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的物候 答案
北师大版七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2篇课内阅读复习大全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精粹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第一部分: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瀛州()紫殿()推敲()滹沱()瀼西()2、文章选自,作者,是我国。
3、什么叫物候?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指出了物候学上哪些重要规律?(用原文回答)读选文,回答问题: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竞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播开来。
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
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柳暗花明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理解附答案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理解附答案纵观古今,伟大的诗人无不具有独特的经历,正是丰富独特的经历给予他们别样的灵感。
唐宋诗人上千篇的诗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答案。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你是怎么理解呢?那么关于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材料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竺可桢宛敏渭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
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
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练习题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悟考验感悟B.领略考验感觉C.领悟考证感悟D.领略考证感觉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答案11.A12.绿色.13.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一、物候知识基础1. 物候的定义-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迁徙等。
2. 物候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是物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等,会影响物候现象的出现时间。
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可能会使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会推迟物候现象的出现。
3. 物候观测的意义- 物候观测有助于了解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民可以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耕种、收获等农事活动。
同时,物候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长期的物候观测数据,可以分析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实例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从物候角度来看,这里的“花”和“鸟”是物候现象的体现。
在春天这个特定的季节里,花朵盛开、鸟儿啼鸣是正常的物候现象。
但诗人处于战乱的环境中,看到美好的春花和欢快的鸟儿,却因感时伤世而落泪惊心。
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诗人情感的相互交融。
花朵盛开本是春天生机盎然的标志,而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国家命运的飘摇,这种反差体现了物候在诗歌中的独特表意作用。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诗中的“桃花三两枝”是春天物候的典型表现。
桃花通常在春季开放,它的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涉及到动物对物候的感知。
鸭子能够最先感知到江水温度的变化,这是因为鸭子是水禽,它们与江水的接触密切。
这种物候现象的描写既准确地捕捉到了初春的特点,又充满了生活情趣。
从物候学的角度,它体现了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物候的垂直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说明在平原地区,到了四月,大部分花卉已经凋谢。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9《唐宋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及答案

9.唐宋诗中的物候caijuyudonglixi[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贾思勰.()黄宗羲.()物候.()瀛.州()滹沱..()()觳.纹()2.根据拼音写汉字。
花huì()qiāng()笛相得益zhāng()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至理名言:(2)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相得益彰:4.填空。
(1)《唐宋诗中的物候》作者,我国著名的家、家,他在学、学、资料考察、科学普及等方面都有建树。
(2)“唐宋诗中的物候学”说的也就是从这一特殊领域,介绍物候学的知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句:(江西中考题),。
5.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
(3分)(浙江绍兴中考题)烦恼yōu 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
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zào 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弛你紧张的神经。
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见人羞涩的村姑,无不使你yí然自得,超然物外。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一)课内精读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14.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 分
类别、打比方等。
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及人类研 究它们的目的。 第二段说明唐宋大诗人对物候歌咏的杰出 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四、五段具体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 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第六、七段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 的物候知识。 第八段总结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是因地 而异、因时而异的。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 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 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 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 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 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 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
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答案1,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答案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 域广。
ng 瀛洲yí
花卉huì
譬如 pì 疾苦 jí 称道 chēng 吹嘘xū 参天 cā 相得益彰 zhāng
n
提炼信息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 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三四十亿年” “到如今”——表示时间上 的限定,“初步”表示程度上的限定, “从这一角度看来”表示范围上的限定 ,说明了不同的自然景物与物候的关系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5两句引用谚语和俗语增强了说明文 的文学色彩。
诗人
白居易
诗文
物候
李白 王安石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杜甫 陆游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 环规律 2.循环随气候转移 “东风已绿瀛洲草” 花木抽青是春天的重要 《扶风豪士歌》 标志。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 《竹枝词》 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 《出塞》 是分不开的。 《送瘟神》 “西川有杜鹃” 候鸟与物候的关系。 《鸟啼》 候鸟与农事的关系。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 的?
•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 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
跳读课文,找出文章列举了 哪些唐宋诗人的诗歌,分别 蕴含了哪些知识。完成表格:
植物的变化昭示的物候知识 8、9 候鸟与物候的关系
思路清晰
语言:哪些体现了生动性?哪些 体现了准确性?
1.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 ,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 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2.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 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3.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 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5.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 他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唐宋大诗 Nhomakorabea诗中 的物候
6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5、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作 者( ) (2)“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 好”作者( )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作者( )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内不度玉门 关”作者( ) (5)“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 多”作者( )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唐宋大诗人为什么能对物候的歌咏有杰出 的成就?
答案1: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 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 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歌、竹枝词编 成诗句。
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 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 明什么?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充分具体) 列数字(具体准确) 打比方(生动形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 下定义(科学严密) 作比较(突出) 作诠释(详细) 引资料(科学权威/更有趣) 画图表(使人一目了然,更直观)
竺可桢像
我国近代的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和教育家。
精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3.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内容的?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比较阅读练习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比较阅读能力提升练习【理解探究】1.《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是介绍自然知识的说明文,读完这两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关物候和花的颜色形成方面的知识?试分别列举几条。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两篇文章的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呢?说说你的见解。
3.《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一段都有对大自然现象的描述,它们的作用有何异同?4.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说说《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两文中引用诗句的目的。
【词句品味】5.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
请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处删去后效果有何不同。
⑴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⑵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6.根据括号里的提示,细细体味句中加点词的意味。
⑴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从这一角度看,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以上两句说法矛盾吗?其中“语言”一词的含义是否一样?请具体说明。
)⑵……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着..的红色花朵。
(作者一连用三个词修饰“红色花朵”,是否重复?请简..、鲜艳要分析。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⑴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⑵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
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七年级下《唐宋诗中的物候》精题精练

