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模型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综述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综述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综述痤疮,也被称为青春痘,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并且常常影响到对个体形象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国外研究报告通过多种途径对痤疮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报告进行综述。

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肤过度分泌油脂、毛囊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有关。

一项由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发现,痤疮患者的皮脂腺产生了更多的皮脂,这导致毛囊阻塞并促进了痤疮的发生。

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患有痤疮的人体内的一种特定脂肪酸水平较低,这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增加,从而加重痤疮症状。

另一项研究来自英国,它发现了一种可能的痤疮感染因子——毒螺旋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

这种细菌寄生在皮脂腺中,可以引发炎症反应并导致痤疮的发生。

研究人员还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使个体对这种细菌感染更容易,从而增加痤疮的风险。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对不同地区人群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一些与痤疮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的因素。

一项荷兰的研究发现,高糖和高乳制品摄入与痤疮发生有关,而脂肪摄入与痤疮没有显著关联。

此外,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饮食中的某些营养素,如抗氧化剂和纤维素,与痤疮的发生和病情有关。

在痤疮的治疗方面,国外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外用药物如角质溶解剂、抗生素和维生素A衍生物可以减少毛囊堵塞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痤疮症状。

此外,内服药物如抗生素和异维A酸也被用于治疗严重痤疮病例。

某些国外研究还发现,光疗和激光治疗也可以有效治疗痤疮,并减少痤疮所导致的疤痕形成。

总的来说,国外的研究报告对痤疮的病因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痤疮与皮脂过度分泌、毛囊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面,外用药物、内服药物和光疗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痤疮的治疗。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痤疮对个体的不良影响。

痤疮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潜在应用

痤疮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潜在应用

痤疮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潜在应用摘要: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病。

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开口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以及炎症反应都会引发痤疮。

近年来局部和系统应用药物来治疗痤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现象不断增加,同时还影响了皮肤表面常驻菌群,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是由三种抗生素组成的独特复方抗菌制剂,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耐药性极低,因此可望成为痤疮治疗的另一有效药物。

本文对痤疮的发病情况、机理,药物治疗及现状和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痤疮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耐药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痤疮是人体皮肤表面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及炎症反应等。

90%的青少年及许多成年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可患有此病。

由于痤疮治疗过程中全身或局部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皮肤表面与痤疮有关的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而交叉耐药现象的存在,又降低了不同治疗药物的疗效。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类型的皮肤感染,并且它对于其他抗生素耐药菌株也有很强的杀灭作用[1]。

本文就目前已知的痤疮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现状以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能够用于痤疮治疗的独特优势进行综述。

一、痤疮的发病情况及机理痤疮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病,其特征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以及常伴有瘢痕,好发于颜面、背、胸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

痤疮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痤疮两种,同时,根据严重程度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痤疮三类。

非炎症性痤疮主要指微小或只发红的粉刺,而炎症性痤疮则指红斑丘疹、脓疱和结节性囊肿等。

痤疮会引起结痂、发红和愈合后留有疤痕等后遗症[2]。

痤疮除有碍身体健康外,还会影响患者容颜,损害个人形象,这些对于患者的精神情绪、心理、自信心都会带来巨大影响,有些患者甚至因此而产生自杀倾向。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其发病主要与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2],通常以粉刺、脓疱、炎症性丘疹较为常见,较重则会出现结节、囊肿。

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或轻或重的痤疮病症,而更有3%—7%的患者会遗留瘢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痤疮的治疗1.局部治疗1.1维甲酸类药物是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的首选药物[3]。

维甲酸类药物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减轻毛囊上皮细胞角化过度,加速粉刺排出[4]。

此外,这些药物具有抗炎作用[4]。

它们对治疗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疱有效[3]。

不良反应是使用后不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干燥、剥落、红斑、角质层变薄和烧灼感[5]。

症状不严重者,可以逐渐建立耐受,少数不能耐受患者应采取其他治疗方案[2]。

1.2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高效的局部抗菌剂[5]。

它可以抑制皮脂、甘油三酯的脂解,减少痤疮皮损的炎症[7]。

此外,过氧化苯甲酰可适度溶解粉刺[6]。

过氧化苯甲酰可作为单一疗法使用,但更常见的是与局部维甲酸或抗生素疗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7],且其不良反应一般都较轻。

1.3外用抗生素治疗痤疮。

局部使用的抗生素具有抗炎特性,并且根据配方的不同,可以杀菌或抑菌[8]。

外用抗生素全身毒性小、安全性好,但局部抗生素不应作为单一疗法使用,因为它有产生细菌耐药性的风险[3]。

1.系统治疗2.1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炎症类型较多痤疮的重要方法[9]。

尤其对于背部痤疮的治疗效果显著,因为对于难以触及的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局部治疗是很困难的[9]。

此外,口服抗生素具有固有的抗炎特性,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改变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作用[10]。

一般来说,口服抗生素应限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2.2对于月经初潮后痤疮患者,激素治疗是一种选择[11]。

痤疮实验研究进展

痤疮实验研究进展

45第第12期10卷 2008 年 12 月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Vol. 1010 No. No. 1212 Dec . ,Dec . ,20082008痤疮,俗称“粉刺”。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痤疮实验研究进展陈冬笋,指导:蔡建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摘 要:将近6年的痤疮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

