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这个人,看得通透,活得潇洒

合集下载

以变与不变为话题作文

以变与不变为话题作文

以变与不变为话题作文以变与不变为话题的作文大全作文1:通于变,坚守于不变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身处山雨欲来时,变与不变,人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变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圣人不是凝滞于物的,他看到天下君王皆不愿以仁义治国,他没有争辩,他选择了闭门著书;庄子一路高歌而来,一路高歌而去,他冷眼看着这世界,他宁愿曳尾于涂亦不愿为相,他知道他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所以他独守着大智慧,他没有抗挣,他选择了修身养性;陶渊明看着管场黑暗,他无力改变,于是他挂印而去,乐得自在。

门前五柳柳絮飞舞,篱边黄菊傲骨犹存,比起官场的勾心斗角,在田野乡村,他很快乐逍遥,他没有愤怒,他选择了归愿田居。

的确,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在昏君聩臣当道,奸佞小人横行时,与其作无谓的牺牲,不如留着生命,看着他们灭亡。

不变篇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进献谗言,怎么办?屈原挺身而出,上治国九策,然而楚王不理不睬,反将其流放远方。

举世混浊为何独清?世人皆醉为何独醒?为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屈原一语道破:“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国灭亡,他选择了不变,他选择了死,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面对多尔滚许下的高官厚禄,金银美女,方孝孺的回答是不,他知道说不意味着死,但他更知道自己是学界领袖,他的一举一动关乎汉学者是否归顺,他选择死,灭十族的死;谭嗣同无力杀贼,但撒下自己的鲜血,他没有偷生,他要为中华儿女作出表率,他的死唤醒了无数人,他死得其所。

生与死的选择,原来也可以选择死,死得伟大,死得激昂!不同的人选择不同,变与不变间,他们都写下了历史上最壮丽的一笔。

作文2:守护心灵的月亮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空中之嫦娥,遗照千年。

境遇变了。

李白从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光耀中降到人世的饥寒苦乐中。

不变的是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魄力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

世事变了。

杜甫在太平盛世中穿行,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饱受苦寒,不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思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

我心中的庄子

我心中的庄子

我心中的庄子----9fbee00d-715e-11ec-9773-7cb59b590d7d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藩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宝径。

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的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我为理想中的自己。

这就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是各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的文章华丽奔放;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古今中外;他的寓言想象力奇特而深远;他爱笑爱骂,无拘无束。

他看穿了自己的名声,鄙视丽露。

即使死了,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的书《庄子》看似无边无际,但却蕴含着伟大的智慧。

一.庄子的“名”与“利”所谓“世界熙熙攘攘,一切为了利益;世界熙熙攘攘,一切为了利益”在生活中,从古至今,很难看到名利这两个词。

应该说,我们首先面临的是利益的困惑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临经济问题和生存尴尬。

那么庄子如何看待这些呢?在《山木》篇中有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庄子去见魏王。

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鞋子也没有鞋带,随便拿根草绳绑着,一副穷酸相。

魏王说:先生,可怎么这般困顿啊?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而不是困顿啊。

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啊!大王你没看见过跳跃的猿猴吗?它们在楠树,莘树和樟树这样的大树上攀缘跳跃,惟我独尊,自得其乐,连善于射箭的后羿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让他们身处荆棘从中,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不敢乱跑乱跳了。

这不是它们身体不灵便,而是处在不利的情势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啊。

真正的仁有远大理想的人不怕生活贫困,而是怕精神贫困。

这是多么高的水平啊!一个人困窘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在乎这种贫困,对一个“利”字看的有多重,会决定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庄子的追求,已远远超越了“利”,尽管他贫穷。

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他在你心里的分量。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的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庄子》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张和人生观体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追求自由和宁静,达到人生的极致境界。

本文将探讨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的主要特征和实现方法。

一、无为而治的境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该放弃对外在事物的过分执着和干预,接受自然的安排和规律。

在人生的极致境界中,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不强求,不逞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种境界要求人们超脱尘世的纷扰,摆脱对权利和财富的追逐,进而享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二、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在庄子看来,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内外一体地交流与对话。

