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生物
古诗词中与生物有关的诗句
古诗词中与生物有关的诗句以下是三条相关内容: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出自杜甫的《绝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你看,这黄鹂和白鹭不就是自然界中可爱的生物嘛!例子:就好像我们去公园玩,能听到鸟儿叽叽喳喳地叫,那不就跟诗里的黄鹂一样嘛,多欢快呀!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自杨万里的《小池》)哇,它说的是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啦。
这多形象呀,仿佛能看到那小小的蜻蜓立在荷叶上的样子呢!例子:就像夏天我们在池塘边看到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就停着一只漂亮的蜻蜓,不就是诗里描写的那样嘛!
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哎呀呀,这说的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想想看,春天来了,桃花开了,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多有意思呀!例子:这不就跟我们春天去郊外,看到桃花开了,河里的鸭子开心地游来游去一样嘛,诗人可真会观察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诗词真的太神奇啦,能用这么简洁又美妙的语言把生物都描写得那么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呀!。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1、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生物的繁殖。
春天到了,万物苏生,水里的微生物们也不例外。
在江水中有一些是植物,如浮萍之类的,而有些是像藻类的动物,他们也大量的繁殖,一起构成了江水美丽的颜色。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营养生殖--扦插。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
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而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嫁接。
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
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
接穗时一般选用具2~4个芽的苗,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上部或顶部;砧木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根系部分。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
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不同的色素。
【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在春、夏季节,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掩盖着花青素,因此呈现出一片绿色。
一到深秋,树叶受到寒潮和霜冻的侵袭,叶绿素被破坏,叶子里的水分也减少了,不能及时运输掉的淀粉变成了葡萄糖,糖分就逐渐转化为花青素,于是,绿叶变成了红叶。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的是草的生命周期,草一年四季生长,经历了枯荣交替,然而即使草被野火烧焦,只要有春风吹来,草就可以重生。
诗词中涉及的生物知识不仅包括植物,还有动物、昆虫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1.《庐山谣》:“庐山谷中道,独行客自娱,谷口依草木,行径如烟雾。
”这首诗中描绘的是庐山的山谷景色,其中草木生长茂密,形成了独特的雾气效果。
草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护生物圈的平衡。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提到的“地上霜”,指的是一种气象现象,也是一种生物现象。
霜是指在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附着在地面、建筑物等物体表面的现象。
此时,一些植物和昆虫也会被冰晶所覆盖。
3.《观书有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的“秋霜”,也可以指植物上的霜,即霜降之后,植物表面出现的水晶状结构。
这些水晶状结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十分美丽。
4.《赤壁怀古》:“群鸟何来哀,故国空余恨。
云物一何翠,江山暗复明。
”这首诗中的“群鸟”,指的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生物,鸟类。
鸟类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种子散布、食物链的建立和繁殖生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5.唐代李白的《将进酒》:“衣裳已成陈迹,肌肤如雪皎洁。
花发摇落水纹闲,月明直到晓。
”这首诗中的“花开摇落”,指的是春夏之交,一些花卉因受阳光、风雨等因素影响而先开花,后花落。
同时,月光照射下的花朵和草地也会呈现出水纹状,别有一番美景。
6.唐代白居易的《拟行路难》:“平生不喜武陵人,独爱卢山谷口云。
江南江北本无云,似此如彼何足论。
”这首诗中的“云”,指的是天空中的云朵。
云朵的形态千变万化,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含义,是天气变化中的重要指标。
同时,云朵也作为自然美景,为各位诗人提供了灵感。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叶子落下后,营养物质被根部吸收,这是一个不忘记起源的隐喻。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产生各种无机养分,并被根系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可以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很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快。
植物在迅速积累大量营养后,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在黄色、橙色和红色之间变化。
这就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
有许多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和许多颜色。
最常见的是橙色胡萝卜素和黄色叶黄素。
其他花朵的颜色可以在红色、紫色和蓝色之间变化,这是花青素的功劳。
花青素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可以随着细胞pH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为红色,碱性时为蓝色,中性时为紫色。
“春天娃娃脸”,天气多变,光线、温度和湿度变化迅速。
这些变化会引起细胞内pH值的变化,导致花色的持续变化。