分别从抗角化、性激素、消炎及免疫等方面做出了论述。

认为,目前的痤疮实验研究未能体现中医辨证分型的特点,也不能准确反应人类痤疮的病理表现。

同时,提出针灸介入治疗痤疮作为今后痤疮实验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痤疮;实验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8)12- 0045- 02Progress on Acne Empirical StudyCHEN Dong-sun,advisor:CAI Jian-wei(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Abstract :The author summarized empirical study on acne in six years,including resisting cornification,inducing sex hormone, eliminating inflammation and immunization.Suggested empirical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focus on mechanism of blood rheology, cellular immunology, molecular b i o l o g y a n d s o o n .O n t h e l a s t ,t h e a u t h o r c o n s i d e r e d e m p i r i c a l s t u d y s h o u l d 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treatment based in pathogenesis obtained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Key words :Acne; Empirical study;Review 收稿日期:2008-06-21作者简介:陈冬笋(1980-),女,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康复学。

痤疮研究现状ppt课件

痤疮研究现状ppt课件

激活补体系统 产生C5a等,引起白细胞趋化,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 的释放毛囊皮脂腺导管炎症。
痤疮的发生
细胞免疫
增强炎症反应
其它因素
• 饮食:脂肪、糖、可可等。 • 血生化改变:锌,铁(女性),VA、VE,VD(男性), 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 • 药物:皮质激素、异烟肼。 • 化学因子:矿物油、碘、氯、溴、锂。
Reingold 睾酮升高仅见于难以控制的女性患者。 Peseric 雄激素升高与痤疮分级无关。男性化程度与痤疮严重程度 无联系。在女性通过降低雄激素水平能使痤疮好转但不能完 全祛除痤疮。
Nader 糖皮质激素能降低女性痤疮雄激素至正常水平,60%患者仍 有炎症表现,9%的患者无改变。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
外用抗生素
克林霉素: 1% 凝胶。如特丽仙。 过氧化苯甲酰:强氧化剂,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 生态氧和苯甲酸,对痤疮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能收 敛杀菌;同时具有轻度但明显的角质松解作用,因而能 溶解粉刺。 1~10% 溶液、乳膏、凝胶。如必麦森(5% 本品+3%红霉素)。与克林霉素的混合制剂其疗效优于 二者单剂,且能抑制耐克林霉素的痤疮丙酸杆菌的产生。 壬二酸: 20% 霜剂。减少丝蛋白的合成,抑制毛 囊角化过度;对痤疮丙酸杆菌和其它菌有抑制和杀灭作 用,且不引起耐药痤疮丙酸杆菌的产生。
抗生素治疗首选四环素类,其次大环内酯 类,其他如复方新诺明和和甲硝唑也可酌情使 用,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宜选择。
抗生素的剂量原则:正确的剂量、足够的 疗程。
避免痤疮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
• 过去几十年来,痤疮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有了 显著的上升,已成为国际问题。 避免单独长期局部外用。 规范的剂量,规范的疗程,。 治疗后2~3周无反应时要及时停用或换用抗 生素。 痤疮丙酸杆菌药物敏感试验。

中西医对痤疮的研究现状

中西医对痤疮的研究现状
维普资讯
中西 医对 痤疮 的研 究 现状
China J Lepr Skin Dis.May 20 !vo1. ! :
基 · 层 园 地 ·
辛琳琳 ’ 马静 霖 。 杜锡 贤
痤 疮是 发生 于皮脂 腺 的慢性 炎 症性 疾 病 ,主要 侵 犯青年 男女 的 面部 及 胸背 部 ,以粉 刺 、丘疹 、脓 疱 、结 节 、囊肿 、瘢 痕 等 为 主要 损 害 ,是 皮 肤 科 临床 常 见 病 、 多发病 。近年来 ,中西 医 对其 病 因病 机 、临床 及 动物 实 验等进 行 了大量 研究 ,现综 述如 下 。 1 病 因病 机研 究 1.1 .中 医对痤疮 病 因病机 的研究 1.1.1 传统 医学认 为痤 疮 属肺 风 粉刺 范 畴 ,《诸 病 源 候 论 ·面疱候 》记载 “面疱 者 ,谓面 上有 风 热气 生疮 ,头 如米 大 ,白色者是 。”《医宗金 鉴 ·肺 风 粉刺 》“此症 由肺 经血 热而成 。每 发 于面鼻 ,起 碎疙 瘩 ,形如 黍屑 ,色 赤 肿痛 。破 出 白粉 汁 ,日久 皆 成 白屑 ,形 如 黍 米 白 屑 。” 《外科 正宗 ·肺 风 粉刺 酒 渣 鼻 》“肺 风 、粉 刺 、酒 渣 鼻 三 名 同种 ,粉刺 属肺 ,酒渣 属脾 ,皆血 热郁滞 不 散所 致 ”。 《外科 启玄》记 载 “肺 气 不 清 ,受 风 而 成 ,或 冷 水洗 面 , 热 血凝结 而成 ”。 1.1.2 近 年来 中 医从 传统 的风 热 、肺 热 、血 热发 病 理 论 基础上 ,提 出 了血瘀 、湿热 、痰 结 、肾虚 等观 点 ,认 为 痤 疮主要 是 由 于 先 天 素 体 之 阴 阳平 衡 失 调 ,肾 阴 不 足 ,相火 天癸 过旺 ,加 之后 天饮 食 生活 失 调 ,肺 胃火热 上 蒸头 面 ,血 热淤滞 而成 。