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生的极致境界,使得人们能够领悟自然的真谛,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三、超越形而上、追求真实庄子主张超越对形而上世界的执着,认为人们应该超脱物质的束缚,以精神和思想的层面去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

在庄子看来,人的真实价值不在于物质财富和地位的追逐,而在于对真理的追求与领悟,达到对人生和宇宙的超越与洞察。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人们超越现实的桎梏,达到内心与灵魂的自由。

四、顺势而为、以逍遥自在庄子的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与逍遥,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摒弃一切的功利心和管理层面的执着。

在庄子看来,逍遥不是狂放不羁的放纵,而是立足于自然法则,放下欲望,以随遇而安的姿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获得淡泊和宁静的真正快乐。

五、拒绝盲从、追求自主庄子反对盲从和墨守成规,主张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追求独立的见解和生活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极致境界是自主的,不受他人和社会框架的束缚和压力。

人们应该保持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自身的原则和信念,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美好。

六、超越生死、通达大道庄子追求的境界超越了人生的有限和局限,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界限,通达大道。

庄子人生哲学超脱尘世

庄子人生哲学超脱尘世

庄子人生哲学超脱尘世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承。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超脱尘世为核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追求真理的道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读他的超脱尘世的理念。

一、人生的本质理解庄子认为人是天地间的一部分,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真理和神性的完美境界。

他提出了“寿则天地之雌雄,天地之祸福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个体与大道的联系。

庄子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追求内心真实和道德境界的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超脱尘世的实践庄子批判了现实世界的繁琐和追求权力地位的行为。

他主张人们应当远离功利和物质欲望,以达到超脱尘世的理想状态。

庄子以“世界有”、“得失之利”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被外在的名利所左右,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人应当像大自然一样保持自然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影响。

三、顺应自然的生命智慧庄子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认识到人的存在只是宇宙的一部分,没有必要过分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他提出了“自得其所”的主张,即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庄子通过比喻和寓言的方式,启示人们要放下执着和欲望,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四、逍遥游的境界庄子通过讲述自己的逍遥游的境界,揭示了他追求超脱尘世的理念。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鱼游于大海,随波逐流,不受外界桎梏。

在逍遥游中,人们可以超越物质和形式的束缚,体验到内心的自在和快乐。

庄子以自己与蝴蝶的对话,表达了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五、生命的人生观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不受物质世界的拘束。

他提倡超脱尘世的人生观,以追求自由、宁静和真理。

庄子倡导人们透过日常琐事,寻找内心真实和完美,并通过顺应自然的变化,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庄子的人生哲学超脱尘世,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引领着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出路。

他通过超脱尘世的境界,引导人们去追求自由、宁静和真理。

庄子逍遥自在世俗观念人生哲理的思考

庄子逍遥自在世俗观念人生哲理的思考

庄子逍遥自在世俗观念人生哲理的思考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思考关于人生和自然的伦理哲学。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最为著名的是“逍遥游”的概念,即在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生命,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态度。

本文旨在探讨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源于他的“自然归真”思想,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共存关系,人生的追求应该追求自然和人自身性格的和谐,以达到人生的真意。

他深信“人之所以难以自在者,曰:有所得失也”,也就是说,人们不自在的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生活中物质和身份的歧路上迷失了自己,被现代都市中的贪欲迷惑了自己,并且与自己内心的灵魂脱离了联系。

他指出,对现实的批评是一种生命途中的觉醒。

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不是放弃一切,而是在放弃超出个人实际需要以外的“虚妄之物、鸟兽之迹”的物质欲望,突破过度繁琐的世俗生活,找到自己真实的生活方式。

二、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在社会中的启示1. 面对物质社会,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文明的影响,总是被各种消费诱惑左右。

为了追逐这些虚无的物质财富,许多人在生活中付出了太多,失去了自己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告诉我们,要靠自身的智慧来取舍,在面对现代文明和消费诱惑时,需要学会适当地舍弃,只保留可能改善自己生命品质的物质需求。