由于不同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青素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以及春天植物的新芽和新叶中尚未形成叶绿素,因此可以显示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或多或少为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竞争,这样就形成了“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自然美。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比黄色叶黄素和橙色类胡萝卜素更多的绿色叶绿素。
但叶绿素有一个特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部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叶绿素就无法形成。
人们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荫栽培韭菜和豆芽。
当温度过低时,叶绿素无法形成。
此时,叶绿素的破坏率增加。
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叶片逐渐呈现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运用自然界的生物知识来丰富词意和意境。
这些生物既可以是国内常见的动植物,也可以是异域奇特的动物,它们在诗人笔下变得格外神奇和美丽。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一、梅花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植物。
它开在雪中,在寒冬里独自绽放,给人以顽强和坚毅的感觉。
看起来像枝头一片片的小白花,实际上每朵梅花中心都有一个小花蕾,是由许多薄而硬的花瓣组成的。
梅花在古诗词中的形象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孤独的、寂寞的、坚强的、质朴的、清冷的等等,如《江紫枫词》:“栖霞山花锁双雄,吴苑水云连烟浔。
梅梢雪逐春凋落,池上风吹一片红。
”二、鹤鹤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鸟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鹤”就是指一种神仙,有飞升仙界的寓意。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鹤是吉祥的象征,经常会出现在诗词中。
鹤的羽毛可以运用到笔法和锦作上,鹤的仪态和舞姿也是诗词中的靓丽风景。
三、松鼠松鼠是一种灵活活泼的小动物,它们是爬树王国的主人。
松鼠有着特别的口袋,可以把食物储藏起来,供自己在冬季食用。
《金缕曲》中描写到松鼠储存的食物,集中在一颗柿子树中,留给远方的人来取:“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残腊收成后,鸡犬相闻暖。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四、蝴蝶蝴蝶作为诗词中的常见客串,具有轻盈灵动、缤纷多彩的特点。
唐朝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众芳摇落独留佳,独立西风,凭高树,长江慢慢,星河鹭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寒。
”描述了蝴蝶在唐山峰峰间舞蹈的美妙景象。
五、孔雀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在中国诗词中被充分发挥,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创造,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呼唤着一种生态伦理和环保意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情感和审美情怀,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
在古代,诗人们常常以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作为写作的题材,通过对生物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下面将通过一些经典诗词来探讨诗词中蕴含的生物知识。
其一,大自然的美丽:《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名句,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象。
古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体现了对大自然美丽的赞美和感慨。
而在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中,山水和鸟兽都是大自然的美好象征。
鹳雀是古代称呼凤凰的一种,它不但美丽而神秘,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通过《登鹳雀楼》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壮美的自然景观,还能体会到古人对于生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其二,生物的品性与行为:《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名句,描绘了原野上的草木在自然规律下的生长与凋零。
这里的草木不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生长顺应了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生物的顽强与生命力。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生物的品性与行为,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其三,生物的形态与特征:《江南春》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名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在这首诗中,莺是一种典型的春天鸟类,它的啼声是春天的象征。
而春天的江南不仅有艳丽的景色,还有勤劳的农民和丰富的农作物。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春天的江南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也可以了解到江南地区的独特的自然景色和生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诗人们以生物为题材进行创作,将大自然的美景、生物的品性与行为、生物的形态与特征融入到诗词中,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和自然。
学习诗词不仅可以提升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增长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热爱自然。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更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让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富于想象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知识在诗词中的体现。
首先是鸟类。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经常描绘鸟儿飞舞、鸟语花香的美好场景。
比如杜甫的《秋鹰》中写到:“秋天的白鹰猛地从云中飞出”,表达了鹰的高飞、矫健的形象。