痤疮的研究进展

痤疮的研究进展

[7] 刘树芬,黄惠云,李晓红,等.气相色谱法测定苍术挥发油β2环糊精包合物中β2桉叶醇和苍术素的含量[J ].中国中药杂志,1992,17(9):543-544.[8] 傅梅红,王金华,张颖,等.气相色谱法测定苍术中有效成分β2桉叶醇含量的方法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1):680-681.[9] 刘逢芹,李明辰,张卫强,等.炮制及贮藏对苍术挥发油的影响[J ].中医药动态,1995,(4):17.[10] 冯敬群,杨小梅.炮制对苍术挥发油等成分的影响[J ].中成药,1989,11(7):17.[11] 冯敬群,范秦鹤,王 .含挥发油类中药的炮制研究[J ].中成药,1995,17(3):14.[12] 李 .不同炮制方法对苍术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 ].中医研究,2001,14(2):26.[13] 李凯鹏,刘荣华,刘红星.苍术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比较[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8,5(10):62-63.[14] 阎汝南,李飞,刘舒平,等.麸炒法对中药微量元素的影响[J ].广东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6、13(3):26-27.[15] 金传山,甘恕潮,琚金苗.苍术不同炮制品健脾作用的观察[J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0):597-599.[16] 刘逢芹,张卫强,李明辰.苍术炮制工艺的探讨[J ],时珍国药研究,1995,6(3):25.[17] 蓝方宇,李意.苍术炮制方法的初步研究.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1):62-63.(收稿日期:2003-12-21 编辑:郑晓屏)作者简介:田黎明(1977-),男,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痤疮的研究进展田黎明1,王玮蓁2,曾宪玉2(1.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1; 2.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湖北武汉 430022) 关键词:痤疮;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758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 (2004)02-0053- 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总结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总结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总结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并且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

近年来,痤疮的研究在国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涉及到病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

根据国外研究报告,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雄激素水平的增加、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以及细菌感染等。

遗传因素是痤疮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父母都有痤疮,那么他患病的风险会比常人高。

痤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

国外研究发现,对于轻度的痤疮,外用药物通常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过氧化苯甲酰、水杨酸、巴豆酸以及维A酸等。

对于重度的痤疮,口服药物通常是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抗生素、异维A酸以及避孕药等。

此外,激光和光疗等物理治疗方法也被用于痤疮的治疗,但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除了治疗,预防痤疮的关键也是很多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

国外的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皮肤清洁和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痤疮的重要手段。

研究发现,过度清洁皮肤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更多的细菌感染,从而加重痤疮症状。

适度清洁皮肤和使用合适的护肤品,可以帮助减少皮肤的油脂分泌和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痤疮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摄入高糖和高脂肪的饮食会增加痤疮的发病风险,而摄入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则可以降低痤疮的风险。

总的来说,国外研究报告总的结论是:痤疮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遗传因素、激素调节、皮脂分泌、毛囊角化异常以及细菌感染等多个因素。

治疗方面,外用药物对轻度痤疮有效,而重度痤疮通常需要口服药物的辅助治疗。

预防方面,良好的皮肤清洁和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痤疮的关键。

然而,痤疮的病因和治疗机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了解。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

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常见于青少年期,但也可以在成年人身上发生。

痤疮由于给患者带来外貌上的不满,常伴有精神压力和自信心下降。

因此,研究和了解痤疮的病因和治疗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一份关于痤疮的国外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显示,痤疮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激素变化和细菌感染等。

在遗传方面,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研究表明,HLA-B抗原与痤疮的发病有关。

此外,激素的变化也被认为是痤疮的诱因之一。

这是因为在青春期和月经周期中,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引起皮脂腺分泌过多,导致毛孔堵塞,从而引发痤疮。

最后,痤疮发展中的细菌感染也被广泛研究。

毛孔被堵塞后,细菌就可以在毛囊内繁殖,导致痤疮病灶的形成。

关于痤疮的治疗,国外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首先,关注饮食对痤疮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发现,高糖、高脂肪饮食与痤疮的发病有关。

因此,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外用药物的应用也是研究的重点。

例如,过氧化苯甲酰凝胶被广泛用于治疗痤疮。

研究发现,过氧化苯甲酰可以抑制痤疮病灶中的细菌生长,并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此外,维生素A酸的外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维生素A酸可以减少毛囊内的角质堆积,促进皮肤细胞的更新,从而改善痤疮病灶。

最后,口服药物的应用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项研究发现,口服抗生素可以抑制毛囊内的细菌生长,减少炎症反应。

而口服异维A酸则可以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减少毛孔堵塞。

这些口服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结而言,痤疮的研究在国外得到了较为成熟的进展。

从病因研究到治疗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然而,痤疮的治疗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药物的副作用和复发率较高等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痤疮的发病机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提高痤疮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痤疮动物模型研究现状_李琳