如果我们过于追求,就会把自己困在物质世界中,使心灵疏离现实世界,失去人生的真正意义。

2. 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指导我们生活方式。

庄子的逍遥自在观念告诉我们,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是无拘无束、任性放纵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尽可能摆脱生活中的各种不必要的约束,享受自由和快乐的生活。

例如,庄子很重视健康生活,他在《庖丁解牛》中说道:“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敌”,宣扬健康和心理平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在现代生活中,庄子的思想仍然可以指导人们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快乐和充实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庄子非常经典的3句话,读懂能让你避祸趋福,一生平安富贵

庄子非常经典的3句话,读懂能让你避祸趋福,一生平安富贵

庄子非常经典的3句话,读懂能让你避祸趋福,一生平安富贵01真正的强者,都懂得示弱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翻译:不要做任何声明的承受人,不要做出谋划策的智旗,不要承担事业的责任,不要做运用智慧的主宰。

体悟大道是无穷无尽的,而悠游于无边无际的所在。

尽其享受天赋的本性,不要自以为有得,这不过是虚无罢了。

解读:是非总因强出头。

人所以有盛名之累,主要因为争名好胜的结果,必然是刚强易摧。

老子主张守柔处下,一方面是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变为僵硬。

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长现象来看,花草树木成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后就变为枯槁。

庄子思想归本于老子,也是主张示虚、守柔、处下。

02所有悲苦,皆源于私心太重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翻译:至德之人的用心,像镜子一样,物去了不送,来了不迎,自然而然地反映它,绝对不藏什么见解,所以能够消除物我对立而不被物所害。

解读:至德之人,心如明镜照物,怎么来怎么去,不偏不私。

风吹草动,风静水无痕,随缘自化,悠游自在。

人生所以有悲苦,主要因为私心太重,成见太深,以致造成心灵的闭塞,生活的桎梏。

心如明镜,光明自在,才能使精神完全自由解放,把人从被压迫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心不被蒙蔽了,人就清明了。

泯除人我,消解对立,人就自由开朗了。

03顺应自然,活着才舒服南海之帝为倐,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倐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曰凿一窍,七曰而浑沌死。

翻译: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

倏和忽常常到浑沌的国土会面,浑沌待他们很好。

倏和忽商量报答浑沌的美意,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替他们开凿,于是一天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庄子:真正的智者看透人性,以处子之心凌然于世

庄子:真正的智者看透人性,以处子之心凌然于世

庄子:真正的智者看透人性,以处子之心凌然于世1.庄子讲道理和孔子很不一样,他不喜欢直通通地把一句话说出来。

他最懂人心,他知道大部分人不喜欢说教,都不喜欢听大道理,所以他喜欢讲故事。

不得不说庄子的本事要高明很多,如果放在今天,庄子肯定是个大V,粉丝比孔子还要多。

说不定还条条是爆款十万加。

《庄子》中有趣的故事太多了,今天我们还是来讲一个故事,题目叫做《渔夫》。

《渔夫》里面的主人公一个是孔子,还有一个就是渔夫。

不过要说明一下的,这个孔子可以是所有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

庄子讲故事,他讲的就是人本身就会存在问题,他的目的是让你学会反思,学会反观自我,从而提升自己。

这个孔子,并不一定指的就是孔子本人,他的事例也不完全代表孔子这个人真实的想法,庄子只是引用了孔子这个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

那么为什么他会选择孔子而不是别人,大概是因为孔子最具有代表性吧。

这就好像,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要引用名人名言,因为名人名言大家都熟悉,道理讲出来才能够教人信服。

正如这个《渔夫》的故事也是,他也是利用了孔子的形象说明了人性的问题。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庄子在抨击孔子儒家学说,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等下讲完故事再说。

因为你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你得熟悉和了解孔子、庄子这两个人,你才能说清楚。

接下来,我们先讲故事。

2.这一天,孔子到森林去游玩。

玩累了,他就在一个杏坛下面休息,一边唱歌,一边看他的弟子们学习。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捕鱼的渔夫,听到孔子的歌声以后,就被吸引过来了。

他就指着孔子,问他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子贡,这个人是谁?子路不好意思,就没有说话。

