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精品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b06982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37.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这本书就像是一把手术刀,把大众这个看似庞大又模糊的群体解剖得清清楚楚。
以前我总觉得群众嘛,就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大家各有各的想法,人多力量大嘛。
读完才知道,大错特错啊!群体一旦形成,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特别奇怪。
就说那些群体中的人吧,他们的智商好像一下子就掉线了。
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可能还挺聪明的,能分析利弊,有自己的判断。
可是一进入群体,就像脑子被别人拿走了一样,变得盲目跟风。
比如说那些疯狂的抢购潮,商家一说什么东西限量版或者有特殊功效,一群人就跟疯了似的去抢,也不想想是不是真的需要,就跟着大众走了。
这就像是一群被赶的鸭子,前面的鸭子往哪走,后面的就跟着,根本不思考前面是不是有坑。
而且啊,群体还特别容易被煽动情绪。
你看那些煽动性的演讲或者宣传,只要找准了大众的痛点或者兴奋点,就能像点燃干草堆一样,一下子让大家热血沸腾。
像有些极端的例子,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人群里传播一些仇恨的思想,结果大家就跟着义愤填膺,都不考虑事情的全貌了。
这时候的大众就像一群被激怒的公牛,只知道往前冲,谁拦着就跟谁急。
不过呢,书里也让我看到了大众力量的另一面。
虽然他们容易被带偏,但如果有正确的引导,那力量也是无穷的。
比如说一些伟大的社会变革,就是有智慧的领导者引导着大众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这就像是把一群乱跑的马套上了缰绳,让它们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奔腾。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自己。
我肯定也在很多时候是这“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有时候看到网上大家都在骂一个人或者追捧一件事,我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有类似的情绪。
现在才明白,可不能这么轻易就被群体的情绪给绑架了。
得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像在一片迷雾中,要找到自己的灯塔一样。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f7bdd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7a.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6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
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
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
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
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
《乌合之众》读后感2大众心理学,是我自从接触教育心理学以来读的第一本这么宏大的心理学内容。
不同于小群体,这本书是以人类为基点的,故它宏大。
读乌合之众的心得(精品7篇)
![读乌合之众的心得(精品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7b5d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7.png)
读乌合之众的心得(精品7篇)读乌合之众的心得篇1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
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
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
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
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
发生矛盾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
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
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
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
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在书中说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消弱,从而个性也被消弱。
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品质占上风”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注意自身陷入群体思维,限制阻碍自身发展。
也应该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的群体。
处于群体中的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做为群体中一员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也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群体。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通用33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通用3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498e3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a.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通用3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
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
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
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
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336a3f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a.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以前我看那些乌泱泱的人群,就只是看到一群人凑在一起,现在才明白这里面的水可深了。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大众这个群体的各种毛病和怪癖都放大到我眼前。
首先呢,我觉得作者勒庞简直是个犀利的“人群观察家”。
他说大众是很容易被煽动的,就像一群羊,只要有一只领头羊,哪怕走向的是悬崖,大家也会跟着走。
这让我想到那些疯狂抢购的场面,比如说有个地方传出盐要短缺了,好家伙,大家一窝蜂地跑去超市抢盐。
也不管到底需不需要,就是看别人抢,自己也跟着抢,好像不抢就吃了大亏似的。
这时候理性就像被丢到九霄云外了,完全是一种盲目跟风的状态。
还有啊,大众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