痤疮动物模型研究现状_李琳
痤 疮 几 乎 是 人 特 有 的 疾 病 ,仅 侵 犯 很 少 的 动 物 ,如 猫 、狗 等 。 动 物 痤 疮 的 发 病 机 制 与 人 明 显 不 同 ,尤 其 是 没 有 痤 疮 丙 酸 杆 菌 的 参 与 。 由 于 动 物
作者单位:100101 北 京,总 装 备 部 后 勤 部 亚 运 村 门 诊 部 (李 琳 、冯 熹 文 、郝 宇 丽 )
学 报 ,2007,39(1):26-29. [26]Honda K,Larheim TA,Maruhashi K,et al.Osseous abnor-
malities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Diagnostic reliability o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ompared with helical com- puted tomography based on an autopsy material[J].Den- tomaxillofacial Radiology,2006,35(3):152-157. [27]Schulze D,Heiland M,Blake F,et al.Evaluation of quality refor- matted images from two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ic systems [J].J Craniomaxillofac Surg ,2005,33 (1):19-23. [28] 牛茜楠,冯 雪.CBCT 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J].现代生物 医 学 进 展 ,2012,12(29):5798-5800. [29] 师苏萌,施生根,白忠诚,等.上 颌 前 牙 唇 侧 黏 膜 厚 度 的 锥 形 束 CT 测 量 研 究 [J].牙 体 牙 髓 牙 周 病 学 杂 志,2014,24(6): 350-354. [30] 闫 澍,施 生 根,穆 晨,等.应 用 螺 旋 CT 和 激 光 扫 描 对 上 颌 黏膜组织 的 三 维 重 建 [J].实 用 口 腔 医 学 杂 志,2013,29(6): 833-836.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现状
取俯卧位 后背部涂液体 石蜡油,沿督脉 及膀胱经第一 、 二 侧线行 走罐5~ 10遍 。耳尖 放血及 刺络拔 罐大椎 穴加减 。 用 细火针迅速刺 入脓疱、结节 或囊肿,将脓 血、皮脂等内 容 物挤出。治疗87例,总有效率97. 7%。 3 . 5 蜂疗配合拔罐[15]
全国名老中医余伯亮教授临床经验,选 双侧心俞、 大 椎 、双 侧肺 俞。 消毒 后 用活 的野 生中 蜂尾 刺进 行 蜂针 治 疗 ,每穴各用1只蜜蜂 。留针3秒后立即拔出 ;然后取大椎 、 双 侧 肺俞 穴进 行闪 火法 加以 拔罐 。治 疗30例 ,总 有效 率 为 93. 33%。 3 . 6 小针刀加刺络拔罐[16]
耳尖穴 点刺放血,主 穴选肺、胃、 心等。配穴选 大肠、 脾等 。用 王不 留 行籽 对准 所选 耳穴 贴压 。 针刺 痤疮 较大 部 位,火罐迅速拔在点刺部位,治疗30例,总有效率为90%。 3. 2 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刺络拔罐
郑雪梅[ 12] 局部火针配 合心俞、肺俞等,均为双 侧点刺出 血后,施于火罐。治疗110例,总有效率为97. 1%。
通讯作 者:何苗,女,1 983,大理学院 云南省药用昆虫及 蛛型 类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实验室,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3 . 3 埋线联合刺络拔罐[13] 主穴选大椎 、肺俞、膈俞加 减,1段1c m羊肠线埋入穴 位
1. 5~ 2. 0c m。选取上背部 的大椎、肺俞 、膈俞,以三棱 针点 刺后拔火罐。治疗20例,总有效率为90%。 3 . 4 走罐、耳尖放血、刺络拔罐加火针治疗[14]
杨 氏[ 3] 用 颠倒 散 加味 (大 黄 、硫 磺 、芦 荟等 量 ,轻 粉 1/ 10), 外敷治疗 342例, 总有效 率为83. 92%。张 亚丽等 [4] 自制 药 方 (当 归 、川 芎 、白 芍 、 生地 等 )用 文 火煮 沸 0. 5 h,患者 将面部 置于中 药蒸气 上方, 治疗35例, 总有效 率达 82. 7%。甄 新现等 [ 5] 用 复方颠 倒散面 膜(升 华硫、 大黄、 黄 柏、 苦参 、芦 荟等 )治 疗寻 常性 痤疮 32例, 丘疹 性痤 疮31 例, 脓疱性 痤疮 28例 ,总 有效 率分别 为87. 50%、80. 65%、 82. 14%。刘 芳等 [ 6] 运用 龙胆 泻肝 汤加 减联 合三 黄凝 胶( 由 大黄 、黄 芩、 黄柏 等药 组成 )治 疗 痤疮 46例, 总有 效率 为 91. 3%。刘俐等[ 7]制备6%茶多酚 乳膏组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 83. 33%。樊明等 [8] 用复方痤疮 洗剂(升华 硫磺、雷锁辛 等配 成)治疗102例痤疮患者 ,总有效率为84. 31%。石氏等[ 9] 利用 中药(生晒 参、枇杷叶、甘 草等煎熬取汁 )雾化吸入法 治疗 痤疮35例,总有效 率100%。曲永红等[ 10] 在紫外线负 离子蒸汽 下行中 药(当 归、白 芍、苦参 等)湿 敷10mi n。将 胶原贴 敷 料贴敷于面部至完全吸收。治疗120例患者,总有效率85%。 3 穴位法 3. 1 耳穴放血、贴压及面部拔罐[11]

