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鲁山山行》阅读答案
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诗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
当时诗人三十九岁,是其前期作品。
这首五言律诗写鲁山行的野景、野趣,突出表现山林的幽静和山行者的愉悦心情。
原文: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翻译: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诗人。
鲁山,一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
〔惬(qiè)〕满足,快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8年中考四川凉山州卷】阅读《鲁山山行》,按要求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学#¥科网
【试题分析】
1。
鲁山山行(梅尧臣)(2)
鲁山山行(梅尧臣)(2)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因为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
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 ;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1。
鲁山山行诗词阅读答案与修辞手法透析
鲁山山行诗词阅读答案与修辞手法透析——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透析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梅尧臣《鲁山山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梅尧臣《鲁山山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幽径:小路。
④熊升树:熊爬上树。
⑤何许:何处,哪里。
【参考译文】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高高低低,蔚为壮观,恰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荡,能看到熊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呢。
【文学常识】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
主张诗文革新,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反映。
诗风古硬平淡。
【阅读训练】1.第一句意思是什么?2.“好峰随处改”一句中的“处”是指______,“改”指_________。
3.颈联两句,每句前两个字与后三个字之间是______关系,也是对颈联中“___”一句的照应。
4.说说尾联的妙处。
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6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
(4分)7、“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
(4分)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恰恰投合我爱好天然风物的情趣。
2.诗人所到之处眼中的“好峰”因自己脚步的移动而变化姿态3.因果幽径独行迷4.诗人在山中一个人独自行走,欣赏着种种美景,“峰”“熊”“鹿”“云”都令他着迷,可一路走来就是看不见人家,于是诗人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一声鸡”回答了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呢!”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望云闻鸡之后,必然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加快步伐,向那发出鸡鸣的白云深处的村庄走去诗人“山行”中希望看见“人家”的神态和心理,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诗人所向往的“人家”,由于白云缭绕,只闻鸡声,不见其形,更令人遐想不已。
鲁山山行(梅尧臣)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 ):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主题这首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鉴赏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 ;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2019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山水诗)
2019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山水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惬:心意满足。
⑤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⑥幽径:小路。
⑦熊升树:熊爬上树。
⑧何许:何处,哪里。
1、这首诗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
(2分)2、颔联中说“幽径独行迷”,颈联、尾联又写到“熊升树”、“鹿饮溪”、“一声鸡”,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3分)1、“霜落”、“林空”,点明了作者是在秋天登山的。
2、颈联、尾联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中人迹罕至,山林空荡,然而在这个无比幽静之处,依然有着熊在爬树,鹿在饮水;白云深处,也时有鸡鸣传出。
寥寥数笔,将动感的画面和幽静的诗意天衣无缝地揉合在一起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冰壶洞(明)胡应麟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分)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钟乳的精巧美丽。
2、对冰壶洞瀑布磅礴气势的赞美和无人赏识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忆钱塘江宋·李觏①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时分的景色。
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 ”一词。
(2分)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1、黄昏(傍晚)醉2、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
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鲁山山行》阅读答案「篇一」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首联上句点情,下句写景,结构上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其中,“________”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4分)(2)本诗除了运用情景交融外,还有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8分) 答:(1)统摄全篇惬(各2分)(2)①动静结合。
颈联写看到熊在树上嬉戏,鹿在溪边饮水,这是动景;而它们没有受到惊扰,那是因为四周非常寂静。
(3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②远近结合。
颔联诗人看到的让他着迷的“幽径”上的风景是近景,颈联的熊与鹿则是远景。
(3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③设问。
诗人自问“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这正是对上句的回答,而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喜悦心情都跃然纸上(2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1分)。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篇二」(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0题(4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⑴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2分)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⑴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⑵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篇三」【原文】鲁山山行①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
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问题】10.(1)有人说,颔联的“改”“迷”二字下得妙。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第四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10.(1)“改”,即变化;紧扣了题目“山行”(或:点明诗人随峰同路转,欣赏不断变化的美好景色的愉悦心情。
《鲁山山行》阅读附答案
《鲁山山行》阅读附答案
(2016 临沂)二、阅读理解(42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0 题(4 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⑴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 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⑴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 的陶醉。 ⑵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幺?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 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 分) 答: 参考答案 (1)春天;秋天。 (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 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 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 析(2 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 参考答案: 1.【答案】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 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 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 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 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答案】C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 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2 分)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一、知人论世梅尧臣北宋诗人。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
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
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二、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三、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四、赏析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
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
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