子贡很得意地说,这是鲁国的君子。

渔夫问,叫什么名字。

子贡说,他叫孔丘。

渔夫又问,他有什么厉害之处?让你值得称他为老师?子贡很骄傲地说,我们的老师孔子先生,性情忠贞,身怀仁义,讲礼施乐,制定人伦,对主上忠心耿耿,对民众师德教化,他是有作为的人。

渔夫又问,他是有土地的国君吗?子贡说,不是的。

有超脱自身的洒脱,才有“安贫乐道”的从容

有超脱自身的洒脱,才有“安贫乐道”的从容

有超脱自身的洒脱,才有“安贫乐道”的从容世人总说“安贫乐道”,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个人可谓是安贫乐道的代表人物,那就是庄子。

庄子安贫乐道的生活作风,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潮流,在后来的很多年之间,众人一提起安贫乐道,想起的自然就是庄子。

庄子:有超脱自身的洒脱,才有“安贫乐道”的从容庄子的一生以编草鞋、钓鱼为生,他的生活饥寒交迫,用“捉襟见肘”四个字形容,一点不为过。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庄子无论居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都能保持生活的信念,即便是生活艰苦,也能自得其乐。

在《庄子》这本书的“让王”篇章中,庄周借由三个寓言故事,来讲述安贫乐道的一个核心思想以及行为标准。

这三篇故事分别是:1.曾子捉襟见肘2.颜回无心做官3.瞻子超脱自身这些故事来源于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在儒家与道家的学说中,虽然说言语不同,但是其中阐述的核心智慧却是相通的。

正是因为孔子对于“安贫乐道”也有一份执着追求。

孔子和庄子,这老哥俩在这个方面可谓是一拍即合,所以庄子就借由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来讲述了自己所要表达道理。

曾子捉襟见肘庄子的哲学之中,有一部分是以“无视荣华富贵,把物欲看作心性累赘”的思想作为核心。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曾子,他住在卫国,身上只有一件麻絮的袍子,外面也不穿衣服,面容浮肿,手脚磨出老茧,有的时候几天也没有生火做饭,甚至很久都没有穿一件新衣服。

他如果扶一下头上的帽子,就会弄断帽子的带子,拉拉衣服,胳膊肘都露出来了,穿上鞋子鞋后跟都开裂。

于是脚拖着地,还朗诵着《商颂》,声音洪亮,好像金石的乐器之中。

天子都不能让他做臣子,诸侯也不能让他做师友。

所以锻炼意志的人就顾不上身形,锻炼身形的人无所谓利害关系,真正修“道”之人的智慧,连意识都不放在心上。

庄子:有超脱自身的洒脱,才有“安贫乐道”的从容庄子在这里就借由孔子的故事,作为他的寓言素材,讲述了自己对于安贫乐道的看法。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值得细品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值得细品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值得细品来源: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人间利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以名利为出发点的友谊,会因利益关系的结束而结束,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以义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样甘甜。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

庄子的著作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这些句子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下面我列举了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庄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同的责任。

2. "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约束。

3. "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能通过体悟和经验来理解。

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庄子强调了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满足于现状,不贪求无限,同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

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两者都有所追求的矛盾心理。

他呼吁人们要明智地做出选择,不要贪得无厌。

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认为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

他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7. "养生之道,不求气之长也,求其不竭也":庄子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养生的目标不是追求长寿,而是追求身心的平衡和灵气的不竭。

8. "人之相爱也,其实相厚也;人之相厌也,其实相薄也":庄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复杂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简单地以表面上的友好或厌恶来判断。

9.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庄子通过对天地和光阴的描述,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生命。

10. "吹万不如嚼一":庄子在这句话中赞美了细致品味的美好。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上学时,课本上有庄子《逍遥游》的节选,还要求背诵,在早读课的念念有词、囫囵吞枣中,以为眼界最宽、境界最高的,是那只从“北冥有鱼”变化而来的大鹏鸟。

那些蜩、学鸠、斥鷃之类的小鸟,看到大鹏鸟“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都笑它傻——飞那么高,飞那么远,那么千辛万苦去到远方,何必呢!大鹏鸟没法向它们描述南冥天池,它们也不能懂得大鹏鸟的心之所向。