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_吴琦

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_吴琦

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_吴琦258第14卷第8期 2012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 ol. 14 No. 8 Aug .,2012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患,可表现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以颜面及胸背部为主。

一般的寻常性痤疮通过合理的治疗大多可以得到缓解,但临床仍常会遇到一些对常规药物治疗抵抗的座疮,称为难治性痤疮[1-2]。

痤疮目前在国内有较高的发病率,而现代人们对外貌又极为重视,所以座疮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就痤疮的主要治疗药物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以综述如下。

1 痤疮的发病机理和分型痤疮发生于毛囊皮脂腺。

进入青春期(13~15岁)之后,由于雄性激素水平的提高,易患痤疮。

中医学认为痤疮的病因是腠理不密,外邪上蒸,肺气不清,外受风热,膏粱厚味,胃热上蒸,脾湿化热,湿热夹炎,月经不调,瘀滞化热所致。

痤疮一般分为3类:(1)非炎症型,即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2)炎症型,即丘疹型痤疮或脓疱型痤疮;(3)混合型,即由粉刺和痤疮组成,也是最常见的类型。

2 中医治疗2.1 内治目前中医[3]辨证分型治疗痤疮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风热、肺热和血热,而提出了从心、肝、肾、脾论治及湿热、痰凝、气滞、血瘀、热毒、冲任失调、阴虚等辨证治疗观点。

李氏将寻常痤疮分为两型论治[4]:①肺胃蕴热证:治以枇杷清肺饮加减;②痰湿血瘀证:治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王太发将12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治疗组62例用排毒清脂片(由大黄、西洋参、麦冬组成),对照组58例用美满霉素。

结果治疗组62例,基本治愈24例,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有效(基本治愈+显效)率69.35%;对照组58例,基本治愈17例,显效11例,好转14例,无效16例,有效率48.28%。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摘要】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痤疮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治与外治结合、饮食调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草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响。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58-02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

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

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

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

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

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1临床研究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

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

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

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痤疮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等。

其病因也较为复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皮脂腺分泌、遗传等因素有关。

诊断痤疮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皮肤检查,同时也可以辅以一些实验室检查,如皮脂腺分泌测试和皮肤活检等。

针对痤疮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疗、化学剥脱和激光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外用药和口服药。

在实验研究中,痤疮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基因组学方法。

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痤疮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而基因组学方法则用于研究痤疮的遗传因素。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与痤疮相关的基因和微生物,如座疮丙酸杆菌和卵形秕糠孢菌。

这些发现为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研究者们在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例如,不同种类的痤疮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比较和研究,以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外,痤疮的发病机制和遗传因素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证实。

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痤疮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特色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优势、应用价值,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特色疗法,又称中医药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调节机体内部功能,改善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整体观念强、副作用小、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尤其在痤疮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痤疮治疗中,中医特色疗法通过调节机体内在环境,以消除痤疮病因为主,标本兼治。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主要病机为肺胃湿热、肝气郁结、瘀血阻滞等,因此,中医特色疗法针对这些病机进行辨证施治,如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熏蒸,以及针灸、推拿等手段,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中医特色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痤疮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痤疮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痤疮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作者:纪薇沈德凯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第03期痤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部,常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

痤疮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与雄激素、皮脂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心理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青春期,体内性激素增加或雌、雄激素水平失衡,雄激素使皮脂腺腺体增殖,合成、分泌、排泄皮脂增加,并使毛囊漏斗部角化增殖,造成毛囊口堵塞,皮脂不能顺利排出,形成粉刺。

同时,毛囊内嗜脂性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酯酶产生增多,分解脂质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炎症反应,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痤疮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1 雄激素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主要是增加皮脂腺的活性,雄激素分泌旺盛,可刺激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过多皮脂。

雄激素还可使毛囊口角化、上皮细胞增生,雄激素中的睾酮在酶的作用下,形成双氧睾酮,与毛囊的受体结合,即能刺激毛囊皮脂腺角化,角质层变厚。

角化细胞相互粘连,不易分离,致管口阻塞,皮脂产生与排出平衡失调,这是产生痤疮的主要原因[1]。

婴儿痤疮的发生与胎儿性腺和肾上腺早熟产生的雄激素有关;新生儿痤疮多与母体卵巢、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和孕酮大量进入胎儿体内有关,此外也可能是自身睾丸或肾上腺合成过多的雄激素,新生儿幼稚皮脂腺细胞对上述激素反应亢进;青春期痤疮,性腺成熟,雄激素分泌增多,使皮脂腺肥大,皮脂腺分泌亢进,同时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导管角化,导致皮脂排泄障碍,皮脂潴留,形成痤疮[2];女性经前期痤疮加重者雌二醇降低,睾酮/雌二醇值升高,使得睾酮相对升高,从而致使痤疮发生或加重。

