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三、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一)为什么说是“必须”? 1.是国情和任务的要求; 2.是机遇和挑战的要求; 3.是经验和教训的要求。 (二)如何才能真正走科学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 健全法制; 完一、“三个没有变” (一)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1.“人口多”没有变。 是力量、是资源、是希望。但同时必须看到: (1)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2)人口基数大给经济、社会、资源带来了巨 大的压力; (3)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
2.底子薄“没有变” 虽然GDP世界第二,但是必须看到: (1)人均不高; (2)综合国力不强; (3)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4)资源压力巨大; (5)城市化水平不高; (6)经济结构、经济质量不高; (7)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
(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依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日益提高的广 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没有变 “发展中的大国”,关键是“发展中”, 即不发达、不完善、不平衡。
二、“三个世所罕见”: (1)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2)复杂性世所罕见; (3)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中特考试大题
中特考试大题1、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三个没有变" "三个世所罕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重道远。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彻底破除。
第二,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境外国外因素与境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网上互动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联系到我国13亿的人口规模,就更能看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难度。
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难以避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对其规律我们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风险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是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
2、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
“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
“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作者:陈宇翔薛光远《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8日07版)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方面,世界变革潮流更趋强劲,中国同外部世界利益融合进一步加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向前,民族复兴前景已然可期。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
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如何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需要对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有清醒理性的认识、清晰准确的定位、审慎乐观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在空间与时间、世界与历史的坐标上标示出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我们处于什么环境、站在什么方位、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在全球坐标上,正在崛起的中国不但已经成为世界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将中国拖入近代世界的秩序之中,曾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只能孤立无助地任其宰割。
灾难深重的中国长期处于世界边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基础,为中国和其他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新型国家关系开辟了广阔道路,走上了崛起之路。
从此,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揭开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崭新篇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天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知识点
第一讲国情1、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
这条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5、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6、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主要内容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主要内容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是指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和发展动力三个
方面的问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1. 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仍然占主导地位,高度依赖低端产业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严重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产业链升级等角度来看,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没有实现根本性改变。
2. 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改变:市场机制仍然不健全,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过于重要,民营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决策机制和监管机制存在腐败问题,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竞争环境仍不够规范。
同时,公共服务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发展动力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需求相对较弱。
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
同时,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方面仍有不足,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浅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浅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状况的理解和认识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中国梦,但是你对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理解和认识又有多少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浅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要务还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还不是很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早日实现世界强国的奋斗目标。
立足于当下,首先,民众要了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很长时期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和根本性地判断。
简而言之人口数量多,人均思想底子薄,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资源相对供给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实际去落实。
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说所谓社会主义的不发达时期,当时我国处在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时期,所以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那种超前的工业现代化必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据历史的记载我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至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在文化上中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做以对比,但在经济上确实有所落后,在这个落后的阶段,要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便成了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重要思想中明确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相应的举措。
然而在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的根本性过失,这个过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含有制定的制度都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应该承受的范围。
随着方针政策的出台,改革开放有了明显的突破性成功,这都要归结于党从实际出发,逐步落实制定了适合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制度和政策。
随后党召开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强调了这一问题。
新时代国情的变与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已经变”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和国家、人民和军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标志性变化是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基础,更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基础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外环境“已经变”。
主要矛盾变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出台更多重大举措,着力解决好区域、城乡、收入分配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
发展基础变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由大向强关键期。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意味着要有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国责任,也要获取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防、外交和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进入“新时代”,我们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执政环境变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日益复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因素也愈加复杂,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没有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变化过程中,依然也必然有“没有变”的更深层本质方面。
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最大国情和我国发展最大实际。
我们党在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今天的“新时代”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自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如何认识国情
5、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的国情?(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让人警醒这“三个没有变”振聋发聩,让人警醒。
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尽管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
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讲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则是指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去年仍然排在世界第94位。
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按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我国仍有1.5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仍然任重道远。
“三个没有变”的告诫,让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让我们不要为国际国内各种批评中国的言论所困扰,紧紧扭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改革和调整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让我们不要头脑发热,不要“中心漂移”,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中特考试答案