庄子曰:夏虫不可语冰。

你跟生于夏天死于夏天的蝉虫没法谈论冬天的冰雪。

说的就是境界的差别产生的思想隔阂,这种隔阂难以用语言消除。

芸芸众生,富人住高楼广厦,流浪汉睡桥洞,漂亮的脸蛋一战成名扶摇直上,更多的红男绿女一辈子像蜗牛一样沿着井壁一点点往上爬。

所有人,借住在一个星球,却活在千岩万壑之中,你坐看云起,他坐井观天。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

四种境界,像四层高低不同的平台,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无言独上西楼。

站在上一层平台,能够看见下一层的人;下一层的人,未必能够明白上一平台的观念。

在《逍遥游》中,庄子将人生的境界分为七种。

哪七种呢?他先用大鹏鸟其兴,说了一个“大小之辩”的道理,也就是境界、认知不在同一层面的人,难以沟通。

然后,他写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徽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这一句话写了四种人才。

第一种人才,他头脑灵活,办事能力强,考上公务员,当了一官半职,所谓“知效一官”。

第二种人才,他的能力要比第一种人才更大些,能照顾到一乡百姓,所谓“行比一乡”。

第三种人才,他万里挑一,全省公务员考试第一名,被选拔到中央,所谓“德合一君”。

第四种人才,他是人中龙凤,统领一国,他能够制定方针,掌管全局,所谓“徽一国”。

这四种人才,一种比一种能力强,一种比一种级别高,一种比一种看得远。

可是,在隐士宋荣子眼里,这四种人,根本就是一类人。

对这四种人才,“宋荣之犹然笑之”。

庄子最经典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十句话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5.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

6.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7.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8.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10.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庄子的十大人生智慧

庄子的十大人生智慧

庄子的十大人生智慧
庄子生活在中国先秦时期,他是中国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在
其名著《庄子》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智慧。

以下是庄子的十大人
生智慧:
1. 自由自在地生活: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摆脱所有的束缚和限制,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2. 知足常乐:人们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感到幸福快乐。

3. 不妄自尊:人们不应该自以为是,不应该过分自信。

4. 顺应自然:人们的生活应该依据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

5. 视死如归:人们应该对死亡洒脱,生死无常。

6. 随遇而安:人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随
遇而安。

7. 不争不斗:人们不应该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斗争争执。

8. 精神自由:人们应该摆脱繁琐的物质和社交生活,寻求精神的
自由和安宁。

9. 尊重人性:人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别人的个性、思想和行为,不
应该批评、压迫或排斥其他人。

10. 保持孩子般的心态:人们应该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保持初心
不变,感受一切的美好和善良。

这些智慧无论对于当代亦或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可以说是有着重要的启迪和作用。

庄子临终前道破天机,天道、地道和人道,看懂的人一生逍遥

庄子临终前道破天机,天道、地道和人道,看懂的人一生逍遥

庄子临终前道破天机,天道、地道和人道,看懂的人一生逍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庄子,他的故事总能给人醍醐灌顶般的顿悟。

当我们被过多的东西捆绑,活得越来越沉重的时候,不妨汲取些许庄子的智慧。

换一种思维模式,世界将会变得不一样。

诚然,庄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最与众不同的,也是最接近神的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终究难免一死,庄子也不例外,但是在由生往死的旅程中,他做到了“长智”。

庄子临死前说的两句话,不仅泄露了“道”的生死天机,还透露着人生的大境界。

在临死之际,庄子拒绝了弟子为他举办隆重葬礼的送别仪式。

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制作了无数豪华的陵墓,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自认为自己功盖三皇、德过五帝,相信人死之后也可以享受陵寝之中的一切,于是历时39年用工七十二万人修建了极尽奢华的秦始皇陵。

整个陵墓建造的极其庞大,作为陪葬品的各种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仅出土珍贵文物就多达5万多件。