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雀”字指的是一种叫“白鹳”的鸟类。
其次是鱼类。
诗词中的鱼常常具有跃出水面的形象,象征着努力奋进的精神。
例如杨万里的《临江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写到:“辞家欲破愁,靖泽拜仁侯。
”这里的“泽”字指的是草鱼,它常常跃入水中奔腾,具有积极向上的意味。
还有蝴蝶、蜜蜂等昆虫类。
蝴蝶在诗词中被描述为美丽的化身,比如崔颢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的“蝴蝶”称其为“春芳”,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而蜜蜂则象征着勤劳和勇敢,例如杨万里的《小池》中写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里的“蜻蜓”表示蜜蜂在花丛间勤劳地飞舞采蜜。
最后是动物的叫声。
诗词中经常描绘动物的叫声,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场景。
例如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写到:“倚井而唱曰:已有牡丹奏秦楼。
”这里的“已有牡丹奏秦楼”中的“奏”字指的是鸟儿的鸣声,形容诗人的心情愉悦。
还有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写到:“烟依山尽,月入海楼。
”这里的“烟”指夜莺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还有很多,它们让诗词更加贴近自然,丰富了表达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生物知识,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生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生物诗词录
生物诗词录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生物诗词:
1.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中“霜”指蛛丝)
2.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中“猿”指猴,落木中的虫子是猴子的食物)
3. 驾八骏 - 陆游
八骏过北溟,翠毛各如云。
不骄生八子,直可驾八匹。
(其中“八骏”指传说中的神马,而“翠毛”指孔雀)
4. 江畔独步寻花 -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中“深红”指芍药花,而“浅红”指桃花)
5. 木兰花慢 - 秦观
绿肥红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其中“绿肥红瘦”是形容花朵的状态,可能指牡丹花)。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知识
古诗词中常常蕴含了丰富的生物知识,包括对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的描写和赞美。
以下是一些示例:
1. 描写花草树木:古诗中常常描绘花草树木的美丽和特点。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描绘了月下的景色,其中可能有月光下的花草植物。
2. 描写鸟类:古诗中赞美和描写鸟类的情节非常常见。
例如,《江南春》中的“千嶂里,长云一道带破空”,描绘了鸟群翱翔的场景。
3. 描写昆虫:昆虫是古代诗人常常用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对象。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孤鹜”形容行进中的水鸟。
4. 描写鱼类:古诗中也有很多描写鱼类的诗句。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出现了“鱼”与“水”等形象。
这些例子仅仅是古代诗歌中蕴含生物知识的冰山一角。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物多样性的赞美。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
通过诗词,我们能够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同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生物的美妙和神奇之处。
本文将从动植物、昆虫等各个方面来探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古人对生物的深切情感和生动描绘。
我们来看看诗词中关于动物的描写。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对于动物的描绘,如鹦鹉、蝴蝶、牛羊等。
鹦鹉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鸟类,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这里,杜甫通过“鹦鹉洲”这个地名,表现了鹦鹉的生存环境和美好的景色,展现了鹦鹉的灵动和美丽。
杜牧的《山行》中也有“鹦鹉鹦鹉”一词,描绘了鹦鹉的悠闲和欢快。
蝴蝶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另一种昆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这里,“折柳”就是对蝴蝶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蝴蝶的活泼灵动。
通过诗词描写的动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能够从中了解到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对植物的描绘。
植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梅花、竹子、松树等都是常见的描写对象。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人钟爱的题材之一,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写到:“山抹微云淡,梅分半雪轻。
”在这里,梅花被比作半雪,表现了梅花的傲骨和高洁。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中也提到了梅花:“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可惜梅花去不见,数峰清瘦夜云端。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梅花的赞美和对梅花的喜爱。
竹子和松树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植物,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脚踏潑翠无人问,行时西子已相思。
”在这里,苏轼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的生机。
通过诗词描写的植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植物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能够从中了解到植物的外观特征和生长习性。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1、《春晓》
日照香炉生紫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楼外楼又添丁香。
这首诗描绘出春天到来,朝霞落下香炉之时,芳香四溢,春风伴随着
雨声穿过夜晚。
诗中描述了花落时花瓣上知晓多少的过程,而且还可