雌二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些患者经前期黄体功能不全,雌二醇分泌较少引起。

这些患者临床上也出现了一些黄体功能不全的表现,如月经周期缩短等。

小鼠痤疮模型研究进展

小鼠痤疮模型研究进展

小鼠痤疮模型研究进展陈尔净; 刘晓伟; 卢丹; 黄敏敏; 叶陈庚; 黄学嵘; 陈永欣; 周艳平【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9)010【总页数】5页(P117-121)【关键词】痤疮; 小鼠; 动物模型【作者】陈尔净; 刘晓伟; 卢丹; 黄敏敏; 叶陈庚; 黄学嵘; 陈永欣; 周艳平【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南宁 530200;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南宁 5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痤疮(acne)是一种由毛囊皮脂腺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青少年对其应答率为80%[1-2]。

严重的痤疮与社交障碍、生活质量下降、抑郁和自尊心下降有关[3]。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具有多因素、多态性的特点。

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痤疮的发病与角化细胞增生、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 SP)表达异常、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腺功能亢进、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 菌群异常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和局部炎症的发生有关[4]。

有研究表明,痤疮患者皮脂成分变化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CD3+和CD4+ T细胞水平升高,早期亚临床痤疮病灶(微球蛋白),脂肪酸比例升高[5-8]。

小鼠痤疮模型是目前研究痤疮发病机制、临床抗痤药物的主要痤疮模型之一,与其他的动物相比,小鼠具有易饲养、实验成本低、容易获得等优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的小鼠痤疮模型的建模方法、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简要归纳,以利于在痤疮发病机制、抗痤药物等相关研究中选择适合的小鼠模型。

1 P.acnes诱导模型1.1 小鼠炎性痤疮模型P.acnes是革兰阳性厌氧菌,是痤疮的主要病原菌。

小鼠耳廓皮内注射P.acnes菌悬液造成小鼠耳部感染,可模拟P.acnes菌群异常而引起的痤疮外部表现及炎性反应,但痤疮丙酸杆菌灭活后则无类似反应[9]。

痤疮的治疗新趋势及未来发展

痤疮的治疗新趋势及未来发展

痤疮的治疗新趋势及未来发展引言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

它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荷尔蒙水平的改变以及细菌感染等。

痤疮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负面影响,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目前,传统的痤疮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口服抗生素和维生素A酸类药物等。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长期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副作用也不可忽视,且无法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痤疮的治疗新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痤疮的治疗新趋势及未来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多种新的治疗方法。

其中,基于生物学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方法则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个体化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微创治疗方法则减少了手术的创伤,综合治疗方案则结合多种治疗方法进行联合治疗。

在未来的发展中,痤疮的治疗趋势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实现根据个体基因信息进行痤疮的个体化治疗。

此外,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也为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论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痤疮的治疗新趋势及未来发展,希望能够为痤疮患者提供更有效、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痤疮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

它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遗传因素、荷尔蒙水平的改变以及细菌感染等。

首先,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有痤疮史,那么他们自己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表明痤疮可能与基因有关,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使个体对痤疮的易感性增加。

其次,荷尔蒙水平的改变也是引起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

在青春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导致荷尔蒙水平的升高。

这些荷尔蒙的变化会刺激皮脂腺分泌过多的油脂,从而导致毛囊堵塞,并促进细菌的繁殖,最终引发痤疮的形成。

痤疮模型实验设计

痤疮模型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痤疮模型的制作研究实验目的通过药物对实验动物耳部进行刺激,得到痤疮动物模型,进而用于痤疮药物的药效研究。

实验原理痤疮是侵犯毛囊皮脂腺单元的一种疾病,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脱屑,皮脂腺分泌皮脂,皮脂腺携带脱屑从毛囊口排除,其中毛囊可以寄生大量的皮肤正常菌群,例如痤疮丙酸杆菌、需氧葡萄球菌等。

不正常的因素导致的性激素紊乱和皮脂腺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皮脂的大量分泌导致了痤疮的产生。

目前,应用于痤疮模型的动物主要有家兔和大鼠,其中兔耳模型是最常用的痤疮药物抗角化实验模型,该模型是进行寻常痤疮研究的合适动物模型。

大鼠模型主要用来研究痤疮的炎症发病机制,并且可以鉴定抗痤疮药物的抗菌疗效。

实验方案一(兔耳模型)实验动物雄性大白兔30只,体重2kg-2.5kg试剂煤焦油,纯度为50%,用95%酒精配制成浓度为2%的煤焦油溶液,硫磺粉刺洗剂实验方法1.将30只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22只)和实验对照组(8只)2.于实验组每只兔耳内侧面耳导管开口处约2cm×2cm范围,每日涂2%煤焦油溶液1次,每次约涂1—0.5ml,连续2周以制作动物痤疮模型。

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以作对照3.造模成功后,将实验组22只白兔再次以重量随机分为3组,即给药组(8只)、硫磺粉刺洗剂组(7只)和生理盐水组(7只)其中硫磺粉刺洗剂组为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为阴性对照组。

于兔的右耳(即未取标本侧)涂煤焦油处分别用实验药物、硫磺粉刺洗剂、生理盐水薄薄涂一层,不见颜色为佳,每天1次,每次约0.5ml,连续3周,观察组织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兔耳涂药1周后,耳部皮肤增厚、变硬,毛孔变粗大,可见白头粉刺及黑色角栓;涂药2周,可见涂药处毛孔变得更粗大,其毛囊口处见明显黑色角栓,呈黑头粉刺状,同时毛囊口隆起可见较多红色丘疹及少许脓疱,整个兔耳表面粗糙,按痤疮分类属轻到中度(I 一Ⅱ级)。

