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3.积聚
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机不畅、血脉瘀阻所致,患者常常出现疼痛固定、刺痛、肿块等症状。疼痛部位多在胸胁、 脘腹等处,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胀痛。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治疗气滞 血瘀证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来缓解症状。
痰湿凝聚证
总结词
痰湿凝聚证也是积聚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 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注意事项
01
02
03
避免盲目用药
治疗积聚的药物多具有一 定的攻伐作用,应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 药造成不良反应。
注意饮食禁忌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与治疗药物相克 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 进康复。
VS
详细描述
肝气郁结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患者常常情绪低落、忧虑重重,导致 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其主要症状包 括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等,有时 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治疗肝 气郁结证应以疏肝理气为原则,通过中药 调理和心理疏导来缓解症状。
气滞血瘀证
总结词
气滞血瘀证是积聚的另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刺痛、肿块等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积聚的具体证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对于缓解积聚引起的疼痛、胀满等症 状有较好的效果。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积聚引起的各种不适 症状。
饮食调理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积聚的康复也非常重要。应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食疗方剂,以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
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 可用药物、气功、针灸等康复方法。 饮食不调 痰 气郁 血瘀
未必成积。风寒之邪,不遇痰、 元代《丹溪心法·积聚痞块》
王肯堂《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食、气、血,亦未必成积”。
积聚辨证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 攻之”等原则。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 认为疟久不解,“结为癓瘕,名 为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一直为后世所宗。
金元时期
罗天益《卫生宝鉴·腹中积聚》 共收集治疗积聚之方17首,其 中理气导滞、活血消积的药物在 处方中占较大比重,尤以三棱、 莪术为代表。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
【目的要求】
1.熟悉积聚的证候特征。 2.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
、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 3.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及各证型的
辨证论治。 5.了解积聚的转归及预后。
【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 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 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集前 贤之大成初、中、末三期治疗法 则,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 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 受后世医家的重视。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 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 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 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 ,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 补。”
明代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 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 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 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中医内科学-积聚
历史沿革
• 积聚首先在《内经》中提出。《灵枢· 五变》:“人之善病胸中 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 《难经· 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 《金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进一步说明:“积 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 《诸病源候论· 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的论述, 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 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 《景岳全书· 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 消曰激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 • 《医宗必读· 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 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还有症瘕、癖 块、痞块之名,亦属积聚。
与西医联系
•
在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 肿大、腹腔肿瘤以及增生型肺结核等,多属 “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 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 切。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 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病因
• • • • 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感受寒邪 4.它病转归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
• 1.肝气郁滞 • 证候:腹中气聚或结块柔软,攻窜胀痛, 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 脉弦。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
•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 方药:木香顺气散加减。 • 方解:本方具有行气温中,散寒化湿,疏肝解郁的功效。 方中以木香、砂仁、苍术、厚朴、橘皮、甘草(即香砂平 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湿;配伍台乌药、桂皮、生姜、 积壳以增强温中理气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 • 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等; • 若寒甚可加高良姜温中散寒; • 若肝郁化火则去乌药、桂皮加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火。