就好比在一场演唱会上,只要有一个人开始尖叫欢呼,那整个场馆的人都会跟着兴奋起来。
这种情绪传染起来比感冒还快。
而且一旦大家在一个群体里,智商好像就直线下降了。
平时一个个看着挺聪明的人,凑在一起做决定的时候,往往就做出一些特别愚蠢的事。
比如说网络上的一些群体攻击事件,大家可能都不了解事情的全貌,就因为看到几个人在骂,自己也跟着骂起来了。
这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思考,完全是被群体的情绪裹挟着走。
不过呢,这书也不是光说大众的坏话。
它也让我理解了为啥有时候一些政治家或者商家能那么容易地操纵大众。
政治家可以通过演讲来调动大众的情绪,让大家为他投票;商家可以利用广告,把自己的产品包装得超级好,让大众觉得非买不可。
这背后都是对大众心理的精准把握啊。
读完这本书后,我再看那些人群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穿一切的感觉。
我就会想,这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在真正思考,还是只是跟着群体随波逐流呢?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能更清楚地看到大众心理这个神秘又复杂的世界。
而且它也提醒我自己,在群体中可不能丢了自己的脑子,要时刻保持清醒,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啦。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7aae5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3.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这本书就像一把手术刀,把大众这个看似庞大又模糊的群体,解剖得明明白白。
以前我看那些人多的地方,就觉得是一群人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但勒庞告诉我,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先说这个群体的心理吧。
群体就像是一个特别奇怪的生物,它一旦形成,就好像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往往特别简单、极端。
你看啊,在群体里,个人的理性就像被小偷偷走了一样,大家变得特别容易被煽动。
就像那些疯狂的粉丝团,可能因为偶像的一点小事,就不管不顾地冲上去,完全不考虑自己平时的教养或者行为准则了。
这时候的他们,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的木偶,而那只手就是群体的情绪。
而且群体还特别喜欢跟风。
一个人打个哈欠,周围一群人就跟着打哈欠。
在社会上也是这样,一个新的潮流、一种新的观念一旦出现,就像流感病毒一样,迅速在群体里传播开来。
比如说现在的一些网红产品,其实可能没那么神奇,但大家都在追捧,就会有更多的人跟风去买,感觉不买就好像落伍了一样。
这时候的大众就像是一群被灯光吸引的飞蛾,哪亮往哪扑,也不管前面是不是有陷阱。
书里还说群体的想象力那也是超级丰富,但这种丰富就像小朋友画画一样,只看个大概,不注重细节。
你给他们讲个故事,只要这个故事够刺激、够简单,他们就深信不疑。
就像有些谣言,传得神乎其神的,其实漏洞百出,可在群体里就是能像野草一样疯长。
比如说什么吃某种食物致癌,可能就是毫无根据的一句话,但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就变成了好像是科学定论一样的东西。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光在那儿吐槽大众。
它也让我思考我们在群体中的角色。
我们每个人既是群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不被群体盲目左右的个体。
比如说在网络暴力盛行的时候,很多人跟着起哄,去攻击一个人。
但如果我们能保持自己的理性,不被那种群体的愤怒情绪裹挟,说不定就能阻止一场伤害呢。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的眼睛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再看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时,能透过表面看到背后群体心理的暗流涌动。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心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aa080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6.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心得引言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阅读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本书深刻探讨了大众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的心理行为方式。
通过分析群体心理的特征和影响,勒庞揭示了人们在集体中的非理性行为和盲目跟从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读书心得,探讨群体心理的影响、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对群体心理的理解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勒庞提出了群体心理的概念,即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形成一个心理群体,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群体心理具有以下特征:情感化:群体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和决策。
极端化:群体容易走向极端,表现出更加激进和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非理性化:群体往往忽视事实和逻辑,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盲从化:群体中的个体容易失去自我意识,盲目跟从群体的决策和行为。
这些特征使得群体心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也容易导致群体的盲目和非理性行为。
二、群体心理的影响和应用勒庞在书中分析了群体心理对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他认为,群体心理是决定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他指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众运动和德国纳粹主义的崛起都与群体心理有关。
群体心理也深刻影响了政治选举、市场营销和社交媒体等领域。
在市场营销方面,商家利用群体心理的原理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
他们通过广告、促销和社交媒体等手段来营造一种潮流和趋势,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群体的影响并做出消费决策。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也充分利用了群体心理的原理,通过算法和推送机制来吸引用户关注和互动,从而增加用户黏性和流量。
在政治选举方面,候选人和政治组织利用群体心理来争取选民的支持。
他们通过宣传、演讲和造势活动等手段来营造一种氛围和情绪,使选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群体的影响并投票给他们。
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政治选举中重要的宣传渠道,通过算法和推送机制来扩大候选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关于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