甚至镶嵌了明珠当作日月星辰,灌注了几十米深的水银充作湖海江河。

但是庄子作为楚庄王的后裔,一个学识渊博,精神超脱的天才,他对自己的身外之物要求是苛刻的,因此无论多么贫困都没有一点狼狈之气。

庄子不与充当统治者爪牙的士人为伍,他用浩渺无尽的天地做棺材,用照临下土日月做棺材上的双璧,用斑斓流转的星辰做点缀的珍珠宝石,世间万物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奇花异草皆是他的陪葬,难道这些比秦始皇的奢华陵墓差吗?庄子原是楚庄王的后裔,学识渊博的他游历过不少国家,如果他要是想获得锦衣玉食,求取荣华富贵,可谓是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

但他偏偏是一只有洁癖的鸟,这一点庄子的朋友惠施应该是清楚的。

当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时,身为好友的庄子前去与他交往,却有挑拨离间的小人对惠子进谗言,表示庄子此行是为了取其相位而代之。

惠子就派人在城内搜寻庄子三天三夜,想要劝说庄子离开这里,不料庄子主动找他讲了一个故事。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不为世事所累,随遇而安,自在逍遥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不为世事所累,随遇而安,自在逍遥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不为世事所累,随遇而安,自在逍遥庄子:不为世事所累,随遇而安,自在逍遥《逍遥游》是《庄子》全书开宗明义之作。

而关于庄子逍遥义,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解释,如:适性逍遥说、无待逍遥说等。

“适性逍遥”说是指世人都有“逍遥”,人人都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只不过每个人“逍遥”的方式不同罢了。

“适性逍遥”说消除了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高低贵贱,也否定了世间物与物、人与人之间胜负、贵贱、荣辱的差别。

于是《逍遥游》中所提到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变成了人人都可达到的境界。

而“无待逍遥”说则认为“无待”方能自由。

这样的阐释与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论述相一致。

“无待逍遥”说比“适性逍遥”说更接近庄子“逍遥”的本意。

此外,还有人认为庄子的“逍遥”其实是消极避世,就当时的环境来看,庄子的“逍遥”其实是在一种乱世中保持自己人格的做法。

因此,庄子的“逍遥”并不是消极的。

“逍遥”之核心《逍遥游》位于《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有许多人对庄子的“逍遥”解释为绝对的自由。

如果不加思考的话,便会觉得这样的解释并没有什么问题,联想到庄子本人的身份及他的思想,便会知道这样的解释其实和庄子的思想是相互矛盾的。

庄子是古代相对主义学说的代表。

那么将“逍遥”解释为“绝对的自由”与庄子的相对主义学说是完全矛盾的。

从《逍遥游》全篇来看,庄子阐述的自由、逍遥是有条件的,“逍遥”是“有待”的,但可以做到“无待”。

庄子开篇以鲲鹏为例告诉世人,鲲鹏想要到达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何其之大,也正是因为它们庞大的身躯,它们所凭借的也更多、更难。

而赤鴳身材瘦小自在,可以“腾跃而上”,看似“无待”,但其实它们因眼界狭隘也只能“翱翔蓬蒿之间”,而不能如大鹏一般“绝云气,负青天”。

而鲲鹏和赤鴳不论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还是“翱翔蓬蒿之间”,都受现实条件限制而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对待生活的三大定理,心胸宽广,做无用事,痛苦变笑话

庄子对待生活的三大定理,心胸宽广,做无用事,痛苦变笑话

庄子对待生活的三大定理,心胸宽广,做无用事,痛苦变笑话第一点,你的格局和你的眼光,视野的宽度和远度决定你的心量。

也就是说我们放眼世界的时候,就觉得海阔天空,无处不是自己的舞台,可是如果我们只是放眼自己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也许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局限,好像生活都特别泥泞。

第二个定律就是关于我们平时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那就是精神等级的差别,在于愿不愿意花时间在喜欢但无用的事上。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难懂,但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清楚用多少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决定了你生活的品质和质量。

我们会看到有一句鸡汤一样的话叫做“无用之美”,形容我们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来享受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审视一下你到底有多少的时间愿意花在无用的事上,慢慢发呆、种小花小草,静静地等待它长大,陪自己家的小宠物晒晒太阳……所有这些其实都属于是把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这些决定了你的精神等级的差别。