中医内科学 积聚
【病证鉴别】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
可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 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癥积与瘕聚
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 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 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 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气力非轻。 六磨汤中入大黄,消食除胀效可偿。
(二)积证 1.气滯血阻证 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療。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前方疏肝行气, 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后方偏于活血止痛,适用于癥积气滞 血阻,疼痛不适者。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棟子行气止痛;丹参、延胡 索、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诸药合用,有流通气血,止 痛消积的功用。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结 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两者比 较,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病位主要在肝脾。肝主疏世,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 血。如肝气不畅,脾运失职, 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 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诊断依据】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 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 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 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 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 虚为主。
【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积聚
心下胃脘—病在胃伴见反胃、呕
吐、呕血、便血等
左右中下腹—病在肠伴有腹泻、
或便秘、消瘦乏力、左腹伴有大便
次数增多,便下脓血,并在肠。
2024/5/2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课件
第20页
3、辨初、中、末期虚实不一样
早期—正气尚盛,邪气不甚,
积块小而软,普通情况可。
中期—正气渐衰,邪气渐甚,
积块大而硬,疼痛连续,可有脾虚
第30页
•方中桃红四物汤、五灵脂、元胡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
•甘草益气缓中。
可酌加:丹参、莪术、三棱、
鳖甲、段瓦楞子等以增强活血化瘀
消积作用。
膈下逐瘀汤、香砂六君子丸补
中益气丸交替使用。
2024/5/2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课件
第31页
3、正虚瘀结
症状:腹部特征(积块坚硬如石, 疼痛逐步加剧)+脾虚血瘀征+舌 脉(纳食降低、面色萎黄或黎黑、 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方药:八珍汤,化积丸
便色黑如柏油。
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左锁
骨上窝可触及3个大小为1×0.5CM2淋巴结,上腹部可触及
3×2CM2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活
跃,无移动性浊音。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
有出血点。大便OB(++++)血红蛋白78g/L。舌质暗淡有瘀斑
聚证—可有脾虚伴随症,消瘦不显著
理化检验
B超、CT、MR、胃肠钡剂X线检验
、内窥镜等。 2024/5/2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医内科学--积聚
第三节积聚【概述】一、定义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沿革1、《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将积与聚区别开来,所制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
3、《医宗必读》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4、历代医籍中,积聚亦称“㿂瘕”。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失调;2、饮食所伤;3、外邪侵袭;4、他病继发。
二、病机1、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以气滞为主,聚证以血瘀为主)。
2、病位:肝脾。
3、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以正虚为主。
4、病理演变: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日久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以正虚为主。
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
【诊查要点】1、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
2、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3、聚证以腹中气聚,聚散无常,聚时结块,散则无形,攻窜胀痛,以涨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
4、积证以腹内结块,触之有形,固定不移,以痛为主,痛有定处为临床特征。
【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1、辨积与聚;2、辨虚与实;3、辨部位;4、辨标本缓急。
二、治疗原则聚证病在气分,重在调气,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
积证病在血分,重在活血,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治疗时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三、证治分类(一)聚证1、肝气郁结证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中医内科学积聚
由柴胡、香附、陈皮、枳壳、芍药、 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 理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 郁结所致的积聚。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 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和方剂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 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如有异常应及 减用药,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04
积聚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情志调护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具有软坚散结功效的 食物,如海带、紫菜、山楂等。同时,避 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过度 劳累。
运动锻炼
定期检查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 的疾病。
注意事项
遵医嘱治疗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按时 服药和进行其他治疗。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 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出现 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以 免加重病情。
05
积聚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气滞血瘀型积聚