而正常兔耳(即对照组)菲薄、柔软,其上毛囊口排列整齐,未见粉刺、丘疹及脓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模型的研究现状【关键词】痤疮; 模型; 致病因素; 细胞因子Abstract: As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vulgaris is complex,the experimental models of acne vulgaris for different pathogeneses are not the same. So far,the experimental models for acne mainly include in vivo animal models and in vitro models. In vivo animal models mainly include rabbit ear model,golden hamster model,rhino mouse model,Mexican hairless dog model,and so on. In vivo models mainly include keratinocytes culture and sebocyte cultur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the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in order to select proper animal models in experiment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the screening of antiacne agnets for preventionand control of acne vulgaris in the future.Key words:acne vulgaris;model;etiological factor;cytokines 痤疮为常见的皮脂腺疾病,其发病率高,约90%以上青春期男女可有程度不等的痤疮发生。

该病主要发生在面部,使皮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人们建立了痤疮的病理模型来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以模型为实验对象进行痤疮的诱导生成、药物对痤疮的抑制等方面的研究。

尽管各种痤疮模型有其局限性,但是对于痤疮发病机制的探讨和开发临床应用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旨在对近几年的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以利于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模型。

1 痤疮产生的原因痤疮是侵犯毛囊皮脂腺单元的一种疾病,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脱屑,皮脂腺分泌皮脂,皮脂腺携带脱屑从毛囊口排除,其中毛囊可以寄生大量的皮肤正常菌群,例如痤疮丙酸杆菌、需氧葡萄球菌等。

不正常的因素导致的性激素紊乱和皮脂腺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的大量繁殖、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皮脂的大量分泌导致了痤疮的产生。

激素雄激素支配了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

皮肤中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更具效力的二氢睾酮(DHT),DHT是激发皮脂增生的主要原因,其可与皮脂腺细胞内受体结合,刺激皮脂腺细胞的增生和分泌[1]。

对犀鼠耳朵使用DHT,能通过上调反应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通路促进皮质细胞增生、分化、促进皮脂生成[2]。

皮脂腺受雄性激素刺激后使皮脂腺增生,合成分泌的皮脂增多且浓稠。

同时,毛囊皮脂腺角化过度而使排泄皮脂的通道变窄,皮脂增多但排泄不畅,厌氧环境促进了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形成了皮脂增生-排脂受阻-细菌感染为轴心的痤疮发病机制。

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增高,同时皮脂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高,导致了青春期好发痤疮。

痤疮与毛囊皮脂腺单位雄激素受体(AR)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有关。

下丘脑的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系统也能诱导脂质和类固醇的生成,该系统的异常也易导致痤疮的发生。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类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蛋白质。

各种细胞因子在痤疮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如皮脂腺导管的角化过度、粉刺形成、炎症反应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都和痤疮有关,包括(sIL2R、TNFα、IL1、IL6、IL8等[3])。

体外培养皮质细胞研究中发现和脂多糖(LPS)能明显上调促炎症因子的表达,脂多糖能刺激皮质细胞基质细胞源性因子(CXCL8)、TNFα和IL1α的释放,能刺激CXCL8 和TNFα的释放[4],而CRH可通过一个IL1β依赖的信号通路增强IL6和IL8的释放[5]。

在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系统中,α促黑激素(αMSH)肽能抑制IL1β诱导的IL8的释放,在痤疮的炎症机制中,αMSH被认为是一个中枢促炎症介质[6]。

在皮质细胞表面发现能表达活性血小板活性因子受体(PAF R),PAF R和调节炎性介质表达有关,包括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E和IL8。

对比痤疮女性患者和正常女性血清sIL2R的水平,发现患者的sIL2的水平明显大于正常组(P 2 痤疮模型在体动物模型兔耳模型(rabbit ear model)兔耳模型是最常用的痤疮药物抗角化实验模型。

自1941年,Adams等首次使用兔耳内表面为模型寻找导致痤疮的物质以来,兔耳痤疮动物模型的应用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美国皮肤病学会在1989年制定了兔耳模型的使用规范,证明兔耳痤疮模型是进行寻常痤疮研究的合适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

制备兔耳模型时,通常于家兔内侧面耳管开口处2 cm×2 cm 范围,每日涂煤焦油1次,每次mL,连续14 d。

采用涂抹油酸,连续14 d造模,也取得了相同结果。

兔耳模型与人不同,刺激物作用延长不能产生激发粉刺,相反,刺激时间过长可导致角化细胞的溶解,拮抗了粉刺的形成。

用煤焦油连续涂2周形成的粉刺模型效果最好[16]。

在实验中也有选用雄性家兔,使其体内的雄性激素对皮脂腺具有一定得刺激作用,同时在其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其表面涂油酸使其毛囊孔堵塞,并皮内注射表皮葡萄球菌使其感染,最终使毛囊腔扩大,形成微痤疮[17]。