![关于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d842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67.png)
关于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关于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篇1在广袤的人类社会探索发展史中,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社族人群思想创新及思维进步的创新及对社会、人力的深刻剖析探索。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则是通过细致描述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
通过分析及揭示,探索大众广义心理认知及心理认同。
从而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此书的研读和内容的自我理解,让我体会并认识到上到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下到企业经营,团队管理,无外乎是大众及人群之间的合作、认知和自我约束,而大众心理的研究正是在思想层面对此认知的一个探究纽带,从而打开对大众思维和组织行为学的领悟与思考,通过研究大众心理,从而探究群体行为内在的思维逻辑及心理特点,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各种社会群体行为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和组织团队中行为动机,更科学的了解群体心态,是一本群体心理行为学的研究巨作。
关于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篇2《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首次出版的一部研究群众心理的著作。
开篇就是一个定义: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群体是个活的生物,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即群体心理。
接下来,陈述群体的特征: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与轻信。
本书语言简单通俗直接,一路读下来的感受,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看着书上总结的群体特性,联想着现代中国发生的红卫兵破“四旧”、以及文化革命中的种.种恶行,还有近期新闻中的各种群体事件:例如砸“日系”车辆、各种传销组织等。
对于勒庞的总结,我内心是频频点头。
几乎认同群体就是野蛮的原始人。
不过合上书,再仔细推敲,如果许多人凑在一起就是群体,那么学校,是一个群体。
公司是一个群体。
一个读书会,也是一个群体。
一支保护国家,抵抗外族侵略的军队也是一个群体。
难不成,我们都生存在野蛮的原始社会中。
《乌合之众》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6ebdc384868762caaed566.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篇《乌合之众》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以研究大众心理学著称。
他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聚合为特征。
在《乌合之众》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灭,群体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它们目前的组织赋予它们巨大的力量。
我们目睹其诞生的那些教条,很快也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也就是说,不容讨论的专横武断的力量。
群众的神权就要取代国王的神权了。
” “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所以能够产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经过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
在群体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
我们只要想一下,有时我们会因为在头脑中想到的任何事实而产生一连串幻觉,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状态。
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群体对这个事实却视若无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 暴民是缺乏理性经验的群体,当对发生的种种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过自身的感知经验和道听途说进行联想,并为之找到联系。
比如“西方媒体批评”——“反华势力”——“八国联军”——“保家卫国”一样。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在这方面,就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
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b7d5d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2.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写于1902年,是勒庞基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所作的针对群体心理学的思考。
在这一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而勒庞提出所有群居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
这便是群体的领袖。
勒庞认为很多领袖更像是鼓动家。
群体的领袖通过不断地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名望,使群体愿意服从于他。
《乌合之众》中领袖的这种特征与韦伯提出的个人魅力型权力接近。
然而个人魅力型的权力产生于动乱和危机之中,崩溃与稳定秩序条件下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使这种权力制度化的尝试中,并不适用于对现代公司的管理活动。
假若一个公司由一群失去自主个性的乌合之众和一个领袖组成。
在平时的工作中,领袖通过不断地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手段来使自己获得名望,忽略群体中的个体特点,那么公司必定会失去人心,组织的工作效率日渐低下,最终走向倒闭的结局。
距勒庞写下《乌合之众》已过去了一百多年,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理性人,人的个性不可被完全忽略。
在管理组织的过程中首要的原理即是人本原理,一方面强调组织被管理者参与管理,参与组织活动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这些组织活动都需要根据人的特点和态度来进行领导和激励,群体去个性化在现代社会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虽然《乌合之众》中对于群体和领袖的定义有失偏颇,但它仍旧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在哪个地区,乌合之众都是存在的乌合之众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搭便车效应。
倘若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与决策者只注重集体效益,忽视个体。
2023年《乌合之众》读后感(8篇)