症状
积聚形成较快,部位固定,质地较硬,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 夜间加重,便干尿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整体观念
预防为主
对于积聚的预防,要注意饮食调理、 情志调节等,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 展。
治疗积聚时,要注重整体调理,兼顾 其他脏腑的功能。
03
积聚常用中药与方剂
常用中药
柴胡
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退 热、升举阳气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
致的积聚。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积聚教材教学课件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或安逸过度均可损伤正气,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 形成积聚。
脏腑功能失调与气血津液紊乱关系
脏腑功能失调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脏 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 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积聚。
气血津液紊乱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气 血津液紊乱状态是积聚形成的重要病 理基础。
积聚的临床表现因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腹部肿块、疼痛、腹胀、 食欲不振等。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结合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积聚的类 型和证候。同时,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B超、CT等也可用于辅助诊断。
02 病因病机探讨
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对积聚影响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入人体,导致气机不畅,引发 积聚。
内窥镜检查
如胃镜、肠镜等,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壁的 积聚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活检
通过穿刺或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是明确积聚病变性质的重要手段。
综合评估患者情况Biblioteka 选择合适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 初步判断病变部位和性质。
结合不同检查手段的优势和局 限性,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分类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积聚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肝郁气滞型、食 滞痰阻型、血瘀型等。
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脏腑、组织、器 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 病理上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四诊(望、闻、 问、切)收集病情资料,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 治疗方案。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采用 多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以提 高诊断准确率。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一、概念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2.饮食内伤,酿生痰浊3.邪毒稽留,交结阻滞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三、诊断要点1.积证:以腹部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或胀或痛为临床特征。
2.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发作时可见腹部气聚胀满,缓解时则气聚胀满消失为临床特征。
3.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该病证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1.痞满相同点:病因:七情失和、情志抑郁而致。
病机:气滞痰阻。
表现:均可出现胀满之症。
不同点:痞满:症状:以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外无形可见,无包块可及。
病位:主要在胃。
积聚:症状:除胀满外,聚证发时有形可视,积证扪之有物可及之。
病位:重在肝脾。
2.鼓胀相同点:病因:七情抑郁、酒食所伤而致。
病机:气滞血瘀。
病位:可同在肝脾。
表现:胀满、疼痛、包块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鼓胀:症状:以肚腹胀大、脉络暴露为临床特征。
病机:变化腹有水饮内停。
积聚:症状:腹内结块,或账或痛。
病机:气滞、血瘀、痰凝。
预后:腹中有无水液停聚是积聚与鼓胀鉴别之关键所在。
五、辨证要点1.明辨积聚之异2.详察积块部位积块见于胃脘者,多提示病在于胃;积块见于胁下,多提示病位于肝,或在脾;积块见于小腹、少腹者,多提示病位于肠或妇科病变。
3.辨积证初、中、末三期初期正气尚盛,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形小,按之不坚;中期正气已虚,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按之较硬;末期正气大伤,邪盛已极,表现积块明显,按之坚硬。
六、治疗原则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基本大法。
聚证——病在气分,故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其常法;积证——病在血分,故重在理血,活血化瘀,散结软坚乃其常规。
积证初期重在攻邪,中期宜攻补兼施,末期则重在培补元气。
中医内科学——积聚
舌象:舌苔腻, 脉象:脉弦滑等。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
积证
(1)气滞血阻证
主症: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 舌象:舌苔薄, 脉象:脉弦等。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
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05 临证加减
聚证之食滞痰阻证,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鹤 虱、雷丸、使君子等驱蛔药物;
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加 山楂、六曲。
06 转归预后
积证的转归 积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分证论治
聚证
积证
聚证
(1)肝气郁结证
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 舌象:苔薄, 脉象: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
枳壳、郁金、台乌药。
(2)食滞痰阻证
3.范围
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 属“积”之范畴; 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 关系密切。
02 病因病机
病因
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病后所致(黄疸、久疟、感染虫毒、 久泻、久痢)。
外因:感受寒邪。
病位病机病性
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
(2)瘀血内结证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 兼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
中医内科学——积聚
对证中药: 半枝莲、半边莲、蛇舌草、蚤 休、夏枯草、垂盆草、虎杖等 常用中成药: 复方鳖甲软肝片、大黄蛰虫丸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阿魏膏、水红花膏等。
2. 针灸疗法
[预后转归]
聚证—预后好 积证—预后差