第三点,人生就是把一系列痛苦和抱怨,最后变成笑话的过程。

这句话听起来很阿Q,就是我们每个人到最后其实都要豁然开朗,把自己的一切痛苦和抱怨当成一个笑话,能够自嘲的人,是有肚量的人。

你的格局和所处盘子的大小,决定了你的心量我们的烦恼,源自内在拥有的不够。

一个拥有全息宇宙观、内心世界丰富、内在自我满足感比较强的人,是不屑于在琐事上进行辩论解释的,他也不太愿意去刷存在感,多一点儿也不觉得多,少一点儿也不觉得少。

为了说明这点,庄子设计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尧和舜,舜是尧的接班人。

尧做皇帝的时候,舜就在他旁边辅佐他。

有一天,尧跟舜说:“我一直想把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给灭了,每次上朝的时候一想到这几个小国还没灭掉,心里就觉得不舒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舜说:“这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好像生存在蓬蒿艾草之中,您何必放心不下?过去听说有十个太阳一同升起,普照万物,更何况大道的光辉更胜过太阳。

”我以前读这段故事的时候有点儿不知所云,字面上的意思都知道,但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呢?我们把这个情景放到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只有十个员工公司的老板,有个同事突然提出要离职,你一定觉得很难受。

读懂《庄子》,做个俗人,好好活着!

读懂《庄子》,做个俗人,好好活着!

读懂《庄子》,做个俗人,好好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鲍鹏山说孔子和庄子是中国人的A、B两面,古代的读书人桌上放着四书五经,枕头底下藏着庄子。

四书五经是考科举用的,考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儒家;庄子是填补内心的,考不中的回家做梦化蝴蝶,醒来四面八方皆是康庄大道。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孔子是进取的,是用来内卷的,庄子是教你躺平的。

”庄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混乱、战火纷飞的时代,老百姓的日子很难过,不要说生活,就连生命都有可能朝不保夕。

庄子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和诸子百家不同,不是想着纵横捭阖,佩六国之相,也不是想着仁者爱人,救万民于水火,而是想着如何活下去。

在庄子看来,人活着,生命最重要,能够自由自在地活着最重要,什么王侯将相,荣华富贵,都是浮云,远不如我在泥潭里拖着尾巴游来游去,来的自由。

别人都想去成功成名,庄子只想做个俗人,好好活着。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普通人的日子仍然过得艰辛,尤其是疫情三年,更加让我们体会到了活着不易。

那不如学学庄子吧,进取不能,就回来躺平,过好当下,珍惜每一天,活着就好。

01活着其实很难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小欲望不懂得大志向,小聪明不懂得大智慧,寿命短的不能和寿命长的比。

清晨出现,傍晚就死去的菌子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春末出生,秋前死去的蝉,不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

相较而言,我们人类的寿命是长的,但是活的长,经历多,失去多,痛苦也多,那是不是寿命短的反而会更快乐呢?其实,这不是庄子要表达的意思。

他是要借朝菌、蟪蛄等小东西来告诉我们认知和格局,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时间的久远,井底之蛙不知外面的世界之大。

活着固然很难,活得久可能会更痛苦,但是活着自有活着的乐趣。

02要知足常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逍遥游》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因为他觉得许由是大贤者,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

许由说你已经把天下治理的很好了,我就没必要越俎代庖了。

庄子人生的十大美句

庄子人生的十大美句

庄子人生的十大美句1. "人生如梦,一切皆虚幻。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一切都是虚幻的,不要过于执着。

2. "放下执着,心灵自由。

"庄子强调了放下执着的重要性,只有心灵自由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美好。

3. "无欲则刚,有欲则柔。

"这句话意味着当一个人没有欲望时,他会变得坚强有力;而当一个人有欲望时,他会变得柔软和善变。

4. "顺其自然,不强求。

"庄子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不要强求,随遇而安,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与自然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界限。

6. "知足常乐,满足于现状。

"庄子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只有满足于现状,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7. "放下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平静。

