电动机械活套、浮动卷取装置、可控硅励磁、镀层厚度自动测量等新工艺技术,故锡的镀层薄而均匀,表面光洁如镜。与热镀锡相比,每吨板的耗锡量由15~20公斤降至5~10公斤。当年用两种镀锡工艺共生产镀锡板5391吨,比上年单用热镀锡工艺的产量4363吨增1028吨。1973年10月,上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