治愈 聚证 积证 黄疸 鼓胀 出血
积证
病案分析 邹某,女,56岁 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经常食欲不振,精 神疲乏,食后胃脘胀闷不适。 1988 年 7 月,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 中度肠上皮化生,常服用维酶素、三九胃泰、吗叮啉及中药汤 剂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 并逐渐加剧,坚硬,疼痛剧烈,饮食量少,且食入即吐,大便 色黑如柏油。 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左锁 骨上窝可触及 3 个大小为 1×0.5CM2 的淋巴结,上腹部可触及 3×2CM2大小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 活跃,无移动性浊音。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 ,有出血点。大便 OB ( ++++ )血红蛋白 78g/L 。舌质暗淡有瘀 斑,少苔,脉弦细无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 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 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 胀痛,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 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舌脉(舌苔腻 ,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行气温中、散寒 化湿、疏肝解郁。
•用于气机郁滞、寒湿中阻、伴 有肝郁症象者。
•香砂平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 气解郁。
病位:腹部 聚证:气滞
脏腑:肝脾
病理:气滞、血瘀、痰结 积证:三 者均有
中医内科学课件33积聚
03
积聚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总结词
中药治疗是积聚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以调理脏腑、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为主要治则,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桃红四物汤等, 旨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 达到缓解积聚的目的。
遵循医嘱
如有需要,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 理。
05
积聚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一:肝积证治
总结词
肝积证治是积聚病中的一种典型病例,以胁下结块、胀痛、乏力、纳差等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45岁,因右上腹疼痛就诊,经检查发现肝肿大,质地坚硬,诊断为肝积证。 治疗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三个月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常选用肝俞、脾俞、胃俞等 穴位,采用针刺、艾灸、拔罐等多种 方法,以调节气机,舒经通络,缓解 积聚症状。
推拿按摩
总结词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局部,促进气血流 通,缓解积聚。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揉法、捏法、推法 等,主要作用于腹部、胁肋部等积聚病灶局 部,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缓解 积聚。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 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
的负担。
持之以恒
保持运动习惯,长期坚 持,有助于提高身体素
质和免疫力。
配合呼吸练习
进行深呼吸、瑜伽等呼 吸练习,有助于调节身 体内部的气机,促进身
体健康。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 动和压力过大。
中医内科学
《灵枢·五变》:“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 泽”人群易罹患此疾。
【概说】
(3)提出攻法及攻不伤正的治疗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4)临床应用:
加丹参、三梭、莪术、别甲加强化瘀消积作用 或改用鳖甲煎丸(化瘀软坚,兼补益)。 服药同时,间断服用六君子汤:补益脾胃,攻补
兼施。
【辨证论治】正虚瘀结
3、正虚瘀结----晚期
(1)辨证根据: ①主症:积块坚硬,疼痛加剧; ②兼次症: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
饮食大减,或呕血、便血、衄血; ③舌象:舌质淡或紫,无苔;
(3)方药:六磨汤。 沉香、木香、台乌:理气宽中断痛,引气下
行; 大黄、槟榔、枳实:行气通腑导滞,推陈出
新。
【辨证论治】食滞痰阻
(4)临床应用: ①加山楂、莱菔子以加强健胃消食作用; ②痰浊中阻、呕吐恶心者加陈皮、法夏、
生姜以化痰降逆; ③蛔虫结聚者加服乌梅丸,或驱虫汤; ④聚证重复发作,脾胃虚弱,平时服香
【辨证论治】气滞血阻
(4)、临床应用:
口苦者:加柴胡、黄芩清肝火; 脘痞者:加木香、枳实施胃气; 气滞甚者:加青皮、槟榔理气行郁; 瘀血甚者:加三棱、莪术等。 可酌加茯苓、白术。
【辨证论治】瘀血内结
2、瘀血内结---中期
(1)辨证根据: ①主症:腹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 ②兼次症:面黯消瘦,纳减乏力,女子或见
【诊疗】
2、与鼓胀鉴别
积聚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课件
演讲人
目 录
Part One.
积聚概述
Part Two.
积聚的辨证论治
Part Three.
积聚的预防与调 护
1
积聚概述
积聚的概念
积聚是中医内科学的一种疾病,主要表 0 1 现为体内气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积聚。
积聚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0 2 劳逸失度等。
积聚的症状包括胸闷、腹胀、疼痛、 0 3 食欲不振等。
增强自我保护 意识,避免外 伤和感染等风 险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调护方法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饮食调理:注意 饮食清淡,避免 辛辣、油腻、刺 激性食物
生活规律:保持 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 劳累
情绪调节:保持 心情舒畅,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 良情绪
适当运动:进行 适量的运动,如 散步、慢跑、瑜 伽等,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整体观念:注重整
2 体调理,调整脏腑 功能,恢复阴阳平 衡,达到治病的目 的。
标本兼治:在治疗 过程中,既要针对
4 病因进行治疗,又 要针对症状进行治 疗,以达到标本兼 治的效果。
常用方剂
F 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行气化湿
E
六磨汤:行气止痛,消食化痰
D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C
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不节、劳逸失度等
02 03
04
病机:积聚 的病机包括 气机阻滞、 血瘀痰凝、 脏腑功能失 调等
病位:积聚的病位包括肝、 脾、肺、肾等脏腑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 者的症状、体征、
1 舌象、脉象等综合 分析,确定病因、 病机,制定相应的 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积聚
中医还有“伏梁”、“肥气”、“息贲”等病名也多与积聚有关。
三、范围
多种疾病的肝脾肿大体征、增生型肠结核、腹 腔肿瘤等多属于中医“积”。 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 包块,属中医“聚”。
病理因素: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并可 交错夹杂,多因互见。
五、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腹腔内可扪及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 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病证鉴别』
积聚 与 痞满
痞满是自觉脘腹痞塞胀满不舒之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 压之无痛。