造模成功的兔耳涂药处可见局部组织明显增厚、变硬、粗糙,毛囊口有黑色角栓,呈黑头粉刺状,毛囊口隆起呈丘疹状,整个兔耳表面粗糙。

通过电镜下观察可见角化的细胞出现许多脂滴;毛囊上皮细胞中张力微丝、桥粒增多;细胞中透明角质颗粒增多并变大;线粒体肿胀,嵴间隙增大、断裂,部分形成髓鞘样结构,粗面内质网扩张。

兔耳痤疮模型往往侧重于该模型角化异常的特点,多用于角质溶解药物的筛选。

痤疮发病与性激素水平的紊乱、皮脂功能亢进有重要关系。

肾上腺产生弱雄激素作用的硫酸脱氢异雄酮在进入皮脂腺细胞后,在酶的作用下生成雄烯二酮,然后形成睾酮,5α还原酶再将睾酮转化为活性更强的二氢睾酮,睾酮和二氢睾酮与雄激素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与DNA上特定基因结合,影响靶基因读取速度,从而导致皮脂分泌增多。

通过测定兔血清中睾酮水平,发现加味枇杷清肺颗粒能通过降低血清睾酮水平改善兔耳角化程度,并呈量效关系[18]。

在痤疮患者面部皮脂腺周围可见较多与P物质相关的神经纤维呈强免疫反应性,而正常志愿者确很少观察到。

P物质通过单核细胞能促进IL1和IL6等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强中性粒细胞和皮肤血管内皮细胞产生IL8,并借此积极影响和调节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陈德宇等[19]发现治疗前模型兔局部皮损呈P强阳性,进一步说明痤疮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于感染或皮脂分解物或其他刺激物进入皮肤,引起皮肤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细胞等产生P,P又通过单核细胞诱导IL1和IL6等前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表达,加剧痤疮的炎症反应,加重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角化,导致粉刺形成。

痤疮患者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痤疮患者血液存在“高黏”的特性。

使用药物对兔耳痤疮模型进行治疗,发现可以通过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20]改善血液的微循环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这说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导致痤疮的重要原因之一。

犀鼠(rhino mouse)犀鼠是具有RH基因的突变无毛小鼠,RH基因是一对无毛等位基因。

犀鼠模型一般用于检测药物的局部抗角化、溶解粉刺的治疗作用。

在4个月大的时候,于毛发退行期存在的缺陷,导致第一次退行期不可逆的永久脱毛。

这些皮肤伪黑头粉刺原来的毛囊单位,这些毛囊充满角质细胞残骸和皮脂。

7~8周以后,这些毛囊皮脂腺逐渐被皮脂和过多积累的角化细胞残骸挤胀,形成类似人类黑头粉刺的生理结构。

在犀鼠模型上使用维甲酸能产生类似在人皮肤上的粉刺溶解作用,犀鼠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研究药物粉刺溶解作用的模型。

Vitamin D3类似物马沙骨化醇以往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具有影响角蛋白细胞终末分化的功能。

Hayashi等[21]使用马沙骨化醇和维甲酸、阿达帕林在犀鼠模型上使用并比较其疗效,发现马沙骨化醇在降低椭圆囊直径和大小方面和维甲酸具有相同的作用,而且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但马沙骨化醇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维甲酸,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马沙骨化醇在临床上的使用。

Salvador[22]在研究中采用荧光激发光谱对犀鼠皮肤进行实时监测,发现粉刺小囊内容物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激发出荧光,通过建立荧光和犀鼠皮肤组织相关联的图谱,显示出小囊中的内容物具有特征荧光。

使用维甲酸后,在295 nm和370 nm处荧光具有明显的改变,而且和维甲酸的使用量成正比。

共焦显微镜检查[23](RCM)目前也被用来对犀鼠皮肤进行实时检测,在使用维甲酸后,可以观察到椭圆囊中的毛囊角质栓被消除,椭圆囊逐渐转变为正常的滤泡结构。

建立痤疮中相关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谱图,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的重要非破坏性的痤疮检测手段。

墨西哥无毛犬(mexican hairless dog)墨西哥无毛犬是于常染色体半致死突变导致的复杂的发育错误的产物,其中包括牙床发育不良,早期的胸腺退化,无毛和众多的粉刺。

这些粉刺几乎是开放的,多数粉刺的直径小于几毫米。

不同于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模型都是来自化合物的刺激,这些粉刺和人类的粉刺一样都是自发产生的。

墨西哥无毛犬背面和侧面都可以观察到色素沉积和角蛋白滤泡栓塞,临床观察发现和人的粉刺在组织学上类似。

堵塞的滤泡中填充大量的角化物质和发育良好的皮脂腺,墨西哥无毛犬身上的粉刺在组织学上和人类的粉刺极度相识。

在无毛犬背部使用浓度分别为%和%维甲酸霜剂和%维甲酸液[24],每日1次,每周5次,持续14周。

进行组织切片,可以发现这些药物能在无毛犬身上产生程度不同但效果相同的作用,在第3周,角质填充凹陷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降低,皮肤表面逐渐变得光滑。

在第2个月,大的开口的粉刺开始消退。

同时,皮肤颜色逐渐变淡并趋于一致。

在试验最后,皮肤表面的蜡质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