1、如何理解“三个没有变”,以及中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答:1“三个没有变”,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对我国国情作出的总体判断;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当前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着改善,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性跨越,但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发展不平衡,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这些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改变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状况、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还需要很长的时间;3、3、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水平仍比较靠后;虽然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南升北降”态势,但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虽然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基本国情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重大发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变”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 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答: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主要指“四个考验”和“四个危机”;“四个考验”包括党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四个危险”包括党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第二,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第三,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问题和风险挑战,从保证党永不变色、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全面进步;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你认为当前中国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答: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我们应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二提高硬实力文化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应该加强经济、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软实力夯实基础;三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国家营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硬实力,但西方媒体对我国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问题的过分渲染,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国家营销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打造国家形象文化产品,包括民族文化、政府品格、企业品牌等; 五加大对文化相关产业的投入近年来,我国文化相关产业取得显着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在电影、网络游戏、新闻出版、文学、流行音乐、跨国旅游、企业品牌等领域加大投入,给与相关资金、政策扶持;4、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主题答: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理作用的结果;⑴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了沉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⑵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⑶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级化进程是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⑷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⑸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⑹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5、根据当前基本国情,中国应该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说要反对任何脱离国情的极端思想答: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当前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这也是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大局、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题中之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包括: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需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经验;四、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从其基础性条件培育着手,民主都是渐进性的,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遵循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在现有政治制度基础上实行增量改革,审慎行事;(2)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应该“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快速发展的中国,难免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难免引起世界关注;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改革迅猛发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欲刮“遏制中国”之风者大有人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甚至产生戒备心理剧增,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曝光”“被比较”“被竞争”“被崛起”;似乎解决当今中国的问题惟有“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走西方的发展道路;这种极端主张“脱离国情,浮躁”,比较他国,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的悲剧就在于此;中国还要快速发展,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发展之年”往往也是“多事之秋”,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谨慎地对待“多事”,正确地处理“多事”,清醒地“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看问题、作判断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公正;要沉得住气、耐得住烦、静得下心、稳得住阵,方能宁静致远;6、相比以往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做出了何种创新试述这些创新在当前的时代意义;答: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的发展观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展;(1)创新点一:“以人为本”成为发展的核心时代意义:一在世界观方面,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二在历史观方面,以人为本突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三在道德观方面,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性、历史性,有助于正确处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四在价值观方面,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有助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与“为公民服务”的有机统一;(2)创新点二: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统一时代意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3)创新点三:“五个统筹”将科学发展观具体化,使其具有很强操作性时代意义:“”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思想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一)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二)历史方位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型•影响的全局性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1)前十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依据:•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的国内形势: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作者:沈伯平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3期【摘要】认清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基本依据。
深刻领会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梦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我们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必须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必须保持应有的战略定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与“不变”【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8.13.003认清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
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我国发展取得开创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同志(2013)强调,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哪些“变”与“不变”?这些“变”与“不变”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的解析。
专题2: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和变化,但有三个没有变化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个世所罕见”;3、抓住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
什么是国情国情构成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国民教育水平阶级阶层结构;民族构成;历史文化特点;人口结构;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等等。
一、认识国情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对国情的判断必须客观,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几次“左”倾错误出现时,往往是对照他国革命经验,主观上认为本国国情与他国一样,而照搬照抄他国模式。
总结经验,得出正确结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离不开调查研究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却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
启示:他的贡献源于调查研究。
早年的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曾深入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他的错误则根植于缺乏调查研究。
第三、国情不是孤立的,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就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的,正确认识国情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来了解我们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世界的大环境下来认识中国国情越来越重要。
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
从而形成以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等为基本特点的自然国情。
然而,我国能够长期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启示:我们对国情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三个“没有变”的提出、内涵与意义——兼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一
变” 也需 综 合分 析进 而得 以具 体 阐 明。
一
、
三个“ 没有 变 ” 的历史提 出
阶段 , 是不 可 避 免 的 。权 力 决 不 能超 出社 会 的经
“ 社 会 主义初 级 阶段 ” 、 “ 社 会 主义 主 要 矛盾 ” 等
概念 , 在 空 间上并 非 由中国首 先提 出 , 在 时间上 也非
看, 正 如党 的十八 大 报 告 所 述 , 中 国的 基本 国情 、 社 会 主要 矛 盾和 国际 地位 都 没有 变 。这 种 “ 变” 与“ 不
济、 道 德和 精神 等各 方 面还 会 带 着 它 脱 胎 出来 的那
个 旧社 会 的痕 迹 。“ 但是这 些弊病 , 在 经 过 长 久 阵 痛 刚 刚从 资本 主义 社会 产生 出来 的共 产主 义社会 第
展, 对 其 具 体 内涵加 以 宽领 域 诠 释 , 并 将 其 与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道 路 相 联 系 , 才 能 多层 次地 剖 析 三 个 “ 没有 变” 的理
论价值 、 实践 意义 、 国际 影 响 。
关键词 : 三个 “ 没 有 变”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道 路 ; 社 会 主 要 矛盾 中 图分 类 号 : D 6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1 5 2 ( 2 0 1 3 ) 0 6 - 0 0 6 7 — 0 7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科学判断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科学判断作者:韩震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8年第5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个科学判断,需要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两个“没有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逻辑前提,才能更好地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根据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已经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了?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个判断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判断,它清楚地告诉我们,虽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超越了“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正确理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个科学判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每个发展时期,都会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如何理解四个“没有变”?