聚证①肝气郁结证
症 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 肝郁证:脘胁胀闷不适,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起伏。 舌、脉:舌苔薄,脉弦
理 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法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 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药 木香顺气散:香砂平胃散、台乌、枳壳、香附、青
皮; 寒甚:腹痛较剧,得温痛减,肢冷。加高良姜、肉 桂。 气郁化热:有口苦,舌质红等热象。加左金丸。 木郁土虚:尚有神疲乏力便溏等症。合四君子。
积
积
聚聚
中成
医都
内中
科 教
医 药 大
研学
室
一、定义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积----积垒----越积越多,逐渐形成:积属有形, 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 病。 聚----聚散----因某种原因而聚,也可因某种原 因而散----聚属无形(相对积而言),包块聚散 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20
三:证治分类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2、食滞痰阻证 (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 2、瘀血内结证 3、正虚瘀结证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21
1、 肝气郁结证 主证: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
兼证:攻串胀痛,腕胁胀闷不适,
第四章:肝胆病症
第三节:积聚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
第三节:积聚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概念 二文献摘要 三讨论范围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2
【概述】
一:概念:
什么是积聚?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
舌脉:苔薄,脉弦等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 逍遥散加减 ——疏肝解郁 、 健脾养血 ,适用于 肝气郁结、脾弱血虚者。
为主。
病程、预后:聚证病程短,一般预后良好。
证。
少数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
积证病情重 ,预后不良。
演变: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0
演变: 聚证日久
积证
积证 痰阻气滞,脾失健运,生化乏源
肝瘀 脾热 两伤 伤络
湿肝 热脾 瘀失 结调
气水 血湿 瘀泛 阻溢
《金匮要略》
③提出治疗:《金匮要略》创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
《景岳全书·积聚》认为积聚的治疗“总其要不 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
段治疗,
《医宗必读·积聚》提出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
④别名:“癥瘕”癥即积,瘕即聚。
18.10.2020 “痞块”“癖中块医内”科“学疸中痃病医癖证内科”学——肝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脾气虚弱
营疸血病运证 行涩滞
痰气交阻
气机郁滞 聚 气机郁滞 证
脉络瘀塞
积 证
#9
二:病机
病机:
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病位:肝脾
病性:初期: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属实;
中期: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可转
为虚实夹杂之证;
后期:气血衰少,体质赢弱,则往往转为正虚
【辨证论治】
辩虚实:
依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伴随症状
。
聚证、积证的初期,实证;
正气未虚,邪实为主
积证的中期,虚实夹杂:
邪实正虚
积证的末期,虚证。
瘀结不去,正虚为主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9
二: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初期——邪—实———消散 中期——邪实—正—虚——消补兼施 后期——正—虚 ———养正除积
出血 黄疸 鼓胀
气虚 血虚 气阴大亏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1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2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腹腔内可扪及包块。 • 2、 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
积聚的区别?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 是为腹病。
积与聚关系密切,一并论述。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3
病名:
②区别:《难经》提出积与聚在病理上和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6
第三节:积聚
❖概述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小结)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情志抑郁 2、饮食所伤 :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恣食 肥厚生冷;食滞、虫积。
3、感受寒邪: 4、病后所致:黄疸、胁痛、久疟、感染虫毒 (血吸虫)、久泻、久痢。
#14
2、癥积与瘕聚
病证鉴别 2
症状表现 特征 病位 病程 程度
癥 腹内结 固定 病属 形成
积 块,有 不移 血分,的时
形可征
多为 间较
脏病 长
瘕 聚
18.10.2020
腹内结 痛无 病在 病史
块聚散 定处 气分,较短
无常
多为
腑病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病情 一般 较重
病情 一般 较轻
#15
#4
三:讨论范围:
【概述】
肝脾肿大, 增生型结肠炎, 腹腔肿瘤,
有形,结块固定 多与积有关: 不移,痛有有定
处
胃肠功能紊乱、 与“聚”关系密切无:形,包块聚散
不完全性肠梗阻则
无常,痛无定处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5
肝 脾 肿 大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一:相关检查
【诊查要点】
瘕聚多属空腔脏器胃肠的炎症、痉挛、梗阻 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 断,必要时可配合X片、B超等检查。
癥积多位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 结核,必须结合B超、CT、MRI、X片、结肠 镜。病理组织活检及有关血液检查,已明确诊 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 病变
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 史。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3
二:病证鉴别
【诊查要点】
1、 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 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 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8
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脏腑失和
气滞不行 脉络瘀阻
饮食所伤→脾胃受损→聚湿成痰
食滞 虫积 气血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 阴血凝滞
黄疸 胁痛
湿痰内聚→阻滞气机 湿浊留恋 气血蕴结
久疟不愈 湿痰凝滞 脉络痹阻
感染虫毒 久泻18久.10.2痢020
肝脾不和 气血凝滞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6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7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8.10.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8
一: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