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地理必须1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 (1)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天体的标准: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的宇宙物质。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的级别: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B.太阳辐射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风能、太阳能等)。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
11年。

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
相关性、
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对比自转公转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②地球的自转运动。

●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 晨昏线的六个特点: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③晨线与赤道相
交的点所在的经线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为18点。

④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为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

⑤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时才和经线重合。

⑥晨昏线在二至日时跟极圈相切。

●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2)产生地方时;
●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
之分。

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180°经线为“国际日界线”。

● 日期变更:
原则:全球范围内只存在同处一个日期或分处两个日期两种情况。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是: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的经线。

●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① 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 4分钟/度×经度差 (若所求的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东方,选用“+”号,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地方时的西方,则选用“—”号,即东加西减)
已知甲地经度,推算时区。

甲地时区=甲地经度÷15(若所得余数小于7.5,则所得整数为所在时区号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则所在时区号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 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用“+”号;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用“—”号。

) 注意:①计算结果大于24时,那么日期增加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减24。

②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加24。

③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向东(一般指从东十二时区到西十二时区)经过国际日期界线减去一天,向西(一般指从西十二时区到东十二时区)经过国际日期界线加一天,时刻不变。

沿地球自转方向越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新的一天占全球比例=180°经线地方时÷24 ● 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

(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 的地方时。

) (3)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公转
(1)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小,温带范围扩大。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2.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
●H=90°﹣纬度差(纬度差——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的纬度差)。

(2)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夏至、冬至日,分别在北极圈内、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

●天文上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划分:我国——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五带的划分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层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3.地震波的分类:
(1)纵波(P):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态传播
(2)横波(S):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
2.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1)判读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结构,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
态: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石良好的储水构造;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及气温变化特点和成因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 吸收红外线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
作用。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的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
气体受热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地面低压;气体冷却下沉,地面高压,高空低压。

高低压之间形成
了热力环流。

★注意:①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②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地点,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④等压
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高高低低”)。

⑤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热低压);气温低,则气压高(冷高压)。

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注意:(1)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2)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
哪个方向来,就以此来命名风向。

如:从西边吹来的风,称之为西风。

3.判断气压系统
(1)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2)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4.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
(1)同一等压线图: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相反越小;
(2)相邻两条等压线数之差相等: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反小;
(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反小。

5.风向的判读:
(1)确定高低压中心;(2)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3)确定南北半球;(4)按“南左北右”的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
度力成30°—45°角的风向。

四、全球气压带风带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性质
五、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对气压带的影响
(1
(2)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六、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填充(北半球)
(1)以温定球——由全年最高温所在月份确定南北半球
(2)以温定带——最低月均温15℃以上为热带,0~15℃为亚热带(含温带海洋性气候),0℃以下为温带(3)以水定型——年雨型(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
夏雨型(三种季风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七、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1、 海洋水 是地球上水圈的主体, 冰川 是淡水的主体,可供人类生产生活使用的淡水极有限。

通常说的水资源(狭义),主要包括 河水 、 淡水湖泊水 和 浅层地下水 。

2、水循环包括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和 海上内循环 三种类型。

通过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使水成为一种 可再生的资源 。

3、在水循环示意图中,理解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蒸 发
水汽输送
降 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下 渗
4、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如修建水库(如三峡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引水灌溉等。

5、河流补给形式主要有: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根据洋流水温的相对高低,可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2.世界洋流名称及分布规律:
●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季风洋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
时针方向流动。

●中低纬度洋流圈:北顺南逆
3.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判断洋流的性质:
(1)判断半球。

地球上温度都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2)判断洋流方向。

凸向即为流向;(3)判断洋流性质。

等温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区域的为暖流(凸低为暖),反之为寒流(凸高为寒)。

4.
5、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