以看出楼外楼添上香","的特征,这是描述植物的生长的生物学现象。
花朵的落下表现出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展现了它的繁衍生息;而且随着花朵掉落,香穗上的籽子一下子会在一处撒落,这也符合花
粉传播的特性,及花粉的运动状况,显示出春天物种在复活和重新繁
衍生息。
古诗词中的生物
古诗词中的生物
哇塞,古诗词里的生物可真是太有意思啦!你想想看,那些诗人词
人多厉害呀,他们能把身边的生物写得那么生动形象,就好像那些生
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一样。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鸟那清脆的叫声仿佛就在耳边回荡,“鸣”这个字用得多妙啊,就像黄鹂鸟在跟我们打招呼呢!还有“小荷才
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蜻蜓立在荷叶上的画面,是不是一下
子就出现在你脑海里了?这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小场景,让我们感受到
了大自然的美妙。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公园,看到池塘里的荷花,我就突然想起了
这句诗。
我跟朋友说:“看,这不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嘛!”朋友笑着说:“对啊,可惜没有蜻蜓。
”我就开玩笑说:“说不定蜻蜓一会儿就飞
来了,在等着我们发现呢!”我们俩都哈哈大笑起来。
再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春蚕默默地吐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多伟大啊!这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一直在付出,
却不求回报。
又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那飘着稻花
香气的田野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还传来阵阵蛙声,这是
多么欢乐祥和的场景啊!
古诗词中的生物,有的可爱,有的伟大,有的充满生机。
它们让我
们感受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生物不仅仅是
诗中的点缀,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我们通过这些诗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也能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美好大自然。
这不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吗?所以啊,我们要多读古诗词,去发现其中更多关于生物的美妙之处!。
古诗词里的生物
在古诗词中,可以找到一些与生物相关的描绘和表达。
首先,古诗词中常有描述植物的句子,这些植物包括各种树木、花草,如杜牧的《山行》中描绘了枫林红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另外,还有一些诗描绘了竹子,如郑燮的《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其次,古诗词中也有不少与动物相关的内容。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里描绘了青蛙在稻田中的欢唱,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另外,欧阳修的《画眉鸟》中写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自由歌唱,表达了对于自由的向往。
再者,一些古诗还涉及到了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生物类群。
例如,陆游的《赠猫三首·其二》中写到“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这里的小狸奴指的是一种寄生虫,这首诗描绘了狸奴在山房中的活动和对于贫寒生活的自嘲。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包含了许多与生物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和理解。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对自然界生物的描写和歌颂。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涉及到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诗词,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生物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诗词中对植物的描写是最为常见的。
在古代,人们对植物的观察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许多诗篇描绘了丰富的植物景象。
例如《关雎》中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一句,描绘了芦苇丛生的湿地景象;《豳风》中有“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一句,描绘了柳树在东方的风景。
这些描写反映了古代诗人对植物的关注和热爱,也传递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唐诗宋词中,对植物的描写更加细腻和动人。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描绘了杨花凋零之后子规鸣叫的场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也擢花芬芳万里”一句,描绘了花香弥漫的景象。
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植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不仅局限于植物和动物,还涉及到微生物等更加微观的生物领域。
例如《庐山谣》中有“泉源在庐山”一句,描绘了泉水中的微生物世界;《清平调》中有“窹穷巷,虚无食烛光”一句,描绘了虫子的生活状态。
这些描写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微生物的形象,但也反映了古人对微观生物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丰富多彩,既展现了生物的形态特征,又反映了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人文情感。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生物知识,我们不仅能够增进对生物的了解,还可以体味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这对于我们珍爱和保护自然界,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融合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贯穿于古诗词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生物知识。
一、植物知识
植物是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题材之一,其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庐山谣》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赞美了菊花的高洁与清雅;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表现了秋天的景色,其中有提到了香