"庄子强调了放下功名利禄的重要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是真正的幸福。

8. "守静观寂,体悟生命的真谛。

"庄子强调了守静观寂的重要性,通过沉思和冥想,能够更好地体悟生命的真谛。

9. "以无为之道,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庄子认为无为而治,不要追求功利,只有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10. "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

"庄子强调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珍惜每一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这是庄子人生的十大美句,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从庄子的哲学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和美好。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放下执着,顺其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珍惜每一刻,活在当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美好。

庄子的生活态度

庄子的生活态度

庄子的生活态度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活态度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庄子的
生活态度可以用“自由自在,随遇而安”来概括。

他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庄子在他的著作《庄子》中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他认为人应该像自由自
在的鱼游在水中一样,随遇而安,不被外界的琐事所困扰。

他强调了内心的平和和自由,认为只有内心得到了解放,才能真正的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庄子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在他对世俗功利的冷漠态度上。

他认为人们过于追求名
利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

他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而不是被物质所束缚。

庄子的生活态度对今天的人们也有着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繁
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所累,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

庄子的生活态度提醒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因此,我们可以从庄子的生活态度中学到,应该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宁静
和快乐,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地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这个人,看得通透,活得潇洒
能真正做到“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恐怕只有庄子了,孔子虽然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然而一生还是奔波劳累,念念不忘宣传自己主张,意图被人赏识,能学而优则仕。

庄子则不然,在“自由飞翔”的道路上,不仅比孔子的思想更进了一步,甚至比老子也有过之。

庄子的性格:通透,独特,总从异于常人的角度看问题
庄子这个人很通透,性格也与众不同,总是能从不同于常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他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成为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当然自己还是自己,于是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是蝴蝶梦见了我呢?难道一定是我梦见了蝴蝶吗?这便是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庄子这个人喜欢思考、喜欢琢磨事的个性。

庄子对于孔子的理念,很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刻意于求道、求仁求义,好像已经违背了顺乎自然的原则,显得太做作,庄子是主张全盘自然化的,当然这种观点有待商榷,但于他个人来说,却是摆脱了世俗的成败得失的羁绊,在自我编织的世界里,自由自由,潇洒了一生。

庄子看世界的角度: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这便是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他通过观察这个世界,觉得一切事物都是一样的,差不多的,甚至没有美丑、是非、贵贱等的严格区别,当然这一点我们很难理解,不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人物其他物质,都是某种化学元素构成的,这一点倒是符合庄子的说法,人与物相通且相同。

当然庄子一味地强调相通,似乎也具有某种狭隘性,至少对于大众的认知来说,接受起来有难度,庄子善于从一个角度深入挖掘,把问题说的有些过于绝对,至少在目前的人类社会,善恶、是非、美丑还是区别存在的。

但是庄子至少给世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启发,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庄子的人生态度:追求自由、超脱的人生境界
庄子对世俗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屑一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完全是一副游世超脱的潇洒姿态。

他拒绝在仕途发展,觉得既没意思,且危机四伏。

他看淡世事悲欢,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结束和开始都在不断循环。

然而在庄子看似玩世不恭的态度之后,却似乎也隐藏着一颗炽热的心,刻意地游世、玩世、回避世事,难道不是另一种入世吗?
怪不得有后人评价庄子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的文学贡献:文风自由不羁、浪漫夸张
除过思想上对于后世的启发性之外,庄子的最大特色就是文章写得特别潇洒、奔放、夸张、浪漫。

据说后世很多文人墨客,其文风都受影响于庄子,比如李白,他的浪漫情怀便深受庄子启发。

庄子的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力非常丰富,纵横驰骋、飘洒万千,完全不受时间空间和普通认知的限制,构建了一个瑰丽奇特、光怪陆离、变化万千的世界。

与其说庄子的思想深刻于特别,不如说他的文章,总是能在丰富而细致、极具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框架下,让自己的理念无懈可击,自成体系。

不管庄子的思想与现代还有多少现实价值,但他那种敢于独立思考,自圆其说,乐在其中,一生奉行自己认为对的价值的精神,令人佩服,也许就是这种敢于冲开世俗羁绊、活出真我的姿态,成就了一代传奇庄子,也给后人无限启发和遐想,所有的一切,都是庄子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