![2023年《乌合之众》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e526d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d.png)
2023年《乌合之众》读后感(8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乌合之众,顾名思义像乌鸦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是个贬义词。
那么,这必是一群"祸害"吧!这是一本写群体心理的书,我想,其中更多体现的是作者对于群体不看好的态度。
所以,我本人也是有一些新的感触和不解,现就其中一些观点发表我的粗浅的看法。
我曾一直以为人多力量大。
当你聚集在一个群体时,会有更多的人督促你,帮助你,这样你是受益无穷的。
况且,人只有身在人群时才能突显自己,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
脱离人群,你就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然而,这本书好像又告诉我并不是这样的。
书中讲了群体具有冲动性,易变性,易怒性。
也就是说群体具有轻信的倾向,并且具有暗示的影响。
这么想也许并不错。
例如,若是一个班集体,有一个同学进门后大喊一声:"老师今天似乎心情不好,咱们班这次没考好。
"这时全班同学大概都会绷着一根弦,似乎被传染了一种紧张感。
然后接下来在班主任课上大家都会认认真真的,生怕成为那个"碰钉子"的人。
处于集体中的我们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但这似乎也印证了作者的观点:群体容易引发骚动的特点,使其具有奴隶的冲动性。
这件事似乎也引出了群体的盲目性,正如书中所言:"专门传播群体观点和信仰的方式从来都不是论证,而是传染。
"所谓"三人成虎",不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说来,更加动摇了我原本对群体重要性的看法。
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文中讲到:"个人利益很少会成为群体的行为推动力,但它是孤立个体行为的唯一动机。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在他作为个体单独存在时,和处于群体当中时是不同的。
一个人可能受集体影响,更大程度的放大了自己的品行。
例如一个人可以对于自己的生死存亡无所谓,但却无法接受自己群体的灭亡。
在这个群体中,他所要维护的并非是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因为处于群体中而扩大了他的某种品质。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1eb462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a.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以前啊,我总是觉得群众的力量那肯定是伟大的,大家凑在一起肯定充满了智慧。
可是这本书就像是个调皮的小鬼,跑出来告诉我:“你可拉倒吧,群众有时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书里说,当人们聚集成一个群体的时候,他们的智力就好像一下子掉线了。
就像你看到一群人在抢购东西,可能都没搞清楚这东西到底好不好,就跟着抢。
我就想起有一次,看到街边有个小摊位围了好多人,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卖一种号称有神奇功效的小梳子。
那些人一个个抢得可带劲了,我当时脑子一热,也差点跟着买了。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书中说的那种群体心理在作祟嘛。
而且群体还特别容易被煽动情绪。
就好比那些热血沸腾的球迷,要是自己支持的球队输了,那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
他们可能在平常都是温文尔雅的人,可是在群体的氛围下,就变得特别冲动。
书里这么一分析,我就明白了,原来在群体里,大家的情绪会相互传染,最后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再说说那些网络上的键盘侠吧。
在网络这个大群体里,好多人藏在屏幕后面,跟着舆论的风向就开始乱喷。
可能他们都没有去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是看到别人这么说,就跟着一起起哄。
这就像是一群没头的苍蝇,嗡嗡嗡地到处乱撞。
不过呢,这本书也让我思考,我们是不是就完全否定群体的价值呢?我觉得也不是。
虽然群体有时候会像书中说的那样盲目,但群体也有力量推动社会变革的时候。
就像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革命运动,一群人团结起来为了自由、平等这些美好的目标而奋斗。
读完这本书,我就告诫自己,以后可不能随随便便就被卷进群体的漩涡里。
得保持自己的思考,不能别人干啥我就干啥。
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可不能真的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不然到时候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呢!哈哈。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80788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9.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以前我看那些人挤人的场景,就只觉得是大家都爱凑热闹。
但现在我明白了,这里面可大有文章。
就像书里说的,当个体聚集成群体后,他们的行为和思维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特别奇怪。
比如说,那些在演唱会上疯狂尖叫、热泪盈眶的粉丝们,平时可能都是挺文静的人,但一到那种群体氛围里,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啊,它能把人的理智给削弱,把情绪给无限放大。
书里还提到群体特别容易被暗示。
这就好比你在一群人里,只要有一个人突然说“我好像看到天上有个奇怪的东西”,其他人就会纷纷抬头张望,哪怕天上啥都没有。
我就想到那些网络谣言,有时候一个毫无根据的消息传出来,大家也不仔细想想就跟着转发、传播,最后弄得人心惶惶。
这都是群体容易被暗示这个特点在作祟啊。
而且群体的想象力那也是相当丰富,不过这种丰富有点像脱缰的野马,没什么理性约束。
你看那些都市传说,什么神秘的生物啊,恐怖的灵异事件啊,本来可能就是一些人瞎编的,但经过群体的传播和想象,就变得有鼻子有眼的了。
我就感觉群体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不管你原来是什么颜色的个体,进去之后都可能被染成一种奇怪的颜色。
在笑过这些群体的傻气之后,我也不禁有点后背发凉。
因为我自己也是这群体中的一员啊。
我也经常跟着大家一起欢呼、一起愤怒,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自己是不是被群体的情绪给绑架了。
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在群体中的盲目。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群体这个看似平常的东西解剖得清清楚楚。
让我知道了,在群体面前,我们可不能傻乎乎地随波逐流,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思考,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啦。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f8460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43.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导语:《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下面时由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喜欢!【第一篇】翻阅这本书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以为讲述的是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小说,看完才知道是研究群体心理的书籍。