炉和瀑布,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了植物。
这些诗句中蕴含了古代人们对植物的独特情感和
深刻认识。
二、动物知识
在古代诗词中,动物也是常常出现的题材之一。
古人对各种动物的观察和描绘,为我
们传达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清明》中的“蚕尽鲜桑烟火落,马嘶西风,听拍板”的诗句,描绘了蚕吐丝作茧、马在清明时节的安静鸣叫。
这些诗句将古代人对蚕丝的认知和生长环
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三、天文知识
古代的诗词也蕴含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对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感悟。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现了古人对
月亮的景象和情感的描绘。
这些诗句中蕴含了古代人对月亮运行规律和光影变化的认知。
古代诗词中的生物知识涉及了植物、动物和天文等多个方面,其中所蕴含的生物知识
丰富多彩。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悟,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
古代诗词中的生
物知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科普价值,对我们了解和热爱自然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合了丰富的生物学现象。
本文将以20个例子为线索,分析古诗词中反映的生物学现象,以展示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句诗。
描述了春天的江南地区新绿如茵的景色。
这里反映了植物的一种生物学现象——春青萌发,植物在受到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素的刺激后,开始出现新的茎叶。
二、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是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一句诗。
描绘了秋天的森林中,纷纷扬扬的落叶。
这反映了植物的另一种生物学现象——落叶。
秋季来临时,植物会通过分解叶绿素等物质,主动将叶子脱落,以便节省养分和水分的损耗,从而更好地适应寒冷的冬季。
三、帆影碧空尽这是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诗。
通过描述船只帆影在碧空中渐行渐远,反映了鸟类的一种生物学现象——迁徙。
部分鸟类在季节交替时,会飞往不同地方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
四、龙飞甘泉涌这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
形容了龙在喷泉中飞腾的景象。
这反映了古人对于蛟龙的想象和观察。
蛟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常被描绘成巨大的龙形生物,在水中游动。
五、川上鸣明月这是南朝宋代曜的《秋夜月》中的一句诗。
描绘了秋夜中明亮的月光。
这种景象反映了物种繁衍的一种生物学现象——觅食。
在夜间,许多动物会借助月光觅食,而月光则提供了它们找到食物的光线。
六、扬州慢这是宋代杨 Wanli的《扬州慢》中的一篇七律。
该诗中通过描绘柳树依依、花开花落的景象,反映了植物的生物学现象——季节变化。
春季柳树翠绿挺拔,夏季花朵盛开绚丽,秋季柳树飘落黄叶,冬季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七、泪到岸成河这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句诗。
描述了女主人公杨贵妃流下的泪水如潮水般汇聚成河。
反映了古人对于水的涌动与流动的观察。
水是生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环境的变化也会使水体的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从古代诗人笔下的生物形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动植物的习性、特点和生活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探寻其中的生物知识吧!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鸟类。
古代诗词中经常描绘了鹤、鸿、燕等鸟的形象,这些诗句让我们了解到了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鹤是一种高飞的鸟,常常在高山上筑巢和觅食,因此被称为“千里目”。
而关于鸿鹄的描绘大家也一定不陌生,比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就有“饮中醉,过嘉陵江,十里鸿鹄一瓣霜。
”的描写。
这里的鸿鹄就是指大雁,大雁是一种善于长途飞行的候鸟,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长途迁徙,象征着团结和冒险。
诗词中的蝉、蝶也是很常见的形象。
蝉经常被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比如黄巢的《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蝉的一生都是在树上度过的,它们的鸣叫声很响亮,因此被称为“树上明月”。
至于蝶,它是一种有鳞粉的昆虫,善于飞翔,常常作为自由、美丽的象征出现在诗词中。
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有“遥蝶梦依稀”一句,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的怀念之情。
诗词中还描绘了很多花草树木的形象。
比如柳树,它在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中的柳树,表达了离别之情和怀念之情。
梅花、杨柳、桃李等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各自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诗词中还出现了一些神话传说中的动植物,比如龙、凤、麒麟等。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权力和尊贵,属于东方的吉祥物。
而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有五彩羽毛,被称为凤凰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至于麒麟,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身上有鳞甲,颈上有角,象征着吉祥和幸运。