唐宋诗中的物候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譬如()循环()相得益彰()歌咏()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声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
⑵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志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⑶对于物侯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⑷一经顾况的称赞,这首诗就被传颂开来。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⑴最正确,正有价值的话。
()⑵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4.补全下列唐诗。
⑴最是一年春好处,。
⑵,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忽如一夜春风来,。
⑷孤舟蓑笠翁,。
5.将下列古诗句中的对偶上下句连线:无可奈何花落去雪却输梅一段香落霞与孤鹜齐飞深巷明朝卖杏花万里悲秋常作客秋水共长天一色小楼一夜听春雨似曾相识燕归来梅须逊雪三分白百年多病独登台6.读完课文后,请给物候下个定义。
7.你知道哪些物候知识,请写出一两条。
⑴⑵二、同步解读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标志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标志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吟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黄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8.除了文中所写,春天初到还有哪些特征?9.王诗中的“绿”字写出了怎样的情致?10.从春天的季节特征及区域特征说说王安石诗句的两个妙处。
10.1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中的物候现象。
3、4、5段写植物,6、7段写动物
8段 → 补充说明物候是因地而异、
因时而异的。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目的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人类研究大自然 语言的目的? 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 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 大自然。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列数字
下定义
分类别
引用
摹状貌
作比较 打比方
列图表 作诠释
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作比较: 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本质特点 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春 秋
拓展练习: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夏
冬
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节
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 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答案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 草就苏醒了。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答案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 因之一:分布区域广。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滹沱( Hū tuó
ng 瀼( rà
)蕃(
fān
)
zhò u
)涪( fú )绉(
)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意思:
称道不置: 相得益彰: 至理名言:
提炼信息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 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是指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 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 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 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 谷鸟、大雁等) 、昆虫(蝉、蟋蟀等) 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见,湖 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 以及初雪、终雪、初霜、 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 直观地指出自然季节的变化。
(一)(1):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2—7):主要介绍了唐宋诗歌中 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物候规律。 (三)(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 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 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 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 的目的?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2 、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 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 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 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 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 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 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 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并 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在 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 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 《竺可桢日记》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1)

根据本课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 1、给下列字注音 :譬( ) 勰( )瀛 ( )彀( )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花huì( ) zhì( ) 理名言 相得益zhāng( )
•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意思:
• 称道不置:
至理名言:
• 相得益彰:
5、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作 者( )
板书设计
古诗
唐
宋
大
诗
人
诗
唐宋大诗人
中的Biblioteka 物候石头传语
花鸟传语 白居易 王安石 刘禹锡 杜甫 陆游
物候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
关心百姓疾苦 留心物候
春
夏
秋
冬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 义
•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 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 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 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 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 然。
的物候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
么? • 答案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 草就苏醒了。
•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阅读第六、七段同学们是否发现文中 出现了“杜鹃”、“布谷”、“子规”三 种鸟的名子,然而我们一般认为这三个名 子实际上指的是一种鸟?同学们请查阅资 料,进行探研然后写一二百字的小文。
物候专题诗歌欣赏答案-LCY

物候专题诗歌欣赏答案一、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1.“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4、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5、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答:例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三.《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一、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作点赏析。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1)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2)暗示已有敌情;(3)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4)暗示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
2、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赶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赶的场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
竺可桢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
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
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A.领悟考验感悟B.领略考验感觉
C.领悟考证感悟D.领略考证感觉
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
绿色.
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使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性,更生动形象的证明“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进而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