勒庞的这部心理学力作被翻译成汉字只有寥寥200多页,但他却探讨研究了“群体的感情、道德观、观念、信念、意见的变化范围、推理与想象力、分类”等许多与群体心理相关的问题。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晦涩,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说服力并不强,作者所讲述的不过是指出当时所处社会很多重要现象,而这种现象恰巧在目前的社会也广泛存在,这或许就是该书如此畅销的原因。
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勒庞是一个不顾世俗眼光,凭借自己本能的嗅觉去揭露人类的虚荣心,将种种可悲的人性曝光于公众让人们自己审视。
他怀着绝望的心态看着群众在法国掀起一场场革命,讽刺那些所谓理性的人,伟大的群众,以及平等和幸福!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者归纳出群体的一般特征:头脑简单、多变、易受暗示以及少数领袖人物的主导作用等,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社会中依旧存在现象,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后,就容易产生与一个人单独活动所没有的感受,会觉得充满支持,自己不是异类,会跟风学着这个小群体其他人的做法,会很轻易地被怂恿喝酒、抽烟、赌博,这些以前自己从来不会沾上的恶习,在此时此刻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对。
最直观的现象比如过马路,国际友人戏称“中国式过马路”,只要在马路两边一群人中,有一个人闯红灯,会接二连三的有人闯红灯,很多人都是跟风,觉得自己不跟着做,会被耻笑,会是异类,只有跟着多数人的路径才不会让自己显的那么扎眼。
同理可得,同样这群人,在优良社会道德的暗示下,我们也会遵守宿迁文明20条,不闯红灯、礼让行人、不乱扔垃圾等等,这就是勒庞所说的群体中头脑简单、易受暗示的情况吧。
乌合之众反思或心得(精品5篇)
![乌合之众反思或心得(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4f1e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3.png)
乌合之众反思或心得(精品5篇)乌合之众反思或心得篇1《乌合之众》:一部探索大众心理的杰作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作品中,《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部韦登道夫的著作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深入探索,这本书不仅揭示了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更以其独特的视角,使我们重新审视大众现象,从而对群体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勒庞提出了“乌合之众”的概念。
他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中,他们的个性和理性往往会被群体的氛围所淹没。
这种淹没并非全然的抹去,而是一种再定义。
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往往会失去自我,表现出情绪化、过度简单化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会与大众趋同,而并非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
然而,勒庞的观察并非全然的悲观。
他认为,个体在群体中虽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也会在群体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来自于群体的力量。
这一点在应对突发事件或危险情况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个体处于群体中,他们面对困难或危险时的恐惧感会减轻,同时,他们也会因为群体的力量而感到安心。
《乌合之众》还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察,比如群体行为中的“情绪化”。
在勒庞看来,群体往往更容易被强烈的情绪所驱动,而不是理智。
这一点在近年来的社会事件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法国的“黄背心”运动。
在这些运动中,民众的愤怒和失望情绪被推向高峰,群体行为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
最后,勒庞的《乌合之众》不仅是一部揭示大众心理的杰作,也是一部充满洞见的心理学著作。
它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在群体中可能会失去自我,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们可以在勒庞的著作中看到,群体行为并非简单的盲目跟随,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总的来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它不仅揭示了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大众现象。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优秀9篇)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c71e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e.png)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优秀9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篇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为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达都相当通俗易懂,不难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大众心理研究”。
这种方法既是残忍的,同时也是极为有效的。
勒庞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就其用词的犀利而言,绝不亚于鲁迅的讽刺小说。
勒庞说:“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未真实的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人物”,“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同时还要毫不犹豫的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承诺”,这些话语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在他的叙述中,集体的力量之粗蛮,方向转变之迅速,思维方式之简单,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勒庞的研究是否足够客观和全面,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将其生搬硬套于此时此刻的中国也绝对是不可行的。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对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叙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是有一定价值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