“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
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
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
《鲁山山行》梅尧臣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写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
“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B. 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
“好峰随处改”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C. “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
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D. 颈联一“霜”一“空”表现了深秋鲁山的空旷清幽,为尾联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作铺垫。
“云外一声鸡”暗示家乡之远,形象含蓄。
E. 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2. 这首诗围绕“行”字叙事、写景、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1. AD 选项A,“高复低”写的是山峰有高有低,连绵起伏的情形,也不能暗示鲁山之高;选项D,“云外一声鸡”写人家离山很远,间接表现山行环境远离尘嚣,十分幽静。
故答案选AD。
2. ①全诗紧扣“行”字描写诗人漫游鲁山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山行的美好情趣,歌颂山河的秀美。
②首句抒写了诗人山行的原因和感受:山中的景色契合自己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
③二到六句由远及近描写山行所见,表现山峰形态的秀美,山中动物的自由自在。
④“幽径独行迷”叙事点题,既表达了陶醉于山行所见景象的心情,又实现了视角的转换。
⑤尾联写山行时听到远处传来鸡鸣,间接表现山行环境的幽静。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这首诗围绕“行”字叙事、写景、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首先要分析作者“行”中所见的山景,“千山”“云外”“林空”“幽径”,作者所见山景是幽静而空阔的,所以考生要注意描述景物画面时,要注意扣住景物的幽静。
《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及注释译文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
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
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满意足。
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幽径:小路。
熊升树:熊爬上树。
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何许:何处,哪里。
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赏析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
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
”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
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
“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
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适与野情惬”,则是“山行”所感。
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
“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
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鲁山山行
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鲁山山行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⑴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鲁山什么季节的景色?(3分)【答案】⑴千山、好峰、幽径、(秋)霜、熊、树、林、鹿、(小)溪、人家、鸡鸣。
(答到其中任何四个意象得满分2分,少一个扣0.5分)秋季(1分)(共3分)【解析】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通过千山、好峰、幽径、霜、熊、树、林、鹿、(小)溪、人家、鸡鸣等意象描绘了鲁山秋季的景色。
【白话译文】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考点解析】诗词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解析与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解析与专练】【考点解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情感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衬哀情(反衬)。
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
【考点】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清)尤侗《满江红·思隐》3.王维《归辋川作》4.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5.梅尧臣《鲁山山行》6.陶渊明《移居(其二)》【考题对接】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鲁山山行(阅读理解及答案)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5.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二)(梅州中考)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7.下面对《诉衷情》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词情感真挚,用典自然,于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感人至深。
B.“尘暗”句借用了苏秦说秦王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失落。
C.“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
D.“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解析:“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18.“觅封侯”用了什么典故?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豪情壮志。
19.杜甫在《望岳》一诗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写泰山之景,层次分明。
请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写法分析】《望岳》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从诗人的角度远眺(首联)、远望(颔联)、细望(颈联)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部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向四周观察。
观察者可以按照从中间到两边,从前后到左右,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等的顺序把所看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出来。
【例文】我站在泰山脚下,仰望泰山。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三讲练习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物形象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加以点评。
(4分)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唐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析这首诗在写景上的特点。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的最后三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这里指几年。
②翻:反而。
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①逢康元龙② [明] 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②康元龙:诗人的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第一、二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回答。
(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在“马上相逢须尽醉”一句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二)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首联中“惬”意为;颔联中“迷”指。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4.本诗记叙的是作者在时节独行鲁山的一段经历。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先陈述喜好,再以写景照应点题。
B.颈联对仗工整,多视角描写动态之景。
C.尾联问句传达焦急,声音则反衬寂静。
D.全诗语言既清新自然,又不失质朴美。
16.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颔联是如何表达作
者情感的。
(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4.(1分)(深秋,秋天)
15.(3分)(C)
16.(4分)先用“好”直抒胸臆,赞美山峰表达欣赏之情;再描写曲折高低幽深变化的山峰和小径,以及自己因入迷和独行而迷路的情况,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梅尧臣《鲁山山行》赏析
梅尧臣《鲁山山行》赏析【原诗】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主题】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赏析】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尧臣《鲁山山行》阅读答案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4.颔联中的“迷”字极为传神,它与诗中的“”字相呼应。
15.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中的“好峰”,“峰”即是指“千山高复低”,“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B.颈联两句是互文见义,描写了“山行”所见动景,更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而“熊升树”、“鹿饮溪”并非亲眼所见。
C.从章法上看,颈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和“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充分的表现。
D.尾联和杜牧的《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不同。
杜诗中的“人家”是眼中所见,而梅诗中的“人家”则并非亲眼所见。
16.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在写作上所运用的主要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
14.改 15.B 16.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
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