这些神话中的动植物形象丰富了诗词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联想。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出墙”是一种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植物对光产生的一种应激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宋"苏麟《献范仲淹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温度影响。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还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大道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细菌、真菌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西糊春色归,春水绿天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较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6、“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增广贤文》)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苔藓植物)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漫兴》)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舟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诗词中的生物
诗词中的生物诗词中的生物是指在古典文学作品中,通过抒情手法来描绘的各种动植物。
他们不仅能够拓展出文学作品的题材,而且有着重要的寓意。
它们既是文学作品的点缀,也是作者表达心情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一般来说,古典诗词中的生物有植物、昆虫、鸟类、爬行动物、水族等等,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形象,并且在诗词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寓意和表现方式。
比如《蝶恋花》中描写的“蝴蝶”,这是一只灵巧、娇小的昆虫,更是人们心中的爱情象征。
历史上的大诗人都把爱情的激情和蝴蝶的飞舞相提并论,使蝴蝶成为代表爱情的标志。
正因为它们拥有高度的表达性,蝴蝶在文学作品中更是随处可见。
另外,比如《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的“鹅”,它们有着可爱的样子,是恋爱中的可爱小动物。
它们有着和谐、安宁、温馨、和睦的特点,因此古代大诗人常用“鹅”来比喻浪漫的爱情,表达爱情的美好。
此外,比如《望庐山瀑布》中描写的“山羊”。
山羊本身具有超然物外的特质,它们拥有强大的身材、勇敢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是一种拥有高尚品质的动物。
因此,它们被赋予了更加高尚的含义,比如军人是“山羊”,表达了他们拥有强大的身材、勇敢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
最后,比如《渔家傲·雪里巫山》中描写的“鸟”,它们是天空的守护者,有着活泼、自由的特点。
它们能够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是自由的象征,因此在诗歌中常常用来表达人的心情,比如把“心中的自由”比喻成“天空中的鸟儿”,来表达自由的憧憬。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生物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点缀,也是作者表达心情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寓意。
它们不仅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而且在诗词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寓意和表现方式,因而在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一、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试题选编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红杏出墙”现象,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红杏枝条接受墙外阳光的刺激而出墙,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或应激性B. 红杏出墙可以接受更多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适应性C. 红杏出墙是生物性状,具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具有遗传性D. 红杏出墙是枝条的生长发育行为,与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无关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落红化着护花的春泥,春泥中护花的营养是A. 矿质营养B. 有机营养C. 有机营养和矿质营养D. 有机营养和其他特殊营养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毛泽东同志赞美梅花在冬天未长叶而先开花的现象,用生物学观点解释,梅花开放所需营养来自A. 花开放后的光合作用B. 头年冬季体内积累C. 当年夏秋季节体内积累D. 当年冬季体内积累4.“凡事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诗句反映了生物具有A.遗传性B.变异性C.适应性D.应激性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变异现象A.“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B.“将门出将子”C.“歪瓜结正果”D.“正果结歪瓜”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植物的开花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A.温度B.光照C.水分D.光照和温度7.“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中黄蝶的活动不能用下列哪一种特性解释A.遗传性B.变异性C.应激性D.适应性8.“螳螂捕蝉,自有黄雀在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的现象反映了下列哪一组生态关系①种内关系②种间关系③捕食关系④物质循环⑤能量流动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9.“一山不存二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的现象反映了下列哪一组生态关系①种内关系②种间关系③捕食关系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A.①③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哪一项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A.“猪生象”B.“美人鱼”C.“狐狸精”D.“歪瓜结正果”答案和解析:1.“红杏出墙”现象,是受墙外阳光的刺激而作出的反应,属于应激性;“红杏出墙”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具有遗传性;“红杏出墙”是为了更多地接受墙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属于适应性;“红杏出墙”等任何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
答案:D2.“落红”就是落花,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又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矿质营养、无机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
对这种现象中还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知识。