“团结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长期被扭曲理解为“团结则战无不胜”和“团结则无所不能”,这是群体不承认障碍的一个表现。
当全社会充斥着一种“只承认前进不承认停滞和后退”的氛围时,个人很容易被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裹挟,进而半信半疑的成为群体中推波助澜的“帮凶”。
也正如勒庞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会被这种气氛感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情感的敌对方。
”在特殊时期,这种“站在人民的敌对面”的行为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恶果,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而在当今社会,这种自我意识的消融和群体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发生了,但在“天涯”和“猫扑”等网络论坛上,这种群体表达简单、夸张、粗暴、直白的倾向仍然随处可见。
“暴民政治”是否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入了更为隐蔽的表达空间?而在情感的表达上,“网友”们往往极其统容易受到暗示,逻辑往往也是极为简单的。
《乌合之众》读后感个人收获(精选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个人收获(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c45d7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f.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个人收获(精选5篇)《乌合之众》读后感个人收获篇2为了每个星期的一篇小*,我也真的是绞尽脑汁、橙汁、西瓜汁啦,美其名曰记录生活也要加油的去写。
本周和大家分享一本书——《乌合之众》。
这本书有一个很奇怪的观点和大家正常思维的观点有点不同,本书认为,一群人的在一群的力量会相对于一个人削弱,一群人在一起智慧会下降,一群人在一群会更加容易传递负能量,并列举出了许多事实证据。
让人看了,马上就觉得,好像是有些道理。
现在的社会还是比较提倡人多力量大的观点的,而这本书也是从反面的角度去说明,大众的一个心理,打一个比方来说,三人成虎的成语大家都听说过,一个人说和你说,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是不相信的,当有第二个人和你说他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可能会有点迟疑,他怎么和别人说的一样,当第三个人说到大街上有老虎,你就真的在怀疑,大街上是否真的有老虎在,当有一堆人都在谈论这大街上的老虎,你也相信加入到里面了,这就是“群众效应”。
而实际上大街上并没有老虎,只是大家凑在一块一群讨论,大家上就出现了一只老虎,相对于来说,群众给了他们自己相信的力量,让他们的智慧被阻挡,变得愚昧无知,实际上大街并没有老虎。
这个例子说明,当群体在一块,相对于正能量,他们是更容易产生负能量了,所以本书戏称群众为乌合之众。
哪怕是世界上卓越聪慧的人,也难逃“群众的魔爪”。
对比我们相信生活中一样,本来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聪慧,但是当身边出现一些群体,不断在否定你认为的很多事情,不断的去批评许多东西,慢慢的你也会变的和群体一样,愚不可及。
出淤泥而不染的个体其实还是比较难的,这是心理学上比较有趣的现象,大家都是群居动物,很容易就会在一起,也会很容易被影响。
维持本心,确实艰难,连伟人们也很难走出这样的困境,更何况芸芸众生的普通人呢?开个玩笑的总结,如果你想要别人认同你的理念或者其他东西,首先你可以找一些托,不断在别人面前说这些里面这些东西怎么怎么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可以达到你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感
中茶云南陈龙飞
尹沽城曾说"愿你在这俗世多读点好书。
将每日的闲暇,分一部分给寂静中温热的茶杯和新拆的书卷,去遇见经典,遇见智慧,遇见良善,遇见自己。
"
香港大学在向学子推荐必读50本经典书籍时强调"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
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挺感兴趣,近日有幸拜读著名社会心理学作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众多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
全书篇幅不长,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和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并对"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做了深入分析。
有着保守主义立场和精英意识的勒庞,对"群体"这个社会现象充满了恐惧与鄙视。
他认为"群体"是依赖"英雄"而存在的。
在"英雄"缺席的条件下,"群体"往往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他的言语激烈以至于不惜炮轰群体的不理智、情绪化和愚蠢的沉默等众多的弊端,更有甚者,他更将英雄看作群体赖以生存和前进的根源,没有了英雄领袖,群体只能是一群不如蝼蚁的"流氓"而已。
在作者的眼中,一个人,无论是多么少牛的天才,一旦混进群体中就会褪去一切令人羡慕的光环,彻彻底底地成为群体的傀儡,脑中的精英想法只会永远自甘埋于脑海,并且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
很可能是自己的立场不坚定、阅历太浅,总觉得博大精深的文化蕴含了太多
的矛盾,连人类自身也是一个矛盾体。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不禁让我对对作者肃然起敬——难道他是在写给中国人看?又有太多的实例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鲁迅笔下的"看客",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
所谓群体,不简简单单是一群人的集合,而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遵守同一规范,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体。
群体一经形成,就固有其两面性社会堕化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前者符合《乌合之众》的观点,后者与其观点相反。
调查显示在群体中,社会堕化效应要强于社会促进效应,我想这也许是《乌合之众》的主要支撑吧。
社会堕化效应,仅在一些小事情上就有体现,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学习。
社会促进效应,当然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效果。
个人觉得社会促进效应的产生1团队领导者极具人格魅力或权威性,当团队成员都希望得到团队领导者者认可时,就会积极表现自我,为团队尽自己的一份力。
2团队领导是个公平的人,给予能关注团队成员的表现,给予应有的评价和报酬。
3团队文化是一个家的氛围,团队成员间亲如手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勒庞书中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下有用,放到当今的中国也极为适用。
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大型公司,还是一个小小的社团组织,大家之所以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想发挥1+1>2的团队合作作用,我们最初的梦想都是积极向上的,为了让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我们需要机制的保证、文化的呵护,更需要我们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