如何理解四个“没有变”?作者:金虎来源:《共产党员·上》2016年第03期习近平主席在马尼拉峰会上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四个“没有变”的论断。
如何理解这四个“没有变”,如何以这四个“没有变”为前提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各级干部搞好工作至关重要。
习近平主席在马尼拉峰会上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四个“没有变”的论断,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持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这个重要论断,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无论政界、财界还是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走势的基本认定,也是世界判定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一、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近些年,中央在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反复强调我国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讲可能性;而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是战略机遇期的实践展开,是讲现实性。
这两个方面的相互映衬,就是我国决策层对未来的基本预期。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法,而是对改革开放37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总判断和总评估,也是对新中国66年发展进程和趋势的历史总结和现实展望。
基本面长期向好这个判断,有坚实的依据。
其一,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没有根本变化。
从国际上看,尽管主要力量间的竞争、斗争日趋复杂,恐怖主义、局部战乱等现实威胁日益显现,但是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周边地区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完全可控,我国仍然可以拥有一个相对平稳的国际环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国际背景。
从国内看,政治形势长期稳定,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各民族高度团结,尽管个别边疆地区有一些不稳定因素如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存在,但整体可控,安定和谐的国内环境可以长期延续。
其二,经济总量巨大,发展的物质基础雄厚。
我国经济已经连续30年高速增长,年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摘要: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由于国情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要准确把握所有的国情因素,几乎是不可能。
但没有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就不会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理论指导和成功的建设实践。
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在“变”中把握“没有变”,并从三位一体的角度来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当代中国,国情,三个没有变认清基本国情,需要有多维视角。
所谓多维视角,指不仅要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审视,而且应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状态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来考察。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作为中共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三个没有变”是基本国情论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国际地位这三方面的展开,为认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供了多维视角。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在“变”中把握“没有变”马克思认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正是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恩格斯后来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恩格斯还直接谈及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发展是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不变寓于变中,但只有肯定相对的“没有变”,社会过程才可认知。
认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必须深入研究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丰富的量变内容中把握当今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质的相对稳定性。
西大中特考试思考题
1 马克思、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认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认识(1)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存在“国家”,这个“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2)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3)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社会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认识(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在一国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可以首先取得革命胜利。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低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3)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制度,但仍然存在社会不公平现象,还存在阶级。
(4)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上还不可能完全成熟,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5)过渡到社会主义还要经过多少阶段,完全建成的社会主义将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因为“现在”还没有实践。
(6)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社会主义能否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劳动生产率,取决于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
(7)社会化大生产与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两个必要条件。
(8)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2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当时时代的社会矛盾,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哪两两个基本的构想,它们是什么逻辑关系?马、恩提出的两个基本构想: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社会主义应该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形态:社会主义一旦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公有制,并以此为基础而实行全社会范围的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
摘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中强调指出三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相互关联,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逻辑统一体。
正确理解三个“没有变”可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位置以及存在的问题,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所以,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的价值导向不动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导向不动摇;须坚持“基本路线”的路线导向不动摇。
关键词:提出,基本含义,意义,实践要求
一、三个“没有变”的提出及逻辑关联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三个没有变”的历史方位,对于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三个没有变”质的规定性分析,不难看出,“三个没有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又是生产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不发达这
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则是由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是这一特征在国际地位上的反映。
三个“没有变”相互关联,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逻辑统一体。
二、准确理解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含义
(一) 基本国情没有变
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即本质特征没有改变。
尽管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 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讲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三) 国际地位没有变
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指我国的国际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尽管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2010 年我国GDP 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只
排在世界的第95 位;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按国家统计局2010 年数据,我国仍有1.5 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然我国国际地位有了较大提升,但没有根本改变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受发达国家制约的境况。
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让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让我们不要为国际国内各种批评中国的言论所困扰,紧紧扭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改革和调整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让我们不要头脑发热,不要“中心漂移”,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三、准确把握三个“没有变”的意义
(一)三个“没有变”的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清醒地认识了我国的国际身份和地位,对于排除各种干扰,避免对我国国情现实的误判和发展道路选择上的重大失误,避免陷入敌对势力设置的战略陷阱等,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 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排除各种社会思潮干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
应该看到,经过20 世纪50 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形成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引导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道路与旗帜。
尽管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出现了“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发展特点,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础上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大政方针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指南。
越是在社会复杂多变、急剧变化时期,我们越要保持头脑清醒。
(三)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防止在现代化建设中脱离实际的盲动行为。
目前,社会上一部分人和部分党员干部对现阶段我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一定的盲目乐观。
对于这些认识,三个“没有变”给予了振聋发聩的警醒。
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
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四)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规避敌对势力设置的战略陷阱。
当前,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关系分化组合,新旧力量博弈加剧,各种利益摩擦和矛盾冲突不断,一些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各种牵制遏制和西化分化活动,进行战略围堵,进行文化渗透,扰乱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试图迫使中国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定位,搞乱我国发展战略。
对此,我们必须谨记三个“没
有变”,不被国际敌对势力的各种干扰所迷惑,警惕和防止“被发达化”。
这中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中心漂移”,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夯实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四、如何贯彻三个“没有变”
(一)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的价值导向不动摇。
正是因为三个“没有变”,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条件和依据仍然存在,因此坚持这条道路的价值导向不能动摇。
正如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导向不动摇。
正是因为三个“没有变”,为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持续不断地改革一切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部分。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
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坚持三个“没有变”,就是必须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三)必须坚持“基本路线”的路线导向不动摇。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四项根本要求,第一项就是必须长期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决不能动摇。
三个“没有变”,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发展的一个“不能变”,那就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能变。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