答案:A3.自然界中有的植物在寒冬或早春未长叶而先开花,开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呢?冬季开花的植物,营养来自当年夏秋季节体内储存的营养。
早春开花的植物,营养来自头年夏秋季体内储存的营养。
答案:C4.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诗句中反映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这方面的成语和谚语还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娘生九子,九子都象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等。
答案:A5.从性状上看:生物的遗传是指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具有一定差异的现象。
从根本原因上看:遗传是亲代将其遗传物质传递给了子代的缘故,变异是亲代或子代个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的缘故。
也有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的,如本题中的“正果结歪瓜”、“歪瓜结正果”现象。
“将门出将子”是后天造就的现象,人类并没有所谓“将军”基因。
答案:B6.植物的开花期,是在进化过程中受日照时间长短的选择而形成的。
就本题来看,“山寺桃花”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高,气温一般比山下寒冷。
山上植物由于适应较寒冷的环境,在开花期上进化出了开花较晚的植物。
植物开花受日照长短信息的影响,而不受当时气温的影响。
因为对于某一季节来讲,日照长短的信息是稳定的,而某一段时间的气温高低信息不一定与某个季节的平均气温十分吻合。
答案:B7.黄蝶被儿童追赶,飞入菜花是黄蝶对刺激的反应,属于应激性;“无处寻”是黄蝶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菜花一样的保护色,属于适应性;黄蝶飞入菜花生活也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属于遗传性。
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生物的适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应激性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另一种情况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B8.“螳螂捕蝉,自有黄雀在后”,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属于种间关系的捕食现象,捕食过程中可以发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跟无机环境联系起来,这种物质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部分。
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9.“一山不存二虎”,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属于种内斗争现象。
这种斗争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这坐山上不能养活两只老虎。
如果两只老虎和平共处的话,只会使这坐山的生态系统崩溃。
答案:B10.“猪生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的以讹传讹;“美人鱼”和“狐狸精”是人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创作的艺术形象。
答案:D二、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
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许多植物的开花都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属于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黄花即菊花,属于短日植物,在秋天开放。
菊花以昆虫为媒介传播花粉,属于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有一些植物在移栽的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蒸腾作用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很难成活。
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宋·苏轼《蝶恋花》)被子植物一般先开花后结果,当“花褪残红”时,果实刚开始发育,这属于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漫兴》)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作者此处用人喝酒后的脸红来喻枫树的红叶,甚是绝妙。
为什么有些人喝酒后脸会发红?专家分析这是由于这些人体内天生就缺少一种酶,无法分解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乙醛。
因此,饮酒后面部发红,感觉多有不适。
植物叶片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
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增减,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也发生变化。
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
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
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
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
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
(清·秦应阳的《飞蛾》)飞蛾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所以才会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说法。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
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春蚕“作茧自缚”后并没死而是化蛹成蛾,属于变态发育。
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
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的“歌唱”,所以才会“稻花香里说丰年”。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的竞争力非常强,以农民要在中午时把它们锄掉,使之失水死亡,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到粮食作物中。
人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出身体内多余的热量。
烈日当空照,又在辛勤的劳作,当然会“汗滴禾下土”。
2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2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